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

合集下载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由台湾戏剧教父赖声川在1986年以戏中戏的形式创作的戏剧,具有典型的现代剧场艺术体色的作品,其演出的方式是采用集体即兴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它并不是以1种固定的台词生搬硬套的呈现给观众,而是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在导演的领导下进行集体的即兴的创作,根据粗线条设定的情节或人物以及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见闻来继续发展情节和人物。

这样的创作方式摒除了传统的“剧作家编剧,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模式,改为采用导演构筑剧情构架,引导演员相互之间的思维激荡,彼此撞击,即兴创作,进而提炼出演员生命中精粹的经验,以十足的戏剧原创力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暗恋桃花源》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实验性”而成为台湾当代剧场艺术创新的代表,这主要体现为剧中的2个故事交叉的复式结构。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2个不相干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复式结构。

2个故事,1个是以《暗恋》为主题,讲述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最后因为时局的关系而流落台湾,娶妻生子,在病危之际渴望能够再次见到他念念不忘的情人的悲剧。

而另1个故事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讲述的是主人公老陶因不满妻子和房东袁老板的私情愤怒至上游打鱼,而误入桃花源,并在那里对爱情有了新的领悟,从而下山接妻子上山“避世”的喜剧。

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2个故事却因为演出场地及时间问题而不得不同台同时彩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话。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台湾管理的混乱情况。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作者:蒋佳君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蒋佳君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

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

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暗恋桃花源》让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由于剧场管理员的安排错误而“撞车”在一起,在舞台上争夺排练场地与机会的故事。

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公演,当时即十分轰动。

时隔将近三十年,国内外始终有城市在出演,热度不减,因此被称赞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那这部戏剧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一、戏剧矛盾冲突复杂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如果没有矛盾,整部剧将无法展开。

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矛盾冲突十分地集中。

整部戏中的主要冲突是两个剧组对场地的争夺,《暗恋》与《桃花源》剧组争抢排练造成第一层冲突。

而两部戏内部又有矛盾存在,这就是第二层冲突,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结构。

《暗恋》的故事主人公江滨柳是东北的一名流亡学生,与云之凡在上海倾心相爱,但却因为时代大潮的冲击而不得不辗转台湾,结婚生子,最终病危时还想与自己半生牵念的恋人相见。

江滨柳、云之凡与江太太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戏剧内部的冲突。

此外,在剧中人———演员与剧外人———导演之间,也有冲突存在。

而《桃花源》则改编自晋代隐士陶潜的《桃花源记》。

老陶到桃花源打渔以躲避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私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段忘记尘俗的欢乐时光后,归来却发现妻子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甚至还有了孩子。

这部古装喜剧的戏内冲突产生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而戏外冲突则是演员与道具。

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1期Jun2012[摘要]《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论文将着重从主题、编剧、语言、布景等方面对话剧作出简单评析。

[关键词]主题;编剧;语言;布景[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93-02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冯媛(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

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一、关于主题这部话剧的意义和内涵丰富无比,关于主题,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而笔者把它理解为———“寻找”。

“桃花源”是子午虚有的,而“暗恋”总是难以抵达的,所以,不管是《桃花源》还是《暗恋》,这两个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心中的那个美好梦。

这个梦,江滨柳有过,而他等待了几十年,只能到最后无奈地问一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个梦,云之凡有过:“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这个梦,江太太有过,她只是用啜泣的声音答道:“我没关系,我很好”。

这个梦,老陶有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个梦,袁老板有过:“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

这个梦,春花有过,她想要“美丽的田园”、“绵延不绝的子孙”。

这个梦,白衣女子也有过,要不然,她也不会一次次上台寻找那个无人知晓的刘子骥。

他们都在苦苦等待,苦苦寻找着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梦。

正如“暗恋桃花源”这个唯美的题目所暗示,梦永远都是美好的,而梦终究永远都只是梦。

50年后,当老年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再次相见时,他已为人夫,她也为人妇。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国外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古至今,众多国外文学名著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与传播1.古代时期:早在公元前,希腊、罗马等国的文学作品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奥德赛》等。

2.中世纪时期: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阿拉伯地区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如《一千零一夜》等。

3.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学名著如潮水般涌入。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4.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更多国外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作品等。

5.文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许多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果戈里《死魂灵》的影响。

6.艺术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7.哲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8.语言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家们为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不断创新翻译技巧,提高了中国翻译水平。

