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从众心理渗透中职生的教育教学

从众心理渗透中职生的教育教学

“从众心理”渗透中职生的教育教学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陈珊珊提要: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生迫于周围的压力,在课堂上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总喜欢流于形式,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样的课堂,说轻了往往就会限制学生们的发散、创新思维,说重了会将大部分学生带偏到一个道德的危险地带,从而引发一连串的恶性事件。

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巧用从众心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能够系统地引导中职生面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量化到质化,革新中职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价值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别、年龄、生活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因此,对小龄化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可以使人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是危险的,它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群体因素的影响研究:一般来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人多”本身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认识从众心理的利弊,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盲目从众,做到理性消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从众心理,做到理性消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从众心理。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认识。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从众心理。

四、教学准备1. 案例素材:选取一些有关从众心理的案例。

2. 讨论话题:准备一些与从众心理相关的话题。

3. 情景模拟道具:准备一些用于模拟情境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从众心理案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从众心理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介绍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从众心理。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情境,讨论如何正确面对从众心理,做到理性消费。

5.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从众心理,并反思如何克服盲目从众。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从众心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从众心理的案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 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从众心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克服盲目从众,做到理性消费。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听取同行的建议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价,对教案进行调整,以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正确运用从众心理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正确运用从众心理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认 同、 内化 . 依从是最不持久 的反应 , 对 个 体 的影 响 较 小 . 认 同 区 别 于依 从 之 处 在 于 , 个 体 能 逐 渐 相 信 自己 所 采 取 的 观
点和准则 , 虽然对这些观点和准则 的信仰还不 够坚定. 内化

从 众 心 理 的 积 极 意 义
1 . 有 利 于 培 养 科 学 的 数 学 观 数 学 教 学 中所 学 习 的公 理 的 、 定义 、 定理 、 公式 、 推 论 等 基 础 知识 , 是 已经 被 数 学 共 同 体 证 明 了 的 真 理 . 对 这 些 真 理
三、 发挥从众心理的正效应 , 提 高课 堂教 学 效 率 在课堂教学 中 , 要 利 用 从 众 心 理 和 从 众 行 为 的 积 极 因 素, 使其发挥正 向心理效应 , 从 而发 掘 出学生 的学 习潜 能 ,
在知觉 、 判断 、 认 识 等 心 理 上 表 现 出来 的 符 合 于 公 众 舆 论 或 行 为上 表 现 出与 群 体 中 多 数 人 一 致 的 行 为 方 式 . 由从 众 行 为 产 生 的对 个 体 的作 用 叫 从 众 效 应 . 在课堂 教学 中, 从 众 心 理具有两重性 , 既有其 积极 意义 , 也 有 其 消 极 影 响. 对 从 众 心 理 全 盘肯 定 和 一 概 否 定 都 是 片 面 的 , 我们 应 当具 体 分 析 ,
应、 负 消 极 四个 方 面 阐 述 了 如 何 正 确 运 用 从 众 心 理 提 高 数 学课 堂教 学.
解, 这 种从 众 一 般 是 真 从 众 ; 学 习好 的学生 , 由 于 自信 和 同
执 , 会发生“ 假” 从众行为而不愿发表独立见解. 无 论 是 真 从 众还是假从众 , 都会使教师得到不可靠 的反馈信息 , 对 学 生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知道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从众心理的警惕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做到不盲目从众。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影响下,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迫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冲突、提高自身价值。

4. 从众心理的危害: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我价值。

5. 克服从众心理的方法:提高自我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从众心理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认识和应对从众心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是否能自觉抵制盲目从众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等内容。

2. 案例素材:一些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

3. 讨论工具:分组讨论所需的白板、笔等。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从众心理在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表现,以及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网络从众心理所影响。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从众心理情境,通过表演来加深对从众心理的理解。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角色扮演经验,全班共同讨论。

七、教学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众心理的短文,内容包括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等。

