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重点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遥感地学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地物分类与识别、变化检测和监测、数字地图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一、遥感技术原理:1.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辐射传输和散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遥感数据获取原理: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遥感数据获取方式的原理和特点,了解遥感数据的获取分辨率、波段选择、时间频率和时态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二、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包括影像的投影变换、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2.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包括大气校正和表面反射率计算等内容。
3.遥感影像的增强与融合: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波段融合等内容。
三、地物分类与识别:1.监督分类算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等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特点。
2.无监督分类算法:包括聚类、自组织神经网络等无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3.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与识别:了解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湿地、森林、农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
四、变化检测和监测:1.遥感影像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解遥感影像的拼接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掌握时序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像元级变化检测、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地物级变化检测等方法。
3.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了解遥感监测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遥感监测。
五、数字地图制作:1.数据融合和地图综合:了解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2.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了解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和设计方法。
3.数字地图制作流程与软件技术:了解数字地图的制图流程和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以上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对地球表层和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一、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一)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1、岩石的颜色2、岩石的可溶性和粗糙度3、岩石的湿度4、岩石的透水性5、岩石抗侵蚀性(三)岩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地形和水系类型因素(五)植被和表土覆盖情况①灰岩、白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土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不甚发育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土,多生长灌木和针树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生长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土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被一般不发育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土或粘土,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二、沉积岩的解译(一)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低,色调较深。
(二)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
即为深浅不同的色调、水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PDF三、岩浆岩的解译(一)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暗色矿物多少浅色矿物少多岩石反射率低高像片上色调深浅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二)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
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PDF 文四、变质岩的解译(一)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岩接近。
新大遥感地学分析讲义第4章 地质遥感
含 Al-OH 基团矿物:白云母、高岭石、迪开叶蜡石、
蒙脱石、伊利石
含 Fe-OH 基团矿物:黄钾铁矾、锂皂石
碳酸盐类: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石
含 Mg-OH 基团矿物:绿泥石、滑石、绿帘石
热红外
8.0-14.0
硅酸盐类:石英、长石、辉石、橄榄石
1
图4-1是几种典型矿物的光谱曲线,反映了不同化学成份矿物的光谱特征。
第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演变历史的过程。它是由古生物学、地层学、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了学科体系。岩石及矿物的光谱特性是岩性的遥感判读基础,而岩性的判读又是地质遥感应用的基础,本章围绕岩性的遥感判读、区域地质遥感调查、地质矿产遥感勘查以及地质灾害四个方面的应用。
块状影像
详细研究影像的结构、构造特点;
影像内色调的变化及色调异常的分布特点;
按地质属性分类;
沉积岩和浅变质岩类要研究岩层的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产状变化;
侵入岩类要尽可能分解岩体接触关系,圈定接触变质带的范围;
火山岩类要追踪火山机构,划分不同岩石区带;
深变质岩类要划分岩性分区,研究接触关系和构造形变特点;
4
1)松散沉积物的识别依据
(1)成因型解译标志。
构成地貌的松散沉积物,成因复杂,岩性多样,在遥感影像上解译识别的依据也不同。
(2)岩性型解译标志。
2)主要松散沉积物的识别
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湖泊堆积物、风积物
第二节
一、区域地质遥感工作程序
任何一种遥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总是与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空目测、航测成图,以及各种资料予处理技术,计算机自动成图与自动解译识别联系在一起。区域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可以概略地分为四个方面:(1)空中及地面探测;(2)资料的予处理;(3)室内的地质解译与野外验证;(4)成果资料的分析与总结。
遥感地质
Qaf Qc Qc
Qaf
Qaf Qaf+c Qaf+c
Qv
地质判读图
Qc Qv
Qaf+c Qc Qv Qaf+c
基底阶地 冲积扇方向 向斜层 侵蚀方向
Qaf+c Qaf+c
细而有纹的冲积 层和盐沉积 二叠纪至白垩纪断层 断层 岩石边界
第四纪冲积扇 第四纪冲积扇与 塌积层 志留纪至泥盆纪
第四纪塌积层 奥陶纪 未区分(塌积层, 未区分(塌积层, 冲积扇,沙丘等) 冲积扇,沙丘等)
2、沉积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沉积岩最大特点是成层性沉积岩常常形成不同的 地貌特点 沉积岩的解译应着重标志性岩层的建立. 疏松的陆相碎屑岩直接与形成的地貌有关
1 地质遥感
1.1岩性的识别 1.1岩性的识别
3 、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 岩浆岩呈团块状和短的脉状,与沉积岩在形状结 构上明显不同。 • 酸性岩以花岗岩为代表,色调浅,易与围岩区分, 形态常显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 • 基性岩色调深容易风化剥蚀成负地形:方山,台地. • 中性岩介于二者之间。火山岩最易识别.
