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羞耻心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他还嫉贪如仇,在《孝肃包公奏议》中,有一篇《乞不用赃吏疏》。其中,第一句便是: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俭养德,廉生威;贪丧德,墨败官。
”中国古代为官追求“以廉为本”。
今撷取中国古代二十名清官廉吏的事迹,以彰扬其政风政绩,与诸君共勉。
一、晏婴奉国尚节俭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后世称晏平仲,尊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之相,执政五十年,在从政中,晏婴重民爱民,是春秋时著名的民本政治家和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誉为一代名相。
他正直勇敢,聪明机智,凭其睿智善辩,多次向贪图享乐、昏庸残暴的齐国君主犯颜直谏,劝谏齐君修德宽政,薄敛减赋。
晏婴还是我国先秦时期卿大夫中力倡廉政且躬行不怠的第一人。
他虽官势显赫,却厉行节俭,在史书中,多处提及晏婴“食不足”、“食肉不足”、“衣食弊薄”、“乘弊车驽马”、“布衣栈车而朝”。
他一直乐居低矮潮湿的房子,每餐不吃两样肉菜,妻妾不穿绸缎锦帛,一件裘皮大衣穿了三十年,出门老马破车。
齐景公总觉得晏婴乘坐的车子与其身份太不相称,所以仍坚持送他一辆由几匹良马驾的好车。
晏婴再三谢绝,并坦诚地表示:“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
平时,我怕他们奢侈浪费和行为不轨,一直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负担。
我若乘坐好车,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弥漫四方。
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无法禁止了。
”因此,司马迁在其传记中,也发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说,如果晏婴还活着,哪怕让我司马迁去为他执鞭驾车,我也心甘情愿!晏子的言行政绩,构成一个丰满充实的清官形象,他的个人品质,一直为后世历代循吏、良臣所推祟效仿。
二、乐喜以不贪为宝乐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贵族,曾长期担任相国之职。
据史载,他为政清廉,生活俭约,非常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修养,在宋国乃至各诸侯国都享有崇高威望。
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形状如玉人,是块稀世之宝。
他特地赶到都城(今河南商丘市)献给乐喜。
但乐喜坚决不接受这份礼物。
羞耻心是什么意思
羞耻心是什么意思篇一:青少年羞耻心培养问题的道德视角青少年羞耻心培养问题的道德视角【摘要】本文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羞耻心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措施和策略,即立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在道德意识的建构中培养羞耻心;着眼于道德情感的激发,在具体的情境中强化青少年的羞耻心;通过道德意志的有计划磨练,从内心深处落实青少年的羞耻心;铺设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在实践中升华青少年的羞耻心。
【关键词】道德教育羞耻心理培养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耻心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谴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定的道德准则在自我意识中的反映。
它表现为个人在违反道德准则时良心会受到责备,产生羞愧、内疚等心理,并力图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形象。
青少年羞耻心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羞耻心,培养羞耻感,进而促进整体道德水平提高的教育活动。
羞耻心培养应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和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青少年进行羞耻心培养应该从个体道德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遵循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结合青少年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
1.立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在道德意识的建构中培养羞耻心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比较固定的道德认知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少年学生确定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准则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羞耻心的培养与道德认知的内容和水平关系密切。
一般地,在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的途径主要是借助成人的教育和引导,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做了会得到表扬;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做了就要受到批评。
一旦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觉得丢人、不好意思、感到害羞,这是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羞耻心理,它经过实践的沉淀,会促使学生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行为准则有一个初步认识,并基本上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行事。
明朝的清官传奇廉政与反腐的光辉
明朝的清官传奇廉政与反腐的光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廉政与反腐斗争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明朝出现了许多清官传奇,他们以廉洁正直的形象深入人心,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带来了正义与公平。
