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登高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登高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律诗诗体、诗歌风格等诗歌知识,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难点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杜诗形象图导入。

【设计意图】从网络恶搞杜甫像入手,唤醒学生对真正的杜甫和杜诗的认知。

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三、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参考: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案[整理三套]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案[整理三套]人教版

登高教案一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学习步骤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章节:第二单元《登高》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独自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意境。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内容的解析,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领悟,创作练习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引出本课《登高》的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

5.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现场创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登高》作者:杜甫时间:重阳节情景:独自登高远眺思想感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表现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登高》的内容,写一段描绘景物的短文。

答案:示例:重阳节,我独自登高远眺,山间层林尽染,一片金黄。

秋风拂过,落叶纷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远方,云雾缭绕,似仙境一般。

此时此刻,我心中涌起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作业题目:请分析《登高》一诗中的表现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答案:示例:在《登高》一诗中,杜甫运用了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

我也要学会运用这种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春天来临,我独自漫步在花园里,鲜花盛开,阳光明媚。

这时,我心中涌起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杜甫研究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的诗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和意义;4.体会《登高》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2.分析《登高》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掌握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2.分析《登高》中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

四、教学方法1.组织师生阅读《登高》三首诗歌,讨论诗歌的诗意和艺术价值;2.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通过课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4.通过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一)诗歌欣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壮志词》塞上风云接地气,万里画图看不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怀君属秋夜,又称秋。

唯我思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我心不逐飞鸿兮,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傍散发轻狂者。

3.《登高壮观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以我經營為君創,君看江東 50 年,不見貢金千兩,無可奈何龍去鄉。

(二)课堂讲解1.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如音律、意象、语言等;3.杜甫诗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如爱国思想、人民立场、家国情感等;4.《登高》三首诗歌的诗歌艺术和文学价值。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认为杜甫是“诗圣”?2.《登高》诗歌有哪些文学特点?3.《登高》三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四)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1.学生就《登高》中的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进行演讲;2.要求学生就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进行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登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向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感受深沉的痛苦与无尽的哀思。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于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语言,了解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色。

2、难点:于朗诵、品读过程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悲凉、苦闷、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秋”自古作为被吟咏的话题,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众多诗篇,伟人毛主席曾在深秋的湘江畔橘子洲头写下《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多情的柳永驻足在暮雨初收的长江边吟诵出《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诗豪刘禹锡留下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由此可见,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不同的心境也决定了不同的文风。

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跟随诗人杜甫的脚步攀登三峡山水一起走进《登高》。

2.作者简介:(生介绍)关于我们诗人杜甫,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767年秋天,“安史之乱”结束已4年,但国家百废待兴;诗人从成都沿江而下来到夔州。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历经流离,思乡心切,却始终无法归乡。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1.播放音频朗诵,明确停顿节奏。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两幅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该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美读法。

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1、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指导诵读1.学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2.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读文本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

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掌握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

3.能够正确理解、背诵、欣赏并仿写本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欣赏并仿写本课文中的诗句。

2.掌握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1.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本课文是杜甫的《登高》。

全诗共四十句,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描写了杜甫登高时所见到的一系列景象,以及他的心情变化。

首尾两段为借景抒情,中间两段为咏物抒情。

教学步骤导入环节1.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及其作品,并引出本课文。

2.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全文,感受杜甫的诗意和情感。

讲解课文1.阅读第一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诗中描述的景象,并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2.阅读第二段,让学生了解虎门,了解文章中所提到的兵戎相见的历史背景。

3.阅读第三段,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

4.阅读第四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5.综合四个段落,引导学生认识到整首诗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分组讲解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分别讲解诗中的一句诗句。

2.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读,归纳诗句表达的核心意思,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仿写练习1.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让学生仿写诗句,加深领悟此诗的含义和丰富诗歌表达技巧。

总结点拨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学会领悟文学意境的方法与技巧。

2.点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如何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欣赏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1.背诵本课文《登高》。

