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还原论、整体论和心身关系

合集下载

还原论和整体论

还原论和整体论

还原论和整体论“还原论和整体论”是一种学术术语,用于描述一种认识自然界的核心方法。

该术语由20世纪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联合提出,其理念是将不太复杂的事物拆分成更多的、更基本的组件,分析其工作原理,并从其中识别出更大的整体原理。

首先,要明确还原论和整体论所指代的意义。

还原论是有关将复杂事物划分为更简单的组成部分,以解释它们的行为和功能的学术理论。

还原论的基本原则是“从物质结构的简单的组成部分出发,解释其更复杂的性质”。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精简的组件解释复杂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另一方面,整体论是指从自然界中复杂系统或事物的总体水平上,探索其共性特征和基本原理的学术理论。

整体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中存在着某种内在机制,可以将单一部分组合起来组成更复杂的系统。

通过这种综合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和其他复杂的系统,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认识蛋白质的作用原理和功能过程中,科学家首先利用还原论,将蛋白质物质结构拆分为更基本的原子组件,从而探究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然后,再利用整体论,将原子组件组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性质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还原论和整体论不仅在生物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在其他许多学科中广泛运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还原论常常用于解释物质性质和结构,而整体论则常常用于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 例如,在研究太阳系中天体行为时,科学家会利用还原论去分析其中的物理系统,然后再利用整体论探索太阳系的总体特点和行为特征,从而加深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

总之,还原论和整体论是研究自然界复杂系统的重要手段。

它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益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

整体论和还原论

整体论和还原论

整体论与还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是科研方法论的两大体系,还原论与整体论是科学和哲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古老论题。

还原论方法创造了近现代科学40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功。

它在发展科学理论和实现复杂技术项目中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

直至今天仍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

要完整、准确地描述还原论和整体论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这里仅对它们的内涵和方法论做简单阐述。

还原论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去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哲学或科学哲学观点。

还原论认为复杂事物的本性,总是可以被简化变为更加简单,更加基本的想法或说要素。

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的运动的总和。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还原论的含义:第一,从本体论层次说,是高级运动形式还原或者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整体还原为部分,是自下而上的科学研究路线;第二,从认识论层次说,是一种只不过主义,不过是机器、本能和刺激的作用,或是一种简约的、有次序的编排我们的世界的方式;第三,从方法论层次说,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于还原分析的方法,可能是实验的、测量的、统计的、归纳的、逻辑的方法,总的说来就是将整体打碎,以量、部分的规律揭示整体。

整体论立足于对经验、有机体乃至整个世界的整体的、功能的、能动的、动力学的、目的论的把握之上。

整体分析法实施的基本思路: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从质的分析到量的测定,再由量的测定到质的把握。

还原论方法采用由确知局部或部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

其基本假设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

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笛卡尔提出的人类思维的四项原则在早期相当完整地描述了还原论的基本方法。

还原论的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近世科学技术所应用的几乎全部方法都是还原论方法。