他们的故事激励了后人,成为了反腐斗争的典范。
一. 清官的定义与特点清官在明朝代表着道德高尚、勇于斗争的精神风貌。
他们以公正、廉洁、爱民为原则,坚持对贪污、受贿等不正之事“一查到底”。
清官的特点包括:1.1 廉洁高尚:明朝的清官通常身心清廉,毫不接受贿赂。
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任何利益所动摇。
1.2 公正无私:清官抱着公平正义的态度处理每一件案件。
无论对方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1.3 敢于斗争:面对腐败现象,清官们坚决与之抗争。
他们不畏强权,以努力推行政府政策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
二. 廉政与反腐的典型代表明朝廉政与反腐的光辉在许多清官的行为中得到体现。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代表:2.1 杨忠:杨忠是明朝初年的一位清官,他通过坚持廉洁的原则,成功地清除了冗贵多余的政府官职,并将耗费财力物力的建筑工程收缩到最低限度。
他注重官员的选拔和廉洁从政的教育,奠定了明朝初年廉政建设的基础。
2.2 纪晓岚:纪晓岚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清官,他整顿官场,打击腐败现象。
他对贪官污吏实施了严厉打击,并尽力推广清廉的行政文化。
他性格坚毅,勇于直言,深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2.3 高阁、谢仁祖:高阁和谢仁祖是明朝末年的清官,他们勇于与腐败进行斗争。
他们主动进行财政整顿,检查各级官员的财产来源,并推行财产申报制度,有效防止了贪污受贿等贪腐现象。
三. 廉政与反腐斗争的原则与成果清官们的廉政与反腐斗争遵循了一些重要原则,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1 廉政原则:清官们坚持廉洁自律的原则,在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下,主动担负起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责任。
他们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改变了社会观念,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古代清官的廉洁修身
古代清官的廉洁修身古代中国的清官,是指以廉洁无私、奉公守法为政治理念的官员。
其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严格的自我修养和高尚的公仆精神,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以问心无愧、义正词严来对待职务,倡导俭约节约,淡泊名利,勤政廉政,决不为私利所动。
在一段历史性的时期内,他们为社会带来了清明、公正、廉洁的政治文化氛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伟大的基础。
古代清官的廉洁修身,是以历史长河中的具体人物与事迹为基础的。
其中,以明代状元徐珂、清代大学士邵晋涵、钱锺书等人为代表的“清官”,更是被后世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集体形象。
徐珂,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家。
他曾数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先后荣获文、武状元,成为了一名享有崇高地位的官员。
从担任江西鄱阳县令,到任福建泉州府知府,再到山东济南府知府,他始终恪守廉洁奉公的官德,以拒贿倡廉、严明法纪来治理政务,没有任何被发现的贪污腐败行为。
同时,他还注重农业发展、救灾救济和残疾人教育等工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清代大学士邵晋涵,是乾隆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
他曾先后担任过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巡抚、总督人员,以及内阁学士、内阁首辅等职务。
在领导地方政治、开展各项民生工程时,他坚持以德治官,将廉洁、公正、勤政等道德品质贯穿于他的一生。
在其所掌握的各地方,不设苛求民众的重税,反而广泛搜罗了各形式的优秀人才,提高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水平。
他所坚持的官德思想,为他日后身居内阁的理念和精神奠定了基础。
钱锺书,是20世纪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之一。
他在经历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之后,最终成为了一名隐居于美国,却依然深爱着祖国的知名学者。
在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进程中,钱锺书一直秉持着自强不息、勤奋志向、坚守道德等信念,成为了一名深受尊重的文化人物。
在他的许多代表性著作中,都充分体现了他极高的人格品质和廉洁公正、道德操守的原则精神。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第一篇: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充分表明了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五千年文明浩浩荡荡,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比比皆是,也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包青天”的包拯。
吸收和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包拯其人包拯(999年至1062年),北宋庐州人(今合肥市肥东县),字希仁,宋仁宗时天圣朝进士,先后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开封府知府,御史中丞,三司户部副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副相),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仕宦二十余年,为政领域从地方到中央,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军政及外交各方面。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经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断加工、敷演、提炼,包拯成为最著名的清官代表,被百姓神化为“包青天”,也成为[1]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文圣、武圣相匹敌的人物,受到广泛的尊崇甚至顶礼膜拜。
