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等。

本文通过对多个留守儿童案例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一:小明,男,10 岁,父母均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小明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老师反映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呆,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

(二)案例二:小花,女,12 岁,父母外出打工多年,由姥姥照顾。

小花曾多次逃学,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还染上了抽烟的恶习。

(三)案例三:小刚,男,8 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住在叔叔家。

小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晚上经常做噩梦,身体也比较瘦弱。

三、案例分析(一)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小明性格内向、在课堂上发呆,很可能是因为内心的孤独和缺乏自信。

小花逃学、与不良青年交往,可能是为了寻求关注和归属感。

小刚经常做噩梦、感到孤独无助,说明他在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安慰。

(二)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

由于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佳。

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可能会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

比如,小花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就增加了她受到伤害的风险。

(四)家庭环境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可能过于溺爱或疏于管理,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四、解决对策(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即使远在他乡,也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留守儿童个案分析兴义市猪场坪乡中学:赵天国一、个案表现姓名:张XX,年龄:13岁,性别:女。

1、思维反常,自卑,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

2、性格孤僻,很少和同龄人交往,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与自己的老乡同学发生打架冲突而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卫生状况极差。

3、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有旷课现象,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遇到事情不与班主任联系。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基本上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不交作业。

二、问题分析1、家庭因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该生由爷爷奶奶托管在家,爷爷奶奶均60多岁、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监管,教育无方法。

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上的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滋生了“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等错误思想。

2、环境及自身因素:内向,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

平时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

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

三、对策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比如,父母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询问生活学习等情况,孩子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需求,本报告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背景留守儿童姓名,性别,年龄,来自具体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姓名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庭状况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父母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和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只能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对于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关注和引导十分有限。

学习情况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姓名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督促和辅导。

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姓名性格内向,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

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较为孤僻,缺乏自信。

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使其内心感到孤独和失落,甚至出现了轻微的自卑心理。

生活情况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姓名需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但由于年龄较小,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在饮食方面,营养搭配不够均衡,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

社会支持当地政府和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家访,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但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完全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问题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出现问题。

2、心理关怀不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3、学习辅导困难缺乏家长的督促和辅导,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4、社会支持有限虽然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对于留守儿童面临的复杂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

解决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来自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明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

小明所在的家乡教育资源有限,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这使得小明的学习环境较为艰苦。

二、问题分析1. 学习成绩:小明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和英语,成绩较差。

这与他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辅导有关。

2. 心理健康: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小明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在与同龄人交往中,他显得较为内向,不善表达。

3. 生活习惯:小明的生活习惯较差,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混乱,缺乏锻炼。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小明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亲子关系。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指导。

2.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小明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争取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3. 开展心理辅导:为小明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改善生活习惯:指导小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等。

四、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小明父母通过视频通话与小明保持联系,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对小明所在学校进行整改,提高教学质量,增设辅导课程,帮助小明提高学习成绩。

3. 心理辅导:小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活动,学会了如何与同龄人相处,缓解了心理压力。

4. 生活习惯:小明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成绩:小明在数学和英语方面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 心理健康:小明逐渐开朗,与人交往能力增强,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3. 生活习惯:小明的生活习惯有了明显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所提高。

总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优秀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优秀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案例分析背景: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

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

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

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

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悄悄豆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

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案例二: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余海波当今社会,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

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

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就这样,我们班的谢世何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学生。

五年级上期才从碑垭完校转来,父母因外出打工,只的奶奶在羊角街上照顾他读书,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一、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场景一:谢世何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在坐在位置上发呆,一次我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活动,所有学生都出来了,就只有谢世何还在门口站着,我微笑地向他招手示意,让他知道快出来了。

可是他明明看见了,却故意把目光转向一边,我生气了,大步走过去,训斥道:“同学们都在等你了,你还在这里愣着干嘛?”谢世何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的哭,从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愤怒,憎恨。

训练拍球的时候,学生们拿着皮球来到了操场上,便开心地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地练拍球,谢世何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谢世何,你怎么不拍球啊?要认真练习的呀。

留守儿童法律案例分析(3篇)

留守儿童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许多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案例将以一起留守儿童法律纠纷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小明(化名),男,12岁,父母均在广东省某市务工,小明被留在老家湖北省某县,由奶奶照顾。

一天,小明在学校玩耍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导致腿部骨折。

学校及奶奶均未及时将小明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小明病情加重。

事后,小明的父母将学校及奶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损失。

三、案例分析(一)学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负有责任。

然而,学校未能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未能及时制止学生在楼梯上玩耍的行为,也未对学生的意外伤害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因此学校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奶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在本案中,奶奶作为小明的生活监护人,负有对其安全的监护责任。

奶奶未能及时将小明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小明病情加重,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留守儿童特征观察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特征观察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特征观察个案分析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问题行为、心理状况、人格特征进行了实证调查:一、调查内容(一)学生基本情况:施研女四年级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完成作业,性格倔强、固执。