整体论与还原论

整体论与还原论

整体论与还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就当下的科学现状而言,还原论是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的,整体论只在小部分领域在发挥作用,而在社会领域,虽然还原论并不适应,但在整个社会舆论与主流分析的视角中,还原论也是绝对的主角•就当下的世界思想而言,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在近代之前,是一个整体论占主导的环境,许多的所谓科技被斥为奇技淫巧,在整体放论为主流的知识圈中,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整体耕战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科技,并未给中原的生产力带来明显的进步,这进一步压缩的科技的空间,当时,对于整个社会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看法,而在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突破,打破了整体论对社会生产力的认知,而这种突破也使得还原论占据了近五百年的历史•当然,不论是还原论还是整体论,其都本质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就类似于清末对所谓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讨论,只要赛先生的想法,至少在实践中没有成功,而就未来而言,当下社会发展中面临许多用还原论思想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许整体论是指导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想,当然想占据主流,还需要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继往圣绝学还原论及其背景•就我个人的认知而言,还原论的发展更多来自西方,不论是几何原本与原子论的古希腊时期,还是文艺复兴的经院大学时期,西方对于科学的探索,更多是从小外着手,不论是对于重力,天体等的研究,还是关于后来的蒸汽机的研发,都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通过对世界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不断细分的理解,更多是一种对物理变化的理解,是一种希望对单个积木分析进而了解一个积木组合的理解,这种想法在近五百年的时间内,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通过在能源方式、生产机的改进,通讯和管理机的进步上,基本对整个世界进行了重塑,如果没有当下中国的崛起,这个世界就是还原论的天下,整体论或许只能在材料、生物等部分领域有所应用,但同样会被用还原论来做另外的解释•还原论的基本思想是相对简单的,整体是部分之和是其基本思想,这在物理层面,尤其是物质没有发生性质变化的情况下,非常有用,许多形式的再组合是非常有助于生产力的改善,但在需要性质变化的领域,其思想的指导作用就开始不那么适用了,简单的比如烹饪,西方的菜,基本少用到化学变化,基本就是面粉、蔬菜和肉的叠加,而在中餐上,归简单了比如料酒与醋调合生成脂,也即香味的来源,另外即使的科技上,比如掺杂、烧结、生长等理论,用还原论的思想也能忙解释•就我来年,还原论是一种重组的思想,是一种在当下改善的思想,难有真正的突破整体论及背景•整体论在中国的历史上贯穿始终,且在生产力未有突破之前,一直维持了一个相当平和的局面,但在近五百年的时间内,确实并未给民族和世界带来较大的改变,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其在过去五千年的功绩,整体论在认知上,对事物的认知更多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并不太注重事物的细节,这也使得其观察微小变化方面,表现得较差,但在跳跃的进步方面,其进步就是一个吓人的节奏了,非常显然的一点是,两千年前,中国就实现了统一,民族也实现了融合,但在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分化才是主流,不论是三大一神教还是黑非洲,其世界在不断的强调差别,分化,即使到了现在,所谓种族、肤色甚至当下LGBT之类,仍然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进程•在社会领域,可以说是整体论最容易成功的领域,一个以整体利益为重的群体,其在大概率上要好玩强调个人利益的团体,从公司与个人的对比,当下中国疫情与西方的对比,而在科学领域,传统的还原论难以处理的领域,也是整体论可以尝试的方向,尤其在生物领域,这是一个还原论本质错误的方向,同时在中医,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未知的疾病,西医无药可用,但中医的思想就可以应对,至少在本次疫情之间就体现出来了•从思想上说,有一个重要的说法,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文明,过单的实现了统一,在个人的能力还未进行较充分的发挥的情况下,就率先感受了整体的魅力历史的适应性•就历史而言,其在不同的进项,有不同的适应性,并非是某一种理论,从一而终的始终适应,古代的中国统一,使其杠住的游牧民族的侵袭,保住了民族与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如此,形成了中国的三百年兴衰交替,也因整体论过于深入人心,错失了近代的工作革命与科技大进步,虽然当下赶上了一些,但还需要更努力,才能重回世界之巅,而在还原论方面,其在历史上未保住罗马,形成了大分裂,但在个人的发展上,其极大的发展了科技,这种适合个体突破的领域,极大的提高的社会的生产力,但在发展进入深水区之后,无限的个体是无法再提高整体的能力了,这就需要融合,整体来实现1+1>2的进程了•除了历史,还有领域的不同,依思想性质与所在领域的不同,各自会有各自的发展,未来的前景•就未来来看,整体与还原的思想还将继续共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其有各自的优缺点,期待未来的星辰大海å。

整体论和还原论

整体论和还原论
单位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04
还原论并不否认整体的存在和作用,而是强调通过研 究基本单位来理解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认为只有深入 了解基本单位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06
未来展望
研究方向
跨学科整合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研究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等,以实现更 全面的理解。
学科领域
整体论在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原论则在物理 学、化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适用范围
整体论适用于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等领域;还原论适用于简单系统、 无生命物和还原论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在研究复杂系统时,需要整体论 和还原论相结合,既关注整体涌现的性质,也关注部分本身的性质和规律。
要点二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
还原论主张将复杂的生物现象分解为较简单的组成部分, 单独研究其性质和功能,再综合起来解释整体现象。还原 论在生物学中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 学等领域。例如,分子生物学中研究基因、蛋白质等分子 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物学中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学中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还原论认为通过对基本组成的研究,可以推导出整体 的性质和行为。
实证性
还原论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对各个组成部分的 理解。
示例
生物学中的细胞理论
将生物体分解为细胞,研究细胞的组成、功能和相互作用,以解 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物理学中的原子理论
将物质分解为原子,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解释物质的性质和 行为。
层级关系
整体论和还原论在不同层级上都有应用。在较高层级上,整体论更适用;在较 低层级上,还原论更适用。在不同的层级上,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系统的性质和规律。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刘晓力一、认知科学概况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

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心理学进路语言学进路生物物理学进路神经生理学进路人工智能进路广义进化论进路复杂性科学进路认知科学的起源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图灵机概念的产生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1、意向性问题2、意识问题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70年代以前认知科学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符号运算传统。

70年代以后,许多人认为,“理性绝不是宇宙的先验特征,理性也不是与身体无关的人类心灵的先验特征。

心灵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身体的特殊性质,由人脑的神经结构的特殊细节,由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举止的特殊情况塑造的,理性、心灵、概念、推理、思维等都是涉身的。

