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氮素养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森林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森林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经营 管理方 法 。要 改 进 这类 方 法 , 4 贝 必须 很好 地 理
伐样地 上 幼苗更 新 , 控制森 林下层 植 被 的竞争 . 少 减 森 林 地 被层 燃 料 的积 累 等 。早在 2 0世 纪 3 O年代 .
人们就 火烧 对养 分库大 小 和流通量 的可 能 影响作 了
研究 。7 代末 8 代 初 , O年 0年 人们 对火 烧后 各 种 养分 丢失 的途径 , 挥发 . 如 灰烬对 流, 流 冲刷 , 水 风吹 及 土壤 侵蚀 , 以及 火 烧 后 释放 出 的养 分淋 洗等 方 面 的研 究特别关 注 _ 。 自8 代后 期, 们 的研究重 2 J 0年 人
点 逐 渐 转 向 了 火 烧 对 N 素 可 和 用 性 的 影
r c va d pa t al ra inf a c rsu yn n eovn h rbe so lb lcmaec a g n idvri l n rc i l gets i cn ef t d ig a d rs ligt epo l fgo a l t h n ea d bo iest c y g i o m i y
Ni o e y l gi oete( ̄ trsh sbe f ft efc sswiey∞ n e e yeoo  ̄ si ep s ea e W e1 t g nc ci nfrs cx eR a e nol o h o ue d l r n v e cm d b c ] t n t atde d ̄ g h l
ls i p p r r ve d t e boo i l a d n n —b oo ia f co s a e t g s i N v i b  ̄ y i o e t eO y t S a d 。 s Ths a e e iwe i g c n o h l a il gcl a tr f c i o l a al i t n f rs C S se . n n a m b i l i u s d t ep o lms i t d i g N v i b l y r f ds s e r be s u y n a al i t . ey c h n a i Ke wo d :o e t N v i b l y y r s f rs , a al i t . a i

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研究

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研究

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研究林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扮演着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而其中的营养循环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证树木等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氮循环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对林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将就此进行探讨。

1.氮循环的概述氮循环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循环之一。

它是描述氮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转移过程的原理。

氮循环通常可分为大气固氮和土壤固氮。

大气固氮通常发生在闪电中、火山喷发、动植物呼吸和微生物作用等情况下,土壤固氮则是由大气氮的有机化合物逐渐被微生物分解并释放出来,再被其他微生物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

而这些氮化合物在植物内被合成为生命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的原料。

然后,当植物代谢时,它们会将部分这些N化合物返回土壤,从而进入土壤固氮循环的下一个过程。

2.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氮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和转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缺氮或过量的氮会极大地影响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在植物生长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分子的基础元素之一。

氮的过量或缺少都会导致树木的生长受到抑制。

如果氮素缺乏会影响氧化还原状态、酚酸等有机食品质量,从而导致树木萎黄、缓慢生长和果实缩小。

反之,氮过量也会导致落叶林地牧草丰富、生态系统表现差等不良结果。

此外,林地中氮的富集也会导致土壤酸化,这也会对营养循环造成影响。

3.氮循环的调控鉴于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重要性,在生态系统中需要对氮元素的含量和转化进行调节。

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如降水的多寡、土壤含水量、微生物作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态措施调整林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量和水平。

例如,通过林地采伐、覆盖和施肥调节林地生态系统中氮的含量和转化。

4.结论由此可见,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素资源量ꎬ 河北对氮素的需求量低于资源量 [9] ꎮ 在氮
2015 年氮素损失总量的 58%ꎬ 比 1985 年增加了 91%ꎮ
量占比最大ꎬ 但北京和天津对氮素的需求量均高于氮
素循环体系中输入的氮素主要是农业生产系统的氮素
投入
[10]
ꎬ 包括化肥、 沉降、 生物固氮等 的 输 入ꎮ 其
中ꎬ 农业生产系统输入氮的主要来源是施氮肥ꎬ 输出
等经过处理后能够全部实现循环再利用ꎬ 实现污染零
增加
[13]

3 展望与建议
3 1 氮素流动及环境效应研究展望
当前ꎬ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面临着氮素投入
量大ꎬ 氮素利用率低 下ꎬ 氮 素 高 量 排 放 导 致 环 境 污
染ꎬ 农牧结合体系氮素利用严重脱节的实际问题ꎮ 本
文综述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
植物吸收、 土壤生物转化、 氮素淋溶和蒸发等途径流
动ꎮ 畜牧系统中ꎬ 氮素主要通过饲料摄入ꎬ 动物代谢
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是主要的氮素来源ꎮ 在农牧生产系
研究发现ꎬ 河北地区氮素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是其主要
统中ꎬ 主要的氮素投入来自于氮肥ꎬ 内蒙古来自于氮
6 2×104 tꎬ 2015 年分别为 77 5 × 10 4 t 和 80 4 × 10 4 tꎬ 分
物产品、 动物粪便以及其他部分ꎬ 1999—2019 年ꎬ 动物
主产品氮素输出量增加了 0 19×106 t [15] ꎮ 在畜牧系统中粪
便有机肥是氮素损失的主要形式ꎮ 内蒙古的氮素损失量
为 447 5kghm ꎬ 而由于反硝化作用的影响损失的氮素
-2
为 224 56kghm
-2[15]
ꎮ 山西省各区域农田氮素投入极

有机碳、氮素、磷素对模拟增温施氮的响应

有机碳、氮素、磷素对模拟增温施氮的响应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二lkMi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Soil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NMR.It Was obvious that extra N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soil available N.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soil N
manipulations
of four treatments:ambient,warming,N
application,and warming
plus N
application during the periods from 2007 to 2008. After two growing seasons,the result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 responded to
the
organic
C by 1.6%.extra N increased organic C by
content of soil
N吖by 1 3.3%and Was
accelerated soil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NMR).N
appl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 by 1 0.4%,available N by

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影 响研究进展
陈 洁1,2,骆土寿1,2,周 璋1,2,许 涵1,2,陈德祥1,2,李意德1,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2 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州 510520
摘要: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逐年递增,其中热带亚热带地区氮沉降量显著高于全球平均
specifically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Thus, clarifying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N deposition on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il is important for the assessment on soil N cycling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in forests under
进行了简要剖析。
关键词:森林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热带亚热带;氮沉降;全球变化
Research advances in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microbi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oil nitrogen cycling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increased global atmosphere nitrogen ( N) deposition year by year, and the N deposition amount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is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value. However, majority of the soil from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is almost N saturation. The elevated N deposition will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put of active N into soil, which would easily induce soil N excess and further destroy N cycling balance of the entire forest ecosystem.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in our country are characteriz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N deposition has cause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soil nutrients imbalance as well as forest degradation. Therefore, the responses and adaptive mechanisms of forest soil N cycling to N atmosphere deposition have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发展的推进,氮沉降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问题。

