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组织结构
全国城镇体系工作框架
2
工作组织建议
分工组织 • 部门协调:部内和部外
部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部领导任组长,规划司牵头,城建司等部门参加。 国土规划司、发改规划司,财政部相关司局参与具体工作。 协调好交通、铁路、民航、环保、林业等部门。 组织好各省市住建系统,做好任务分解。
• 规划编制:院内和院外
院内:核心小组+各专项工作组的组织构架。能够支撑3500万的工作预算编制
能够发现类似“西部南北通道”这样的潜在战略机会
4
技术工作建议
五大任务的工作切入点判识
(3)提高城镇建设质量 在“新常态”,城镇化速度放缓,房地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的大形势下, 找到推进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地区和重点方向。 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领域等方面挖掘新的有 回报的投资重点。 ——这次本次规划非常重要的一项开拓性,同时也是应急性的工作。 新的要求:城乡发展规划,一体设计,多规合一。 (4)强化资源环境底线,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红线,明确重点,能否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三区四线等空间管制要素能否实现上下贯穿?
能否建立规划引导投资建设的实施路径。将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保障
性住房、城市给排水改造等城建领域的工作整合起来?
5
本月工作重点
编订工作预算
研究一室和水务院正在开展工作,力争与财政部完成首次对接。
提出工作思路
本次体系规划编制重点工作任务的细化。
明确院内分工
核心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的人员安排。
明确院外参与单位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前期筹备工作介绍
一、筹备进展介绍 二、工作组织建议 三、外部形势分析 四、技术重点建议 五、本月工作重点
1
筹备进展介绍
城镇体系规划8_PPT幻灯片
城镇体系基础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介绍和实践应用, 其中对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开发理 论、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研究和应用方面较多。我国学者陆大道 提出城镇体系的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成为我国城镇体系空间布 局的重要理论依据。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 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 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它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 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该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0年邓肯 (Duncan)所著的《大都市和区域》,重点讨论美国城 市的专业化作用在国家系统中的变化以及区域间、大都市 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首次使用了城镇体系这一词。
这一概念的出现,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入高级阶段 后,城市急剧离心扩散的客观反映。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早期思想是由霍华德(Howard)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城 市花园》一书中提出的。他提出的大城市周围建立田园城市以解决大 城市矛盾和城郊关系布局的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 思想,为其后城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②其后田园城市的思想被恩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理论, 被广泛应用于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
③格迪斯(Geddes)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在其1915年 发表的《进化中的城市》中,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架构, 分析区域的潜力和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并预见性地提出了 城市扩大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城市群体形态,成为在 方法论上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和互不关联走向系统综合的奠基人。
第四讲 城镇体系
第四讲城镇体系导言:全面一讲简要解释了城市在哪里产生和发展的问题,本讲则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城市体系的理论,即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中城市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之间)、线(城市之间的联系通道)和面(城市与区域)三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来认识城市体系。
从空间关系认识城市体系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只有认识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城市空间布局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才能认识城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员、信息、物质之间的交流和经济交易的相互影响。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也必须从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才能使政策更为全面、科学、合理。
比如,我们过去不了解不同功能城市之间的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因而在城市发展中往往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政策,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一、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一)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条件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城市之间、城市与其辐射范围的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方式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之一是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而为了更好地发挥、加强这种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就在城市空间中集聚起来,形成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城市。
既然不同城市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就是发挥城市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分工的发展必然要求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更为紧密,这样才能使分工的好处通过城市之间的物质、人员、信息交流和经济交换关系体现出来。