在包拯为官的时代,当时通过科举取士而涌现的“名卿钜公”中,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等,包拯只是其中并不显赫的一位,名声地位和政绩都不及他们,但却在身后赢得了不虞之誉,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与包拯的清廉官德有很大关系。
二、包拯的清廉官德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历史的依据,纵观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民为本,体恤民情。
浅谈中国古代的清官现象
浅谈中国古代的“清官”现象谈到清官,大家就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的确,在我们眼中,清官就是官员中的先进,官员中的模范、榜样。
我们对清官如此敬仰,那也是寄托着我们一种情思,希望如今的社会,能多一点为民解忧的清官。
清官,顾名思义,即清廉之官。
在正史中,“清官”一般以“廉吏”、“良吏”称之。
清官是封建政权及其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忠臣,是“德治”和“仁政”的真正实行者,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的卫道士。
清官,包含清正、廉明,所谓“清”,意味着操守上的清白,比如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至于廉,首先有品行方正的意思,此外,还有廉洁、不贪的意思,比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由于清与廉意思相近,所以人们干脆把清与廉合并使用,当然还可以分而用之,不管是清官、廉官或者是清吏、廉吏,其意味是相同的,首先是操守上的清白,然后附会出品行方正、大公无私、清苦朴素、不贪污、不图享受等诸多美德在内的意蕴。
“清官”现象乃至清官文化的产生,首先与封建统治者关心官吏廉政问题有密切关系。
因为廉政问题关系到朝代的兴亡盛衰,关系到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官吏作为最高统治者与普通老百姓的桥梁,其品质、工作效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帝至百姓的这条道路的畅通与否。
所以,中国古代各朝代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在吏治中遵循“以廉为本”的思想。
历史上,治吏有名的统治者,可能我们从诸多渠道,如历史书、历史电视剧中得知,要数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代的康熙大帝。
有明一代,更是重刑重典地反贪,政府考察官吏时,首要内容便是官吏的守廉状况,朱元璋更是苦口婆心地给官吏们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保持晚节。
到了清朝,政府初建,百废待兴,政府更需要清官了,英明的康熙皇上煞费苦心地给众官们树立清官典型,期求众多官吏们能以这些典型为榜样,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
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看到的现象则是——统治者愈反对贪污,贪污愈是层出不穷,统治者愈提倡清廉,可清廉却是那么的稀有。
“不愧苍天不负民””——古代清官拒贿诗联选
“不愧苍天不负民””——古代清官拒贿诗联选[人文艺术] “不愧苍天不负民”——古代清官拒贿诗联选“清廉”是对官员操守的表征,强调的是为官者的品德。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们讲究天理良心,相信因果报应,崇尚洁己爱民,清心直道,淡泊自律,深受百姓的拥戴和推崇。
他们或为表示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而作的诗、文、辞、对联等,脍炙人口,充满正气,为后人留下无数佳话。
以下举些例子。
诗歌西汉时,汲黯新任淮阳太守,当地豪绅们欲备厚礼登门拜望,汲黯知悉,即写诗一首以榜文张示: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
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
唐代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当幕僚。
一次,有人送他一条十分名贵的毛毯,名“织成锦”。
杜甫原物送还后题诗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唐代白居易上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针对当地贿赂之风,他当堂宣示:自古衙门面向南,理在后边钱在先。
本县改衙面向北,钱路堵衙理通天。
此诗一出,百姓称颂,政风焕然一新。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还乡时,检点行囊发现箱内有两片天竺山石片,那是他游天竺山时捡的。
此时他想,它山之石据为己有,似有不妥,便写诗以自省: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为两片石头自责,其为官之清白,令人感佩。
宋代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不爱乌纱只爱民”,民间称其为“包青天”,妇孺皆知其名。
他出知端州(广东肇庆)时,端州的特产——端砚闻名天下,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
而包拯直到离开端州,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他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书写了一首明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宋代山西阳城知县张之才,任上清谨爱民,颇有政声。
他秩满离任时去当地商汤庙辞拜古帝商汤,并赋诗《辞汤庙诗》: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历史中的四个清廉故事感悟心得
历史中的四个清廉故事感悟心得历史中的四个清廉故事感悟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1. 明朝的况钟:况钟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深得百姓拥戴。
在他临终时,皇帝问他的身后事如何安排,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子一婿,都是我的亲人。
”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深深表达了一个清官对家人的深情厚爱。
2. 包拯: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
他曾经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清官应有的高尚品质和责任感。