9.文化交融: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通过阅读国外文学名著,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

10.价值观传播:国外文学名著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现代舞台观念包装起来的古典文艺故事,在掺杂进去“戏中戏”的立体观念表达的实践因素后,则悄然变成了一个由三重文化与三重结构互动包围起来的现代文艺狂想。

《暗恋桃花源》第一次公演是在1986年3月3日,首演地是台北市国立艺术馆。

一经推出,马上在台湾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这几乎是自台湾舞台剧创立并发展以来从没有过的盛事。

这部戏的內容包含了三个被互相穿插起来的部份:通俗文艺悲剧式的《暗恋》部份、荒诞喜剧式的《桃花源》部份、以及后设性的剧场排演部份。

1986年对于台湾而言,是个微妙的年头:在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生活在台湾的许多人都会暗暗感知一个变化即将到来,却也浑然不知这个变化的明确所指。

一方面是解严的声浪在澎湃,等待着艺术家们去突破某些禁忌,一方面戒严的压力也还存在,实在不可能如今天这样肆无忌惮,还要小心地寻找着表达的界限。

在这二者底下,涌动着的是台北都市复杂的社会群像,而它也准确地呼应着当时的社会氛围。

剧情简介:影片分为两个部分,是以戏中戏的形式构成。

《暗恋》部分讲述男主角江滨柳不能忘怀他大陆的旧情人,但碍于局势以及自己重病,自知已回不了老家,而万般无奈。

而《桃花源》的部份其实是与《暗恋》同时展开剧情发展的一个平行剧,将江滨柳的悲剧性的人生遭遇做了诙谐而夸张的一翻评断。

其中为了逃避政治变迁而逃到台湾的江滨柳,被逃避绿帽子戴而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做了一个鲜明的反比。

一个是为了纯洁的感情而逃,一个是为了肮脏的家庭生活遭遇而逃,一个走进了政治强权与文化桎梏双重压抑的台湾岛,而另一个则走进了鸟语花香、“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江滨柳战后在上海与云芝凡相识,但这对情侣因中国内乱而在1949年失散了。

江到了台北,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的平安,但十几年心中一直无法忘记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

一直到前几年,大陆开放了,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芝凡的下落,他在报纸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芝凡,寻找他早已逝去的梦想……当戏正在排演的时候,另外一个剧团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大学语文论文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冯王玺摘要:《暗恋桃花源》是享有“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美誉的赖声川导演的经典之作。

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争抢彩排场地为主线,两个剧组时而并行各自展开故事情节,时而交错互为干扰。

在这种看似混乱的氛围中,导演以独特的戏中戏结构,灌之以韵味儿十足的语言,将剧中人物交错繁杂的三角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

更在舞台与观众、现实与幻想中间给足了观众玩味儿的空间。

关键词:互文语言暗恋寻找三角关系一、互文性的戏中戏结构《暗恋桃花源》这部剧以《暗恋》和《桃花源》两部剧构成。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讲的是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而相遇,也因战乱而离散。

其后两人不约而同地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下落,暗恋40年后两人才得以相聚,这时候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而江滨柳也在郁郁寡欢中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讲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愤然出海打渔,在巨浪中险些丧命,却无意中闯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待老陶回武陵后,发现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生活却十分窘迫。

两台话剧不期而遇,从混乱到和谐,从笑闹到沉思,以时间为维度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悲与喜的交织。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也就是戏中戏的形式,是戏剧在两个剧团争剧场的大故事背景下使两个剧目同台演出。

在两台话剧的排练过程中,一个疯女人不断地寻找着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寻梦者刘子骥同名的人。

这个疯女人莫名其妙的举动连同排练的舞台,把两个故事完美地连缀在一起,并使这两个故事与观众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有利于观众进行反思和深入挖掘。

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符号学专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

她提出的互文性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任何文本都是一个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被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作者:————————————————————————————————日期: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新闻学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张俨【摘要】一个舞台却上演两部不同话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情感表达,《暗恋》与《桃花源》的不期而遇,碰撞出暗恋桃花源的意趣和追求。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逻辑爱情内涵一、逻辑结构:两个故事穿针引线一个舞台却上演两部不同话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情感表达,《暗恋》与《桃花源》的不期而遇,碰撞出暗恋桃花源的意趣和追求。

因为两场演出都在所以他们在争的过程中又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也正是因为这种妥协让两部本不相干的剧作连在一起衍生出新的含义,古今相交,悲喜剧相结合呈现在我们眼前。

