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难点、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难点、问题

二、基本对策与做法
1、领导的重视到位 校领导要重视双语教学工作,要有专人 负责管理,教学工作要落实到实处,坚持 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少 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需要,全面提升 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2、全面系统地抓好汉语教师的语文培训工作。
分批分层次的培训汉语教师。我们首先 提前一个学年把学校一年级的教师集中起来 进行全面培训,培训的目标就是针对汉语文
少数民族小学使用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难点、问题 预测与基本对策探讨
2005年秋季,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根据 市政府的文件精神,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汉语课就全都使用了人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至今已五年了。在这五年的教学中
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不少
的困惑。今天我希望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
同探讨,找出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在落 实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
2)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作为重 点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汉 语教学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尤 其是存在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倾向,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毕业 后升学或就业的需要。
教学的内容,邀请汉族学校的优秀语文教师
一课一课的讲授。手把手的教我们汉语教师
怎么备课,怎样讲课。每期分层次培训一年。
3、教研室要把好关,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
各地教研室汉语、语文教研员要经常 下学校针对汉语文教学进行调研,发现问 题和教师们共同探讨,能解决的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面临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字词的学习和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是一项基础性、重要性的任务。

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掌握字词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1.1 词语的记忆和运用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多音字的记忆和运用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词语记忆能力。

比如,通过拼音、联想、词语搭配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2 词语的辨析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词语的辨析问题,比如“发”和“发”的用法、意思的区别等。

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归纳等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词语。

二、古诗文的教学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但由于其内涵较深,形式较抽象,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和运用。

2.1 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往往会遇到理解诗句、诗文的含义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注重情感的表达、背景知识的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文中的意思。

2.2 运用古诗文进行写作古诗文是文学的瑰宝,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古诗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通过对古诗文的模仿和改编,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三、阅读理解的训练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理解文意、提取信息的困难。

3.1 分析文章结构学生在阅读一篇文段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信息的重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开头、结尾等方面入手,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并提取重点内容。

3.2 阅读技巧的训练阅读理解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各种阅读技巧,如找关键词、速读法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互相借鉴、交流,提高阅读的效果。

解析语文中的疑难问题

解析语文中的疑难问题

解析语文中的疑难问题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常常让学生们感到头疼。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许多学生们的困扰。

本文将从语文学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入手,逐一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一、词语的辨析在语文学习中,词语的辨析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例如,很多学生经常会对“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感到困惑。

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如“鹅”和“饿”;而多音字则是指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式,如“行”既可以读“xíng”,又可以读“háng”。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际应用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词汇量,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

二、语法知识的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也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之一。

比如,很多学生在使用“的、得、地”这三个词时经常会混淆,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哪一个。

其实,“的”用在名词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属性;“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或结果;而“地”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前,表示方式或范围。

只有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三个词。

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许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会遇到理解障碍,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思想。

为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可以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做一些笔记,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不断地训练和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写作技巧的培养语文学习不仅包括对词语、语法和阅读理解的学习,还包括写作技巧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构思、组织和表达文章的内容。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可以多进行写作训练,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多读一些范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但只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解析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解析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解析方法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十分重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教师提供针对性的解析方法。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并提供一些解析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二、字词的理解和运用1. 疑难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多音字和同音字等,不理解其意义和正确运用方法。

解析方法:(1)注重字词的查字和查义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词典解决问题。

(2)通过课文朗读、背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对字词的辨析能力。

(3)组织阅读理解训练,针对生僻字、多音字和同音字设置相应的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三、句子的理解和分析1. 疑难问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遇到长难句和复杂句结构,不知如何正确分析和理解。

(1)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意义。

(2)组织句子理解和分析的练习,提供不同难度的句子让学生进行解读,帮助他们提升理解能力。

(3)推荐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并探讨其中的句子结构,培养他们对句子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四、篇章结构的理解和编写1. 疑难问题: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篇章结构的安排和整合困难,容易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

解析方法:(1)教师示范写作过程,注重篇章结构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了解开头、发展、结尾的安排和衔接。

(2)通过篇章写作的训练,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和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逐渐掌握合理安排篇章结构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自我审查,教给他们一些修改和整合的技巧,以改善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五、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1. 疑难问题: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难题,缺乏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快速浏览、预测和注意关键词等。

(2)教授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如信息归纳、推理判断等,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不合理1.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教学中,有些老师过于强调课本的讲解,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教材内容,缺乏拓展和延伸。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动力。

改进措施: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和灵活性,通过引导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增加一些拓展阅读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