3. 海瑞: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深得百姓拥戴。
他曾经说过:“为政者,不能取悦于一时,而要以德政泽民。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清官应有的执政理念和道德标准。
4. 于成龙: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他曾经说过:“勤政爱民,是我做官的本分。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清官应有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从这四个清廉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感悟和心得:1. 廉洁公正是一个官员应有的基本品质。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接受贿赂,不滥用职权,不偏袒任何一方。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 亲情和家庭是每个人的重要支撑。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把家庭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不能为亲情所左右。
在面对亲情和工作的抉择时,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因私情而违背职责。
3. 执政为民是一个官员应有的执政理念。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把人民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对待工作,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4. 勤政爱民是一个官员应有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勤勉工作,尽职尽责,不懒政、不怠政,为人民谋福利。
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标准的树立,做到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历史上的这四个清廉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接受贿赂,不滥用职权;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标准的树立;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是一个官员应有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文章标题: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更多原创-(http://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自从文明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
倡导为政清廉,惩治贪污腐败是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
其中,尤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对我们今天反腐败斗争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
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认为吏治腐败是严重弊病,“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因此,明初治吏的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
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大明律》沿用了唐律“六赃”的规定而略有改动。
“明六赃”为: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
以“监守盗”取代唐律“受所监临财物”而正式列人“六赃”,说明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
其他如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坐赃也是为惩治赃官而设置的罪名。
《刑律》为《大明律》的主体部分。
其中专设了“受赃”门,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纹”,吏“一百二十贯,绞”。
犯“不枉法赃”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
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
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
清官包拯的反贪思想
包 拯的大量反贪上书 中可 以知道 , 他主张定制治贪 的主要措施是 注重选 官用人, 推行监察制度 与连坐法, 制定防贪、惩贪法律, 严格 执 法、打击贪赃枉法行 为等。包拯认为, 治 国理 政 , 应 注 重 选 官 用 人 。他 说: “ 励 精治道 ”, 在于 “ 谨修人事 ” ;包拯还 认为, 定制治 贪还必 须推行 监察 制度 和连 坐法等, 以保证赏廉 罚贪, 廉者进 用, 贪夫黜退 。这是 因为, 只有实行严密 的监察制度 , 才能有效地 防止 和及时发现 、 制 止贪 污腐 败 行 为 的 发 生 ; 只 有 在 用 人机 制 上 实 行 连坐法 ,才 能较好地防止贪 赃枉法之徒进 入官吏 队伍, 使贪 官污 吏 的行 为受到有效 的遏制 。在包拯 的仕 宦生涯 中, 历来最被人们 称道 的便 是依法惩贪 。他 不仅 自奉廉 正, 严格要求 自己、家人 和 亲族, 而且 不畏权 贵, 敢 于依法 惩治犯 有贪赃枉 法罪 的皇亲 贵戚, 至于地方 官吏、土豪霸 中的贪赃之徒, 更是严 惩不贷 。在包拯 的 惩 贪 活 动 中, 以 多 次 弹劾 并 要 求严 惩 王 逵 最 为 典 型 。 三 、包 拯 反 贪 思 想 的 主要 特 色 包 拯 , 由 于 长 期 受 到儒 家 思 想 的熏 陶 , 自然 很 懂 得 士 大 夫 为 官 从 政 的基 本 准 则 。他 曾说 : “ 早从宦学, 尽信前书之载, 窃 慕 古 人 之为, 知事君行 己之方, 有竭忠死义之分 。 ”因此 , 在 长期的仕 宦生 涯 中, 他始终 以 “ 忠君爱 国” 为 己任 ,事事 “ 遵而行之 ” ,处处 “ 确 然 素 守 ”, 时时 “ 期 以勉 循 ” 。既 把 忠 君 爱 国 当作 治政 处 世 的 第 一 大义, 又 把 它 努 力 贯 彻 于 治 政 反 贪 的 一 言 一 行 之 中 。 作 为 清 官 典 型, 包 拯 的 反贪 思 想 受 到 了 中 国古 代 传 统儒 学 文 化 的 深 刻 影 响, 体 现 了那个 时代所具 有的鲜明特色 。