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 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制约、互根互⽤、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加以说明。
(⼀)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
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的交感或雌雄⼆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新的个体才能诞⽣。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交感作⽤。
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着的两种事物或⼒量,统⼀于⼀体,于是产⽣了⾃然界,产⽣了万物和,产⽣了⼈类,并使⾃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对⽴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阴阳对⽴的两个⽅⾯并⾮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个统⼀体中,⽽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
(三)阴阳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是指阴阳双⽅不断地资⽣、促进和助长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例不是⼀成不变的,⽽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 即阴长阳消。
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 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
这是互根互⽤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 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这是互根互⽤不及所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制约与互根互⽤。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中药]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_OK
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32
6. 用于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
阴阳学说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为:
阳
学
⑴四气:寒,凉→阴;温,热→阳。
说
⑵五味:酸(涩)、苦、甘(淡)、辛、咸。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之性,甘味能补益、
11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Hale Waihona Puke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阳
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学
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说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
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甚则“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
阴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脏腑经络中
学
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
说
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的相
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
能活动而稳定有序。
人体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 亡五个时期,简称“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 是由精所化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
阴
阳
①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热者寒之;
学
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清热兼滋阴;
说
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祛寒兼温阳。
②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 阴); 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补阳消阴(阴病治 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演示文稿
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精与气、物质与功能
第22页,共51页。
2.举例:
⑴自然界 上(阳)——无上则无所谓下 下(阴)——无下则无所谓上
2.脏腑
第34页,共51页。
六腑 五脏
脏腑阴阳分类
以动为主 受盛传化水谷
以静为主 化生贮藏精气
阴 联络阴经
阳 心 肺
脾 肝 肾
联络阳经 心—阳中之阳 肺—阳中之阴 脾—阴中之至阴 肝—阴中之阳 肾—阴中之阴
第35页,共51页。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的功能,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 气为基础。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 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或“亡 阳”,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第25页,共51页。
(四)阴阳消长平衡
1.含义: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数量上始终 存在着不断地增加或减少的运动变化, 从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在 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导致阴阳 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 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第2页,共51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阴阳的关系。 • 2.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病理和治疗方面。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对立是辩证法的范畴,指对立面,亦即矛盾的双方,又指矛盾的斗争性,即对立面的互相排斥和否定。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
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散与聚等。
天地万物无不如此。
但是,阴阳对立双方又是相互克服、相推、相感的。
相互克服和相推、相感是事物生成变化的内在根据,它推动着宇宙万物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阴阳双方这种相互克服、相推、相感的关系,说明阴阳对立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有联系的,即所谓阴阳制约。
用现代哲学术语表示,就是阴阳的对立斗争。
没有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如昼夜、寒暑的更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面明生。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
春夏秋冬四季的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就是自然阴阳对立斗争的结果如在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之阳与秋冬之阴相对,但它们又是相互制约的。
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
在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运动的动力,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用阴阳对立来说明人的生命运动,生命就是人体的气化运动。
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阴与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有斗争就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打破了动态平衡,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总之,阴阳的对立是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互根,互为根据之谓。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
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
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
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
(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
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
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
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
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制约 ⾃然界的⼀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的阴阳两个⽅⾯。
对⽴的阴阳双⽅时刻都在相互对⽴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
如寒凉与温热,⽔与⽕相互对⽴;同时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凉可以降低⾼温,⽔可以灭⽕,⽕可以蒸化⽔液等。
温热与⽕属阳,寒冷与⽔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就⼈体的正常⽣理功能⽽⾔,功能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兴奋与抑制相互制约,从⽽维持⼈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体的正常⽣理状态。
(⼆)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或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所谓上。
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兴奋就⽆所谓抑制,⽆抑制也就⽆所谓兴奋。
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所谓热等等。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的互⽤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主动属阳,⾎主静属阴,⽓能⽣⾎、⾏⾎,⾎能载⽓、养⽓。
故有⽓为⾎之帅,⾎为⽓之母之说。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就是对阴阳互根互⽤关系的⾼度概括。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这种互根互⽤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独阳不长”。
就⼈体⽽⾔,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关系失常,机体⽣⽣不息的功能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乃绝”⽽死亡。
(三)消长平衡 “消”是消弱、减少:“长”是增强、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相互依存的阴阳双⽅,不是处于静⽌不变的状态,⽽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所谓“消长”,是说⼀⽅增长,会削弱对⽅的⼒量,导致对⽅相对不⾜,即“此长彼消”;或⼀⽅的不⾜,导致对⽅的相对亢盛,即“此消彼长”。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
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第一讲导论、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三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第四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导论小结•第五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第六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七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第八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九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第十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十一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第十二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第十三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四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征•第十五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六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第十七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第十八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第十九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第二十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一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二讲六腑:胆、胃(一)•第二十三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第二十四讲六腑:膀胱、三焦•第二十五讲齐恒之腑:脑、髓、女子胞•第二十六讲齐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第二十七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二十八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第二十九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一讲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十二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第三十三讲气:分类•第三十四讲血、精、津液(一):概念•第三十五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第三十六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三十七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第三十八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第三十九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四十讲体质:基本概念•第四十一讲体质:形成(一)•第四十二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第四十三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第四十四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四十五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第四十六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四十七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第四十八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第四十九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第五十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第五十一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第五十二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第五十三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第五十四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第五十五讲病机:发病机理(二)•第五十六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第五十七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第五十八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第五十九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第六十讲病机:内生五邪(二)•第六十一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第六十二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第六十三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第六十四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第六十五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第六十六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齐恒之腑的病机•第六十七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第六十八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第六十九讲疾病的转归、养生•第七十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第七十一讲治则(二):正治、反治•第七十二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第七十三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十四讲问题解答•第七十五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 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主讲:李德新•类型:生化医药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医精粹。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讲稿 每讲的题目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精制内容)
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
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
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
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
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
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
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
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
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
一、五行相乘。
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
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
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
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
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
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
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
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
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
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 中医学的科学(优.选)
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
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
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
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诊断疾病。
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
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
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
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
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
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
2.推断病情: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
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
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
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
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
在哲学上称之为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
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
这个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
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
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
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
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
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
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
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
“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
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
《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
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
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
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
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
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
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
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
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
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
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
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
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
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
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
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
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
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
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
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
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
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
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
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
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
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
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
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
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
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
它们都是同义语。
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
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
第三、朴素的辩证观。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
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两一、古代哲学叫一、两。
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
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
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
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
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
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
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