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
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10240d200066f5335b81210e.png)
分类: ISE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
直接电位法是指样本(血清、血浆、全血)或校准液不经稀释直接进入ISE管道 接触电极作电位分析,测量的是血清水相中离子的活度。与样本中脂类、蛋白 质所占据的体积无关,即不受高蛋白血症和脂血症等情况的影响,推荐使用。 间接电位法是指样本(血清、血浆)和校准液要用指定离子强度与pH的稀释液 稀释后再送入电极管道测量其电位。该方法会受到样本中脂类和蛋白质占据体 积的影响。
第十一章 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体液(body fluid)
生物体内存在的液体,是人体的内环境。水和电解质是体液 的主要组成成分。
细胞外液( ECF ) 细胞内液( ICF)
细胞间液占 ECF 的 3/4
10.5 L
细胞膜
20 L
毛细血管上皮 血管内液占 ECF 1/4
电解质(electrolate)
(二)体液电解质的生理功用
•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细胞外Biblioteka a+ 、细胞内K+
• 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 维持肌肉的兴奋:
神经肌肉兴奋性∝([K+]+[Na+])/([Ca2+]+[Mg2+]+[H+])
心肌兴奋性∝([Ca2+]+[Na+]+[OH-])/([K+]+[[Mg2+]+[H+])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是以测定电池的电位为基础的 定量分析方法,其检测原理是检测电极表面电位的改变, 比较测定电极与参比电极表面电位变化的差值大小来估计 样本中钠、钾离子浓度。 Na+测定: 含玻璃膜的钠电极是由对Na+具有选择性响应的特殊 玻璃毛细管组成,钠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随样本 溶液中Na+活度的变化而改变。 K+测定: 含液态离子交换膜的钾电极是对K+具有选择性响应的 缬氨霉素液膜电极,此敏感膜的一侧与电极电解液接触, 另一面与样本液接触,膜电位的变化与样本中K+活度的对 数成正比。
第十章体液电解质检查
![第十章体液电解质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d08cccc3a1c7aa00b42acb05.png)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血清(尿)钾、钠测定
第三节:血清氯化物测定 第四节:血清钙测定 第五节:血清无机磷测定 第六节:血清铁及总钙结合力测定
概述
电解质是人体体液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机体许多 重要的况: 易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特 别胃肠道疾病、感染、创伤或环境剧烈 改变等。
电解质测定方法:
1. 火焰光度法------参考方法
用于测定K+、Na+和Ca+ 优点:结果准确可靠
2. 化学试剂显色法
用于测定Cl-、Fe3+、Ca2+ 和无机磷 优点: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临床上广泛应用。
3. 滴定法
用于测定Cl-、Mg2+、Ca2+ 缺点:滴定过程中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不是十分理 想。临床上少用。
(二)钾的代谢:
来源:食物 代谢:主要在细胞内液(肌肉、皮肤、红细胞、骨、脑、肝等) 去路:尿、汗、粪 K+是细胞内液主要的阳离子 肾脏的调节机制: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要排
二、电解质的测定方法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 血清和肝素抗凝全血、尿液等均可测K+、Na+ 2. 溶血标本不宜于测定血钾 注意:血清K+稍高于血浆K+
2、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
3、化学比色法
如:硫氰酸汞比色法
4、电量分析法
优点:操作简便、快速。但需要专用仪器。
硫酸汞滴定法
原理:
用标准硝酸汞溶液滴定血清或尿液中的氯离子,生成溶解但 不解离的氯化汞。当到达滴定终点时,过量的汞离子与指示 剂二苯卡巴腙作用,生成淡紫色的络合物。根据硝酸汞溶液 的用量推算氯离子的浓度。
【参考范围】
电解质微量元素的检验
![电解质微量元素的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ed615fac941ea76e58fa04e9.png)
电解质、微量元素的检验(一)电解质1.血清钾(英文缩写K)【参考区间】3.50~5.30mmol/L。
【解读要点】(1)血清钾是维持细胞生理活动的重要阳离子,有助于维持组织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参与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保持神经肌肉等细胞应激的正常功能。
一旦发生明显高或低钾血症,都可以引起心搏骤停。
本项目属于急诊检验项目。
(2)血清钾增高: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缺氧、尿毒症等所致尿少、尿闭等肾功能受损以及重度溶血反应、挤压综合征、补钾过多等。
(3)血清钾过低: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肠瘘等使大量钾随消化液排泄丢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醛固酮增多症;长期使用利尿药等造成钾丢失过多时;大量输入葡萄糖及胰岛素;代谢性碱中毒;周期性瘫痪发作期;正常情况下,钾盐摄入量不足、禁食而没有及时静脉输液补钾,也可引起血清钾降低。
2.血清钠(英文缩写Na)【参考区间】137~147mmol/L。
【解毒要点】(1)血清钠增高:多见于高渗性脱水(如昏迷患者、食管疾病不能下咽者、高温环境大量出汗、肝硬化、脑外伤、脑血管意外、严重脱睑、尿崩症、渗透性利尿等)和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血清钠过低:多见于腹泻、呕吐、肠及胆道造瘘、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后只补充水分等使钠损失过多,以及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并发酸中毒等。