第一, 包 拯的反贪的思想, 深刻 地反映 了中国传统儒学文化 中的民本 思想特色 。 从包拯 的反贪言 行可知, 传 统儒学文化 中的 “ 民本 ”观 念 , 既 是 其 反 贪 理 论 的 一 个 重要组成部分, 又 是 促 成 其 力 主 反 贪 的 一个 重 要 动 因 , 而 且 还 是 指 导其坚 持反贪实践 的一个基 本原则 。包拯 认为, 百姓是 国家赖 以 生 存 的根 本 , 贪 官 污 吏 是 盗 窃 百姓 财 物 的 强 盗 。第 二, 包 拯 力 主 对 残害百姓 的贪 官猾吏进行严厉 的惩治, 以警贪猥: 同时, 精选、任用 廉干 、勤政之 官, 以了民愿 。第三, 包 拯还采取 了许 多积极 的 “ 恤 民 ”措 施 , 以求 解 决 百 姓 的 温 饱 问题 。第 四 ,包 拯 在 执 法 过 程 中 能 以事 实 为 依 据 , 秉 公执 法 。他认 为 , 断案应注重调查, 执 法 应 以 事 实为依据, 否则, “ 刑罚一滥, 则狡吏得 以为奸, 无所 畏惧” 。 包拯 的反贪 思想 明确地表现 了他 自奉清 正、 崇尚廉 洁的思想 特 色 。包 拯 一 生 , 之 所 以能 表 现 出 刚 正 不 阿 、不 畏 权 贵 、铁 面 无 私 、公 正 执 法 等 优 良的 思想 品 格 , 是 与 其 始 终 白奉 清 正 、崇 尚 廉 洁 的思 想 分 不 开 的 。它 既 较 全 面 而 真 实 地 反 映 了包 拯 的 为人 ,又 是 对 包 拯 一 生 所 作 的较 客 观 而 公 正 的评 价 。 参考文献 : [ 1 ] 包拯 研 究 与 传 统 丈 化 [ M ] . 安 徽 人 民 出版 社 . 2 0 0 1 . [ 2 ] 李焘. 续 资治通鉴 长编 [ M ] . 北京: 中华 书局 . 1 9 8 6 .
古人对清官没有好结果的诗句
古人对清官没有好结果的诗句摘要:1.古人对清官的定义和看法2.诗句“清官不到头”的来源及意义3.多个例子说明清官命运多舛4.分析清官命运不佳的原因5.总结古人对清官的看法正文: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清官的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清官,指的是那些品行端正、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官员。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清官们往往命运多舛,这从许多诗句中可见一斑。
诗句“清官不到头”便是古人对清官命运的感慨。
这句诗意味着,清官虽然品行高尚,但往往不能善终。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确实有许多清官命运坎坷的例子。
首先,我们要明白,清官之所以命运多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斗争密切相关。
在古代,官场黑暗,贪官污吏横行,清官往往会因为坚持正义而触犯权贵,招致排挤和陷害。
例如,明朝的海瑞,他因坚决反对宦官专权,最后被贬为庶人;清朝的于成龙,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但晚年却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
其次,清官往往过于清廉,不善交际,因此在官场上难以立足。
清官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谋福利上,却忽略了自己的仕途。
他们不善于阿谀奉承,与同僚关系紧张,因此在政治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再者,清官过于刚正不阿,容易招致同僚和上司的反感。
在古代官场,圆滑、变通是一种生存法则。
然而,清官们往往认死理,不妥协,导致在官场上四处碰壁。
尽管如此,古人们对清官的评价仍然很高。
他们认为,清官是社会的良心,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清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命运多舛,但历史和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正如诗句所说:“清官不到头,百姓心中留。
”综上所述,古人对清官的看法是复杂的。
他们深知清官在官场上的不易,但仍对清官保持敬意和感激。
古代清官自愧诗拾零
古代清官自愧诗拾零作者:潘启雯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07期历史上,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常感政绩不显,负国负民,有愧于心,古往今来,他们留下许多自愧诗,今天读之,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鉴益。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为官清廉,关心民疾。
在《寄李儋·无锡》中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之愧俸钱”。
看到农民辛勤耕耘,生活困苦,他感慨地说:“方惭不耨者,禄食出闾里”。
与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形成鲜明对比。
后人赞之曰:“凡居官者,廉洁已难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之,应得之俸钱亦觉得有愧,非特谦吏,且蔼然仁人之心也。
”唐代诗人白居易,先后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
他了解民情,深知“嗷嗷万族中,唯民最辛苦”。
在任陕西周至县尉时,他目睹农民冒酷暑割麦的辛苦情景,想起他们交税后所剩无几的悲苦生活,赋《观刈麦》抒其疚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在另一首诗里说:“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诗人爱民之情溢于言表,自愧之心跃然纸上。
一个封建官吏,能有此识此情,实属难能可贵。
宋代文学家苏轼,先后在翰林院和杭州、密州、儋州等地任职。
他为政廉明,严于律己,关心百姓,体恤民苦。
看到农民顶风冒雨辛苦劳作,念及其缺吃少穿的困苦生活,深为感慨,赋诗抒情:“自惭禄位者,曾不事农作。
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在另一首诗里,作者愧疚地说:“永愧此帮人,其刺在肌肤”。
如此见民苦、思己责、生自愧,是忧国忧民的表现,可贵可敬,堪资借鉴。
清代道光年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声。
离任之日,民众拦道挽留。
他目睹此景,十分感动,赋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暗然。
”何以“有愧”?诗中未说,大概是觉得为民做得不够,愧于受此厚爱吧!。
清正廉洁的典故
清正廉洁的典故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典故。