2. 教材选择不合理有些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脱节。

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措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新颖的教材。

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案例,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和亲和力。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1. 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

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2. 缺乏实践性教学语文教学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陷阱,忽视了实践操作的环节。

缺乏实际操作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无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改进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写作、朗诵等形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如写作、口语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三、考试压力过大1. 过分追求分数一些学校和老师过分追求语文成绩,给学生增加了过重的考试压力。

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科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

然而,我们不可避免地发现,目前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教材应该更加灵活多样针对目前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模式照抄照搬的问题。

教科书只涵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及其解析,而忽略了一些与时代相匹配的文章或作品。

同时,教材毫无创新性,埋没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意愿,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针对这一问题,教材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化。

它应该囊括更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题,如文化、政治、科技、生态等。

它应该尝试突破传统的模式,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方式。

二、教学材料选择存在问题目前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存在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教学材料选择不当的问题。

这些教学材料往往偏离了大众的价值观,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一些过于暴力、性暴力和恐怖的内容。

这些教材反而会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扭曲,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作出选择时应该慎重,避免为了迎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忽略了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该选择有价值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减少违反学科价值观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目前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也缺乏实际的应用体验。

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是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而现在许多老师仅仅是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而缺乏对知识结构本质和核心的深入理解以及能够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其学科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

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

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

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

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

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

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邢志国课堂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其有效性。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这一讲座使我很受启发。

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想法。

一、再评价新课改理念一个命题。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对教材进行超越,而不是对教材顶礼膜拜;“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教材的作用就是举一反三,但它却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意义,而且教材文本还负载文化信息,具有文化意义。

许多教材文本正是人类文明的经典。

因此,教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任务。

语文的大量功夫,正是在这种解读中积累、磨砺、提升、内化。

二、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规定性。

1.来自作者的规定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

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

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

教学生多读,多悟。

教参,只能是“参阅”。

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

2.基于教者的规定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

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析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析。

一、文学阅读与理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与理解常常是学生较为困惑的问题。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

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主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理解文学作品。

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提出引导性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度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讲解文学史、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的文学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推荐、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阅读广度和深度。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词汇贫乏、句式单调、逻辑不清等问题,导致作文乏味且内容表达混乱。

注重词汇的积累和学生的词汇训练。

可以通过背诵和应用词汇、让学生扩展词汇的使用范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优秀范文,学习优秀的句式、段落组织和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借鉴这些经验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古诗文的教学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常常面临一些困惑。

古诗文的语言古奥、典雅,学生需要不断培养对于古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注释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和意境。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古诗文,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文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古诗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发挥。

课文疑难点解析

课文疑难点解析

课文疑难点解析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解释的疑难点。

本文将对课文中的疑难点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一、疑难点一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XXXX”。

这个概念在课文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的含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XXXX的定义和作用。

根据课文所述,XXXX是指XXXX的概念,它在XXXX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XXXX可以帮助我们XXXX,促进XXXX的发展。

进一步地,XXXX的含义可以解读为XXXX。

在这个语境下,它代表了XXXX的理念和信念。

通过XXXX,我们能够XXXX,并在XXXX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疑难点二第二段中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名词:“XXXX”。

在这个句子中,它是作为主语还是宾语出现的?我们如何确定它的语法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根据课文所述,它位于句子的XXXX。

由此可见,它是作为主语出现的。

其次,在句子的其他部分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键的线索来确定它的语法角色。

比如XXXX、XXXX等。

这些信息都表明了它的作用是XXXX。

综上所述,XXXX在这个句子中作为主语出现,其语法角色为XXXX。

三、疑难点三在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XXXX如同XXXX”。

这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使用这个比喻来进行描述?通过对这个比喻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比如XXXX,它可以被解读为XXXX。

而XXXX,则代表了XXXX。

通过这个比喻,作者试图向读者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XXXX。

通过将XXXX与XXXX进行比较,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XXXX的特点和XXXX。

此外,作者之所以选择使用这个比喻,可能是因为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比喻通常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四、疑难点四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XXXX?”。

我们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XXXX。

小学语文疑难题的解析与应对方法

小学语文疑难题的解析与应对方法

小学语文疑难题的解析与应对方法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小学语文学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使得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解析一些常见的小学语文疑难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生字词的理解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字词,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生字词可能会导致理解障碍。

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学生可采取以下应对方法:1. 联想法:通过将生字词与已知词汇进行联想,来推断生字词的意思。