“还原论”到“整体论”:治疗脑部疾病的关键可能在我们的肠道中

“还原论”到“整体论”:治疗脑部疾病的关键可能在我们的肠道中

“还原论”到“整体论”:治疗脑部疾病的关键可能在我们的肠道中为什么我们在试图揭示各种类型的大脑退行性变化的原因方面只取得了如此小的进展呢?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我们对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关节炎等疾病有所突破,但是当讨论转向大脑或精神疾病时,似乎就有点失望了。

现在的医学研究坚持以“还原论”(reductionist)的心态进行着。

还原论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也就是说,人体被看作是各部分和系统的简单总和,而且认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于其它部分和系统的发挥功能。

许多人把还原论的提出者归于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他在1637年发表的论著中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一个问题过于复杂以至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将原问题分解为一些足够小的问题,然后再分别解决”,这就是还原论的方法论。

几百年来,遵循这种方法论,各门学科确实取得了巨大进展。

脑科学的研究中亦是如此,研究工作试图将导致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大脑退化的原因集中在神经系统。

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堪称灾难性的疾病。

很可能正是这种还原论的方法,将大脑及其各种脑部疾病视为与身体其它部位分开而存在,使我们不能发现导致这些可怕的疾病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治疗。

与这种普遍存在的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holism)的观念。

整体论认为身体各个部位和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并且认为这些看似分开的部分实际上也影响着身体其它部分。

再举一个例子。

现在俄罗斯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全世界的球迷为之狂欢。

每一场比赛的进球,从还原论的角度将专注于每一位得分的球员。

另一方面,整体论的观点则是专注于整个团队。

一个球员的优秀并不能决定团队的最后胜利,所有球员的默契配合才是最后制胜的关键。

我们的身体亦是如此,身体各个部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破坏我们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响我们的整体健康。

《整体论和还原论》课件

《整体论和还原论》课件
整体论和还原论
目 录
整体论简介还原论简介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比较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应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议与批判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未来发展
整体论简介
整体论是指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质的研究。它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和规律不能仅通过研究单独的部分来完全理解。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比较
VS
科学目标是理解整体特征和规律,以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还原论
科学目标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通过深入研究部分来达到对整体的理解。
整体论
整体论
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发现新的科学问题。
还原论
促进学科的细分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但也可能导致学科之间的孤立和隔阂。
未来整体论和还原论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形成更加严谨的科学方法论。
拓展应用领域
整体论和还原论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不仅局限于生物学、心理学等传统领域,还将渗透到社会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
促进科学方法的创新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发展将推动科学方法的创新,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更多元化的思路和方法。
01
02
03
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鼓励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复杂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注重实证研究
在发展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培养跨学科人才
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为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支持。
03
02
01
谢谢聆听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议与批判反映了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和组成部分的特性。

整体论还原论word版

整体论还原论word版

整体论 - 正文与生物学中的机械论相反的理论。

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规定系统的性质。

整体论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的J.C.斯穆茨(1870~1950)在其《整体论与进化》(1926)一书中提出的。

斯穆茨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整体论思想,并提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进化是整体的创造过程。

他把整体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因而使“整体”带有神秘的色彩。

现代进化论者、胚胎学家、理论生物学家所支持的整体论与斯穆茨的整体论内容有所不同,他们强调:①生命系统是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不是松散的联系和同质的单纯集合,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整体的性质多于各部分性质的总和,并有新性质出现;③离开整体的结构与活动不可能对其组成部分有完备的理解;④有机整体有历史性,它的现在包含过去与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

整体论与还原论相反,认为高级层次不可还原为低级层次。

1967年英国学者A.凯斯特勒为了调和这一对立,提出一个新的观念,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复杂的、上升的有序层次的中间结构,其中每一个对下面的层次都是自主的整体,而对上面的层次,又是相对独立的从属部分。

因此,任何事物既是亚整体,又是整体。

在他看来,生物的这种阶序系统的特点在于它是自我调节的开放系统。

整体论肯定生物有机体是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坚持整体的规律不能归结为其组成部分的规律,强调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有新性质出现,这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法。

但有些整体论者片面强调整体,忽视对整体中各部分作必要的细致分析,这是不正确的。

他们的创始人宣扬的整体论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还原论与整体论一、什么是还原论与整体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整体论和还原论,归纳和演绎

整体论和还原论,归纳和演绎

现代系统科学名词。

亦称“机体论”。

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

由贝塔朗菲所创立。

强调生命系统的组织化、目的性特征,反对机械论把世界图景归结为无机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的、盲目的运动,但忽略了偶然性、随机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

后来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观点:1.组织化观点。

2.自调节观点。

3.动态性观点。

4.开放性观点。

5.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

整体论holism是指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

根据此一理论,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

最常被认为重视整体论的是中医学;它将人体各部份视为一有机整体,而不单是器官的整合。

要医治病人须保持整个人阴阳调和,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整体论不仅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并且认为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考察、认识它的本质;所用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推演,因此,得到的结论虽然不是很准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却比较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整体论的的主要特点与优势是:1,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整体的属性与功能,这种整体的属性与功能是只有整体才具有、其部分或成分所没有的。

