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的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 -回复

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 -回复

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回复标题: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道德品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完整性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

那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言语和行动中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撒谎,不欺诈,遵守承诺。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的重要途径。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二、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人,不歧视任何人。

公正公平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一个公正公平的人,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反之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

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它要求人们对他人的权利、利益、感情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尊重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和态度都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反之则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排斥。

四、乐于助人乐于助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它要求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善良和爱心,也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的行为和精神都会受到他人的赞扬和学习,反之则会被社会所谴责。

五、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它要求人们对待工作和学习都要全力以赴,不断进取。

勤奋努力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他的成绩和贡献都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誉,反之则会被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公正公平、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和勤奋努力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五个基本要素。

简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

简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

简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是构成一个人完整的道德体系的四个要素,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关系。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意见和习俗。

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歧视他人的宗教和民族。

2.爱护环境:爱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减少浪费和污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支持环保组织和志愿者活动。

3.守法守纪:守法守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参与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遵守劳动纪律,不逃避工作和拖欠工资;遵守社会公德,不恶意谣言和诋毁他人。

4.参与公益:参与公益是社会公德的精神内涵,包括关爱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具体而言,就是要帮助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关心残疾人和流浪动物;支持扶贫帮困的项目,参与志愿服务和捐助慈善机构。

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职场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诚实守信、履约尽责和言行一致。

具体而言,就是要诚实对待客户和同事,不说谎不欺骗;履行承诺,不轻易违约和失约;言行一致,不言而无信不落实。

2.尊重专业:尊重专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包括保持专业水准、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

具体而言,就是要保持专业素养,不随意瞎指导和以身试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职业竞争力和个人魅力。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 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2.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同 时,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 4.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第三章个体道德结构一、个体道德的内在层次结构结构作为整体因素的构成,个体道德结构指代的诸因素之间的有机构成。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德心→内在→道德意识德行→外在→行为德品→境界→追求也就是个体道德作为个体道德意识,包括两层次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结构:道德规范内在的过程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个体认同和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结构:道德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一)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构成——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能力。

1 、道德认知: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感性直观、直觉体悟、理性思维等形式,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性过程。

2 、道德情感:个体在特定的道德实践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感方式,形成稳定的善恶情绪,情感和情操过程,具体:一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形成热情或冷漠,偏好或厌弃,热爱或憎恨,追求或不屑和善恶情绪过程。

3 、道德意志:个人在道德认知力量和情感力量作用下,形成坚持追求一定道德价值所必需的意志力量的过程:道德决断力、坚持力、自制力等。

这三方面构成的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有机结合,保障个人履行一定道德要求,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道德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内在精神力量。

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个体道德能力系统,保证个体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过程中不仅头脑清醒,目标明确,且富有热情,激情,具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个人认同和追求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构成是个人把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之后形成的道德心理需求系统。

道德需要道德理想道德兴趣道德信念1 、道德需要:指个人作为道德生活主体,对确立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实现一定社会道德价值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以及在道德上实现自身人格尊严,人格价值和人格完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与个人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相联系的。

2 、道德兴趣:是道德需要的具体心理表现和发展,明确化了的道德需要。

具体表现为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心理关注或心理趋向。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直接地、集中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养成,最终把这些知识、情感、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内在的品质,并使这种品质成为指导学生具体实践的价值观念。

1.“知”,是基础知识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对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准则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基础知识是学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四个要素中首要的要素。

如果学生没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就无从产生自觉的共产主义信仰;如果学生没有起码的法律和道德常识,就不能自觉地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如果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十分贫乏,就不能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自己和社会。

因而,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同他们智力的发展一样,是离不开知识教育的。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然伴随一定的情感,产生一定的意志,也能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

在此,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其它要素——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依赖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可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第一个要素。

比如再将《讲究礼仪》一课时,我先将”礼仪的概念”、”讲究礼仪的意义”、”讲究礼仪的名人及实例”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归纳,学生就能清楚的得到认识。

2.“情”,指的是道德情感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和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爱好、憎恶、愉快、悲伤、同情、失望等。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要坚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其教学基本功能之一。

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是学生对事物的爱憎或好恶的态度,情感伴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强化加深,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试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构成要素