《暗恋》,讲述男女主角江滨柳和云之凡相爱在上海也离别在上海,从此他们再也找不到对方,直到40年后,江滨柳在重病在身的情况下忍不住登报寻人,并终于等到和云之凡最后一次相见,遗憾怀念无奈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但也只能向命运屈从。

《桃花源》,一部表面荒诞不羁笑料不断的古装话剧,渔夫老陶因为生理和性格原因与妻子春花之间渐生罅隙,春花最终和袁老板私通,两人驱逐老陶离家出走。

老陶偶然之间误入桃花源,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始终对春花旧情难忘,于是重回武陵发现春花与袁老板已经成婚生子但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琐碎争吵不断。

而在整部剧中,最具有深意的是一个陌生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孩儿的设置,她的行为和语言显得那么怪诞,她行走于两个剧组之间行走在整个剧院之中,执着的喊着刘子骥的名字,她寻找的,是她深爱的也是抛弃她的一个男人。

赖声川说:“我的作品中一直有拼贴的概念,其实剧场本身就是拼贴的艺术。

《桃花源》有许多华丽的东西,不断掉下来,掉下来,落在《暗恋》当中,《暗恋》的感觉、视觉、内容、思想,都是这些东西。

论《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作者:鲁娅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19期【摘要】赖声川被称为是台湾现代戏剧的先行者,他的作品《暗恋桃花源》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在话剧中的延伸。

由于国外留学经历,赖声川很自然会受到后现代主义否认同一性、整体性,反对理性思潮的影响。

与情节、时空、结构相整一的传统戏剧不同,《暗恋桃花源》的情节破碎、时空交错、第四堵墙的瓦解都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间离;时空交错中图分类号:J805 ; ;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7-01一、间离手法间离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

这样的表现手法让观众能免除剧情对个人情感的影响,对剧作进行客观的新的审美。

《暗恋》是一个现代爱情悲剧,《桃花源》则是以古代桃花源的传说为基础的喜剧,两个剧组因为排练舞台的冲突而互相干扰,使两个舞台剧交叉上演,以至于观众多次刚刚投入剧情却被戏中戏干扰,从而让观众与戏中戏的人物、剧情、情感等产生疏离。

而只有这样的疏离才不至于使观众深陷于剧情而在审美判断上过于感性。

这样的感性会让人产生思维惯性,观众也会因此而出现审美疲劳。

泛滥的感情必然会影响观众审美的客观性。

对此,间离手法的另一个作用便显得更重要——将我们习惯性的东西陌生化,使观众对所描述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的新的立场。

在《暗恋》中导演力求回到事件所发生的背景,努力求真,但剧情被打断的每一次都是对观众的一个提示——台上发生的仅仅是戏。

而《桃花源》则刚刚相反,大导演(袁老板)运用夸张的、浪漫的手法,在表演上,演员的夸张言行表现着人物的内心,在场景上,大导演运用浪漫的设计,让桃花源和武陵形成鲜明的对比。

间离手法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赖声川对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子的设计,她是隔壁剧组的演员,她的出现短暂,但却非常突兀,这样的突兀给《暗恋桃花源》整体上形成一个冲击,这不禁会让渐渐入戏的读者再一次跳出剧情来思考,这个女子是谁?刘子骥又是谁?为什么她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是无解的,但观众也许会就此开始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一直怀着这个疑问,这无疑又是在提醒观众,不要陷入剧情。

不搭调的和谐——简析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言艺术

不搭调的和谐——简析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言艺术

不搭调的和谐——简析台湾舞台剧《暗恋桃
花源》中的语言艺术
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是一部融合了光影、音乐、舞蹈和戏
剧元素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现代人突然穿越到古代桃花源,与当地百
姓互动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对于自然、生命和爱的追寻和探索。

在这
个作品中,语言艺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独特而和谐的效果。

首先,剧中的语言采用了现代和传统的混搭,既有江南口音的方言,也有古文的加入,同时还穿插了现代的流行语。

这种混搭让剧中
的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让观众感觉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和鲜活感。

其次,剧中的语言艺术体现在了诗意化和音乐化的处理上。

在一
些情感表达和关键场景中,戏剧化的语言被巧妙地配合上了琴声、笛
声等音乐元素,让观众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也让场景感受更加浓厚。

