浅析道德的构成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的构成要素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分析了道德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道德;构成;要素。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moral.

Key words: ethics; composition;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当下,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人们对整个社会道德下滑的担忧是普遍的。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一个社会的文明高与低,一个人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高与低,都取决于一个人品德的高与低。特别是在当今诱惑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人们道德的滑坡,正在考验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有人说如今道德下滑了30年。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也不是南海,更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全民道德的沦丧,我们国人的道德底线已荡然无存。目前,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而且道德还在进一步恶化。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步,为什么会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

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失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那么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有哪些条件,道德的构成要素又有哪些呢?

一个人的道德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论规范、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活动四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换句话说,道德从表现形态来看,是历史地形成的道德关系。在其中凝聚起来的道德理论规范、由此内化而成的道德心理结构、外张而成的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关系就是伦理道德视野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个人和自我、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等几方面。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是,“自然”形成的或者“纯粹”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道德关系,而只有当主体面对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根据人之为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出于对该义务的认识和体验而形成的良心,来认识和对待人际关系,才形成了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在义务和良心的辩证统一中,而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才是道德关系。因此,道德关系是必然和自由、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一方面,道德关系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内容等等,都在于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这决定了道德关系是必然的、客观的。道德关系当然不是自发形成或者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的创造。但是,另一方面,

道德关系作为在义务和良心的统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现着人的意志自由,又是主体化、主观化的精神的关系。任何道德关系都不是从来固有的,或者自然产生的,而是一定主体根据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主动、能动、自由地创造和选择的结果,因而又有自由性、主观性。因此可以说,道德关系作为主体根据一定的义务,遵从良心,创造出必然和自由、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道德现象,在道德现象的分类中当然不能忽略它。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根据一定的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对道德关系及其要求乃至全部道德现象进行认识,就逐渐形成了道德理论——规范体系。道德理论是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中,形成的各种道德思想、观念和学说的体系;道德规范则是人们根据道德关系的客观要求以及对这种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协调道德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对人们应该如何行动的要求、规则、律令、禁例等等的体系。道德理论指导道德规范,是道德规范的理论根据;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理论指导下,从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引申出来,在一定的道德活动中形成和概括起来,并往往作为一种社会法则,影响着一定道德理论的内容,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和道德行为活动。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显然有别。这里还需要就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以及和道德意识的关系作点说明。道德理论是人们关于道德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学说的体系;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以及各种道德思想。观念和理论的体系。这样,在逻辑上,道德意识包含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但是,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的其它要素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具有相对的客观化,客体化形态,如外在于人的符号、文字等载体,以及上面一段所说的共性;而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道德意识自身并没有独立的、客观化的外在形态,而只能深藏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并借人的活动等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有共同性。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或者在社会作用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都是从整个社会生活和道德关系中引申而来,并且通过不断的内化,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而指导或者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活动。在这一点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更有共同性,而和道德意识的其它要素明显相区别。据此,把道德理论从道德意识中分离出来,和道德规范合并为同一道德现象,把道德意识则包括在道德心理结构中。道德关系也好,道德理论——规范体系也好,都必须经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宣传教育,特别是主体人的自觉认识、体验、判断和评价,内在化、主体化,形成人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才有了最复杂微妙、最坚实有力的主体心理基础,也才能真正指导人的行为活动,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道德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由一定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内化而来,由种种道德心理要素转换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节性的体系。它是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活动的成果,在人们心理中的结晶、积淀和内化,是非常内在的;它是多种道德心理要素、过程、特征相互转换形成的有机体系,具有细致精微的内在结构和运动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它作为人们长期活动的结晶,不知不觉指导着人们的几乎一切心理、行为,又是非常隐秘的。总之,它是道德现象中不可缺少也不能缺少的。因此,对道德在主体内在的。微观心理层次上的内容,用道德心理结构而不用道德意识来概括,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在其全部社会实践中,直接遵从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理解、感受、评价、判断、选择既有的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积极自觉地履行他们理解和认识到的社会义务,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这便是道德行为活动。它的内在结构是非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