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
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
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
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
二、夏代学校的雏形
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
“夏后氏之学在上庠。”①
“序,夏后氏之序也。②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③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夏曰校。”
这很容易看出,在夏朝已经有了“庠”、“序”、“校”等三种学校名称。
而从后期夏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看,夏已具备学校产生的条件。另外从殷商甲骨文的成熟程度来看,夏已进入原始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这些都可能使学校产生。三、商代的正式学校
在古籍中,商代学校的记载比夏朝更丰富和详尽。例如:
“殷曰庠。”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宗。”
“宗,殷学也。”
除了“庠”、“序”等,又出现了“学”和“宗”等学校名称。
“庠”、“序”、是从夏代穿绳、、传承下来的,又有新的发展。商代的“学”和“宗”成为前代没有的新型教育机构,也是商代奴隶主贵族子弟专门学习礼、乐的学校,已初步具备现代学校的某些专门特点,所以标志着我国学校的正式形成。
从中和我们得出结论,学校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西周的教育
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可算的是第一次最大的变革。在生产、技术、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成了以农业为主,并有铜器时代变为铁器时代,由氏族社会变为封建社会以上变化全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而在农业的基础上,以互相连系的种种制度所组成之法网,来纪纲全社会的民众,是全社会的民众皆受其支配,此周朝封建制度的真正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封建社会”。不过后来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强大,这种繁密的制度更遭破坏。而正是在农业基础的发展的前提下,用于参考的数目增多,如《周记》《尚书大传》等,西周的学制为双轨制,这在封建时代是必然的制度。例:贵族教育用甲轨表示,庶民教育用乙轨表示,甲轨学校称作国学,乙轨学校称作乡遂之学。乡遂之学,设立在六乡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有地方长官管理,庶民子弟入之。国学设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国政府管理,贵族子弟及庶民子弟④之俊秀者入之。惟国学才有完备的教育阶段,乡遂之学没有大学只有小学。大学设立在王城外,别为五院,统名辟雍;辟雍代表当时的学校,四院地位稍低,还有一种学校是民间自办的叫私塾。私塾近于补习学校。
分为初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前者是幼稚教育和小学教育,后者则是大学教育时期。西周时期的教具:以刀漆为笔,以竹木为纸。而师资:幼稚教育在家里实施,小学由国家设立专官,乡遂之学有地方长官——乡大夫——聘请年老致仕还乡的士大夫充当。大学教育较国立小学的职位尤其高贵,皆设有专职。至于掌握教育行政大权,地方教育行政由乡大夫秉承司徒办理。
以上为男子教育,现在我们也谈谈女子教育。周朝的女子教育被陈青之先生称为“内教育”,她们的职务只限于内教育,简单来说缝衣煮饭,⑤这种教育有父母或保姆(贵族家庭)训练完成。男女分得很清楚,男子不可讨论门之内之事,女子不可讨论门之外之事。
西周主要接受教育的还是少数贵族子弟,尚下及到城市的市民。
注释:
①郑玄注,仪礼
②礼记·名堂位
③《礼记·王制》郑玄注;东序: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小学,在西
郊
④八岁入小学
⑤《曲礼》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酒洒。
主要查阅书籍(陈青之《中国教育史》曲铁华《中国教育史》)
第二编、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发展
春秋战国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官学的兴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稷下学官、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人的思想主张。
官学兴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土地兼并加剧,贵族更关心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士阶层兴起,而贵族阶层普遍的思想是不学习也不会有损害,所以官学衰落是必然结果。但奴隶制官学的兴废不意味着教育的中断,后来宫廷教育被保、傅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