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武鸣县及骆越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文化标志,它是代表了当地土地、历史和人文的独特艺术形式。
以下是对这一文化标志的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以自然岩石作为画布,以颜料和工具作为媒介,将图案和形象刻画其中。
这些岩画通常绘制在花山、安巴山等山区的石壁上,其主题主要涉及骆越稻、神鬼图像、人物形象等。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代表了当地土地的丰饶和富饶。
广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盛产稻米和其他农作物。
而左江花山岩画中经常出现的骆越稻图案,正是对这片土地丰收和富饶的象征。
这些稻谷脱离了现实的束缚,以极其夸张和受欢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对土地的丰收信心倍增。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反映了当地历史的脉络。
这些岩画在整个广西地区都有分布,它们保存了一些古代文明的痕迹和特征。
岩画中出现的神鬼图像和人物形象往往与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相关。
通过研究这些岩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区古代人们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展示了当地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些岩画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层面上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展示。
岩画中的图案和形象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和创作,在灵动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而更为重要的是,岩画共同呈现了当地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当地人文精神的独特风貌。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为中国广西的文化标志,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它代表了当地土地的丰饶和富饶,反映了历史的脉络,展示了当地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这一文化标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广西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
揭秘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五——骆越古国
揭秘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五——骆越古国一. 骆越古国:(一)骆越(方国):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的方国,骆越文化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骆越人:骆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汉代生活在岭南(以广西为中心)的古代族群、民族,是现代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先民。
“骆越古国”地图二.骆越古国的范围:(一)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二)骆越人世居的两广地区是岭南百越民族最早的中心地带。
走进骆越古国三.骆越古国的中心、国都:(一)骆越古国的中心: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
(二)骆越古国的国都:骆越文化的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今南宁市武鸣区)。
(三)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家研究认为:大明山南麓地区是百越民族骆越(骆越古国)的重要发祥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骆越古国”遗迹四.史书关于“骆越古国”的记载:(一)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二)《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
(三)《史记·南越列传》载:“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意思是说(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闽越古国)、西瓯(西瓯古国)和骆越(骆越故国),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
(四)《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李贤注曰:“骆者,越别名”。
(五)《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县(今南宁)“驩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特掘、骆越文化和骆越古都
“特掘”、广西商周文化和骆越古都覃圣敏明山屹屹耸云间,风雨沧桑亿万年;哺就群灵功自显,神奇异彩耀南天。
自古以来,雄伟神奇的大明山,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的灵感;也不知古今的诗人们吟咏大明山的诗词有多少!她至今仍弥漫着的许多神奇的色彩,也不断地浸润着我的心扉,可惜我不是诗人,感而不灵,写不成诗,因此,这里仅试探笼罩在大明山及环山诸县的神秘的远古文化。
