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1]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2]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美德一词,希腊文为 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3]

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

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4]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大家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多方面替他想办法。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为他支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行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愿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而他要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美德即使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

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役和一次远征。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两次救战友脱离险境。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6]

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任何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 [7]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刘杰】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一、“英雄时代”的结束 欲知今日西方哲学的特质,就应知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和变迁。19世纪往往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的时代”,因为正是在这个世纪,自然科学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社会科学真正诞生,并且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推动了整个工商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哲学史的角度看,19世纪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氛围激发了哲学家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的激情,结果是各种“体系哲学”的出现。我们熟知的黑格尔、谢林、费希特、叔本华、海克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格主义、幸福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最近,美国著名哲学家N·雷切尔(Rescher)在其《哲学推论》(Philosophical Reasoning)一书中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下 面我们对他的观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在雷切尔看来,“体系哲学”和“反体系哲学”之间的博弈构成了最近百年哲学的图卷。他认为,体系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其研究范围(或主题)的无所不包,而是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 一个单一的、铁板一块的组织原则来构建。这种哲学风格还一直影响到20世纪初的哲学家,如G·E·摩尔的直觉主义、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战后欧美的思想氛围是否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家告别了体系哲学,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现象学和诠释学兴起。这些新的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告别了哲学的思辨,把目光放在自然科学、文化研究、语言和逻辑、日常生活背景上。诚如雷切尔所说:“他们把世界的事实性安排(如科学或日常生活所反映出的一样)看成是 最终的和自足的,而不要求——甚或承认——进一步的哲学性奠基或证明。”[1](P260)换句话说,各种反体系哲学相信“事实本身”,把“单一原则”看成不必要的虚构,看成哲学思想的“伤害原则”。这在“拒斥形而上学”和“现象学悬置”等口号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但雷切尔也指出,哲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大约在1920年至1950年间,在整个否定主义的思想氛围下,还是出现了复兴体系哲学的迹象。人们仍渴望对传统哲学所关注的真理和价值问题进行新的哲学解释。东方哲学、希腊古典哲学、天主教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纷纷吸引了人们,应用伦理学也在此时兴起。似乎“复兴体系哲学”的幽灵还徘徊在西方哲学界,“渴望深刻”的意识挥之不去。 然而,简单地复兴传统体系哲学却遭遇了文化发展的新问题,使得这场体系哲学的复兴运动胎死腹中。那么,影响体系哲学复兴的因素是什么呢?雷切尔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识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1]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2]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美德一词,希腊文为 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3] 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 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4]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大家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多方面替他想办法。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为他支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行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愿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而他要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美德即使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 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役和一次远征。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两次救战友脱离险境。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6] 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任何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 [7]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

西方哲学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观念,实用观念和多元观念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确认识这些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肯定其中包含合理因素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批判其中包含的错误观点并清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在全面反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中而竖起自己的思想旗帜的,这一思潮一般分为两大哲学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主旨方面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进步.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倡导实证主义和极力推崇唯意志论、"超人"哲学等,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社会背景下反对所有理性主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逻辑上自己首先就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其次,理性的优于非理性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如果抛开片面地强调理性的极端作用这一错误观点的话,这种理解应该说是科学的,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全面贬抑理性的观点无疑忽视了对于理性的正确理解.最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有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分.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当代西方哲学复习笔记