试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构成要素
想 . 从 而 达到 能动 地改 造世 界 的 目的 。
村 家 庭 道 德 的 主 要 内 容 。同 时 , 我 国宪法 规定 : “ 公 民 的 人 身 自由 不 受 侵 犯 ” : “ 公 民 的 人 格 尊 严 不 受 侵 犯” ; “ 公 民有 劳 动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 “ 公 民 有 受 教 育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 夫 妻 双 方 有 实行 计 划生 育 的义 务 ” ; “ 父母 有 抚养 教 育未 成 年子 女 的义 务 , 成 年 子 女 有 赡 养扶 助父 母 的义 务 ” 。[ 3 1 我 国 的婚姻 法 也规 定 : “ 实 行 婚姻 自由 、 一夫 一 妻 、 男 女 平 等 的 婚 姻 制度 ” ; “ 保 护
党 的十七 届六 中全会 指 出 : “ 推 进 公 民道 德 建 设 工程 , 加强 社会 公 德 、 职业 道德 、 家庭美 德 、 个 人 品 德 教育” 。 … 农 村家庭 道 德是公 民道德 建设 的重 要 内容 , 对 促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和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的 迅 速 发 展 ,农 村 家 庭 经 济 生 活 条 件 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人 的 价 值 观 念 也 在 悄 悄 发生 改 变 . 必 然 影 响到农 村 家庭 成员 的恋爱 观 、 婚 姻观、 生 育 观 和 消 费 观 等 。当 前 , 农 村家 庭拜 金主 义 、 享 乐 主义 、 婚外情 、 放纵 消费 、 不赡 老养幼 、 家 庭 暴 力 、 打牌 赌博 、 封 建 迷 信 等 道 德 问 题 时 有 发 生 。因 此 , 根 据 人 自 身 的 内 在 要 求 来 探 究 农 村 家 庭 道 德 建 设 的 构 成 要 素 , 以 便 更 好 地 把 握 和 实 施 农 村 精 神 文 明 创 建 工作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所 谓 农 村 家 庭 道 德 , 是 指 调 整 农 村 家 庭 各 成 员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与 情 感 关 系 以 及 个 人 、 家 庭 与 社 会 利 益 关 系 的 行 为 规 范 。 它 对 农 村 家 庭 中 每 个 人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根 据 不 同 社 会 的 道 德 伦 理 作 出 规 定 ,并 树 立 起 判 别 家 庭 成 员 行 为 是 非 的 标 准 。 农 村 家 庭 道 德 是 以 规 范 的 形 式 所 表 现 出 的 一 种 特 殊 的 农 村 社 会 意 识 形态. 它 由农 村 社 会 经 济 关 系 决 定 , 并 为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服 务 。社 会 主 义 农 村 的 家 庭 道 德 , 是 一 种 以 追 求 崇 高 生 活 为 理 想 的 实 践 精 神 ,是 一 种 以 指 导 行 动 为 目 的 , 以 形 成 农 村 家 庭 成 员 正 确 的 行 为 方 式 为 内 容 的 价 值 观 。它 从 基 本 的 善 恶 价 值 评 价 出 发 , 通 过 增 强人 的主体 意识 和 选择 能力 , 培 养德 性 , 实 现 道 德 理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二、道德的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道
德自制、道德坚持等过程。个体道德意识倾向 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活动的动态 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引发个体道德 活动的动机系统。它主要包括个体道德需要、 个体道德兴趣、个体道德理想、个体道德信念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社会道德结构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 则制定的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 义;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 德活动的直接行为依据;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 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准则得以表 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三者的划 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社 会道德现象的整体,缺一不可。
益补充。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4)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互相渗透。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宗教是一种虚幻的超人间的力量,而道德
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2)虽然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 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它表 现为对现实的失望之后而转为对宗教的说不清道不明 的精神寄托。(3)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 的。宗教着眼于未来,但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所谓来 世;而道德则追求的是现实世界。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 的特殊的规范性。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
自己开辟道路。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士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它由多个要素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正直诚实正直是职业道德的基石。

职业人士应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扭曲事实,不隐瞒真相,不故意误导他人。

他们应当坚守职业道德,不为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和正直。

2.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之一。

职业人士应尊重他人的权益、尊严和差异,不歧视、不侮辱他人。

他们应通过言行举止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

3. 保守机密职业人士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机密信息,他们应当严守职业道德,保护好这些信息的机密性。

不得擅自泄露、外传机密信息,以免给企业和他人造成损失。

4. 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原则。

职业人士应当在工作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不歧视。

他们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工作,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

