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怀古诗初探_李鸿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元顺帝至元二 年 ( !""#), 死于明太祖洪武七年 ( !"$%), 仅活了三十九 岁。其人一生 “ 无书不读, 而尤邃于群史” ( 谢徽 《 缶鸣集 序》); 极爱诗, 而其主要活动和贡献, 也是在诗歌方面。 同时代的人称高启为 “ 吴中四杰”之冠, 《 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亦赞 “ 高启天才高逸, 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 明 诗纪事》也说: “ 高启天才绝特, 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 不止冠绝一时也。”尽管如此, 后世对高启诗歌的研究却 不多, 对其分门别类的研究就更少了。 一 高启一生创作丰富, 现存的诗就有二千余首, 其中怀 古诗近三百首, 占相当大的比例。所吟咏的人物, 大体有 以下几种: 其一, 是在吴地历史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或神 仙, 有在吴地列土封疆 的 春 申 君 , 吴国的君王阖闾、 夫差 女琼姬, 吴越时期的美 女 西 施 、 贤相伍子胥, 曾经在吴地 作官的韦应物、 白居易、 刘禹锡, 吴地名妓真娘, 铸剑大师 干将, 成仙的圣姑, 昆仑山上的王远等等。其二, 是精忠报 国、 勤政爱民的忠臣贤相、 能人义士, 如抗金的英雄岳飞、 韩世忠, 唐时勇于反抗 奸 虏 的 张 巡 等 等 ; 其三, 是襟怀高 洁、 性情淡泊的隐士, 如高启曾作 《 咏隐逸十六首》, 分别 吟咏前代的十六位隐逸之士: 向长、 周党、 王霸、 梁鸿、 法 真、 韩康、 陈留老父、 庞公、 汉滨老父、 王绩、 朱桃椎、 武攸
绪、 卢鸿、 秦系、 陆龟蒙、 张志和。此外, 他写了为数不少的 题 画 诗 , 如《 明 皇 秉 烛 夜 游 图 》、 《 题孟浩然骑驴吟雪 图》、 《 题湘君图》、 《 题洛神图》、 《 马周见太宗图》、 《 苏 李泣别图》、 《 二乔观兵书图》、 《 四皓图》等数十首; 还有 读史有感而作的怀古组诗, 如 《 读史二十二首》分别吟咏 了历史上的二十二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如蔺相如、 平原君、 范增、 张子房、 贾谊、 董仲舒、 李 广 等 等《 , 十宫 词》分别吟咏了吴、 楚、 秦、 汉、 魏、 晋、 齐、 陈、 隋、 唐宫室的 历史故事, 抒发自己对历史人物和史实的感怀之情。 怀古咏史诗“ 虽以历史为内容,并非简单的述古叙 事, 而着重在表识见, 言志向, 咏胸怀, 抒感情。有的借助 对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 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向往; 有的 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说, 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念; 有的 则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的身世 感慨。”!高启怀古诗亦是如此。他在 《 姑苏杂咏序》中这 样说到 “ 及归自京师, 屏居松江之渚, 书籍散落, 宾客不 至, 闭门默读之余, 无以自遣, 偶得郡志阅之, 观其所在山 川、 台榭、 园池、 祠墓之处, 余向尝得于烟云草莽之间, 为 之踌躇而瞻眺者, 皆历历在目; 因其地, 想其人, 求其盛衰 废兴之故, 不能无感焉。遂采其著者, 各赋诗咏之。辞语芜 陋, 不足传于此邦, 然而登高望远之情, 怀贤吊古之意, 与 夫抚事览物之作, 喜慕哀悼, 俯仰千载, 有或足以存劝戒 而考得失, 犹愈于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者也。”从这段话 可以看出, 诗人怀古诗的主要意义在于 “ 求其盛衰废兴之
! "#$!
