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似乎有知识
《罗辑思维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书摘抄
我的摘抄:1.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当的财富,赢得他人的尊重,做最具体、最实在的事情,而且勤奋地去做,而不去空谈大道理。
这就是我认为的最有尊严的生活。
2.当沙堆堆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再往上去,每个点发生崩塌的概率都一样,并非堆得越高越容易崩塌。
这是沙子,不是泥土,每一粒沙之间没有黏性,只有挤压的作用。
3.也就是说,当整个社会由这些分散的像沙粒一样的人和小组织构成的时候,沙堆实验当中呈现出来的一个逻辑,就可怕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下一刻发生什么,你根本不可能知道。
4.在人类历史上,所有高度控制的系统,一旦遇到一个具有高度灵活的低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都是惨败。
5.哈耶克最后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对待一个复杂性已经根深蒂固的系统,我们要采取一种什么姿态?不是自大地以为我们能够控制它的姿态,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样去模铸产品,而是必须拿出一种园丁精神,像园丁看护花草那样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些花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维护它的生态,帮助它成长。
这篇演说的名字叫《似乎有知识》。
6.可以扶持《罗辑思维》这样的节目,然后由这样的一个个读书社群形成网络,然后让这些种子自由生长。
这恰恰是放弃控制的思路,而用生态对生态的观点,用全局的思维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7.未来的组织系统很可能就是这样,让前线听得到炮声的人发命令,后台去做支持;而不是后台发命令,前方去执行。
8.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指在得病和不得病之间的那种摇摇欲坠的状态。
9.传统工业社会是用追逐确定性的方式来消灭不确定性。
而现在互联网时代追逐一个组织的建设,我们应该用主动接受挑战并迎合不确定性的方式来应对不确定性。
”10.所以有存量的时候,那些高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搞创新的。
11.个人微创新的第一种身法:转身。
不要跟大家伙们去拼产品经济,一定要进入体验经济。
第二个身法:立定。
转身之后立定,而不要去跑步。
12.第一条心法:把大喊变成呻吟。
[经济学]哈耶克专辑之四——经济学和知识
哈耶克专辑之四——经济学和知识一本章标题的含糊性并非偶然。
虽然它的主题是关于不同社会成员的假设及命题在经济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这个主题与另一个可以在同样的标题下讨论的问题无关。
这个问题是,标准的经济分析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了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
实际上,我的主要论点将是一种同义反复(tautologies)(经济学中的标准均衡分析实质上由这种同义反复组成)可以转化成另外的一些命题,其仅在我们能够用关于如何获得并传播知识的明确论述充实那些标准命题的范围内,才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原因。
简言之,我所主张的是:在经济理论中,经验因素——它是不仅涉及含义而且涉及原因和结果,并因此而得出结论的唯一因素(从原则意义上说,这些结论无论如何都能得到证实)——是由一些有关获取知识的命题所组成的。
或许,我应该首先提醒你们注意一个有趣的事实,即,最近在不同的领域里大量超出传统均衡分析限制的理论探讨所得出的答案,很快就证明了,一些理论上的结论取决于我们在某一点上所做的假设,即对预见的假设,即使这些结论与我们设想施不完全一致,至少有一部分是一致的。
我认为,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首次引起广泛注意的有关预见假设的讨论领域,是风险理论。
在这方面,由富兰克·H·奈特的著作所施加的激励,可以证明它具有远远超越风险理论这一特殊领域的深刻影响。
此后不久所作出的一些有关预见的假设,对解决非完全竞争理论以及垄断和寡头等问题,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
从此,人们便日益明确地发现,在有关货币和产业周期这种更加“动态”的问题讨论中,对预见所做的假设和“预期”起了同等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那些从纯粹均衡分析中借用并引进到这些领域的概念,比如均衡利率问题,更是可以只根据有关预见的假设被恰当地定义。
这样说来情形似乎是,在我们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释他们为什么应该永远正确。
一般他说,我们似乎都已经认识到,虽然也许我们仍未一致赞同这些基本假设的确切内容,但是,仅仅根据有关预见的假设,我们就能确定并清楚地阐明均衡概念本身。
哈耶克知识问题中的信息与知识论
① [德 ]格尔 哈德 ·帕普 克:《知识 问题 及其影 响——序 》, [德]格尔哈 德 ·帕普 克 编:《知识 、自由与秩 序》,黄冰 源 、冯 兴 元 、赵 莹 、梁 晶 晶译 ,中 国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001年 。第 l~32页 。
哈耶克1936年在经济学与知识之中明确地指出知识分工乃是经济学中真正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中央计划计算不可行的关键在于计划者无法充分利用分散知识dispersedknowledge或者知识分工thedivisionofknowledge而市场价格机制则是利用个人分散知识的最为有效率的信息系统
◎ 谢 志 刚
关 键 词 哈 耶 克 问题 信 息 与 知 识 计 划 经 济 [中图分类号]F011;F091.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0447—662X(2018)06—0042—09
“哈耶克 知识 问题 ”在狭 义上 可 以简单 理解 为 “知 识 在 社 会 中的 应 用 ”问 题 ,也 就 是 在 社 会 经 济 之 中如何有效率地利用个人分散 知识 ; 在广 义上 ,则 代 表 了哈耶 克 以认 知 和知识 为 基本 视角 来考察 个 体 、社会和经济 的方法和思想 ,并包含 了从个体到社 会 多个层面 的知识 构建 、演化和 应用 等子 问题。知 识 问题源 自哈耶克在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大论战 中对 市场价格机制的辩护和对 中央计划经济 的批判 。此 后知识问题不断拓展 ,特别是 与其 自发秩 序理论 联 系起来 ,具有 了一 般 进化 论 、认识 论等 多方 面 的涵 义 。虽然主流经济学界似乎将哈耶克排除在经济学 者之外 ,但随着人们对 经济学 主流 范式 的反思 和批 判 ,新兴 的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如演化经济学 、行 为经 济学等却越来越多地与哈耶克思想遥相呼应 。
哈耶克社会中知识利用
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他需要多少知识呢?在超出 他的直接知识范围的那些事件中,何者与其决策直接有 关呢?关于这些事件,他又需要知道多少呢?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都会影响到 他本应做出的决策。不过,关于这些事件,他不必知道 则多,更不需要知道其所有后果。为什么在某一特殊时 刻对某种尺寸的螺丝钉的需求相对增加了?为什么纸袋 比帆布袋更容易获得?为什么一时较难以获得某类技术 工人或特殊机械工具?对于他来说,这些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这些东西较其他东西的获得变得更为困难或容易 的程度,或对他生产或使用的各种东西的需要在多达程 度上变得更为急切或不则急切了。重要的是他所关心的 那些东西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这些东西的相对重要性的 原因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也与他本人所处情况中的那 些具体事情无关。
合理经济秩序问题的特殊性恰恰取决于如下事实:我们 必须利用有关我们的处境的知识,但这样的知识从来也 不会以集中或整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人们分散地特有的 支离破碎且常常相互矛盾的知识碎片。因此,社会经济 问题并不仅仅是如何配置“给定的”资源—如果这里的 “给定”指将其给予单个头脑来精心解决这些“数据” 所界定的问题的话。社会经济问题更多地是如何确保社 会的每个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得到最优使用,将其用于相 对重要性仅仅为个人所知的目的。简单说,社会经济问 题是任何单个人都不可能从整体上占有的知识的利用问 题。
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忘记组成整幅经济图画的不断 发生的小的变化。原因之一是他们越来越热衷于统计总 量,而统计总量要比细节变量更具稳定性。然而,总量 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像统计学家们偶尔所做的那样,用 “大数定律”或随机变动的相互抵消来解释。要对付的 因素的个数还没有大到偶然因素产生稳定性的程度。商 品和服务流动的背后是蓄意的调整,是为了适应昨天不 曾预计到的新情况而做出的重新部署,是A的失败导致B 的乘机而入。甚至大规模和高度机械化工厂的持续运转 也主要因为存在一种环境,使其能够获得各种意外必需 品,其房顶上的瓦片、办公用的文具、成千上万种它自 己不能生产的设备部件以与该工厂的运营所需要的方案, 这些都要在市场上随手可得。