本文将介绍包拯无私、孙叔敖为相、羊续悬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清乾隆帝勤俭节约、郑板桥画竹、诸葛亮勤俭治国、夏明翰砍头等八个方面的典故,以展现清正廉洁的力量和影响。
1.包拯无私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铁面无私。
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家乡为官时便以清正廉洁著称。
据史书记载,他处理案件时总是秉公执法,不畏权势,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他进入中央政府担任要职,依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形象。
2.孙叔敖为相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丞相,他以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著称。
据史书记载,他担任丞相后,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治理国家。
他特别关注国家财政,主张开源节流,杜绝浪费,使国家财富得以充盈。
同时,他还严格要求官员廉洁奉公,使楚国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
3.羊续悬鱼羊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
据史书记载,他担任南阳太守时,看到前任太守留下了许多腐败问题,便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
他将自己的财产全部公布于众,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清正廉洁。
同时,他还用实际行动来杜绝奢侈浪费,例如他将自己的鱼一条条挂起来晒干,直到鱼肉全部烂掉才扔掉。
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百姓,使他们逐渐摒弃了奢侈浪费的恶习。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官员,他以清正廉洁、耿直为人所称赞。
他不愿意与当时的官场腐败同流合污,便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据史书记载,他曾担任彭泽县令时,发现官员们的贿赂成风,而自己的生活又异常困难,于是他在任职八十一天后愤然辞职。
他的这一行动彰显了他的清正廉洁和独立人格。
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揭露和对清正廉洁的向往。
5.清乾隆帝勤俭节约清乾隆帝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他以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著称于世。
他在位期间,努力推行勤俭节约的政策,以此来治理国家。
据史书记载,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从不追求奢侈和享乐。
守住公心的古代名人事例
守住公心的古代名人事例
1. 包拯:北宋名臣包拯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而著称。
他在为官期间,始终坚持公正执法,不畏权贵,为百姓伸冤平反。
他的公正和清廉深受人民爱戴,被誉为“包公”。
2.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他在为官期间,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假错案,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他的公正和廉洁深受百姓拥护。
3. 狄仁杰:唐朝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以其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而闻名。
他在为官期间,多次平反冤假错案,为百姓伸张正义。
他的公正和智慧为后人所传颂。
4.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一生忧国忧民,主张改革政治,抵抗外敌。
尽管受到排挤和陷害,但他始终坚守正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最终,他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
5.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
他在唐太宗时期担任谏议大夫,多次向皇帝进谏,指出朝政中的弊端,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古代名人都以其守住公心的品质和行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坚守公心、维护正义是非常重要的。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康熙王朝,名臣辈出,有两个人身后并不寂寞。
一个是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另一个是最近出现在话剧舞台上、被康熙称为“几近完人”的陈廷敬,树立了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的清官形象。
《大清相国》是一出反腐倡廉的历史剧,一出古为今用的好戏。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把这位被历史尘封、让人敬重、值得后人学习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再现了风清、气正、道德、自守的精神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陈廷敬是一个大才子,一个成功的文化人,他最终以编纂《康熙字典》而青史留名。
但是,史书记载得很少的是,陈廷敬又是一个惩处贪官的骁将、一个除恶不留情面的清官、一个铁腕反腐的英雄。
话剧《大清相国》做到了还原历史、关照现实。
观剧之后,人们对于整敕吏治、严惩贪腐、重用并保护清官的康熙皇帝和正直秉公、重情重义、高才厚德的贤臣陈廷敬充满敬意。
康熙赞扬陈廷敬是“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
这个评价,我以为很贴切。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就是力争做到陈廷敬主张的“治国先治吏”,“以法治吏”。
史载,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
欲教以廉,当先使俭。
”剧中康熙起用陈廷敬反腐肃贪,密召其进宫,赠其一个“狠”字,表明了整治贪腐的决心。
面对腐败成灾,陈廷敬做到了铁面无私,无情肃贪,不管是骨肉至亲,还是知交莫逆,一律用铁腕之力、无情之心来对付,用勇气和智慧来扳倒。
陈廷敬反腐除贪手不软,虎狼丛中也立身。
话剧《大清相国》由洪靖惠根据王跃文同名长篇历史小说改编。