变幻、 盛衰无常的感慨。如 《 登凤凰山寻故宫遗迹》, 全诗 弥漫着板荡之后的苍茫哀思。昔日宏伟的宫殿已经荒废, “ 乌啼碧门空, 落叶满阴障。风悲度遗乐, 树古罗严仗”, 不由得使人睹物伤情, 思绪迷惘。 “ 苍天何悠悠! 未得问兴 丧。 世运今复衰, 凄凉一回望”数句, 包涵着诗人痛定思痛 的悲哀、 深沉无奈的慨叹。再如 《 明皇秉烛夜游图》的结 尾部分: “ 一般行乐未知极, 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 来客, 南内凄凉头尽白。孤灯不照返魂人, 梧桐夜雨吹萧 瑟。” 元末明初险恶的政治环境,逐渐泯灭了高启建功立 业的理想, 精于史学的诗人敏感地意识到世事的不可为, 于是走向了隐居生活,去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诗歌艺术上 的成就。所以诗人常常借史事以咏怀抱。他的 《 咏隐逸十 六首》, 名为咏叹古代十六位隐遁不仕的名贤, 其实是诗 人借以自况, 表述自己的志向。 如 《 向长》: “ 子平谢累辟, 雅志在隐居。” 《 周党》: “ 士固有本志,圣主焉能拘。” 《 王霸》: “ 造化抗高辞, 不肯臣万乘。 ” 《 王绩》: “ 嗜饮岂 沉湎, 醉乡可逃身。 ”而 《 秦系》所写的简直就像高启自己 的隐居生活: “ 公绪避时乱, 不驾戎府车。南安大松间, 卜 筑聊可居。穴石为巨砚, 坐衍老氏书。刺史致羊酒, 岁时造 其庐。不拒亦不谢, 偃息每自如。怀道诚可称, 工诗乃其 余。”诗人对这些隐逸之士, 不乏倾慕之情, 同时, 也是诗 人对于自我隐逸生活的肯定, 即如他所羡慕的蔡经 “ 举手 长辞汉公卿, 得道不愿世上名” (《 蔡经宅》)。 高 启 隐 居 青 丘“ , 不问龙虎苦争斗” (《 青 丘 子 歌》), 但诗人的心并非完全沉醉其中, 仍有着壮志未酬 的感慨, 有着对前代功臣义士的钦羡之情。 “ 男儿不生降, 一死冠今古” (《 谒双庙》), “ 男儿竟为忠义死,碧血满 地嗟谁藏” (《 张中丞庙》), 其中除了赞颂张巡的崇高气 节外, 还有着作者对英烈能为国效命沙场的钦羡, 因为诗 人连这种报国的机会都没有。高启对乡贤范仲淹更是称 颂不已: “ 有宋名臣谁第一,公为国家真辅翼……力扶风 化成唐虞, 苦进忠谟同契稷。 ” (《 范魏公手书伯夷颂为其 裔孙天章题》)前人的功业对诗人来讲既是激励, 也是重 负, 在无法企及或超越 时 , 诗人的精神便愈加苦闷, 于是 只好在灵山秀水间寻求慰藉。 三 高启一生刻苦学诗, 以致被嘲为 “ 诗淫” (《 青 丘 子
பைடு நூலகம்
! "#$!
故”, 希望 “ 有或足以存劝戒而考得失”; 其次才是追怀往 事、 感伤自我, 或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怀抱。因而在 《 干将 墓》中写道: “ 干将善铸剑, 剑成终杀身。吴伯亦遂亡, 神 物岂不神。始知服诸侯, 威武不及仁。”明示统治者要以 “ 仁”治国, 要对百姓宽厚一些。 在怀古名篇 《 登金陵雨花 台望大江》中, 诗人满 怀 豪 情 地 吟 唱“ : 我今幸逢圣人起 南国, 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 不用长江限南 北。”在为国家统一欢欣之时, 也为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 活而欣喜。这种对国家秩序、 民族命运的思索, 可以说是 对百姓更高层次的关注。 二 高启居元末群雄并起的动乱之时, 博学多识, 不仅是 才华富艳的诗人, 还是卓然有成的史学家。他生性淡泊, 一生孤独寂寞, 有着浓厚的悲剧性格, 这使他很自然的将 目光投向往古。 他在诗作中曾这样说道: “ 凉风动幽幔, 高 堂夜空虚。明灯无人语, 聊读古人书。古人亦何人, 使我不 得如。 弃卷辄还卧, 终宵自唏嘘。 ” (《 秋怀十首》其六)这 是诗人创作心态的真实写照。 高启年少时 “ 邃于群史”。他是 《 元史》的主要撰写 者之一, 还曾编写过一部 《 史要类钞》, 备初学者研习。他 还写过一些史论,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 《 四臣论》、 《 评 史六篇》等等。