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共30页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_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3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写0,了解数的顺序,了解0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认识0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写0,了解0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体验0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奖品)今天呀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的奖品,喜欢吗?老师要奖励给会学习爱思考的孩子,你们有信心吗?一、唯美情境,自信起航1.课件出示猴子吃桃图:你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讲一讲猴子吃桃的故事好不好?2.讲猴子吃桃的故事: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看小猴子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它赶紧吃了一个,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太好吃了,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看看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没有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0)3.导入并板书课题:我们今天来学习——《0的认识和加减法》二、美妙体验,自信成长1.学习0的含义(1)点课件回顾小猴吃桃的故事,提问:你知道0表示什么吗?(板书:没有)(2)0还表示什么呢?(出示直尺图)知道这是什么吗?谁来指一指0在哪儿?直尺上的0表示什么呢?引导理解:直尺是用来干什么的?从哪个地方开始量呢?让学生明白0还可以表示“起点”。

(板书:起点)2.学习0的写法(1)课件出示0的写法,看看0像什么?怎样才能把0写好呢?让学生说一说。

(2)课件动画演示0的写法。

(3)让学生在田字纸上写一行0,看谁写得漂亮。

(4)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业。

3.你在哪儿还见过0?(1)提问:你在哪儿还见过0这个数呢?(2)小组讨论,大声地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小学信息科技第一册教材分析

小学信息科技第一册教材分析
第25页/共36页
教学建议:(1)可以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是是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过程则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2)切合学生现实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和提出学习问题,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还是需要教师充分权衡考虑的 。(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资料的获取、归并和整理。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资料形成和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力。 (4)要防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更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受益和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第16页/共36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成作品的学习过程,掌握计算机绘画的本领; 2.通过本单元项目的进行,了解一张贺卡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
第二单元 做张贺卡寄深情
第17页/共36页
教学建议(1)、要注意本单元中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和解决,如画出标准的正方形、圆形工具辅助选择框的不同作用、曲线的绘制有的需要观察细致、有的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巧,教师要做好示范,同时要留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教学光盘中配有 “画图”软件使用的介绍和操作演示学生计算机使用,注意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培养学生做事又有耐心良好心态。(3)因为是项目学习,要告诉学生注意作品的保存。(4)利用学生差异形成的教育资源,要发挥“小老师 “的作用。
第7页/共36页
“试一试”栏目: 作用: ①模仿已学知识和操作② 巩固已学知识和操作“练一练” 栏目 作用: ①巩固已学知识和操作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想一想”: 作用: 变通、迁移或创新运用所学知识
新教材中操作栏目设计
第8页/共36页
《信息科技(第一册) 》教 材 分 析
第一册教材内容介绍第一册教材课时安排第一册教材中各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三下教案:教材第29、30页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三下教案:教材第29、30页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例8、例9及练习五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例8,教学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呈现在宾馆交纳住宿费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经历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及体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创设平台。

例9教学灵活运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创设了“用18个纸箱装菠萝,够不够”的问题情境,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提供信息和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在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解除了表内除法的估算,利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学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并用此来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正确、快速地运用估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除法估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写出与下面各数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189≈ 302≈616≈ 803≈ 556≈267≈估算一下各题的结果:251×9≈ 32×7≈ 498×8≈师:今天我们学习除法的估算。

二、探索新知1.教师出示教材第29页例8。

(1)课件出示例8情境图。

(2)这道题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大约”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要计算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怎么列式计算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67÷3≈(4)探究估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订正。

教师指出:因为270和300都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把267看成270或300进行估算。