1 地质遥感
1.2地质构造的识别 1.2地质构造的识别
1、水平岩层的识别:
硬岩的陡坎与软岩的缓坡呈同心圆状分布。
2、倾斜岩层的识别:
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根据顺向坡有较长坡面, 逆向坡坡长较短的特性判断岩层的倾向。在高分辨率 的遥感影像上常出现岩层三角面,据此可确定岩层的 产状
3、褶皱及其类型的识别
在近红外光区,草本植物的反 射高于阔叶树,阔叶树高于针叶 树。
2、利用植物的物候期差异来 区分植物。 3、根据植物的生态条件区别 植物类型。
Figure 3. NDVI image of Arizona from the MODIS sensor acquired on March 14, 2002. The image has been color coded so that areas of high NDVI appear in shades of green and areas of low NDVI appear in shades of tan and brown.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1遥感: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2.遥感地质学的4个研究内容:(1)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
(2)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
(3)研究各种遥感资料信息提取方法.(4)研究遥感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
3o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
4o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5。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6o高光谱遥感:又称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谙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7.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使大气在不同波段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8。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象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一山奔点和其相邻的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 9o遥感地层单位:在遥感图像上,按地质研究程度和地层在图像上的显示程度为原则划分出的影像单位。
10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遥感地质信息提取的种种手段,称地质解译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目视解译;(2)光学处理;(3)数字处理.11 .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方法:①资料收集分析②遥感图像数据处理③遥感解译④野外地质调查⑤综合分析整理⑥项目险收12 .影像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4.遥感技术主要应用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
6.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的特性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灰体:其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
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这是原子和分子的辐射吸收效果都比较强的物体(如水银灯)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
8.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用一曲线来表示,此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遥感地质学重点(1—9)
6/13/2021
12
小结
• 光机扫描图像、固体自扫描、高光谱图像 的特性;
• TM、MSS图像的波谱效应 • 固体自扫描成像的优势 • 理解成像波谱仪“谱像合一”的特性
要点回顾
• TM、MSS图像的波谱效应 • 固体自扫描成像的优势 • 理解成像波谱仪“谱像合一”的特性 • 微波遥感的优势 • 雷达图像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 • 侧视雷达图像的地形畸变:透视收缩、叠
小结
1. (狭义)遥感的含义。 2. 遥感为什么可以探测识别地物? 3.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体会在天上的感觉)。 4. 根据电磁辐射源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哪两类? 5. 根据工作平台,遥感如何分类? 6. 多波段(多光谱)遥感的含义。 7. 了解遥感的应用领域。 8. 了解遥感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9. 了解遥感及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几何校正
6/13/2021
16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遥感图像处理? 2.光学图像处理的实质是什么? *3.植被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呈何种颜色, 为 什么? *4.什么是模拟图像?什么是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最 基本的数学特征是什么?如何将模拟图像数字化? *5.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实质是 什么?数字图像处理在算法上有哪些类型? *6.什么是比值图像?比值图像有何优点? 7.什么是图像融合处理? 8.非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
6/13/2021
10
小结
• 不同种类遥感图像色调深浅的物理含义 •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 垂直航空摄影 • 立体像对 • 中心投影及像点位移 • 了解立体视觉原理 • 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空间特性:瞬时视场
6/13/2021
遥感地质学重点
遥感地质学重点遥感地质学重点第⼀章绪论1.遥感:在⼀定距离的空间,不与⽬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000µ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个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标发射⼀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后者是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遥感的特点①⼤⾯积的同步观测-视域⼴;②时效性-定时、定位观测;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信息丰富,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的视觉以外的地⾯信息;④经济性-效率⾼、速度快,精度⾼、成本低;⑤局限性-波段有限,电磁波特性的局限性;空间尺度的局限性;探测深度的局限性;应⽤领域的局限性。