同样,一个城市对其辐射范围内农村地区的影响,也要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人员、信息和经济交换关系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交换除了具有价值关系之外,还具有强烈的空间转移特征。
我们可以借助于热力学名词,将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概括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个方面,其中对流是指城市之间人员与物质的流动,即物流,传导是指城市之间的交易过程,表现为商流和资金流,主要是指价值流,而辐射则是指城市之间在思想、技术和观念方面的扩散与渗透。
天津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
实验四天津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1、实验名称:天津市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2、实验目的:熟悉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明确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掌握区域城镇布局规划要点;识别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城镇职能结构类型,明确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认识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预测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
3、实验内容:在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中,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城镇职能结构类型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识别为主,识别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预测主要城镇人口规模,区域城镇布局规划要点。
以具体区域数据为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4、实验要求:进行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学习,选择具体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
最后提交具体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并进行简单城镇体系概况分析,重点分析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城镇职能结构类型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autocad软件或者mapgis软件,图形处理软件、具体区域分析所需数据。
6、实验结果:天津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一、区域概况:根据最新发布的《2012年天津市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天津市城镇化率达81.55%,较上年提高了1.05%。
城镇常住人口总量达1152.4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总量为260.66万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持续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带动下,天津市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保持扩张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推算,截至201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总量1413.15万人,较上年增加58.57万人,增幅达到4.32%,增量较上年增加3.28万人,增幅较上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
在常住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现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在外省市的人;或居住在本市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总量达到392.79万人,较上年增加了47.95万人,增幅为13.91%,占全市常住人口年增量的比重达到了81.87%,较上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继续成为拉动全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
4 城镇体系组织结构
城镇数量(1982)
1 5 3 8
资源型城镇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变化:集 镇和地方物资集散贸易 中心——油田开发中心 ——油田生活基地——
县城
交通枢纽城 特殊城镇 一般乡镇
2
1 2 38
经济科研中心——行政
、文化中心(沙营)
农业型城镇体系
特点
职能类型组合完整
行政中心、集市贸易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小城镇——大城市——小城市——中等城市——
均衡发展
(三)规模结构规划的思路
1、分析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
1)城镇现状人口的资料收集:
城镇名称:建成区面积、行政村数量、名称 城镇人口:非农人口、农业人口、其他常住人口 通勤人口、外来暂住人口
2)资料整理、编图 3)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
二、等级规模结构
(一)概念:城镇体系内上下不同层次、大小不等规模
的城镇在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
(二)类型
弱核型 首位城市型
单核体系
强核体系
均衡型
单心多核型
多核型
弱核型
人口分布较均衡
中间位序的城市较多
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无明显的核心城市
模型
首位城市型
沿海、沿宁湖杭线
、沿湖、沿东陇海 线、沿运河、沿温 丽金衢线为发展带 的“一核九带”空
间格局
均衡型城镇体系
单心多核体系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中小
城镇为依托
模型
案例:珠江三角洲
多核型城镇体系
处中等城市迅速增长时期
模型
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弱核——单核——单心多核——多核——强核
肇东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问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大作业四肇东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问题一、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的思路1.自上而下的城镇总人口分配在已经规划预测的区域城镇化水平目标的宏观控制下,根据各城镇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城镇职能类型,确定不同评价等级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将已预测的城镇总人口数分配到各级城镇。
2.自下而上的城镇规划人口汇总以各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人口规模指标为基础,同时参考各城镇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及其职能、等级规模进行适当调整和补缺,然后汇总为区域经济总人口数。
3.数据调整平衡,确定等级规模规划方案数据调整平衡,就是要使自上而下分配、自下而上汇总的两种预测结果吻合。
