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念、指导群体行为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现代意义的社会制度,内涵外延都十分广泛。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看,可分为正式 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前者指的是宪法、法律、规章、条例等明文规定的设置;后者指的 是习惯、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不成文的社会设置。
二、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 合的过程。
四、人格
(一)人格
人格是人类学研究人性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术语。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 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之总称。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的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的。
群体人格则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而出现文化交流的中断现象。在对一个同质社会的濡化研究中,文化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在长
时内获得了文化的期待与责任,文化中断则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异 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
一、文化中断
(二)文化中断理论
文化中断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格布提出,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
基本前提。
人类学提供的文化 “整体观”、“比较观”和 “相对观”可以辅助现代人不断反思我 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把人的学习和教育过程看作对社会化的一种选择性获得过程,并通过 持续的跨文化观察,寻求文化中断的解决之道。
【基本概念】
人性 反社会人格
世界观
价值观 濡化
涵化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5
三、价值观 价值观
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 世界观、 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 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 特点, 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 果。
6
一般价值观( ),涉及日常习俗 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 ), 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 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 亲自动手做等; 亲自动手做等; 核心价值观( ),侧重人本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侧重人本 ), 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 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 或者家族主义等
17
二、社会化 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 )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 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 的角色等衡量
濡化、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人性及其研究 世界观 价值观 人格 人格
2
一、人性及其研究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思维与行为特征。 思维与行为特征。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 由人的生物性、 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不同民族、 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概论题库

文化人类学概论题库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

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

P93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

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

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

P98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

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

P113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P125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

P130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围绕人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

P140三、简答题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

P9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

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

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

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

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补充:社会化的标准你有几条达标(上)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1)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 (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 也不告状。 也不告状。 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 主动向别人祝贺。 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儿童应至少应 符合一条; 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13~18岁的 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符合一条;7~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13~18岁的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四)双向社会化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 正向社会化 和教化过程。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是比较纯 正的正向社会化,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化过程 主要是正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指年轻一代 反向社会化 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上一代(或前辈)的过 程。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普遍。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人类学概论》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类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人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1、人类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2、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3、文化的多样性与普同性。

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5、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演化。

6、人类的种族和族群。

7、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

8、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

9、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

10、宗教信仰与仪式。

11、艺术与审美。

12、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

三、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约占 20%)对人类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简要解释,如“文化相对论”“图腾崇拜”等。

2、简答题(约占 30%)回答一些较为简短但需要一定分析和阐述的问题,如“简述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论述题(约占 50%)要求学生对某一重要的人类学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如“论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四、考试要求1、准确理解和掌握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人类学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答题时要有条理,逻辑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五、参考教材具体教材名称六、各章节重点内容1、第一章: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与研究领域重点掌握人类学的学科定义和分支学科。

了解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文化的特征,如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等。

理解文化的功能,如适应功能、整合功能等。

3、第三章:文化的多样性与普同性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探讨文化普同性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文化多样性与普同性的关系。

4、第四章:语言与文化了解语言的结构和特点。

掌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解语言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5、第五章:人类的体质特征与演化熟悉人类体质特征的主要方面,如骨骼结构、肤色等。

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和重要阶段。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文化相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类学界流行一时的思潮。

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文化相对论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1906~1908)一书中首先创用的。

但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则始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博厄斯不仅认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只有一该民族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才有意义,而且还极力主张文化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坚持避免受自己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对每一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并极力推崇与宣传。

这种文化相对论具有反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化相对论广为流行。

但由于这种理论存在者夸大各种文化的相对性,否认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进而否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等弊病,因为在30年代以后,招到了许多人的非议,遂逐渐地衰微。

文化区:指有着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该术语由美国人类学家梅森创用。

最初只是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一群群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但实际上当时这样划分的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并不一定有联系。

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的概念。

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发明创造和最集中的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

文化特质创造出来后呈放射性状向边缘区传播。

当在边缘区发现某种文化特质时,这种文化特质是过去某时在文化中心里创造出来的,通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至此。

