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01预习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02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
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汇,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掌握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1.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花的明艳,夏荷的袅娜,秋菊的烂漫,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2.作者简介3.背景资料2.检查字词(请学生读出课件展示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词义)一、初读课文,了解物候知识。
1. 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第3自然段)农谚中的物候“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大自然的语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大自然的语言,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运动和变化,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通过丰富的观察、实践和交流,学生将学会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中的声音:鸟鸣、风声、水流等;2. 观察大自然中的运动:树叶摇曳、云彩飘动等;3. 探索大自然的变化:四季更替、日出日落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单元一:大自然的声音(1)引导学生观察并聆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风声、水流等;(2)让学生形容这些声音,比如它们的音调、节奏等;(3)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进行声音创作。
2. 单元二:大自然的运动(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运动,如树叶摇曳、云彩飘动等;(2)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的方式和特点;(3)让学生模仿这些运动,进行身体动作创作。
3. 单元三:大自然的变化(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如四季更替、日出日落等;(2)让学生记录这些变化的规律和特点;(3)让学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大自然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用专注的眼睛观察大自然中的声音、运动和变化;2. 听力法: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3. 实践法:通过模仿声音和运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4. 表达法:通过绘画、写作、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张贴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和联想;2. 单元一:大自然的声音(1)观察环节: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2)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声音,并进行口头表达;(3)创作环节: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创作自己的声音作品。
3. 单元二:大自然的运动(1)观察环节: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运动,如树叶摇曳、云彩飘动等;(2)讨论环节: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的方式和特点,并进行口头表达;(3)创作环节:让学生模仿这些运动,进行身体动作创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3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
出示课件(四季)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
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2、全班交流。
你听懂了什么?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
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
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
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
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
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朗读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不信吗?大家看——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
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1、小黑板出示小诗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
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新激趣、激情导入观看视频。
同学们,春去秋来,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问,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
二、出示目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目标、方向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及训练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填字游戏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快速阅读1-3段。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能反映季节、气候的自然现象)=(物候)PPT资料:物候现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刮风、打雷、下雨、下雪,下冰雹等则属于天气现象。
(二)竺可桢先生认为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都有哪些呢?这些因素的排列顺序能不能更换呢?明确:物候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6—10段)。
不可以。
(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逻辑顺序)明确:说明顺序的选择,以说明内容为前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深入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赏读课文,精析语言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枯荣、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二、预学展示,字词积累1.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2.了解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3.字词积累(2)理解词意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点生读,师指导)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我国古代的农民借助于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物候知识。
2.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品析课文语言。
2.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大自然是否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呢?就让我们通过竺可桢的这篇事理说明文来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著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字音字形活跃(yuè)孕育(yùn)簌簌(sù)候鸟(hòu)农谚(yàn)榆叶梅(yú)海棠(tánɡ)刺槐(huái)延迟(yán)悬殊(shū)短促(cù)连翘(qiáo)丘陵(línɡ)侵害(qīn)土壤(rǎnɡ)冰雪融化(rónɡ)草木萌发(ménɡ)翩然归来(piān)销声匿迹(nì)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草长莺飞(yīnɡ)词语释义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精选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篇一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
“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
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5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上称作物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初读课文,纠正生字生词、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要求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风雪载途——记载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差异——差遣——差劲——参差理清本文三要素1、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和物候学)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2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三、在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相关信息(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
(出示幻灯片3)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ǎ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短促(c 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
2、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事理性说明文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具准备:数字教材、智慧黑板、AIclass软件等二、教学流程:导入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喝奶茶吗?(喜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奶茶的秘密,好吗?播放录像《奶茶的秘密》(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爱的奶茶谈起,激起学生兴趣,引出任务一)现在还想不想喝奶茶了呢?(不想)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同样爱喝奶茶的兄弟姐妹、同学或者朋友呢?(有)那么我们赶快把奶茶的秘密告诉他们,让他们也远离奶茶好吗?(好)那我们可要好好的做做功课了。
(二)出示任务一:当务之急劝说兄弟姐妹远离奶茶(温馨提示: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2、说话要委婉,表述要准确严密3、说明顺序合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与语文密不可分)同学们有困难吗?(有)(困难预设:理不清说明顺序,不会运用说明方法,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等)那么,就让我们和竺可桢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探寻你想知道的答案。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设计意图:只有生活中学生真正需要,才有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三)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例。
2、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作者链接(数字教材出示作者信息)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梳理说明内容,判断说明顺序,学习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梳理说明内容,判断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流行穿越,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穿越到一个陌生的时空,你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你将如何判断季节呢?比如说这样的一个场面,这是什么季节?关于春天有哪些诗句?我们根据柳树吐新芽判断是春天;如果是这个画面呢?有什么样的诗句?荷花盛开是夏天的标志;那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通过自然来判断秋冬两季的呢?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2.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他突出的贡献就在地理学和气象学。