第⼆章遥感物理基础1.电磁波及其特性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①电磁波是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电磁波的⼏个主要参量:周期(T),频率(f),波长(λ)C=λf=λ/T(其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C=3×1010c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象性波动性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涉、衍射、偏振和散射(⾊散)现象;波长愈短,辐射的粒⼦特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波动特性愈明显。
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可见光波段0.38—0.76µ;红外波段0.76—1000µ,近红外波段0.76—3µ,中红外波段3—6µ,热红外波段6—15µ;微波波段0.1—100cm。
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绪论1. 遥感过程2.遥感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3.遥感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4.遥感地质学研究方法第二节数据源及反射率反演1. 数据源2. 反射率反演第三节遥感图像地质分析方法(1)基本概念(2)解译标志(3)解译的可变性与局限性(4)解译方法(5)解译原则(6)解译程序第四节主要地貌类型判译1.概述2.流水地貌解译3.海岸及湖泊地貌解译4.岩溶地貌解译5.冰川及冻土地貌解译6.风蚀地貌解译7.黄土地貌解译8.构造地貌9.遥感地貌分区第五节不良地质灾害1.滑坡解译2.泥石流解译3.崩塌解译4.岩堆解译第六节遥感图像岩性及地层解译(1)概述(2)岩浆岩解译(3)沉积岩解译(4)变质岩解译(5)遥感地层单位(6)小结第七节遥感图像构造解译(1)概述(2)岩层产状的判断及量测(3)褶皱构造判译(4)断裂构造判译第八节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遥感技术(1)概述(2)沉积矿产勘查遥感应用(3)内生矿产遥感勘查方法第九节油气资源遥感第一节绪论思考问题(1)遥感的局限?(2)遥感地质学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遥感在地质上有什么用?1遥感过程(1)能源(2)在大气中传播:部分被大气中微粒(大气分子-CO2,O3,H2O等,气溶胶-水汽,烟)散射和吸收,能量衰减.----大气窗口(3)到达地表的能量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地表物质由生物、地质、水文、地貌等多因素组成,即自然和人文经济景观。
这些因素大小、形状、排列等随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波谱反映不同。
例如:植被和岩石。
(4)再次的大气传播。
地表反射或发射的能量,再次进入大气,能量再次衰减。
此时,能量包含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大气效应对遥感影像影响大,不仅使遥感器接收的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而且散射产生的天空散射光使遥感影像反差降低,引起辐射,几何畸变,图像模糊等。
(5)遥感系统指不同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组合。
(6)遥感图像产品。
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
两者转换:模数变换(A/D)或(D/A)(7)数据处理、分析与解译处理过程中非遥感数据的结合,即辅助数据,包括野外站点采集和调查数据,实验室数据,以及各种专题图如土壤、土地利用、水文、地貌、行政规划图等,各类统计资料,如人口统计,作物统计等。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反射光谱特性:1、发射率: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具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遥感,泛指从遥远处感知,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是指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者发射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
遥感技术为人类观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提供了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手段,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地学研究、地质工程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学期所学《遥感地质学》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地质解译标志的建立以及遥感地质图像的判读等等。
1.概述遥感地质学是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
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研究目的是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
有人说遥感资料是别人赠送给地质学者的礼物,人们可利用地表各种特征信息--影像特征与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直接关系和内在的相关关系进行地质研究,还可用外推法、对比法等逻辑推理方法,与物探资料结合的方法推测地球深部情况,通过地质分析及与地、物、化等多源地学信息综合分析,进行成矿预测,扩大矿产远景区段。
遥感地质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遥感地质,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
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1.遥感地质学最新发展表如今那几个方面?答:遥感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表如今: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数据●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时光分辨率提高●辐射分辨率的提高2〕成像光谱仪的问世及实际应用3〕主动式〔微波〕遥感的开展4〕高分辨率商业小型卫星和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5〕除了陆地卫星外,海洋卫星、大气卫星等各种目的卫星发射6〕掌握和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7〕遥感应用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化,渗透到地表各个领域。
8〕定量遥感的开展和研究深入9〕不同平台不同系列卫星组合形成对地观测系统10〕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展与支持是遥感开展的又一发展和动向〔3S〕Google Earth问世,3S结合的成功典X,反映了遥感技术、表达了遥感技术。
2.遥感地学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想法和程序?每个阶段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主要步骤为:1〕资料准备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挑选适宜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阶段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想法,为全面解译奠定根底。
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发展解译区的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野外调查阶段收集相关解译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填写各种卡片,室内解译标志的准确性检验,遥感图像室内外比照。