2、有逆反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3、经常无故逃课,沉迷网络。

4、主要原因是:2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三)个人背景经调查,该生今年十岁,母亲自从与父亲离异后从未来探望过女儿,父亲在外打工,每年回家一次,爷爷在本村开小店,奶奶患有精神分裂症。

该生是个性格开朗、聪明的孩子。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使得孩子坏习惯越来越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庭教育完全是放任自流。

二、分析原因针对该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她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两方面。

1、由于婴儿期便与父母分离,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出现了亲情的饥渴,又处于失管状态的施研产生了任性、易冲动、逆反心理等负面倾向。

2、因家庭教育缺位,使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成绩逐渐下降,得不到学校老师及同学的重视。

因此,产生厌学、逃学等心理。

三、存在的心理问题1、存在孤独、自卑、敏感等消极情绪,孩子很想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想面对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因父母离异,父亲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爷爷整天要顾小店,奶奶患有精神分裂症等造成沟通和交流的缺乏,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

代理监护人爷爷对她的各种心理需求关注不够。

因此,变得比较敏感自卑,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有差别。

2、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

该生由于生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亲情的缺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造成情感冷漠,独来独往、自卑等人格特征。

同时,由于爷爷的溺爱,造成我行我素、自娱自乐、固执、倔强等不良人格特征,不安全感和叛逆心理严重。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5篇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5篇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5篇材料)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个案基本情况:向朝辉同学,男,2003年7月出生,父母离婚且都无固定职业,家境困难,居住条件差,现随奶奶生活,问题行为概述:(1)行为方面:①学习成绩不佳,经常拖拉作业。

②喜欢说谎,为人不诚实。

③自制力不强,容易影响班级荣誉。

(2)学习方面:对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经常拖拉作业。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3)性格方面: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散漫任性;有时情绪好起来会帮助别人;爱发脾气;有缺点或错误难以承认,坚决不改,并千方百计找茬,说别人的不是,把所有的错误和责任都强加在别人身上。

个案分析:首先我试图了解他“双差”原因:1.找向朝辉同学谈话。

我找向朝辉同学进行了多次的、推心置腹的谈话。

教育他要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校纪班规;鼓励他要好好学习。

每次说服教育之后,他在各方面会好上那么一二周,不过之后又恢复原来状况。

2.和家长交流。

为了能摸清向朝辉同学不良的原因,我请其家长共商教育之法。

奶奶说:“他父母离婚,无人照管,我年纪大了,也没有能力和经验教育……他已经这么大了,该…骂也骂了‟,该…打也打了‟可他还是那样……唉!”3.找同学谈话。

同学对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对自己还不错,私人友谊很深,有的说他不好。

4.找科任教师谈话。

认真听取各科任教师对向朝辉同学的看法。

他们普遍认为向朝辉表现太差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身上,等于做了无用功,因为他自己太不在意了。

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还是应该努力求其成才,求其“成人”。

所以我初步诊断为:1.缺乏坚强的意志: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是“反复”,是向朝辉同学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

也正是由于他意志薄弱,所以常常是错误刚刚改正又出现“反复”,不能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考试去作弊等,正是他怕苦怕累无恒心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之后的表现。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经济、就业等原因长时间不在身边,与父母或监护人分离而生活在乡村或城市的儿童。

在中国,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化。

下面将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分析,来深入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解决方案。

个案介绍: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在身边。

小明在农村的爷爷奶奶照顾下生活,但由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心和教育。

小明长时间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固定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时间。

由于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小明在学业上遇到了很大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同时,由于没有人管教,小明的行为逐渐变得叛逆,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多次矛盾冲突。

分析:小明的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1.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

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感到孤单、焦虑和自卑,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社交。

2.学业困难: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他们缺乏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3.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人的管教,留守儿童容易放纵自己,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对有组织的生活产生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困境,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父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

同时鼓励留守父母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给予他们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生活和教育的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临时照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

3.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和自卑感。

对于情绪问题较严重的留守儿童,还需要开展个别心理治疗。

4.加强乡村教育建设:在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的未成年人。

这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留守儿童的案例,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小华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而他则留在农村的祖父母家中。

小华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华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被忽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学校,小华的成绩中等,但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他的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提升缓慢。

在情感支持方面,小华的祖父母虽然给予了他基本的生活照顾,但因为代沟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他们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

小华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教育资源方面,小华所在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

这使得小华在学习上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难以跟上课程进度,也缺乏拓展知识和兴趣的机会。

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学习压力,小华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倾向。

他经常感到孤独,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种情绪状态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小华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他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1. 增强家庭联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定期与小华沟通,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

2. 提供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活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5.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父母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父母不得不离开家乡去他处工作时,他们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这种现象已经在中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个案,对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分析。