例如,对于新出现的生字词“湖泊”,可以通过联想“湖”与“水泊横空”中的“泊”字,推断“湖泊”是指“水域聚集之处”。

2. 上下文理解法:在阅读时,仔细阅读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生字词的意思。

例如,对于一个生词“慌张”,如果在上下文中提到某人“心跳加速,眼神飘忽”,我们可以推断“慌张”是指人的情绪紧张不安。

二、理解故事情节的困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复杂的,涉及到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学生在阅读故事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采取以下应对方法:1. 分析角色关系:通过分析故事中每个角色的特点和行为,理清角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学生可以绘制角色之间的关系图进行分析。

2. 总结归纳:在阅读完故事后,学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将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进行归纳,有助于理清故事的逻辑。

三、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在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是一道常见的题型。

学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但由于题目多样化,导致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1. 先读题后读文: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可以先粗略浏览问题,了解何种信息需要关注。

然后再仔细阅读文章,有针对性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 引用定位:当学生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时,可以回归到文章中,查找与问题相关的具体句子或段落,通过引用定位的方式来解答问题。

语文教学实践中疑难解析(3篇)

语文教学实践中疑难解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

二、疑难问题解析1. 学生阅读能力差(1)问题表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理解困难、词汇量不足、缺乏阅读兴趣等现象。

(2)原因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

部分家庭缺乏阅读氛围,家长对阅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其次,学校教育的问题。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缺乏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不当,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3)解决策略:首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再次,开展阅读活动。

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读书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写作能力差(1)问题表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言表达不流畅等现象。

(2)原因分析:首先,学生缺乏写作素材。

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

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

部分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

再次,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解决策略:首先,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加强写作指导。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再次,开展写作训练。

通过举办写作比赛、写作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1)问题表现: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常常出现语速过快、词汇量不足、表达不流畅等现象。

(2)原因分析:首先,学生缺乏口语训练。

部分学生平时很少进行口语练习,导致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小学语文中的疑难解析

小学语文中的疑难解析

小学语文中的疑难解析小学语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疑难的语言表达、词语、句子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些小学语文中的疑难问题。

一、疑难词语的解析1. “那”和“哪”这两个词,在听说时很容易混淆。

那表示远离说话人的事物,哪表示近处或不确定的事物。

例如:那个花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小明的书包哪儿去了?2. “着”和“了”也是小学语文中的一个疑难点。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他拿着笔在写作业;我刚刚完成了作业。

3. “很”和“非常”这两个词都表示程度副词,但是在使用上却有些差别。

很表示程度较强,非常更加强烈。

例如:这个问题很困难;我非常喜欢读书。

二、疑难句子的解析1. “一把抓住了芭蕉扇,轻轻地关上了,拍了拍包裹的扇子。

”这个句子中的“了”到底表示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具体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在这个句子中,“了”表示完成的动作,芭蕉风扇已经被抓住,并轻轻关上。

2.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这个句子中的“过”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过”是表示经过或发生的意思。

意思是当雁群飞过时,残余的声音依然能够听到;人经过时,留下自己的名字来证明自己曾经在这里。

三、疑难语言表达的解析1. “五洲四海”这个词组中的“洲”和“海”具体表示什么?“洲”表示陆地,如欧洲、亚洲等;“海”表示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这个词组表示全世界。

2. “饥不择食”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饥不择食”表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惜吃下一切;“孤掌难鸣”是表示一个人很难发出响亮的声音,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让声音更加响亮。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中的疑难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同时,也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引导。

只有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够让小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解读教材是读者不断接近作者思想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因其担负着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职责,所以对它的解读要比常规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复杂得多。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表现形式,可通过解读教材主体的多重性揭示解读结果的多样性。

而教师则是给学生传达编者写作意图的桥梁。

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任务包括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每一篇课文及其课后练习、吃透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只有这样,它才能着力解决如下4个问题:①(WHAT)这篇课文写了什么?②(HOW)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③(WHY)这篇课文为什么写出来?④(HOW)这篇课文写得怎么样?早在2006年,靳玉乐教授在其主编的《对话教学》一书中已把对话教学划分为6种类型,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及教师的自我对话”。

一、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常见问题1. 对话目标虚幻化与以往教学不同,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非预设性,部分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应一味地放大课堂的非预设性,觉得对话教学应随课堂教学而生成,教师只需要凭借自己课堂的应变和机智就教师对文本的这样,可以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

.理解就减弱了,教学目标也相应淡化了,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淡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会任意为之,没有确定性。

(1)课例1。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者在Y小学听过S教师执教这篇课文。

师:同学们好,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晏子使楚。

师:晏子本名晏婴,为什么叫他晏子呢?生:因为古代对有学问的人,就会带有“子”之称。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这位教师还是对这个题目进行了详细分解,解释晏子中“子”一词的由来。