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验证图斑界限是否认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事情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限GPS点的采集4〕详细解译阶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野外调研根底上,遥感图像的再认识。
解译标志的修正,初步解译图像的修正。
5〕制图阶段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3.什么是遥感解译标志?什么是直接解译标志?什么是间接解译标志?不同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各自的形状、大小、花纹、色调等,统称为影像特征。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遥感地质学主要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遥感数据和遥感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来获取地质信息和了解地质现象。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到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特征,如断裂带、褶皱构造、火山构造等,从而了解地质构造的性质、演化历史和活动状态。
2. 矿产资源勘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识别和定量评估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如矿床、矿物等,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研究: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掌握土地
表面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情况,为土地
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4. 水文地质研究: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表水体、地下水和
水文地质过程,如水文循环、水资源分布和水质状况,为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5. 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后监测,为灾害
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总之,遥感地质学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质现象和地质过
程的学科,通过对遥感图像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获取地
质信息,为地质研究、资源勘探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第七章 地质遥感
(4)断层及其类型的识别
断层在遥感影像上有两种表现: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
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 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水系标志等影像特征也是判 断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
(5)活动断层的确定
除了具备断层的影像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山形、沟谷的明显错位和变形; 山形走向突然中断; 山前现代或近代洪积扇错开; 震中呈线形排列,活动频繁。
地 质 构 造 图
了
2.地质构造形迹的遥感宏观分析
① 定向、定位、定量、定性地反映地质构造形迹 遥感图像上,通过色调、形态、纹理结构等较直观准确 地显示出地质构造的位置、走向及相互切割关系(包括新老关 系、主干、伴生、派生构造间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定性、定 位,而且可以启示追索一些大型断裂带的走向延伸和了解其 空间展布规律。这是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它所提供的大 量新的构造信息,也是对已有认识成果的重要补充和修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线性、环形影像的组合特点,有助 于研究与推断区域构造形成机理、力学性质、体系归属等特 征。
一、遥感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工作程序
遥感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遥感图像 的空间宏观优势,结合地面调查工作进行多层次的影像地质 解译,在整体上提高对工作区区域地质特征的全面认识,解 决突出的基础地质问题和与成矿有关的关键问题,加快填图 速度,提高成图质量。 遥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9个主要阶段:即前期准备、野 外踏勘与填图方法试验、编制工作设计、遥感解译与野外调 查、野外审查验收、专题研究、资料综合整理、最终成果验 收、出版归档等。
2.地质体光谱的重建方法 地质体光谱的重建是指利用成像光谱遥感数据以像元 或像元组为单位,建立像元或像元组所对应地质体的光谱 曲线,用以与实验室标准光谱曲线匹配、对比,为识别地 质体提供依据。
遥感地质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314 学时:56 学分:3编写单位或编写人:资源学院史继忠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06年6月16日《遥感地质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遥感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异常活跃,发展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领域,是构筑“数字地球”不可或缺的强大核心技术,现已发展到推广应用阶段,在众多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自然资源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全新技术方法。
在我国也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海洋勘察、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地质学》是遥感与地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图像科技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特点,是地质类各专业的技术方法课。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遥感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地学信息源,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特性和遥感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具有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加强运用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与目视解译结合,进行人机交互计算机屏幕解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其它地质工作中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和地学分析。