由此他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特质发展的历史。

从而通过区别文化区等,可以构拟文化发展的历史。

因为,文化区概念是威斯勒用于构建文化史的一种分类手段。

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

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

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摘要:作为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濡化和涵化分别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流变层面对文化的发展加以阐释;濡化与涵化都客观地存在于成人教育中,并与成人教育相互影响又彼此制约;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人教育促进濡化与涵化并存融合的功能将更为凸显。关键词:濡化;涵化;成人教育作者简介:何爱霞(1973-),女,汉族,山东省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濡化与涵化是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分别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流变层面对文化的发展加以阐释。同文化与教育陈陈相因、不可或缺相一致,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也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濡化与涵化赋予成人教育以存在价值与意义,成人教育则为濡化与涵化提供发展依据和动力;濡化与涵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成人教育目的、内容和模式,成人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着濡化与涵化的范围和形式。一、濡化与成人教育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oskovits)首先使用了“濡化”(enculturation)一词。随着人类学家实地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文化传递方式的深刻考察,这一术语为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所接受,并成为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濡化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文化获得和传承机制,其本质是指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文化人类学家们发现,社会文化在许多方面上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是部分地通过濡化的过程来达成并保持的。他们认为,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是以奖惩手段,教育每一代人不仅重复前一代的行为,而且奖励与自己濡化过程相适应的行为,并惩罚至少是不奖励与自身濡化过程不相适应的行为。①对于濡化的来源,研究者吉恩(Gienn)提出了三个方面:个体主体,以个人的经验、期望和愿望等为特征;社会群体,以公共知识为特征;人类生活在其中且作用于其上的环境,环境的主要功效在于对行为的可能性加以限定。②在此基础上,鲍登(Borden)分析了濡化的基本模式。鲍登认为,濡化在联合和抽象这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上进行。在环境中自发地获取知识,属于联合,这种知识与个体的思想感情和先入为主的成见联系在一起。对事物的一些认识转化为精确的涵义,并且完美地组织起来,是由抽象来进行的,其结果是知识的表述系统。在濡化模式中,语言和经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人的心理结构而与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联系在一起,而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是濡化的核心。无论是从濡化的概念还是从其实施方式看,濡化与教育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具体就濡化与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来说,年长一代对同样作为成人的年轻一代(如老年人对中年人和青年人)传授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说是濡化的过程,从教育的视角看则是成人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中,“为了维系整个文化的绵延不断,每一代长者都会把将自己的生活原封不动地传喻给下一代看成是自己最神圣的职责。如此,年轻一代的全部社会化都是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并且完全沿袭着长辈的生活道路。”③总的来说,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濡化的方式得以发展,成人教育也主要表现为长辈对晚辈施加影响的后喻式教育模式。另外,如前所述,个人经验几乎贯穿于文化濡化的始终,它既是濡化的重要来源,也是濡化的影响因子乃至濡化的结果。而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拥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成人也多是根据他们自己独特的经验来说明自己的个性。“正是因为成人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明自己,所以他们极为重视自己经验的价值。”④事实上,成人所拥有的经验也使他们能对他人的学习贡献更多的东西。对于大多数学习活动,他们自己就是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成人丰富的经验也更容易使之和新经验联系起来。基于此,经验的价值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中都一直颇受青睐。从这一点来看,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濡化与成人教育因经验的作用而使其相关变的更为本然和直接。当然,在对象上,濡化的对象比成人教育的对象更为宽泛。在其质的规定性上,濡化含括了无意识的影响和有意识的影响两方面,而成人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成人教育正是依据其特有的目的性,有意识、有选择地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其掌握所属群体的信仰和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成人教育成为一种高级的濡化活动,在濡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二、涵化与成人教育简单地讲,涵化(anculturation)是指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涵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接触的环境、条件、频率和深度;接触的相对地位,即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是相互作用还是非相互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在涵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形:代换(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取代了原有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并发挥着相同的功效,产生了最小的结构变化);附加(新的文化特质无法取代旧的文化特质,只能依附于原有的文化特质,它有时会改变文化的结构,有时则不会);综摄(新旧文化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体系。