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建设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始终重视技术标准工作
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法律 --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的管理体 系,企业通过认证来证明自身产品的 安全性,如德国GS认证。
4.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职业化
德国实行了“双轨制”教育模 式,70%的德国人在接受常规学校 教育的同时,都要在企业中接受职 业培训,并设立了质量工程类硕 士、博士学位。
32% 30% 29%
22% 18%百度文库12% 12%
德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法国
(二)德国的主要经验
1.注重树立国家品牌
维护“德国制造”声誉成为德 国大大小小企业自发的行动,对产 品质量的追求成了德国企业的共同 “潜意识”。
2.发扬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神
德国企业运作不仅是为经济利益, 遵守企业道德、精致制造产品更是企业 与生俱来的天性。 德语“职业”=“天职”。
秦海林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所长
目
一 二 三 四
录
我国质量品牌建设的背景与优势 我国质量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国外质量品牌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加强我国质量品牌建设的建议
2
(一)“德国制造”确保德国出口全球第一
第一阶段: 工业化初期
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羞辱 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 德国进口的产品必须标明 “Made in Germany”。到 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说: “德国让我们感到恐惧,德国 人把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
日本涌现出石川馨、田口玄一、大野耐一等 管理大师,总结出QFD(质量功能展开)、田 口方法、新老七种工具、5S/6S、TPS(丰田 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等质量管理方法,形 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培育出 一大批这样的管理学大师。
(五)“质量振兴法案”助推美国重返世界第一
20世纪初,完成了以电气化为 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福特制出现后,美国大力发展流水线及大规 模生产方式,生产呈现规模化,大工业和大 企业不断兴起。期间以机器零部件标准化为 主的管理新模式成为推动美国“规模生产 制”的保障,美国政府则通过完善相关法规 以促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
来自日本的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产品大举进 入美国市场,美国产品本土市场占有率大 幅下降,在电视机领域,美国原有30多家 彩电公司,80年代末只剩下1家。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美国本土就引发了“日本 行,为什么美国不行”的质量大讨论。
0.4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2%
意大利
葡萄牙
西班牙
右图可知:发达国家品牌产品 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德 国占到了42%,都是通过品牌 产品进行销售,即德国的品牌 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质量振兴法案》
•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质量振兴法 案”,批准设立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 家质量奖,激励美国企业为荣誉和成就而 战,提高美国的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 市场竞争力。 •1993年,美国国家竞争力重回世界第一。 •2000年,人均GDP34260美元,超过日本, 重返世界霸主地位。
5.促进精英型中小企业发展
通过减税、为中小企业减 负、提供国家贷款等一系列举 措,为德国孕育出一批质量、技 术世界领先的“隐形冠军”。
(三)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品牌革命
东洋货被视为 劣质产品
1920年,日本进入工业化 国家之列,但产品质量水平相 比其他工业化国家较低。 二战后初期,部分日本公 司想方设法要在一个名为USA的 日本小村庄开厂,因为这样他 们的产品就可以打上”Made in USA”的标记。
第二阶段: 二战后的 “经济奇迹”
2014年,德国货物贸易 进出口2.7万亿美元,出 口贸易涉及全球230多个 国家或地区,动力来自 以标准和品牌为基础的 质量竞争力。
劳动力 专利 标准 资本 经济增长率
0.2% 0.6% 0.9% 1.6% 3.3%
左图可知:德国经济增长率3.3%的 比例里,标准、专利占到了三分之 一的贡献率,专利和标准是促使德 国产品能够保持不败,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重要原因。
3.注重供应链管理和整体效率
日本企业间保持长期合作关 系,有益于整体供应链上质量改进 与效率提升,形成了日本特征的高 质、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4.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JUSE先后邀请戴明和朱兰博士多次 到日本企业培训,并注重建立符合国情 的质量管理模式。还引进、学习先进的 质量管理学理论,同时日本自身也形成 了自己的一套日式管理方法。
(六)美国的主要经验
1.建设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法治环境
1899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消 费者组织;1914年,设立美国第一个保护消费 者权益的政府机构;2011年,颁布《美国食品 安全现代化法案》,建立惩罚性赔偿和严格的 责任制度,以司法判决强化执法力度,联邦层 面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就超过了7家。
贸易立国的国家战略要求必须以国际 高标准的质量参与全球竞争。政府强化监 管,科工联合会(JUSE)推动引进质量管 理方法,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形成日式质 量管理模式。
2.全员参与培训和改进运动
日本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一 直针对企业全体员工,成立QC小组 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70年代 末期,达到70万个QC小组、500万 员工参与。
日本掀起了“质量救国” 的热潮,设立国家层面的质量 奖--戴明奖,开展了大规模的 全员质量培训,实施了全公司 质量管理,首创了QC团队质量 改进方法、5S现场管理、质量 功能展开(QFD)和丰田生产 方式(TPS)等一系列质量管 理方法。
日本制造成为全球 产品质量的标杆
(四)日本的主要经验
1.提高质量成为了全民运动
2.注重质量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从1875年泰勒制检验功能的出现、1925 年统计过程控制的提出,60年代“朱兰三部 曲”、“戴明14项原则”、“全面质量管 理”以及80年代卓越绩效模式和六西格玛管 理,有效支撑了美国工业强国的地位。
3.通过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发挥 政府引导作用
制定鼓励和规划公平市场竞争行为的 一系列法规,如《联邦反对价格歧视法》 、《禁止对外贿赂法》等,来防止企业采 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取得市场垄断地位, 引导企业通过激烈市场竞争,不断提高产 品质量,满足持续提升的顾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