属于急诊检验项目。
3.血清氯(英文缩写Cl)【参考区间】99~110mmol/L。
【解读要点】(1)血清氯增高:见于高渗性脱水,如昏迷患者,食管疾病不能下咽者,高温环境大量出汗,以及肝硬化、脑外伤、脑血管意外、严重脱水、尿崩症、渗透性利尿等患者;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服用肾上腺激素等患者;急性或慢性肾小球炎;尿道或输尿管阻塞;呼吸性碱中毒;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输入含氯离子高的药物或大量服用氯化铵等患者。
第十章 体液电解质检验
![第十章 体液电解质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602877f0fab069dc50220155.png)
【参考范围】
血清(浆)氯化物 脑脊液氯化物 96~108mmol/L 120~132mmol/L
尿氯化物排出量 170~250mmol· -1/24h kg
临床意义
1.低血氯症: 血清氯 < 95 mmol/L
(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
(2)丢失过多:①严重呕吐、腹泻、引流——大 量胃液、胰液、胆汁;②肾功不全、糖尿病 及利尿剂——尿排出↑;③肾上腺皮质功能 不全——醛固酮分泌不足,氯随钠丢失↑;
(3)消耗性低钠:蛋白分解消耗—细胞内液渗透压↓—
水分渗出,如肺TB、肿瘤、肝硬化等
(4)摄取不足:饥饿、营养、饮食、不当输液等
2.高血钠症:血钠 > 150 mmol/L 伴血渗透压过高
(1) 水分摄入不足:进食困难、昏迷等;
(2)水分丢失过多:大汗、呕吐、腹泻、多尿 (3)摄入过多:过量的钠盐摄入伴肾功不全等; (4)内分泌病变:①垂体肿瘤、脑外伤等—抗利尿 激素分泌↑排尿排钠↓;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醛固酮
增多症—肾小管保钠排钾。
临床意义
1.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
(1) 摄取不足:营养不良、吸收障碍、饮食问题等; (2) 丢失过多:①呕吐、腹泻、胃肠引流; ②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大量钾随尿丢失;
③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
④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促进钾的排泄 (3) 分布异常:细胞外钾内移——使用胰岛素、低钾周 期性麻痹和碱中毒等 细胞外液稀释——心功能不全、肾性水
第三节 血清氯化物的测定
1.滴定法 原理:
用标准硝酸汞溶液滴定血清或尿液中的Cl-,Cl-与 Hg2+结合生成可溶性但不解离的氯化汞,当滴定到达终点 时,标本中全部Cl-与Hg2+结合,过量的Hg2+与指示剂二苯 卡巴腙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根据硝酸汞的消耗量可以 计算出氯化物的浓度。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检验)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948c8d9628ea81c758f5784e.png)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检验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适用阶段:专科适用类型:普专类开设学期:第四学期总课时数:90(每课时45分钟)学分:6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由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相互结合,逐渐形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
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IFCC)将生物化学检验定义为“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的研究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试验方法的应用”。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因此,《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析机体健康和疾病时,体液或组织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在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中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制定依据和思路该课程是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任务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临床与教学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本课程是医学检验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中要紧抓“检验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条主线,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各项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标准和要求的理解,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熟练解决岗位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医学检验技师。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https://img.taocdn.com/s3/m/767eff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d.png)