数据平衡后就可以列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规划表。
4.分析论证,揭示规划实现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新特点按照城镇的等级规模对照现状分别进行分析论证。
规划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要体现出城镇位序、数量和规模的合理分布。
根据以上思路,肇东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如下:按人口规模划分,城镇体系共分为4级城镇:人口规模大于20.0万人:肇东市区;人口规模5.0~20.0万人:昌五镇;人口规模1.0~5.0万人:五站镇、宋站镇、四站镇、尚家镇;人口规模小于1.0万人:涝洲镇、黎明镇、姜家镇、里木店镇、五里明镇、海城(镇)、安民(镇),向阳乡、德昌乡、明久乡、宣化乡、太平乡。
二、城镇职能类型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这一类型。
在肇东市地区,肇东市区就属于这一类型,也就是所谓的一级城镇。
肇东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以粮食化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
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肇东市地区在这一点上,主要体现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小城镇经济职能的划有交通枢纽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集贸型。
1)交通枢纽型:县城以下至少有两种交通方式或是有两条公路干线的交汇点。
肇东镇地处肇东市中心,公路铁路均通过此处,是全镇的交通中心。
最新张家界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资料
张家界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区域概况截至2013年,张家界市年末总人口170.9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51.24万人。
常住人口中,按城乡分,城镇人口63.87万人,占比42.23%;乡村人口87.37万人,占比57.77%。
年末张家界市城镇化率42.23%,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本次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为172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为181万人。
2030年的城镇化率为52.00%,2030年的城镇化率为65.00%。
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1. 加快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2.继续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工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城镇化的物质条件 4. 结合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核心作用 5.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动城镇化进程 6. 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2030年末张家界市的市域城镇等级分为四级。
其中,第一级:张家界中心城市(47.5万人)(其中武陵源区为2.5万)第二级:慈利县城(20.4万人)、桑植县城(10.7万人)第三级:江垭镇(4.0万人)、瑞塔铺镇(4.0万人)、沅古坪镇(3.0万人)、岩泊渡镇(3.0万人)、阳和乡(2.0万人)、陈家河镇(2.0万人)第四级:镇区人口1万人以下的一般城镇26个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城镇等级人口规模城镇数量(个)城镇名称及城镇人口数量(万人)市域中心(第一级城镇)40万以上 1 张家界市区:47.5市域次级中心(第二级城镇)10万到20万2 零阳镇:20.4;澧源镇:10.7中心城镇(第三级城镇)1万到10万 6江垭镇: 4.0;瑞塔铺镇:4.0;沅古坪镇:2.8;岩泊渡镇:2.8;阳和乡: 2.0;陈家河镇:2.0一般城镇(第四级城镇)1万及以下26教字垭镇:1.0;龙潭河镇: 1.0;苗市镇: 1.0;溪口镇: 1.0;利福塔镇:1.0;官地坪镇: 1.0;通津铺镇:1.0;东岳观镇: 1.0;杉木桥镇:1.0;后坪镇: 0.8;尹家溪镇:0.8;新桥镇: 0.8;凉水口镇:0.8;高桥镇: 0.8;象市镇: 0.8;零溪镇: 0.8;王家坪镇:0.8;广福桥镇: 0.8;温塘镇: 0.7;大坪镇: 0.7;中湖乡: 0.7;五道水镇:0.5;张家界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张家界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城镇四级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9.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差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上表现为两大方面的差异: Ø 一是演化阶段性差异
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四个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和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 化发展阶段。
Ø 二是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差异 Ø 一是演化阶段性差异 Ø 二是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2)多中心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3)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四)空间结构规划的整体框架构思 构建思路:点—线—圈—区(带)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
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Ø “点”:是指各级城镇; Ø “线”: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轴线; Ø “圈”: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圈; Ø “区(带)”:城镇密集区(带)。
平顶山学院 钱宏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四、城市经济区划分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
Ø 1.依托中心城市 Ø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Ø 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 Ø 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Ø 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淮安市城镇空间发展体系结构
10417.6
纳入主城区统筹发展
9
钦工片区
6.6 顺河片区
淮安区
苏嘴镇
平桥镇 上河镇 马甸镇 建淮乡 朱桥镇 溪河镇 复兴镇 博里镇 流均镇 车桥镇 仇桥镇 施河镇
泾口镇
南闸镇 林集镇 白马湖农场 三堡乡
范集镇
5987 3.93
4600 3.76 3375 2.89 3400 3.15 3479 3.76 5158 4.64 4308 2.92 6454 4.21 7191 4.81 8860 6.34 6400 6.58 7447 4.54 5775 4.4
园镇合一,与 总规一致
6879
朱桥镇
朱桥镇全部,溪河镇盐徐高速以北的6个村,仇桥 镇南涧、北涧2个村
历史沿革
8801.4
复兴镇 博里镇
复兴镇全部,仇桥镇高仇村 博里镇全部,仇桥镇倪桥、长沙2个村
历史沿革
7198.7 8680.4
流均镇
流均镇全部
与总规一致 8860
车桥镇
车桥镇全部,泾口镇盐徐高速以北5个村,仇桥镇 做强省级重点