体育教学中从众心理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从众心理的运用

掌握学生心理行为倾向 ,逐步提高
“ 从众心 理”使用 的艺术 ,最有效
得集体胜利,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 识 ,增强 自信心 。因此我们有必要
生的 “ 从众 心理 ”特 点, 恰当地运
用教学语 言调动手段 , 学生集 中 让
精力 听讲 ,消除他们懒惰思想以及 想学又不想学的矛盾心理, 用群体
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 ,教师必 须掌握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 的心理行为倾 向。在有些教 怕做得不好给别人笑话或为偷懒不 练习的课堂行为而影响课 的进程 。 根据学生当时表现情况 ,教师要利
用学生 的 “ 从众心理”特点 ,运用
齐, 认真听讲 , 只有两三个 同学不够 得很好 。一听老师讲只有两三个同 ”


广

体育教学 中从众心理的运用
文/ 惠阳高级 中学初 中部 江海云
“ 从众心理 ”的表 现是人们在
好奇心强 、比较好动 、精神容 易分 散 ,在集合整队时有部分学生精神 不集 中时 ,可以说 :绝大多数同学 “
表现很好 , 精神饱满 , 队伍排得很整
班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 ,严格地 按 照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要想
教学能力是否得到体现 ,至于如何 激 发学生 的体育 学 习兴趣 和积极 性 ,促进学生坚持和主动参与体育 活动等方面则很少考虑。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 ,虽然教师 们创新出很多学生感兴趣 的教学内
教学方法和手段 ,化解他们怕人笑 话的心理矛盾 ,以群体行为诱导他 们从消极变为积极 ,从 而选择正确 体育行为。例如对于篮球运球的练 习 ,若有部分学生练习 ,有部分学 生观看 时,有些学生就因 自身能力 不足怕做得不好给别人笑话 ,就表 现出不 主动而逃避练习 ;若全班学

浅谈“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导读:本文是关于浅谈“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帮助到您!浅谈“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成贵宝“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与行为上与群体内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个人是否易于从众,主要取决于情境因素与个体心理特征。

(1)情境因素。

如:身处个人认同的群体和凝聚力强的群体中、群体内多数人意见与当前社会意见一致、个人的能力与地位低于群体其他人员等,在此情况下,个体易于从众。

(2)个性心理特征。

如:智力低、情绪不稳定和焦虑、自信心差、独立性差的个体,易于从众。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某些非智力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他群体的影响,诸如入境随俗、随行就市、赶时髦、随大流等,都是如此。

而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任性、自私、不合群、好胜心较强,在体育活动中常出现难教、难管、难组织的局面。

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从众心理”这一心理规律,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从众心理行为。

这对增强学生体质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众心理”教学法谈一些自己的体会:1.在体育教学中利用集体竞赛项目,教育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努力争取集体荣誉。

体育竞赛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每个人都愿意发挥自己最高水平,同时也期望同伴齐心协力。

比如:教学中的各项竞赛评比都以班级、组为单位进行,从而使每个学生由过去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多为集体意识,自觉约束不合群的个人行为。

练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在主动参与、相互鼓励、相互督促,以争取评比优胜,个别学生“形单影只”,由于形势所迫,也只得“从众”了。

2.在进行跳远等技术要求高的教学时,可将学困生分在自由组合的友伴性小组中。

这种小群体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目标,更容易造成心灵上的接近。

在练习时应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让这些学困生在同组学生的影响下,努力完成所学动作。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从众心理是人们在无法确定正确行为时,会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观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他们的政治参与、舆论引导和社会责任意识。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未来,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从众心理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政治参与、舆论引导、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引导、作用总结、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行为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纷纷跟随主流情绪或意见,从而产生一种集体效应的心理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群体心理现象,人们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下,更容易依赖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提升自身的认同感。

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体对权威、专家或群体的信任和依赖。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从众心理在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个体常常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来适应社会的规范和期望,从而获得认同和归属感。

从众心理的定义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教育领域中展现出影响力。

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理解和引导学生的从众心理,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提高其政治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塑造,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校园从众心理实验教案

校园从众心理实验教案

校园从众心理实验教案教案标题:校园从众心理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从众心理的概念和特点。

2. 探究校园从众心理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概念和特点。

2. 校园从众心理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3.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在校园中因为从众心理而做出某些行为?”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并引出从众心理的概念。

知识讲解:1. 解释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校园从众心理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例如:模仿他人行为、追求流行、害怕被孤立等。