一个年轻才女,写这样沉重的历史戏,很不容易。
她历时三年,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小说原作基础上,作了精细的戏剧加工。
通过科考腐败案、山东百姓捐粮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熔钱所用铸铜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等系列案件为背景,多维地展现陈廷敬的品格和才干。
《大清相国》写了陈廷敬的初心和理想,也写了他的孤独和无奈。
浅谈中国古代清官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清官思想姓名:李青勇学号:201130013002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摘要:封建官僚体制的建立以皇权展开并逐级纵向扩展,封建士大夫如同皇帝的手伸向民间牢牢对大众进行着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官只是以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用软性的方法实现了这种控制,当然,这种控制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好的清官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为实现自身抱负,也为造福一方百姓,却在不自觉中缓和了官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变向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历史上清官思想的存在是人民一种感性的乌托邦式的向往,渴望天下所有官皆是好官,从虚化的不可控的人性的角度而不是从实体可控的体制的角度来期待转变,是一种麻木的表现,期望人性更是百姓无权的一种无奈的表现。
无论再怎么期盼清官,不从体制上进行转变,清官永远都是有限的,好官也是有限的,人民的幸福也是有限的。
关键词:清官情结儒家德治人治封建官僚体制官德正文:中国人一直是有清官情结的。
国人皆爱清官、盼清官、歌颂清官,建立在这种大众心理上的清官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清官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古代清官思想又有什么特点和魅力足以让其印刻在国人的脑海里数千年而不淡?清官思想的出现究竟是对传统文化的贡献还是对现实无情的揭露?顾名思义,清官即是清廉不贪的官,但清官不一定就是好官。
康熙说过这样一段话:“为官之人,不取非义之财,一心为国效力,即为好官。
或操守虽清,不能办事,无论谕旨批驳与部驳之事,积年累月,概不完结,似此清官,亦何裨于国事乎?”①可见,在统治者心中只是清正廉洁并不能称得上一位好官,有能力能办事的官才是好官。
既然清官并不等同于能官,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大众依旧歌颂崇尚清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也是一部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封建系统完善史,而官吏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统治者修缮的工具。
清官再清,首先还是官,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我们不否认清官自身所存在的特有的品质,也不怀疑清官济天下苍生的抱负,我们不是说清廉不值得肯定,毕竟,不是每一个官员都可以成为清官,他们所具有的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舍生请命、除暴安民的道德品质不是每一个官员都可以具有的。
我国古代廉洁文化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浅述
我国古代廉洁文化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浅述作者:张齐发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4期摘要:公权力要求廉政,也可能产生腐败,在渴求廉政和反腐败活动中产生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廉洁文化主要有:高扬德治、民本思想、修身自律、重义轻利、崇尚节俭、重视治吏等内容。
我国古代的廉洁文化为我国当前的反腐败提供精神支持,为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廉洁文化;德治思想;民本思想;修身自律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66-04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们总是渴望掌握公权力的人廉洁自律,公权力能公正行使,但总有人利用公权力为个人、家庭、小集团谋取私利,侵害公众利益,这就是腐败。
腐败几乎与公权力同时产生,有腐败就有反腐败,就有对腐败的制约和批判。
将公权力装进笼子里,推动公权力为公众服务,这就是廉政建设和廉政实践。
在廉政实践中产生廉洁文化,廉洁文化在廉政实践中发展,推动并引领公权力廉洁从政。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廉洁文化传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楚辞·招魂》里就有了“廉洁”一词的出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廉洁”时认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相传我国古代父系氏族社会中,就有了原始社会民主监督形式的最初萌芽。
尧舜禹时期有了人们对贪贿的指责和对勤廉的赞叹,氏族首领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廉洁文化以朴素的形态出现。
我国古代典籍《尚书》是上古时期王室档案文件的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其中就有关于廉洁的记载。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勤政爱民的事迹,《尚书·皋陶谟》中提出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的“九德”,就是执政者应该具备的九种品质,其中包括“简而廉”,说明在上古时期“廉洁”成为民众对开明首领的道德要求和应该具有的品格。
清官贪官_九年级议论文
清官贪官
清官贪官
历数清代帝王,乾隆的事迹最风流有趣,而在他手手,有一清一贪。
清者及是大学士纪晓岚是也,他虽列为大清第一凡流才子,但却品行端正,一生无不当之处,志洁行廉,两袖清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虽说有些小毛病,有点好色,有点好抽烟,但决不误大事。
俗话说的好“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吗!