一、大明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山名考略大明山位于广西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公里,宽10-30公里,山体主要由变质岩、砂页岩构成,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桂中地区最高峰。
据地质专家研究,远在距今约几十亿年前,即地质史上的寒武纪,大明山地区处在半深海区。
随着地壳的变化,至寒武纪晚期(距今约8亿年前),山体开始隆起,但仍浸在海水中;至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7亿年前),山体才第一次露出海面,并在志留纪末期至泥盘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前)随着广西陆地的普遍上升而不断隆起和扩大;但到泥盘纪中期(距今约3.25亿年前),又因海浸而被海水淹没,石炭纪时仍然如此。
直到三叠纪(距今约2.3亿年前)才又再次升出海面成为陆地,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并形成了现在大明山的基本轮廓。
地壳在不停地运动着。
由于地壳的运动是波浪形的,有起有伏,而且每次运动的波幅有大有小,这样,原来在海底沉积形成的地层也随之发生复杂的变化。
我们现在可以从裸露的石山山体见到地层变化的结果:山体都是一层又一层地重叠在一起的;这些岩层线,有的是水平的,有的呈弧形向上拱起,有的则呈弧形向下凹陷。
在地质上,将地层呈弧形向上拱起的现象叫做“背斜”(弧口朝下),向下凹陷则叫“向斜”(弧口朝下)。
不过,弧口是朝上还是朝下,有时单从一座山是看不出的,需要从相隔蛮远的两座山的岩层线才能看出来。
大明山长达100公里,虽然山体在总体上不断上升,但这种上升是在起伏波动中完成的,不可能同时向上拱起或同时向下凹陷,因而形成了既有背斜,也有向斜,甚至有断层、裂隙隔开的复杂地貌。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骆越铜鼓文化是中国南方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铜鼓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从骆越铜鼓文化的历史渊源、铜鼓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以深入理解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历史渊源骆越铜鼓最早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骆岗镇的黄村岭,骆越地区是古代南越国的中心地带,骆越铜鼓正是在这样一个地区诞生并传承下来的。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骆越铜鼓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南方诸侯国繁荣发展,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得以展现。
南越国的发展壮大,使得骆越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当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铜鼓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不断的战争和征伐使得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地得到提高,制作出来的铜鼓也越来越具有艺术价值。
二、铜鼓制作工艺骆越铜鼓的制作工艺是铜鼓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铜鼓的制作原材料是青铜,铸铜是古代制造业的代表,铜鼓制作就是制造工艺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铜鼓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定、铸造、打磨、刻写、完善等一系列步骤。
其中,原材料的选定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铜鼓的声音主要取决于材料的质量。
铸造是铜鼓制作的核心环节,也是制作的关键之一,在铸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铜鼓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以确保制成的铜鼓能达到要求。
打磨和刻写则是铜鼓制作的艺术环节,通过细致的打磨和刻写,能够表现出铜鼓刚烈、壮美的风格。
三、文化内涵骆越铜鼓的制作工艺虽然是保持了古代铸铜技术的传统,但铜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确是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印记。
铜鼓作为南越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其内涵中深刻表现了南越人民的历史观、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生活常态等不同方面的文化特性。
铜鼓被南越人民作为宗教祭器使用,具有神圣的质地,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铜鼓也有着较高的地位。
当地人民还会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中唱歌跳舞并击鼓,以纪念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骆越文化
太阳从顶上升起的 稻神雕塑像 太阳鸟神山 旧石器时代的石 雕鸟挂件
武鸣 发现 的古 骆越 双鸟 玉佩
新石 器时 代的 鸟形 玉佩
3、铜鼓文化
• • 骆越铜鼓的纹饰有几个特征:一是鼓面中 央铸有太阳纹,二是鼓面或鼓腰铸有翔鹭 纹,三是鼓腰多饰羽人纹和渡船纹。可以 说,骆越古国的“国徽”就是太阳纹、鹭 鸟纹和渡船纹组成的。这几种纹饰反映了 骆越人对太阳、鹭鸟和渡船的崇拜。
4、花山文化
•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自治区的宁明、龙州、崇左和 扶绥等县境内。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 画廊 • 岩画刻画在上述诸县境内的左江、明江两岸的花 山、珠山、高山、龙峡等地临江的石灰岩峭壁上, 共保留有六十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绘有 人像1770余个。因为宁明县的花山壁画发现得最 早,图像最多,画幅最大,故统称为“花山岩 画”。
