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是以姚梅龄为代表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方法,其要点如下:一、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症状,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以及用手进行脉诊,全面分析病情,寻找病因和病机。
二、辨证施治,针对病机选择治疗方法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机辨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辨别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机,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辨别病因病机,确定病名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因病机,确定病名。
在鉴别诊断时,要分析病因,即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了解病机,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病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辨别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
在鉴别诊断时,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法。
对于轻度病情,可以采用温通解表、健脾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重度病情,可以采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五、辨别病程阶段,制定预后预防策略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程阶段,制定预后预防策略。
在鉴别诊断时,要判断病程的不同阶段,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辨别病因病机、辨别病情轻重和辨别病程阶段等。
通过全面分析病情,确定病名,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预防策略,以达到治疗内科疾病的目的。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内科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中医临床各科鉴别诊断
爱处暗室,爱倚门后,见人则惊 避; 心悸可见促、结、代、疾、迟 卑揲一般无促、结、代、疾、迟 等脉象。 等脉象。
16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相当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
共同点:心胸躁动不安。 不同点:
心悸 心中剧烈跳动;
奔豚 上下冲逆;
发自于心。
发自少腹。
17
胸痹与悬饮(相当于结核性胸膜炎) 共同点:胸痛。 不同点: 胸痹
属性 转归
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 忡。
15
心悸与卑(揲)的鉴别(10.5版,不见于11.5版)
共同点:均有胸中不适感。 不同点:
心悸
无情志异常; 胸中不适缘于心跳, 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
卑揲
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 卑揲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 具有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 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多种症状。
10
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共同点:病位均在肺。 不同点:
肺痨 具有传染性,是痨虫侵袭肺 部而导致的一个独立的慢性 传染性疾病; 肺痨的晚期也可转属肺痿;
肺痿 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如肺 痈、肺痨,久嗽)后期转归 而成;
喘证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 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无抬肩撷肚 哮多兼喘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 症状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喘未必兼哮
5
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相当于喘息性支气管、慢性支气管炎。 共同点: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不同点:
癫证
中医骨科鉴别诊断
中医骨科的鉴别诊断主要涉及两个方向,一个是骨折,另
一个是骨髓瘤。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其主要症状包
括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
X线片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以观察到骨质的断裂和移位。
对于骨折,中医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外固定,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如中草药
和膏药,以促进骨折愈合。
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侵犯骨髓,引起
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无
限增生,分泌破骨细胞活动因子,促使骨质吸收,引起弥漫
性骨质疏松或局限性骨质破坏。
因此,对于骨髓瘤的鉴别诊断,除了观察临床症状外,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
等检查。
总的来说,中医骨科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骨科也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鉴别诊断(详细)
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鉴别
2、普通感冒与流行感冒鉴别
3、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鉴别
4、哮证与喘证鉴别
5、实喘与虚喘鉴别
6、胸痹心痛与真心痛鉴别
7、胸痹心痛和胃痛鉴别
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9、出血部位与相应脏腑
1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11、紫斑与丹毒的鉴别
丹毒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2、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3、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和腹痛鉴别
14、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15、呕吐与噎膈鉴别
16、痢疾和泄泻的鉴别
17、暴痢与久痢的区别
18、便秘与积聚鉴别
19、虚秘和实秘的区别
20、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21、阳水与阴水区别
22、癃闭与淋证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量低于正常,严重时无尿排出。
23、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24、中风脱证与闭证鉴别
25、中风中脏腑阳闭与阴闭的区别
26、黄疸阳黄、急黄、阴黄的区别
27、小儿泄泻的大便性状辨别:
28、疳证与食积、厌食进行鉴别。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辨病辨证”。
其中,鉴别诊断是中医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全面的辨证分析,中医医师可以识别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各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病的鉴别诊断寒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类疾病,其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情和治疗原则上的差异。
对于患者来说,寒热病的准确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1. 寒病的鉴别诊断寒病主要由寒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寒性症状如寒战、畏寒等。
在舌象方面,常见舌苔白而腻。
在脉象方面,脉沉迟为寒病的特点。
治疗原则:驱寒解表,温阳散寒。
2. 热病的鉴别诊断热病主要由热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等。
在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热病的特点。
在脉象方面,脉浮数为热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降火。
二、虚实病的鉴别诊断在中医学中,疾病可分为虚证和实证。
虚实病的诊断对于中医的治疗至关重要。
1. 虚证的鉴别诊断虚证主要由体内致病因素过重,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乏力、神疲、食欲不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质淡、舌苔薄白为虚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弱缓为虚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阳壮阴。