而在话语交流和互动方面,剧作家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塞德里克
方法”,即采用了一种“快速闪现”的语言交流方式,让台词之间呈
现出一种流畅而紧密的关联,既符合戏剧的紧凑要求,又使语言之间
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

总的来说,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言艺术呈现了一种
不搭调而和谐的效果,它将现代和古代、传统和流行、诗意和话语的
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了无
限的遐想与感受。

暗恋桃花源观

暗恋桃花源观

[键入公司名称]简析《暗恋桃花源》姓名:陈奕铭学校: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广告学年级:2014级学号:1403615051目录一.简写文章摘要 (2)关键字 (2)前言 (2)二.简析创作背景 (2)三.简析人物塑造 (3)江滨柳: (3)江太太: (4)老陶,春花,老板: (4)四.简析语言风格 (4)暗恋桃花源的观后感及赏析一.摘要:1986年上映,以暗恋和桃花源为两条主线索,将两个故事相互交错,从而让我们从中体会出人生的哲理,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延伸,我们可以看到,暗恋桃花源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虽然用电影的形式,但是里面填充了两个话剧,利用多种形式,这无疑也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

《暗恋桃花源》一剧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所以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去赏析以及去谈论《暗恋桃花源》的观后感。

关键字:暗恋桃花源后现代主义美学创作方式前言:在1986年,台湾首映《暗恋桃花源》,引起一种追捧。

本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刘子冀”在剧场中跑过。

就是这样的剧情,为中国的话剧以及电影创作史上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编导赖声川于1988年获“国家文艺奖”;1991年,该剧在美国、香港巡回演出;次年由赖声川亲自执导改编为电影,影片获1992年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剧片和最佳录音入围,及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的1992年度十大华语片第3名。

《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

《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

《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在《变形记》、《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暗恋桃花源》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这一问题,还是想要选择《暗恋桃花源》这一个虽以西方文论为指导可却产自东方的作品来谈谈。

现代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隐喻性,带来了文学形象的“符号化”的特点。

也就是说,这些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它指向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从而让读者具体的感知某种抽象化了的内容。

一如《暗恋桃花源》中那个疯疯癫癫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每个人都因为她的探寻显得莫名其妙,用谎话打发她、敷衍她,依旧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着。

她作为一个寻找着活在现代的女子,苦苦寻找着十几个世纪之前的人,其实已经注定了错过,但这个女人却是所有人的缩影,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在寻找“刘子骥”,无时无刻不在苦苦求索,江滨柳寻找着云之凡,老陶寻找安逸温暖的人生,但那个女人告诉了我们,这个执着注定无果。

因此,这个女人、苦苦找寻的刘子骥都是有指向他本身形象之外意义的,她是追求幸福的象征,而刘子骥就隐喻着那些得不到的幸福。

“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

桃树上面的花开了……”女子在话剧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

这里刚刚还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转眼间风吹云散。

她旋转着,张开双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黄纸,她在祭奠谁?“寻病终”的刘子骥?自己找不到的爱情?剧中每一段不完满的感情?抑或是世间上所有的爱情?其次,《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还体现在内容上的“向内转”,即在整体表现上趋向主观化或是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乃至潜意识心里和非理性的世界。

在剧本中,描写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虽然是以戏中戏的形式,但是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与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性的观点截然不同;另外,《暗恋桃花源》中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十分丰富,如以下这段话,就十分出色地写出了老陶的心理活动,是其在内容上“向内转”的典型代表:老陶:这是什么酒哇?(到旁边去拿菜刀。

《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现 。 暗恋桃花 源》 由于《 在《 中, 暗恋》 和
《 花源》 桃 剧组 同时在排 戏 , 节的破 情
碎 和拼 贴 也 就 理 所 当然地 造 成 了时 空
的 交错 。 这 种 交错 分 为 两个 层 次 。首
先 , 场是一个时空, 暗恋》 剧 《 中的 台湾
( 下接 7 2页 )
7 0
麻 木 的 中年妇 女 ( 中演员 )就 在夜 游般地 四处走 剧 动。像是找人 , 又像是 梦游 。时而停 下来拦住一 个人 打 听什 么 , 多半 时 间又在喃 喃 自语 。” 这个 用意在 于
遇、 苦辣 酸甜 的人 生 况味 , 用有 限展 现
恋桃 花 源》 , 体表 现 为 : 节破 中 具 情
碎、 时空交错 、 第四堵墙的 瓦解。