(课前同学们已熟读了课文,疏通了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可以选择朗读、速读、跳读、默读等方式,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完成下面问题。
)二、梳理说明内容(好,现在我们看到第一题,·)1. 什么叫物候?什么是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为了具体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第五自然段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根据物候观测,选择适宜的农事活动)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6-10(文中有没有标志性词语?那我们看到决定物候变化的因素,他们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思考?由主到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作者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那我们继续根据以上图片来理解一下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一幅图:内蒙古跟海南有什么关系,同一经度,纬度不同,这体现了南北差异。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并学会运用。
2.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3.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现在对优化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
一直以来,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提倡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大自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会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知识,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钱塘江怒潮》《气象与农业之关系》等。
(二)文体知识。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文:1.概念。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2.顺序。
说明文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形式。
3.类别。
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
⑴事物说明: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⑵事理说明: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道理等科学知识。
侧重阐述概念、原理、关系、方法等。
4.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⑴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 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5)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有什么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 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古今的差异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文章内容。
.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2、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3、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 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 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能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对初中语文《大自然的 语言》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教材分析: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课文,同时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为了使青少年读者能明白深奥的物候知识,把语言写得生动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抽象化的事物具体化,并采用大量的说明方法把专业的知识通俗化,使青少年学生更能深入的掌握物候知识,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会阅读科普文章,掌握物候知识。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文怎样有条理的说明事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语言的优美、严谨。
培养学生学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有条理的说明事理的方法。
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学生能自行找出课文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图片:春天的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夏天的灼灼烈日、蝉鸣虫叫;秋天的天高云淡、丰收繁忙;冬天的万里雪飘、银装素裹。
这些都是大自然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总结了大量的物候知识,今天我们随竺可桢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竺可桢(zh )翩然(piān)孕育(y n)衰草连天(shu 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 nì)悄然无声(qiǎo)簌簌(s )词语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课文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标注段落顺序,小组讨论课文的段落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各小组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归纳总结。
预设: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5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初中语文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学习作者如何阐述事理。
(重点)2.学习并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准确而生动的特点。
(难点)【课前准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三",思考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导新(一)呈现上一节课的思维导图,请同学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刚才请同学参照思维导图回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说明方法阐述事理的。
二、分析事理(一)阅读课文第7-10段,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有四种: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二)示范指导,分析说明方法1.研读第7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的。
点拨:筛选关键信息,给句子分类,找出阐述事理与描述现象的句子。
明确:第7段共有8个句子,其中阐述事理的句子有“首先是纬度”,“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表明现象的句子有“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对于所描述的现象,又进一步举例说明,如“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2.这些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举例说明。
点拨:找出理论和现象之间相对应的句子,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作者通过描述现象来表明事理,通过举例子来证明所描述的现象,比如阐述“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一句中的“南北差异",通过举例对照“南京和北京”,“日数"对照“20天和10天”,“季节"对照“早春和晚春五月初”等。
3.在第7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这一事理的?请具体分析。
核心素养目标 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筛选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道理,品析说明文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弄清楚文章的逻辑说明顺序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筛选提取关键信息2.掌握文章逻辑说明顺序3.掌握阅读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检查预习1.齐读课题,说说课题的妙处。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应该知道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物候与物候学》作为文章的题目?换句话说,本文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妙处?师生交流,明确文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4.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平。
5.认读本课的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其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新授1.提取关键信息(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想一想,每个部分是围绕哪个关键词展开的?(2)读后交流:首先弄清楚全文结构脉络,分几个部分,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然后思考,每个部分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关键词分别是“物候”、“物候学”、“因素”和"意2.弄清逻辑顺序同学们,提取关键词后我们就已经大致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我们要更好地理解文章,还必须弄清楚文章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的。
这就需要考虑哪个方面?(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那么同学们平时是根据什么来判断逻辑说明顺序?(1)逻辑顺序:同学们是如何判别逻辑顺序呢?(生答,预设能答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的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即看文章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就判定为逻辑顺序。
要想弄清楚逻辑顺序,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逻辑。
这是一个音译词,来自古希腊语,主要有三个义项:客观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指逻辑学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明确: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
“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明确:生甲:举例子。
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
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生乙:作比较。
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丙: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生甲:“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
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
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可取之处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本课的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并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3.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1.朗读的形式还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如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等。
2.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得过于草率。
23马说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