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
经济地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江西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地理学发展变化最快的分支学科。
A:土壤地理学B:文化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D:人口地理学答案:C2.在经济地理学中,空间成本包括()A:交易成本B:心理成本C:运输成本D:时间成本答案:ABCD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A: 过程B: 机理C: 空间特征D: 调控手段答案:ABCD4.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的永恒主题。
A:对B:错答案:A5.空间中要素供给的差异成为经济活动类型差异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苏联经济地理学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巴朗斯基B:费根C:康斯坦丁诺夫D:科洛索夫斯基答案:AD2.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A:区域经济地理学B:通论地理学C:部门经济地理学D:商业地理学答案:C3.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以后,首先是以()之名出现于世。
A:旅游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答案:B4.下列不属于通论地理学分支的是A:商业地理学B:企业地理学C:交通运输地理学D:农业地理学答案:B5.经济地理学可以引导人们从()、()、()的综合视角分析问题。
A:自然与经济关联B:区域联系C:国家联系D:地方与全球关联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在城市中心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的竞价地租排序为A:商业>轻工业>住宅>工业B:住宅>商业>轻工业>工业C:商业>住宅>轻工业>工业D:商业>工业>轻工业>住宅答案:A2.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产地,而是通过()的方式来达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A:提升环境质量要求B:降低能源价格C:改进能源利用技术D: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答案:D3.()改变了传统区位因子的重要性。
A:交通运输设施的进完善B:信息技术的发展C:市场潜力的扩大D:劳动力质量的提升答案:B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资源具有更低的传输成本和流通成本,从而使( )的重要性下降。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摘要]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收入水平发展。
在理论逻辑上,推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与并联式现代化同频共振,还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
这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
在实践基础上,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降低了共同富裕的机会成本;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了统筹、共享和共建机制,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社会成本;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和一体化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私人成本。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动力层面,要以强化创新投入、培育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支持制度,做大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产业发展层面,要通过推动实体经济高端化、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强化社会创富能力;在区域发展层面,要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兼顾“公平效率”的空间战略布局,建设现代化城市群,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JLB026)[作者简介]师博,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116-10师博【共同富裕专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2〕列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
”〔3〕毛泽东也指明:“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
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4〕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缩小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其核心是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收入水平发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2009-07-09 09:20:11新闻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发展起来,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
自1978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
1979年,给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经济特区,都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
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
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陆续做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
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与此同时,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06年4月,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的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者:本刊评论员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07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五点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增强发展协调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要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如果只有东部地区或局部地区的富裕,没有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是不和谐的,也是不健康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协调。
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已处在世界第二位,但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处在关键时期。
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时候,区域全面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现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都明显改善,又有国内外的难得发展环境和机遇,因此,无论各地区在“十二五”中的定位如何,都应坚持发展。
地区间在发展的基础上谈协调,关键就是落实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找准地区定位,找对发展方向。
“十二五”《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施主体功能战略,要求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个是基于自然地理、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等基本国情考量的关于促进区域发展的总的纲领和宏观指向,一个是基于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考量的关于促进区域发展的操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研究
西部要 “ 做好进一步开发 的准备” 。显然 ,这一 战略强调了发展 的主题 ,并且 重视 了经济发展效 率 ,表 明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发生 了重要的转变。
1 改革 开放 后 中 国实施 区域 经济 非均 衡发 展 战略 的 宏观 环境 及过 程 .