重温哈耶克:知识的分散性
重温哈耶克:知识的分散性知识论在哈耶克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详见《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则是理解其知识论的必读文献,对我们理解社会、经济现象颇有裨益。
知识的分散性哈耶克发现,“我们必须运用的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circumstances),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仅仅是作为所有彼此独立的个人所掌握的不完全的而且还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分散知识而存在的。
”(pp.86-87)这句话乍一看很晦涩,其实道理很简单。
通俗地说,那种关于一时一地的具体知识,是分散在全社会中的,是分散在每一个个体中的。
在他看来,社会经济问题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确保个人所知道的知识得到最佳的使用。
英国哲学家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认为知识有两种类型:技术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技术手册的方式习得,后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默会知识。
很相似,哈耶克也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知识,另一种是有关特定时空之情势的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time and place),后一种知识很接近古人所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可以想象,社会内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创造出新的情势,试图把这种特定情势的知识汇总起来,再传递给一个中央权力机构,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借助“大数据”技术,也没法办到。
“计划”的本质:谁来制订计划?如果计划指的是配置我们可用的资源,那么,所有的经济决策都可以称为“计划”。
哈耶克说,“经济计划”论争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是否应当制订计划,而毋宁在于应当由谁来制订计划:是由一个中央权力机构以集权的方式为整个经济系统制订计划,还是由许多个体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制订计划?”(p.88)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如何处理知识的问题。
解读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解读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哈耶克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他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强调一种“自然秩序”,让市场机制发挥调配资源的作用,当然,哈耶克绝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而哈耶克的这些观点并不是空中楼阁,他是通过严格的逻辑论证来阐述的,《知识面社会中的利用》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观点和主张。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以自由主义和市场价格机制为基础,文章告诉我们社会的经济问题不只是在于如何分配所“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这也是文章标题所预示的问题,接一来作者层层论证,突现大家思想的严谨。
文章分为七部分,从信息的掌握和经济秩序的制定谈起,因此,本文也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源头。
哈耶克认为,如果我们能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那么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就显得简单了,然而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即前面所说的信息)从未这样“赋予”一个能由此得出结的单一头脑,于是问题转变为如何利用分散在社会个体中的知识,其实这也是为后面引出价格机制伏笔。
接下来作者就制定经济秩序和利用社会中分散的知识提出了三种制度的制定,即中央计划、自由竞争(即由分散的个人制订的分散计划,这了是基于分散信息的利用)和垄断。
这三种制度哪一种更好呢,“depens mainly on the question under which of them we can expect that fuller use will be made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观点。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从分散知识的重要性出发,制度的制定无疑是信息的掌握和利用,若从中央计划出发,那么势必需要一个由挑选的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这个机构或者掌握有最好的知识,但必然无法覆盖社会信息的全部,这在前面已论述过。
这里哈耶克肯定了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它或者称不上科学,但却在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读书笔记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读书笔记哈耶克(1899-1992)是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
他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在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的经济后果及社会结构的发展三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继承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
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经济自由。
其中,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
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
因此,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
这篇《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也满含着自由主义的味道。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从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的依据——知识说起,通过对具体情况的知识、数据以及科学知识的辨析引出价格机制,而后对价格机制的具体形成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说明每个人通过个体所掌握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动所形成的价格体系是科学的。
文章最后一部分对熊彼特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也再次强调了:就算所有的知识为一个人所了解,由他决定出来的解决办法也是无效的。
相反,我们必须通过只掌握部分知识的个人的相互作用去解决问题。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具体的不断改变的知识。
文章开头提出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需要哪些条件?然后给出了答案:1、我们了解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存在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的已知的偏好体系,而我们对它有充分的了解;3、我们掌握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部知识。
但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能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那么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就会很容易,然而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从未这样“赋予”一个能由此得出结的单一头脑,于是问题转变为如何利用分散在社会个体中的知识,其实这也是为后面引出价格机制伏笔。
作者还批评了目前研究中频繁使用数学的方法,因为经济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不能用处理自然现象的习惯去处理社会问题。
哈耶克: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关于模式的知识
哈耶克: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关于模式的知识按:这是哈耶克与布坎南对话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