•
花山又名“巴莱山”,位于距宁明县城五十里的明江 东岸。岩画绘制在临江的悬崖绝壁上,最大的画面宽约44 米,长170米。图像呈赭色,色彩夺目,线条粗犷有力, 形象古朴,共计有大小人物1300余个,最大的人像高达3 米,最小仅30厘米。壁画规模巨大,在国内十分罕见。 • 部分人物的画像两手上举,两脚叉开,粗壮高大,好 像是武士的形象。有的头扎峰头,或插雉鸡翎,腰挂环首 刀,下跨骏马,像是酋长或将领。有的人物侧身屈膝,双 手一侧上举,作捧物、舞蹈或跳跃状,应属下层人物和女 性。在人物画像中间还间有铜鼓、狗和马等形象。
在陆斡镇正北面的大明山脚下有一个名叫小陆的小圩镇壮语名也叫luegver不过因为圩场比陆斡小因为被称为黄基尾雷渌垦七个自然屯组成的大村子名字叫板陆而在板陆村发源的达娅江下流至武鸣城东镇从广村的河段也有一个大村子叫板陆
L/O/G/O
骆 越 文 化
骆越文化(148):南宁市武鸣区八景
骆越⽂化(148):南宁市武鸣区⼋景⼀、⼤明⼭⼤明⼭⼭体长68公⾥,宽23公⾥,横跨武鸣、上林、马⼭、宾阳四县,距南宁市区76公⾥;北回归线横贯中⼼,平均海拔1200⽶,主峰龙头⼭海拔1760⽶,为桂中南第⼀⾼峰。
⼤明⼭以“⾬后晴翠,层峦叠嶂,满⽬⽣机”⽽得名,被誉为“岭南奇⼭,⼈间仙境”。
由于地形复杂,⽓候独特,相对温差⼤,动植物资源丰富等,塑造了其风光⽆限、多姿多彩的⾃然景观。
“春之花,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是⼤明⼭四季景观的缩影。
⼤明⼭为国家级⾃然保护区,以多样性⼭地森林⽣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总⾯积约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8.9%,被喻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明珠”;⼭上年平均⽓温为15,夏⽆酷暑,5—9⽉平均⽓温为20左右。
据最新测定,⼤明⼭的空⽓负离⼦含量均达到或超过1000个/厘⽶3,平均含量7万个/厘⽶3,最⾼达19万个/厘⽶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得天独厚的⽣态环境,使⼤明⼭成为⼈们回归⾃然、修⾝养性之胜地。
⽂献记载五代⼗国(907~960)时期曾有僧道隐伏于此-,并因道⾏⾼深⽽得当朝皇帝赐紫⾐。
⾃古以来,当地⼴泛流传着凡⼈进⼭-,最终得道成仙或长命百岁的故事,为这座⼤⼭披上了⼀层传奇的⾊彩。
⼤明⼭周边居民⼤多健康长寿,据初步统计,在环⼭三县(武鸣、马⼭、上林)164.4万⼈⼝中,90岁以上的有3188⼈,100岁以上的有172⼈,平均每10万⼈拥有百岁寿星10.46⼈,超过联合国规定的7.5⼈的“长寿之乡”标准。
近年来,⼤明⼭先后荣获“南宁市最具休闲养⽣特⾊景区”、“国际⽣态旅游⽰范基地”、“中华特⾊养⽣名⼭”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环⼤明⼭地区是壮族⽂化的重要发祥地。
⼤明⼭南麓的武鸣县马头镇,是著名的商周墓葬群元龙坡遗址、战国墓葬群安等秧遗址所在地。
据考证,壮族先民所建⽴的骆越古国,其最早的都城就坐落于⼤明⼭南麓;⼴泛流传于珠江流域的龙母⽂化,其发祥地也在⼤明⼭地区。
大明山骆越文化遗址简表
大明山骆越文化遗址简表序号名称地点简介历史考证1 明山庙全曾村陆上屯龙头峰建于明末清初,毁于民国27年,庙边有戏台,据《广西通志》记载,八月十五为祭祀日。
专家考证,该庙以供奉召王为主,后来也用作求雨。
最热闹时唱戏达十五天之久。
明山庙因为也有供奉召王,又称之为“召王庙”。
史料记载大明山“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上有风穴,下有神祠,古木连云障日”。
这里所说的风穴显然指的是大明山上出现的奇异怪声,而神祠就是明山庙,专家认为,明山庙应当是古马头方国的祭祀庙。
明山庙为召王立位,与全苏出土商代提梁卣联系起来,对大明山是否为骆越古国的中心提供研究依据。
2 古代歌圩六户村敬三村交界建于光绪六年,毁于文革68年,歌圩有戏台,雄伟的庙宇,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喜庆节日,唱戏后青年男女进树林对山歌,最热闹时也达十五天之记录。
歌圩遗存石柱上面雕刻着“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好斯乃圣人”的对联,说明歌圩集宗教、娱乐、集市为一体。
另外,史载小陆村廖江(达夏)也是出了名的“三月三”歌圩,清朝时因为反对唱花歌之故被禁。
3 元龙坡古墓群马头街东南方向1985年10月至1986年3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马头街元龙坡和安等秧又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先秦时期的古墓群,出土了广西罕见的青铜器、陶器、铁器、玉器、石器和石范等,共计1200多件。
其中全苏村出土的青铜器铜卣和铜戈等均为我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物,均属于我国中原文化的产物,是打抱不皇室贵族的用品。
证明广西大明山地区的骆越民族在商朝时期(3300年以前)就与北方民族有着直接的交往联系。
专家称,有古墓群的地方一定有古国贵族的存在。
4 古代布料加工市场马头旧圩民国八年前,这里曾经是上林至武鸣的古道上的一个热闹集市,其规模的布料加工市场是远近闻名。
目前仍有染料井和加工布料的石器。
《马头迁圩记》记载,“洎清末,吾族滋大,商务骤增,古鲁之原为地湫隘”,民国八年人们才把圩场迁移到今天的马头圩。
民族生产工艺是非物质文化,有开发前景。
瓯骆遗粹(志)
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大家好!欢迎参观“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岭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越人,由于支系繁多,因此被称为“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部族,瓯骆是对他们的简称。
汉代之后,瓯、骆的名称逐渐在文献史籍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浒”、“俚”、“僚”等不同的族称。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今天广西境内的12个世居民族。