(2)吸收与排泄 钾主要来自蔬菜、水果、谷类、豆类及肉类, 成人需要量KCl 2~3g/d, 吸收率约90%。
钾主要通过肾排泄, 约占80%, 但肾脏对钾的保留能力 小于钠, 特点为“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每日约有20~40mmol KCl从尿中排出(当没有K+摄 入时), 另外, 粪便和汗液也有少量K+排出。
90%。血清氯98~106mmol/L。
(2)吸收与排泄
① 人体所摄入的钠与氯主要来自食盐, 需要量为4.5~ 9.0g/d, 几乎全部被消化道吸收。
② Na+、Cl-主要由尿伴行排出, 尤对Na+排出有很 强的调控能力, 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肾钠阈为110~130 mmol/L。汗液亦可排出少量的
(二)血清钠、钾的测定 1.血清钠、钾测定方法
火焰光度法(FE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AS)、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和酶法。
参考方法---火焰光度法 常规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1. 火焰光度法(FES)
➢原理(发射光谱分析法)
样品被吸入雾化室雾化后, 钠、钾经火焰
激发, 由基态原子跃迁到激发态原子, 激发
态原子不稳定, 继而以特定的光谱释放能量
返回基态,
钠、钾发射的光谱分别为
589nm(黄色)和767nm(深红色)。发
射光谱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样品中Na+、
K+成正比。
➢方法学评价
(1)优点: 快速、准确、精密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 廉。 被推荐为Na+、K+测定的参考方法。 (2)缺点: 使用丙烷等燃气,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
体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
无机元素测定(精)
![无机元素测定(精)](https://img.taocdn.com/s3/m/95a8d0af69dc5022aaea0074.png)
肾脏对钾离子的排除特点
肾脏对钾离子的排泄,缺乏肾阈的限制, 即使机体处于缺钾状态,肾脏仍继续排 钾
病理状态缺钾
当患者病重,不能进食或者进食很少时, 就有因缺钾而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的危 险 在严重腹泻时,粪便中丢失的钾可达正 常时的10-20倍之多,可引起低血钾 胃液中的钾离子比血液高3-5倍,严重呕 吐时,丧失大量胃液也可影响钾的储量
氯离子功能
氯离子的功能基本上和它配对的钠离子 一样: 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氯在胃液中以盐酸的形式激活胃蛋白酶 的活力
氯离子丢失
严重呕吐时,可丢失过多的盐酸 氯可从汗中丢失,尤其在盛暑劳动后, 应当补充氯化钠
四、钙离子的分布
体内的钙99%存在于骨骼中,骨骼中总 钙约1kg,每天约有20g与体液中的钙发 生交换 血液中钙离子浓度2.2-2.7mmol/L
IDA骨髓象1
IDA骨髓象2
细胞外铁消失
细胞内铁减少
三、生化检查 血清铁降低, <8.95 μmol/L(50μg/dl);总铁结 合力增高, >64.44 μmol/L (360μg/dl);故转铁 蛋白饱和度降低,<15% 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 红 细 胞 游 离 原 卟 啉 ( FEP) 增 高 , >4.5μg/gHb,表示血红素的合成有障碍,见于 缺铁或铁利用障碍(如慢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 第一天 第二天 范围 Cr 115 133 Urea 9.4 15.7 Na+ 129 128 K+ 4.4 4.8 第四天 正常
236 24.3 121 6.2
55-110 2.5-7.0 135-145 3.5-4.8
《微量元素检测》课件
![《微量元素检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c6fa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0.png)
教育和培训
加强微量元素检测领域的教育和 培训工作,培养专业人才,提高 微量元素检测行业的整体水平。
荧光分析法
利用荧光物质与微量元素反应 产生荧光来测定微量元素的方
法。
质谱法
通过测量微量元素离
临床医学
用于协助诊断和治疗某些与微 量元素缺乏或过量相关的疾病 ,如贫血、佝偻病、神经系统
疾病等。
公共卫生
用于评估人群中微量元素的摄 入状况,监测和预防与微量元 素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
《微量元素检测》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微量元素检测概述 •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 微量元素检测技术 • 微量元素检测标准与质量控制 • 微量元素检测的未来发展
01 微量元素检测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微量元素检测是通过实验室手段对受检者体内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 一种方法。
重要性
促进生长发育
保护心血管健康
微量元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适量补充硒、锌等元素可降低心血 管疾病的风险。
微量元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 影响,如铁、锌、碘等缺乏可导致发 育迟缓、智力障碍等问题。
微量元素缺乏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贫血
铁、叶酸、维生素B12等 微量元素缺乏可导致贫血 ,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
免疫力下降
锌、硒等微量元素缺乏可 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 疾病。
神经系统损伤