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和硝酸酯等,通过降水或干沉降的方式进入森林生态系统。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的影响,其深入研究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氮沉降对森林生长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氮沉降可以提高森林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其有效供应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过程,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积累。

实验证实,适宜浓度的氮沉降可以显著提高森林植物的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然而,过量的氮沉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过高的氮沉降会增加植物的氮素吸收,导致过多的氮积累在地上部分,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平衡,甚至引发生态系统中的养分过剩和土壤酸化问题。

其次,氮沉降对土壤养分循环产生间接影响。

氮沉降可以改变森林土壤中的氮循环,进而影响其它养分元素的循环利用。

氮沉降不仅会增加森林土壤中氮素的供应,也可能导致磷和钾等其他养分元素的缺乏。

过高的氮沉降会加速森林土壤的养分流失,从而导致土地贫瘠化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氮沉降还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高浓度的氮沉降可能抑制一些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影响它们在养分转化和土壤生态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氮沉降对土壤酸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大量的氮沉降会增加土壤酸性物质的输入,导致土壤pH值的下降。

土壤酸化会直接影响根系活性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降低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同时,土壤酸化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元素的转化和有效利用能力。

因此,氮沉降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森林生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长期不可逆的影响。

综上所述,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恰当的氮沉降可以促进森林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但过高的氮沉降则可能导致养分过剩、土壤酸化等问题。

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研究

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研究

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目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和土地退化问题尤为突出。

而造林是恢复森林覆盖率、保护土地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展开研究。

一、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 森林能改善土壤结构森林的根系和落叶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的渗透性。

由于土壤要长时间修复和调整,这种好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2. 森林可以保护土壤养分森林通过自身的作用,可以保护土壤养分,这些养分在人类农业系统中常常会被浪费、污染或耗尽。

相比之下,森林系统可以很好地回收、吸收和保留其中的养分,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发育。

3. 森林可以提高土壤生产力落叶和林下植物会自然腐烂,所释放的氮、磷等养分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产出水平,甚至能够创造条件种植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

二、造林对环境的影响1. 森林能够减轻气候变化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维护地球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

2. 森林保护土地资源种植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了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这对于人类农作物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防治沙化、改善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都是造林工作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这也是造林工作被广泛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造林不仅能够改变环境、提升土地的价值和多样性,还可以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方式,推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包括木材、水果、食用菌等,以及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益,改善生活。

然而,也需要注意,造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短缺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关注造林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而不是追求数量。

合理的造林将带来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回报。

森林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

森林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

森林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木材和天然资源,而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

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森林土壤养分循环森林土壤中养分循环包括氮、磷、钾、钙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比如叶片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需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能量的代谢和细胞壁的合成。

钾参与植物的蒸腾调节和水分平衡,钙则是植物细胞膜的构成原料之一。

但是,森林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存在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们被微生物、枯落物分解和土壤物理化学过程影响。

这些过程会对养分循环产生影响。

1.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对森林土壤中养分的循环有很重要的贡献,其中包括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微生物的环境调节作用。

首先,森林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把它们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形态的氮、磷等元素。

微生物通过氨化和硝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铵离子和硝酸盐。

同样的,微生物还可以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使它们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其次,微生物通过减轻钾、钙等元素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森林土壤中元素平衡进行调节。

这种过程被称为“环境调节作用”。

当植物将一种元素吸收过多时,这些元素就会与微生物竞争。

而微生物可以吸附一部分的养分,从而减轻植物对这些元素的过度吸收,使得其他植物也可以分享这些养分。

2.枯落物分解的作用森林中的树木、植物等都会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枯落物,而这些枯落物的分解是森林土壤中养分循环的重要途径。

比如说,枯落物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氮、磷等元素,从而提供给森林中的其他生物。

研究表明,当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时,森林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也会相应的增加。

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分子调控机制来控制自身生长和发育。

土壤矿质氮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土壤矿质氮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江建德一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
情况,结果表明旱地土壤氮处于缺乏水平。 韩轶才等
[32]

究了千岛湖流域的氮的收支特征,采取各种方式评估不同土
一致[40] 。 而干燥对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尚无一致的定论。
因此,土壤矿质氮的测定最好采用新鲜土样,然而在现实中,
采回来的样品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立即浸提、
decline of soil fertility, the eutrophica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the release of nitrous oxid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mposition and source of soil mineral nitrogen, the
is a major indicator reflecting soil fertility, mainly including nitrate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ogen.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mineral nitrogen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microorganisms, fertilization, temperature, water, tillage and land use. The loss of soil mineral nitrogen may cause the