“瓯骆”文化是广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展览将通过两百多件瓯骆先民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为您解读瓯骆文化的神秘与辉煌。
第一部分,远古神奇。
主要介绍的是瓯骆人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创造的历史文化。
广西早就8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我们是从何得知的呢?证实这一点的就是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石头。
这是百色手斧,手斧,又称为两面器,是一种两面打制的重型工具,主要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和挖掘植物根茎等。
经国内外的专家研究测定,百色手斧距今已有80万年的历史!打制石器除了手斧外,还有砍砸器、刮削器等。
这是百色那赖遗址模型。
到了一万多年前,古人类的足迹遍布广西各地。
广西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有350多处,农业、陶器和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特征。
(农业)瓯骆地区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尤其适于农业的发展。
在广西的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稻作文化的遗迹遗物。
比如,在资源县晓锦遗址发现的碳化稻,充分证明了距今5000年前,瓯骆先民已逐渐掌握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事实。
经检验,晓锦遗址出土的稻米为粳米品种,是目前广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粳米标本,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器)随着定居生活对容器的迫切需要,人类发明了陶器。
广西先民是最早发明陶器的古人类之一,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就发现了距今1万2千多年的陶片。
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的方法有两种:早期和中期大多采用手制,晚期多采用轮制。
绳纹是当时陶器的主要装饰。
骆越古国与骆越壮酒
骆越古国与骆越壮酒骆越是一个在夏、商、周乃至汉代建立的古国。
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
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在今天的广西武鸣县。
骆越是壮族人民的祖先,壮族是骆越古国的后裔。
壮族,秦以前为骆越人和西瓯人,东汉时期称为乌浒、俚人,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称为僚人,宋以后除称为俚僚外,还称为布土、土人、撞、僮、侬、沙、儴等。
“岭南有自己的青铜文化,有自己的‘夏商周’”,骆越是一个政治比较成熟、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先进的古方国,有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比如龙母文化、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崖画文化、棉纺文化、造船文化、医药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骆越医药相当发达,宋•周去非《岭南代答》记载了邕人炼丹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为金疮要药”。
古骆越人有许多人文崇拜。
如盘古崇拜、布洛陀崇拜、姆六甲崇拜、龙母崇拜、特掘崇拜、三界公崇拜、爷奇崇拜、石祖崇拜、巫麽崇拜(其中三界公、爷奇是骆越的医神和药王)等等,原始的巫麽治病,使骆越人在很古以前就懂得了心理暗示和精神治疗;崇拜祭祀离不开酒,骆越地界“山出藤药,而水亦宜酿”,药材资源丰富,催生了许多治病及强身的药酒。
由于壮语没有文字记载,骆越医药的发展主要靠师承口授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而骆越壮酒就是凝聚骆越古国几千年民族医药文化的一块瑰宝。
说起骆越壮酒的起源,不得不提横山寨。
在南宋之前,位于广西大明山侧的横山寨,一直是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乃至越南、泰国、印度等地的交通枢纽,与茶马古道连接,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即古之百越古道(详见视频中央10套科学探索《百越古道》)。
横山寨在宋朝时期,是朝廷输送战马至中原的咽喉,每年输送广马到中原有3000~4000千匹、年交易量达到40000匹之多,使横山寨一度成为一个极其繁华的城池,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贸重镇和文化昌盛之都。
骆越文化与壮族歌圩
骆越文化与壮族歌圩骆越文化与壮族歌圩谢寿球歌圩文化是骆越后裔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对于壮族歌圩文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鲜有人从骆越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
笔者认为,骆越祭祀文化是壮族歌圩文化的根和源,壮族歌圩文化的研究只有追溯到古骆越祭祀文化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
一、壮族歌圩的起源关于壮族歌圩的起源问题,不少学者从壮族歌圩的名称去推测,认为这是“倚歌择偶”的场所,是壮族歌圩起源于对偶婚的证据。
壮族歌圩的代表性名称有“很感”(意为上岩洞)、“笼垌”(意为下田垌)、“圩逢”(野外游玩的圩)、“窝坡”(意为出山坡)等,从表层文化看,这些场所确实私密度较高,很适于男女“野合”,因此形成歌圩。
但问题是世界各民族的居住环境都不缺这些场所,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都经历过对偶婚时代,为什么世界多数民族都没有歌圩的习俗,而只有骆越后裔各民族有歌圩的习俗,看来壮族歌圩起源于对偶婚的推测有点牵强。