2. 实证的鉴别诊断实证主要由外感邪气或内产实症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身热、躁动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实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数滑为实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三、内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内外感病指的是中医学中的两类疾病,其病机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1. 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外感病主要由外邪入侵引起,其表现为寒热、头痛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偏红为外感病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浮紧为外感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2. 内伤病的鉴别诊断内伤病主要由内伤因素引起,其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可呈红苔厚腻。
脉象方面,脉弦滑为内伤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调和气血。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考点一:以下病症的比拟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拟、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医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病症,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①一般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
假设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医治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
治以辛温解表。
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
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以辛凉解表。
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_(32个病症)
1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1.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1.3痛,不属结胸。
1.4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1.5痞满与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痺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2胁痛鉴别诊断:2.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2.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3黄疸的鉴别诊断:3.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飢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
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
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 (32个病症)
1中醫疾病鑑別診斷2(32個病症) 3中醫痞滿鑑別診斷:3.1痞滿與胃痛:兩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現。
然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不適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勢多急,胃脘部可有壓痛,而胃痞起病較緩,壓之無痛感,兩者差別顯著;此患者無明顯胃脘部疼痛,故屬痞滿。
3.2痞滿與結胸:兩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結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滿而同,拒按為特徵;痞滿則在心下胃脘,以滿而不痛,手可按壓,觸之無形為特點。
該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壓之不3.3痛,不屬結胸。
3.4痞滿與鼓脹:二者均有脹滿感,鼓脹以腹部外形脹大如鼓為特徵,胃痞則自覺滿悶,外無脹大之形;鼓脹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無形,胃痞病在胃脘,均為無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軟。
3.5痞滿與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區別。
胸痺心痛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心脈失養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症,伴有心悸、脈結代等症狀;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症,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症狀。
4脅痛鑑別診斷:4.1脅痛與懸飲:懸飲可表現為脅肋疼痛、但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肋脹痛、持續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時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見發熱,一般不難鑑別。
4.2脅痛與胸痛:胸痛以胸部脹痛為主,可涉及脅肋部,常伴有胸悶不舒, 心悸短氣,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證候;脅痛部位在一側或兩側脅肋部脹痛或竄痛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膽病症狀。
4.3脅痛與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處,兼有噁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症狀;而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口苦等肝膽病症狀。
5黃疸的鑑別診斷:5.1黃疸與萎黃:黃疸的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後有關,其病機為濕滯脾胃、肝膽疏泄,膽汁外溢;其主症為目黃、身黃、小便黃。
萎黃之病因與飢飽勞倦、病後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中风、厥证、痫证”鉴别,中风者发作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 斜不遂,常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等,多留有偏瘫,口眼斜,失语等;厥证者发作时常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四肢厥冷,短时内可逐渐苏醒,不留后遗症;痫证者发作时突然昏仆,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猪羊叫,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
故三者不难鉴别。
协定处方肝阳上亢: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30g怀牛膝15g益母草10g黄芩10g山栀10g杜仲10g 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神10g痰湿内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0g甘草5g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生黄芪90g川芎10g赤芍15g葛根30g当归尾10g地龙10g桃仁5g红花5g炒枳实10g肾精不足:补益肾精党参15g茯苓12g熟地15g天冬10g麦冬10g紫河车15g龟板15g杜仲10g牛膝15g黄柏10g中风-中经络本病当与“痫证、厥证、痉证”相鉴别,痫证者昏迷时四肢抽搐,多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厥证者昏迷时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手足偏废;痉证者发作时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见昏迷,但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故三者不难相鉴别。
中风-中经络协定方风痰阻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15g陈皮6g天麻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肝阳上亢:平肝泻火通络天麻10g栀子10g黄芩10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朱茯神10g川牛膝12g钩藤12g石决明18g痰热腑实:化痰通腑生大黄5g芒硝10g瓜蒌15g胆南星10g丹参10g山栀10g黄芩10g生地10g麦冬10g玄参10g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黄芪30g归尾10g赤芍10g地龙6g川芎6g红花6g桃仁10g桂枝10g附子10g 防风10g党参10g阴虚风动:潜阳熄风,滋养肝肾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川楝子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 玄参15g天冬15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头痛一般与“眩晕”、“真头痛”相鉴别,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中医颤病的鉴别诊断
中医颤病的鉴别诊断
一、病因鉴别
颤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肝风内动、痰热动风、阴虚风动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分析其病因,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症状鉴别