综摄有文化同化和文化熔合两种形式);退化(在文化接触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质,又没有新的文化可以取代它);创造(涵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特质以满足变迁的需要);抗拒(变迁的规模太大,速度太快,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而引起抗拒、反抗或起义)。⑤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成人教育自身特性的角度看,涵化与成人教育也都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成人教育既是涵化的重要前提和动力,也是涵化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首先,涵化是以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如果缺失了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能力,涵化就根本没有意义。而成人教育一方面能提高成人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成人教育自身的选择和加工,使之更易于为成人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了涵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成人教育又激发了成人传播文化和接受文化的心理动力。一般而言,涵化的心理动力——人们了解社会、自然、人自身以及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愿望,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文化视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文化水平越高、文化视野越开阔的成人,越是希望通过涵化获取新的文化。与之相反,文化水平越低、文化视野越狭窄的成人,其通过涵化获取新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淡漠。而成人教育正可以通过提高成人的文化水平、开阔成人的文化视野从而有效地形成涵化的心理动力。其次,成人教育是涵化的有效途径。涵化可以通过战争、旅游、通商、教育等多种方式达成,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成人教育在涵化中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其高选择性、系统性等特点。其一,成人教育对文化的借用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主要依据一定社会和成人个体的需要和价值取向进行,这也就使得经过选择的文化更具效用性和适切性,也更易于被吸收和融合。也正基于此,通过成人教育所完成的涵化将出现更多的综摄和创造情形而较少出现退化、抗拒情形。其二,成人教育所接触和传播的,一般是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文化,文化接触者与被接触者之间也通常建立起稳定的、经常的联系,如成人教育对于员工培训文化的借用和吸收,通常会全面涉及培训理念、培训方法、课程设置等内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人教育进行涵化的系统性。此外,成人教育所具有的计划性、目的性等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人教育在涵化中的价值。三、成人教育中濡化与涵化的并存融合由上述可知,濡化与涵化都客观地存在于成人教育之中。濡化能使成人承继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将知识、经验、情感、语言等围绕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其社会化。涵化则可以使成人接受不属于本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拓宽成人的视野并激发其创造力。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濡化与涵化都是必需的。如果只有濡化,就可能使成人学员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如果只有涵化,则易于使成人学员忘却传统、忘却根本。当然,在不同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中,濡化与涵化所占的比重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而言,以文化保存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会倾向于将已有的文化完整地传递给成人学员,学员们所进行的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模仿和记忆。由此,这种取向的成人教育就偏重于濡化而非涵化。以文化创新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就更偏重于涵化而非濡化。这种成人教育在把建构新文化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在引导着成人学员忽略乃至抵制原有的文化。进而言之,这种成人教育所实现的是涵化中的创造情形,即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质以取代旧文化。以文化批判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则倾向于将濡化与涵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成人教育既不是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也非简单地将一种文化依附于另一种文化,而是在承认新旧文化并存的前提下,批判性地分析两者的利弊优劣,并力图将它们综合起来。因此,这种教育所实现的是涵化中的综摄情形,是使两种文化综合在一起并形成新的文化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成人学员通常是以共为主体的姿态来对待新旧文化,较好地做到了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实然还是从应然的角度,纯粹的、单一的濡化或涵化在文化、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都越来越少见。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共存与接触更为普遍和正常,文化传统既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补充新鲜血液,外来文化也需要纳入文化传统以便根植于本土文化。置身于其中的成人教育,更应该以批判的、开放的姿态,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学等方式,培养成人学员接受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不同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其能积极鉴别、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在文化传播中避免文化的冲突与失调,并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濡化与涵化的协调与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人教育的这一功能将更加凸显。注释:①〔美〕哈定斯.人·文化·生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7.②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3.③〔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④〔美〕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1.⑤周大鸣等.现代人类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60—261.。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内容简介编辑推荐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来理解文化的本质(进而理解人)的学问。