3、课程的适用专业与年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三年级4、课程的总学时要求:56学时5、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地质学基础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二、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遥感技术、遥感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
了解国内外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发展历史与前景。
重点和难点:遥感、遥感信息、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遥感技术分类;遥感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遥感二.遥感信息三.遥感技术系统1.遥感平台2.遥感器3.遥感信息接收与预处理系统4.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四.遥感技术分类㈠.根据电磁辐射源(被动遥感、主动遥感)㈡.根据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㈢.根据遥感器工作波长(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五.遥感技术特点1.视域宽广2.直观可视3.客观真实4.定时定位观测5.资料的可处理性第二节遥感地质学一.定义二.研究对象与目的三.研究内容四.研究方法第三节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发展历史与前景遥感技术发展轨迹及发展方向第二章遥感基本原理学习目的和要求:强调电磁波理论是遥感技术和遥感图像解译的理论基础。
遥感地质学
一、遥感基础与原理1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2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判断地物的属性。
3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4像点位移:由中心影像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面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称像点位移(投影差)。
在中心投影的影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5物体的热惯量: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度量。
(热惯量越大,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越迟钝)热惯量的应用:地物的鉴别-热红外遥感最佳探测时间是在黎明前后和中午热红外遥感广泛用于环境监测热辐射——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内都存在分子运动,能产生电磁辐射。
由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ρ+α+τ=100%ρ:反射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反射率;α:吸收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吸收率;τ:透射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透射率。
6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航向重叠:沿航向方向的影像重叠重叠率>60%。
旁向重叠:两条相邻航线间的影像重叠重叠率20~30%7 彩色三要素:色调,饱和度和明亮度或强度。
8 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相对观测者的运动而产生变化。
如果波源向观测者运动时,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blue shift);当波源背向观测者运动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
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red shift)。
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
9 地球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一、大气的散射作用。
遥感地质学-第08讲 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之三_扫描图像特征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本章主要内容
➢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 遥感图像种类与基本属性 ➢ 光学摄影成像与图像特征 ➢ 扫描成像与图像特征 ➢ 微波遥感成像与图像特征
上节主要内容
• 航空摄影像片的特征(★) ◆空间特征(几何特征)
投影性质 比例尺 像点位移 空间分辨率
◆波谱特征 色调与色彩
遥感地质学remotesensinggeology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3遥感扫描图像特征遥感地质学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第五章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标志第六章遥感图像地貌解译第七章遥感图像的岩性解译第八章遥感图像构造解译第九章遥感应用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本章主要内容?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和传感器?遥感图像种类与基本属性?光学摄影成像与图像特征?扫描成像与图像特征?微波遥感成像与图像特征上节主要内容?航空摄影像片的特征空间特征几何特征投影性质比例尺像点位移空间分辨率波谱特征色调与色彩四扫描成像与图像特征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1 7 13 19
六2
25
• MSS每次有效扫描,474m条的地34 面信息投射到成 像板六个不同的单元上,线相当56于1261条8 2749m宽26的扫描
线,又各分成4个波段--对MS应S 有4 四5个6波7 段8的探测单
元,产生MSS4、5、6、7分四光个后由波26段个探的测影单像元呈--矩成阵像排 板共有24个探测单元,同列,时分5形个波成段2将4图个像影信像息传。给地面
图图1林2林地地((图密密3云云小水县麦库管反管理射理区率区)曲)反线反射射率率曲曲线线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1、名词解释遥感(狭义):遥感是从远离地⾯的不同⼯作平台(如⾼塔、⽓球、飞机、⽕箭、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的电磁波信息进⾏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电磁波谱:依据在真空中的波长长短将电磁波排列制成的图表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单位⾯积上的辐射通量绝对⿊体:⼀个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地平均距离(D=1.496x10^8km)上,⼤⽓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射能量P0的百分⽐,称为反射率ρ;ρ=Pρ×100%;不同物体的反射率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物体本⾝的性质(表⾯状况),P0以及⼊射电磁波的波长和⼊射⾓度,反射率的范围总是ρ≤1,利⽤反射率可以判断物体的性质。
反射波谱: 地物的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平⾯坐标曲线表⽰,横坐标表⽰波长λ,纵坐标表⽰反射率ρ。