在这篇中,哈耶克谈了与奈特的关系,《感觉的秩序》这本书的思想,指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关于模式的知识”,告诉人们“经济学能够告诉人们的要少于人们所期待的”,并回答了“您是否对奥派寄于厚望”的问题。
——布坎南:马赫卢普(Fritz Machlup)和我谈起过,我也有同样的想法。
我也应该这样做,但我从来没有真正做到。
我想回顾一下您早些时候提到的这件事。
这是发生于30年代的社会主义计算大辩论,一方是奥斯卡.兰格(Oskar Lange)、勒纳(Abba Lerner)和迪金森(Henry Dickinson),另一方是米塞斯,您本人和其他人。
现在回首这场辩论,我们很难相信像兰格这些人会那样天真,竟然以为经济可以用那种方式计算。
——哈耶克:但他们是真的相信。
至少勒纳就是如此,这我是可以肯定的。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对于兰格,我后来有点怀疑他在智识上是否真的完全诚实。
当我后来见到他时,他至少已经被政治腐化(了灵魂)。
我不知道他在三十年代写那些东西时多大程度上已经被腐化了,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能够被政治腐败的人。
迪金森是绝对诚实的人,我对他没有怀疑。
他有点天真,也有点自负,但他坚定地认为他所说的那些东西是可能的,他有点德国人说的“与世无争”。
——布坎南:说到维也纳,我想那是在五十年代,您曾经告诉我一个项目。
您说您必须获得一大笔资金来重建维也纳大学,我记得那是从福特基金会,使之回到……——哈耶克:是的,重建它的传统,我的想法是建立类似高等研究院这样的机构,让那些逃离维也纳的学者回到维也纳,这些学者包括Erwin Schrodinger,波普尔等等,我可以列很长的一串名单。
我想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优秀的中心,如这件事能够获得资助。
这一想法的结果是在维也纳建立了福特研究院,但它专注于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这是我非常不赞同的。
我认为这个计划已经失败了,这不仅是因为维也纳大学对这种计划没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社会科学方法论哈耶克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哈耶克读后感一、初读哈耶克。
1.1 接触哈耶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思想世界的大门。
他的观点乍一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却别有洞天。
他那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一颗大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1.2 他强调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这和我们日常所习惯的一些集体性思维有所不同。
这让我想到生活里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可哈耶克却认为这种个体的自主性有着巨大的价值。
二、深入探究。
2.1 哈耶克对于知识的理解很独特。
他认为知识是分散的,就像散落在各处的宝藏。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掌握着一点知识,而这些点滴的知识汇聚起来才是完整的社会知识体系。
这就好比一个大拼图,每个人手里的小碎片看起来不起眼,可拼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完整的画。
这让我联想到在一个社区里,卖菜的大妈知道哪种菜最新鲜,修理工知道怎么修好各种小电器,这些分散的知识共同构成了社区生活的丰富性。
2.2 他对理性的有限性的阐述也很深刻。
我们常常觉得人类的理性无所不能,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神通广大。
但哈耶克指出,理性是有边界的,过度相信理性会导致很多问题。
就像有些城市规划者,以为按照自己的完美蓝图就能打造出理想城市,结果却忽视了很多实际情况,最后弄出的规划反而不适合人们居住。
2.3 哈耶克对自发秩序的推崇也很有趣。
他觉得社会秩序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发展、自发形成的。
这就像森林里的生态系统,没有谁专门去设计每一种生物的生存方式,可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人类社会里,市场就是一种自发秩序,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政府如果过度干预,就可能破坏这种平衡。
三、读完后的思考。
3.1 从哈耶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里,我得到了很多启示。
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能总是从单一的、宏观的角度去看,也要关注个体的力量和作用。
不能把所有人都当成一样的螺丝钉,而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3.2 同时,也要对理性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完整版)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完整版)本文系哈耶克名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选自《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编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5-100页。
该文系统论述了“知识的分散性”,在哈耶克的知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故推送全文,供朋友们参考。
转自中华好学者ID: zhonghuahaoxuezhe一当我们努力建构一种合理的经济秩序(a rational economic order)的时候,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根据人们熟知的某些假设,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十分简单的。
假设我们拥有所有相关的信息,假设我们能够从一个给定的偏好系统(a given system of preferences)出发,又假设我们掌握了有关可资使用的手段或资源的全部知识,那么剩下的问题也就只是一个纯粹的逻辑问题了。
这就是说,对什么是可资使用的手段或资源的最佳用途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隐含在我们的上述假设之中了。
解决这个最优问题(this optimum problem)所必须满足的那些条件已经完全设定了,因此我们可以经由数学的形式而得到最佳的陈述;用最简洁的话来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任何两个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the marginal rates of substitution)在它们所有不同的用途中都必定是相同的。
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根本就不是社会所面对的那种经济问题。
再者,我们为解决这个逻辑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经济运算方法也没有为我们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某种答案,尽管这种经济运算方法仍不失为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种经济运算方法的发现之所以无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其原因在于:作为这种经济运算方法之出发点的“数据”或“基据”(datum),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于一个能够计算其结果的单一心智来说,从来就不是“给定的”,而且也绝不可能是如此给定的。
合理经济秩序的问题所具有的这种独特性质,完全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决定的,即我们必须运用的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circumstances),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仅仅是作为所有彼此独立的个人所掌握的不完全的而且还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分散知识而存在的。
哈耶克经典语录
哈耶克经典语录1.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的名言(1)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
(2)休谟希望得到的和平、自由与公正,非来自人们的善良品性,而是来自(健全的)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即使是坏人,在他们追逐各种事务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时,也为公共的好处做了事。