碘、锌、铁等微量元素缺 乏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导致智力低下、行为异常 等问题。
微量元素过量对人体的影响
毒性反应
某些微量元素如铅、汞等 在体内过量蓄积可引起中 毒反应,损害肝肾等器官 功能。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c06bf8297375a417866f8f64.png)
3.酶法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和黄嘌呤氧化酶(XOD)偶联并以过氧化物 酶(POD)为指示剂的方法,可用于常规标本的自动分析 。
【参考范围】0.6~1.6mmol/L
35
三、血清镁的测定 血清镁的测定包括总镁和离子镁
①总镁的测定 比色法: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是推荐的常规测定方法 酶法 AAS法:参考方法 ID-MS法:决定性方法 ②离子镁测定
光光度法;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31
1.离子钙的测定 临床应用的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为主。
迅速、简便、敏感性高,重复性好
影响因素:标本pH值的改变,添加剂,标本类型。 【参考范围】1.10~1.34mmol/L
32
2.总钙测定 方法:滴定法、比色法、火焰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酶法等 决定性方法:ID-MS 参考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常规方法:邻甲酚酞络合酮法(o-CPC)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病
恶性贫血,甲基丙二酸尿症 克山病,大骨节病 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异 常 龋齿
30
第二节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测定
一、钙的测定
血钙测定方法很多。
化学法 ①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
②比色法(邻甲酚酞络合法,甲基麝香
血钙测定
草酚蓝法)。
物理法 ①火焰光度法;②ISE法;③原子吸收分
第十一章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1
钙、磷、镁
钙、磷在体内的含量仅次于氧、碳、氢、氮而居 第五、六位,镁含量约居第十一位。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
指含量占体重0.01%(g/g)以下、每天需要量在 100mg以下的元素。
2
电解质与水平衡检查--微量元素测定
![电解质与水平衡检查--微量元素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fcd680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c.png)
电解质与水平衡检查--微量元素测定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指在体内不足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每人每日需要量低于100mg。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微量元素在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体内微量元素有30余种,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必需、非必需和有害微量元素三类。
其中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铬、钼、钴、硒、镍、钒、碘、硅、氟、锡等,它们对维持机体生长、发育与健康十分重要。
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①做为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参与体内多种物质代谢过程,已发现人体近千种酶中有50%~70%的酶含有微量元素或以微量元素的离子作为激活剂,如锌就是300多种酶的辅酶。
②参与体内一些抗氧化物质的构成,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如硒可作为抗氧化剂,抑制自由基的反应;锌参与谷胱甘肽的合成;铜、锌、锰参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组成。
③构成体内重要的载体及电子传递体。
铁参与构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运输和储存;铁硫蛋白是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
④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碘参与甲状腺激素的构成;钴对机体的代谢调控关系密切。
⑤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如硒能刺激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锌能增强免疫功能,影响生长发育。
⑥参与核酸代谢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如锰能激活脱氧核糖核酸酶;锌离子参与构成DNA和RNA聚合酶;锌蛋白参与转录因子的构成、DNA复制及蛋白质各种基因表达调控过程。
㈠适应症:微量元素的缺乏与过多及各种有关疾病。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全血。
㈢检测方法: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测定方法要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
现多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些也可用化学比色法。