当代西方哲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现代西方哲学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1、关于现代 (1)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2)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 (3)20世纪初一战、俄国十月革命 (4)20世纪50年代二战 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学科。 2、为什么将19世纪40年代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 (1)一种崭新的哲学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工业革命以及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 (3)1848年德法资产阶级革命; (4)西方资产阶级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3、现代西方哲学与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不同: (1)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特点: ①政治上是革命的,思想上是进步的; 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占主要地位; ③理性主义哲学。 (2)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 ①在本体论上,主观唯心主义占上风; ②在认识论上,非理性主义占上风; ③对待辩证法的态度,或否认或歪曲; ④在社会历史观上宣扬唯心史观和悲观主义。 4、现代西方哲学的定义;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指19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至今100多年来在欧美各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主要哲学流派和思潮。 二、两大思潮的对立 1、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特征: ①拒斥“形而上学”,以追求实证知识为目的,企图超越哲学党派; ②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③重视方法论研究(分析法、现象学方法、辩证法)。 2、人本主义思潮 ①重视对人的研究; ②在认识论上重视非理性的直觉或体验; ③重视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宣扬悲观主义人生观。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 1、人本主义:叔本华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2、实证主义:孔德(早期实验主义) 马赫主义(经验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现代西方哲学 1、三次思想交锋 第一次,1978年左和右; 第二次,1991年,讨论姓资还是姓社; 第三次,1997年,讨论姓公还是姓私。 2、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 ①既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利于我们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有助于我们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能力。 第二章意志主义 第一节概况 一、意志主义的形成 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2、思想来源:西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东方佛教; 3、理论渊源 ①古希腊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 ②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意志自由与恶 ③中世纪唯名论司各脱意志高于理智 ④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绝对命令 二、意志主义的流传和影响:自己编吧。 第二节叔本华 一、《论女人》 1、缺点:①智力低下;②浪费;③虚伪、狡诈、嫉妒性强;④女人一生的工作只为了获得男人的关心。 2、不能对女人有太多奢望,不能给予太多 ①反对男女平等;②反对一夫一妻;③反对女性继承财产 二、本体论 (一)生存意志 1、什么是意志? ①意志是一种奋斗不懈、百折不挠、不可遏制的欲望冲动,其本质特点是求生存; ②这种意志是超出人类认识范围的非理性的存在; ③这种意志既无空间性也无时间性,却存在于占有时空的个体中; ④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全球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相互制约的总和或总体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首先就学科领域而言,社会思潮可表现为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等。具体到各个领域,诸如政治自由主义、政治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属于政治思潮;诸如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货币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属于经济思潮;诸如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抽象主义等属于文化思潮;诸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属于哲学思潮。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大致性的并非绝对化的,有些社会思潮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像全球化思潮既包括经济全球化,也包含了文化全球化,同时又涉及一系列政治问题。各种思潮内部还存在许多派别,这些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而且又都有其符合社会心理的情感内容,在社会的某一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在各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 第一,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l9世纪末2O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响又从哲学波及到众多其他领域、文化形态史观、宗教社会等也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 第二,相对主义的流行。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从反对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哲学开始的。以晚年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新相对主义思潮,目前正深层次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各个流派。 第三,人本主义倾向明显。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给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等等“属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现象学、存在主义、人格主义和哲学人类学等人本主义流派看来,思想家们不应关注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成果,而应力图关心现代人的困境、痛苦、恐惧和迷惘的现实。 第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世界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它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前景,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许多全球性问题。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产生了未来主义。未来主义从全球角度探究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并探讨新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理论的超前性、预测性。 如果说,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总是着眼于传统的历史经验,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总是注重现实的实践活动和利益得失,那么,在步人信息化社会时,人们更注重从现实中把握未来,从未来规则中发展现实。 二、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已经深深地融人国际社会,庞杂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起了消极作用。例如,存在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流传,曾导致不少人不恰当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社会制约。这种思潮也就一度成为“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理论基础。在我国80年代的“弗洛伊德热”中,精神分析学说的某些观点曾成为一些人丢弃社会道德理想,把自我与社会对立起来的理论依据。它早在上世纪2O—3O年代就传人我国,80年代又会同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我国广泛流传,以至继“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之后,又形成一股“尼采热”。尼采及其先驱叔本华的某些观点曾成为我国一度蔓延的悲观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心态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前些年出现的中西文化比较热潮中,有些人受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影响,无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出现。所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地引导,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合理地传播,做到批判与借鉴有机结合。 首先,应当追踪有关思潮,特别注意在改革开放环境下西方思潮的冲击,深人分析和评判其本质。事实表明,社会思潮是动态的,常常可以跨越地界、国界,跨越世纪,影响极大。特别要明确的是,对我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许多西方思潮,尽管它们在产生之时对其社会环境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西方社会制度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流向我国以后则往往变成祸水。况且,有些进入我国的社会思潮本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已不再时髦。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追随,除了给人的思想造成混乱之外,别无他用。这方面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应当认真吸取。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情况为例,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社会文化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本来,如果及早有意识地分析研究可能由之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后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必然被大大限制,甚至未必能形成气候。应当承认,当时介绍和出版的大量哲学、政治、经济和文艺方法有影响的思潮,对于刚刚步人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来说,有开阔眼界、促进学术的作用。其中的某些观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即使如此,其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反应的本性也并没有改变,仍然不能掩盖其很大的消极作用。可惜的是,长期封闭导致的信息饥渴使人们疏于分析和防范,忽视了中国的背景和特点,对帝国主义推行其价值观的意图即和平演变的阴谋没有足够的分析。结果,西方思潮很快便在中国泛滥成灾。于是,许多人人生观倾斜,价值观缺失,道德观沦丧。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是我们在分析思潮时必须记取的。