编著本书的目的是向没有任何民族学和人类学基础的同学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通过一段不长的时间的学习后,能够初步掌握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历史、主要的议题、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内容简介本书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角,简洁而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言、宗教信仰等等。

本书既可作为面向大学本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入门教材,也可供人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何为文化人类学一、人类学的诞生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文化四、理解文化:学习文化人类学的意义第二节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二、关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三、文化人类学课程学习的具体方法第二章符号、文化与人类社会第一节人与符号一、人的符号性二、符号的功能三、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公共符号第二节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文化的差异性及其理解二、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三、文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一第三节文化的特性及其结构功能一、文化的特性二、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文化生成的基础第一节生境、适应及文化的生成一、文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界说二、生境与文化的生成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第二节人类社会的生计方式一、狩猎与采集二、园圃农业三、集约农耕四、畜牧业第四章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第一节田野调查及其历史一、什么是田野调查二、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三、中国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历史回顾第二节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过程一、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二、调查课题的选择及提纲拟定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四、进入田野五、文化震撼六、价值中立与田野伦理第三节民族志及其反思一、什么是民族志二、西方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确立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语言与文化第一节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一、语言的本质二、语言的功能第二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二、语言与文化结构的关联第三节语言濒危与文化多样性危机一、世界濒危语言现状二、濒危语的成因及抢救第六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性别与社会性别二、社会性别理论三、性的禁忌第二节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一、婚姻二、家庭三、亲属称谓四、继嗣群第七章族群与族群认同第一节族群概念一、西方族群概念的认知历史二、中国学术界对族群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族群与民族的关系一、族群与民族的学术论争二、族群与民族的区别第三节族群认同研究现状一、族群认同的基本特点二、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第八章宗教与仪式第一节宗教的含义及类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二、超自然存在的类别三、宗教中介第二节仪式与巫术一、仪式二、巫术第九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一、濡化——文化传递的方式二、社会化三、涵化——文化输入的方式第二节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一、文化中断二、文化适应第十章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流派第一节范式与理论流派一、起源——历时阶段二、结构——共时阶段三、意义——互动阶段第二节人类学中国化一、何为“人类学中国化”?二、中国人类学的实践三、人类学的中国经验译名对照表书摘插图第一章导论文化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的理解第二节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侧重点上肯定有所不同,尽管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濡化”与“涵化”:学校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

“濡化”与“涵化”:学校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

“濡化”与“涵化”:学校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作者:陆贤彬沙建国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年第09期【摘要】有效构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学习时空是当下高中教育的一种追求。

本文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结合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建设实践,初步阐释学校学习时空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文化浸润方式,具体介绍“学弘毅校精神”的“濡化”方式,以及“课堂教学文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涵化”方式。

【关键词】学校学习时空;学校文化浸润;核心素养;儒化;涵化【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7-0071-02【作者简介】1.陆贤彬,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2.沙建国,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教师。

基于国家的教育战略和江苏省的教育规划,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凝练学校精神,研究文化浸润。

在实践中,我们寻找学校文化浸润的路径,借用“濡化”与“涵化”概念,将学校文化编撰为课程、写成了案例、落实在课堂,并以之来表达、融通“学习时空”“学校精神”“课程建设”“核心素养”等要素。

一、学校文化浸润“学校文化”是学校学习时空的内核与灵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需要传承与理解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传递往往是自然的、内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浸润”。

通过文化浸润将传统学校文化这种外观体验转变为学校文化传统的主观体验,从而表现出学校文化的群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学校学习时空里,师生潜能的释放、灵性的挖掘、个性的涵养、气质的养成、品格的提升等等,无不是学校文化浸润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靠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主动的思维与体验学到东西的,而并非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东西。

“学校文化浸润”是有效构建学校学习时空的较高层次,它培养与造就着师生的共性,促使每个人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理想以及行为模式等。