无 限, 因此 , 于时空要 求 高度统 一。 对
时 空的安 排是 与情 节设 置 紧 密联 系 的。时空交错 与情 节破碎都 是后现代
统戏剧 不 同, 声川 的作 品具有 明显 赖 的后现代特征 。18 年 在 台湾首演 , 96
而后 二 十年 来 不断 演 出获得 佳 评 的
也强制地被判 了死刑。 第二 , 出正在 两
上 演 的 戏 ,也 因 为剧 组 争 抢 场 地 和 时
《 暗恋桃花 源》 就是一 个典型 。后现代
的 旧 军 装 、 起 马 尾 就 成 了 当年 的 小 姑 娘 , 下 旧 军 扎 脱 装 、 下 马尾 就 变成 了当下 的 “ 明 星” 舞 台左侧 的转 放 大 ;
三、 观演关 系— —从剧 本开始设计观众 作 为一部 小剧 场剧作 , 剧 着重 强调 观 演关 系, 本
例 如 “ 众 陆续入 场 时 , 一 个 穿得 不城 不 乡、 情 观 有 神

《暗恋桃花源》的留白艺术探寻

《暗恋桃花源》的留白艺术探寻

《暗恋桃花源》的留白艺术探寻【摘要】《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留白艺术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主要留白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情节中巧妙运用留白来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留白在小说情节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刻意隐藏信息,更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张力。

进一步探讨留白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读者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会更加投入地参与故事,从而增强阅读体验。

作者如何运用留白艺术的技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仅涉及到语言表达,还涉及到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暗恋桃花源》的留白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展望未来,留白艺术将在文学创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留白艺术、探寻、分析、作用、互动、关系、技巧、独特魅力、意义、展望1. 引言1.1 介绍《暗恋桃花源》的留白艺术探寻《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留白艺术为特色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巧妙运用留白元素,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朦胧美丽的桃花源景象。

留白在小说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添神秘感和浪漫情调。

作者通过留白与读者的互动,引发想象,激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而作者运用留白艺术的技巧,如点到即止、意犹未尽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诗意和张力。

结合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精湛的文学修养,《暗恋桃花源》留白艺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文学作品增添了层次和深度。

留白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留白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更在于激发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想象力。

展望未来,留白艺术将继续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的留白艺术探寻,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品味。

2. 正文2.1 《暗恋桃花源》中的主要留白元素分析在《暗恋桃花源》这部小说中,作者巧妙运用留白元素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主要的留白元素包括人物性格的部分隐匿、情节展开的悬念设置、以及暗示性的对话和描写。

作者通过留白的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深刻。

有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格并没有被完全展现出来,留下了一些未知之处,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浅谈《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

浅谈《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

浅谈《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1. 引言1.1 简介《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是由中国作家顾城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描写现代都市中人际关系和爱情为主题。

故事讲述了男主角刘大伟和女主角王小帆之间发生的一段暗恋故事。

在这个虚拟的桃花源般的城市中,各种繁复的人际关系和爱情纠葛在角色之间展开,引人深思。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对爱情、人性的深刻探讨而备受赞誉。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城市,城市里宛如桃花源般幽静而美丽,但却隐藏着种种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男主角刘大伟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他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压抑,直到遇见了王小帆。

王小帆是一个独立、坚强但内心脆弱的女孩,她的出现让刘大伟的生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之间的暗恋情感纠葛,让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通过《暗恋桃花源》,读者可以深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爱情观。

作者通过刘大伟、王小帆等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不同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多维度描绘,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引人思考。

1.2 角色介绍《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青春校园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男主角小白和女主角小芳之间的纯爱故事。

除了这两位主要角色,小说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配角。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些角色。

首先是男主角小白,他是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热情的青年。

在学校里,他是个成绩优秀的学霸,但在爱情方面却有些迟钝。

他对待爱情非常认真,总是希望能够找到真爱。

女主角小芳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女孩。

她对爱情抱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总是期待着能够找到那个能够让自己心动的人。

除了主角之外,还有一些配角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小白的好友小明,他是一个风趣幽默的男生,对待爱情比较随意。

还有小芳的闺蜜小茜,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对待感情非常专一。

这些角色在《暗恋桃花源》中各具特色,各自的爱情观也各不相同。

他们的相遇、相处和相爱,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精彩。

接下来我将分别探讨各角色的爱情观,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爱情观冲突。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