㈣参考范围(血清)锌:8.30~21.23 µmol/L(男),8.92~17.53 µmol/L(女)铜:12.50~20.30 µmol/L(男),15.63~23.43 µmol/L(女)硒:1.490 µmol/L(均值),铬:0.096 µmol/L(均值),锰:0.040~0.100 µmol/L,钴:0.017~0.019 µmol/L。
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知识点
![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1fbd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b.png)
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知识点一、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1、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白蛋白。
维持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NaCl。
2、脱水分类:(1)高渗性脱水:失水˃失电解质。
原因多见于饮水不足,如:高温作业,大量出汗。
(2)等渗性脱水:失水=失盐。
原因常见于呕吐或者腹泻等丧失消化液的情况。
(3)低渗性脱水:失水˂失盐。
原因是体液丢失时,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电解质。
二、电解质平衡紊乱(一)钠离子(Na+)1、排出原则:“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2、参考值:血清钠:135-145mmol/L 尿钠:130-260mmol/24h(1)低钠血症˂130mmol/L。
原因:肾性(慢性肾功衰)、非肾性(呕吐、腹泻等)、假性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145mmol/L。
原因:尿崩症、出汗过多等。
(二)钾离子(K+)1、排出原则:“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2、参考值:血清钾:3.5-5.5mmol/L(1)低钾血症˂3.5mmol/L 。
原因:长期进食不足、严重腹泻、呕吐、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等。
(2)高钾血症˃5.5mmol/L。
原因:钾输入过多、排泄障碍等。
(三)阴离子间隙(AG)细胞外液中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1、AG= ( Na+ + K+ ) - ( HCO3- + Cl-)。
2、参考值:8-16mmol/L,平均12mmol/L。
3、临床意义:AG升高,多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四)钙代谢1、正常人血钙:2.1-2.7mmol/L。
2、PH下降时,血钙升高;反之,降低。
3、临床上碱中毒时,尽管患者血浆总钙不低,但是患者出现低钙抽搐,可能由于离子钙浓度降低引起。
4、调节:甲状旁腺素(PTH)降低血磷、升高血钙;降钙素(CT)降低血钙、血磷;1,25-(OH)2-D3 升高血钙、血磷。
5、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时:加入适当的8-羟基喹啉,可消除镁离子的干扰。
(五)常考的微量元素1、铜:Wilson病时血清铜含量明显降低。
11.体液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
![11.体液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1ec4553ab4daa58da0114af9.png)
定量方法:
➢内标法:内标法是在标本稀释液中加入浓度恒定的锂或铯,同 时测定钠、钾和锂(铯)浓度。根据钠、钾的电信号和锂(铯) 的电信号作为定量参数进行钠、钾含量的计算。
➢外标法:用不同浓度的钠、钾标准液制成标准曲线,然后对血、 尿标本进行测定,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得钠、钾的浓度。
内标法标本稀释度大,钠、钾测定与标准元素锂(铯)的测定同 时进行,可减少由于雾化速度、火焰温度波动所引起的误差,其准确性 和精密度均较外标法好,多数实验室采用内标法。被推荐为钠、钾测定 的参考方法。
(二)钠、钾的检测
火焰光度法(FES法) (参考方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法 ) 检测方法
酶法
1、火焰光度法(FES法)
火焰的热能使基态原子被激发,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立即发射出特 定波长的光谱线,并迅速回到基态。发射光谱线的强弱与样品中钠、钾
的浓度成正比。钠的特征谱线为589nm(黄色),钾的特征谱线为 766nm(深红色)
渗透压及血浆与细胞间液之间水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⑵细胞内液电解质总量大于细胞外液,但细胞内、外渗透压 基本相等,这是因为细胞内液二价离子、pr-多,但这些电
解质产生的渗透压较小。
(二)体液电解质的生理功用
1、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及容量平衡; 2、可形成缓冲体系,对体液中的酸、碱起缓冲作
用,在维护体液的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如:HCO3-/H2CO3 、HPO4-/H2PO42- 、蛋白质 盐/蛋 白质; 3、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的兴奋性;
K+、PK
PEP + ADP
丙酮酸 + ATP
LDH
丙酮酸 + NADH + H+
乳酸 + NAD+
第十一章水和电解质代谢介绍
![第十一章水和电解质代谢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a7e75f5172ded630b1cb6dd.png)
第一节
体 液
由于无机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远大于蛋白质所 产生的渗透压,因而决定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 物质交换的主要因素是无机离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 压。水可以自由透过细胞膜,故当细胞内液与细胞 外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时,主要靠水的转移来维持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当细胞外液渗透 压升高时,水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引起细胞皱 缩;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水从细胞外转移。