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

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

第39卷第4期2023年7月森㊀林㊀工㊀程FOREST ENGINEERING Vol.39No.4 Jul.,2023doi:10.3969/j.issn.1006-8023.2023.04.001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王军,满秀玲∗(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摘㊀要:以大兴安岭北部3种典型森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㊁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对照㊁去除凋落物㊁去除草毡6层以及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4种处理下不同土层(0~10cm和>10~20cm)的土壤全氮㊁有效氮㊁微生物量氮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探究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影响㊂结果表明,1)在0~10cm土层,与对照相比,去除凋落物后土壤全氮㊁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无显著变化,樟子松林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而硝态氮含量升高了53.76%(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分别降低了14.34%和25.94%(P<0.05),在樟子松林中无显著变化㊂去除草毡层后土壤全氮含量在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变化不显著,在白桦林中降低了41.25%(P<0.05);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兴安落叶松林中无显著变化,在白桦林中降低了52.84%(P<0.05),而在樟子松林中升高了69.09%(P<0.05);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无显著变化,在樟子松林中升高了44.09%(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3种林型中降低了16.95%~ 47.20%(P<0.05)㊂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在3种林型中均显著降低(P<0.05);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兴安落叶松中无显著变化,在白桦林中显著降低(P<0.05),而在樟子松中显著升高(P<0.05);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无显著变化,而在樟子松林中升高了44.09%(P<0.05)㊂2)在>10~20cm土层,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在3种林型中无显著变化;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无显著变化,而在樟子松林中有所升高,且在去除凋落物以及去除草毡层后达显著水平(P<0.05)㊂3)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含水率㊁pH㊁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等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子㊂由此可见,凋落物和草毡层的存在与否对土壤氮素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会因林型和土层的不同而异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森林土壤氮循环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㊂关键词:森林土壤;去除凋落物;去除草毡层;全氮;有效氮;微生物量氮中图分类号:S714.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8023(2023)04-0001-09Short Term Effects of Litter and Sod Layer Removal on Soil Nitrogenin Typical Forests in Cold Temperate ZoneWANG Jun,MAN Xiuling∗(School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itter and sod layer on soil nitrogen in typical forests in cold temperate zone,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total nitrogen,available nitroge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measured in four dif-ferent soil layers(0-10cm and>10-20cm among four different treatments,including control,litter removal,sod layer removal,and both litter and sod layer removal,at three typical forests(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of the north Daxing'an mountains.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In the0-10cm soil layer,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ammonium nitrogen and nitrate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 after the removal of litter.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while the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increased by53.76%(P<0.05).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contents 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 decreased by14.34%and25.94%(P<0.05),respectively,but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After removing sod layer,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but decreased by41.25%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P<0.05).The contents of soil ammonium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Larix gmelinii forest,decreased by52.84%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P<0.05),while increased by69.09%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P<0.05).The contents of soil ni-trate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increased by44.09%in Pinus sylvestris收稿日期:2022-11-2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1YFD2200405)第一作者简介:王军,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㊂E-mail:imauwh@∗通信作者:满秀玲,博士,教授㊂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㊂E-mail:mannefu@引文格式:王军,满秀玲.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J].森林工程,2023,39(4):1-9. WANG J,MAN X L.Short term effects of litter and sod layer removal on soil nitrogen in typical forests in cold temperate zone [J].Forest Engineering,2023,39(4):1-9.var.mongolica forest(P<0.05).The content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decreased by16.95%~47.20%in three forest types森㊀林㊀工㊀程第39卷(P<0.05).After litter and sod layer were removed,the contents of soil total nitrogen 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in three forest 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P<0.05).The contents of soil ammonium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Larix gmelinii fores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P<0.05),whil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P<0.05).The contents of soil nitrate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in-creased by44.09%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P<0.05).2)In the>10-20cm soil layer,the contents of soil total ni-trogen 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ly change in three forest types after different removal treatments.The contents of soil ammonium nitrogen and nitrate nitr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and Larix gmelinii forest,whil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after litter removal and sod layer removal(P<0.05).3)According to correlation analysis,soil water content,pH,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soluble organic carbon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oil nitro-gen.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litter and sod layer would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soil nitrogen.However, the degree of impact would vary depending on different forest type and soil layer.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forest soil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Daxing'an mountains.Keywords:Forest soil;litter remove;sod layer remove;total nitrogen;available nitroge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0㊀引言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1-2]㊂森林土壤是森林氮循环进行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氮库[3]㊂据相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超过90%的氮都储存于森林土壤中[4]㊂森林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氮平衡产生影响[5]㊂森林土壤氮素的来源包括凋落物归还㊁生物固氮㊁氮沉降和人为施肥等,其中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归还是土壤氮素输入的主要途径[6]㊂凋落物和草毡层是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通过调节有机质的直接输入以及对微生物的间接影响而对土壤氮素的累积与释放产生影响㊂在全球气候加剧变化的背景下,大气温度和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提高凋落物和草毡层的产量[7],进而促进土壤氮素的积累㊂随着人类的活动,土壤退化以及森林经营管理方式不当也可能会通过降低凋落物㊁草毡层的质量和输入量而对土壤氮素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产生影响[8]㊂因此,凋落物和草毡层在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㊂去除凋落物可以通过改变凋落物层的数量和分解速率对土壤氮库和氮循环产生影响[9],但目前去除凋落物对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㊂大多数研究发现去除凋落物后土壤全氮的变化较小[10-11],土壤氮的变化在活性氮库中较为显著[3]㊂杨易楠等[12]研究发现去除凋落物1a后麻栎林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降低,有的研究则表明去除凋落物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5,13-14],而Miao等[15]在亚热带针叶混交林中研究发现去除凋落物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㊂去除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则是均表现为显著降低[13,16]㊂目前对草毡层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去除草毡层对土壤氮库有何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也急需探求草毡层在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㊂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高纬度寒温带地区,在我国生态功能区中发挥着重要的碳氮平衡作用[17-18]㊂为探究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氮素的影响,以白桦林㊁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型在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全氮及活性氮含量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我国寒温带森林土壤氮素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㊂1㊀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1.1㊀试验地概况研究区位于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122ʎ06ᶄ~122ʎ27ᶄE㊁53ʎ17ᶄ~53ʎ30ᶄN)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分明,冬季酷寒漫长,夏季温热潮湿㊂区内最低气温为-52ħ,年均气温为-4.9ħ,年降水量约为450mm,主要集中在7 8月㊂该地区为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原始林分布区,此外,还分布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㊁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等森林群落㊂林下植被主要有越桔(Vaccinium vi-tis-idaea)㊁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和杜香(Ledum