清江、闸口、 浦楼、清安
街道
清浦区
武墩镇 城南乡
40.78 32.45
黄码乡
61.18
盐河镇
9 3.16 3.19 3.72
3.39
与清浦新城统筹发 展
改为街道,并 入城区 与生态新城统筹发 展
与淮安工业园区统 筹发展
片区
主城区
注:武墩镇与清浦新城统筹发展,目前镇区暂保留作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 盐河镇与淮安工业园区统筹发展,目前镇区暂保留作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盐河镇区新建建设项目与工业园区 生活居住区统一规划建设,实行园镇合一模式,由淮安工业园区行政托管。 黄码乡划入生态新城部分与生态新城统筹规划,其余与清浦新城统筹规划,原集镇区暂保留作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 建设。
重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重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简介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以都市圈为核心、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规模适度、职能明确、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繁荣的长江上游城镇网络体系,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期限为1996-2023年。
其中,近期到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3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一、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
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3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全市城市化过程主要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加快小城镇发展。
1、控制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布局合理的城市形态,重点发展都市绵延区;2、发展万州、涪陵两个大城市,加快江津等七个中等城市的发展,合理集聚产业和人口;3、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剩余劳动力转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二、城镇体系结构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表)空间结构市域空间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三大城镇群:即以特大城市重庆都市圈为中心的中西部城镇群,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东北部城镇群,以涪陵、黔江为中心城市的东南部城镇群。
1、都市绵延区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包括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南川五个中等城市和数十座小城市,2023年城镇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远期将与四川成都地区共同形成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都市绵延区。
主要承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科技中心、信彷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基础工业。
2、城镇密集区市域内东部地区将形成两片城镇密集区: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东北部城镇密集区,以涪陵、黔江为中心城市的东南部城镇密集区,城镇人口将分别达到200万和150万人左右,应诱导工业在本区内适当集聚,承担工业中心及相应的城市功能,其发展形态以串珠状为主要特征。
城镇体系演化与组织结构模式
熟悉城镇体系演化与组织结构模式
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由不同职能分⼯服务的职能,叫作城市的辅助职能、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是把⼀座城市当作⼀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
1.城镇体系演化规律
城镇体系演化规律是由低⽔平的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经过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展为特征)和扩散阶段(以极核城市向外扩散为特征),最后进⼊⾼⽔平的均衡阶段(以络化、均衡化、多中⼼为特征)。
2.城镇体系组织结构模式
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是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城镇的规模、空间分布、相互作⽤,以及体系内的⽣长点(指发展最快的城镇)位置。
西蒙斯(J·W.Simmons)将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归结为前缘带商业模式、原材料出⼝模式、⼯业专门化模式和社会变动模式四种。
城镇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
⑤组团型
【特点】城市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多元复合结构;
⑥散点型
【特点】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典型案例】工矿城市,资源较分散
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①大分散小集中
城乡界限变模糊,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蔓延扩散;
③放射型
【特点】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子型有指状、星状、花状等。
【典型案例】成都-田园型城市,锲形绿地
④星座型
【特点】城市总平面是由1个大主体团块和3个以上次一级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形态;
综合多元化规划结构;有的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隔地串联建设一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域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风大型城市群体;
②从圈层走向网络
城市形态呈圈层式自内向外扩展,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
③新型集聚体出现
城市结构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社区。
城镇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分类
基本规律
特点
按社会发展阶段分
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①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特征:低水平均衡阶段】
②工业化阶段【特征:高水平不均衡】
③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Βιβλιοθήκη 阶段(信息社会)【特征:高水平均衡】
③分片组团式
市域范围内若干个城镇聚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④轴带式
中心城区沿某种地理要素扩散,如交通道路、河流等,市域城镇沿一条主要伸展轴发展,呈“串珠”状发展形态。
第五章 城镇体系规划
(九)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
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合理确定5年内发展目标、重