第二节
水平衡
(二)水的排出 →肺呼吸350ml →粪便排出150ml →皮肤蒸发500ml(非显性出汗,纯水;显性出汗, 低渗溶液。) →肾排出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 每天排除总量2500ml (最低需要量 (人体每天至少排固体物35g,每克需要15ml,成 人每天至少排尿500ml。少于500ml称为少尿, 少于100ml称为无尿。)
第二节
水平衡
三、婴幼儿、老年人水代谢特点 (一)婴幼儿水代谢特点 1、体内含水较多 新生儿80%,婴儿70%,儿童 65%。 2、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需水量高于成 人。 3、肾脏浓缩尿的功能差,因此尿量相对较多。 4、神经、内分泌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水的调 节功能较差,不能耐受缺水。
第二节
第十一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第十一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一)解释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二)说明体液的分布和含量、体液的交换。 (三)概述钾、钠、氯的代谢。
第十一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一)能正确描述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二)能从高血钾的发病原因及过程来说明 高血钾症的预防和处理。
(离子)
1 10 12 9.5 8.1
(电荷)
1 10 24 19 65
体液电解质检验
![体液电解质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434b79a002d276a200292e9c.png)
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
• 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运铁蛋白所能 结合的最大铁量。将过量铁标准液加到血 清中,使之与未结合铁的运铁蛋白结合, 多余的铁被轻质碳酸镁粉吸附除去,然后 测定血清中总铁含量,即为总铁结合力。
• 原理: • 血清中Fe3+与运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在 酸性介质中Fe3+从复合物中解离出来,被 还原剂还原成Fe2+,Fe2+与亚铁嗪直接作 用生成紫红色复合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样处理的铁标 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血清铁含量。
• 血清中的钙可分为扩散性钙和非扩散性钙 两大类. • 前者约占60% ,其中包括离子钙约45%以及 与柠檬酸、磷酸等结合的复合钙约15 %; • 非扩散性钙为蛋白结合钙,约占血钙的40% , 其中包括清蛋白结合钙约32 %和球蛋白结 合钙约8%。 • 离子钙是钙的生理活性形式,它直接影响神 经肌肉的应激性和甲状旁腺释放甲状旁腺 激素。血清钙的测定对患者是否存在高钙 血症或低钙血症的诊断以及病因追查具有 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 • • • • • • • • 掌握: 1. EDTA滴定法测定血清钙; 2. 比色法测定血清钙; 3. 血清磷测定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4.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的测定 熟悉: 1. 血清磷测定的临床意义; 2. 血清钙测定的临床意义; 3. 血清铁测定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 • • • • 重点: 1. 比色法测定血清钙; 2. 血清磷测定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的测定
• • • • • •
二、试剂与器材 1、钙标准液 2、钙红指示剂 3、氢氧化钾 4、EDTA-Na 5、器材:试管、试管架、移液管、滴管
2
• • • •
第十一章电解质检验.
![第十一章电解质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349f1a63a26925c52cc5bf3a.png)
第十一章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教学目的:掌握: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钾钠的方法分类、原理及方法学评价;OCPC法测定血钙、比色法测定血镁的基本原理、方法学评价。
熟悉:比色法测定血氯,还原钼蓝法测定血磷;亚铁嗪比色法测定血清铁和总铁结合率。
了解:体液中电解质及其生理功能;钾、钠、氯代谢及其平衡紊乱;钙、磷代谢和调节;镁代谢和生理功能;铜和锌的测定。
重点: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钾钠的方法分类、原理及方法学评价;OCPC法测定血钙、比色法测定血镁的基本原理、方法学评价。
难点: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钾钠的方法分类、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及组织:第一节钠、钾、氯代谢及检测一、钠、钾、氯在体内的含量和分布正常成人体内钠40~44mmol/kg(约1g/kg),50%分布于细胞外液,40%~45%分布于骨骼,5%~10%分布于细胞内液,血清钠135~1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总量的90%。
正常成人体内钾49~54mmol/kg(约2g/kg),98%分布于细胞内液,2%分布于细胞外液,血清钾3.5~5.5mmol/L。