2,经验(而非实验)在认识与处理问题时起重要作用,经验虽然不如实验那么清晰、准确,但是实验的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进行实验,而经验却不受那么多条件限制地广泛应用:3,只为整体具有、不为部分具有的那些属性到底是怎么涌现出来的,还没有弄清楚,不是逻辑分析与推演解决得了的,只能凭借形象思维从宏观、整体的角度。

以经验为基础,运用体验、顿悟、直觉、灵感来认识,靠模拟、类比、象征、比喻来说明。

4.整体论所得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定性结论,具有模糊性,不是定量结论,不具有精确性,但却应用广泛,因为有许多事物还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定量化。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曾一度出现过机械论(还原论)和活力论。

106-心理学中的七大争议问题

106-心理学中的七大争议问题

(四)知识来源问题
理性主义(empiricism) 以17世纪法国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为代表,真理得自理性, 人的理性是神赐予的天赋观念(innate idea);理性存在于人心之内,具有主动 求知功能,感官只有接受外界讯息的作用,只凭感官则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一)心身关系问题
一元论(monism)
○ 唯物论(materialism) ○ 唯心论(idealism)
二元论(dualism)
○ 心身交感论(psychophysical interactionism) ○ 心身平行论(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
(二)天 性与教养 问题
2020
心理学中的七大 争议问题@冬萝卜夏姜• 心身关系问题(mind-body problem) • 天性与教养问题(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free will versus determinism) • 知识来源问题(origins of knowledge) • 整体论与元素论问题(holism versus elementalism) • 主观性与客观性(subjectivity versus ohjectivity)关系问题 • 稳定与变异(stability versus change)问题
○ 在现代科学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家继承了此种思想
决定论(DETERMINISM)
物质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 ○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精神决定论(PSYCHICAL DETERMINISM) ○ 意识决定论(CONSCIOUS DETERMINISM) ○ 潜意识决定论(UNCONSCIOUS DETERMINISM) ● 理性对非理性(RATIONALITY VERSUS IRRATIONALITY)的问题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还原论和整体论

还原论和整体论

还原论和整体论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哲学史上的两大著名的哲学学说,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探讨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它们都是以近三个世纪前的德国哲学家瓦尔特康德的作品为基础,并在十九世纪初得以发展。

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一直在寻求能够解释客观世界的观点,因此,在研究这两种哲学学说时,要着重研究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如何解释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还原论是一种视客观世界为由元素组成的、独立的实体的哲学学说,它是由康德提出的,他认为,我们可以把客观世界视为由元素组成的独立存在。

这些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个世界的本体。

为了理解这些元素,康德提出了还原论,它认为,我们可以把客观世界视为由某种本质关系组成的独立存在。

因此,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必须以真实的方式还原,这就是所谓的“还原”。

当这些元素被连接起来时,就会形成完整的客观世界,这就是还原论的基本观点。

整体论认为,客观世界不是由元素组成的独立实体,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的。

整体论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整体,而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一论断意味着,一切现象都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与其他一切存在组合在一起的。

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整体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的,而不是由单独的元素构成的。

还原论与整体论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的两种不同视角。

还原论把客观世界视为由元素组成的独立实体,而整体论则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的。

这两种学说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只要人们掌握了它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自瓦尔特康德发表还原论和整体论以来,这两种哲学学说一直在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家们不仅对它们的理论进行了讨论,而且也运用它们来影响其他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此外,它们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它们是当今社会的指导原则。

总之,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哲学学说,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重要的两个理论观点。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两个观点,并探讨它们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心身二元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实体,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人的健康与疾病。

心身二元论的核心理念是“身心一体”,即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这种观点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医学不再仅仅关注身体方面的健康问题,而是将心理和社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心身二元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医生不仅仅关注病人的身体症状,还要了解其心理和社会背景。

例如,有些身体疾病可能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有些心理问题则可能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身心因素,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身二元论的应用还体现在预防和健康促进中。

通过关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例如,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来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与心身二元论相对应的是还原论。

还原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可以通过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来解释和理解。

还原论的核心理念是“还原”,即将复杂的身心现象还原为基础科学的概念和原理。

在医学领域中,还原论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手段的发展。

还原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对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揭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例如,对于某些遗传性疾病,通过对基因和细胞水平的研究,可以找到相应的突破口,为治疗提供依据。

还原论的应用还体现在药物研发和治疗手段的改进上。

通过对疾病的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可以设计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手段,如基因治疗等,对一些难治性疾病进行干预和修复。

从“还原论”到“整体观”

从“还原论”到“整体观”