作为一位正统的史学家, 探求历史盛衰兴 亡的规律是其职责所在。他在修 《 元史》时曾说 “ 余则以 为自世教衰,人于父子昆弟之恩犹或薄焉,其视他人之 危, 能援手投足以拯之者, 于世果多得乎?不多则君子宜 与之, 不可使遂泯也。 乃采其尤卓卓者, 为著于篇。 ” (《 赠 医师何子才序》)诗人非常痛心地感叹: “ 爰观自固衰, 盛 治不可还。巧诈足眩世, 苟得不顾患。嬴秦任商君, 王制欲 尽删。厚赋山泽空, 亟战原野残。流风自斯降, 诛求困孤 孱。 是非千万途, 欲辨亦已艰。 赖兹圣册存, 足启昏与顽。 ” (《 读书》)在诗人的眼中, 史书的作用非同一般。而怀古 诗建构在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之上,其意义远远超出 了理性地探求历史规律的范畴,倾注了诗人对现实的关 怀。特别是诗人身处元末明初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所 目睹 的 是“ 白 骨 横 马 前 ”, “ 杀人遍乾坤” (《 过 奉 口 战 场》)的动乱现 实 , 很自然想到那些精忠报国、 勤政爱民 的忠臣贤相、 能人义士, 借古讽今的意味显而易见。 如 《 谒 双庙》, 诗人热情歌颂了唐代安史之乱中张巡、 许远在危
&’’( 年第 & 期 ( 复总第 (# 期)
船 山 学 刊
)*+,-.*,- /0+1-,2
345&6&’’( 7+8 305(#
高 启 怀 古 诗 初 探
李鸿渊 黄国花
摘
要: 诗人高启一生孤独淡泊, 兼具悲剧性格。他借怀古
诗探究历史的兴衰成败, 抒发自己的理想志趣, 同时感慨人世变 幻, 感伤自我。其怀古诗兼备众体, 有浓郁的吴地风情, 且具考据 性质。他的怀古诗堪称明代一大家, 对后世颇有影响。
歌・序》)。他在艺术上取法前人, 转益多师。其怀古诗, 具 有鲜明的创作特色。 高启怀古诗在形式上兼备众体。 《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称: “ 启天才高逸, 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 汉魏似汉魏, 拟六朝似六朝, 拟唐似唐, 拟宋似宋, 凡古人 之所长, 无不兼之。”乐府古诗、 近体律诗等各种体制, 无 不具备, 且风格多样, 不拘一格。诗人还常常一题多咏, 以 不同的形式, 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历史人物, 如关于伍子 胥、 琼姬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 吊伍子胥辞》是以 “ 辞”的形式写的, 而 《 谒伍相祠》则是七言律诗; 咏叹吴 王夫差女琼姬的诗作在 《 高青丘集》中共有四首: 《 吴女 坟 》、 《 琼姬墓》 ( 卷 十 四 )、 《 女 坟 湖 》、 《 琼姬墓》 ( 遗 诗)。分别为五言律诗、 六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 吴女坟》和 《 女坟湖》都是以琼姬与韩重的悲剧爱情故 事为题材的。 《 吴女坟》一诗下, 有金檀引 《 吴越春秋》注 云: “ 王与夫人及女 ( 琼姬)会食蒸鱼王前, 尝半而与女, 女怒曰: ‘ 王食鱼辱我。’乃自杀。”从引文看琼姬是个个 性刚烈、 勇于反抗的 女 子 , 其不苟取容、 以死抗辱的个性 抑或与高启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的品性相通, 因而诗人对 其表现出颇多的关注。琼姬与韩重相爱而不可得, “ 韩重 未归来, 泉宫秋寂寞” (《 吴女坟》), “ 月映孤坟近水头, 芙蓉还似绮罗秋” (《 女坟湖》), 如此的孤独寂寞, 恰与 高启的心境相契合。而两首 《 琼姬墓》则是从哀悼家破国 亡的角度出发, 一样的寂寞凄清。此外, 还有词 ! 眉妩 《 " 夫 差女琼姬墓》。 高启一生主要活动于苏州一带,足迹不出今江浙两 省, 他所耳濡目染的是吴地的风土人情, 因而怀古诗中有 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从内容上来说, 他所吟咏 的绝大多数是吴地的史实、古迹,如《 姑苏台》、 《 馆娃 阁》、 《 吴王井》、 《 西施洞》、 《 百花洲》、 《 香水溪》、 《 陆 羽石井》、 《 真娘墓》等等; 就其风格上而言, 高启的怀古 诗大都具有清新明丽的色泽、温婉雍容的气度。