钠、钾这种不平衡分布主要是由细胞膜上的钠泵(Na+-K+-ATP酶)所致。
氯为细胞外液中主要阴离子,主要来源于食盐,排泄主要通过肾,100~200mmol/24h,其次是汗液和粪便,氯转移对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有重要作用。
二、钠和钾的代谢(一)钠、钾的来源钠主要来自食盐,其摄入量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一般为8~15g/天,远超过机体需要量,而且,机体对钠的吸收率很高,几乎是100%。
钾主要来自蔬菜、水果及肉类,成人需要量KCl 2~3g/天,吸收率约90%。
(二)钠、钾的排泄钠、钾主要通过肾排泄,肾脏对钠、钾的排泄可概括为:钠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肾排泄钠的阈值为110~130mmol/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氯的测定
测定方法
ISE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库仑电量分析法 ISE法--目前测定Cl-最好的、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 滴定法、库仑电量分析法--已淘汰。
1. ISE法
目前使用的氯电极大多为均相晶体膜电极,一
般为 AgCl晶体,也有非均相晶体膜电极,即将卤
化银晶体分散并固定在惰性基质上(常用的为硅
(二)体液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1.维持体液渗透压平衡 Na + 、 Cl - 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主要离子, 而K+、HPO42-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平衡的主要离子。
2.维持神经肌肉及心肌兴奋性 [Na+]、[K+]升高,可增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而[Ca2+]、[Mg2+]升高,可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神经肌肉兴奋性∝
[Na+ ] + [ K + ] [ Ca2+ ] +[Mg2+ ] + [H+]
+
心肌兴奋性∝
2+ [ ] + Ca [ Na ] [ K + ] + [ Mg 2+ ] + [ H +]
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组成各种缓冲体系,如HCO3-和H2CO3;Na2HPO4 和NaH2PO4;蛋白质盐和蛋白质等。
胞内液,血清钠135~1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总量的
90%。血清氯98~106mmol/L。
(2)吸收与排泄
① 人体所摄入的钠与氯主要来自食盐,需要量为
4.5~9.0g/d,几乎全部被消化道吸收。
② Na+、Cl-主要由尿伴行排出,尤对Na+排出有很强 的调控能力,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三、血清钠、钾、氯测定
(一)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 检测Na+、K+的标本主要是血清(浆)。 2. 血浆钾浓度要比血清钾浓度低0.1~0.2mmol/L。 3. 测定血钠避免使用肝素钠作抗凝剂。 4. 测定血钾时严格避免溶血。 5. 标本应及时处理、及时检测(3 h内分离)。 6. 尿液样品:收集24h尿并加防腐剂或冷藏保存。
参考范围
血清(浆)氯化物 96~108mmol/L
脑脊液氯化物
尿液氯化物
120~132mmol/L
170~250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氯化物降低 临床上较常见。主要原因有
NaCl的异常丢失或摄入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代 谢性碱中毒、爱迪生病。 (2)血清氯化物增高 临床上较少见。主要是高氯
激素(ADH)过多(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等)。
临床意义
(1)血清钾增高
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
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急性或慢性肾衰竭、 休克、组织挤压伤、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过多。
(2)血清钾降低
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
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服 用利尿药、胰岛素的应用等。
(二)血清钠、钾的测定
1.血清钠、钾测定方法
火焰光度法(FE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AS)、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和酶法。
参考方法---火焰光度法
常规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1. 火焰光度法(FES)
原理(发射光谱分析法)
样品被吸入雾化室雾化后,钠、钾经火焰激发,由基
态原子跃迁到激发态原子,激发态原子不稳定,继而以特 定的光谱释放能量返回基态,钠、钾发射的光谱分别为 589nm(黄色)和767nm(深红色)。发射光谱强度在一定 范围内与样品中Na+、K+成正比。
低渗性脱水:失Na+ >失水,Na+ 降低,晶体渗透压降低。
(二)钾代谢及平衡紊乱
1.钾代谢
(1)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钾 49 ~ 54mmol/kg(约 2g/kg),98% 分
布 于 细 胞 内 液 , 2 % 分 布 于 细 胞 外 液 , 血 清 钾 3.5 ~
5.5mmol/L,而细胞内钾150mmol/L。
(1)血清钠增高
ADH分泌不足等。
高钠血症:血清钠>145mmol/L。 高钠血症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严重脱水、
(2)血清钠降低 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L。