总的说来 ,解放思想 、务实求变 、改革 开放 、致力发展的 国内环境 ,和冷战趋 向弱化与结
束 、世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经济竞争加剧与经济合作 日趋鲜明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 题的国际环境 ,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大跨度快速有效 的实施 ,提供 了如下
一
、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坚持全面实施邓小平同志关于 “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 发 展起 来 ,一 部分 地 区发 展 慢 点 ,先 发 展起 来 的地 区带 动 后发 展 的地 区 ,最 终 达 到 共 同富 裕 ” ①。 即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 沿海倾斜 ,推进 中西部开发”的非均衡发展 战略 ,进入了一个总体 ,“ 快速发展 的时期 ,出现了新 的地域格局 。这一时期 的战略包含 了发展和效率两个 主题。此战略的 实施 ,促进了东部地 区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国家积累,取得 了预期 的成效 ,是一 种成功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现代经济发轫于东部沿海地 区。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中 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总结过去 “ 轻效益 ,重速度” 轻沿海 ,重 内地 ”的经验教训和借鉴世 、“ 界各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 ,转向了以效率和发展为 目 ,以东部沿海为建设 和 标 发展重点 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9 1 18 )提出 ,要积极利用沿海地 1 8- 9 5 区的基础 ,“ 充分发挥他们 的特长 ,带动 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要 “ 努力发展 内地经 济” 继续积极支持和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 展生产 ,繁荣经 济” ,“ 。第七个 五年计划 (9 5 1 8— 19 )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的概念 ,划分 了东部 、中部 、西部三大战略地域 。通过这个划 90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AB卷)题型:名词解释(6×4′)辨析题(2×9′)简答题(5×6′)论述题(2×14′)一、名词解释1、需求门槛:是指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基本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是需求门槛。
(P45)2、产业集群:是一组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关联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P219)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P251)4、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5、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P319)6、区域管制:是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管理方式。
7、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影响。
(P374)8、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P322)9、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10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即企业进行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叫范围经济。
11库兹涅茨法则:是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法则。
经济地理学答案
《经济地理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性。
4、胡佛将运输费用分为场站作用费、线路运输费两个方面来研究。
5、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分别为:区域性,综合性。
6、20世纪经济地理的发展特点为: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7、普劳德福特将零售业空间类型分布分为: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邻近商业街、孤立商店群。
8、区域产业结构按产业功能分类分为: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9、区域空间结构布局特点: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
10、经济区组成要素: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11、经济区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12、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强调获取外部规模经济。
13、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中赫希曼提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有: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4、1919年E.Heckscher提出要素禀赋学说。
二、名词解释1、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
具有两大功能:明显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量大;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性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但其不同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或与其它区域同类产品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展区际分工的作用。
2、经济区与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客观存在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在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第二章 区域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发展的外在动力?A、市场需求B、政策支持C、自然环境D、科技创新2、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促进经济持续增长C、保持人口均衡分布D、实现可持续发展3、在我国,以下哪个地区不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黄土高原C. 长三角地区D. 四川盆地4、以下关于我国区域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中部地区是其重要支撑B. 中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是其重要支撑C.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是其重要支撑D.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西部地区是其重要支撑5、区域发展的三类指向分别是自然条件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
下列哪个产业最有可能是技术指向型?A、种植业B、建筑业C、手机制造业D、采矿业6、某发展中国家通过大规模砍伐森林发展木材加工业,导致该国某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体现了区域发展的哪一负面影响?A、环境的破坏B、社会结构的单一化C、经济结构的不合理D、文化冲突7、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在因素?A、地理位置B、历史文化C、产业结构D、国家政策8、关于区域发展规划,以下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A、区域发展规划应当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发展方向B、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C、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区域发展规划可以不必考虑跨国界的区域资源环境问题9、下列关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B.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C.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D.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10、关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下哪项措施最为关键?A. 优化产业结构B. 强化环境保护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 以上都是1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的国家战略作者:储东涛来源:《群众·下半月版》2017年第12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把我国此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首次提升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且两次明确要求今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予其重大历史使命,战略指向十分明确,战略内涵极为丰富。
这是党中央顶层设计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贯彻落实。
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融入新时代进入本世纪后,我国持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了“四大板块”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等新思路。
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等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此引领“四大板块”发展,从而形成了“3+4”区域发展新格局,使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四大板块”发展差距也得到有效控制,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3-2016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年均分别增长8.6%和9.1%,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4和1.9个百分点。
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300万人,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由此可见,“3+4”叠加效应的显现,是对此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突破,是不断创新区域发展政策、深化區域合作的崭新成果,更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区域发展融入新时代。
融入新时代同时意味着必须承担新使命众所周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作用,是通过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鼓励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显身手,并通过开展区域帮扶、区域援助等活动扶持欠发达、不发达地区发展,从而缩小发展差距。
知识更新工程学习-都市圈专题讲座
都市圈专题讲座单选题(共10题,每题3分)1、合力严管生态保护红线。
实施好长江()年禁渔,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建设,维护和保育生物多样性。
A、3B、5C、8D、102、根据本讲,2019年首份都市圈文件《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
A、《京津冀都市圈规划》B、《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C、《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D、《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3、根据本讲,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需要国家发展壮大的城市群的一项是()?A、关重平原城市群B、中原城市群C、山东半岛城市群D、兰州西宁城市群4、根据本讲,我国要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为载体?A、村委会B、乡镇C、乡村D、县城5、根据本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A、创新B、协调C、绿色D、开放6、根据本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A、协调发展B、改革创新C、绿色开放D、联动共享7、根据本讲,南京都市圈于()成立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形成了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专委会工作会议等多层次的政府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水平逐步提升。