论《局外人》原创论文

论《局外人》与荒谬 02090436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而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与人类所生活其中的宇宙并无无意义。这一哲学思潮在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加缪关于《局外人》创作,便极其典型地涵盖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并将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解答定义为荒谬。人类试图在世界中寻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却给予否定和冷漠的回答,从而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变得荒诞而充满谬论感。荒谬就产生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加缪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于认为宇宙及人的存在没有“崇高”意义,人的生命没有救赎性或确定性目的,在人类肉体存在之外一无所有,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均无合理秩序。“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它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犹如共同的仇恨能把诸个联系起来一样。”1 作为加缪成名作的《局外人》,以一种极为荒谬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而处处存在矛盾的主人公莫尔索。他在全书的开篇喊的第一句话是“妈妈”而非母亲,这种与他的成人身份极为不符的很亲昵的口吻,让人不禁将其与孩童般的单纯善良等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听闻母亲死讯的他却没有哭,下葬的时候并没有多看母亲一眼,甚至在母亲棺材前淡然地喝咖啡、抽烟与他人攀谈。作者以主人公这样一个矛盾且出乎常人意料开篇,为全文在矛盾行为中奠定了荒谬的基调,从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最终又都归于荒谬之中。 加缪在其《局外人》中,揭露了生命不存在任何救赎性的意义或目的的观点。作者认为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实是死亡。因而全书开篇叙述主人公母亲之死并非出自巧合,经由母亲这样一个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角色的人的死亡,以及主人公对此的冷漠反应,表现出了主人公对这个世界局外人一般的心里定位,而世界对他也冷漠,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终有一天死去,于是生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可言,因而作品结尾处渴望恒久的生命已成负担,主人公拒绝神甫的最后救赎,毅然决心投身死亡的怀抱中,死亡的必然性使其从容,而他至死也不明白 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 储绍华 (安徽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B21214020) 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但从内容上来分析,它们可以分为两大问题:人的存在问题与科学知识的性质问题。这样就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流-------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科学哲学中,学者们虽然都把自然科学当作他们哲学研究的核心,但其分歧仍然很大,他们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波普尔在他1933年完成的《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漠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1】而对于休漠问题、康德问题的不同回答即形成了以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和以卡尔波普、拉卡托斯为代表的证伪主义。波普尔认为这两个问题即划界问题和归纳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归纳问题实质上是从对划界问题的一种错误解决中产生的,它起因于这样的信念,使科学凌驾于伪科学之上的是发现真实的、可靠的和可证明的知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2】。但波普尔

反对这种归纳法,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归纳法即证伪主义。他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卡尔波普认为: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这就是说,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因此,他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进而提出“可证实性”判据不仅不合理,而且不可能,因为他的工具即归纳法是无效的。 证伪主义的提出 由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片面强调三段论演绎法,把科学探索变成了概念游戏,结果使科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堵塞了科学发展的大门。随着文艺复兴带来的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近代实验科学开始兴起。此时的科学发展要求科学方法论进行变革。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提出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枚举归纳法和直觉归纳法的排除式归纳法,创立了“探究事物因果联系”的科学归纳法,开始了科学研究中归纳主义方法论的长期统治时期。 后来穆勒在培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探求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即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法、剩余法和共变法,使归纳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古典归纳主义方法论体系。古典归纳主义方法论崇尚经验和归纳,认为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的来源,认为归纳法即是科学发现和证明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生论文(作业) 学生:XX 专业:结构工程 学号:0503303017 指导老师:XX老师 日期: 2006 年 5月21日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05级研究生 XX 学号0503303017 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在影响广泛的《纽约客》上宣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的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 兰德公司的主要成员福山则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完结。他断定: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状态。现在留待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作为“历史终极状态”的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制度能否令人完全满意。问题的另一方面是,“1989年共产主义的垮台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回应自由主义者关于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而不是终结于社会主义的宣告。这种政治挑战迫切需要确立替代资本主义的其他选择,这些选择植根于人民的斗争。”因此,同样也有许多学者以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为契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在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学说,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上一场新的大讨论。 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检讨、对新的时代特征和科技发展的分析,对不少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范式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上,这场讨论正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产生影响。 主要讲授内容 一.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 二.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论题 三.当代西方的“新社会主义观” 四.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 五.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态势 一、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

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论文

浅析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摘要:1971年,罗尔斯发表了著名的《正义论》一书,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古典的哲学、伦理学研究传统的复兴。新自由主义也承受了各方面政治哲学思想的批评,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成为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影响深远。社群主义在对自由主义的自我观和原子主义的批评方面取得了重大反响,要求以关注共同体利益的公益政治观取代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观。另外,社群主义还批评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传统,强调特殊性、历史性。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促进了各自政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对整个政治哲学的繁荣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自我原子主义公益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普遍主义 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有一些是针对整个自由主义思想的,无论是自由至上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也就是说,批评的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前提假设;有些则是针对权利优先论,这种权利优先论在当代由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重新发扬,成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主流。本文拟首先讨论一下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在自我观上的争论,这种争论如此重要,社群主义的干将桑德尔(他认为自己