濡化与涵化_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_杨小微

濡化与涵化_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_杨小微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内涵更新机制;/ 濡化0和/ 涵化0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263( 2011) 09- 0124- 07
/ 濡化0与/ 涵化0, 是文化传播与生成的核心 机制。所谓文化, 按照最一般的定义, / 文化或文 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 他一切能力和习惯。0 ¹ 或者将文化动态地理解为 一个过程, / 文化是一个学习过程0、/ 是人对周围 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0º 代际间的文化传递和延 续, 通过/ 濡化0( enculturat ion) 来实现; 统一时空内 文化的输入、交汇, 则通过/ 涵化0( anculturat ion) 来 实现。
学派共同体基质的传承, 不外乎/ 耳濡目染0、 / 共研分享0和/ 个人体悟0几种基本方式。在当代
一、在遗传中变异: 中国教育学系统内的传承 与更新
在/ 濡化0 的过程中, 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是濡 化的核心, 语言和经验相互作用。/ 濡化0的涵义 与实施, 都与教育十分相关, 即: 濡化中有无意识
X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 重点基 地重 大项目/ 基于义 务教育 阶段学 校转 型性变 革的素 质教育 区域 性推广 研究0 ( 08JJD880242) 阶段性成果。
1 25
南京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9 期
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等方面依然是/ 很中国0 的, 但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之基本架构的 / 学统0已不再延续, 就连话语方式也很少传承。
这种现象并非教育独有, 人文社会科学界近 些年来最抢眼的/ 濡化事件0就是针对中国古代经 典有失传之虞而兴起的/ 国学热0, 相应地在教育 界引发了/ 儿童读经热0, 尽管/ 孟母堂0 事件早已 退出人们关注的视野, 但/ 要不要读经0、/ 究竟如 何读经0的问题还在争论之中。更值得思考的, 即 使读经是一种传承, 仍然需要想一想: 我们传承的 真的是/ 血脉0或者还仅仅是一些/ 皮毛0?

人类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人类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参考书:1.《文化人类学》:威廉·哈维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6.12.《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上午印书馆出版 20XX·北京文化变迁的分类?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不同学派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从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

A.早期进化学派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

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化变迁,当然重建人类的过去也是为了了解现在的情况,但他们不大重视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

B.传播学派侧重于进化论所忽视的文化的地理、空间和地方性变异,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

但是,他们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或传播时间顺序的解释就缺乏说服力。

C.功能学派虽着重于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的研究,讲文化现象的变化着重讲它的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文化变迁。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述了文化接触产生的相互作用,认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共时性研究优于历时性研究,但同时也必须进行历时性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

马林诺夫斯基写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对文化变迁作了具体的论述。

D.美国历史学派: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

这既考虑到独立发明,也考虑到传播的作用。

他们强调传播,也反对极端传播论。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生产方式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文化变迁的途径?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

进化是社会内部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文化适应)【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文化适应)【圣才出品】

第十章文化适应1.试述濡化、社会化和涵化三者的概念。

答:(1)濡化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这一概念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认为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濡化的含义如下:①教化与学习:这主要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文化上的代际传递,建立社会的价值系统,使该社会延续与发展。

②文化延续:文化延续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界而特有的延续方式,而濡化表现为个体对于整个群体的文化的内化过程。

人们总是通过与他人展开的共同活动,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让整个社会的文化按照一定轨迹延续下去。

文化延续在其社会过程中的表现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③族群自立:濡化是促成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确立认同感与一致性的存在过程,是族群自立的基础之一。

(2)社会化①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濡化是指整体上领会某种文化特性特点的过程;社会化则是从一种普遍意义上概括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需求和获得规则。

进一步地说,濡化和社会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后者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

②社会化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延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含义。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中,社会化也是超越单一文化获得文化整合的过程,它既指文化系统内部的文化濡化过程,也指文化系统之间互相吸收、彼此整合的文化涵化过程。

从濡化和涵化意义上说,社会化成为一切社会进行运转的功能性前提条件,这对任何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化是获得文化整合的涵化过程。