实践活动:1. 分组进行校园从众心理实验。

a.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普遍存在的从众行为进行实验,例如:排队等候、穿着搭配等。

b.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从众者和非从众者的角色,观察实验结果。

c.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从众心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讨论从众心理对校园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学生如何在校园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不受从众心理影响。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校园从众心理的文章,包括对从众心理的理解、自身经历和对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撰写的文章是否能够准确描述校园从众心理、自身经历和对独立思考的思考。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校园从众心理对社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从众心理的挑战。

教学资源:1. PPT或白板。

2. 实验材料和道具。

3. 相关案例和资料。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校园从众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在新课改教学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心理却影响着其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下面就如何解决学生的课堂从众心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众心理与课堂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上的大量实验表明,在个人受到外界人群普遍行为的影响时,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由于多数人的看法和行为往往比个人的看法和行为更合乎实际需要(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所以通常情况下,个体服从多数对个体有诸多好处,如可以避开危险,可以免除犯错误,使行为处事更有效等等,这是从众心理积极的一方面。

从众心理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单就对人的意志品质的消极影响来说,长期的“盲目跟风”会造成人们的思想僵化,缺乏主见,自信心丧失,意志薄弱,创造力低下等等。

课堂从众心理即是从众心理在课堂这一环境下学生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通常我们说“人云亦云”或者“随声附和”。

同样,课堂中的从众心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效果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因为学生不从众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而是学生过于从众,盲目地迷失自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故而克服课堂过分从众心理对课堂教学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过分从众心理的形成机理从学生产生过分从众心理现象的成因来看,客观因素和群体因素有极大的影响。

课堂学生多,如果问题的答案又不开放,通常情况下每一个问题都导向比较固定的答案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过分从众心理。

除了课堂这一客观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方面,一是学生不自信,常见的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内倾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即使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也不表达出来,生怕在别人看来是犯“低级错误”而被嘲笑,也就是“不敢发自己的言”。

可以巧用“从众心理”辅助政治教学

可以巧用“从众心理”辅助政治教学

可以巧用“从众心理”辅助政治教学【内容摘要】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极其常见。

政治教师应扬长避短的开发利用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在无形中感到学习行为要求,自觉地按照这种要求去约束、调整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教学;从众心理;非正式群体;心理连锁反应;同辈效应所谓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它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人际交往间,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当今社会新一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实,青少年学生有从众心理并没什么可指责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

而这个“度”不仅要自己把握,还要看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面如何引导。

作为传授知识,着重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政治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教师应正视从众心理从众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特殊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从众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众心理具有双重属性。

积极因素在于,它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但从众也有许多消极因素,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想、使人变得无主见、盲从。

青少年从众心理的形成是有主客观原因的,我们不能因为有消极影响,就轻视群体生活中个体的从众心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从众心理有利于促进个体成长。

政治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其在无形中感到学习行为要求,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地按照这种要求去约束、调整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教师可以巧用从众心理辅助教学目前,我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不在于学生不愿学,而在于内容和方法枯燥、单调。

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政治教师除了改变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依据中学生集体的心理特点,研究其思想状况,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巧妙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班级管理

巧妙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班级管理

巧妙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和班风建设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些明知故犯的错误,任老师苦口婆心地提醒提醒再提醒、警告警告再警告,一些学生该怎么样还怎么样,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办法当然有,那就是巧妙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人们在思考问题和进行日常活动时对周围大多数人的下意识趋同。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条马路上开着多家饭店,从规模大小、装修风格、服务质量、饭菜风格等各个方面比较,它们均相差无几,然而经营状况却有着天壤之别,往往是一家饭店整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顾客每次光临必须提前预约,其它饭店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即便老板和服务员站在门口怎么拉客,人们也毫不买帐。

很多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却不料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作怪。

顾客的心理其实很简单:这家饭店光顾的人这么多,肯定大有原因。

价格肯定公道,服务肯定热情,饭菜质量一定也很好,到这家饭店吃饭准没错。

虽然人是多了点儿,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们的校园里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君不见前些日子孩子们还在噼里啪啦玩卡片,突然之间“暴玩”又三千宠爱在一身。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流行”,而没有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

那么到底怎么利用从众心理来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呢?下面我们就以纠正学生课间追逐打闹为例对之加以说明。

据调查显示,目前造成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诸多原因中,课间追逐打闹高居榜首。

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无不对之深感头疼,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一般的说服教育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严厉处罚只会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效果就显著得多。