是公民共和主义者而不愿接受社群主义的标签)对自由主义的自我观的批判导致自由主义对自主与理性可修正性的再思考,罗尔斯提出政治自由主义的概念以区别于一般的综合自由主义。然后,由于自我观直接影响到关于权利与善的不同观点,作为权利优先论的基础的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也倍受批评,在个人与社群的关系上,社群主义批评自由主义忽视了个人是在社群之中,个人自由与福祉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得以可能。个人依赖于社会,所以我们有义务把社会的共同利益置于与个人的自由权利至少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应该被“共同利益的政治”所替代。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正义与它的普遍性问题。自由主义者认为正义是一种非历史的外在标准,可以批判每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而社群主义者则反驳说,根本不存在外在于共同体的视野,根本没有办法跳出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去追寻一种普遍的正义理论。 关于自由主义的自我观,罗尔斯曾作出这样的总结:“自我优先于由自我确定的目的”,既然目的是出自我选择自我确定的,自我优先于目的,那么我成为我自己就与我的目的无关,所以我就可以自由地判断选择我的目的,没有一个目的是不可再考察的,这种自我观意味着无论什么目标、欲望或价值都与作为主体的我保持一定距离,只是作为主体的属性而存在,没有什么角色或价值能够让我离开它便无法理解我是谁。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抽象化了的自我,自我不是各种欲望、需要、愿望等的结合,相反,这些只是我的占有物,自我之与这些目的产生联系只是通过自我选择。这种自我观在罗尔斯的原初状态中得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学科:西方哲学史 姓名:付俊 年级:数学系二班 学号: 20091041220 授课教师:李渝昆题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这些纷繁缭乱、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多种影响广泛的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思想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愿望与感受。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是时代的敏感者,更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掣的前沿主体。由于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青年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主体性困惑中,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特别需要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拥有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因而,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根据这些影响制定相关的对策,对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涵义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在某种范围之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具备某种相关的理论形态,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具有重复性、政治性、现实性、群体性、可引领性的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精神表现,反映了不同群体与阶层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感受、期望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它们之间相互碰

撞,交流传播。使当代中国思潮除了具备了政治性、群体性、现实性等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自己不同于其他思潮的特质,如:既有生态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等进步的、正确的社会思潮,又有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它们此消彼长,互相对立,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稳定时期,受其影响更是深刻。作为对社会思潮最敏感的人群,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正确的因素给他们以思想熏陶、推进其社会化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而积极奋斗;另一方面,消极甚至错误的因素则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 当代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论,为当前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先从思潮所涉及的内容方面,既有关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勾画蓝图的思想,例如全球化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化思潮等;又有审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路径的思想,如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另外有些思潮还从价值伦理的视角研究公平与正义、民主、和谐、善与恶、美与丑,而后现代主义从反思的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2015-2016年第 1学期论文 课程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题目浅读《符号学原理》有感姓名李侠 学号 201330403076 年级 13级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教师李欧 2015年 12 月 8 日

浅读《符号学原理》有感 一.引言 如果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那 么罗兰·巴尔特就是20世纪“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他和保罗·萨特成为当代法国并驾齐驱的两位文学理论大师。1980年春,两位在 三周内相继谢世,标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乃至西方两大文学思潮——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终结。他的一生都处于一个不断质疑、不断求异、不断否定又不断开拓新领域的过程。他广涉文学、符号学、电影戏剧和摄影、音乐和服装等多重领域,然而始终有一条路是他从未离开过的那就是创建它的“符号学帝国”。他的代表作有《写作的 零度》,提出一种形式主义、非使命感的“零度写作”的著名理论。《流行体系》通过流行服饰加以符号学分析,具象的服装体系对符号学理论进行展示与实践,是将符号学理论加以实践最有力的论证。《S/Z》被认为是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标志。除此之外,还有《神话学》《符号帝国》《符号学原理》《中性》《小说的准备》等。 《符号学原理》写作的目的是要从语言学中引借一些分析性概念,不断地补充和完整符号学的研究,提供有关符号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本知识。这本书简明扼要,便于应用,尤其是借取和运用各学科理论工具来处理各种具体的文本意义分析,如将抽象的符号学理论应用于“服装系统”“饮食系统”等具象的实例,更体现了他内心想要建立 自己符号帝国的无比渴望,而这也是符号学的精义所在:实践性大于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摘要: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异彩纷呈、个性鲜明,其中的思想性对现代人的生活世界和生活境遇给予了关注,由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哲学理论的当代形态。挖掘其理性思考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价值,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价值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各种流派,并以独特的视角对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状态给予关注和表达。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了对现实生存和生活的境遇的关照;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了对存在基本问题的关注;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了对人们之间交往与交往者之间对话方式的重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了对社会及其导向的认同和抗拒;在哲学理论上表现了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解释。这些流派一时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思想现象,进而产生了各种“思潮”热现象,如“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后现代热”等。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审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独具魅力的理性思考,挖掘其理性思考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社会价值之一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使西方现代人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思考生命固有的价值和意义,把生活世间人本质的主体性彰显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近代哲学在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包含着对现实生活世界漠视的可能性,这一方面造成了时代所不可避免的异化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上帝死后的超人 科目: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班级:2010级哲学 学号:2010108008 班号:102 姓名:马梦洁