2. 个案该个案的留守儿童为小明(化名),现年十岁。

小明家庭位于中国的农村地区,父母均在城市找到了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父母必须长期离开家乡。

小明由奶奶照顾,与父母的交流主要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乡探望。

3. 家庭情况小明的父母为了家庭的收入,决定外出打工。

他们经常会在外地工作6个月至1年之久,只有在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回家探望亲人。

小明的奶奶作为他的主要照顾者,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无法为小明提供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4. 学习情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的学习情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小明的奶奶尽力帮助他完成作业和学习,但她的教育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学习指导。

此外,小明经常需要独自处理自己的学业问题,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5. 心理影响长期的分离和缺乏父母的陪伴对小明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安全感。

他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损害,因为他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这种情绪问题会影响小明的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6.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个案,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父母更加积极地参与小明的生活。

尽量安排短期休假或找到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以便更频繁地回家探望小明。

- 加强学校和奶奶之间的沟通。

学校可以与奶奶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明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 增加小明在社区的社交活动。

可以鼓励小明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减轻他的孤独感。

-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小明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或社工人员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以帮助他应对情绪问题和自尊心受损的情况。

7.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来解决。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行为习惯不良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背景(一)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 6000 万,他们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二)案例学校和学生基本情况本次研究选取了一所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该校共有学生 500 余人,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超过 50%。

选取了三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分别是小明、小红和小刚。

小明,男,10 岁,父母均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

小红,女,11 岁,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改嫁,由奶奶抚养。

小红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有轻微的抑郁倾向。

小刚,男,12 岁,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由外公外婆照顾。

小刚性格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三、案例分析(一)学习方面1、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及时的监督和指导,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人帮助解决,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小明,他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爷爷奶奶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经常逃课。

2、学习习惯不良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照顾,祖辈们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良。

比如小刚,他在写作业时总是粗心大意,字迹潦草,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一、个案档案:熊帅,男,1995年7月6日出生德耀镇柏坪七组,就读于德耀中学七年级4班,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该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资料收集:其祖父告知熊帅的父母自熊帅9岁始便外出打工,前两年偶有回家,偶打电话,或偶寄财物,但总体状况欠佳,勉强度日。

近两年,不但分文未曾寄回,反倒让亲戚邻朋为其投入经济2万有余(据说,好像是在从事传销活动,正在努力寻找下线)。

而且准备将子女两一起以借读到当地为由,听其使唤,为其卖力。

熊帅祖父由于维修自家被风雨摧毁的房屋,从梁上摔下,脊柱严重受伤,险些半身不遂;四、个案分析:1、亲情的缺失:熊帅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何亮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生活的贫困:父母近两年的音讯杳无加上祖父母的连年病痛已经让这个不幸的家庭日趋破产,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3、繁重的劳动:由于上面谈及的诸多原因,熊帅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明”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那么的重要。

(2)、同学的榜样感染:为了让孤独、自卑的熊帅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学校开运动会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摇旗呐喊,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农忙时节,动员全班同学为其割麦,既减轻了他的劳动负担,更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蒋家湾小学魏迎霞一、个案情况:姓名:高晨曦年龄:10岁性别:男现监护人:爷爷、奶奶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高晨曦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

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高晨曦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

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

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该生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

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

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高晨曦和他的家人,最后我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对高晨曦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高晨曦同学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金钱上,他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一直心神不定,成绩直线下滑,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所以逃避一切,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晨曦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三、教育和引导措施: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我在课外时间多次与监护人交谈,并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高晨曦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

2、对他进行“三优”政策。

即: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法”、“谈话法”、“主题班会法”“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并通过讲解数学家小的时候的好多小故事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3、加强联系密度。

针对高晨曦在校的一些情况,我及时和他的监护人联系,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4、榜样陶冶法。

该生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感觉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低人一等。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高晨曦同学走出封闭的自我,平时在关心和爱护他的同时,还和他多交流。

不光是老师和他的交流,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更有意地让留守儿童、单亲生等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活动。

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同时,还要引导他主动地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及早融入集体中来。

四、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高晨曦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更是学校的热点慰问体,只有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留守儿童,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那么学校理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父母。

当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充当代理父母,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同时,我们做老师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他们,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另外,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认识,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有与其他学生完整的人格尊严,不是问题学生、弱智学生。

不要歧视他们,而要给予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学校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蒋家湾小学魏迎霞一、学生的情况介绍姓名:魏俊龙性别:男年龄:八岁班级:二年级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魏俊龙同学今年八岁了,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

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魏俊龙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 根据魏俊龙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和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

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 针对魏俊龙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魏俊龙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魏俊龙对老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

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蒋家湾小学魏迎霞一、个案现状学生陶雅琴,女,8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陶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她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陶雅琴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她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陶雅琴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她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她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她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她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她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她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陶雅琴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她接受正确的批评,让她认识到错误,鼓励她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她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她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

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她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她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