5. 专业能力职业人士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他们应当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6. 责任意识职业人士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他们应当尽职尽责,按照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不推卸责任,不敷衍塞责。

7. 社会责任职业人士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涵盖了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还涉及到职业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

职业人士应当时刻牢记职业道德的要求,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简而言之,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主要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指的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这包括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问题的辨识和判断。

通过道德认知,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它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动力。

当个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时,会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如满足感、自豪感等;而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时,则会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如内疚感、羞耻感等。

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更加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道德意志是个体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性和决断力。

它要求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道德意志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品德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它是衡量个体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道德行为包括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各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这些行为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品德水平,也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内的多维度概念。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完整结构。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德育内容(培养青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德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团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和家庭,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看作消极被动的纯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外在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

德育内容:是实现目标服务的,培养青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

德育方法: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以及指导自我教育等。

1/ 1。

道德品质方面的目标 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与具体要求

道德品质方面的目标 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与具体要求

道德品质方面的目标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道德品质是指个体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方面展现出的道德特征和品质。

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具备诚实守信品质的人坚守自己的承诺,言行一致,不撒谎、不欺骗他人。

这种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底线。

2.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道德品质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尊重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给予认可,也是体现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表现。

一个具备尊重他人品质的人会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轻易批评和指责他人。

3.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道德品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一个具有公平正义品质的人会公平对待他人,不偏袒亲友,坚持原则,公正处理问题。

这种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公平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善良慈善善良慈善是道德品质中的一种高尚品质。

善良慈善不仅指个人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也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

一个具备善良慈善品质的人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5. 责任感责任感是道德品质中的一项重要素质。

具备责任感的人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责任感使个人更加有担当和使命感,能够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着想,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具体要求为了促进和提升个体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具体参考以下几点要求: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基础。

个体应该从小事做起,注重培养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守时守约、友善待人等。

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坚持,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2. 学习道德知识学习道德知识是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个体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和伦理道德的原则,了解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3. 严格自律个体应该具备严格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规范,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个体应该设立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保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5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5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五讲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结构和要素、道德的社会功能。

通过本章的学习:1、把握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2、认识道德结构的构成要素,形成道德的结构概念。

3.认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双向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经济基础的现状和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四)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用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调节道德行为。

(二)现存的社会道德规范没有也不必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靠自觉,靠教育,靠提高道德境界。

古代“德化政治”则以政治、法律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推行强制开道。

注意区分道德危害和犯罪为害的程度不同,是能否应用强制手段的关键。

道德为害严重,成为犯罪,强制执法。

犯罪行为轻微,是道德问题,批评教育。

(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自我意识解决道德行为调控。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一)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价值目标(观念的)——价值追求(实践的)——价值实现(精神满足的)。

(二)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目的实现要行动,因而是实践的,又是精神的。

第二节道德的结构一、道德结构的内容(一)道德结构划分道德结构是道德体系内部的各个道德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表现。

道德要素分析的层面不同,道德要素是不同的。

不同的要素划分,道德结构也是有差别的。

心理品德的名词解释

心理品德的名词解释

心理品德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心理品德的重要性有着共识。

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心理品德进行较为详细的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心理品德的定义心理品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层面,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

它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

心理品德不同于外表的举止和行为,它更关注的是一个人思考和感受的方式。

二、心理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品德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 自律与自控力自律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行调控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自律意味着能够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则。

同时,自律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控力,能够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保持冷静和坚持。

2. 关爱他人心理品德还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善意和尊重。

关爱他人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也能够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 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是心理品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它们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的动力来源。

只有具备恒心和毅力,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4. 知识与智慧心理品德还涉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获取知识和智慧是人们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

具备知识与智慧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心理品德的培养心理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培养和提升。

以下是一些培养心理品德的方法和途径:1. 正确认识自己要培养心理品德,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

2.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品德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积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特定职业过程中,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维护职业尊严和行业形象的基石,也是保障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工作,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 诚信和诚实:诚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职业人员应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撒谎、不欺骗、不隐瞒真相。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信誉,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 尊重和平等:职业人员应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不歧视、不侮辱他人。

无论是与客户、同事还是上级,都应平等对待,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4. 保密和慎言:职业人员应保守机密,不泄露客户或公司的商业秘密。

同时,在言行举止中要慎重,避免因言行不当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和争议。

5. 社会责任:职业人员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职业人员应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保持竞争力。