从“还原论”到“整体观”——应对“全球性高风险社会”的哲学思考石中元2011年11月07日《北京日报》“还原论”的巨大功绩及其局限性“还原论”(分割论)是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流哲学观。

何谓“还原论”?笛卡尔认为,如果一件事物过于复杂,以至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可以将它分解成一些足够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是还原论的通俗表达。

几百年来,培根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导致了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的盛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划分专业、学科的传统。

从功绩看,自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近代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

无论是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遗传工程、奔月工程,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

还原论方法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

例如,经济学利用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

从局限性看,西方“科学的无限分解”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社会的分离,人的身心的分离──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而这正是造成今天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根源。

工业文明发展已经到了尽头,要有生态文明取而代之。

但,西方学者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理念,全球性的环境破坏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西方文明并非蓄意去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只是顺从其内在的文明逻辑演化而已;西方社会本身也是这种绝症的受害者。

总之,西方现代文明试图用西方生活范式来颠覆宇宙自然的法则,即不是让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而是用征服的方式,依靠现代技术去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这种推动社会发展的思路,正在摧毁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价值观,使各民族和各个国家同质化;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大,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但人们的心胸却越来越狭隘,容纳不下良心与正义,容纳不下宽容与忍耐。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1. 引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用于解释和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该模式中,将人的健康问题看作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2. 心身二元论心身二元论是指将人的身体(生物)和心灵(心理)视为两个相互独立但又密切关联的实体。

根据这一观点,人的健康问题可以归因于身体或心灵方面的原因,或者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身体因素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身体因素指涉及到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发生。

2.2 心灵因素与身体因素相对应,心灵因素指涉及到人的心理状态、情绪、信念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以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2.3 身心相互作用心身二元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作用的。

即使一个问题起源于身体方面,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同样,一个问题起源于心理方面,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3. 还原论还原论是指将复杂的生命现象分解为更基本、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现象。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还原论强调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理解。

3.1 生物学还原论生物学还原论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它将人类看作是由细胞和分子组成的系统,并通过研究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的变化来解释健康问题。

例如,遗传突变、基因表达异常等生物学变化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3.2 心理学还原论心理学还原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它将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看作是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这些心理现象来解释健康问题。

例如,心理因素如压力、应对方式等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3.3 社会学还原论社会学还原论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整体论和还原论》课件

《整体论和还原论》课件
整体论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认为整 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整体论的哲学背景
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整体是由 各个部分组成的,但整体具有其部分 所不具备的特性和功能。
近代以来,随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 息论等学科的发展,整体论的观点得 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03
还原论认为,通过了解各个组 成部分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可 以预测和解释整体的行为和性 质。
03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比较
对科学方法的看法
整体论
强调对整体的研究,认为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需要从整 体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对事物的整 体结构和功能的把握。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融合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研 究的开展。
实证研究与理论构建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检验整体论 与还原论融合的理论框架,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关理论。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理论
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理论和 方法,如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 等,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融合提 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还原论
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基本组成的研究来解释整体。还原论注重对事物的微观结 构和机制的研究,以实现深入、精确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整体论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整体论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整体论的方法也有助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和研究方向,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还原论在解释生命现象时面临挑战,因为生命现象不仅仅是物质和能量

整体论和还原论

整体论和还原论

整体论和还原论综述整体论和还原论,这两种思想一度成为认识论领域讨论的焦点。

在它们解释世界的方式上有明显区别,整体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里面的部分是互不相依的,无法被拆分,其结构是本质不可改变的;而还原论则认为世界是由部分的元素组成的,它们可以由更小的元素构成,且这些元素可以重新组合来形成不同的结构。

一、整体论1、定义整体论是一种基于实体唯一性理论的思潮,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完整、相连的整体,所有部分均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换言之,任何尝试从实体中剥离出去的研究均是无效的,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

2、特点整体论的特点是实体唯一性,这表明世界中的所有实体都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之间也是相连的。

由于整体的概念,整体论可以用来解释世界的每一个细节,例如一个实体不能被拆解,其组成部分也不能改变,其结构本身也是不可变的。

3、举例整体论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现象,以家庭生活来说,在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家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可变的关系。

一个家庭的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改变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导致整个家庭的改变。

二、还原论1、定义还原论是一种基于总体和部分的概念的思想观点,它认为世界是由部分组成的,相互之间是可以分离出来的,这些部分可以由更小的元素构成,可以再次组合成更大的结构,不同结构表现出不同特性。

2、特点还原论的特点是集总体、部分为一体,它认为世界不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小部分可以相互分离并重新组合的一些元素组成的,每个部分也可以由更小的元素构成。

还原论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实体的各种性质,所以它可以是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来理解实体的运作方式。

3、举例例如,一个机器的运作可以被归结为更为基本的电子元素,而这些电子元素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机器有了正常运行的能力。