2. 请举例世界上的著名哲学家以及他们各自的主要思想和经典名言*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休谟*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鸠鲁*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帕斯卡*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卢克莱修*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马基雅维利*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孔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当其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返一无迹;不当其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庄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柏拉图*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他人即地狱——萨特*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我思故我在.——笛卡儿*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他人就是地狱.——萨特*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凭什么用“不结婚的男人”去定义“单身汉”.——奎因*虽然它们的属性有赖于我们如何思考,但它们不依赖于我们所认为的这些属性所是的东西.——皮尔士*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读后感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读后感读《知识在社会中的应⽤》有感我在刚读这篇⽂章时基本处于混乱的状态,在反复阅读之后并查阅了哈耶克的相关主张后才渐渐对这篇⽂章有了些许理解。
在阅读⽂章之前,作为读者,有必要了解到哈耶克是资本主义⾃由主义坚定的崇尚者,反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
他关于⾃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影响深远,⽽这篇⽂章也能看出哈耶克对⾃由主义的看法。
在这篇⽂章中,哈耶克指出,经济运算并没有为建⽴合理经济秩序提供答案,因为经济运算所解决的问题只是单⼀头脑有意识地解决,⽽不是利⽤整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的相对重要性来解决问题。
在制定经济计划时,哈耶克更偏向于利⽤起先分散在全体⼈民中的知识,⽽不是经适当挑选的专家所组成的权威机构。
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每个⼈都可以掌握独⼀⽆⼆的信息,以不被他⼈所知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作⽤。
⽽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引起的,并且只有变化才能引起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思考。
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更需要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中央权威机构是看不到这种变化的。
哈耶克还通过⼀个简单的例⼦来指出价格体系的作⽤:由于锡的供应紧缺,参与这市场的成员虽然并不了解产⽣这种供应变化的原因,但价格体系会使这种影响扩展到世界各个地⽅,成员会通过各种⽅式减少锡的使⽤。
同时指出价格体系是⼀种交流信息的机制,且其运转是经济的。
最重要的是,价格体系并不是⼈类发明的,⽽是⼀种⾃发形成的过程,因为受其引导的⼈们通常也不知道⾃⼰为何会如此⾏事。
读完⽂章后我可以感受到哈耶克对⾃由主义的⾼度认可:价格机制可以⽤以交流和协调个⼈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发性的⾃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如此⾼效率地利⽤社会中分散的知识的⼀种机制不是⼈类设计的产物,它是⼀种⼈类偶然的发现。
⽽在中央计划经济中,某个特定的个⼈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够的资讯以正确分配资源。
尽管哈耶克并没有运⽤数学模型来阐述关于⾃由主义的观点,但他对⾃由主义的阐述值得我从各⽅⾯深思,因为可以看到,现实⽣活的确表明分散的知识的运⽤对于资源的利⽤是⾼效的,熟练劳动者的专门技能可以让资源使⽤更⾼效,⽐如⼀个⽔泥⼯知道如何让⽔泥更容易凝固。
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法律理论
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法律理论哈耶克(F.A.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于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法律理论,并分析其对于法治的贡献。
一、哈耶克的知识观哈耶克的知识观强调个体之间信息的分散性与局部性,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知识的有限性。
他认为,社会的知识无法由中央计划者所掌握,而是分布在每个个体的头脑中。
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才能将各种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社会的智慧。
在经济领域,哈耶克反对中央计划经济,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利用价格机制来传递个体之间的知识,使得各种分散的信息能够自由流动和交流。
因此,他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立场持否定态度,认为政府只应当制定保护产权和维护竞争的法律框架,而不应过度干预市场。
此外,哈耶克的知识观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政治和法律。
他认为,政治决策应当尽可能地由分散的个体去做出,而不是由中央权威所决定。
他对于权力下放和限制政府权力的主张,与他在经济领域的观点一脉相承。
二、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哈耶克的法律理论主要包括法律的演化论和法治的概念。
1. 法律的演化论哈耶克认为,法律并非是由人为设计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法律的形成源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市场机制来逐步发展和完善。
他批判了一些法律主义者对于法律的抽象定义和规划,主张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体系。
2. 法治的概念哈耶克对于法治的理解以权利保护和法律适用为核心。
他认为,法治是指个体在契约和法律之下,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
法治的存在可以保障个体的自由和公正,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法律的限制和保护。
他主张法律应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制度,而非人为设计的工具。
他的观点与传统的法律主义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法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
哈耶克知识论与新经济
哈耶克知识论与新经济哈耶克是最早提出将“知识”问题作为经济理论核心的经济学家。
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的假设的。
其目的是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
哈耶克在1937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中首次将“知识”问题提高到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把知识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要素。
这种理论符合了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的实践需要,是新经济存在的理论根基。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耶克是新经济的正统奠基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继承以往经济学的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理论发展到完备。
但是如何统筹整个社会的经济状态,却又陷入了新的二律背反之中。
它对社会的分析总是要求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然而在真实世界里,这种假设则是完全不可能成立的。
在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爆发式的质变,具有强烈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哈耶克按照劳动分工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概念,试图来理解新经济的增长方式。
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只占全社会知识总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这即是类似于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
哈耶克认为用以替代均衡分析的“完美市场”(perfectmarket)概念的是“知识分工”(divisionofknowledge)概念。