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

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

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

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

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但是,每多看一次,便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它是一部具有魔性的神奇的电影,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被时间的浪潮淹没,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影坛,经典的电影还是会像一颗永不黯淡的星星,即使你不去理睬,也丝毫不妨碍它散发着熠熠光辉。

浅析话尉《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尉《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两出戏挤在一个 台上演, 高潮处连台词 都能相互接上 ,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 观止 !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 , 中间 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 来,讲 述 “ 找寻”这个 主题 ,谈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 系.观众在剧场里 ,看戏 中戏 ,不知不觉之间 自己也 成 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 大开来 ,端 的是N B 无 比。形 式上看,有话剧 、相 声、小品甚至 日本的谐剧的成分 ,全部能在一个舞 台上展现 开来。四、五样道具 , 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 么一 出复杂的戏剧 ,我对赖 声川和李立群的敬仰之情 有 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幸福在于 当下 ,而非 荒诞与虚 无的未来。一场喜剧 ,一 场悲剧,两种戏在 同一个舞 台上演 。这个舞 台就是我们 自己的人 生,悲剧和喜剧 , 交错 着纠墟着在上演 ,破碎的 片段 ,贯穿 了时间。而且我们 都是演员,不管遇到 多 少干扰 ,都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幕. ( 二) 《 暗 恋 桃 花 源 》 的结 构


《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 老陶的老婆偷汉子 ,递 大怒 出走 ,来到 了桃花 源。在那 里遇见 了一对 夫妇 ,刚好 和 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 E l 子 虽然快 乐,但是总
还是 想回家。等 回了家,发现奸 夫淫妇过着并 不l } 起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 ,再返桃花
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r 2 o 1 4 0

浅析话尉 《 暗恋桃花源 》的艺术性
文/ 韩忠启
摘 要:话剧指以对话 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 用少量音 乐、歌唱等,但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 员在 台上无伴 奏的对 白或独 白。 话剧本是-r ' l 综合性 艺术 ,剧作、导演、表演 、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 剧作为一 门文学体裁,有 着 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 求,并制约 着读者对它的接 受和欣赏。而 《 暗恋桃花 源》堪称- /  ̄ - A I 忡 的经典之作。本文简要介 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 定,从 内容和 结构两个层面来对 《 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作了西方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文论专著《诗学》,他在其中对悲剧和悲剧理论的论述为后世戏剧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

《暗恋桃花源》作为赖声川的代表作,沿袭了亚的理论思想,也充满了多彩创新元素与勇敢的尝试和超越。

一.悲剧:摹仿与净化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为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一个严肃完整、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而非摹仿人的品质。

《暗恋桃花源》看似是《暗恋》和《桃花源》这两场不论是形式、时代还是风格、人物、表面情节都迥异的话剧的穿插排列,也不符合亚对于戏剧“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的要求。

但它实质上并非混乱,而是暗含统一思想。

这条暗线由那不停寻找“刘子骥”、“扰乱和打断”戏剧的看似疯癫的女子串连了整部作品。

寻找:找心中的那人、情、向往与桃源。

女子在找刘子骥,江滨柳在找云之凡,老陶在找桃花源。

无论人格与时代多么不同,剧中人物都在做同一个行动。

而这其中悲剧性则在于,这些寻找都由于种种原因,客观条件历史使然或者命运不确定性的捉弄,终无满意结果。

刘子骥一直没出现;屈从于现实嫁做人妇的云之凡也不再是江滨柳心中那人,不能再给他那思念已久的爱;老陶在现实中再次失望后欲返桃源却丢了记号终寻不得。

怅然在人物心中呜咽着无法散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物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就会让观众怜悯,而当这个人与观众相似时后者就会感到恐惧;悲剧就是通过这种怜悯和恐惧来陶冶情感。

曲终人散,观众却无法从戏中抽离。

有别于传统戏剧,《暗恋桃花源》让观众看到戏中有戏。

不同于传统“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观剧,观众仿佛是在看导演排话剧,自身似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

但又何尝不是——它摹仿的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的行动,是摹仿“必然”。

每人心中都有个寻找的对象。

追寻,或许知道造化弄人,却逃不过心中执念。

当看到重病在床的江滨柳终于见到心念几十年的情人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分离时,读者潸然泪下,哭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更哭自己在追寻途中所遭遇和将遭遇的艰辛无奈。