中⼼投影:如图,地⾯上各地物点的投影光线(Aa、Bb、Cc)都通过⼀个固定点(S),投射到投影⾯(Pl、P2)上形成的透视影像称中⼼投影像主点: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的交点称像主点;像底点:过投影中⼼的铅垂线与像平⾯的交点称像底点。
平均⽐例尺:以各点的平均⾼程为起始⾯,并根据这个起始⾯计算出来的⽐例尺。
主⽐例尺:由像主点航⾼计算出来的⽐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的⽐例尺。
像点位移:在中⼼投影的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上的点位在像⽚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地质解译: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λmax 与绝对温度 T 成反比,即 随着温度增加,最大辐射峰值波长λmax 向短波方向移动。
遥感地质学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遥感:在一定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 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航宇遥感 ●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 ●地面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0.38—0.76μm) ●红外遥感(0.76—1000μm) ●微波遥感(1mm—10m)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 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目标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 波,并接收目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后者是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自然辐 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 (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视域广; ②时效性-定时、定位观测;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信息丰富,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 息。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人的视觉以外 的地面信息; ④经济性-效率高、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 ⑤局限性-波段有限,电磁波特性的局限性;空间尺度的局限性;探测深度 的局限性;应用领域的局限性。
第二章 遥感物理基础
1.电磁波及其特性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①电磁波是横波 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③电磁波的几个主要参量:周期(T),频率(f),波长(λ) C=λf=λ/T (其中,C 为真空中的光速,C=3×1010cm/s)
④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生干涉、衍射、偏振和散射(色散)现象; 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特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波动特性愈明显。
2. 电磁波谱 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 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可见光波段 0.38—0.76μ;红外波段 0.76—1000μ,近红外波段 0.76—3μ, 中红外波段 3—6μ,热红外波段 6—15μ;微波波段 0.1—100cm。 3. 电磁辐射源
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它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4.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且有最大的 发射率,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5. 黑体辐射定律(热辐射原理三大定律)
r---向径(像点至像主点距离) Δh-地形高差 H---航高 5.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 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包括光学 /机械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6.卫星遥感名称 低分辨率卫星:Landsat(US)、TERRA 卫星(EOS-AM1)、CBERS 卫星; 中分辨率卫星:SPOT 卫星、RapidEye 卫星(德)、资源一号 02C 卫星、资 源三号; 高分辨率卫星:IKONOS 卫星(US)、QuickBird 卫星(US)、GeoEye-1 卫星(US)、 高分一号十二号、高景一号(Superview-1)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商用遥感卫星。 7.热红外遥感:指用热红外传感器探测地物在热红外光谱段光谱特性的遥感数 据。 8.热红外遥感原理: (1)地物热特性:地物热惯量 (2)热红外传感器:热红外探测器、热红外辐射计 9.热红外遥感的特点 (1)昼夜可成像。 (2)记录的是地物热辐射强度。浅色调代表强辐射体,深色调代表弱辐射体。
(2)8-14μ:为地球表面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其峰值波段在 9.66μ处,属远红 外或称热红外。占大地总辐射能量的 50%。 (3)14-30μ:属超远红外(近年来正在加紧研究用于遥感的可能性)。 占 30%能量。 11. 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子引起电磁波方向的改变现象称为 散射。散射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各种大气微粒(气体、分子、尘埃、 水滴、工业废气等)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1) 瑞利散射:指比电磁波波长小得多的大气分子引起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
反射波谱 19.地物的反射波谱特征: (1)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水体的反射率在各波段内都较低(镜面反射除外)一
般都在 30%以下,在近红外更低。不同杂质或成分的水,其反射波谱有一定差异。 (2) 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形态大体相同,但在反射峰 高度或吸收谷的深度上有所差异。
在可见光绿波段 0.55μm 附近有一个 10-20%的反射峰;近红外 0.8-1.0μm 间具有 50-60%的强反射峰;在红光波段 0.7μm 和近红外波段 1.5μm 和 1.9μm 附近具有强烈吸收。 (3) 土壤的反射波谱特征: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 值,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4) 岩石的反射波谱特征:岩石的反射波谱特征与矿物晶体中电子跃迁和分子振 动有关。岩浆岩波谱与铁离子、羟基和水关系密切;沉积岩还与酸根等阴离子团 有关;变质岩还与铁、铝、钼等金属离子有关,并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产生明显的 吸收谷。 ●矿物呈有规律变化的岩石(岩浆岩),其反射波谱也呈有规律变化,即反射率 随 sio2 含量的降低而降低。矿物成分复杂,无规律变化的岩石,如沉积岩和变 质岩,其反射波谱随机性很大。 ●具有区分岩石意义的反射波谱,往往出现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 ●影响岩石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除物质成分外,还与岩石结构构造产出部位的 自然环境、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颜色、表面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
