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乡土教材

乡宁乡土教材
乡宁乡土教材

第一单元谁不说我的家乡好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家乡的位置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南,吕梁山南端,临汾地区西部山区,面积2031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昌宁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30 ” -360907 ”,东经110。3018 ”?111。

16 ' 57”之间。县域东依姑射山与临汾、襄汾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跨马首山、云邱山、岢当山与新绛、稷山、

河津为邻,北以高天山、云泰山、清川河为界,与吉县接壤。

县城位于县境北部,鄂河中游。地理座标为北纬35 ” 57' 50 ” - 35 5835 ”, 东经1104910 ” --1105120 ”之间。平均海拔950米。东距临汾市界65公里,由界到临汾城区33公里;东南至襄汾县界62 . 5公里,由界至襄汾县城20公里。;南距新绛县界40公里、稷山县界40公里,由界至新绛县城25公里。至稷山县城10公里。;西南距河津县界50公里。,由界至河津县城15公里;西距黄河35公里,隔河距陕西省韩城市85公里、宜川县87公里:北距吉县界15 公里,由界至吉县城15公里。从县城向东经临汾北上距山西省会太原市372公里,距首都北京933公里。

行政区划

乡宁县共有10个乡镇,分别是光华镇、台头镇、管头镇、双鹤乡、昌宁镇、枣岭乡、关王庙乡、尉庄乡、西坡镇、西交口乡。

第二课独具特色的环境

一、地貌的形成与形态

本县为临汾盆地与吕梁山的结合部。大地构造为山西台背斜,属中国地台区华北台块的一个隆起区。这种构造格局主要是燕山运动控制全县地貌轮廓的构造形式,又经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剥蚀构造倾斜地貌。全境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流水作用,暴雨洪流尤为明显;物理风化作用亦很强烈,产生大量碎屑物质,一遇暴雨,坡面冲刷严重,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河流泥沙含量相应增大,尤其黄土覆盖地区,坡面冲刷侵蚀与沟谷侵蚀都很强烈,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在陡坡山地,则表现为流水侵蚀、物理分化和块体运动,局部高寒山顶还具备发育冰缘地貌条件。全县地貌主要是剥蚀侵蚀地貌,黄土地貌和风秋物堆积地貌,其中以剥蚀侵蚀地貌为主。

全县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境内山峦起伏,高差悬殊,最高山

峰 --- 高天山,海拔1820 . 5米,最低河谷----师家滩,海拔385.1米,相对

差1435 . 4米。地貌形态分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黄土残源区和河川区四

大类型。

基岩山区俗称土石山区,属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南和西南

部的台头、管头、下善、关王庙、尉庄、安汾、西交口等乡镇。基岩为石炭、

二迭系砂岩、页岩及煤系地层,土层为四迭纪黄土覆盖,总面积754 . 88平方

公里。为吕梁山脉之绵延部分,由东北的姑射山向西南条状发展,因受构造影

响的程度,岩性及外营力等差异,山体千姿百态,多是峰峦陡峻、基岩裸露,

致发育为V字形深谷。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000 —130O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台

头镇的大北山(神角山)海拔1809米;管头乡的高天山海拔1820 . 5米,马头山海拔1733 . 5米;下善乡的分山;安汾乡的云邱山海拔1577米;关王庙乡的云头山;西交口乡的紫金山;

西坡镇的岢岚山。区域内的山下沟谷有豁都

峪、三官峪、马匹峪华峪、瓜峪、青石峪等。其自然特征是山高坡陡,石厚土薄,高差起伏大,气候较寒冷,森林茂密、草灌丛生、自然植被较好,植被覆盖率大都在30--80 %之间。全县天然林基本上分布在这一区域内。

黄土丘陵区俗称丘陵沟壑区,属剥蚀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东南部的城关、管头、下善、崖下、双凤滨、吉家原、张马、光华等乡镇。总面积637 . 5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00?1100米之间。这一地区以黄土丘陵为主,

基岩丘陵次之。黄土丘陵区在燕山运动中至第三纪,一直处于剥蚀状态,到中新

世又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使地势高差增大,既有堆积,又有剥蚀,形成高低错落的梁、峁、塌或馒头形的梁状或峁状形态。但由于地形复杂,地面组成物质结构松散,易被冲刷而形成溜

山滑坡或引起泥石洪流。基岩丘陵,主要分布在黄河

岸边,基岩属古生代二选系和中生代三选系的灰绿色长石砂岩和紫色泥质页岩,上层为新生代堆积黄土,地貌因流水下切,黄土覆盖较薄,基岩裸露较大,谷深壁陡,黄土流失已尽,只有谷底残留的河床堆积,黄土状物质和沙砾石层。黄土丘陵区的特征是地形平缓、气候温和、台地多、黄土厚,山坡呈阶梯状,利于