据笔者田野调查所得材料,壮族先民们“很感”、“笼垌”、“圩逢”、“窝坡”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为了到这些地方“野合”,而是为了祭祀祖宗神灵。
如以岩洞为标志的歌圩,著名的有田阳县百育镇的“敢壮”歌圩、田东县祥周镇的母娘岩歌圩、田东县思林镇的“感仰”歌圩、龙州县上金乡的紫霞洞歌圩等。
田阳县百育镇的“敢壮”歌圩众所周知是祭祀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圣地,田东县祥周镇的母娘岩歌圩祭祀的对象是“母娘”(有学者认为“母娘”就是壮族始祖姆六甲),田东县思林镇“感仰”歌圩祭祀的对象是壮族始祖“娅”(有学者认为“娅”也是壮族始祖姆六甲),龙州县上金乡紫霞洞歌圩祭祀的对象是“白马娘娘”(也叫“白母娘”,即龙母)。
这些作为歌圩标志的岩洞,都是因为是壮族祖宗神的祭祀庙宇而成为歌圩的。
这些岩洞是娱神的圣地,而不是娱人的场所。
壮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少聚集这里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神,其次才是唱歌娱人。
至于“倚歌择偶”则是歌圩背后的事情。
为什么岩洞被选择为歌圩的场所?有学者认为岩洞象女阴,到岩洞办歌圩是壮族先民生殖崇拜习俗的传承。
关于骆越古国
关于骆越古国
骆越是一个在夏、商、周乃至汉代建立的古国。
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
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在今天的广西武鸣县。
骆越是壮族人民的祖先,壮族是骆越古国的后裔。
壮族,秦以前为骆越人和西瓯人,东汉时期称为乌浒、俚人,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称为僚人,宋以后除称为俚僚外,还称为布土、土人、撞、僮、侬、沙、儴等。
“岭南有自己的青铜文化,有自己的‘夏商周’”,骆越是一个政治比较成熟、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先进的古方国,有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比如龙母文化、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崖画文化、棉纺文化、造船文化、医药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骆越医药相当发达,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了邕人炼丹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为金疮要药”。
古骆越人有许多人文崇拜,如盘古崇拜、布洛陀崇拜、姆六甲崇拜、龙母崇拜、特掘崇拜、三界公崇拜、爷奇崇拜、石祖崇拜、巫麽崇拜(其中三界公、爷奇是骆越的医神和药王)等等,原始的巫麽治病,使骆越人在很古以前就懂得了心理暗示和精神治疗;崇拜祭祀离不开酒,骆越地界“山出藤药,而水亦宜酿”,药材资源丰富,催生了许多治病及强身的药酒。
由于壮语没有文字记载,骆越医药的发展主要靠师承口授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
骆越女王——“达备”传奇
“达备”传奇传说远古时候,大明山地区居住着一个骆越族部落,他们依山傍水,住在岩洞里,以抓田螺、鱼等作食。
部落里有个小女孩,全身长满了疥疮,不但奇痒难受,而且还流出脓水,人见人怕,同辈们不愿靠近她。
但她从不孤独,自己与部落寨旁的大石头玩耍,经常骑在大石头上,就像骑马一样。
久而久之,当马骑的那块石头被叫成石马,小女孩被叫成“达备”。
小女孩逐步长大了,还是孤身一人。
有一天,部落人在水沟里抓到一条好大的鱼,相当现在的4—5斤鱼那么大,割剖鱼腹时发现了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刀,“达备”抢过去脱得宝刀,往石马一刀砍下,大石马一分为二割裂开了,从割裂处飞出一匹青鬃白马。
青鬃白马一出来就左冲右撞,折腾一阵子之后,便跑到垌里的庄稼田地里吃禾苗,没人能驯服得它。
达备手执金刀,飞奔过去,一手抓住青鬃白马,使劲往田边拉。
人们这时才惊讶,女孩力大无比,刚烈的青鬃白马很快被制服了。
达备轻轻地牵着马,猛然翻身跨到马背上。
就在她骑上马背上的一瞬间,奇迹出现了——达备顷刻间浑身金光闪闪,全身疥疮像蛇蜕皮一样脱落下来,不一会就变成了整个部落最漂亮的女人。
这时青鬃白马突然仰天长啸,驮着女孩到处狂奔。
部落里欢呼声一片,拥戴女孩为王,并尊称为“达备王”。
“达备”在壮语里就是满身疥疮的姑娘的意思。
神奇的大明山庙大明山附近有很多古庙遗址,其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要数马头镇全曾村庙口屯的大明山庙了,人们都称为“佬仆”庙。
大明山庙地处大明山脚土丘上庙口屯西边,后面正对着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山。
据曾参加该庙祭奠活动的85岁的板马村壮族老人马昭明介绍,庙由水砖建成,一排三间的房子共有6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隔开,中间正道贯穿。
庙门朝南,正好对着20里外的罗波潭和南巢泉之间。
当时的大明山庙结构是这样的,第一进,是庙祝居住。
第二进两边塑有一对白马,马旁各塑牵马神像,牵绳肃立。
第三进右边泥塑着财神,右边塑有土地神。
第四阵泥塑6个本地土官神;其中左边房有一本地土官神;右边房有苏村领兵“剿匪”有功的陆宗普。
骆越文化
2.范围: • 骆越在历史上又常与西瓯并称为瓯骆。《旧唐 书· 地理志》有些地方称“古西瓯所居”,有些地 方称“古骆越所居”,有些地方又称“古西瓯骆 越所居”,把西瓯、骆越各自的居地和混杂居地 分别说得比较明白。 • 《旧唐书· 地理志》载潘州“古西瓯、骆越地”; 贵州“古西瓯、骆越所居”;如前对潘州、贵州 所释,今广东的茂名、广西的陆川、博白、玉林、 贵港、灵山、合浦一带应是西瓯、骆越的交错杂 居地区。
• 2. “鸟田”和“雒田”——对鸟的崇拜——稻作 文化 • 许多古书都记载,骆越国有“鸟田”之称谓, 也叫“雒田”。 • 传说因洪水泛滥,壮族的先祖从郁江边向大明 山地区迁移。大明山地区森林茂密,看不出哪里 是可以定居耕种的田地,是鹭鸟的叫声指引壮族 先祖找到了泉水边可耕种的水田,过上了富足的 生活。所以壮族人非常崇拜鹭鸟,把它当成了氏 族的图腾,并把鹭鸟纹铸到铜鼓上。“鸟田”就 是鹭鸟指引开发的水田。
L/O/G/O
骆 越 文 化
欧 松 华
第一节
骆越的由来