palustre)等㊂地带性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局部地段分布有沼泽土㊁草甸土等土壤类型[19]㊂1.2㊀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经过踏查后,于2021年5月选取白桦林㊁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3种林型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㊂在每种林型内各设置3块规格为2第4期王军,等: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20m ˑ30m 的样地,3种林型共计9块样地㊂在每块样地内随机设置4个4m ˑ1.5m 的实验小区,做如下处理㊂1)对照,保留凋落物和草毡层;2)去除凋落物,将小区内的凋落物全部去除,并用尼龙网覆盖,防止当年的凋落物落入;3)去除草毡层,先将小区内的凋落物按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分层收集,之后将草毡层去除,最后将凋落物按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的顺序均匀地铺回小区内;4)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将小区内的凋落物和草毡层全部去除后,用尼龙网覆盖㊂共计设置36个实验小区㊂于2021年9月进行采样,在每一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50cm ˑ50cm 的凋落物样方,收集样方内的所有凋落物样品,之后用土刀割取草毡层样品㊂凋落物和草毡层样品采集完毕后,在每个实验小区内分别采集0~10cm 和>10~20cm 土层土壤样品,同时使用规格为100cm 3的环刀采集各层原状土㊂将采集的凋落物㊁草毡层和土壤样品分别装入密封袋内带回实验室㊂凋落物和草毡层样品放入烘箱80ħ烘干至质量恒定,烘干后研磨过孔径0.149mm 钢筛后装入密封袋中用于碳氮含量的测定(凋落物和草毡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见表2)㊂土壤样品挑出植物根系㊁石块等杂物后过孔径2mm 钢筛㊂取部分鲜土用于土壤含水量㊁铵态氮㊁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等指标的测定,另取部分土样于阴凉干燥处自然风干,研磨后分别过孔径2mm 和0.149mm 钢筛后储存在密封袋内用于土壤pH㊁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测定㊂表1㊀样地基本情况Tab.1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 plot林型Forest type海拔/m Altitude坡向Aspect of slope坡度/(ʎ)Slope林龄/a Forest age树种组成Tree species composition平均树高/m Average tree height平均胸径/cm Mean DBH郁闭度Canopy density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390NE 64310B 11.109.500.90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427NE 10637P 3L22.3721.360.60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311NE65210L11.6413.270.80㊀㊀注:NE 为东北方向㊂B㊁P 和L 分别为白桦㊁樟子松和兴安落叶松拉丁学名首字母㊂10B㊁7P㊁3L㊁10L 中的10㊁7㊁3㊁10指此树种在林中所占比例,以十分法表示㊂Note:NE is northeast.B,P and L are the Latin initials of Betula platyphylla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and Larix gmelinii respectively.The10㊁7㊁3and 10in 10B㊁7P㊁3L and 10L refer to the forest,expressed in tenths.表2㊀凋落物和草毡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Tab.2Carbon nitrogen content and ratio of litter and sod layer林型Forest type层次Layer 有机碳/(g.kg -1)Organic carbon全氮/(g.kg -1)Total nitrogen碳氮比值Carbon nitrogen ratio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凋落物458.17ʃ3.70Aa18.51ʃ1.10Aa24.83ʃ1.34Ba草毡层441.67ʃ3.86Ab26.91ʃ2.85Ab16.66ʃ1.80Bb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凋落物450.00ʃ2.25Aa14.57ʃ0.27Ba30.90ʃ0.75Aa 草毡层288.67ʃ2.87Bb 12.00ʃ0.97Bb24.23ʃ2.11Ab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凋落物440.87ʃ12.85Aa 19.59ʃ0.82Aa 22.55ʃ1.23Ba草毡层395.33ʃ2.87Ab18.12ʃ2.83Ca25.33ʃ3.27ABa㊀㊀注:数据为平均值ʃ标准误㊂不同大写字母表示林型间差异显著(P <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层次间差异(P <0.05)㊂Note:Data in the table are expressed as mean ʃstandard error.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forest types (P <0.05),and different lower cases letters represent differences among levels (P <0.05).1.3㊀样品指标测定方法土壤温度使用纽扣式温度传感器(DS1922L,Maxim /Dallas Semiconductor Inc.,USA)测定,土壤含水量采用铝盒烘干法(105ħ,24h)测定㊂土壤pH 采用pH 计法测定㊂凋落物㊁草毡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固体模块(multiN /C2100,Germany)和AA3连续流动分析仪(Seal Analytical,Germany)测定㊂铵态氮和硝态氮采用浓度为1mol /L KCL 溶液浸提后,滤液浓度用AA3测定㊂土壤微生物量氮采用氯仿熏蒸法浸3森㊀林㊀工㊀程第39卷提[5],滤液浓度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液体模块测定㊂1.4㊀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由Excel 2019和SPSS 25.0完成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one -way 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i differs0ncr,LSD)比较不同林型㊁处理指标之间的差异,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不同层次指标之间的差异㊂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氮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㊂表格的绘制由Word 2019完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不同处理对3种林型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由表3可知,在0~10cm 土层,白桦林在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全氮含量相较对照显著降低(P <0.05),相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1.25%和22.50%,而去除凋落物后变化较小(P >0.05)㊂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土壤全氮含量相较对照有所降低,2种林型均在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显著降低(P <0.05),降幅分别为23.61%和25.13%,而在其他去除处理后无显著变化(P >0.05)㊂在>10~20cm 土层,3种林型在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土壤全氮含量与各自林型的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 >0.05),由此说明不同去除处理对3种林型>10~20cm 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小㊂表3㊀3种林型不同处理土壤全氮含量Tab.3Total nitrogen contents of soil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ree forest typesg㊃kg -1林型Forest type土层/cm Soil layerCK RLRSRR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0~10 1.60ʃ0.12a1.39ʃ0.11ab 0.94ʃ0.14c1.24ʃ0.06b>10~200.75ʃ0.10a0.78ʃ0.09a 0.66ʃ0.06a0.69ʃ0.04a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0~101.44ʃ0.13a1.42ʃ0.05a1.42ʃ0.03a1.10ʃ0.03b>10~200.84ʃ0.04a0.79ʃ0.10a 0.91ʃ0.04a0.87ʃ0.06a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0~101.91ʃ0.18a1.77ʃ0.03a1.71ʃ0.03a 1.43ʃ0.03b>10~200.87ʃ0.08a0.84ʃ0.02a0.79ʃ0.03a0.74ʃ0.02a㊀㊀注:CK 为对照;RL 为去除凋落物;RS 为去除草毡层;RR 为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㊂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 <0.05)㊂下同㊂Note:CK represents control;RL represents remove litter;RS represents remove sod layer;RR represents remove litter and sod layer.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line in the table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The same below.2.2㊀不同处理对3种林型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由表4可知,在0~10cm 土层,白桦林不同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对照㊁去除凋落物㊁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㊁去除草毡层,其中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 <0.05),相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2.84%和29.10%,而去除凋落物后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㊂去除草毡层后土壤铵态氮含量要显著低于其他去除处理(P <0.05),由此可知,去除草毡层对白桦林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㊂樟子松林在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其中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 <0.05),相较对照分别升高了69.09%和70.91%,而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较小(P >0.05)㊂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变化较小,未达显著水平(P >0.05)㊂因此说明,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小㊂在>10~20cm 土层,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在经过不同处理后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变化均不显著(P >0.05),而樟子松林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5)㊂2.3㊀不同处理对3种林型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由表5可知,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在经过不同处理后0~10cm 和>10~20cm 土层硝态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 >0.05),由此说明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于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弱㊂樟子松在去除凋落物以及去除草毡层后2个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5),相较对照分别升高了53.76%和44.09%(0~10cm)㊁55.13%和64.10%(>10~20cm),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0~10cm 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P <0.05),升幅为17.20%,而>10~20cm 土层没有显著变化(P >0.05)㊂4第4期王军,等: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表4㊀3种林型不同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Tab.4Ammonium nitrogen contents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ree forest typesmg㊃kg -1林型Forest type土层/cm Soil layerCK RLRSRR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0~108.97ʃ0.41a8.57ʃ0.43a4.23ʃ0.18c6.36ʃ0.15b>10~203.17ʃ0.07a3.14ʃ0.15a 2.87ʃ0.21a2.88ʃ0.17a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0~10 1.10ʃ0.08b 1.26ʃ0.11b1.86ʃ0.09a 1.88ʃ0.20a>10~20 1.12ʃ0.07c1.61ʃ0.14a1.76ʃ0.06a1.35ʃ0.02b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0~1011.93ʃ0.61a10.60ʃ0.65a 11.92ʃ0.57a11.20ʃ0.82a>10~20 2.33ʃ0.19a2.35ʃ0.16a2.16ʃ0.10a2.25ʃ0.08a表5㊀3种林型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Tab.5Nitrate nitrogen contents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ree forest typesmg.kg -1林型Forest type土层/cm Soil layerCK RLRSRR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0~10 1.55ʃ0.03a1.51ʃ0.12a1.49ʃ0.12a1.48ʃ0.10a>10~200.81ʃ0.06a0.81ʃ0.12a 0.73ʃ0.05a0.77ʃ0.04a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0~100.93ʃ0.03c1.43ʃ0.08a1.34ʃ0.08a 1.09ʃ0.06b>10~200.78ʃ0.03b1.21ʃ0.06a1.29ʃ0.14a0.83ʃ0.11b 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0~102.21ʃ0.28a2.03ʃ0.33a2.14ʃ0.17a2.08ʃ0.11a>10~20 1.84ʃ0.16a1.82ʃ0.09a1.84ʃ0.10a1.82ʃ0.05a2.4㊀不同处理对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由表6可知,在0~10cm 土层,白桦林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对照㊁去除凋落物㊁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㊁去除草毡层,其中去除凋落物㊁去除草毡层以及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相较对照显著降低,降幅为14.34%㊁47.20%和26.47%㊂樟子松林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对照㊁去除凋落物㊁去除草毡层㊁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其中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 <0.05),相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6.95%和48.59%,而去除凋落物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㊂兴安落叶松林在去除凋落物㊁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25.94%㊁26.29%和40.89%㊂在>10~20cm 土层,3种林型在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 >0.05)㊂表6㊀3种林型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Tab.6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contents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ree forest typesmg㊃kg -1林型Forest type土层/cm Soil layerCK RL RS RR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0~1060.11ʃ1.16a51.49ʃ5.72b31.74ʃ1.13c44.20ʃ3.32b>10~2011.87ʃ2.92a11.84ʃ1.24a9.64ʃ1.05a9.53ʃ0.71a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0~1045.26ʃ2.30a43.26ʃ0.52a37.59ʃ1.26b23.27ʃ3.36c>10~20 6.96ʃ1.70a6.19ʃ1.31a5.98ʃ1.45a5.25ʃ1.66a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0~1049.30ʃ2.05a36.51ʃ4.32b36.34ʃ2.66b29.14ʃ0.48c>10~2017.24ʃ0.45a15.53ʃ1.30a15.85ʃ0.91a 15.11ʃ0.78a2.5㊀土壤氮素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性法对3种林型土壤氮素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7㊂由分析结果可知,白桦林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㊁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H 呈极显著负相关㊂樟子松林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含水量㊁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 呈极显著负相关㊂5森㊀林㊀工㊀程第39卷而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大多数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较差㊂兴安落叶松林不同形态氮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㊁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H 呈极显著负相关㊂由此可知,土壤含水量㊁pH㊁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等影响因子与土壤氮素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环境因子以及土壤碳组分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氮素变化的重要原因㊂表7㊀3种林型土壤氮素含量与影响因子的皮尔逊相关性系数(R )Tab.7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of soil nitrogen cont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ree forest types林型Forest type指标Index TN NO +4-NNO -3-NMBNST SWCpHTOCDOC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TN10.949∗∗0.818∗∗0.935∗∗-0.0140.719∗∗-0.844∗∗0.924∗∗0.912∗∗NH +4-N 10.809∗∗0.953∗∗0.0210.677∗∗-0.840∗∗0.967∗∗0.888∗∗NO -3-N 10.913∗∗0.3670.830∗∗-0.949∗∗0.856∗∗0.884∗∗MBN 10.1800.780∗∗-0.931∗∗0.954∗∗0.930∗∗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TN 1-0.0980.3660.942∗∗0.0550.869∗∗-0.580∗∗0.908∗∗0.911∗∗NH +4-N 10.497∗-0.1470.536∗∗0.0530.082-0.036-0.164NO -3-N 10.3460.0070.2700.1230.3910.228MBN 10.0770.815∗∗-0.684∗∗0.969∗∗0.930∗∗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 forestTN10.948∗∗0.610∗∗0.958∗∗0.2820.869∗∗-0.795∗∗0.890∗∗0.866∗∗NH +4-N 10.585∗∗0.902∗∗0.2730.757∗∗-0.836∗∗0.847∗∗0.891∗∗NO -3-N 10.663∗∗0.0640.538∗∗-0.606∗∗0.570∗∗0.438∗MBN10.1930.859∗∗-0.790∗∗0.917∗∗0.830∗∗㊀㊀注:TN 表示全氮;NH +4-N 表示铵态氮;NO -3-N 表示硝态氮;MBN 表示微生物量氮;ST 表示土壤温度;SWC 表示土壤含水量;pH 表示酸碱度;TOC 表示总有机碳;DOC 表示可溶性有机碳㊂∗表示相关性显著(P <0.05),∗∗表示相关性极显著(P <0.01)㊂Note:TN represents total nitrogen;NH +4-N represents ammonium nitrogen;NO -3-N represents nitrate nitrogen;MBN represents microbial biomassnitrogen;ST represents soil temperature;SWC represents soil water content;pH represents pH;TOC represents total organic carbon;DOC represents sol-uble organic carbon.∗represen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 <0.05),∗∗represents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 <0.01).3讨论3.1㊀不同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中3种林型自然状态土壤全氮含量在0.66~1.91g /kg,低于亚热带[10]以及暖温带[14]森林土壤㊂这是由于研究区地处寒温带,气候寒冷,微生物活性及数量低,因此土壤氮素累积慢且含量低㊂有研究表明[20],在大兴安岭地区,凋落物分解产生的有机质是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土壤全氮含量与凋落物数量和质量关系密切[21],但本研究中去除凋落物后3种林型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显著,这与孙柯等[10]和Lajtha 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㊂这可能是因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与养分累积进程较为缓慢,因此去除凋落物后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短期影响效应还未显现㊂去除草毡层处理显著降低了白桦林土壤全氮含量,但对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的影响较小㊂这是因为白桦林草毡层全氮含量较高且碳氮比低(表2),相较于其他2种林型易分解,能够向土壤中输入更多的氮素,因此白桦林在去除草毡层后土壤全氮含量的降低幅度更显著㊂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有机质输入量的大幅减少会降低微生物活性和数量[16],从而导致土壤全氮含量的显著下降㊂通过研究发现,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全氮含量的降幅要高于去除凋落物,由此可见,草毡层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全氮输入的贡献可能要大于凋落物㊂但由于凋落物分解产生的有效氮分布不均,受淋溶作用向下转运[22],而本地区凋落物层以下为草毡层,凋落物分解产生的氮素很有可能会先经过草毡层中活根系对有效氮的吸收及全氮的转化后再输送至下层土壤中,从而削弱凋落物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因此土壤氮素主要源自凋落物还是草毡层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㊂3.2㊀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氮素,但比较容易淋溶损失,与土壤温湿度密切相关[21]㊂有研究表明土壤氮素源于凋落物分解产生的碎屑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氮[23]㊂Wieder 等[9]认为去除凋落物会降低土壤氮的有效性,进而影响生态系6第4期王军,等: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的短期影响统氮循环的运转,而Miao等[15]发现去除凋落物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㊂本研究中去除凋落物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林型而异㊂白桦林在去除凋落物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没有变化,这说明去除凋落物对白桦林土壤有效氮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㊂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但对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小㊂这是因为2种去除处理减少了草毡层或凋落物和草毡层向土壤中的有机质输入,从而造成土壤养分的降低㊂而有研究表明当土壤养分降低时微生物会加快对氮素的吸收,因此土壤中较为容易被微生物获取的有效氮则首先被其吸收利用,而铵态氮相较于硝态氮更容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24],这可能会增加土壤铵态氮的消耗,因而造成土壤铵态氮含量的显著降低㊂樟子松林在去除凋落物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5,13-14],这可能是因为凋落物去除后改变了土壤温湿度以及通气性等土壤物理性质,因而促进了氮素的矿化,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增加[25]㊂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显著升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去除草毡层和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樟子松林自身土壤有效氮含量较低,经过去除处理后进一步降低了土壤有效氮的输入,而有研究表明当土壤有效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时,根系分泌物会刺激微生物加速分解土壤氮库来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26-27]㊂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凋落物和草毡层去除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未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产生显著影响㊂3.3㊀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微生物量氮是土壤氮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反映微生物对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固持能力[28]㊂有研究表明凋落物的分解及淋溶产物提供了微生物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碳源[29],凋落物输入量减少会对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造成显著影响[30]㊂本研究中去除凋落物显著降低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这与林保平等[5]和魏翠翠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质量较高,去除凋落物后微生物失去可利用的高质量氮源,因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降低,而樟子松林凋落物质量较低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因此在短期的去除处理后并未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产生显著影响㊂从表2可知,3种林型草毡层具有较高的全氮含量和较低的碳氮比值,由此可以推测草毡层是寒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所能获取的重要氮源,去除草毡层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高质量氮源,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因此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㊂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地表土壤会受到光照或降雨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可能会恶化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31],降低其活性及数量,因此造成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显著降低㊂经过不同去除处理后,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降低㊂这说明自然状态才是维护微生物良好生长繁殖的最优环境,凋落物和草毡层的存在与否对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累积具有重要影响㊂4㊀结论短期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氮素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因林型而异㊂去除凋落物升高了樟子松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㊂去除草毡层显著降低了白桦林土壤全氮㊁铵态氮以及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而升高了樟子松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㊂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白桦林土壤全氮㊁铵态氮㊁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减低;兴安落叶松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显著降低;樟子松林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降低,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所升高㊂土壤含水量㊁pH㊁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等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子㊂ʌ参㊀考㊀文㊀献ɔ[1]李茂金,闫文德,李树战,等.改变碳源输入对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2(5):108-112.LI M J,YAN W D,LI S Z,et al.Effects of controlling carbon input on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soils of broad-leaved-needle mixed forest plantation[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Technology,2012,32 (5):108-112.[2]弓文艳,陈丽华,郑学良.基于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碳氮储量垂直分布[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1): 152-157,164.GONG W Y,CHEN L H,ZHENG X L.Vertical distribu-7。

