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论文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设计学科硕1601班
指导教师:吕杰锋教授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5)
2《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
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5)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6)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6)
3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
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7)
3.2形式鉴赏(观察) (7)
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8)
3.4比较式鉴赏(对比) (9)
4 结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关于《蒙娜丽莎》的审美,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1本文运用布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理论,对赏析《蒙娜丽莎》时保持适度距离所带来的共鸣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技巧和方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探索时间距离带来的微笑之谜;第二章分析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第三章阐述了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借用VR技术分析《蒙娜丽莎》,进一步论证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潜意识互换。
关键词:审美距离蒙娜丽莎情感体验
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
Abstract
About the "Mona Lisa" aesthetic,predecessors have a very deep exploration,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esthetic dist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time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Buono 's Aesthetic Distanc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dista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ona Lisa in a appropriate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mystery of smile brought by time di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space derived from the distance; while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distance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distance will bring a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that is the subconscious exchange between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aesthetic subject——while analyzing the Mona Liza by means of VR technology.
Keywords: Aesthetic distance ;Mona Lisa ;Emotional experience
一、前言
审美距离是布洛提出的一种学说,即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才能使其充分显示其本色而更富有美感。2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作品,他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少妇形象。完美地保持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美感距离——就审美客体而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泛滥着宗教神学色彩,人物内心情感与美貌相结合,神似圣母的微笑,极具感染力;就审美主体而言,当时的欣赏者多为上层阶级,具有较高的审美判断力与审美意趣,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主客体在潜意识领域进行着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共鸣。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蒙娜丽莎》审美的研究,总结出:众多学者在此名画的审美活动中出现“失距”现象。在国外,戴高乐总统以欣赏《蒙娜丽莎》来缓解烦闷心情;蓬皮杜总统对《蒙娜丽莎》的心持迷恋;邱吉尔亲抚《蒙娜丽莎》时手指不禁哆嗦;撒切尔夫人渴望拥有《蒙娜丽莎》,于是收藏4幅赝品;拿破仑为装入自己的相框,不可思议的修剪掉旁边的柱子。法国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把这种微笑归结于中风。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根据人物神情、肤色和动作推断出蒙娜丽莎怀孕。美国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感觉这种微笑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视觉感知专家Alessandro Soranzo以及他的同事Michelle Newberry,则把这种“不可捕捉的微笑”称为一种视错觉。在国内,众多学者则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意象化,将国内古典文化遗产视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本文认为时间距离产生了微笑之谜、空间距离衍生了其适度美感、心理距离产生了情感体验价值。最终,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二、《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
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时间距离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接触的时间。有诗云:“两情如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间久了,距离近了,杂念多了,心便会偏离轨迹,眼便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对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站在《蒙娜丽莎》原作面前,不会有惊艳之感。冷眼旁观,人们会感悟到一份静谧的微笑;仔细端凝,却发现笑意褪色;回神凝视,笑容重现,继而又褪去……无论保持多远的距离,都会感受到这遍及脸上每一寸肌肤的微笑,随后将此种微笑由眼及心,让这种神秘微笑在审美客体心中成为永恒,融合层层晕染的背景,无界限的形体刻画及色彩变幻的光影效果倾倒了500多年。
自1503年《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不同的观者在不同的时刻去欣赏这幅作品,感受不相径庭。当然我认为,依据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审美层次,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
2张家波.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