λmax=b/T(b 为常数) (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 方成正比。 M=σT4(σ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6. 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辐射出射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材 料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7. 比辐射率(发射率):以符号ε表示,指实际物体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 体辐射出射度之比。 8.辐射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在地球环境中,最大的天然辐射源是 太阳,其次是地球。 9.太阳辐射的特点: (1)太阳光谱是连续的,和绝对黑体的辐射特性基本一致。大气层外相当于 6000 K 的黑体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 0.38~0.76 µm 的可见光能量占太 阳辐射总能量的 43.5%,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 0.47µm 左右;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 0.3~3.0 µm 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 近红外和中红外(稳定); (4)其他波段能量小,变化大。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5)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10.地球辐射特点:地球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球内部的 热能。地球表面平均温度 27℃(300k),地球辐射类似于 290k 的黑体辐射曲线, 地球最大辐射强度为 9.66 µm(远红外波段),且大部分能量集中在 8~14µm, 辐射波谱可分为三个部分: (1)3-6μ:为反射太阳光和地球自身辐射,属混合辐射。
发射波谱 20. 岩石的发射波谱特征
(1)岩矿的热红外发射率普遍低于水体和植被,随岩矿表面粗糙度增加和 Sio2 含量降低而增高的趋势, 随 Sio2 含量的减少,其最低发射率所对应的波 段也有向长波方向移动的迹象。
(2)岩矿中各种阴离子基团的振动强度大,对其红外谱段的特征常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因此,能够细分波段并延伸到热红外的高光谱成像仪将有助于岩石特 别是矿物的识别分类。 注:①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探测时间是黎明前后和午后;
②对于具有相同热惯量但反射率不同的岩石而言,最大的热反差出现在午 后,最小的热反差出现在黎明。深色岩石比浅色岩石有较高温度和较大的温度范 围。因此,黎明是记录由于岩石性质差别而产生的温度反差的最佳时间。 21. 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称为三原(基)色。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原色 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
红黄 绿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遥感根据探测能量的波长和探测方式、应用目的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 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基本形式。前两者可统称为光学遥感,属于被动遥感; 微波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1.摄影成像: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 2.中心投影:是指地面上的点通过一投影中心(S)在承影面(P)上的投影。 3.像点位移:地物像点的成像位置(相对于某基准面),在像平面上发生的偏离 现象。 4.像点位移的规律:像点位移量δh= ± r × Δh/H
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 四次方(λ4)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弱;波长越短,散射强度越 强。 (2)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 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粒子直径与波长相等时,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λ2)成反比。粒子直径为波长的 1.5 倍时, 散 射强度与波长成反比。 (3) 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如云、雾 粒子。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粒子直径为波长的 2 倍或 2 倍以上。 12. 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 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大气成分是 O2、H2O、CO2 及 O3。 氧 主要吸收波长小于 0.2μm 的太阳辐射能量,在波长 0.155μm 处吸收最 强。 臭氧 0.3μm 以下的短波全部吸收,0.6、9.6μm 吸收也很强。 水 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大气成分。从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波段,都 有水的吸收带。 13.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主要是云层的反射。 14.折射作用:大气折射率与大气密度相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高。 15.大气窗口: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1)可摄影窗口(0.3-1.3μ):属地物反射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透过 90%, 可用于摄影和扫描成像,但只能在强光照(白天)条件下作业。 (2)近红外窗口(1.5-1.8μ, 2.0-2.5μ ):属地物反射红外,透过率约 80%, 可用于摄影和扫描成像,但只能在强光照(白 天)条件下作业。 (3)中红外窗口(3.5-4.0μ;4.5-5.5μ):属地物反射和地物自身发射的混 合辐射,透过率为 50-90%,仅用于扫描成像,但可全天候作业。 (4)远(热)红外窗口(8-14μ):属地物自身热辐射,透过率为 70-80%,仅 用于扫描成像,但可全天候作业。 (5)微波窗口(8mm-1m):属人工辐射源,透过率 100%,仅用于主动遥感方式, 但可全天候作业。 16.研究地物波谱特性主要是反射特性和发射特性。 地物反射或发射波谱特性是指地物反射率或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17.反射率:地物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18.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