低钠血症常见于胃肠道失钠(呕吐、腹泻、引流等)、 尿钠排出增多(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等)、
皮肤失钠(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和创伤等)、抗利尿
橡胶)。 ISE法简便、快速、准确、精密。
2. 分光光度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原理 Hg(SCN)2+2 Cl-
3SCN-+Fe3+
HgCl2+2SCN-
Fe(SCN)2(橙红色)
颜色深浅与氯化物含量成正比,在 460nm 处比色, 即可求定量测出标本中Cl-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
(1)该法易受温度的影响,需保持反应温度的恒定 (不低于20℃)。 (2)血浆球蛋白增高会产生干扰,出现混浊现象。 (3)胆红素、血红蛋白和高脂血症也能干扰分析结果。 (4)特异性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
了解:钠、钾、氯的生理功能、代谢及调节。
第一节 钠、钾、氯代谢与检验
一、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其功能
体液:机体内存在的液体称为体液(body fluid)。 电解质: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部分低分子有机 化合物和蛋白质等都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称为 电解质。
(一)含量及分布特点
细胞内液(40%)
体液
(60%) 细胞外液(20%)
4.与骨代谢密切相关
机体中99%的钙、86%的磷、60%的镁、40%-50% 的钠
分布在骨组织。
5.其他
构成多种酶类的激活剂或辅助因子,Ca2+还参与凝血 过程等。
二、钠、钾、氯代谢及其平衡紊乱
(一)钠、氯的代谢及平衡紊乱
1.钠、氯的代谢 (1)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钠40~44mmol/kg(约1g/kg),50%分 布于细胞外液,40%~45%分布于骨骼,5%~10%分布于细
方法学评价
(1)优点:
快速、准确、精密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廉。 被推荐为Na+、K+测定的参考方法。
(2)缺点:
使用丙烷等燃气,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
2.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
钠电极的敏感膜是玻璃膜,即玻璃钠电极;
钾电极属于流动载体电极,是一种液膜电极,
其敏感膜缬氨霉素膜。
测定方法
直接电位法和间接电位法。
第十一章
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钠、钾、氯代谢与检验 第二节 钙、镁、磷代谢与检验 第三节 微量元素代谢与检验
学习目标
掌握:血清钠、钾、氯的测定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清钙、磷、镁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微量元素
的概念。
熟悉:水盐平衡紊乱生化机制,钙、磷、镁代谢及
其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
2.钾代谢紊乱
血清钾浓度<3.5mmol/L称为低血钾; 血清钾浓度>5.5mmol/L称为高血钾。
( 1 )胰岛素对 K + 分布的影响 将K+转入细胞内。 通过“钠泵”
(2)物质代谢对K+分布的影响 糖原、蛋白质合成 时钾进入细胞内,反之,糖原、蛋白质分解时钾释放到 细胞外。 ( 3 )体液 pH 对 K + 分布的影响 酸中毒时细胞外 液 [H + ]↑,引起高血钾;反之,碱中毒时细胞外液 [H+]↓,引起低血钾。
(2)吸收与排泄
钾主要来自蔬菜、水果、谷类、豆类及肉类,成人需 要量KCl 2~3g/d,吸收率约90%。
钾主要通过肾排泄,约占80%,但肾脏对钾的保留能
力小于钠,特点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每日约有 20 ~ 40mmol KCl 从尿中排出(当没有 K+ 摄入 时),另外,粪便和汗液也有少量K+排出。
(1)直接电位法
血液样品或标准液不经稀释直接进行测定,能较 真实地反映血清中离子活度,使用后要注意管道的清洗,
防止堵塞。(不受高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等影响)
(2)简接电位法
样本经指定离子强度及 pH 的稀释液做一定比例
稀释后,再测定其电极电位。 (受脂质和蛋白质所占体积的影响)
3. 酶法
(1) 酶法测定血钠 原理
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由于细胞外液中NaHCO3减少,
为了保持电解质平衡,肾小管重吸收氯增加。
肾钠阈为110~130 mmol/L。汗液亦可排出少量的Na+、
Cl- ,故大汗后应适当补钠。
2.钠、氯与体液平衡紊乱
体液平衡主要由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及比例决定。 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液中水增多, 血容量增多,称为水肿或水中毒。 人体体液丢失过多,造成细胞外液减少,称为脱水, 根据失水和失Na+的比例不同,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失水>失 Na+ , Na+ 升高,晶体渗透压升高。 等渗性脱水:失水与失Na+等比例
激酶(PK)催化下生成丙酮酸和ATP,丙酮酸和NADH在
LDH催化下,生成乳酸和NAD+。 反应中NADH消耗量与样品中K+浓度呈正比,故可
340nm处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即可计算K+的浓度。
方法学评价
(1)测定时采用掩蔽剂掩蔽Na+,使血清中Na+浓度降 低55mmol/L,使(K+):(Na+)选择性提高至600:1。 (2)用谷氨酸脱氢酶消除内源性NH4+的正干扰,利
用K+对丙酮酸激酶的激活作用测定K+浓度。
(3)酶法测定K+、Na+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精密度、 准确度与FES法有可比性,同时易于自动化,适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