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问题事件分析
毒胶囊问题事件分析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现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2012年一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
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样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伤害。
原本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但在黑心的产假商家看来,这反而使得其所,药品是来救治病人的,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病人病上加病,铬的超标从另一个方面阻碍了人体健康,毒胶囊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记者潜入这个事件的调查,用实际行动来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
三角形理论分析毒胶囊事件
3、预防“ 毒胶囊”舞弊事件重演的治理措施
( 二)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内部控 制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设臵不 合理不完善,很多企业重经营、轻管理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二是 偏重事后控制,而不是在事前、事中进行详细的筹划。只有当企 业出现问题时才想方设法进行控制弥补,亡羊补牢,收效甚微, 结果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控制成本。制药行业还需要建立更健全 的监管机制。首先,董事会应组织成立药品风险管理委员会来防 范风险, 由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其次, 建立一套A D R监测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作为药品的供应者, 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应只关心产品的销售和利润, 还要关注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放心的药品, 这样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根本。而这次“ 毒胶囊” 事件的主要 漏洞就出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上, 对于药品制造行业更应该着力把 重要的材料采购管理上升到管理层面,以消除企业舞弊。
“毒胶囊”案例分析
1、事件简介
2、舞弊三角理论透析“ 毒胶囊”事 件 3、 “ 毒胶囊”舞弊事件的治理措施
目 录
1.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 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 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 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 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 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 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 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
( 一)压力因素分析
2.企业管理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压力 胶囊生产的相关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节省成本, 竟弃用达标胶囊,主动选用铬超标胶囊。现在公司管 理层的薪酬大部分都与业绩息息相关。管理层尽可能 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的增加就是利润的增加。而 “毒胶囊”正是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益的根源。当企 业经营业绩不如预期那么好的时候,管理者为了获取 较高的报酬,保住自己的职位就有很强的动机进行舞 弊。
毒胶囊事件分析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 目 《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 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 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 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 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 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 含量超标。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铭记为人民越多才能赚 得越多,注意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 政府:省级药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建立一个统 一的部门来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种互相 推诿的情况 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完全剥夺企业造假 的收益 增加监管人员和高技术机械 消费者:增强自身鉴别能力
总结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 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 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还有监管乏力的 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 问题也应当多方治理,否则头疼医头、脚 疼医脚,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THANK YOU!
组员:李小花 王思思 庞晓飞
毒胶囊事件分析
内容简介
胶囊事件简介
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胶囊事件的影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
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 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 ,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 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 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 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 90多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中国法律假药案例(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其中假药事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假药案例——“毒胶囊”事件为例,分析我国法律在打击假药方面的监管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
一、案例背景2012年,山东省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药案,涉及多家药企和药店。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涉案药企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而工业明胶中含有重金属铬,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