首先,教师事先制定出适合学生玩耍的活动方式,如跳皮筋、拔河、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等,然后从班级中挑选出号召力强的学生作为“火种”,鼓励他们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课间进行活动,为了使星星之火尽快成燎原之势,教师不但要尽可能地为活动创造条件,还要利用晨会、周会等机会对课间参加有益活动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扬。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心理因素 ——用从众心理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心理因素 ——用从众心理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心理因素——用从众心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都有一种从众心理,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并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

《史记》上有一句话:“曾参虽贤,其母虽信,然三人之疑,其母惧。

”这说的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从众是指个人的知觉、判断、认识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一种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如果是缺乏个人的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事实真相,一概服从多数,则是不可取的。

这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一个双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架望远镜“看着”天空。

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

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中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对着天空眺望。

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中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从众”这种现象已经被人们习焉不察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行动,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如购物时,看见很多人在抢购一种商品,自己也赶紧跟上去;论证某一观点时,大多数人意见一致,自己想法不一样,内心不安,开始忐忑,最终从众等。

这都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就是“人多”,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如果教师留意观察班上的同学,就会发现班上的男生可能都会喜欢某一著名的球星或者球队,而女生则可能拥有一样的小装饰物或者一样的发式,这种惊人的相似现象就是学生的从众心理。

学生的从众心理有其积极的一面,如班上很多同学都是志愿者,会带动其他的同学参与其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在考试中有同学作弊,就会有别的同学知道后也这样做。

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从众心理,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具有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应用广泛,影响着其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从众心理也对大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认知产生影响,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提升个人素养。

加强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性,也需要思考未来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群体行为、政治参与、意识形态教育、团队合作、自我认知、自我约束、重要性、改进方向。

1. 引言1.1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表现为个体倾向于遵从群体主流意见并与群体保持一致。

在大学生群体中,众心理的存在不可忽视,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值得重视。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频繁,个体往往会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引导和塑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可以有效地利用众心理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观念。

众心理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群体中个体态度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个体往往会更容易接受群体中主流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发众心理,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与政治事务。

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众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觉醒和政治参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群体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常常可以看到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影响,有时会随多数人的倾向而随波逐流。

这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行为科学称之为从众行为,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行为可以出现在各类人群中,但在初中学生中更为常见,前一时期校园里出现的“追星族”、“还珠格格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很大。

因此,研究初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对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任何一个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都想让自己得到群体的承认,为此作为个体总想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自己认可的群体一致起来,这种趋群心理是产生从众行为的根本原因。

当然,从众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它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归纳起来主要是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个方面:情境因素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事情的性质。

问题复杂,情况不明,判断又缺乏标准时,人容易从众;二是团体的声望。

如果为人们所认同并使大家乐于参加的团体,个人在团体中容易从众;三是群体人员的成份。

如果群体成员的地位与能力多数高于自己,个人也易于从众;四是群体的情绪气氛。

群体内多数人对某一问题,意见一致,气氛热烈或气氛紧张时,个人容易从众;五是群体外的社会关系。

有社会背景的人,不易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因有群体外社会压力的助长作用。

这种情形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在初中学生身上也有反映。

如有个别学生不听老师的批评,说他爸爸是老师的领导。

个性因素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智力程度。

一般说来,智力低者易受群体的压力的影响,从众者较多;二是情绪的稳定性。

胆小、顾虑多,易焦虑,意志弱者,容易从众。

反之,情绪稳定,不易波动的人,一般不盲从;三是自我概念。

自卑感重的人容易从众,自信心强的人,不易从众;四是人际关系。

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运用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需要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比如,一些同学看到别人通过努力,有了成绩,心里很是羡慕,于是也会仿效,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影响。

因此,当你情绪低落、神情涣散的时候,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时间的利用,甚至学习环境的选择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最直接的参照物。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对试卷的讲评,大多数同学都能与老师的合拍。

在这种课堂教学教与学的氛围中,大家都会受到感染,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讨论、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千万不要错过这些机会,因为这可以加深你的记忆和理解。

作为教师需要利用从众行为做好教学工作,防止出现负效应。

从教学角度分析,对从众行为不能抽象地泛泛而论。

因为它们都具有两重性,既有正效应也有反效应,主要看其方向和客观效果是否能为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正确引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其充分发挥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1、发挥数学教师的示范效应第一,数学教师自身形象不仅表现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而且也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就会成为学生从众的榜样。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要融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影响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群体内部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

