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和性善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对至善的方式上,性善论更注重个人的修 养和锻炼,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只要上到 天子诸侯,下到黎民百姓都在行动上遵守善 行,尽自己努力达到善境,则人人都有至善 的可能;性恶论则更注重明君圣主的化性起 伪,既然人性是恶的,就不能靠个人自觉来 改变,而是需要圣、王强迫改造性恶,也只 有通过圣人的努力创造礼义教法来感化众人 才能使社会至善。
什么是性善论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 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 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 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 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 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 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 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 能”。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 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 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 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 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在《孟子· 告子上》,孟子说:“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 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 的人性论。其观 点主 要出现于其《性恶篇》、 《正名篇》。荀子对善 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 善恶(治或乱),而非 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 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 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提出的权力制约思想不同:中国侧重于君主 对官员的制约,也就是上阶位权力对下阶位 权力的单向度的、纵向的制约(御史监察制 度)权力制衡;西方则侧重于同阶位权力之 间的相互制约(如三权分立),权利制约权 力,社会制约权力
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中国,“性恶论”不 占主流,只是被统治者暗中使用;而在西方 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 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国家、公共利益, 社会本位、国家本位、大一统自由主义、个 人主义、权利至上
西方性恶论的发展简介
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得 到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否定。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进 行恢复和发展,以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近现代西方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 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 此侵犯。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 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 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另外,性善论中性、心贯连一气,使得人性 论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性恶论则性、情相 通,而情又具体化为了物质欲求、感官需要 和心理变化,增添了人性中的现实性。
性恶论与性善论的相同之处
两者都鼓励通过后天努力达到善的目标:性 善论为人们设想了圣贤的高尚道德境界,以 激励人们自觉向善,努力至善,实现理想人 格;性恶论则用理想的礼义规范指导人们改 造本性,激励人们通过发奋努力使人性化为 善,达到善境。 在有关人性的说明上,两者也有着相通之处: 都从生理感官和生活需求上谈人性及人性欲 望;都强调了道德伦理的修养,谴责只求私 欲的不道德行为。
荀子的性恶论的“性”与“恶”,性是自然 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 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 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 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他的性恶论是说人 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 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 人性恶的。
中西方性恶论的差异
维护的利益主体不同:西方是君主(君王)、 官僚、贵族、有权力的人;中国则是老百姓、 被统治者、被管理者 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儒家荀子、法 家(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李斯);西方是基督教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假定地位不同:在中国 不平等,越是到最高统治者,权力就越不受 制约平等;在西方则是越到最高统治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力就越受到约束
专题三
性恶论和性善论
主讲人:崔延强 教授
什么是性恶论
性恶论是中国古代的人性论重要学说之一 , 是对人性的一种看法,与“性善论”相对。 主张人之本性趋向恶,作恶比向善要容易, 且其善也是由于人为。这一学说最早由荀子 提出。 “性恶论”也是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 个主流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 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 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 以限制和改造。这种性恶论思想对西方的政 治、经济、法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性善恶论是由不同时代社会的 不同思想家所提出来的不同思想观点,带有 时代的人文历史色彩,它们所继承吸收和发 扬壮大的思想相互交织,难以评判孰是孰非, 但可确定的是,总体性的评价人性论需要在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察,而人性论的古为今 用则应当适应现今的社会需求。
可见,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 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 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 本善 。
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关系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 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 “性善论”者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应在人生 中加以完善,并以人性向善来注重道德修养 的自觉性;而“性恶论”者则认为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 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性恶论的产生
西方的性恶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基督教内 部产生的。那时,围绕对《圣经》的解释,发生 了关于人性的争论。罗马帝国教父学的主要 代表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性恶论”。他认 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 了罪,就造成人的本性的堕落,他们的子孙天生 就有罪。他提出人有原罪,人性是邪恶的,人不 能自己救自己,只有服从教会,通过教会得到上 帝的“恩典”,才能得救。
性恶论和性善论的不同之处
关于人性本质的认识截然不同:性善论以人 的自然天性中的道德因素作为人性根本,强 调人的不忍之心并进一步引申到人性善的结 论;性恶论则以人生来具有的自然情性作为 人性本源,由人的自然欲望、顺性后果及求 善则性恶的逻辑来证明人性恶的结果。
两者倡导的后天行为存在差异:性善论相信 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主张保持和发扬人的 善性,利用善端来存心、养性,培养圣贤品 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性恶论则相信 礼义法度的外在塑造,主张采取政治的和教 育的措施,通过师法礼义的教化改造人的恶 性,化性起伪,借由师的指点和后天积累改 变人性中的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