7. 公正和公平:职业人员应以公正和公平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他人。

不偏私、不歧视,根据事实和规则进行决策和处理,确保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8. 敬业和奉献:职业人员应具备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尽职尽责,不推诿和敷衍塞责。

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取得优异的业绩。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缺一不可。

只有职业人员在工作中始终遵守这些要素,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道德人格的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的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的名词解释道德人格,是人类道德品质的内在构成要素。

道德人格形成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应与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善的需求,二是对正义的坚持,三是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道德人格的定义:以善恶评价标准来度量,能表现出符合伦理的、一贯的、稳定的、能够继承下去的稳定的人格特征的总和。

是个体对其行为标准进行选择时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模式的偏爱、态度和信仰。

可分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

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善恶的判断和解释。

情感因素指的是主体对善恶的评价、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意志因素指人的理智所支配的态度、行为等。

道德人格理论是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的观点或见解,它把道德行为归结为若干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道德人格理论是实现道德行为最根本、最可靠的基础。

按照道德人格的构成内容,分为传统的道德人格理论和现代的道德人格理论。

传统的道德人格理论又称“伦理型”理论。

主张性善论或者说人性本善。

人性的基本特点是善,但人并不是完全无缺,只要用适当的方法便可以克服这种缺陷,从而变得更好。

对此,道德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对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褒扬,也要注意克服他们的缺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现代的道德人格理论又称“行为型”理论。

这种理论注重研究和评价的客观性,把道德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研究和探讨人的各种行为在道德上的意义,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的规律。

道德人格由两个维度组成,即道德认识维度和道德情感维度。

道德认识是人在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对行为及其规范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等方面所作的反映;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认识得到强化之后,内心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或内疚感等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深刻的情绪体验。

人在遵守道德规范和践行道德规范时,都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一般而言,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

道德社会学的三个维度

道德社会学的三个维度
满。
道德社会 学研究 的是客观 的 、实存 的道德行为 事实 ,即 “ 为主体在 一定的道德 动机 支配下 ,依 行
据一 定的道德规 范 。在特 定的道德关 系 中所 进行 的 具 有善 恶意 义 的行为状 况 ” 。在 这个 定义 中 , “ 道 德行 为主体 ”是指有 理性的个体 或群体 ; “ 一定 的 道德 动机 ”是指通 过道德社 会化 而形成 的由道德意
与社会 以及个 人与群 体等 的道 德关系状 况 ;道德行 为事实是 主体 对道德 规范 的践 履状况 。三种道德 事 实 反 映 的 是社 会 道德 状 况 的不 同层 面 。相 比较 而 言 。现实 的道 德行为 才是道德 意识 、道德关 系 的集 中体现 ,或 者说 ,道德 意识 也好 ,道 德关 系也 好 ,
(9 1 19 )等 都 收录 了 这一 词 条 。但 是 ,不可 否 认 ,
作为 一个边 缘学科 ,道 德社 会学 的发展 依 旧薄弱 。
本文从道德社 会学 的理 论 、方法 与实践 三个维 度对
这 门学科进行 具体分析 和 阐释 ,以便 于这 门学科 更
好地建构与发展 。
究就从道德规 范的层 面走 向了具体 的道德行 为或道 德实践 的层 面 。这正是迪 尔凯姆建构道 德社会学选
择的一个问题域。


道德 社 会学 的理 论 之维
பைடு நூலகம்
其实 .道德事 实有着复 杂的 内部结构 ,道德事
实结构 的复杂性根源 于道 德结构 的复杂性 。道德是 由道德意识 、道 德关 系和道 德活动三个要 素及其 内
1 道德社会 学的研 究对象 . 道德社会 学研究 对象 的确立 。无疑是这 门学科
部诸因素构成 的一个 系统 整体 。与道德 的构成要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一、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法治观念等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道德认知是学生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识道德情感是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学生在面临道德选择时展现出的坚定性和毅力道德行为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习惯法治观念则是学生对法律制度的认知、理解和尊重。

在内涵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理解法律,提高他们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履行公民义务,担当社会责任。

在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还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要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1. 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教育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的重要阵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的构成要素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分析了道德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道德;构成;要素。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moral.
Key words: ethics; composition;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当下,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人们对整个社会道德下滑的担忧是普遍的。

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

一个社会的文明高与低,一个人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高与低,都取决于一个人品德的高与低。

特别是在当今诱惑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目前人们道德的滑坡,正在考验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有人说如今道德下滑了30年。