三种不同森林系统中氮素的含量情况

三种不同森林系统中氮素的含量情况
3不同的森林系统中的氮素情况
对于同一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土层深度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非常一致。同一森林类型中,上、 中、下3层土壤的全氮含量依次减少,这!J1因于-十壤氮素来源丁:有机质,而林地十壤的有机质主 要来自于地表枯枝落叶层的分解补充与累积,有机质在十壤剖面中的分布取决于十壤有机物质和 腐殖质在下渗水作用下在十体中的淋溶、迁移、淀积以及其在十壤小动物作用下与矿质十土体扰 动、混合的过程。层土是植物根系分布的集中层,供应植株生长的主要养分层,因而林地十壤有 机质及腐殖质组分以表土中为最高,向下迅速减少。而对于不同的森林系统,土壤中的氮素义有 很人的差异。
24~30.
【10】胡艳玲,韩十杰,李雪峰,等.长臼山原始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东北林业 大学 学报,2009,5,37(5):36-42.
-412·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环境污染特征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三种不同森林系统中氮素的含量情况
陈丽莎L2陈志良1 肖举强2
(1.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655; 2.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 730070)
摘要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素是一种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土壤中氮素的存在主要以有机氮, 铵态氮和硝态氮存在,而前者是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只有经过氮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 作用才能被植物利用。在三种不同的森林系统中,氮素的含量及存在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与 地区气候,以及氮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氮循环森林系统土壤氮索
Management,1 991,44:1 5~28. 【3】Ross D S,Law ranee G B,F redrik sen G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patterns at eight northeastern USA forested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土壤中的氮素大部分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耕作层中可占 90%以上,其组成可分为:铵态氮(结合态)、氨基氮(包括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残渣氮,并有少量核酸固定氮,多和其他有机质成分结合成有机质复合体。

少部分氮素以无机矿质氮的形式存在,主要是 NO3——N、NH4+-N 和 NH3-N。

NH4+-N又以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两种形式存在(赵俊晔,2004)。

还有约 1%~5%的氮素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中,与土壤有机质氮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朱兆良,1999)。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过程主要有氮的固定,硝化与反硝化,氮的淋洗等。

1 氮的固定生物固定(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固定态氨)是土壤氮素固持的主要形式(仇少君,2007)。

土壤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与释放是土壤氮素内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土壤固定态铵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a.原始固氮微生物固定的大气中的N2在成土过程中被土壤矿物固定;b.大气中的NH3在地理循环过程中被雨水淋溶进入土壤而被固定;c.土壤中部分固定态铵直接来源于母岩,部分来自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矿物NH4+的固定;d.近代农业耕作中氮肥和有机肥的大量施用及生物活动的影响(文启孝,2000;孙玉焕,2002)。

2氮的淋洗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通过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NH4+-N和NO3——N;其中NO3——N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通过淋洗进入地下水。

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特定埋深处的淋失除受氮肥施用量及其方法,降雨量和灌溉量及灌溉方式的影响外,还受到农作条件、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马军花,2004)。

当氮肥用量超过了作物达到最高产量的需氮量时,硝态氮淋洗十分明显(Raum W R,1995)。

不同土壤类型氮淋失量也不一样(吕殿青,1998),细砂土(灌溉春玉米)、重壤和粘土(灌溉冬小麦)上施氮量为250kg/hm2时,硝态氮从0~40cm土层中淋失量分别为102.5、77.5、和37.5kg/hm2。

SIR方法研究真菌、细菌对森林土壤N20贡献量的进展

SIR方法研究真菌、细菌对森林土壤N20贡献量的进展

SIR方法研究真菌、细菌对森林土壤N2O贡献量的进展章伟(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土壤硝化、反硝化是产生有害温室气体N2O主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除了原核细菌外还发现真核生物真菌(包括菌根真菌)也能参与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并排放N2O。