点发展的区域和空间布局,确定城乡居民点的人口 规模及总体建设用地规模,提出近期内重要基础设 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 境保护、防灾减灾及其它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等 。
(五)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明确村镇层次等级(包括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 心村),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确定各乡镇人口 规模、职能分工、建设标准。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
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 。
(六)制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策略 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区及中心镇区的发展定 位和规模,以及城镇密集地区协调发展的规划原则 。 (七)确定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和分类管理策略 明确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制定中心村建设标准,提 出村庄整治与建设的分类管理策略 。 (八)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制定专项规划 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 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类设施的 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专项规划应当包 括: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教科文卫、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规划。
• 城镇发展水平不平衡,呈突出的东西差异
一是城镇工业发展没有相应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
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城镇就业岗位较少;
二是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经济集聚能力和集聚效应偏弱,
无法使农村人口相对固定而长期地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产业;
三是城镇化体系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按“省会城市-地级城
城镇体系规划部分
一、城乡体系概况
(一)概念及内涵
城乡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 统,--指旳是在一种相对完整旳区域或国家中, 以中心城市为关键,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 等级规模,联络亲密,相互依存旳城乡所构成旳有 机整体。
内涵:
1、它以一种相对完整旳区域(经济上相对完整旳经济区、 经济带如京津唐、辽中南等;自然上相对完整如一种流域; 行政上相对完整。不是任意拼接或任意支解旳。)内旳城 乡群体(由一定数量旳城乡构成旳而不是把一座城市看成 一种区域系统来研究)为研究对象。
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乡体系旳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围 地域旳位置及联络,并附上市域在全国旳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 乡体系旳区位图主要表达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域及相邻地域旳位置及联络, 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至更大范围旳位置示意图。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 (三)矿产和森林资源 (四)旅游资源 (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旳编绘
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和劳动力
分析区域和主要城乡人口数量近23年来旳变动,人口年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情况,人口密度、人口旳城乡分布,人口旳素质(学历年限);劳动力数量及占 总人口旳比重,近23年劳动力就业构造变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
(二)发展水平与产业构造
农业方面要分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主 要农产品旳基地数量、分布、类型等;工业方面要分析主要工业企业、 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主要了解商贸。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乡化水平,拟定各城乡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 间布局和建设原则
4、提出要点城乡旳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拟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拟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 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主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 储存设施旳布局
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经济分析
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经济分析[提要]本文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的分维值,并结合城市首位律分析,发现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重庆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城镇体系;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度;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3日一、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现状分析1、重庆市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总人口3,303.45万人(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1,107.00万人,共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21个县、587个镇,其中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构成了重庆市都市区。
城镇体系在职能等级结构上初步形成了“市域中心城市-区县域中心城市-建制镇的结构体系。
(表1)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的规定,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万~200万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重庆市城镇形成了超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17个,如表2所示,空间分布见图1。