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一、“戏中戏”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暗恋桃花源 》是 一 部 典 型 的 精 致 艺 术 与 大 众艺术成功结合的戏剧。“赖声川在该剧中采用 ‘戏中套戏’的表现形式,可能受到意大利戏剧家 皮兰德娄的 名 剧 《六 个 寻 找 剧 作 家 的 剧 中 人 》的 影响,但是 他 有 自 己 的 组 合 方 式 与 内 涵。”[2]《暗 恋桃花源》是一部承载了几代人欢笑与泪水的戏 剧,故事讲述的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团因 为剧院管理者的疏忽,把他们的排练时间都安排 在了同一个晚上,于是两个不同风格的剧团发生 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出乎意料的是两个剧团的 演出内容和主旨在某种关系上能够契合,从而衍 生出多义丰富的剧场效果和戏剧内涵。一个是现 代悲剧,一个是古装闹剧,悲喜之间,互相渗透,剧 中一个神 秘 疯 女 子 煞 有 介 事 地 进 入 打 断,“寻 找 刘子骥”的 疑 惑 也 笼 罩 在 剧 场 上 空,发 挥 着 蒙 太 奇的作用。两个剧团搬演的题材并不陌生,一个 是反映战乱离别中依然守望爱情的知识分子的内 心追寻,一个是古人笔下的桃花源胜地的另类诙 谐建构,各有深意,拼贴起来,可以窥探到创作者 在时代背景下的深思。
而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也更加关注角色们怎样发展注意力全放在角色的处境去演员们被干扰中止表演仿佛也是在剧场上代替观众来发声特别有段两个剧团导演的争执暗恋导2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演指责桃花源剧团糟蹋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源桃花源导演嘲讽他们想把百合花的感觉拍出来的过分理想主义
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8.02.008
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李宗霖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20世纪末,台湾现代戏剧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其融入的后现代元素使戏剧文本和舞 台演出都取得不俗的成就。赖声川作为“开拓台湾现代剧场的先行者”,他的代表性话剧《暗恋桃花源》展现 了独特的后现代特征,影响深远。它在结构上有“戏中戏”拼贴的离奇组合,在内容上有荒诞化的多元主体, 在精神实质上则有安托南·阿尔托的残酷的生命意识,这三方面的突出特征在该剧中反映了赖声川对后现 代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后现代特征;戏中戏;荒诞化;残酷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2018)02-0041-06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时间快到12月了,它催促着我赶快写这篇欠了许久的《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初次公演是在1986年,演到现在已经32年了,仍然场场爆满。

我上次看这台话剧是2016年11月12日,看完就该写的,但是一看就不由得投了太多的情感和情绪,看完后半个月回想到剧中细节都情难自禁,以至于无法客观调动思维来写些什么。

时间快到12月了,我要去看今年的演出了。

如果不在看之前写出来,怕是不知又要拖到几时了。

《暗恋》是现代悲剧,《桃花源》是古代喜剧。

因为剧场工作人员的疏忽,使得两台完全不相干的剧,不得不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互相干扰,场面杂乱,人员混乱。

真是想想都烦死了!但是赖声川就有神奇的创意,把两台剧融合在一起,形成戏中戏的模式。

这样《暗恋桃花源》就有了三个层次,《暗恋》和《桃花源》原本的剧情各是一层,戏外不满演员表演的导演、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混乱的剧场又是一层。

如此混乱,必须有一个核心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东西串联起来。

《暗恋》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末,一对生活在上海的情侣江滨柳和云之凡,因内战而离散。

江滨柳来到台湾,苦苦寻找在大陆的云之凡,却一直了无音讯。

而后,找了一个人成家生子,蹉跎此生。

风烛残年之际,两岸恢复通信,江滨柳得知找了半辈子的云之凡,原来就在台北。

于是,他登报寻找云之凡,在有生之年得见梦中情人最后一面。

原来云之凡也经历了和他极其相似的人生轨迹。

只是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本该是两条相交线,却变成了咫尺天涯的平行线。

《桃花源》讲的是:渔夫老陶因不满妻子春花与袁老板出轨,愤而离家出走,误入桃花源。

在桃花源,老陶遇到了跟妻子春花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相亲相爱的夫妻二人。

老陶和他们在桃花源欢心美好地生活了一段时间,想把妻子春花也接来。

回到现实的老陶发现,春花和袁老板已经生活在一起并育有一子,却过得并不幸福,自己想再回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来路了。