• 一、从百越说起: • 古代中原人对南方(秦岭淮河以南)部族的总 称或通称。泛指分布于今苏、浙、鄂、湘、徽、 赣、闽、粤、桂、琼的部族,因部落众多,故 称之“百越”。 • 古代“粤”、“越”两字通用,故也有“百 粤”、“诸越”的说法。秦汉时,相关史籍则 泛称中国南发展和变化,至迟 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 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 雒越等。
对太阳的崇拜:
• 环大明山地区有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叫做《妈勒 访天边》: • 故事说在远古时,有一天太阳沉下去以后就再也 没有升起,天下于是变得黑昏昏的,种庄稼庄稼 不长,养猪猪不壮,连人也病倒了。后来是一个 孕妇自告奋勇到天边去寻找太阳,她向着东方走 啊走,儿子生下来后还是不停地走,最后母子二 人用铜鼓唤起了沉睡的太阳,给天下带来光明和 兴旺。 • 这就是骆越人崇拜太阳并在铜鼓上铸上太阳纹的 原因。
骆越文化
• 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骆越人主要 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 河三角洲一带。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 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 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往来的交汇处, 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其文化 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体现骆越文化 自身发展特点的是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河流域,西 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 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 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 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
• 骆越古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骆越文化 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 龙舟文化、象形方块字[2-3]、铜鼓文化、 冶炼制造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 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 柱子崇拜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 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1986年发掘武鸣马头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群和安 等秧战国墓群,广西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逐渐显 露出来。韦仁义在总结武鸣马头这两群先秦墓时, 已把它们定为骆越人的墓地。他认为,马头先秦 墓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 几点: • 1,墓穴排列整齐、集中而有序,说明是一处受着 一种观念制约的公共墓地; • 2,墓室方向绝大多数东西向,在436座墓中有 322座为东西向,占总墓数的74%,而且绝大多 数头向东,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 也偏向东,表现了强烈的方向意识;
• 3,墓葬形制都是狭长小型竖穴土坑,墓坑宽度极少超过 90厘米的,一般在60~70厘米之间,长宽之比往往都在 4∶1以上,有的达7∶1,墓圹显得特别狭窄; • 4,元龙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烧烤墓坑之俗,烧烤部位, 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仅烧烤其中 的局部; • 5,随葬品先经打碎或拆散,然后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 6,随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随葬品的组合一般是实 用青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 行圜底器,少见圈足器和平底器,没有三足器,器表打磨 光洁,无纹饰或仅饰绳纹。
广西武鸣县及壮族文化介绍(原创)
➢宗教信仰
•自然崇拜:十二图腾 •铜鼓祭祀
➢饮食
•那文化:稻作文化 •五色糯米饭
➢建筑:干栏式建筑 ➢节日:陀螺节、蚂拐节… ➢服饰
•主要有蓝、黑、棕三色 •黑衣壮
*
壮族文化——歌圩节&“三月三”歌圩
歌圩节
VS
“三月三”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称作“窝墩”、“窝岩” ,意为“出野外玩耍”,是壮 族歌唱天赋的集中呈现。歌圩,有大有小,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中元 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都可形成歌圩,但以农 历三月三的最为隆重。
武鸣八景
*1
中国壮族文化
【壮族概况】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 南、贵州等省。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 称为西瓯、南越、骆越、濮、獠、俚人、溪 峒蛮、乌浒等。壮族不仅人口众多,同时也 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壮族 节
武鸣八景