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为“毒胶囊”事件。
二、事件经过1. 调查发现:2012年3月,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部分药品胶囊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
经调查,这些药品胶囊均来自山东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
2. 扩大调查:随后,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省药品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多家药企存在类似问题。
同时,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发现山东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等药企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将这些胶囊销售给多家药企和药店。
3. 涉案药企:经调查,涉案药企包括山东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等。
这些药企生产的胶囊产品涉及多个品种,涉及药品市场广泛。
4. 受害群众:据调查,使用这些假药胶囊的群众遍布全国各地,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重金属中毒。
三、法律监管与责任追究1. 行政监管:事件发生后,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采取措施,对涉案药企进行查处。
经调查,山东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等药企被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相关责任人被处以罚款。
2. 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对涉案药企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经审理,山东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等药企及相关责任人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
3. 民事责任:受害者可以向涉案药企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在“毒胶囊”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已获得民事赔偿。
4.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生产、销售假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百万粒毒胶囊案例分析
百万粒毒胶囊案例分析参赛队员:韩岸芳10公共管理戴金承10公共管理潘政烨10公共管理团队介绍:我们凭着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对案例分析过往的经验特此以近期发生的药品安全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目录标题——————————————2案例背景————————————2案例的问题———————————2—3解决方案————————————3—4反思和讨论———————————4—7标题百万粒毒胶囊事件出现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案例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有三个因素导致了“毒胶囊”事件的发生。
首先是企业的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企业的违法行为是导致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要依法严惩违法企业。
第二,虽非这次事件的因果关系,但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这种导向的结果可能造成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
第三是监管缺位。
事件从检举、揭发到检验都非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举报的是媒体,检验部门是个研究单位,药监局也是在媒体报道后才知道的。
监管缺位必须扭转。
与中国药品生产和产业链质量意识缺失,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恶性竞争,以价取胜,药品招标忽略质量等因素有关。
也与部分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道德诚信度低,公司内部管理差有关。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包括法律制定、法律约束、法律制裁有待完善。
此外,我国的监管机制相对较为特殊,地方监管部门缺乏独立运作机制,重视为企业服务,忽略监管,受约于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毒胶囊事件,我们的公共部门必须全力以赴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形成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公安、监察、卫生、质检等部门参加的密切协作、配合办案的工作机制,全面清理整顿明胶生产和药用胶囊生产使用情况。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表示,药用空心胶囊铬
超标一事,已经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有
关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工作,并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
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尽快查明所用原料明胶来
源、质量检验、生产工艺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情况。现
在国家对毒胶囊一事非常慎重,按理说已经不需要老
百姓担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人们的心中还
a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还有一些网民表示,自
己现在干脆就把胶囊拆开扔掉,直接吞下药粉。还有
毒胶囊名单13种药品牵涉其中,检测胶
囊中的铬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
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
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 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第一篇:毒胶囊案例分析PB11204050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1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毒胶囊事件解析
• 4月23日 郑州排污明渠, 一夜之间突然出现 大量被丢弃的空心 胶囊,绵延300多米 长,形成“彩虹 河”;修正埋单 “毒胶囊”:召回 全部胶囊产品 。
4月24日 最高检派员督办“问 题胶囊”所涉渎职等职务 犯罪; 武汉15家药企承诺:严格依 法依规清理“毒胶囊”。 4月25日 明星代言毒胶囊赚百 万,难追究责任; 东宝生物10天翻倍, 受益“毒胶囊”事件。
媒体监管治标不治本
但无数事实证明媒体曝光保不了食品安全,也同样无 法保住药品安全,不从监管体制上查找原因,不从监管 上重下功夫,痛定思痛,“毒胶囊”还是会发生的! 此前,媒体已经通过向专业检测机构送检产品得到 了结果,涉嫌药品均存在铬超标情况,有图有真相。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是,暂不能确 定问题胶囊铬超标,将进行抽检,也就是说,媒体得到 的结果不予采信。 也许这是出于审慎、严谨的考虑,但这一说法,似 乎在把人往模糊的地方引。模糊之处在于,不能确定问 题胶囊铬超标,也就意味着这个事情还说不准,这样一 来,一些地方此前的处理是不是恰当的就成了问题。
• 如果说赵普真的有问题的话,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在我们预 料之中的。是什么问题呢?