语言的织体──《暗恋桃花源》分析

语言的织体──《暗恋桃花源》分析

语言的织体──《暗恋桃花源》分析
甘小二
【期刊名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3
【总页数】8页(P72-79)
【关键词】台湾;<<暗恋桃花源>>;赖声川;电影语言分析
【作者】甘小二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2
【相关文献】
1.暗恋桃花源——赖声川与《暗恋桃花源》 [J], 张俊
2.文本、形式与差异——从《暗恋桃花源》到《新暗恋桃花源》 [J], 应丹
3.不搭调的和谐——简析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言艺术 [J], 尹晓丽
4.探究《暗恋桃花源》中关于《暗恋》的"遗忘与铭记" [J], 周苑桐
5.“暗恋”“桃花源”——电影《暗恋桃花源》 [J], 苏艳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
在《变形记》、《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暗恋桃花源》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这一问题,还是想要选择《暗恋桃花源》这一个虽以西方文论为指导可却产自东方的作品来谈谈。

现代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隐喻性,带来了文学形象的“符号化”的特点。

也就是说,这些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它指向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从而让读者具体的感知某种抽象化了的内容。

一如《暗恋桃花源》中那个疯疯癫癫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每个人都因为她的探寻显得莫名其妙,用谎话打发她、敷衍她,依旧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着。

她作为一个寻找着活在现代的女子,苦苦寻找着十几个世纪之前的人,其实已经注定了错过,但这个女人却是所有人的缩影,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在寻找“刘子骥”,无时无刻不在苦苦求索,江滨柳寻找着云之凡,老陶寻找安逸温暖的人生,但那个女人告诉了我们,这个执着注定无果。

因此,这个女人、苦苦找寻的刘子骥都是有指向他本身形象之外意义的,她是追求幸福的象征,而刘子骥就隐喻着那些得不到的幸福。

“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

桃树上面的花开了……”女子在话剧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

这里刚刚还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转眼间风吹云散。

她旋转着,张开双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黄纸,她在祭奠谁?“寻病终”的刘子骥?自己找不到的爱情?剧中每一段不完满的感情?抑或是世间上所有的爱情?
其次,《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还体现在内容上的“向内转”,即在整体表现上趋向主观化或是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乃至潜意识心里和非理性的世界。

在剧本中,描写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虽然是以戏中戏的形式,但是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与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性的观点截然不同;另外,《暗恋桃花源》中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十分丰富,如以下这段话,就十分出色地写出了老陶的心理活动,是其在内容上“向内转”的典型代表:
老陶:这是什么酒哇?(到旁边去拿菜刀。

边用菜刀弄酒瓶)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没买回来,这还叫家吗?(打不开)我不喝可以了吧!(将菜刀与酒瓶放下,拿起饼)我吃饼!(仿佛感想颇多)武陵这个地方呀,根本就不是个地方。

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呵,那鱼好像串通好了一块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咬饼,但就是咬不动)嗯……(把饼拍在桌子上,操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

这叫什么刀?(扔刀)这叫什么饼?(把饼摔在地上,踩在两张饼上,扔第三张饼)大家都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我踩!我踩!(突然停下,指着第三张饼)你别怕,你没错,你冤枉。

(指脚下两张饼)你们两个这是干什么?(交叉步,扫堂腿,头顶地面欲倒立)压死你,压死你!
另外,现代主义颠覆文学传统的又一方面,在于它荒诞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看完《暗恋桃花源》,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其中混乱的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拼凑的手法,赖声川用拼凑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喜交融的荒诞的艺术效果;此外,在语言上,《暗恋桃花源》的台词对白重复单调、意义模糊而且无厘头,但事实上这种略显异化的语言形式实现了对传统的颠覆,从而也对主题做了发现和开拓。

如以下对白:
老陶:袁老板,你说这话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吗?
袁老板:我这话太哪个什么了?
老陶:上游有大鱼我也知道,可我的船就这么点儿大,我去吧,去吧,去了不就那个什么了嘛!
春花:看你这个人,叫你去那个什么,结果你坐在那儿说了那个什么,说了半天你到底说哪个什么了?
老陶:我说的还不够那个什么的吗?
春花:怎么可能够那个什么了?
袁老板:你看你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你说了什么跟什么嘛你?你有话干脆直接说出来。

老陶:这话要是直接说出来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嘛!
春花:你要是不说出来不就更那个什么了吗?
总而言之,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非常庞杂的文学现象,它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的隐喻性,文学符号的符号化以及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等文学表现形态使它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成为了文学世界中另一道要与众不同的靓丽风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