➢2008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入 选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2010年,武鸣县被文化部确定为 “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 ➢2014年1月14日,武鸣县获得由 中国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歌圩 文化之乡”称号
➢自1985年举办,2013年,共有3000 多人的表演阵容,吸引20多万观众 ➢2014年歌圩节活动内容:
壮族 医学工艺
壮族 艺术
壮族 宗教习俗
➢壮族语言
•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属于 台-加岱语系
➢壮族民歌
•《布洛陀诗经》 •《莫一大王》 •《嘹歌》
➢神话故事
•《布伯》神话 •《妈勒访天边》
➢壮剧
➢壮医药
•先秦时期开创、唐宋形成理论 •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 针
骆越服饰文化
骆越服饰文化作者:覃彩銮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形成了骆越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以服装材质、款式及其装饰为载体,以审美和功用为核心,以原料选择与加工、纺织和缝制方法、印染工艺、服饰习俗等为事象的骆越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骆越族裔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骆越;服饰文化;风格特征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13[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2-0073-07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
“衣”列为人类生活四大基本需要之首,足见衣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服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朴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古往今来,追求服饰品质与款式之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由于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观的不同,其服饰文化的形式、内涵和风格也不同。
骆越服饰文化是为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而形成,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以服装材质、款式及其装饰为载体,以审美和功用为核心,以纺织原料的选择与加工、纺织和缝制方法、浸染工艺、服饰习俗为事象的骆越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后来骆越族裔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骆越服饰文化溯源骆越服饰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其早期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
骆越先民的早期服饰,应与其他地区的原始先民一样,利用狩猎捕获的兽类皮毛缝制成用来裹身遮体御寒的“披衣”,流行把猎取的大型兽类的犬齿作为挂件,或以大型鸟类翎羽作为装饰,作为一种首领、勇武的象征或氏族成员认同的标志物。
骆越山歌_,_滨水而欢
33骆越山歌,滨水而欢文/陆肖鸣(壮族)武鸣,古称“武缘”,亦有骆越之称。
武鸣人喜欢唱山歌、听山歌,说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骆越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和习俗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山歌则更像活化石般传诵着民族文化。
传说骆越先祖喜欢以歌对话,因而形成了骆越山歌随心所欲、张口就来的特色与风格。
在那些“终岁不闻丝竹声”的远古年代,村前屯后,田间地头,都是歌者劳作休闲时一展歌喉的场所,在歌来歌往的传唱中,山歌成为骆越人茶余饭后最快乐的期待。
久而久之,村屯间小范围的对唱已经不能满足爱唱歌的骆越人,后来就有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聚集而歌的民俗,即“三月三”歌圩。
据清光绪年间《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至十欢乐三月三(陆政凡 摄)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42022年第2期·总第460期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
”每年的农历三月,是骆越人的歌圩季,无数的山歌台沿着悠悠江水设立,唱歌的,听歌的,游玩的,摆卖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武鸣人滨水而歌的习俗古已有之,沿袭至今而不竭。
记得中学时,每年“三月三”的山歌台也是临水而设,最大的山歌台就设在西江边上。
舞台上一左一右摆着两张桌子,桌子上各放着一个扩音器,一个大大的高音喇叭绑在老榕树上,老榕树枝繁叶茂,喇叭不时响起阵阵高亢的山歌。
歌声从明秀园下游的西江小码头嘹亮而有节奏地朝武鸣三街发散,整个城区沉浸在清亮的山歌旋律中。
围观群众目光专注地望着台上的歌手,随着歌手口吐莲花般一起一落的歌词,不时传出一阵阵愉悦的笑声,把安静的西江水荡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悬挂在老榕树上的大喇叭正对着武鸣中学的大门,每一个高亢的音节除了摇晃着西江水,也将武鸣中学的校园痛快地抚摸一遍。
我第一次听到热情奔放地你来我往、有问有答的山歌,忍不住伸长脖子从女生宿舍楼的三楼走廊朝山欢歌(陆政凡 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5歌台张望。
武鸣马头墓葬与古代骆越
作者: 韦仁义
作者机构: 马头发掘组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2-36页