再以社会举例,由各个个体组成的社会可以再细分为分类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组织、管理以及控制个体。

还原整体论

还原整体论

还原整体论还原整体论(HolisticReductionism)是一种认知理论,它被用来描述人类和自然世界如何由窄化的原则结成综合体,其中小的部分影响大的部分。

最早的还原整体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行医和医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他认为身体的健康是由精神、肉体及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决定的。

这一概念后来被称为苏格拉底的整体论,这个词的意思是将事物的小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完备的系统。

还原整体论也被称为“一体论”或“综合论”,它的精神是将一个系统的各个方面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些方面又可以被分解成较小的部分。

因此,还原整体论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通过将许多有关元素连接在一起,以统一、建立和保持整个系统的连贯性。

一般来说,还原整体论认为,如果一个物体由其组成部分形成,这些部分会影响这个物体的性质,而这些部分又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以致最终组成这个物体的基本成分。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还原整体论被用来认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特征,它认为,非线性系统是一种“全局”的有序性,它们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与人类的行为不同。

考虑到这一点,有一定数量的因素会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如社会环境、文化和情感状态等,而这些因素又可以被更小的部分进一步分解,例如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细小因素。

还原整体论的目的是分析复杂的系统,并从这些系统中检索小的部分,以识别全局行为的苗头。

在科学领域,还原整体论被用来理解进化的自然因素,它暗示了一种全局有序性,它可以被用来解释物种的形成过程、复杂系统的发展模式以及各种物质行为。

还原整体论还可用于研究调控机制,它暗示这些机制可以用来控制物种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维护种群保持稳定。

还原整体论也被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它可以用来认识一个社会系统的构成成分,如文化、价值观、习俗和政治结构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之,还原整体论是一种以把小的部分组合成大的整体的体系结构做为主要假设或理念的认知理论,它主要被用来理解与人类认知和自然科学有关的细节问题,并探索这些问题的根源或发展模式。

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还原论、整体论和心身关系

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还原论、整体论和心身关系

Philsoph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Modern Cognition
Science
作者: 丁峻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学院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24-29页
主题词: 还原论;整体论;心身关系;认知(科学)哲学
摘要:认知科学涉及到心理语言与神经语言的转换、人的意识生成机制、大脑对内外世界的解释性假定性模型、意识性体验、心身互动关系等重要的前沿问题.还原主义认识论对于分析大脑结构与功能固然很有益,但却丢弃了高级层面通过整合而增值的功能属性,同时忽略了其对低层结构的能动性作用,因而是一种变相的心身同一论之技术哲学观,具有较多的机械唯物色彩;整体论注重心脑世界各系列、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叠加增值功能,有助于理解人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成机制,但同时缺乏对这些机制的深微实证与圆释.通过对逻辑思维与表象思维的认知分析,可以了解大脑的能动性相互作用、全息性分布式信息加工方式和意识活动的三位一体内容,从而深化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哲学观照和理论透视.。

还原论、整体论与融贯论——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之认识

还原论、整体论与融贯论——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之认识

还原论、整体论与融贯论——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之认识
还原论、整体论与融贯论——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之认识
刘鸿翔
【摘要】[摘要]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的复杂性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实现了方法论的突破。

复杂性科学是在坚持中超越了还原论和整体论,实现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有机组合,形成和产生了“融贯论”。

在“融贯论”的行动路线上,必须坚持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认识理解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和定性判断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3)002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复杂性科学;方法论;融贯论
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的复杂性科学的一种重要贡献是,实现了科学方法论的突破。

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于在哲学上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如还原论、整体论等的冲击与突破,其研究也采用了许多传统科学研究较少采用甚至被排斥的研究方法。

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对传统科学方法论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重要的补充,对复杂性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坚持与超越中的融贯思维
与任何科学发展一样,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极为重要,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展开。

在哲学层面上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反思,目前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成果,但是整体的研究还总是在还原论和整体论之间徘徊,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两种方法论各有千秋,既各有缺失,又各有优势。

因此,复杂性科学虽说要超越还原论,但并不想取代还原方法,而是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11月宁夏社会科学No.6,Nov.2001第6期(总第109期)S 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 en.No.109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还原论、整体论和心身关系丁 峻(杭州师范学院哲学系,浙江杭州 310012)摘要:认知科学涉及到心理语言与神经语言的转换、人的意识生成机制、大脑对内外世界的解释性假定性模型、意识性体验、心身互动关系等重要的前沿问题。

还原主义认识论对于分析大脑结构与功能固然很有益,但却丢弃了高级层面通过整合而增值的功能属性,同时忽略了其对低层结构的能动性作用,因而是一种变相的心身同一论之技术哲学观,具有较多的机械唯物色彩;整体论注重心脑世界各系列、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叠加增值功能,有助于理解人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成机制,但同时缺乏对这些机制的深微实证与圆释。

