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高一历史课件1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列宁装
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连衣裙
探究: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 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 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 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 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 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 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 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 逐渐与国际接轨。 当代服饰变化的另一原因是经济 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提升。
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D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 工具是在 ( D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 D 1949年以后 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的一项是 ( B ) a邮政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话 A abcd B acdb C adbc D adcb
1、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 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 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 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 在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 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服饰的变化 史料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 武灵王“ 胡服骑射 ”,北魏时期孝文帝 “更姓易服”,唐女装“ 袒露” 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
史料解读
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
观念的影响。
问题思考 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提示
2.婚俗的变化 史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新式婚姻情况 1.自由恋爱 2.订婚
3.会新(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注意事项)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
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 归纳总结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பைடு நூலகம்通常服饰。
西装在 鸦片战争 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鲁菜、粤菜、川菜、 淮扬 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 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 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 •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 •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屮华人員英和 国威立品垂僧国共十年抗U 耀扎肉艷 北律军阀竦ift 时期广时變[期、争时期战曲时朗 '[腰禁1阿童衽龙厂J,1皈鎚血」折塩粧■'十—+ --IQll I9LB ]?27 I 勺囲卩用:111 ........ 1 ....... 1 1 __ 1 ..... L1 11 1 1 1 1r晚清统谕时期卢__________________ A _______________倉瞅M 号£4乂汶初删* ■ ----- 严生 : ----------- ' 卜-F 干二T …十一十-1IB60 怡加 闍射 19110 1M 注]9W 1912华民和硯 屮人托同止-K的口爭理一一仝轅抗战堆一 厂 ______ 4承利溶4i ■..! 一址;v-烦脯」 ■ — FhFhvhFfc FhFF Dtf R ^l 一南国政成- -mqdHd "d!rd"d"d 1 优盘...'一晞欣做冲制治社俗制二张厮4.如施-电 - 疽铁迪吗副诽架机-11————— ——I — IL年忤功富?F l■:<◎.Mi喑一运近刊现交近 - 一备,报砒匕业也-祁动代业水通代八^■4 — -a HI4R4 RivM *「■■!阳軀牝■■,「帯址布榭‘发化餐式出一洋谓现抑窝吐.时空坐标| ■ r ・■■益越縮:基础认知•学习思考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 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概况1.衣饰的转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衣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是在普遍吸收欧美衣饰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尔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④清朝一般女子的着装,满人为长袍,汉人则以上衣下裙为主。
⑤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受到青睐,中苏关系恶化后趋于过时。
⑦“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受到普遍欢迎;以后,中国衣饰从封锁走向开放。
2.饮食的转变①四大菜系的长足进展和最终形成,是近百年的情形。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阻碍。
3.住宅的转变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域的典型民居,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民居的代表。
②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显现西化的趋向。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显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风俗适应的转变①婚姻风俗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葬礼俗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化改革。
③其他风俗转变: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颔首鞠躬取代了膜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取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缘故1.从全然上说,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第一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转变一起阻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具体来讲,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列强关于中国近代政府的壮大阻碍和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阻碍的结果。
2.西式服装在辛亥革命后迅速流行的缘故从穿着的角度讲,清朝的服装,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女子以旗袍、袄、褂、裙和披风为主,都长过膝盖,没有腰身,没有曲线;而西装“窄袖革履”,穿着适体、潇洒。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 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
(3)其他习俗。
剪辫易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 恋爱自由
②近代:__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 ______。 火葬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
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 想的解放。
新式 服饰
点拨提示: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 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政治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专业. 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注:岳麓版为“鸦片战争前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
2、饮食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西餐西点(糖果、罐头等)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大城市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公寓”、“别墅”等)。
4、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
(2)葬礼:趋于简化。
(3)其他: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剪辫放足(不缠足)。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火车汽车:人民版无火车的内容,岳麓版无汽车的内容。
2、邮电通讯工具: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传媒等物
质生活以及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包括三条知
识主线: 线索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在衣、食、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装、西餐、洋 楼成为当时的时尚;同时近代中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变化, 婚姻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丧礼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社 交礼仪也由落后向文明演化。
【技法点拨】 1.排除法 (1)排“误”法。 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 或是不符 合史实,或是以偏赅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 除,以缩小选择范围。 (2)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 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 正确的选项排除掉即可。 (3)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 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 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相左的选项排除掉。 (4)混“排”法。 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 有时候一种方法 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对以上三种方法混合运用。
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
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 选D项。
解答选择题的通性通法 【题型解读】 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四 个备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命题者在备选项的设计上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因此解答选择题也有一些固定的通性通法,如排除 法、史实支撑法、求同存异法、求异存同法等。
【典型例题】
(2014· 高考福建卷 )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B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专题四第1课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课前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二.知识清单(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史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国防绿”“海军蓝” 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 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年代,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 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 史料三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 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 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
[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 了重大变化。 史料二、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 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 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 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 活中的影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 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 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
史论总结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 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 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 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
改革开放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
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 想的解放。
【解析】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 习俗的融合,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 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D错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 命色彩。
拓展深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国家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 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文明的窗口,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提示』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 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 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清借父末母民之初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__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空坐标][知识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 (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思维点拨]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深化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史料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
[史料解读]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
[问题思考]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2.婚俗的变化史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提示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史论总结]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外部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内部因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族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答案 C解析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答案 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3.(2015·浙江学考)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
”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B解析根据歌词中“改良婚礼”以及男女同为新国民等信息,可知是民国时期倡导文明婚礼、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
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的习俗必然取代落后的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
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
5.“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该婚姻制度颁布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C项正确。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等。
[基础达标]1.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该地最有可能是( )A.厦门的租界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D.重庆的学堂答案 A解析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
所以答案选A。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答案 B解析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项。
3.(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年B.1945年C.1950年D.1979年答案 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
4.(2015·浙江10月选考真题)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联系的加强,中国国力的提升,促使“中国风”的出现,故②③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