即 267÷3≈90(元)或 267÷3≈100(元)提醒学生估算要用“≈”号。

师:你知道实际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为什么?集体讨论,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5)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被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进行估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课件
• 师:分了8 次才分完,看来你们做事比较有耐心。 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实 验来的,所以耐心完成一件工作也是值得别人学习 的!
案例片断:比的应用
• 生2:我们前两次分的方法和他们一样,第 三次分时我们发现还剩下很多,我们就给 大班分了6根,小班分了4根,然后我们就 按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这样又分了两次 就分完了。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 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有学生点头表 示分的方法和他们一样)
本单元的主 要内容
比的意义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后续学习的相 关内容
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及其应 用
反比例及其应 用
比例尺
三、课时安排
本 单 元 建 议 教 学 课 时 : 10 课 时
四、教材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 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创设系列情境 ,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
统计与概率(共7页)
第五单元 统计(P59-65)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
实践与综合应用(共17页)
数学与体育(P43-47)
生活中的数(P69-77) 看图找关系(P82-84)
整理与复习(共12页)
•整理与复习(一)
(P40-42)
•整理与复习(二)
(P66-68)
•总复习(P85-90)
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 师:分的结果都一样,但看来你们分的次 数要比他们少一些,分的快一些,看来你 们也动脑筋了!
案例片断:比的应用
• 生3:老师,我们的分法和他们都不一样!因为我 们要按3:2来分,而小棒有一大堆,所以上来我 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 够了,就大班给15根,小班给10根;剩下的大班 给了9根,小班给了6根,一下子就分完了。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共136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共136页
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 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8
设计思路
本章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说起,引出 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因为相比之 下,正切是生活当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 数概念,如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 坡度等。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是在正切 的基础上、利用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 的说理得到的。
4
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如 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 的形式表示出来,即进行量化,是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 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这一章内 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 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5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 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也 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及进 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15
例1 通过计算正切值,判断梯子的倾斜 程度。 正切还经常应用于另一很实用的概 念——对山坡坡度的刻画。
16
在正切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到直角三 角形其它边之间的比,由说理引出正弦和 余弦,以及它们的符号表示。
建议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说理。
17
想一想 用正弦和余弦也可以刻画梯子的倾斜 程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出正弦和余 弦的值与梯子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 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 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 科学精神。

数学教材分析PPT课件

数学教材分析PPT课件

为什么
• 有三:
Ø 双基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 能;
增加的“两基”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Ø 片面理解“双基”,不以人为本; 增加的“两基”直接与人相关,符合“素质教育” 理念。
Ø “双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础,仅有 “双基”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思维训练和活动经验十分重要。
以“长度单位”为例——北师大版
•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 度的过程,为学习厘米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 生的度量意识。
• 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在教室 中只留下椅子。
•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 活动前要讲清要求。
• 教材通过淘气和笑笑的话语,
第37页/共144页
以“长度单位”为例——北师大版
第11页/共144页
是什么
• 基本活动经验
应该注意的是,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 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的本质,才能称得上是“数 学活动”。
第12页/共144页
是什么
• 基本活动经验
最主要的数学活动: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学 讲习授、学习应该是渐进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 其的他形式的数学活动: 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合作交
《标准》的“双基”已经变为“四基”
“双基”
u基础知识 u基本技能
“四基”
u基础知识 u基本技能 u基本思想 u基本活动经验
第1页/共144页
有什么
•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四基”
基础 知识
基本 技能
基本 思想
基本活 动经验
历来的传统与优势
数学素养的重要标 志
第2页/共144页
获得良好 数学教育 的集中体

话说温州五年级教材分析PPT教案

话说温州五年级教材分析PPT教案
话说温州五年级教材分析

温州,一个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仅700余万的地方,为什么能在
当代中国充当时代先锋的角色?从当年包产到户潮起潮落,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风起云涌,温州是惊涛欲裂的岸、招风的树。有人说温州地少人多生存环境逼仄,
然而生存环境更加逼仄至今仍然贫困的地方,他们怎么没有冲破羁绊藩篱敢为天
4、建议教师做学习的先行者,了解温州、 研究温州、热爱温州。
第27页/共30页
• 建议阅读书目: 1、《温州市志》 2、《温州民间文化丛书》 3、《世上温州人》 4、
第28页/共30页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电话: 88611706 E-mail:
第29页/共30页
第11页/共30页
3、教材中的重点活动
• 如何设计让学生理解“温州各地的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的活动 • 思考点: • 国际红色警戒线 • 温州与世界、中国之比较 • 温州各地之比较 • 如何引发学生对“六个地区远远低于国际红色警戒线”的思考
第12页/共30页
《传统民俗》单元结构图
逛会市 查历史
谈会市
下先?

在温州和温州人耀眼的身后,那长长的历史轨迹上留下的嬗递、衍进的文
化脚印告诉我们什么?
第1页/共30页
常见的与“温州人”联系在一起的名词
• 1、温州人——假冒骗 • 2、温州人——炒房团 • 3、温州人——“鬼” • 4、温州人——东方犹太人
第2页/共30页
一、内容概况
第3页/共30页
1、探究山水文化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 —— 淡水资源 —— 土地资源
第4页/共30页
2、感受风俗民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30页PPT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30页PPT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数学课 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Hale Waihona Puke 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体会与认识(—)使用新教材的体会(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等六章,且章章都是重点,如: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三角形这一章仍是正式介绍证明的准备阶段,是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响应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

如何弥补?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而以往的这块内容安排了5课时,而且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

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

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再如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重点讲剪拼,说理一带而过,没有严格的证明。

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一些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二)新老教材的比较1、平移从《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