通过对逻辑思维与表象思维的认知分析,可以了解大脑的能动性相互作用、全息性分布式信息加工方式和意识活动的三位一体内容,从而深化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哲学观照和理论透视。

关键词:还原论;整体论;心身关系;认知(科学)哲学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6-0024-06 当代认知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性跨世纪前沿学科,它问世于上世纪80年代(以1979年在美国圣迭戈会议为标志)。

它是关于“智能实体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之研究”,旨在“发现心智的表征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示。

……它试图以心智能力的结构、功能和内容来抽象地描述此种能力;它探索由物质系统完成认知功能的各种途径;它谋求表征生命系统中出现的心智过程;它研究认知所涉及的神经机制”。

诚如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N.R.尤塔尔所说:“由于概念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心理/大脑的认知(心理生物学)研究,不大可能由于某种单一的论据或概念的发现而被突破。

完全相反,它看来是未来许多世纪该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门科学最后享有的任何成就,将是化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乃至哲学家们合作贡献的结果。

诚然,哲学的现代形式的实践者们可能属于最重要的贡献者之列,他们扮演形形色色的资料库之综合者的角色。

如不成为一名起码的朴实的哲学家,无人能在这个领域从事工作。

” 一、心身/心脑关系问题自从古希腊哲学问世以来,哲学界及生命科学界关于心身关系的研究异常活跃,产生了一元论(即心身/心脑同一论)和二元论(有心身/心脑平行论和同型论等代表性主张);与之平行的科学哲学领域中,则存在着还原论、整体论、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论。

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理学、神经科学和大脑测试技术)的深入发展,哲学家与生命科学家的知识联姻和交叉合作研究,提供了关于心身/心脑关系的若干重要成果和实证资料。

多数学者已经倾向于否定心身平行论、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侧重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审视还原论与整体论,期望借助科学收稿日期:2001-09-24作者简介:丁峻(1958-),宁夏中宁县人,杭州师范学院哲学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心理哲学、基因认识论、生物辩证法。

——42原理和数理逻辑语言来描述心身心脑相互联系的方式及相互区别的结构性功能性特点。

(一)还原论的心身关系意义和作用在谈到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还原论时,科学哲学家C.G.亨佩尔指出:新活力论认为,生物学的系统和过程在某些根本方面不同于纯物理—化学的系统和过程。

机械还原论则反对说,生命有机体无非就是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系统;“我们现在所要考察的正是这样一个本色的哲学问题,澄清这些互相冲突的想法和意义。

……我们目前已有的物理学和化学理论(及其联结定律),还不足以将生物学的术语与定律还原为物理学和化学的术语和定律。

但是,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正在迅速推进着,并稳步扩展着物理学和化学解释所能处理的生物学现象之范围。

……目前,对还原论的最好阐释态度,也许是不把它当作一种关于生物学过程之性质的特定论点或理论,而把它看作一种启发性的准则,一种指导研究的原理。

”从哲学上看,还原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心身同一论,针对心理学(以及新兴的认知科学)中的还原论倾向,亨佩尔特别强调说,“心理学中的可还原性直接关系到著名的精神—物质问题,即心身之间的关系问题。

心理学的还原论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之性质,在根本上都是生物学的或物理—化学的现象。

更精确地说,即认为心理学的特定术语和定律均可还原为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术语与定律。

这样,心理学术语的还原性要求指明这样一些生物学或物理—化学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该心理学术语所代表的精神特性、状态或过程的发生(例如智力、饥饿、幻觉、做梦),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

而心理学定律的还原则要求适当的联结原理,这些联结原理中既包含心理学术语也包含生物学或物理—化学术语。

我们的确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联结原理。

……但是,这尚不能解决心身问题的难点;不用再去寻找‘机器中的鬼魂’,寻找在物理外观背后活动着的精神实体及过程了。

”虽然生理学(尤其是神经生理学和生理心理学)被认为是另一种最终还原心理学的学科,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缺少有分量的证据。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一种科学水平上的现象转化为低一层科学的解释时,必然会丢失某些东西。

还原后的说明只能加深对原来现象的了解,但它已不是对原来现象的完整性解释了。

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语言转换成生理学语言时,必然要失去某些意义。

……另外,把复杂现象化为简单现象也只能是有限度的。

心理现象只能解释到生理水平,至多解释到更低一级的生化水平。

人类的感觉知觉,能研究到神经生理机制这个水平,已经是相当满意的解决程度了,不能期望再作生化水平的分析。

人的情绪活动最多研究到它的生化基础就足够了。

……无限制的还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允许把复杂事物还原为低一级或低两级的水平;也应允许从低级向高级的推论,但必须慎重。