A、2013年B、2015年C、2017年D、2019年8、《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人均GDP 超过()万元,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总体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A、15B、18C、20D、259、根据本讲,整合沿江开发区,协同加快沿江()范围内化工企业和园区转移转型,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A、4公里B、3公里C、2公里D、1公里10、根据本讲,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应当以()作为重要抓手来增强基础设施连接贯通性?A、织密网络,优化方式B、规划建设、管护’C、优化方式,畅通机制D、畅通机制,加强轨道交通网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1、根据本讲,跨区域合作类型包括()。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简答
六、简答:1.“数字城市”具有哪些重要功能?答:(1)发展经济功能,即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强化服务功能,即为市民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条件和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进管理功能,即以高科技手段为主进行管理并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
(4)科学规划功能,即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5)依法治市功能,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6)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即综合利用各种城市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答:综合化和分化。
3.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化和分化综合与分化是现代科学分展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全方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理论进行全面解释,更不可能用单一学科理论提出的对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学科、每一种理论又都在不断深化、细化,在具体解决某个单一问题、单一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科学在发展中综合和分化并存的这种特性区域经济学也是一样的。
4.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将呈哪些重要特点?答: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21世纪世界经济将呈现如下特点:(一)经济全球化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
主要表现在:(1)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2)各国都把世界市场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3)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4)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全球性联系越来越密切;(5)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全球化;(6)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
总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1)区域经济集团将遍及全球,跨区域多边合作由“松散型”向“深层次联合”发展;(2)区域经济集团仍以发展水平和程度相近的国家为主,南北型区域性集团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3)区域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方向与重点任务
范恒山
【摘 要】本文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当前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抓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坚定不移从实际出发制定区域政策;二是坚持上下联动,始终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坚持攻坚克难,科学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向和重点;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五是坚持远近结合,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并应因现实提出,要力争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第一,力争在形成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衡量标准方面取得新进展;第二,力争在增强区域政策精准性上取得新进展;第三,力争在增强区域规划实施的有效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第四,力争在探索区域良性互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第五,力争在推进重大区域问题创新试验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坚定不移从实际出发制定区域政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显著,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分类指导。只有分类指导,才能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消除地区发展瓶颈制约;只有分类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也只有分类指导,才能形成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有序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分类指导在空间指向上必然要突出重点,也必然是分散进行、分块实施,从各区域板块的实际出发相对独立的制定区域政策区域规划。但这些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又不是彼此孤立和相互隔绝的,而都是在把握国家战略方向,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的,是国家整体意志在局部的体现和落实,是推进“全国一盘棋”战略的有效途径、重要载体和具体步骤。也就是说,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与宏观政策是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不存在着所谓的“碎片化”问题。不仅如此,它还有效地解决了在实施一盘棋战略中间很容易出现的“一刀切”问题。这些年,东中西区域增长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一大批区域增长极的陆续涌现等成就,区域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的状态,都充分证明了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为此,我们要继续把分类指导作为制定区域政策的核心要求和基本出发点,在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设定不同发展目标,提出不同任务要求,采取不同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
、
生态 功 四
(
加 强 区 域 合 作 互动
)
能 和 农 业 地位 重 要 滞缓衰退 严 重 和资 源枯 竭 等不 同 十 五 推 进 区 域 协 同 发 展
。
进
一
步加 强 规划 引
,
类 型地 区
,
出 台 有针 对 性 的 政 策举措
,
,
积极 推进 供 给 导 和 政 策指导
强 化 能源 资 源 节 约 管理
。
,
促进 区域 经 济 与 资 等 多 种 手段
,
充 分发 挥 相关 工 作 推 进领导 小 组 部 际
、
,
源 环境 协 调 发展 联席 会议 等协 调 机制 作 用
(
建立 和 完 善运 行 高效 的 规
十 二 提 高 区 域政 策 的 精 准性
重
, ,
提升合作层 次 和 水 平
一
支持 成 渝
中原
、
长 江中
。
推进 中 央 与 地方 财 政
一
游 关中
、
天 水 北 部 湾 等 中 西 部 重 点经 济 区 结合 贯
,
,
加快 基 础设施 互 联 互通
推 动科技合
深 化社会 事
一
侧 结构 性 改革
发 展新 经 济
,
,
培育 新 动能
促进 各 地 作 与 协 同 创新
,
,
推进 生 态 环境 保 护 合作
、
,
区 充分 发 挥 比 较优势
破 解发 展 瓶 颈和 发展 难题
提 业领 域 合作 对 化 发展
。
经济地理学期中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或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学科。
2.经理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有: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P4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章节)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理论的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5.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6.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7.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差异:区位条件是由于生产场所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8.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9.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10.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1.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
12.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决定性的要素;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决定性的要素。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一、填空题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二、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学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答: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3、区域开发答: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4、区域产业结构答: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简答题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包括: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答: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内容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配合。
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协调等方面。
在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各级政府应当在五大方面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政府作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主体功能作者豆建民,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XX33)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以生产力平衡布局为指导思想,强调沿海和内地的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转向强调不平衡发展,实施了向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1999年以来,我国又先后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细化,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相互配合。