基质诱导抑制呼吸法(SIR)是目前研究真菌与细菌对N2O排放通量贡献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诱导剂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选择,一般选择的诱导剂为葡萄糖,也有选择蛋白胨作为诱导剂。

(2)预实验确定饱和诱导剂的量。

(3)抑制剂应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进行选择,一般选择的抑制剂为放线菌酮和链霉素。

(4)确定IAR,最大抑制率的时间。

(5)真菌、细菌对N2O排放贡献量时间段的确定。

关键词:SIR;真菌;细菌;N2O;森林土壤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5-19-02空气中N2O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1],此外N2O也直接或间接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2]。

有研究表明,来自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产生的N2O占全球大气N2O的90%。

森林土壤又是N2O的重要排放源[3-4],因此对森林土壤N2O排放机理的研究对估计和控制全球N2O的排放通量尤为重要。

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是产生N2O的主要过程[6-7]。

从目前认识的土壤N2O排放机理看,原核生物细菌一直被认为是土壤N2O产生的主要参与者[5-6]。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实际过程远比想像中的复杂,除了原核细菌外,还发现真核生物真菌(包括菌根真菌)也能参与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并排放N2O[8]。

细菌在完全厌氧条件下才能快速、完全地发生反硝化,相比之下真菌可以使用NO3-作为电子受体来进行呼吸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许多真菌由于缺乏将N2O还原为N2的还原酶而使真菌的N2O产生数量和效率更高。

如真菌P450nor催化NO还原的速度约为300μmol/min·kg,是细菌NO还原酶的5倍[9]。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植被恢复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其对于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植被恢复不仅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还能对土壤碳氮循环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植被恢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性,阐述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库、氮库以及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包括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氮素的矿化与固定、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恢复年限以及环境因子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以期全面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规律。

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推动植被恢复与土壤碳氮循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二、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碳的输入、转化、输出等多个过程。

植被恢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被恢复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生物量,提高土壤有机碳的输入。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等形式将碳输入到土壤中。

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植物生物量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

植被恢复还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

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和凋落物等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和能源,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活性也有不同的影响,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速率。

植被恢复还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根系的活动和凋落物的积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稳定性。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34卷第2期浙江林业科技Vol. 34 No.2 2 0 1 4年3月JOUR. OF ZHEJIANG FOR. SCI. & TECH. Mar., 2 0 1 4文章编号:1001-3776(2014)02-0056-09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郑世伟1,江洪1,2*(1. 浙江农林大学国际生态研究中心,浙江临安 311300;2.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氮沉降的相关文献,从森林植被、土壤生物、凋落物分解、森林土壤和森林碳汇等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影响中图分类号:S718.55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on the Impact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Forest EcosystemsZHENG Shi-wei1,JIANG Hong1,2*(1.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Center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Abstract: Summarization was made on the impact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forest ecosystems in various aspects by referring to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Presentations were put forwarded on effect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forest vegetation, soil organisms, litter decomposition, forest soil and forest carbon sinks and their response mechanisms. Proposi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recommended.Key words: forest ecosystems;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f excessive N自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范围内活性氮(Reactive,Nr)的人为源从1860年的约15 Tg N/a 增加到了1995年的156 TgN/a,进而增加到2005年的187 TgN/a[1];从而导致了氮沉降量的不断升高。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研究氮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来源、转化和去向,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1. 氮的来源和输入方式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

在大气中,氮以氮气(N2)的形式存在,通过闪电、工业污染和人类活动等方式,氮气可以转变成氨(NH3)和氧化亚氮(NO)等化合物,并随降雨沉降到森林土壤中。

此外,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氨离子(NH4+)和硝酸盐(NO3-),并将其转化成有机氮化合物。

2. 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一旦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氮会经历一系列的转化和循环过程。

首先,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NO2-),然后亚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

硝酸盐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硝酸盐,并将其还原成氨基酸等有机氮化合物,从而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中。

在森林生态系统内,氮还通过生物固氮的过程得以循环。

一些特定的细菌和植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氨或其它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是森林生态系统内氮循环的重要来源之一。

3. 氮的去向和损失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去向主要包括植物生长、土壤储存和氮损失三个方面。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将其转化成有机氮化合物并用于生长和发育。

一部分氮会储存在植物的叶片、茎和根系中,而另一部分则通过枯萎、落叶和死亡的植物释放回土壤。

土壤对氮的储存和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将氮固定在土壤中,从而减少氮的流失。

另一方面,氮还可以通过淋溶和硝化作用流失到地下水和水体中,从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4.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具有明显的影响。

农业施肥、工业废气排放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导致了氮的输入增加。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综述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综述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5):75-82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综述袁勇,李小英(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224)摘要:通过查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了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对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森林类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森林类保护区土壤的深入研究及对其保护提供指导。

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最终分布格局是地形、植被、土壤类型、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自然生态系统下,环境因素是土壤养分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

有效的人为管理方式能促进森林土壤养分的积累,而不当的干扰则会造成养分显著流失。

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客观了解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在保护区建立森林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站,是全面掌握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较好途径,最终为保护区森林的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土壤质量;相关性中图分类号:S714.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5090055A Review of Soil Nutrients of Forest Nature ReserveYuan Yong,Li Xiaoying(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650224) Abstract: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on forest soil nutrients in nature reserve,as well as the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correlation of soil nutrients,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 deep research on forest nature reserve soil and its protection.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soil nutrients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and its f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including topography,vegetation,soil type,seasonal change as well soil microorganism,and human factors.In natural ecosystem,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of soil nutrients.Effective human management can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forest soil nutrients,but improper interference will cause a significant loss of soil nutrients.Accurate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can objectively clarif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contribute to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management measures.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soil monitoring stations in forest nature reserves is a good way to mast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forest soil nutrients,and can ultimately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operation of forest nature reserve.Key words:environmental factor;human factor;soil quality;correlation基金项目:国家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214704)。

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第一篇范文: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是我国特有树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及西南地区,其林分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碳汇、氮库和磷循环功能。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紫果云杉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紫果云杉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青藏高原东部及西南地区选取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样地,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

然后,将采集到的土壤样本进行风干、磨碎、过筛等预处理,最后进行碳、氮、磷含量及全量测定。

同时,对土壤样本进行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以分析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1.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

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碳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土壤氮、磷含量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此外,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林龄变化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林龄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林龄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其中,土壤碳含量与林龄呈正相关,说明随着林龄的增加,紫果云杉林在生态系统中的碳汇功能逐渐增强;土壤氮含量与林龄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氮素逐渐积累,但当林龄达到一定程度后,土壤氮素可能出现过剩现象;土壤磷含量与林龄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先正相关后负相关再正相关,说明土壤磷素含量在紫果云杉林生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

3.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

本文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pH 值、有机质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研究进展