拿比较正式的言辞回答,赵普的言行违背了组织程序, 也就是说赵普有点抢风头的韵味,在央视没有曝光之前, 赵普率先在微薄把这个事捅破,引发了全民关注,此事 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让央视有点仓促应变,更让相关部 门措手不及,在事件之初有点“失态”。此次曝光的 “胶囊门”成为即瘦肉精、地沟油引爆的食品领域安全 事件后,在药品领域可谓是一个大炸弹,如此的现实不 仅抽大众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恐怕也让相关部门难 堪至极。
赵普(微博)发帖引发职务微博之争
• 这条微博在网上疯传,被视为“问题胶囊”风波的源头。公 众人物特别是媒体人的职务微博,如何处理个人表达和所 供职的媒体关系,在新闻界引发严肃思考。 传媒人张力奋 认为,赵普率 先披露明胶丑 闻,是“基于公 共利益”。还有 人认为微博发 声,有利于冲 破报道阻力,“ 倒逼真相”。
2012危机案例解读——毒胶囊事件
2012年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此后,“问题明胶”仍多次被媒体曝光。
【内控案例】从“毒胶囊”事件谈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
【内控案例】从“毒胶囊”事件谈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作者及案例简介毒胶囊”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制药企业内控存在缺失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了某些企业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央视记者经过数月的调查取证,发现河北、江西、浙江等地有多家企业采用“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业内俗称“蓝皮胶”),然后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制成药用胶囊;再流入制药厂,制成了各种胶囊药品,并流入市场。
加工工业明胶的原料“蓝矾皮”实际上是皮革厂鞣制后的下脚料,因鞣制剂中含金属铬,在经过生石灰、强酸碱处理后制成的“蓝皮胶”中残留的铬含量严重超标。
《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也明确规定,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生产食用明胶。
实际的取样检测结果是,浙江新昌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的明胶重金属铬含量分别超标30多倍和50多倍,药用胶囊中铬含量分别超标20多倍和40多倍。
2012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时间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随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责成有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包括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销毁被查封的铬超标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等。
4月21日,卫生部发出“关于配合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和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问题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和所有胶囊剂药品。
一些制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如通化金马、复旦复华等相继发布公告,对涉及问题胶囊的生产车间查封或召回问题产品。
案例启示毒胶囊事件爆发,固然反映了我国药品行业监管缺失,但从涉案的制药企业自身因素来说,毒胶囊能顺利进入制药企业,说明这些制药企业在采购环节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央视记者暗访证实,胶囊厂生产销售由工业明胶制成的不合格药用胶囊已持续多年,除了卖给一些当地和外地的中小制药厂,还包括了类似青海格拉丹东和吉林海外制药集团等,而这两家企业没能提供有效的进货检验记录,显然对供应商的管控措施也不可能到位。
《毒胶囊事件分析》课件
h
1
h
2
内容简介
胶囊事件简介
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胶囊事件的影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h
3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 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 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 ,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 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 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 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 90多倍。
h
4
铬超标危害
六价铬对人主要是慢性毒害,它可以通 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侵入人 体,在体内主要积聚在肝、肾和内分泌 腺中。通过呼吸道进入的则易积存在肺 部。六价铬有强氧化作用,所以慢性中 毒往往以局部损害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 救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开始侵害 上呼吸道,引起鼻炎、咽炎和喉炎、支 气管炎。
h
12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消费者:中国黑客警告药厂要做良心药 状告问题胶囊药厂 很多消费者不敢再服用胶囊药品
h
13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铭记为人民越多才能赚 得越多,注意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
政府:省级药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建立一个统 一的部门来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种互相 推诿的情况
愈陷愈深 启示:1、准确预测危机
2、应对危机要迅速,主动出击,避免被动 3、实事求是,态度诚恳
h
11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政府:浙江河北查封相关问题企业
公安部部署彻查严打“毒胶囊”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坚决查处“问题胶囊”事件所涉职 务犯罪
卫生部要求停购停用问题胶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近年来,毒胶囊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毒胶囊事件的发
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毒胶囊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管不力。
在一些地方,
监管部门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不严,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生产和销售毒胶囊。
二是利益驱使。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次充好,生产和销售劣质的毒胶囊,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对于毒胶囊的检测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逃避检测,将毒胶囊销售到市场上。
针对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监
管力度,严格把关。
对药品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加大对毒胶囊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检测水平。