它的作用是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

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在个别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苗头,及时正确诱导,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以促进正确群体规范的积极形成。

小学生“从众”心理在体育课上的应用

小学生“从众”心理在体育课上的应用

小学生“从众”心理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对体育教学而言,班级的凝聚力是进行有效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措施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来制订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同时要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少数不爱运动的学生逐步从众,由消极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化,并逐步影响周边的其他同学,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班级舆论对学生的影响,科学把握学生的从众心理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

因为在大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彼此差别很大。

比如有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兴趣多变等。

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积极地教育引导;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从众心理,积极地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一些胆小的学生,在进行转体运动的时候容易导致小腿磕伤而不敢进行以后的练习,这时,一些学生就会嘲笑该学生胆小。

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示范正确的动作,让学生改进。

另一方面,要从心理上关心学生,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中这种病痛是难免的,只要以后努力改进,努力进行锻炼,一样可以很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

二、强化小学生的良好从众心理,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有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缺乏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即使去上体育课,也会无所事事,应付了事,而不是真正参与到运动中去。

如果班级中有少数这样的学生存在,其他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出现大量学生集体逃课的现象。

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学生的消极从众心理逐渐转化为积极的从众心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从众心理研究及应用

高等教育从众心理研究及应用

高等教育从众心理研究及应用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普遍观点或行为时,因为想要获得认同、避免被孤立而采取与其他人相同的行动。

从众心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不同的应用,其中包括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之间相互观察、比较,很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研究显示,学生在做出课程选择、参加活动、加入社团等方面时都会受到这种影响。

这种从众心理在某些情况下是正常的和积极的,但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对学生的决策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在课程选择方面,学生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其他学生中普遍的课程,以免被看作“异类”。

然而,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发展。

因此,学生需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不要轻易被从众心理所影响。

在参加活动和社团方面,学生也往往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学生可能会加入与他们不感兴趣的社团或参加与他们不擅长的活动,只是因为这些活动是其他学生所参与的。

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

学生应该选择自己喜欢和有兴趣的活动和社团,而不是追随潮流。

从众心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不单单是消极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正面的群体力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校园生活,并且在共同的目标下产生一种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这种团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出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技能。

如何应对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可以在校园生活中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然而,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抵制从众心理,并做出自己的决策。

首先,学生需要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并总结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这样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客观和明智的决策,从而不会因追求与他人相同而损害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其次,学生应该寻找那些共同兴趣的人,并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在社交方面的不足,并在未来合作和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最后,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评估从众行为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这些反思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初中体育教学中从众心理的运用与实践

初中体育教学中从众心理的运用与实践

初中体育教学中从众心理的运用与实践作者:卢挺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07期“从众心理”是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个体在某些方面有些非智力因素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其他个体的影响,在初中生中这种心理现象更加明显。

初中体育教学中“从众心理”有双面性作用,积极价值适时发挥集体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加强集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易产生新思维方法和提高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学生思想和观念在从众行为下也会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师运用“从众心理”能规范学生体育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习惯。

负面作用则可能会影响学生个性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群体行为下被抑制,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依据初中生从众现状,合理运用“从众心理”改善学生体育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然后要避开负面影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保持群体共性前提下采取个性化教育,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达到个体发展的目标。

因而,初中体育中从众心理运用与实践,要克服负面影响,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用从众心理从外部影响学生动力培育,促进学生坚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创新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恰当运用从众心理诱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体育行为。

实际教学中“从众心理”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要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作用,还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意见,明确主客体需求下,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运用“从众心理”的优势,切实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教师在运用和实践“从众心理”时,要明确学生的心态,结合实际体育教学内容,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则故事,一位石油商人死后来到天堂的门口,天堂的守门人拦住他说:“很抱歉,我知道你在人间是个行善之人,但这里已经人满为患,请你还是去地狱吧。