颤病的主要症状为头部或肢体颤动、或头部摇动,伴有动作笨拙、活动不灵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区分,如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
三、病程鉴别
颤病的病程较长,通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短暂性、发作性或进行性发展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区分,如癫痫、多发性硬化等。
四、病机鉴别
颤病的病机主要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有关。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病机相似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区分,如肌无力、共济失调等。
五、治疗鉴别
颤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的药物治疗进行区分,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颤病的鉴别诊断应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病
因、症状、病程、病机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不寐鉴别诊断
中医对不寐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肝火扰心证:主要症状为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是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心脾两虚证:主要症状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心肾不交证: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胆气虚证:主要症状为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痰热扰心证: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是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不寐的部分证型和症状描述。
在具体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建议寻求专业中医的建议和指导。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中医考试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感冒与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颤高热,,汗出后亦不易迅速退清,咳嗽头痛较为剧烈,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惊厥等传变入里的症候。
感冒一般发热不高,病势较轻,不传变,服药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感冒与时行病毒:普通感冒病情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有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传染性、流行性。
鉴别诊断:咳嗽与咳喘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做为特点)咳嗽与肺痨:咳嗽肺痨均有咳嗽咯痰症状,但肺痨为痨虫感染,有传染性,同时可见潮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鉴别诊断: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和怔忡,前者因惊而悸,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
后者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外界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于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以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也可发展为怔忡。
心悸与奔豚鉴别诊断:奔豚发作时,亦感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症候。
胸痹与悬饮:两者都有胸痛,前者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饮食、情绪、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者服药后可缓解。
后者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胸痹和胃脘痛: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段,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中医鉴别诊断
1、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点,是肺叶生疮,形脓疡,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并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肺痨:肺痨的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本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
病因为感染“痨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3、喘证: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为特点。
4、支饮:为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反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之征,以“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
5、风温:起病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经正确及时治疗,一般邪在气分而解,多在一周内身热下降,病情向愈。
6、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以夜间发作多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7、肺癌:发病多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表现为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不愈。
或反复咯血痰,或顽固性胸痛、发热,伴消瘦、疲乏等。
8、心痹:心痹可见喘促,短气,动则尤甚,咳嗽等症,心痹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于心,心阳、心气受损之病症,以心悸为突出表现,兼见喘促、短气,咳嗽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鉴别诊断】
【痹症】
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版本1:本病当于“痿症”相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版本2:本病当于“痿症”相鉴别。
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
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
结合专科检查及临床体征,二者不难鉴别。
【痿症】
【痿证与偏枯】偏枯亦称半身不遂久则患肢肌肉枯瘦,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痿证与痹证】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腰痹病】
腰痹与腰软鉴别:
应于“腰软”相鉴别。
腰软指的是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的病症,少有腰部酸痛,但多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至鸡胸龟背等,多发生在青少年人。
【眩晕】
本病当与中医“头痛”相鉴别。
头痛多由于外感六淫,或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而致。
气血逆乱,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是头痛主要病机。
眩晕则是由于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而致。
可由风、火、痰、虚多种原因引起,属标实本虚之证。
【胃痛】
1.痞满
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
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
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
”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
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
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
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
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
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肩周炎】
肩周炎应当与颈椎病相鉴别,颈椎病虽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臂部往往无明显压痛点,右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但肩部活动尚可,必要时可加摄颈椎X线片鉴别。
【项痹病-颈椎病】
本病应与落枕相鉴别,二者均可有颈部不适、旋转不利等症状。
但前者多为慢性损伤,常有神经根受压症状,上肢放射麻木。
后者多为急性发作,多见肌肉痉挛疼痛。
临床可借助X线和MRI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