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单个的个人只了解自身或一些特殊事件的知识,对市场上绝大部分知识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
那么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把握全局就成为一句空谈,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现某一时刻,由一些“精英”洞悉了整个经济的真实面貌,而得以对市场做出合情合理的规划来。
那么经济的发展就完全成为一种自发而为的行为,市场的波动也就成为正常的现象。
因此,所谓的“经济计划”也就成为无稽之谈。
在新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虽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市场的情况,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分工组合,却可以达到对某一局部的清醒认识和掌控,这样就会出现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读书笔记: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读书笔记: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一何谓合理的经济秩序?根据经济学主流的方法,即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的基础上的。
假设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假设能从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设人们掌握着现有方法的全部知识,这样,现实的选择就蜕变为了利用现有资源的最优化问题,这个求解,可以使用数学形式。
不过,数学运算所解决的根本不是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顶多是朝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迈出重要的一步。
因为我们所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不是以集中、完整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不完全、时常矛盾的形式为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所以,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如何配臵既定资源,而是要确保能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
二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涉及到计划。
存在争议的并不是要不要计划,而是计划该由一个权威机构集中制定还是由各类组织、抑或个人分散制定?哪种制度效率更高,是根据其能否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来判断的。
三在不同社会里,不同种类的知识,其地位也是不同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权威和专家掌握的知识重要,是因为一种被称为科学的知识在公众的头脑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于大家忘却了这种知识之外还有其他知识。
比如,有关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由于难以系统化,就不可能称之为科学,可那些知识无疑是重要的,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掌握着独一无二的信息。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还必须学很多的东西,尤其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了解本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变化,才有利于作出恰当的决策。
社会氛围对这种知识的蔑视,纯粹是偏见的产物。
四贬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必然会贬低变化的重要性。
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引起的,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借助价格信号反映出来,对个体而言,变化里充满了投机套利的机会。
专家们掌握的技术知识固然重要,却并不意味着利用价格或市场环境变化的特定知识不重要。
一个企业的运行,并非全然受制于其机械装臵的先进与否,成本还受技术以外的因素的影响。
哈耶克眼里的“自由”:从知识状态看去你身边的政治学Siri
哈耶克眼里的“自由”:从知识状态看去你身边的政治学Siri导语如果人是注定无法全知的生物,那么求知的意义就是值得深思的。
哈耶克从人类知识状态出发,探究了知识观视域下“自由”的真谛。
本次推文,小惑将为大家介绍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对“自由”的理解。
一、从“无知”开始不同的政治理论有关的政治哲学对人类知识状态的界定大相径庭,对此可以分为两大派。
一派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知的,仅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全知并掌握终极真理,另一派则认为,所有人的知识掌握都是有不完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通晓一切,或是把握终极真理;一派认为,尽管所有的人当初是无知的,但其中的少数人凭借着理性和直觉最终可以克服这种无知,另一派则认为,人类的无知性是必然的和无法改变的。
对人类无知状态的不同看法,影响到对人的政治潜能的估价,最终也就形成了风格截然不同的政治理论大厦。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的观点属于后一派政治哲学。
直到哈耶克为止,无知作为各种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石一直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是哈耶克发掘出了它并将之作为其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础。
他认为,无知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
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和学者们通常都对这种无知不以为意,或是只把它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缺陷。
但是在谈论具体的道德或政治问题时,他们却假定人们可以获得进行评判的全部知识。
但事实是,尽管科学家们会自然而然地强调我们的已知之物,但我们的知识远未完备。
所以哈耶克在《法律、立法和自由》这三部曲的开篇中要求读者牢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对绝大多数具体事实的无知是必然的和不可弥补的,而正是这些事实决定了社会的进程。
二、通向“自由”在哈耶克眼里,“自由”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即缺少强制的状态。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强制通常蕴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强制者被假设为“有知的”、“正确的”,被强制者被假定为“无知的”、“错误的”,所以前者可以用各种手段迫使后者就范。
哈耶克进化理性主义知识基础论文
哈耶克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基础摘要:哈耶克的知识论是他的经济学思想、政治学思想以及有关对历史、文化、道德解答的哲学基础,而知识论的最基本预设就是:没有超验存在的人类整体知识体系,而只有分立存在的个人知识,这种分立的个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关键词:知识论;有限;理性;无知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7-01一、哈耶克知识论的基本预设——无知构成哈耶克社会政治哲学基础的,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这一理论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哈耶克对于人之无知的强调。
哈耶克的政治思想,或者说哈耶克自由主义,就是以此为逻辑基点的,这是理解哈耶克的钥匙。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论观点。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感悟到“人是无知的”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相信理性力量的笛卡尔。
在《自由秩序原理》第二章的开篇,哈耶克开门见山地说:“苏格拉底的无知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是了解社会的首要条件”。
理论的建立都有一个前提,也就是基本的预设。
政治事务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如何看待人,因此任何政治理论都会以关于人的某种本质特征的假设为出发点。
哈耶克之前的政治学哲学经常使用的人性预设,是关于人性的善恶这样的道德判断。
政治理论的另外一种前提预设方式,是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即知识范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一问题的假设。