”石油商人想了片刻说:“没关系,让我来想办法。

”只见他对着天堂的门大喊“地狱里发现石油了”顷刻,从天堂的大门挤出一堆人,疯狂的赶向了地狱。

守门人吃惊的看着眼前的一切,然后说:“你可以进去了。

”不料,石油商人说:“不,我现在想去地狱了,说不定这个消息是真的呢.”这则小故事可能会令大家啼笑皆非,但这却非常犀利的反映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教师榜样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很有权威性的角色,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远大于学生书本的知识。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这个群体一个“积极从众”的榜样和坏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向上地成长,教师就要用自己的“善良、宽容、接纳、欣赏、尊重和耐心”组建一个团体,形成一种团体的影响力,让每一个学生对有依恋和向往。

并让他们感受着这个团体对他们的宽容与接纳。

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变的轻松与愉快了。

何乐而不为呢?第二:在班级树立具有积极带头的小群体,然后扩大群体影响效应。

对于16—18岁的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都比较大,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于生理方面是缓慢的,身体的成熟度已经接迈甚于等于成年人,而心里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在思维方面,正从逻辑抽象的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是他们行为的支持点。

思维的独立性、片面性交错发展,生动、形象化的思想和事物容易被他们接受。

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上也不是很成熟,道德认识大多停留在现象上或初步揭示实质的阶段,道德判断的独立性不高,“受暗示性”较大。

由此可见,他们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需要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比如,一些同学看到别人通过努力,有了成绩,心里很是羡慕,于是也会仿效,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影响。

因此,当你情绪低落、神情涣散的时候,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时间的利用,甚至学习环境的选择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最直接的参照物。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对试卷的讲评,大多数同学都能与老师的合拍。

在这种课堂教学教与学的氛围中,大家都会受到感染,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讨论、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千万不要错过这些机会,因为这可以加深你的记忆和理解。

作为教师需要利用从众行为做好教学工作,防止出现负效应。

从教学角度分析,对从众行为不能抽象地泛泛而论。

因为它们都具有两重性,既有正效应也有反效应,主要看其方向和客观效果是否能为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正确引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其充分发挥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1、发挥数学教师的示范效应
第一,数学教师自身形象不仅表现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而且也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
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就会成为学生从众的榜样。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要融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影响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群体内部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

它的作用是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

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在个别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苗头,及时正确诱导,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以促进正确群体规范的积极形成。

3、形成积极的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内部与多数的认识和行为行动发生分歧时,就会从主观上感受到来自多数成员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叫群体压力。

在有些运动技术教学中,常有学生因身体素质差或不愿做动作而影响课的进程。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教法和手段,消除他们紧张、惧怕的心理矛盾,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4、注重培养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其成员对群体的满意度。

它会使群体成员团结在群体的目标之下,从而使群体具有高度整体性和战斗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
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关心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5、教学中注重舆论影响
团体的正确舆论是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引起全体人员的从众行为。

我们应当承认:课上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学生技能、体能的差异,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目的性也就各不相同,有的意志品质薄弱,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兴趣和志向经常改变。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不能只是要求学生做到这样或那样,而是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依靠群体舆论的影响,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并通过群体的制约作用,逐步使其产生从众的心理倾向,从而健康的向前发展。

6、防止出现从众心理的负效应
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在运用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负效应。

一是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向。

当一种不良思想或行为在学生中出现苗头时,不能让它在群体中形成气候,教师要及时用正确的舆论做好引导工作。

譬如课堂做题目,不少同学认为枯燥乏味,一旦安排这方面的教学,就有同学找各种借口偷懒,作为教师,这时要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过程,保证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愿意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从而使少部分同学的想法不占主导地位,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绝对不能让出现大部分同学都不跑的情形,如果这样,这种行为就会通过从众而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蔓延起来,这节课将很难达到
预期的目标,影响将很恶劣,也会严重降低教师的威信;二是要特别重视学生小团体中的“领袖人物”。

这些“领袖人物”在他所处的学生群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行为往往能带动一批学生。

老师要多关心他们的思想,避免出现与班级集体相背的行为,诱发负面从众行为。

譬如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时,可提前一节课告诉他们,让他们做好准备,到时候可以安排他们出来示范,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再通过他们激发其他同学练习的热情,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学生的从众行为,就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利用“从众心理”教学,一定要注意课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组织教法,在运用的时机上更要恰到好处,既要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又要防止“滥竽充数”,使他们在宽松平和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按教师的意图和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发现群体意见和群体压力不妥的情况下,要支持个人正确意见,不盲目从众,完善学生的个性特征,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