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濡化与延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含义。

也就是说,它既包括儿童成长为成年人这一初级社会化过程,也包括文化传承的次级社会化过程。

人类学的濡化、涵化、社会化研究_提纲

人类学的濡化、涵化、社会化研究_提纲

从某一特定社会出发,世界观是其成员对环境和生活的理解模式及其行为方式,是社会群体从个人层面看,基于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基础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反映小规模社会人和大自然和谐一致的世界观。

如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地方族群保护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源自他们的信仰与哲学引导的世界观系统,并体现在每现代物质社会的功利需求不是唯一的,而心理与精神需求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重新显:是一个社会文化成员对周围事物的是非曲直、爱恨、为与不为等带有原则和情感的理念:个体在濡化和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的总称。

:在一种文化中,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由生理、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中的个体倾向可能会加工和整合人的行为;一个群体中面临着共同文化压力的每个个体,其所具有的先天潜能有形成众趋研究文化与人格目的: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文化对群体共同特征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受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会塑造人的行为和个性。

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

:个体或群体通过文化上的代际传递,建立社会的价值系统,使该社会延续和发展。

濡化表现为个体对于整个群体的文化内化过程。

人们总是通过与他人展开的共同活动,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整个社会的文化按照一定的轨迹延续下去。

:濡化是促成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确立认同感与一体现:围绕政治、经济、婚姻、教育等基本社会功能而普遍形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

如: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区别在于:濡化强调个体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如个体早期家庭内部的成员交往。

形成: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同时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人格上出现严重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对人对事容易表现出极度的偏激,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险和伤害。

濡化与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的文化学研究

濡化与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的文化学研究

第38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月 Vol.38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6──────────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简介:武展(1982-),男,安徽砀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75-体育学研究濡化与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的文化学研究武 展1,江文奇2(1.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2. 衡水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摘 要:濡化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传递过程,涵化则是学校体育附带时代特征的辐射功能的维度构建,通过两种性质的传播途径,学校体育实现稳定与流变、本征与非本征的功能。

关键词:濡化;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统一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2-0075-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2.022Enculturation and Acculturation: Function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ResearchWU Zhan 1, JIANG Wen-qi 2(1.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fice,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2. Physical Culture Institute,Hengshui College, Hengshui 053000, China)Abstract: Enculturation is the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school sports, and acculturation is the the dimension construction of radiation function with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sports. By the two pathways, school sports functions to achieve the stability and rheology,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unctions.Key Words: en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 school sports functions; unity1 前言所谓文化,最一般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人类学》课程感想

《文化人类学》课程感想

文化人类学课程感想《文化人类学》是本学期的唯一一门课程,顾名思义,这门课讲授的是关于人类文化的学科,具体会学到内容也是慢慢学习、慢慢领悟的。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美国的文化相对学派和法国的文化社会学派影响最大。

法、英、美等国均建立了民族学会,出版发行了一些民族学专业刊物。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

通过学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濡化、社会化与涵化》这一节。

社会化这一概念比较了解,但是涵化、濡化却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我个人理解社会化的主体是人,而濡化、涵化的主体是事物。

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濡化。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

濡化有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族群自立这几个含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