如《 吴 宫》: “ 芙蓉水殿屐廊东, 白苎秋来不耐风。教得君王长夜 醉, 月明歌舞在舟中。”诗人在其中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独 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宫 廷 画 面 : 芙蓉水殿, 白苎生凉, 月明 之下, 歌舞的美人, 色泽的美艳中加了一层朦胧感, 于是 有了一种缠绵温婉之情。而 《 香水溪》写吴宫故址中 “ 西 施浴处”更是艳绝: “ 粉痕凝水春溶溶, 暖香流出铜沟宫。 月明曾照美人浴, 影与荷花相间红。玉肌羞露谁能见, 只 有鸳鸯窥半面。”设色的美丽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急关头挺身抗敌的功绩。然而 “ 嗟今属丧乱, 戎马正傍午。 临危肯捐躯, 如公未多数”。于是作者伤时悲世, 感慨万 千, “ 独立为悲伤, 斜阳下寒楚”, 使此诗打上了鲜明的时 代烙印。 高启身处动乱之世常思韬光养晦、 全身远害, 同邑张 适在 《 哀辞》中说他 “ 平居自爱, 唯恐一毫不慎”。他时时 谨慎, “ 以咏歌自适”, 而他的心境是孤独寂寞的。 “ 读高 启的诗时时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一种欲罢不能 的孤独”!。在高启诗中, “ 惊”字出现频率之高为前人诗 作中所少见。诸如 “ 倦游惊齿暮, 多难喜身全” (《 答胡博 士留别》), “ 萧萧尘鬓惊寒色,渺渺云山敛夕光” (《 次 韵倪云林》), “ 秋梦畏频惊,何方此声歇” (《 闻柝》), “ 空院别愁惊破梦, 东阑井树夜啼鸦” (《 回文》), “ 壮年 身独贱, 初客梦多惊” (《 周隐士归东皋》)。这不仅是中 国传统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的历史积淀,更是诗人性格 的体现。 “ 他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心境照万物, 照人生, 通过 个人强烈的主观意识, 强烈的内心感受, 去折射时代的风 雨”"。 高启 “ 其沉思郁结, 常似幽忧矢志之为” ( 金檀 《 凫 藻集序一》)。他写忧愁: “ 思我平生欢, 高坟郁垒垒。” “ 我居久离 群 , 忧襟向谁写?” (《 秋 怀 十 首 》)写 孤 独 : “ 孤怀谁知音,惆怅临水曲。” (《 九 日 无 酒 步 西 门 闲 眺》) “ 不向此乡居, 飘零从何处?” (《 渡吴淞口》)在怀 古诗中, 诗人不仅仅是 “ 见古迹, 思古人”述 “ 兴亡贤愚” 而已 ( 方回 《 瀛奎律髓》), 也是借怀古感伤自身, “ 尤其 能借此反省诗人自我的存在意义”#。他常常于诗作中透 出深沉的悲哀, 写西 施 , 意不在写她倾城倾国, 也不写她 美女祸国, 而是将她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 感慨: “ 高 高天上星, 堕作水底石。 人事尽如斯, 推移叹何极! ” (《 寓 感二十首》其四)他常叹: “ 乐事方难极, 英图忽易穷!” (《 长 洲 苑 》) “ 时事屡变易,遗祠委榛烟。” (《 三 贤 堂》) “ 市朝亦屡改, 高台能不倾。” (《 顾辟疆园》) “ 云 随歌舞散, 日与兴亡促。” (《 赋得姑苏台送贾文学麒》) “ 废兴皆幻何须问, 独自吟诗送夕阳。” (《 灵岩寺》)正 因为他的孤单寂寞, 不为名利所左右, 所以他才能透过纷 繁复杂的历史现象, 探究历史事实的本质, 识见高明, 议 论翻新, 不落传统窠臼。如 《 岳王墓》中: “ 每忆上方谁请 剑?空嗟高庙自藏弓。”直斥陷害忠良的真正罪魁祸首是 高宗赵构, 故沈德潜指出: “ 通体责备高宗, 居然史笔。” (《 明 诗 别 裁 集 》)也 正 因 为 他 的 这 种 性 格 , 所以他的怀 古诗往往截取历史事实中颇具悲剧感的一面,抒发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