上帝死后的超人 1844年10月15日,一个牧师世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一天恰巧是普鲁士国王的生辰。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婴儿。在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会是一个影响后世思想的巨人,或许,村里的人们更多的想到的是,他会和父亲一样会是一个优秀的牧师。他是谁呢?一个上帝死后的超人,一个一生都献给太阳的人——尼采。 这是一个一生与五密切相关的人。五岁时,他失去父亲和年仅2岁的弟弟。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很多挚友,并且获得了瑞士国籍,上流社会为他打开大门。35岁时,患重病的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45岁时,患了严重中风的他,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55岁,这个上帝死后的超人,去寻找自己的太阳去了。死后,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他“杀死了”上帝。他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

存在主义期末论文

我所理解的存在主义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很荒诞。很多年前我时常幻想,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在干什么呢?现在,也就是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坐在这里要写一篇不知可否称之为“论文”的文章,而缘何写的是关于哲学而非文学史学之类的什么其他学,缘何选择的的是存在主义而不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直觉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或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我自己实在说不清并且此刻倍感茫然,这茫然非关事业,非关爱情,非关身边的所有,而是就我自身而言——我是什么。我选择“存在主义”哲学作为论题,这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讽刺,因为我便是那种—— “找不到存在感的人”。 历史学家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很多哲学家也这样问。这经典三问看似简单却难住了世上的芸芸众生,任何要对这个问题做认真回答的人都无果而不了了知。真正能够顿悟的话,我想我也会像孔圣人所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我更喜欢的另一个提问只有四个字,和这经典三问也算是殊途同归,那便是“我是什么?”。 要谈存在主义,首先从这个问题入手是最好不过的了,很遗憾当年萨特没有能够这样追问过自己,要是我能亲自在萨特面前,我最想问他的问题就是 “你是什么,萨特先生?”。 没有比这样一个问题是那么勘称完美而为“存在主义”量身定做

的了,就我自身个人的切身感悟中,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在某一特殊时刻,任何一年任何一天的任何地方的任何情景下,我竟会猛然会不知所措,突然脑海中一种闪电般的念想出现——我为什么会在这儿,穿着这样的衣服,说着这样的话,在这样一片天空下,有着这样的模样……。然后我看看自己,看看四周,用手拍拍自己,然后回忆我曾经的往事。往事赋予我的是“时间“的存在感,而看看四周和拍拍自己赋予我”空间“的存在感,就在这白驹过隙的一瞬间,我把我自己从一种时空的虚无中拉回来,这让我恐惧而又让我惊奇,而现在当我在键盘上敲击键盘思考这种感觉的时候,这种感觉竟然又顿生心中,悄然袭来。也许也正因为有这种感觉,所以在某个时期看到一本简介萨特的书时,看到萨特的生平思想和那本书《恶心》,便对这门哲学有了兴趣。 说了太多多于的废话,现在这篇文章算是失败的了,因为按照一篇文章或者姑且称之为“论文“吧,传统正规的是如中学作文或高校教授所作的论文那样运用说理、分析、辩证、推理、引经据典的方式进行阐释。叔本华说“别让自己的脑袋做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我想的是,论述存在主义,再怎么写,也不过是那几个哲学家,那条发展的思想脉络,以及他和几位大哲学家的渊源,最多也就是围绕萨特多做点笔墨而已,但这实在也没有太多的意思。 而要论述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并阐释其意义,我想也大可不必。“一千个存在主义者,便有一千种存在主义”。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世界上谁又说真正懂得了存在主义呢?存在主义又怎么可能是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