从表2、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重庆市城镇体系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体系在规模等级结构上,形成了“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表2、图1)二、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经济分析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是指区域内城镇群体中规模等级大小的组合关系。
事实上,区域城镇群体规模等级结构的层次比例、内部结构差距往往能够映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与区域外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比较优势,本文以2010年重庆市非农业人口作为衡量城镇规模的指标,并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整理计算出重庆市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位序表,如表3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职能类型 油田中心城镇 油田生产型城镇 油田生活型城镇 工农村镇 县城 交通枢纽城 特殊城镇 一般乡镇
工贸型:工业较发达,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区, 同时市场发育较好,辐射范围较大或地处县市边 界,发展边际贸易有较大潜力。属于这一类型的 城镇主要有丰山镇、天宝镇、龙山镇、金山镇、 南胜镇、霞葛镇、四都镇、杏陈镇、陈岱镇、赤 湖镇、佛昙-马坪镇、东园镇、丰田镇、长桥镇 、西潭镇、程溪镇。
旅游型: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开发潜力大, 或旅游经济在乡镇经济占重要地位。属于这一类 型的城镇主要有和溪镇、书洋镇、文峰镇、大溪 镇、湖西镇、前亭镇、隆教镇、红星镇、六鳌镇 等
第一 层面
第二 层面
第三 层面
东北部经济区
中西部经济区 南部经济区
长 沙 市
望城县城镇 体系在全国、 在长沙市的现 状职能、规划 职能。
东北、中西、 南部三个片区 在望城县的职 能
19个乡镇的 城镇职能
这是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最基本的内容
讨论:福州市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三)我国城镇职能的分类
范围。 集 贸 型:具有集镇的基本职能。落后地区
பைடு நூலகம்
高效农业服 务型城镇
一般集镇
旅游型城镇
高贸型城镇
交通枢纽型 城镇
工业型城镇
1.综合型: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镇。 漳州中心城、漳州滨海新城、东山新城、古雷新 城、龙海市区、诏安县城、漳浦县城、长泰县城 、华安县城、南靖县城、平和县城、云霄县城、 岩溪镇、浦南镇、郭坑镇、坂仔镇、九峰镇、仙 都镇、火田镇、盘陀镇、靖城镇等。
海洋加工贸易基地、旅游产业基地、机械加工产业基地
冶金、能源等重化产业基地、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机械制 造业基地 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水产品物流基地、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建筑建材基地
(二)职能结构规划的层次
第一层面: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 规划区域在全国和大区域的地位作用 规划区域在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建设 第二层面:从较大规划区域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 第三层面: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内容
农渔服务型:农业发达区域或城郊农业区域,以农产品 加工和渔业加工以及为本乡镇农业服务为主的城镇。主 要有湖林镇、马坑镇、坂里镇、高安镇、船场镇、芦溪 镇、秀峰-长乐镇、梅岭镇、崎岭镇、国强镇、安厚镇、 秀篆镇、官陂镇、太平镇、建设镇、和平镇、东厦镇、 马铺镇、南浦镇、深土镇、官浔镇、东泗镇、下河镇、 霞寨镇、列屿镇、沙西镇、霞美镇、石榴镇、白水镇、 沙建镇、铜陵镇、陈城镇、赤土镇、赤岭镇、枋洋镇、 新圩镇等。
特点 由矿产城市组成 职能类型相对简单 各城镇职能单一,同质竞争 经济结构以采掘为主 城镇间的职能分工与协作脆弱 案例:东营
东营
以石油开采为主的矿产 资源型城镇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变化:集 镇和地方物资集散贸易 中心——油田开发中心 ——油田生活基地—— 经济科研中心——行政 、文化中心(沙营)
等级规模结构 职能组合结构 地域空间结构
主要包括: 职能组合结构 等级规模结构 地域空间结构 网络系统结构
一、职能组合结构
职能 指事物、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 城镇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承担的分工 职能结构 指所起的多种作用、所承担的分工之间的组合及
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
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 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交通枢纽型:公路干线或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 工 业 型: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旅 游 型:旅游经济占主导地位 商 贸 型:其市场吸引辐射至少具有几个县的
第四章 城镇体系组织结构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2、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 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8、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主要职能 省会职能、区域商务与商贸职能、区域科技与创新职能、 区域文化与教育职能、区域交通与物流职能、区域旅游与 会展职能、现代制造业基地职能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玻璃、塑料、机械产业基地、闽台港 澳投资合作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金融商贸职能以及 副中心城市职能 纺织产业基地、冶金产业基地、电力能源基地,市域中心 商贸物流产业基地、机械制造业基地,县域中心 轻工食品产业基地,冶金、建材、能源、机械制造基地, 县域中心 科教中心,轻工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县域中心 陶瓷产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县域中心 农副食品加工业基地,县域中心
城镇或城镇簇群 滨海新城
松下-江田镇
江阴-渔溪镇
海口-城头镇 龙田-高山-沙
浦镇 马鼻-官坂-透
堡镇 晓澳-东岱-浦
口镇
主要职能 光机电产业基地、新材料基地、新型医药化工产业基地、其它 高端制造业基地、外商投资经贸合作基地 冶金、化工、粮油深加工基地,散粮中转物流基地、出口加工 基地 港口运输、仓储物流业、电力能源、医药化工、冶金机械等产 业基地、以及外商投资经贸合作基地 汽摩配基地,粮油饲料、轻工纺织产业基地、对台贸易合作基 地
其比例关系
(
一
)
职
化工
能 结 冶金
构
规 纺织
划
的
意
义
机械 其他
规划区内的城镇, 由于发展条件不同,表 现出相同或相异的城镇 职能。
有利于认 识各个城镇 的性质
可以使各个城镇选择 最有利的职能,使各个 城镇优势互补,从而获 得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城镇或城镇簇群
福州中心城区
福清市
长乐市 连江县城 罗源县城 闽侯县城 闽清县城 永泰县城
(四)城镇体系类型
行政中心型城镇体系 矿产资源型城镇体系 农业型城镇体系 加工工业型城镇体系 边境型城镇体系 跨国型城镇体系
行政中心型城镇体系
特点 由行政区的中心组成 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 中等城市为主体 小城镇为依托 郊区工业镇、远郊卫星城镇相结合 案例:
矿产资源型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