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化学每日一题喷泉实验分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泉实验分析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 水

B CO2 4 mol/L NaHCO3溶液

C Cl2饱和NaCl水溶液

D NH3 1 mol/L盐酸

【答案】D

【解析】产生喷泉的条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大,烧瓶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NH3与盐酸能完全反应,则液体几乎能充满烧瓶。

解题必备

喷泉实验原理分析

1.氨气的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

(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2.喷泉实验基本原理

从原理上分析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反应),使容器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液体快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下表列出的气体遇相应的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气体HCl NH3CO2、Cl2、SO2NO2+O2

吸收剂水或碱溶液水或酸溶液碱溶液水或碱溶液

(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内部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促使容器内的气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喷雾器、火山喷发就是此原理。

易混易错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首先瓶内外压强差要足够大,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瓶中有液体,可能会使气体在实验前已有大量溶解,造成内外压强差不大,形成的喷泉现象不明显。②气体要充满烧瓶。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学霸推荐

1.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2.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打开止水夹,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1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

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填编号)。

A.SO2和H2O B.CO2和NaOH溶液 C.NH3和H2O D.NO和H2O

(2)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后,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填编

号)。

A.Cu与稀硫酸 B.Cu与稀硝酸 C.Al 与浓硫酸 D.Fe与浓硝酸

(3)比较图1和图2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1是________(填“增大”

或“减小”,下同)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2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

(4)某学生积极思考喷泉原理的应用,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

①如果关闭活塞c,打开活塞a、b,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①操作的基础上,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在正确的实验装置与操作下,气体与液体易发生反应或易溶即可形成喷泉。CO2→NaHCO3溶液,不反应,难溶(或难溶),无喷泉;NH3→H2O(酚酞),易溶,显红色,形成喷泉;H2S→CuSO4溶液,反应,黑色沉淀,形成喷泉;HCl→AgNO3溶液,反应,白色沉淀,形成喷泉。

2.【答案】B

3.【答案】(1)D

(2)B

(3)减小增大

(4)①HCl气体进入到盛有NH3的集气瓶,产生大量的白烟②打开活塞c

【解析】(1)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喷泉,A、C利用气体的溶解性形成喷泉,B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喷泉,而D中NO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喷泉。

(2)图2的锥形瓶中,C、D中发生钝化,A不发生反应,只有B中生成NO,瓶内气体增多,则B可形成喷泉。

(3)图1和图2两套装置,均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1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而图2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