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

涵化分为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

强制涵化是指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化强行灌输给另一文化的过程,如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关于人类学人性的研究主要循着两种角 度, 一是从人性的转变方面做理论的探讨; 一是从人性的转变方面做理论的探讨; 一是从文化的传递方面做社会的观察。 一是从文化的传递方面做社会的观察。
4
二、世界观 世界观
人对整个世界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叫 做世界观(worldview) 做世界观 草根世界观 都市世界观
16
(二)濡化的含义 濡化的含义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教化与学习 文化延续 族群自立
17
(三)制度 制度 濡化的体现还在于, 濡化的体现还在于,社会成员总是确立和遵 守相应的各种制度。 守相应的各种制度。 所谓制度( ),指的是围绕着政治 所谓制度(institution),指的是围绕着政治、 ),指的是围绕着政治、 经济、婚姻、 经济、婚姻、教育等基本社会功能而普遍形 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如政治制度、 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教育制度等。 度、教育制度等。 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制度都具有建 立社会规范、表达价值观念、 立社会规范、表达价值观念、指导群体行为 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26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27
一、文化中断
(一)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cultural discontinuities) 文化中断 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 续性; 续性; 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 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
28Biblioteka 奥格布(Ogbu) 奥格布 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 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 重要观点: 重要观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 有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 有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少数民族 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 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而是不同
19
(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个人的观念、 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环 境的影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境的影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学校教育是个体参与社会化的准备方式 与重要形式
20
(三)社会化是获得文化重组的过程 社会化是获得文化重组的过程 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濡化与延 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过 程含义 既包括儿童成长为成年人这一初级社会 化过程, 化过程,也包括文化传承的次级社会化 过程
11
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受到人格的 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 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人为和个性。 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人为和个性。 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间态度、 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间态度、价值和知觉 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组合, 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组合,而这种持 久组合导致个人行为的一致性。 久组合导致个人行为的一致性。 人格的一致性是与个人价值和态度的获得相 关联的,人格的特征可以由一些知觉、 关联的,人格的特征可以由一些知觉、认知 模式显现出来。 模式显现出来。
12
濡化、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 社会化 涵化 涵化
13
一、濡化
(一)什么是濡化 濡化( 濡化(enculturation)表示在特定文化 ) 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 习经验, 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 续中, 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 存的能力
25
(三)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同化( 同化(assimilation)现象 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 ) 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 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 支配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 支配性文化中,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 整合现象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又吸收异文化 因素,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因素, 混合现象 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 状态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 分化现象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 要素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 边缘化现象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 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 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 之间。 之间。
22
人格较为脆弱的人, 人格较为脆弱的人,在个性特征上较为 孤僻、内向,在意外事件出现时, 孤僻、内向,在意外事件出现时,容易 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心理表现, 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心理表现,有 时会带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头晕、 时会带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头晕、目 四肢无力等症状; 眩、四肢无力等症状;人格上出现严重 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 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对人对事容易 表现出极度的偏激, 表现出极度的偏激,有时会出现反社会 人格( 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8
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 研究文化与人格, 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 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人类学者需要解释文化对个人全面渗透的机 制和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制和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如不 同民族的儿童养育方式、生育制度、 同民族的儿童养育方式、生育制度、宗教信 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 不同,进而分析民族性与国民性上的差异。 不同,进而分析民族性与国民性上的差异。
濡化、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人性及其研究 世界观 价值观 人格 人格
2
一、人性及其研究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思维与行为特征。 思维与行为特征。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 由人的生物性、 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不同民族、 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29
二、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adaptation)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 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 致的目的之一。 致的目的之一。 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理学、人体形态学、 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理学、人体形态学、遗 传学等生命科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不同环境 压力的生理适应和遗传适应; 压力的生理适应和遗传适应;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传 价值观、 统、价值观、经济变迁等角度探讨人类群体 在面对周围环境压力的文化适应与文化中断 的原因
14
d
15
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 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 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 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 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 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 得与传承——濡化。 濡化。 得与传承 濡化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 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 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 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
21
(四)个体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个体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个体人格的形成较为复杂。 个体人格的形成较为复杂。 它是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 它是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同时 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 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 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性格 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 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 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动机, 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动机,以及较 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9
(二)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 林顿和卡迪纳 含义:在一种文化中 在一种文化中, 含义 在一种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 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这些 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合类型
10
(三)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18
二、社会化 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 )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 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 的角色等衡量
5
三、价值观 价值观
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 世界观、 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 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 特点, 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 果。
6
一般价值观( ),涉及日常习俗 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 ), 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 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 亲自动手做等; 亲自动手做等; 核心价值观( ),侧重人本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侧重人本 ), 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 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 或者家族主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