因为S教师在这一环节没有时间的控制,课堂上完全是他一人掌控,看似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实则学生只能被动听讲。

因为课前没有对这些古代尊称进行预习,学生听课的时候一脸茫然。

解密语文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解密语文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解密语文课文中的难点问题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其中常常会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密和理解。

本文将从课文中常见的难点问题入手,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密方法和技巧。

一、词语解密1. 生词解密在语文课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这些生词可能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解密。

解密生词的方法可以是通过上下文来猜测其含义,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查找。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方式将其与已有的常见词语进行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古词解密古词在语文课文中是常见的难点之一,因为古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对于古词的解密,我们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古代文献或字典来了解其本义和用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比现代汉语中与之相似或近义的词语,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句子解密1. 长句解密一些语文课文中会出现很长的句子,这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要解密长句,首先要理清其结构和成分,找到主谓宾等关键要素。

然后,我们可以将长句拆分为几个简单的短句来理解,或者将其进行逐层解析,逐步深入理解其含义。

2. 修辞手法解密语文课文常常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对于我们的理解和鉴赏都有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密修辞手法,我们需要先了解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比喻对象、修辞词语等来理解修辞的目的和效果,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含义。

三、篇章解密1. 思维逻辑解密一些语文课文中存在着复杂的思维逻辑,这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为了解密思维逻辑,我们需要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主线和分支,并思考其中的关联和推理关系。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 文化背景解密语文课文往往融入了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这需要我们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解密文化背景,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人物传记等来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
邢志国课堂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其有效性。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这一讲座使我很受启发。

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想法。

一、再评价新课改理念一个命题。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对教材进行超越,而不是对教材顶礼膜拜;“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教材的作用就是举一反三,但它却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意义,而且教材文本还负载文化信息,具有文化意义。

许多教材文本正是人类文明的经典。

因此,教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任务。

语文的大量功夫,正是在这种解读中积累、磨砺、提升、内化。

二、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规定性。

1.来自作者的规定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

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

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

教学生多读,多悟。

教参,只能是“参阅”。

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

2.基于教者的规定
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

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

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文本意蕴的本来、本源、本质。

三、教师的文化准备
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具体到指教师的精神文化。

1.理念的准备
教师关于“教育”的理念,关于“教学”的理念、关于“语文”的理念、关于“儿童”的理念,都有再审视、再提升,甚至再更新的必要。

教育:人(自然、必然)之终成为人(社会、自由)的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

教学: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习得过程;
语文:通过母语学习、锻铸表达和思维,在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儿童:正在成长为自由生命体的一段人生经历。

2.知识的准备
语言学的、文学的、美学的、历史学的、科常知识……
心理学的、教育哲学的、教育技术学的、教育史的……
戏剧的、影视的、美术的、体育的、音乐的……
政治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
“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
3.情感的准备
爱: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爱学生——爱一切人类;
爱语文——爱一切文化成果;
爱动物——爱整个大自然;
热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内心应该始终处于激情燃烧的状态(外在表现各各不同)
虚心:始终处于“所知太少”的自我评价,澄怀观道,器小易盈(空明自己的胸怀,就能悟到大道;见识太少,心胸太窄,就容易自我膨胀,胀满到装不下任何东西。


反思:语文源于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教语文,在反思中求进步。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有效的提问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

一位老师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课前板书好课题,从课题入手,提出思考的问题:(1)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2)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以课题中的“游”字为重点引导学生质疑。

以疑着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弄清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问题: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两者的关系。

另一位老师教学《去年的树》,他也是从课题入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课题叫去年的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文中是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

”这样一问,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带动他们的思考。

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

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常用的有效提问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二)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讨论的目标进行定位,有效的组织。

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

组织讨论前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

一位老师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抓住了“借”,让学生进行讨论。

课文中的重点词,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让学生抓住它进行讨论,就能达到理解内容,领悟中心的目的。

“课题中的‘借’
字可以改为‘骗’字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都很积极参与讨论。

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得到箭的,可以用‘骗’字。

”有的学生说:“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全部箭还给了曹丞相,这叫有借有还。

还是用‘借’字好。

”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感觉到还是用“借”字好。

原因有二:其一,因课文后面的“谢谢曹丞相的箭”是照应“借”的,骗箭不用谢。

其二,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的。

若用“骗”这个贬义词与中心不符。

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领悟了文章的中心。

(三)重视朗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