主题词: 墓葬形制;骆越;战国墓葬;广西地区;战国时期;地域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周春秋;
随葬品;武鸣县
摘要: <正> 1985年10月至1986年3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组成发掘组,对武鸣马头西周至战国时期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清理墓葬436座。
此外,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对马头附近的覃内岜马山(山弄)伦和两江独山两处年代与马头墓葬相当的岩洞葬进行抢救性清理,获得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民族色彩的珍贵文物。
武鸣敬三村骆越文化的传承发展
武鸣敬三村骆越文化的传承发展
梁金鑫;林春艳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24(13)4
【摘要】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也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以敬三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骆越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与发展。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发现敬三村的骆越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武鸣敬三村的传统文化,也为探讨骆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页数】6页(P529-534)
【作者】梁金鑫;林春艳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南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的骆越文化传承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2.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3.骆越文化档案管理主体研究——骆越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4.骆越文化网络传播路径探究——骆越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文化
山文化
➢古骆越人最先驯化了野生稻, 把野生稻变成了我们平常的栽 培稻,并且把栽培稻这个品种 推往全中国和全世界,现在养 活了世界2/3的人口,这是它最 重大的发明创造。
➢最 早 最 大 的 船 , 如 双 体 船 、 铜船是古骆越人发明的。还有 专家考证出,古代所谓的丝绸 之路是古骆越人最早开辟的航 道。
➢在 大 明 山 下 发 现 了 中 国 最 古 老的两枚浅刺针灸针 ➢证 明 针 灸 文 化 是 在 骆 越 国 起 源的,发明权也归到了古骆越 人 ➢骆 越 人 推 崇 三 元 论 , 即 天 地 人,故医学用药上,必须有公 药、母药和帮药 ➢逐 步 发 展 成 为 壮 医 的 “ 天 地 人三气同步学说”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
【武鸣概况】 ➢武鸣县是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距南宁市区32公里。全县人口69.15万,其中壮族占86%。 ➢武鸣县历史悠久、贤人辈出,史称“首善之县”,是广西壮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 准音。重要节日有三月三歌圩节、四月四祈丰节、七月十三鬼节。 ➢武鸣被认为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已举办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3届。
武鸣八景
*1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骆越文化
【概况】 骆越是壮族人民的祖先,壮族是古骆越人的 后裔。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 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 武鸣,位于武鸣的罗波祖庙也成为骆越后裔 各民族祭祖朝圣的中心。骆越文化对中华文 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花 山 文 化 是 骆 越 人 创 造 的 世 界闻名的艺术画廊,其中规模 最大的为崇左宁明县的花山崖 画 ➢据 考 察 , 目 前 已 发 现 的 有 84 个点183 处 ➢目 前 , 崇 左 宁 明 县 已 为 花 山 岩壁画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
武鸣歌圩文化
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节
武鸣八景
➢2008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入 选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2010年,武鸣县被文化部确定为 “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 ➢2014年1月14日,武鸣县获得由 中国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歌圩 文化之乡”称号
➢自1985年举办,2013年,共有3000 多人的表演阵容,吸引20多万观众 ➢2014年歌圩节活动内容:
•《壮乡欢歌》文艺演出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展演 •“灵水歌圩” 广西第六届歌王大赛 •民族体育竞技大赛(抛绣球比赛、抢花炮比 赛、六人板鞋接力比赛) •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
➢灵水 ➢双桥伊岭岩:3A ➢城西明秀园(陆荣廷旧居陈列室) ➢濑琶文江塔 ➢境北大明山 ➢城东起凤山 ➢北门黄道山 ➢罗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