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六章 类型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 格林采尔:“文学时代”的类型 学
• 格林采尔把整个世界文学历史进程分为三 种大时代: • 其一,远古时代,艺术意识是神话类型; • 其二,恪守规范时代,属拘泥传统型; • 其三,历史主义时代,是个性化创作型。 • 认为类型学相似应在文学时代中去寻觅才 可靠。
其一,远古时代,艺术意识是神话 类型;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法国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63)提出, 研究不同的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与文学类型 相当的每一种形式的性质与结构;这与研 究文学类型的历史演进同样重要。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艾田伯论述18世纪的欧洲前浪漫主义诗歌 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一历史跨度 很大的中国诗歌(即自屈原到宋诗)有着明显 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基础是两者都产 生于政治大动荡的时代——有战争、阴谋 和重大政治事件。这种相似的特点就是两 者都大力从民间创作中汲取养料,忠于民 族统,感情炽烈。
日尔蒙斯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 问题》(1960)
• “正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类似状况所制 约的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关系,在欧洲最 西部(尽管它有某些地域性的区别)与在中亚 细亚(封建土地所有制、手工业作坊等方面 的发展),就显露出类型学的相似特征,同 样,在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其中包括 作为对现实的形象认识的文学,在不同民 族的社会发展同一阶段,会出现大量的类 似。”
• 类型相似情况,可以是若干作家的创作、或若干民族的 文学、或若干文学时代,也可以是一些侨民文学。 • 如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流派之间的“中间地带” 耕耘的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与意 大利作家皮兰德娄; • 如在“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的夹缝中生存着的奥 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诸国所构成的“中欧文 学”; • 如处于历史转折文化转型文学突变状态的中国文学的魏 晋时代、德国文学的“浪漫派时代”,俄罗斯文学的 “白银时代”; • 可以是包括“放逐”、“流亡”“旅外”诸种形态但典 型地体现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对抗与 “共生”的“侨民文学”,如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兰 西侨民文学”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俄苏侨民文学”。
其二,恪守规范时代,属拘泥传统 型;
• 这个时代在欧洲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下半叶,在东 方则绵延到19世纪。这个时代一开始,文学已经 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而独立出来,文学本身的自 我意识的出现导致文学理论的形成。但这时的文 学理论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是“典律”——体现某 种文学理想的准则与规范,那种理想在某种程度 上被认为是现实的基础,被奉为万能妙丹。这时 的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于那种以演绎法来 制订标准与规则的学科——修辞学之中。风格与 体裁均作为限制着作者的个性意志的标准化的范 畴而在诗学中占居首位。
类型学相似诸种形态
• “显性的相合” • “隐性的遥契” • 类型学的超越激情与历史主义
“显性的相合”
• 一些旗号相同、纲领相近、精神相通的文 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在诗学品格 上的显然相合。 • 如英德浪漫主义运动、 • 欧洲的象征主义运动等。
“隐性的遥契”
• 那些看上去并不相干、文化时空相去甚远 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文学时代之间, 在诗学品格上的遥相契合。 • 如中国魏晋时代文学、德国浪漫派与俄国 白银时代; • 如俄罗斯的安德列耶夫、瑞典的斯特林堡 和意大利的皮兰德娄。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俄国米· 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 学的发展》 • 文学的类型学要求揭示在语言和历史命运 方面相接近的一些民族的文学的共同的或 相似的发展倾向,同样也必须揭示并不具 有这些特点的一些民族的共同的或相似的 发展倾向。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俄国伊· 涅乌波科耶娃《世界文学史——系 统分析和比较分析问题》把世界文学历史 进程看作一个动态系统。 • 包括三个类型系统: • 时间类型——文学时代发展的各个时期; • 历史文化类型——文学之民族的地区的大 区域的系统; • 艺术类型系统——文学思潮、文学风格、 文学作品系统。
日尔蒙斯基《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 象的中世纪》 (1970)
• “在中世纪文学中,既谈不上文学流派的更替, 也谈不上个人的影响,在这里类型的东西高出 于个别之上,文学流派的更替表现为文学体裁 的连续。……连续不断地相互更替的占主要地 位的体裁有:封建时代以前和早期封建时代的民 间英雄史诗;发达的封建社会的骑士小说和骑士 抒情诗;中世纪城市的描写风俗人情的小说。” 这些国际性的文学体裁的演变也呈现出序列上 的类似,每一种体裁乃是历史诗学意义上的一 个特殊类型,“各种体裁连续的规律性,在没 有直接的文学接触的情况下(西方和东方)清楚地 显现了出来”。
第一编 第六章
类型学(Typology)
第六章 类型学(Typology)
• 什么是类型: • 这里类型指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 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 在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直接接触、 或虽有接触而并未构成主要动因的不同民族、不 同国度、不同文化圈,于不同时代以不同语言从 事创作而产生的文学现象,由于艺术意识、艺术 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而呈现出共通的诗学特 征。
Fra Baidu bibliotek
日尔蒙斯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 问题》 (1960)
• 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 究所举行的关于各民族文学相互联系和相 互影响的学术讨论会上,日尔蒙斯基作了 题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的报告。 •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具有共同 性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对各民族文学进行 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它也决定着作 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文学或者艺术的 合乎规律的发展。”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然而,对“类型学”这一视界不仅拥有理论自觉, 而且在其实际运用中也是最有成就的,当推俄苏 比较文学界。 • 俄罗斯比较文艺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毕生致力于 构建总体文学史,认为在比较中找出相似点更加 重要; • 《历史诗学》从“类型学相似”的角度探讨诸民 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 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 把文学史看成是处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不同艺 术形式的更替。