具体地讲,区域协调发展体现在五大方面,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内容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要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要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将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范.文.先生 ) 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社会发展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从区域协调发展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
诚然,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二是通过政府调控进行协调。
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代替市场机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政府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
直接调控指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或直接援助投资的方式,例如通过转移支付、政府直接投资等手段,协调区域发展。
间接调控指政府通过制定区域战略规划、法律制度设计、体制机制改革和实施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区域经济政策,间接地引导和市场行为,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要正确界定和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各司其职,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可缺位。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类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很大关系。
因此,政府要把支持的重点放在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上,主要依靠市场加快区域发展。
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制定出超越现有行政区划,能够协调区域内各方利益的区域总体和专项规划。
从区域总体规划来看,我国既有国家部委牵头编制的区域总体规划,也有地方政府牵头编制的区域总体规划,例如,20XX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研究编制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XX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
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7个规划。
20XX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从专项规划的领域来看,区域规划应该首先包括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消除地区之间的市场壁垒,节约市场交易的制度成本,如产品物流市场的规划、资本市场规划、产权和技术交易市场规划、人才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划等。
便捷的交通可以大大节省交通运输成本,因而区域规划的领域应包括涉及各方利益的综合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协调衔接如公路、轨道交通、铁路、机场、内河航运、沿江岸线港口功能等的规划。
生态环境恶化是消费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区域规划也应包括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和治理问题规划。
能源短缺会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必须加强区域能源供应系统规划,包括石油、煤炭、电力、天然气、电、管等规划。
区域规划旨在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实现区域的整体效率:制定区域规划首先要具有科学性,要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规划不能变成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争取利益的短期工具,其次要保证区域规划的落实,制定的区域规划必须具有法定约束力,对于明显违反规划的地方政府和有关当事方,要有有效的惩处机制。
因此,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区域规划具有权威性。
区域经济关系协调与政府的作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必须是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商品和要素在区际间自由流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高度一体化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作机制就是在区域之间,由政府搭台、唱戏的机制。
区域经济合作要坚持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逐步推向深入。
合作各方要根据市场需求,在自愿基础上开展联合与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不但要承担“动员者”的角色,更应担当“清障者”、“服务者”的角色,必须打破这些阻碍区域合作的壁垒,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各地区之间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各地区之间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地方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合作的优惠政策,使各地的规划、政策在地区之间协调一致,有意识地组织各种跨地区的协调会、高层领导对话,促进信息沟通交流?在跨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打通交通要道等,政府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政府应致力于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建设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实现各地规则的互认,以优质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发挥推动、引导、协调作用和服务功能。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稳定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区域之间的经贸摩擦,增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包括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协商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
中央政府可以考虑由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区域经济专家组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战略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并协助解决与国家规划、有关政策的衔接事宜。
地方政府协商主要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展开。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使经济合作长期化,积极寻求组织制度依托,自发地联合起来成立省际、省毗邻地区、省内、城市间的经济合作组织,如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黄河经济协作区等。
这些合作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关键是建立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并建立起一套功能性机构。
此外,鼓励建立各类民间的跨地区合作组织,如区域性联合商会和行业协会、大联合会、中小联合会等,联络地区内主要,同时借助于电子络的信息交流平台沟通行业信息,筹划行业内或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活动。
区域产业结构协调与政府的作用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是指各区域的产业之间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并按产业关联不断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合理的动态区域分工体系。
各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地域分工的结果。
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工资成本、技术水平、人力资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不同地区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不尽相同,地区专业化生产可以发挥成本优势。
另外,地区专业化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发挥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产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规划、引导和协调职能。
地方政府制订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要避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要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
中央政府则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来引导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的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
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不能相互矛盾。
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注意其区域效应,充分考虑发挥地区优势和地区合理分工,避免条块失衡和二元经济。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意其产业效应,充分考虑产业专业化、高度化和经济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和地区壁垒。
运用产业政策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时,应顾及到一些地区的基本利益,运用区域政策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时,应对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
区域收入水平协调与政府的作用区域收入水平协调是指各地区之间收入差异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通过政府有效干预,如采取各种转移支付、政策倾斜手段加以控制和调节,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甚至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收入水平协调的含义不是指收入差距越小就越协调,如果把协调等同于收入差距的最小化或收入分配的绝对平均,势必会打击各地区的生产积极性。
扶持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仅靠市场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仍很难解决。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优惠政策调节力度,才能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现行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能有效地发挥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
从1994年起我国推行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采取“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税收返还办法。
由于税收返还额是依据基数法来测算的,这样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自然返还得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返还得少。
该方法不利于促进地区间财政能力均衡和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应按照“因素法”来确定转移支付额,所考虑的因素应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税赋高低、城市化水平、人口、教育状况、地方财政能力、财政支出的需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