加大对毒胶囊的检测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对毒胶囊的检测水平,确保毒胶囊无法逃脱检测。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对毒胶囊的认识,增强对毒胶囊的防范意识,避免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总的来说,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地遏制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毒胶囊事件简析
毒胶囊事件简析摘要:毒胶囊事件引发了社会关于政府职能和商事交易中各种行为的合法性的热烈讨论。
本文旨在简要探讨毒胶囊事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政府管制商主体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蜀中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药厂的十三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毒胶囊”事件使政府监管短板再次暴露。
日前,最高检渎职侵权厅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河北、浙江等地,深挖事件背后执法监管人员渎职等职务犯罪情况。
食品安全事故的蔓延,这基本上都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
“监管部门不少,法律法规很多,但监管部门、人员却不负责任。
没有足够有威慑力的惩处机制,使得监管人员觉得无所谓。
尽管时有官员被查,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不断,这也意味着对渎职侵权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问责机制。
毒胶囊事件,是政府对药品行业的管制力度不到位,也是政府职权缺位的表现。
改变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就要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加强问责制。
首先,政府管制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两类。
1.经济性管制。
经济管制是指对价格、市场进入和退出条件、特殊行业服务标准的控制。
一般来说,是对某一个特定行业、特定产业进行的一种纵向性管制。
即“对某些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比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的规定。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2.社会性管制。
社会管制主要用来保护环境以及劳工和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假药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2年,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一家名为“XX制药厂”的企业生产的胶囊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经调查,该厂生产的胶囊产品被大量销售至全国各地,涉及消费者众多。
此案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我国近年来影响最大的假药案件之一。
二、案件分析(一)案件性质本案涉及的产品为假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假药是指药品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成分不符,或者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药品。
本案中,XX制药厂生产的胶囊产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违反了国家药品标准,属于典型的假药。
(二)案件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XX制药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和不合格的生产工艺,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2. 监管不力:本案中,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中未能及时发现XX制药厂的生产问题,导致假药产品流入市场。
3. 法规不完善: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尚存在一定漏洞,对假药、劣药的界定不够明确,给执法部门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案件影响1. 消费者权益受损:假药产品的流入,导致消费者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引发死亡事件。
2. 药品市场秩序混乱:假药案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损害了正规药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3. 社会信任度下降:假药案件的发生,使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产生质疑,降低了社会信任度。
三、案件处理(一)行政处理1. 没收XX制药厂生产的假药产品,并予以销毁。
2. 对XX制药厂处以罚款,罚款金额为涉案货值金额的10倍。
3. 吊销XX制药厂《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刑事处理1. 对XX制药厂法定代表人、生产负责人等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对涉及虚假宣传、销售假药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
四、案件启示1. 加强药品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药行为,确保药品安全。
2.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药品管理法规,明确假药、劣药的界定标准,提高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自古以来,我们在受伤或者是生病的时候,都习惯于向医学求助,吃药打针,以求战胜病痛,延年益寿,医药一直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紧密相连,说是关天的大事亦不为过。
而谁又能想得到,这些用来救命的良药,会有一层剧毒的外衣呢?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江西个别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这些含有毒物的毒胶囊,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而这起毒胶囊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一样,它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严重践踏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何能够潜伏几年不为人知,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是xxxx毒胶囊,是指用工业皮革废料来做成药用胶囊。
从工业皮革废料变成药用胶囊,经过多次的工序,辗转几个厂家,最后进入到流通领域,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消费,这其中经过的关卡无数,却没有一个关卡真正的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用廉价有毒的工业明胶替代价格较高的食用级明胶,这样明显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情却在默认当中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就像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地沟油一样,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良知,也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威严!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销售流通,应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阻止这些有毒的东西进入人们口中的。