日尔蒙斯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 问题》 (1960)
• “这种类似的特点,不管是普遍的或是特殊 的,在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和接触的情况 下,也可以称之谓历史类型学的相似或者 契合,它们在文学中出现的情形比一般想 象的还要多;而且它们还是在文学之间产生 相互影响的前提。”
日尔蒙斯基《作为国际现象的文学 流派》(1967)
帕· 格林采尔:“文学时代”的类型 学
• 俄国格林采尔在题为《比较文艺学与历史 诗学》(1990年)的专论中,针对那种传统的 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划分 (诸如文艺复兴、巴罗克、古典主义、启蒙 运动、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等等)运用到东方与西 方文学比较研究中甚不合适这一现状,提 出在“历史诗学”语境中以艺术意识类型 来切分“文学时代”。
类型学(Typology)的定义
• 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平行研究的核心内容, 主要是对比研究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别 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 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异同的学问。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目的
• 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的界限; • 寻觅客观存在的各民族文学内存地共通的 诗心与文心; • 发现那些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山河大地 的重要诗学通律。
帕· 格林采尔:“文学时代”的类型 学
• 格林采尔强调,“类型学”比较应以同一类型艺 术意识为标志的同一“文学时代”为前提,类型 学相似在原则上应当在同一文学时代中去寻觅才 可靠。只有比较服从一定的诗学体系,承受历史 文化的制约,才具有客观价值。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维· 普洛普的《童话形态学》(1928)《童 话的历史根基》(1929); •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和《弗 朗斯·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 民间文化》的诗学类型“怪话”、“狂 欢”、“笑”等; • 叶· 梅列津斯基《英雄史诗的诞生》、《童 话主人翁》、《神话诗学》、《故事体小 说诗学》等,都是运用了类型学方法。
第三节 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 • • • 具有价值和开放的前景: 对于“可比性”的关怀; 对于时空视域的开拓; 对“比较诗学”的建构。
课堂讨论
• 一、《伊利亚特》与《罗摩衍那》的类型 学研究。 • 二、郭沫若《沫若自传》《我的童年》, 郁达夫《沉沦》,卢梭《忏悔录》,岛崎 藤村《新生》,田山花袋《棉被》,上述 小说有何相似之处。 • 三、但丁与屈原的比较。 • 四、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比较。
• 先古的民间文学与尚未完全与民间文学分 离开来的近东、中国、印度、前经典期的 希腊诸地区的古代文学。各地区的文学在 这一时代均依赖着共同的神话诗学观念而 在实践诗学品格上相近相合。这时还没有 什么理论诗学,没有作者这一概念,也没 有体裁与风格的范畴。词语就其本身而言 所具有的乃是记事、表意、交际功能,而 无论如何也没有审美功能,至少后者尚未 被意识到而消融在其它功能之中。
其三,历史主义时代,是个性化创 作型。
• 这个时代在欧洲始自18世纪下半叶,在东方始自 19世纪。此时,风格与体裁这些诗学范畴让位于 历史主义与个性化的视界,文学运作之中心主人 公不是承受一定“典律”制约的作品,而是其创 作者。“作者”取代“风格”与“体裁”而成为 时代诗学中心范畴。在这个时代的艺术意识中起 首要作用的是文学方法,是将作家以相近的美学 理想与世界观而聚汇在一起的文学思潮,例如, 19世纪的主导思潮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俄国尼·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诸课 题》:“比较类型学的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是从事发现彼此独立地兴起的 各现象所具有的类型共同性。例如, 依我看来,就可以证明西欧文学中的 骑士小说和日本文学中的‘军事记’、 欧洲启蒙时代的讽刺小说和中国19世 纪的暴露小说之间的类型学的相似。”
• “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独立地、完全没有文学接触 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类似的文学思潮,体裁或者 个别的作品——这典在新时代文学中的例子,作 为文学发展共同过程的规律性的一种说明,是最 有说服力的。” •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日尔蒙斯基从“类型学” 视界考察了作为国际现象的文学流派——自文艺 复兴以降,一些在世界文学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文学流派,诸如巴罗克、古典主义、浪漫主 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在演 变序列上的“类似”,对世界文学史进程中的这 迎文学流派进行了“历史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 观照。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德国霍斯特· 吕迪格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现在已 不再仅仅满足于确定‘影响’,而应把注意力集 中于独特的、在文艺美学上可以把握的接受类型 和方式。”比较文学研究偏爱具有世界性的文学 时代,具有世界性的作家。 • 德国W.威茨在其《从比较文学观点看莎士比亚》 (1890)一文中认为,比较文学应通过对类似现 象之间互相比较,深入到每一种个别现象最内在 的本质中去,并发现造成“类似和差异”的规律。
历史类型学
• 日尔蒙斯基等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 研究”; • 强调只有把文学过程的统一性和规律性理 解为全部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才有可能 建立揭示其独特规律性的总体文学。 • 他从类型学视界考察作为国际文学现象的 文学流派在演变序列上的类似,对世界文 学史进程中的这些文学流派进行了历史类 型学意义上的比较观照。
第二节 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 类型学比较旨在发掘诸文学现象之间内在 的联系所由生成的相似与相合,即“类型 学相似”。 • 类型学相似必须以一定的诗学体系为依据, 必须承受一定历史文化的制约。
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 指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相近相合。 主要指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共有的诗学品 格。 • 它们与历史上形成的某一诗学在品质与特 征上的共同之处。 •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伊利昂 纪》、《奥德修纪》和日尔曼、中亚、蒙 古史诗,都有诗学特征上的共通处:共同 的环形方法和情节链、共同的结构模式、 叙事风格、人物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