对人行善恶的道德判断不同,政治思想的逻辑就会出现差异,同样,在人类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问题上的立场不同,政治思想的逻辑就会大相径庭。
哈耶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无知”,也就是说,其政治理论的基本预设就是人类的“无知”。
他指出,“苏格拉底认为:‘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
’苏氏的此一名言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理解社会的首要条件;我们渐渐认识到,人对于诸多有助于实现其目标的力量往往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之中”。
哈耶克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20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观点和贡献。
以下是哈耶克关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主要观点:
知识的分散性:哈耶克认为,知识是分散在社会的各个个体中,没有任何一个集中的机构或个人能够完全掌握全部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分散的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应该自由地运用和传递自己的知识,而不依赖于中央计划或权威。
自由市场与竞争:哈耶克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机制是有效利用分散知识的方式。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将分散的个体知识整合起来,通过竞争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的产生。
他强调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和价格体系的信息传递功能。
受限知识与计划经济:哈耶克批评了集中计划经济的模式,认为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经济的失调。
他强调了受限知识的概念,即个体只能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一小部分,无法全面把握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
法治和个人自由:哈耶克主张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秩序,保障个体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他认为自由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哈耶克的思想强调了知识的分散性和个体自由,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机制作为有效运用和整合分散知识的方式。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奥地利] F.A.海耶克当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根据某些常见的假设,答案十分简单。
即,假如我们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了。
换言之,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向题的答案,已隐含在上述假设中了。
解决这个最优化问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已全部列出,它们能用数学形式得到最好的说明。
最简单他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两个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在所有不同的用途中必须相同。
然而,这根本不是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而且我们为解决这个逻辑问题所发展起来的经济运算,也并末为它提供答案,尽管这种经济运算是朝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方向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其原因是,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从未为了整个社会而“赋予”一个能由其得出结论的单一头脑,而且也绝不可能象这样来赋予。
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末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
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并非整体地赋予任何人的知识的问题。
上述基本问题的这一特点,恐怕非但没有为经济理论中的许多新方法——尤其是许多利用数学的新方法——所澄清,它反而被搞混了。
虽然我在本文中主要想阐述合理的经济体制问题,但在阐述时我将多次涉及它与某些方法论问题的密切联系。
我想说明的许多论点,其余是各不相同的推理途径不期而遇地汇集所得出的结论,但就我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决不是偶然的。
我认为,目前许多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争论,都源于对社会问题的本质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又源于我们把处理自然现象时养成的思维习惯,错误地转用于社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耶克:似乎有知识这篇演讲的特殊场合,再加上经济学家们今天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我几乎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个题目一方面,不久前刚刚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一个过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于这个过程,在一般民众的看法中,经济学已经赢得了类似于物理学的威望另一方面,目前人们正在呼吁经济学家出来谈一下,如何才能使自由世界摆脱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这种严重的威胁然而必须承认,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曾经推荐甚至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造成了这种局面此时此刻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沾沾自喜:我们的学问已经引起了一大堆麻烦在我看来,经济学家在指导政策方面没有做得更为成功,同他们总想尽可能严格地效仿成就辉煌的物理学这种嗜**有关系在我们这个领域,这样的企图有可能导致全盘失误关于这种往往被人称为科学态度的方法,我在大约30年以前就曾说过,就科学一词的真正含义而言,这种态度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因为它将一个领域中形成的思维**惯,不加批判地死板地运用于其他不同的领域今天我首先想解释一下,这种唯科学主义的谬误,如何直接导致了最近的经济政策中一些最严重的错误我曾与之论战的理论,是一种有关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错误观念的产物,但是在过去30年里,它一直指导着货币和财政政策它固执地认为,在总就业与商业及服务的总需求规模之间,有着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这使得人们以为,只要把货币支出总量维持在适当水平上,我们就能够永远保证充分就业在为了解决广泛失业而提出的各种理论中,这或许是可以用强有力的量化数据加以支持的唯一理论但是我认为,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照这样的理论采取行动是十分有害的这使我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与物理学的情况不同,在经济学中,以及在研究的现象十分复杂的其他学科中,我们能够取得数据进行研究的方面必定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那未必是一些重要的方面在物理学中,一般认为,而且也很有理由认为,对受观察的事物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任何因素,其本身也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和计算的但是,市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取决于众多个人的行为,对决定着一个过程之结果的所有情况,几乎永远不可能进行充分的了解或计算其原因下面我还会做些解释物理学的研究者对他认为重要的事项,能够根据不证自明的原则进行计算,而在社会科学中,碰巧有个事项能够进行计算,往往就被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它有时会达到这种地步: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只用可以进行数量计算的语言加以表述很难否认,这种要求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的可能原因,做了十分武断的规定人们常常十分幼稚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