就毒胶囊来说,以工业明胶的价格采购食用级明胶,可能吗?显然不合理的价格后面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心知肚明的吗?就算采购人员被蒙蔽,那么相关的检测手段没有吗?检测原材料重金属超标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检测成品药用胶囊的重金属含量,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厂家理当做的事情,但是这些层层检测之下,超标的药用胶囊一样是一路绿灯的顺利进入消费流通领域,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显然是利益,暴利驱使人们铤而走险,暴利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这不仅仅是毒胶囊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相关事件的屡禁不止的源头。
法律热点案例加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6年,深圳多所中小学发生“毒跑道”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调查,这些学校铺设的跑道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严重威胁师生健康。
此事件暴露了我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二、案件经过1. 事件爆发:2016年5月,深圳市福田区某小学学生家长发现,学校铺设的跑道存在异味,怀疑跑道中含有有害物质。
随后,多名家长向有关部门投诉。
2. 调查取证:当地教育部门、环保部门、质监部门等部门联合介入调查。
经检测,该跑道含有大量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3. 事件升级: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深圳多所中小学也被发现存在类似问题。
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要求涉事学校停用跑道,并立即进行整改。
4. 责任追究:经调查,涉事跑道由一家名为“XX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
该公司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被依法查处。
三、案件分析1.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此事件暴露出我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方面,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使用劣质材料生产跑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
2. 产品质量监管不力:涉事跑道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这说明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遏制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3. 法律责任追究不严:在此次事件中,涉事企业存在明显的违法行为,但相关责任人并未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这反映出我国在追究法律责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宽松。
4. 社会影响: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校园安全、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担忧。
四、案件启示1.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 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虎一席谈2012-04-28
制售企业和相关企业该不该从重处罚?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变成了毒胶囊,一只变成了皮鞋,真恐怖,真奇怪。
不能做酸奶的胶囊不是好皮鞋。
宋华琳:药品和食品没有绝对的安全,有风险,是固有的风险,现在由于媒体的关注,公共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够,政府对于风险信息没有及时的发布,造成我们高估了今天的风险。
西方研究证明,公众的情绪会使风险比原来增加一万倍,我们缺少科学的证据去证明,我们究竟在面临怎样的风险。
孙忠实:生产者使用者都有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消费者应该冷静的对待,现在把胶囊作为洪水猛兽,拆开吃,是不对的,我们国家的标准,一公斤的明胶只允许有两个毫克的铬,按这个标准来讲,我们每一个胶囊,大概只有零点一个微克的铬,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50到200个铬,它是必须的营养元素,我们的食品和水里面都含有铬。
这样一算,我们每天吃的铬远远比这六个胶囊多的多。
这是实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的概念,你已经吃了,那么不要恐慌,不是说,你没吃,现在就要六粒的意思。
铬本身是无毒的,有害的铬是六价铬,而我们人体需要的是三价铬,我们大家恐慌的不是铬在胶囊里的危害,我们真正恐慌的是政府的监管,导致了现在一种无序化的状态,是对政府信誉和执政能力的一个怀疑。
我们谈的是冰山已经曝光的部分,那冰山之下呢,是不是还值得
大家挖掘。
工业明胶不只是流向工业,更多是流向食品行业。
药品比食品控制严格的多,我们药品GMP认证要求批批需要检验,进来出去紧要检验,总共要过八道关,而食品只过三道关。
对于毒胶囊制造者的责任问题,一,经济上罚的倾家荡产,让制作毒胶囊不合算,而是依法治理,行政处罚,
美国有FDA,监管主体非常明确,执法权非常的强大,监管体制相当顺畅,相关的法律也是相当完善的。
中国的集约化生产还没完成。
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推动行政问责力度的加强。
《食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
明胶的生产环节,药品企业,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即走胶人,联系明胶的生产厂家和药品企业。
法律人解析科学事件,法律科学政策三重门。
法律人应有理性,建设性。
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公法与私法的关系,食品药品监管合作治理网络,不是只靠政府,或只靠企业,应该是行业协会,政府,媒体,专家,消费者形成合力,通过事前监管,民事的和刑事的责任,结合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减少食品和药品的风险,保护公众的福祉。
监管法律的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没有制裁规范。
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处理地方经济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对地方政府的考评主要是看GDP,医药企业高投入,高回报,是朝阳,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保护,
能不能形成稳定的监管风格。
高风险的药品,加强监管,低风险的药品可以适当少监管一点,好过那个用在刀刃上,对于风险的监管,应该建立食品药品风险评估制度,中国的食品标准大量的是把国外的拿过来改一改,我国药监局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但是它是事后的评价,并不是药品风险监管的评价,
加强风险的交流,政府应该及时告诉公众,某些专家和学者也应该勇敢的站出来讲事实告诉公众,科学家做实验发文章很厉害,但是不愿意跟媒体谈这些,说也说不清,因为过于专业,媒体也不愿意听,因此西方就有风险交流,需要有我们法律人和搞政策,管理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事后政处罚,事先的许可,标准的提高,强制信息披露,药品的召回,信誉制度的建立。
公众的愤怒会使风险放大一万倍,中国记者缺少科学记者,专业记者,传媒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监管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