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解读与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连结在生成中生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连结策略学习为核心,更要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策略巧妙应对,促进学生对连结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探究愿望。

一、单篇教学,强化感受明连结

课堂变幻莫测、丰富多彩,任何时候都会出现许多非预设的自然袒露的感受和体验,它们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真正的需要,其中往往可能隐藏着创造精彩的契机。

单篇阅读,以学生学习连结策略为主要任务,此时的学生在阅读策略掌握这方面却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概念。但两年来的学习积累,他们已经无形中用过这样的策略进行阅读。我们在课堂上只要善于捕捉学生阅读中不自觉的连结行为,通过讨论、探究强化学生的连结感受,让连结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在明确连结概念的时候会变得容易,水到渠成。

【例】《动手做做看》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朗志万的话进行排序并加上连结词,感受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因为缺乏经验而进行缓慢,浪费了很多时间。待学生终于完成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展“排段落”的练习。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会!我会!”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你还没读呢,就会?”“书上有。”两个孩子就这样一唱一和,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迁移,如果孩子们都按那位同学说的,照着书来排,这一环的教学会形同虚设。这时,教师急中生智,连结到学生的游戏中,说:“同学们真聪明,可是现在答案不能揭晓,因为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几个段落排好队,那样你才是最聪明的!”这样一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老师这里来,并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活动中,强化了感受,缩短了活动的时间。

我想这次比赛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远远深刻于前边对句子的感受。

【例】伊琳娜通过动手做做看,发现朗志万的话是错的,伊琳娜非常生气。

学生也纷纷为伊琳娜鸣不平

生:还大科学家呢,怎么能骗一个小学生呢?

生:是呀,难道科学家就可以随便乱说吗?

……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伊琳娜,发现自己那么崇拜的科学家竟然会骗人,你会怎么做?

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多学生认为,就应该去质问朗志万,问他个究竟。也有个别学生则说:“我不会去!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也许朗志万不是故意的。”此时,学生纷纷向教师投来了求助的目光,等待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可教师偏偏保持沉默。于是学生又投入到了“朗志万是不是故意的”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最终学生在反复的思辩中意见达成了一致。

教师用保持沉默做个旁观者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热忱。学生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连结策略,但无形中却在用连结,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的自然连结,让这样的感受尽情的展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出“连结”的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

二、整组教学阅读,巧妙引导多体验

学生经历了单篇学习之后,阅读时那些无意识的连结被有效凸显,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顺理成章的提出什么是“连结”进入单元整组的学习。单元整组学习意在引领学生寻找更多的连结类型,整理归纳出基本的连结方法。但学生的思维似乎没有那么发散,建立的连结也都是表面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实现。教师如果能机智利用课堂生成,巧妙引导,让学生在更丰富的连接中体验,被连结包围,学生会更容易建立多元连结。

【例】在《单元导读课》第二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很多学生熟悉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猜故事,体验文本之间的连结。

师:这么多故事,谁能在里面挑出与《动手做做看》一课有共同特点的?

因为学生对单元主题还不明确,再加上还沉浸在刚刚热烈的气氛中,出现了各种答案。有的猜《白雪公主》《三只小猪》《卖火柴的小女孩》《木偶奇遇记》《乌鸦喝水》这几个故事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童话故事;有的猜《三只小猪》《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动手做做看》一类,因为都有动手做事情。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不置可否。继续下面的教学环节。一直到学生总结出文章大意,明确这几个故事都与“动手动脑”有关的时候,再次抛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再来做这件事情,找出和《动手做做看》同一类的故事,你的想法有没有改变?这时,学生不仅很快的挑选出来,还体会到这些故事是同一主题的,我们可以从这方面找到不同文本的连结点。

像这样的生成性体验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一位同学把“漫”误读成

“满”,教师抓住机会,比较两个字字形上的异同,连结课本上的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理解了“漫”的含义;学生课上突然发言,告诉大家说自己曾经邮过信,贴过邮票,教师随机应变调整了设计思路,让学生说现代邮票的新变化,体会创造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总之,在整组教学中,教师灵活应对学生的生成,努力拓展连结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对连结有了更多元的认识。

三、群文与整本书阅读,学生互动促运用

在生成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偏好和学习愿望,对于反映了学生的关注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及时的捕捉其中的动态资源,相机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推进。

学生对照连结思维导图能说出连结的几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出二层分支,但真正用到自己的阅读行为中的时候,还是不知从何下手。

群文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建立连结,学生面对海报纸和单元主题,犹豫不决不知写些什么。这时一个学生回过头去看后面同学的海报,还小声交谈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马上组织学生提前讨论,几个人一起说一说可以在哪里建立连结,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导图。

海报欣赏的时候,有一个组的海报制作的特别粗糙,他们很难为情的站在那里,没有人来看。这是个机会,首先,他们小组选择的任务单材料不是所有人的选择,趁机搞个讨论会,让大家都来帮助这个小组完善海报。

这样既在实践中教会了这个小组的同学建立连结,也让更多的学生在讨论、争辩中丰富连结的运用,课堂在师生互动、群体争辩、群体共享的基础上走向生成。

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就像杂技表演,处理的恰当就会令你的课堂丰富多彩充满悬念,但是如果处理的不恰当又会使课堂走入混乱,教学进入茫然未知的境地。我们应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呈现出开放、真实、灵活的动态变化。

(生成问题,首先有一个线性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的单篇到一个单元,再到群文和整本书的各个环节会有哪些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围绕着策略的主线来提出来,怎么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