农作。

黄土残源区俗称黄土高原区,属梁状黄土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南部和西部的城关、张马、吉家原、谭坪、枣岭等乡镇。总面积431 . 5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约在600?1100米之间。这一地区历经面蚀和沟蚀,虽被剥蚀切割的相当支离破碎,但仍残留有较平坦的小块源面,就是局部切割成平顶梁状丘陵,顶部仍保留着长条形或馒头形平原地面,原始原面,清晰可见。黄土源面又可分为黄土峁状梁、黄土梁和黄土破碎源。这是由黄土堆积的山前倾斜平原或山间盆地,受流水切割而形成的。其自然特征是:黄土较厚、沟深坡陡、源面破碎、水源缺乏、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现有源面多呈鸡爪型残源,而且源与源之间沟谷深达100?200米以上。残源上层为新生代黄土和黄土物质覆盖,下切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为5700?9400吨/平方公里,最高可达1. 5万吨/平方公里,主要以面蚀和沟蚀为主,伴随有泻溜、崩塌等,是本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全县地势图

河川区亦称山间宽谷区,属剥蚀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鄂河、罗河、豁都

峪、瓜峪、黄华峪、青石峪等河川地带,总面积202 3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一

般在700?900米之间是地貌发育过程的相对下降区,由河流搬运物质组成,逐步形成狭长的河谷地带。其自然特征是:地面平缓、台地较多、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其中鄂河、豁都峪、马匹峪、流域最大,河谷最宽,经过长期水土堆积,河岸形成不少高低不等、宽窄不一的滩地和梯田,是县内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山与岭

境内山岭属吕梁山系。山岭分布形如佛手,姑射山由东北伸人。向西有秦王山(主峰海拔1471米。以下括弧内数字均为主峰海拔高度)、牛王庙岭(1205 米卢折南有郭家庄岭(1021米)、全王山(1428米);折北有桃花山(1361 米)、上大山(602米)、大北山(1809米)、金冈岭(1674米)。金刚岭为全县诸山之蒂,由此向西有牛头山、马头山、高天山、高岭(又名小尖山)云

泰山(1565米),以上诸山形成与吉县的分水岭,由云泰山折南分支蔓延有崇

山(又名印台山)、露沙岭。

二、气候

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区域间差异悬殊。春季从4

月6日始6月。10日止,共66天。初春升温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往往冷热空气相持产生浮尘,扬沙。时有大风,地面温度常常下降到零下摄氏度。晚春升温亦快,但多有低温、少雨、干旱天气。

夏季从6月11日始8月16日止,共67天,气温变化明显,中午炎热,早晚凉爽,雨量集中,但分布不均匀。常有旱、涝、洪、雹、风灾出现。6月间

进人汛期。但旱多于涝,有时雨季提前。阴雨连绵,易使小麦出芽霉变。7?8

月天气炎热,多狂风暴雨,平均气温在摄氏23度。8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逐

渐趋于凉爽,多降中、小阵雨。

秋季从8月17日始10月20日止,共65天。气温陡降,冷空气逐渐增强。暖空气日趋减弱。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多有秋雨连绵天气,有时阴雨连绵至11月上旬,影响秋收秋种。后期降雨减少,则有秋高气爽天气。

冬季从10月21日始翌年4月5日止,共167天,严寒少雪,多偏北风,最冷时间一般在“冬至”之后的“三九”、“四九”。

日照辐射

全年日照时数介于2400?2700小时之间,一年中以5至7月曰照时数最多,为210?300小时;11月至12月最少,为120?200小时。据1958?1970 年记载,曰照时数最多是1979年3021 . 2小时,最少是1964年2074 . 9 小时。

一年内4至9月太阳辐射量达79 . 3千卡/厘米2,约占全年总辐射量的

62 . 3%; 3至5月空气干燥,云量少,日照充足,总辐射量16 %; 6月达到最大值月辐射总量为14 . 7?15. 3千卡/厘米2, 8月雨量较多,空气中水气含量大,云量多,日照少,太阳辐射相对减弱;冬季日照时间短,只有6. 8千卡

/厘米2。

春、夏、秋、冬四季太阳总辐射的分布,与全年总辐射量的分布形势基本相同,但各季总辐射量相差较大。春季(4?6月)全县太阳辐射量36. 6千卡

/厘米2;夏季(6 —8月),为42 . 9千卡/厘米2;秋季(8?10月),全季总量为25 . 8千卡/厘米2;冬季(10?4月),只有22千卡/厘米2。。

气温地温

气温年平均气温9 . 9 C, 一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4.6 C, 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

22 . loC,极端最高气温35.0 C,极端最低气温一21 C(984年12 月18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oC的日期,初日为3月6日,终日为11 月23 H,年积温为3915 . 9 C,初、终间隔日数263天。稳定通过10 C的日期,初日为4月22日,终日为10月16日,积温3326 . 9 C,初、终间隔日天数177 . 7天。最低气温一般最早在10月9日降到0 C以下,翌年二月下旬回升到0C以上。由于全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复杂,高低起伏气温相差显著。

地温地温分布和气温分布相似,下层气温的变化,小于地表,且变幅比上层小。在通常情况下,10厘米地温在0 C以下的起止时期为:初日11月26日,终日2月29 H , 30厘米全年封冻日数为61天。

降水蒸发

降水降水量年平均为570毫米,最多828.9毫米(1958年),最少399.0 毫米(1972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5 . 7毫米(977年7月6 H)。全年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少,夏秋多。春季平均77.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14 %; 夏季平均331 . 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

59 %;秋季平均134 . 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23 %;冬季平均18 . 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4%。年最长连续降水日11 天(出现在1976年8月19日一29日)降水量259 . 4毫米。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66天(出现在1973年11月4日一1974年1月8日)。降水多集中在6?9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