科学工作所必需的,但它却引起了一些荒谬的后果我们当然知道,在谈论市场和类似的社会结构时,有许许多多的事实是我们无法计算的,对于它们,我们仅仅具有很不精确的一般知识由于这些事实在任何具体场合中的作用无法用量化证据加以证实,于是那些发誓只接受他们所谓的科学证据的人,便对这些事实不屑一顾,他们因此也生出一种十分惬意的幻觉:他们能够进行计算的因素,才是唯一相关的因素例如,总需求与总就业之间可能仅仅有着大约的相关性,但由于这是我们能够得到量化证据的唯一关系,它便成了进行计算的唯一的因果关系以此为标准,有可能存在着助长错误理论的更科学的证据,因为它比正确的解释更科学而被接受,至于正确的解释,却因为不具备足够的量化数据而被否定了为了对这种情况做一说明,让我简略谈谈我认为是造成广泛失业的主要的实际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如今时髦的理论所推荐的通货膨胀政策,从长远看无法治愈这种失业现象在我看来正确的解释就是,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分布与这些产出的生产中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对于使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之间供需达到一致的那些力量,以及出现这种一致的各种条件和有可能妨碍这种调整的各种因素,我们具有相当不错的质的知识在对这一过程的说明中,分立的步骤有赖于日常经验中的各种事实凡是不怕麻烦从事这种论证的人,对于这些有关事实的假定或由此得出的结论在逻辑上的正确性,几乎没有谁会表示怀疑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结构受到了扭曲(通常是因为垄断或政府的价格锁定),为了在所有部门恢复劳动力的供需平衡,有必要改变相对价格和转移一部分劳动力但是,当问到我们有关价格和工资的具体结构为保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顺利地不断售出所必需的结构的量化证据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掌握这方面的信息换言之,对于我们不太准确地称为均衡的状态赖以自动形成的一般条件,我们是了解的;但我们绝对不会知道,假如市场达到了这种均衡,具体的价格和工资会是一种什么状况我们只能说,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期待由市场确定的价格和工资会使供需达到一致,但我们绝对无法提供统计学的资料,用以揭示现行的价格和工资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可以使目前的劳动力供应被不断售出的水平可见,对失业原因的这种解释,从它可以被证伪这个意义上说,是一种经验理论例如,如果货币供应持续不断,普遍增加工资就不会导致失业;但它肯定不是能够使我们得出有关工资率或劳动力分布的具体的量化预测的理论不过,在经济学这个领域,我们为什么必须为对某些事实的无知做出解释呢?须知,在自然科学中,人们肯定会期待科学家提供有关这种事实的准确知识对自然科学的范例有所体验的人,会对这种立场十分不满,会坚持他们在自然科学中看到的证实原则,这也许不足为奇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已简单说过的一个事实:社会科学同生物学差不多,但和大多数自然科学不同,它必须处理的是性质复杂的结构,也就是说,它所处理的结构,只能用包含着较多变量的模式加以说明以竞争过程为例,只有当它在相当多的行动的个人之间进行时,才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有些领域,特别是在出现的问题相互类似的自然科学领域,克服困难不必利用有关个别因素的特殊知识,而是可以求诸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各种特征之出现频率或概率方面的相关数据但是,只有当我们处理的对象是瓦伦?韦弗(前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博士所说的复杂的无机现象,而不是我们在社会科学中必须应付的复杂的有机现象时,以上做法才是正确的对于这两种现象的差别,理应有更全面的理解这里所谓复杂的有机现象,是指结构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其中个别的特性以及它们出现的相对频率,并且取决于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解释这种结构的运行时,不能用统计数字取代有关各个因素的知识;如果我们打算用我们的理论对个别事件做出预测,就要对每个因素都有充分的了解只要不具备这种有关个别因素的专门知识,我们就只能限于做出我在其他地方说过的模式预测(pattern predictions),即对自发形成的结构中某些一般特征的预测,其中不包括对构成整个结构的各个因素的具体描述我们的理论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功能良好的市场中自发形成的决定着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因素,就这一理论而言,以上所言尤其正确市场过程的每个参与者所拥有的特殊信息,都会对价格和工资的确定产生影响这方面的全部事实,是科学的观察者或任何一个单独的头脑无法全部掌握的这当然就是市场秩序的优越性所在,也是在不受政府权力压制的情况下,为什么它会逐渐取代其他秩序,并且在由此产生的资源配置中,可使更多有关具体事实的知识得到利用的原因,这些知识散布在无数的个人中间,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全部掌握的我们这些从事观察的科学家,由于无法知道这个过程的全部决定性因素,从而也无法知道在哪一种具体的价格和工资结构下,需求总是与供应相等,因此我们无法测知它对这种秩序的偏离程度,而且我们无法从统计学的角度,对我们的理论对价格和工资的均衡系统的偏离,使某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按定价售出加以检验在继续谈论我眼下关心的题目,即以上情况对目前所实行的就业政策的影响之前,请允许我更具体地勾画一下我们的量化知识固有的局限性,这是常常被人忽略的我这样做是想避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以为我对经济学的数学方法一概加以反对事实上,我认为数学方法大有益处,它使我们可以利用代数方程式,去描述某个模型的一般性质,即使我们对决定其具体面貌的数据一无所知没有这种代数方法,我们对市场中不同事件的相互依赖性,就很难窥其全貌不过这也导致一种幻想,使我们认为可以用这种技术去搞定和预测各种量的数值,于是徒劳地想找出量的常数尽管数理经济学的近代奠基人没有这种幻想,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不错,他们描述市场均衡的方程式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假如我们能够把抽象公式中所有的空白填上,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知道这些等式中的所有变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全部在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然而正像这一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帕累托明确所言,它的意图并不是达到对价格的量化计算,因为如他所说,以为我们能够确定所有数据,是一种荒唐的念头近代经济学的杰出先驱,16世纪的西班牙学者,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重要问题他们强调,他们所说的pretium mathmaticum(数学价格),取决于如此多的具体条件,除上帝之外谁也无从知道我经常希望我们的数理经济学家应把这一点牢记在心我必须坦言,我怀疑他们对可计算的量的追求,是否为我们从理论上理解经济现象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这与他们在描述具体情况中的价值是不同的我也不打算接受这个研究分支仍十分年轻这种借口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配第爵士,毕竟是牛顿爵士在皇家学会里的主要同仁吧!只有可计算的数据才是重要的这种迷信在经济领域造成实际危害的事例可能为数不多,但目前的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却是十分严重的一例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经济学家中有着唯科学主义头脑的大多数人,对很可能是造成广泛失业的真正原因漠不关心,因为它的作用无法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可计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加以证实,他们几乎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可以计算的表面现象上,由此产生的政策使事情变得更糟当然,必须随时准备承认,我认为对失业现象做出了正确解释的理论,是一种内容有局限性的理论,因为对于既定环境中预计必然会出现的事件的性质,它只能让我们做出十分笼统的预测但是,更为雄心勃勃的理论建构对政策的影响却并不更加走运我得承认,我更喜欢虽不完美但正确的知识,即使它留下许多无法确定和预测的事情,而不是那种貌似精确但很可能错误的知识表面上遵守公认的科学标准,会给具有简明外表的错误理论带来虚名,但目前的局势说明,这种理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就这里所讨论的事情而言,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救治失业而提出的措施,即增加需求总量,造成了资源大量的错误配置,这使后来的大规模失业变得难以避免向经济系统的一些部门不断投入增量货币,使它们创造出一时的需求(一旦货币数量的增加停止或放慢速度,这种需求也会消失),加上人们期待着价格将不断上涨,这两者会使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得到利用,但只有在货币数量以不变的速率增长,甚至是以一定比率加速增长时,才能把这种状况维持下去这种政策所导致的,不是用