因为由简单向复杂方面的推论必然有许多未知的东西被填充了,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我们有理由考虑贝塔朗菲的批评还原论的建设性意见:“首先,不可能把生命现象完全分解成为基本的单位;其次,现实中的整体显现出其各子部分所不具有的属性。

”即每单个部分与事件既依赖于其自身的内部条件,也不同程度地依赖于整体内部或更高级单位的内部条件;一个被隔离部分的动态不同于它在整体联系中的动态。

还原论可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或思路,但不应成为主导性观念。

它需要新的检验,将伴随脑研究的技术性突破而被最后匡正或充实。

(二)整体交互论的内容和评析与还原论密切相关和对峙的另一种学说,是哲学和科学上的整体观点。

后者进而构成认知科学中的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它涉及到对心身/心脑之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理解和实践操作路线。

这种学说认为:(1)以物理—化学诸学科为典型代表的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生命系统和社会整体之研究。

(2)整体(在内容上)多于其各部分之和。

(3)整体决定着其各部分的本质。

(4)若将各部分同整体相分离而孤立对待之,就无法理解各部分。

(5)各部分在动态上是相互联系和互为依存的。

上述观点是与还原论相左的一种认识论。

突现论代表人物M.邦格说:“心身问题是关于精神的本性以及它与身体的关系之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处于科学与哲学的交接点上,所以实验证据和哲学分析都和它有关。

……突现论者的心理神经一元论认为:Β一切精神的状态、事件和过程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事件和过程。

Χ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而言,这些状态、事件和过程是(表征整个细胞系统的)突现性活动。

∆所谓的心身关系,是中枢神经系统里不同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机体其它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具有下列优点:Β它适合科学的本体论体系,特别是状态空间方法;Χ它摆脱了二元论的模糊性特征(关于大脑状态与精神状态不明确的“相关性”之论点);∆它使大脑研究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臆断性,增强了科学性,揭示了与大脑普通机能相对立的大脑精神机能之突现性;Ε它吸收并重新解释了心身平行论(子系统内平行的事件序列)和心身相互作用论,而非简单否定它们;Φ它以更精确的状态空间之表述形式,指出了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等研究新道路。

”突现论者借助“状态空间”的逻辑方法,来批评心身二元论的矛盾缺点,来扬弃心身平行论的不合理成分;并运用裂脑人实验和精神药物实验来证伪二元论:裂脑人难道有两个精神?药物为何能改变独立的精神功能?整体突现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斯佩里认为:意识是大脑对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的多元综合之功能系统;脑与精神的相互作用,体现于脑的控制中枢中;精神现象与生理生化元素的构成有关,但不能还原归结为神经活动和生化过程;意识对脑的反作用和精神统一性的相对独立性;非优势半球具有意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关于心脑相互作用机制和精神二元论,J.C.艾克尔斯认为:大脑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联络脑),位于优势半球。

精神与联络脑发生作用,才使人的意识经验达到统一性,而不是神经元的整合使然;意识与精神是独立的功能实体,它们具有主动探索性、综合性、能动的反作用性;心身平行论不合理,它将精神意识置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多数(人工或自然性的)神经活动不能引起有意识的经验;非优势半球没有自我意识。

在关于人(脑)有一个或两个精神这个涉及心身相互作用论的问题上,别洛夫和普塞提等坚持精神二元论和右脑具有意识之观点;特别是在裂脑人身上,表现为两个精神/两个脑(甚至两个人)。

对此,邱仁宗等认为:连合部切开的两半球仍然有许多统一联通的因素,其自我意识仍然共同指向主体这个人;精神的所有者是人(包括身体与脑),而非脑或某个半球;脑是人体器官,精神依靠脑和人体而发挥功能。

二、方法论技术论问题涉及认知科学中的结构与功能、宏观与微观、计算与表征、实验与模拟、逻辑推理和理论假说等方法论技术论问题之研究,可以说是关于该学科的宏观性技术哲学之探讨。

(一)大脑功能对于其结构的反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对结构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影响结构的存在和发展;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功能则是易于变化的。

长期以来,生理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们侧重研究大脑的中观微观结构,包括对各脑区、细胞、膜通道、突触、递质与调质、蛋白质分子乃至基因的实证解析,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然而,单纯的结构性研究仍然无助于理解大脑高级功能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不少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则专注于对大脑高级功能的抽象辨析和宏观讨论,贡献了一系列丰富而又不甚严谨、相互重叠的术语概念学说。

当然,这种缺乏结构性实证的研究可以启发思路和丰富方法,但尚不能造益于对大脑内在特性的本质性客观研究。

在关于裂脑人“具有几个精神”的著名争论中,两位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R.W.斯佩里和J.C.艾克尔斯都认为,精神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产物,而是能够对大脑结构施加能动性反作用的积极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