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也不是南海,更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全民道德的沦丧,我们国人的道德底线已荡然无存。

目前,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而且道德还在进一步恶化。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步,为什么会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
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失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

那么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有哪些条件,道德的构成要素又有哪些呢?
一个人的道德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论规范、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活动四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换句话说,道德从表现形态来看,是历史地形成的道德关系。

在其中凝聚起来的道德理论规范、由此内化而成的道德心理结构、外张而成的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关系就是伦理道德视野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个人和自我、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等几方面。

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但是,“自然”形成的或者“纯粹”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道德关系,而只有当主体面对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根据人之为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出于对该义务的认识和体验而形成的良心,来认识和对待人际关系,才形成了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在义务和良心的辩证统一中,而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才是道德关系。

因此,道德关系是必然和自由、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关系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内容等等,都在于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这决定了道德关系是必然的、客观的。

道德关系当然不是自发形成或者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的创造。

但是,另一方面,
道德关系作为在义务和良心的统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现着人的意志自由,又是主体化、主观化的精神的关系。

任何道德关系都不是从来固有的,或者自然产生的,而是一定主体根据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主动、能动、自由地创造和选择的结果,因而又有自由性、主观性。

因此可以说,道德关系作为主体根据一定的义务,遵从良心,创造出必然和自由、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道德现象,在道德现象的分类中当然不能忽略它。

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根据一定的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对道德关系及其要求乃至全部道德现象进行认识,就逐渐形成了道德理论——规范体系。

道德理论是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中,形成的各种道德思想、观念和学说的体系;道德规范则是人们根据道德关系的客观要求以及对这种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协调道德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对人们应该如何行动的要求、规则、律令、禁例等等的体系。

道德理论指导道德规范,是道德规范的理论根据;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理论指导下,从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引申出来,在一定的道德活动中形成和概括起来,并往往作为一种社会法则,影响着一定道德理论的内容,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和道德行为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显然有别。

这里还需要就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以及和道德意识的关系作点说明。

道德理论是人们关于道德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学说的体系;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以及各种道德思想。

观念和理论的体系。

这样,在逻辑上,道德意识包含道德理论道德规范。

但是,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的其它要素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具有相对的客观化,客体化形态,如外在于人的符号、文字等载体,以及上面一段所说的共性;而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道德意识自身并没有独立的、客观化的外在形态,而只能深藏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并借人的活动等体现出来。

在这一点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有共同性。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或者在社会作用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都是从整个社会生活和道德关系中引申而来,并且通过不断的内化,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而指导或者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活动。

在这一点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更有共同性,而和道德意识的其它要素明显相区别。

据此,把道德理论从道德意识中分离出来,和道德规范合并为同一道德现象,把道德意识则包括在道德心理结构中。

道德关系也好,道德理论——规范体系也好,都必须经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宣传教育,特别是主体人的自觉认识、体验、判断和评价,内在化、主体化,形成人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才有了最复杂微妙、最坚实有力的主体心理基础,也才能真正指导人的行为活动,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

道德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由一定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内化而来,由种种道德心理要素转换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节性的体系。

它是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活动的成果,在人们心理中的结晶、积淀和内化,是非常内在的;它是多种道德心理要素、过程、特征相互转换形成的有机体系,具有细致精微的内在结构和运动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它作为人们长期活动的结晶,不知不觉指导着人们的几乎一切心理、行为,又是非常隐秘的。

总之,它是道德现象中不可缺少也不能缺少的。

因此,对道德在主体内在的。

微观心理层次上的内容,用道德心理结构而不用道德意识来概括,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在其全部社会实践中,直接遵从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理解、感受、评价、判断、选择既有的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积极自觉地履行他们理解和认识到的社会义务,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这便是道德行为活动。

它的内在结构是非常
复杂的,比如,可以从不同方面。

以不同尺度,划分为个体行为活动和群体行为活动。

内在行为活动和外在行为活动等。

它们都是主体具体履行其义务的感性的活动,是可以为主体感知、把握和评价的,是明显、直接的道德现象之一。

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活动,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目的,实现道德价值。

因此,把它作为独立的道德现象,是顺理成章的。

总之,道德现象系统中,不能脱离道德关系,不能没有道德理论,不能缺少道德规范,不能舍弃道德心理结构,不能忽略道德行为活动;同时,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以其在道德生活中的共性,整合而成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

即道德现象是道德关系。

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活动的完整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