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一定就业水平,而是一种难以无限期维持的就业分布状况;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还想让它继续下去,就只有靠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了但是,以这种速率发展下去,会使一切经济活动迅速解体事实上,错误的理论观点已把我们引向一种危险的境地,使我们无法阻止结构性失业的一再出现;其原因不在于像这种观点时常胡说的那样这种失业是为了打败通货膨胀而特意造成的,而是因为它现在注定会发生,加速度的通胀一旦停止,过去的错误政策必定会导致这种令人深感遗憾但又无可避免的后果我提到这些眼前重要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想说明,一些有可能与科学哲学的抽象问题有关的错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过现在我打算先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边同我刚才讨论的问题一样,对徒具科学外表的主张不加批判地接受,由此在更广泛的领域造成的长期危险,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表示担忧我主要是想通过这一局部性的说明指出,不但在我本人的领域,并且普遍地在与人有关的其他学科中,貌似科学的方法其实是最不科学的,进一步说,在这些领域,我们所能期待科学达到的目标,是有着明确界限的这意味着,把科学方法无法做到的事情委托给科学,或按照科学原则去进行人为的控制,有可能招致令人悲哀的后果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当然**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使得任何有关科学有其局限性的提示,都会引起怀疑特别是那些坚持这种观点,希望把我们不断提高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普遍认为这是科学进步的产物应用于社会过程的人,全都以为这种能力不久就可以使我们随心所欲地改造社会当然,同自然科学中各种发现引起的欣喜不同,我们通过社会研究而获得的见识,常常给我们的抱负蒙上一层阴影大概无须奇怪,我们这一行里较易于冲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接受这一点但是,对科学有着无限力量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信念之上,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采用一些现成的技术,或是模仿科学过程的形式而不是它的本质,似乎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同为我们揭示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考相比,科学方法更容易掌握公众现在的心情,是期待科学解决许多问题以满足人们的愿望,这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生矛盾,于是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虽然真正的科学家全都应当承认,对于人类事务的领域他们的能力有限,但是大众过多的期待,也总会使某些人不顾自己的能力所限,假装或真诚地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以**人们的要求对于以科学的名义提出来的主张,专家也常常很难区分其是否合理,在许多情况下民众就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最近一份以科学的名义就增长的极限发表的报告,传媒做了大量报道,而同样是这些传媒,对这份报告受到的致命批驳却默不作声这不能不使人对科学的威信所发挥的作用感到担忧但是,打着更科学地指导一切人类活动的招牌,认为用人类的自觉控制取代各种自发过程是可取的,这种影响深远的主张不唯见于经济学领域,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我所说的这种科学至上的偏见,以及科学的成就还会如何如何这种华而不实的主张,对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的某些分支更不用说所谓的历史哲学了的影响更大如果我们想维护科学的声誉,不让因肤浅地把一切方法都比附于自然科学方法而产生的知识的虚妄得逞,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去揭露这种虚妄须知,在一些现有的大学科系里,这种态度已经蔚成风气了对卡尔?波普尔这样的科学哲学家,我们应当表示无尽的感激,因为他给了我们一种检验方式,使我们能够对可以作为科学而接受的东西和非科学的东西加以区分我相信,这一方法会使某些现已被承认为科学的学科原形毕露同那些本质上复杂的现象有关的一些特殊问题其中社会结构就是这种现象的重要一例使我打算在结束之前更一般地重申我的主张在这些领域,不仅对具体事件的预测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我们自以为拥有超越这些障碍的科学,并据此采取行动,这种做法本身就会成为人类智慧进步的严重障碍其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记住的关键一点是,自然科学取得的长足进展,是出现在这样一些领域,在那里,各种解释和预测可以以一些规律为基础,这些规律表明,被观察的现象的产生,相对而言只受极少变量的影响它们或者是一些具体的事实,或者是较为频繁出现的事件这或许就是我们仅仅把这些领域称为自然科学的终极原因,以区别于我所说的本质上是复杂现象的高度有机的结构在这些领域里,为何也要持与前一领域相同的立场,是毫无道理可言的稍加思索就可看出,我们在这些领域遇到的困难,并不是为了解释受观察的事件而建立理论的困难,虽然这也会引起对做出的解释进行检验以剔除坏理论的困难;这里的困难,是当我们把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具体事件时引起了重要问题而发生的困难有关性质复杂的现象的理论,必然涉及大量的具体事实;要想从这种理论得出预测,或对其进行检验,我们必须搞清楚所有这些具体事实一旦我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得出经得住检验的预测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很容易利用这些数据,把已建立的理论中各个相应的空白处填补起来,从而做出一项预测真正的困难在于确定这些具体事实,对于解决这个困难科学做不出多少贡献,有时它甚至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这种困难的性质请想想由差不多势均力敌的几个人进行的一场球赛如果我们除了对每个球员的能力有一般的了解,还了解一些具体情况,譬如在球赛的每一时刻他们的竞技状态,他们的感觉状态以及他们的心肺肌肉状况等等,那么我们极有可能预见到球赛的结果当然,假如我们既熟悉球赛,又了解球队,我们也很可能敏锐地想到最后的结局取决于什么因素但是,我们显然无法搞清楚上述事实,球赛的结果便超出了可以做出科学预测的范围,无论我们多么了解具体情况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这并不是说我们无法对比赛过程作任何预测如果我们了解不同的比赛规则,那么在观看一场比赛时,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比赛,以及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动作但我们的预测能力也仅限于事件中的这些一般特点,其中并不包括预测每个具体事件的能力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仅仅可称为模式预测的事情,我们越是从受相对简单的规律支配的领域,深入到受复杂的有机现象支配的领域,我们就越是只能限于做出这样的预测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我们所能确定的,仅仅是决定着某个过程结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具体情况,因此对于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我们只能预测它的某些性质,而不是它的全部性质我们能够作出预测的,甚至往往不过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些抽象特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对那些因素本身,我们依然所知甚少不过我很想再说一遍,我们做出的预测仍然有可能被否定,因此它们只具有经验的意义当然,同我们在自然科学中有望取得的精确预测相比,这种仅仅是模式预测的东西稍逊一筹,因此未必令人满意但是我要就一种危险提出警告,有些人认为,要想让某个主张作为科学主张得到接受,就必须更上一层楼这种做法同江湖骗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我们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建立各种社会过程方面心想事成,这很可能使我们深受其害因为我们并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在自然科学领域,对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或许不会有人反对;人们甚至会认为,不应当给过分的自信泼冷水,因为他们的试验毕竟可以带来某些见解而在社会领域,误以为运用某些力量就可得到有益的成果,却很可能造成一些强迫别人服从某个权威机构的新权力即便这种权力本身不坏,运用起来也很可能使自发形成秩序的力量失效,而正是这种不为人所理解的力量,**地帮助了人们追求各自的目标我们才刚刚开始认识到,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赖以运行的交往系统是多么精妙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市场,它在整理分散的信息方面,比任何人类精心设计的方法都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