另一位贪官同样不拘小节,不过是在别的方面。
官司吏见面,送钱财为礼,不拘小节收于袖中,置于府里。
求其办事,不拘小节,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拍帝王马屁,不拘小节,阿谀奉承,肉麻兮兮。
这些“不拘小节”与纪晓岚之“不拘小节”,可谓相去甚远。
这个人乃是清朝军事大臣和坤是也。
两人一清一浊,一正一反,一个一生贫苦,却流芳百世。
一个富宝荣华,却遗臭万年。
纪晓岚与和坤的战争,在清朝一直在进行,在现代,它也不会停止。
清官一定会尽其所能惩治贪官,贪官司也会污陷清官。
但天地正气,一定会集于正义之身,集中于“清”官之身,让清官可以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多造福人类。
在这个世界,有清官就有贪官,有好就有坏,诚如老子所说,凡事都是对立的。
清官司与贪官的战争,可能让贪官一时略占上风,但贪官“躲得
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清官终将获胜,正议终将胜利。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王杰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年(卷),期】2015(0)4
【摘要】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
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将不国。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王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古代清官文化看传统法理的困境--徐忠明《法学与文学之间》一书读后感
2.中国古代社会“清官文化”解析
3.古代清官廉政思想及启示
4.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5.莆田古代清官循吏廉政事迹及其当代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清官羞耻心
来源:中国监察发布时间:2013-09-25 07:30
我国古代有许多清官,清正廉明、严于律己,常因自觉政绩不丰或负国愧民,写下了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羞耻”诗篇。
今日读来,仍不失为一面明镜,让人有所鉴益。
白居易:真诚反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当地索取过名贵物品。
他离任还乡时,却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
他想,山石虽然不值钱,但拿走它却好比贪污了千金,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想到此,他写下了这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带回两块石头,是不足为怪的。
然而,白居易却把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申到了贪污腐败上,这是何等可贵的自责精神。
苏轼:自惭禄位
宋代学者苏轼先后在杭州、颍州等地任职。
他目睹农夫顶风冒雨辛勤劳作,念及他们交税后钱物所剩无几的悲苦生活,便赋诗抒情:“自惭禄位者,曾不事农作。
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
”他还在另一首诗里内疚地说:“永愧此帮人,其刺在肌肤。
”
苏轼看见人民的疾苦,便能够联想到自己没有尽好责任,痛心疾首、惭愧不已,犹如“刺在肌肤”,其爱民、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让人钦佩。
于谦:敬畏“闾阎”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于谦任兵部右侍郎。
时值北方闹灾荒,民不聊生,他奉命巡视河南、山西。
办完公事返回京都前,有人问他“将带何礼敬供上司?”于谦联想到当时一些官吏乘巡视之机搜刮民财、回京后又私下向上司送礼行贿的歪风,便写了一首《入京诗》坦然作答:“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
此诗的前两句,是说土特产品本该是百姓享用,如果搜刮奉官就会给百姓带来祸殃。
诗的最后一句“免得闾阎话短长”,彰显出于谦敬畏“闾阎”(平民)的高尚官德。
蔡信芳:回看有愧
清代道光年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
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声望。
离任之日,民众拦道挽留。
他目睹此景,含泪赋诗赠与民众:“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默然。
”
为什么有愧,诗中并未表达。
大概是诗人觉得自己在“为民做主”方面还有许多没做好的地方,有愧于百姓对自己的厚爱。
先贤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荀子亦曰:“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回看古代清官的故事,不禁觉得,羞耻之心乃人之美德,而为官能常怀羞耻之心,实乃民之福祉矣。
(学升胡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