2.仿写一首杜甫风格的诗歌。

3.阅读其他杜甫的诗歌,尝试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杜甫的《登高》为教材,通过分析诗句,讲解诗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一、教材选取与背景介绍《登高》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登高》课文,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和解析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难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2. 教学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语言结构?2)怎样分析文本所传达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采用课前导学、课内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 热身导入(15分钟)在课前,通过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和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正式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李白及其《登高》的背景和特点,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作品创作背景作准备。

接着,通过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所包含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其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与《登高》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李白文化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3. 课堂探究(30分钟)通过分小组读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手法、词汇用法,感受作品文化内涵。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登高》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4. 总结评价(1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或小结,对作品的风格、技巧、意境进行评价,获得更好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要注意文本的构思、艺术手法等,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教学心得与感想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的探讨。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 - 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4.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1.知识点: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篇章结构2.能力点: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幅画面:群山耸立,云海蔚蓝,一位登高者站在山巅上眺望远方,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此画,想到什么?”2. 阅读课文给学生发放材料,让学生阅读杜甫的《登高》一文。

3. 分析文本要求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重要单词、句子并理解篇章的结构。

1.重要单词:危峰、云、穷途、风流、自由等。

2.重要句子:邈苍山,如穷秋楚,思妇遥、故国远。

3.篇章结构:文章结构较为简单,包括首尾两个句子和中间两段。

4. 分析主题和情感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证明。

1.主题:文章通过描绘登高者俯瞰群山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追求自由、追求心灵解放的内心情感。

2.情感:在文章末句中,“感君缨度险,抚躬怀远游”,作者表达了对登高者的敬佩和对追求自由的人的共鸣。

5. 总结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和品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讨论和课堂互动,讲述个人观点和理解。

2.作业评价:对学生阅读和文本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对于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情况进行考核。

六、教学拓展1.给学生分发唐诗选集,让他们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与现代文学的差异。

2.鼓励学生读一遍《登高》,并以自己的话来表达对于诗歌中自由、宽广的思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目的是通过杜甫的《登高》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并概括出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互动,并且表现出了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诗歌中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登高》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登高》教案设计
3、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抓意象品读诗歌,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4、在整体感知和品读的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背诵。
内容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通过诵读,用意象分析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本诗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品味鉴赏
个性化
教学










教学过程结构:
创设,使学生初步感知,进而走进杜甫
学习
新知
环节
播放录音,整体感知
设疑:
1、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2、“悲”什么?
自由朗读,走进诗境 。
自由发言,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悲什么
录音
PPT
设计意图: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初步体会作者在诗歌诗歌中流露的悲苦之情。
环节
学生默读,品读诗歌
3课堂练习:
4作业课外拓展:
1、配乐朗读,
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是鉴赏方法的总结)3、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完成练习。(把握杜甫在《春望》中的思想感情)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文本简析《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度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真正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2、通过本课示范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打通本单元8首诗歌,构建相互关联的诗歌世界,使学生有整体性的诗歌观。

【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知人论世”更加纵深的使用方式,不只局限于某一首诗歌的具体一个点,而是扩展到生平的“线”,时代的“面”,跨时空的“体”。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自行检索资料之后,沿着一定的线索,如时间、地点、历史大事等,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全新的、立体的诗歌观。

【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课时用基础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所了解的杜甫其人和他的《登高》一诗。

2、深化单元任务:对“知人论世”的内涵有进一步了解: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业展示:请同学们展示借助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查阅杜甫的生平资料,完成的表格。

4、由点到线:通过学习老师播放的视频,研读发放的阅读资料,由点成线,构建杜甫的诗歌人生。

5、由线到面:打破单独诗歌的壁垒,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寻大唐双子星之间的关联,由线到面理解盛唐诗歌最重要的一块版图。

6、由面到体:通过引入身跨两宋的李清照,引导学生以北宋的灭亡+安史之乱为
同类触发点,构建立体的诗歌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导语:《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新授课。

1课时。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
是诗歌单元。

《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
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 * ,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
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播放朗读视频,再次整体感知。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

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