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研究进展

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研究进展方华军;耿静;程淑兰;徐梦;卢明珠;于光夏;曹子铖【摘要】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森林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 改变底物的化学质量、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 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储量与稳定性.然而,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素富集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的影响, 有关磷富集以及氮磷交互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 (SOC) 截存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转化和净交换通量、土壤有机质 (SOM) 的激发效应、SOM组成与稳定性以及介导碳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并指出各个研究环节的不足, 包括: (1) 森林土壤碳通量及其组分对氮磷富集的非线性响应方程及临界阈值尚未确定; (2) 氮磷富集对森林SOM激发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潜在机制知之甚少; (3) SOM的物理-化学协同稳定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4) 土壤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SOM化学结构与SOC累积之间的耦联关系尚不清晰.据此, 指出未来研究重点与研究思路:基于多水平氮磷添加控制试验和13C标记培养实验, 利用原位监测、土壤化学 (~ (13) C-NMR和Py-GC/MS) 、宏基因组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重点研究氮磷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工林土壤碳排放与流失通量、微生物激发效应、SOM组成与化学稳定性以及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确定土壤碳输出通量对氮磷添加的非线性响应方程与氮沉降临界负荷, 阐明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碳转化及稳定性的耦联关系, 揭示氮磷交互影响人工林土壤碳积累与损耗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控制森林尤其是人工林土壤碳损失, 有效降低陆地\"氮促碳汇\"评估的不确定性, 并可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Atmospheri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deposition increases soil nutrients available for plants, change chemical quality of the substrates, as well as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thereby affecting storage and stabilityof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n forest soils.However, the studi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cused mainly on effects of N enrichment on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with little eyesight on effects of P enrichment and interaction of N and P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equestration of in artificial forests as well as their micro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is paper, a review is presented of effects of N and P enrichment on C transformation and net C exchange fluxes, priming effect of SOM,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ability of SOM, and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mediating C turunover in forest soils; moreover, the authors also shed light on deficiencies in the present researches, as follows. (1) Nonlinear response equations of soil C flux and its components in response to N and P enrichment in forest soils as well as their critical thresholds have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2) Little is known about effects of N and P enrichment on priming effect of SOM in forest ecosystems and microbial mechanisms;(3) In-depth researches on mechanism of the physicochemical synergic stabilization of SOM under N and P enrichment are far from sufficient; and (4) It is still unclear how composition of soil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M chemical structure is related to SOC accumula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s hold that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uc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multi-level N and P addition and 13C-labeled incubation experiments, effects of N and P addi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soil C emission and loss fluxes, microbial priming effect,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SOM, and 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ycomposition are to be determined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in-situ monitoring, soil chemistry (~ (13) C-NMR and Py-GC/MS) , and macrogenomics of molecular biology, etc. Besides, more efforts should be laid on (1) defining the nonlinear equations for responses of soil C emission and loss to N and P addition as well as critical loads of atmospheric N and P depositions; (2) elucidating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decomposing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C transformation and stability; and (3) exposing microbi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effects of N and P interaction on soil C accumulation and deple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subtropical plantations. All the findings in this review will help control C losses from forest soils, reduce uncertainties in assessing \"N promoted C sink\"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hence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ubtropical plantations or forest ecosystems to deal with global change.【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9(056)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氮磷沉降;土壤碳通量;土壤有机质稳定性;激发效应;微生物群落组成【作者】方华军;耿静;程淑兰;徐梦;卢明珠;于光夏;曹子铖【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54大气氮沉降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氮输入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氮平衡和生产力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土壤氮素研究进展摘要氮素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林木生长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

土壤氮素是林木吸取氮素的主要来源。

文章从氮素的化学结构、空间变异特征、氮沉降以及氮素矿化特征等方面土对土壤氮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了今后土壤氮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化学机构;有机氮;变异特征;矿化;氮沉降1土壤中氮的含量和氮的形态土壤中氮的含量范围为0.02%—0.05%,表层土壤和心底土壤的含氮量相差很大。

心底土含氮量一般在0.1%以下,甚至只有0.02%;而表土的含氮量比较高,耕地土壤表层含氮量一般为0.05—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甚至可以达到0.5—0.6%以上,而冲刷严重、贫瘠的荒地表层土则可低至0.05%以下。

有机质土壤的含氮量较矿质土高,如腐泥土、泥炭土等的含氮量可以高达1—3.5%,当然,也有一些高位泥炭土含氮量在1%以下。

但是总的情况是含有机质高的土壤,其含氮量也比较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并在各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2O、NO等)形式存在。

其中生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惰性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它们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同化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进入土壤,转换为土壤和水体的生物有效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2]。

氮在土壤中以无机氮和有机氮形态存在,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组成成分,占土壤总氮的90%左右[3]。

氮素的化学机构与供氮能力有关,我国研究学者通过先进化学仪器,初步查明,腐殖物质中氮素约70%以上以酰胺态氮存在,脂肪和杂环态氮均各占15%以下,杂环态氮主要是吲哚和吡咯类,吡啶类没有或者数量甚少。

非酸解氮中,部分可能为抗酸解的酰胺[4—5]。

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氮素,而不能吸收有机态氮,土壤中的有机态氮必须经土壤微生物矿化为无机态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然而研究发现,在高寒苔原及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少,既植物氮摄取量远高于土壤无机氮,这表明其他氮源为植物营养也很重要[20]。

报道称生长在苔草的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可以迅速吸收游离氨基酸,它吸收的氮至少60%来自氨基酸[3]。

2土壤中氮的空间变异特征森林生态系统中,在垂直尺度上,全氮和碱解氮在不同层次土壤中,存在明显差异性。

一般而言,自表层至下层,含量依次下降。

就碱解氮,A层土壤变异系数明显高于B、C层[6-7]。

由于森林演替和植被类型植被干扰程度及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森林土壤全氮及碳氮比在空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变异特征。

演替过程中,有机氮,全氮其平均值随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起林、次生演替中后期林顺向演替,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少[8]。

人工林土壤全氮异质性相对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

次生林则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变异性[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全氮,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阔叶林中明显高于针叶林。

土壤全氮在针阔混交林中变异强度最大,但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差,而在阔叶和针叶纯林中变异强度有所下降,但是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好[9]。

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的产生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10]。

当然土壤资源的异质性特征也可导致森林空间分布异质性及格局产生,同时,树木的有无,树木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土壤资源的异质性特征。

由此导致林分下土壤氮素不同形态在林分间甚至林分内不同空间样点间的异质性[11]。

混交林复杂的植物成分决定了林地返还凋落物成分较丰富且空间分配上较复杂,成为影响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程度高低的主要原因。

针阔混交林,依随机性变异为主,异质性程度强烈;针叶林自相关变异为主,呈现斑块状分布,异质性相对较弱[9]。

3 氮沉降人类的活动明显增加了大气沉降向土壤的氮输入,对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负效应。

世界各地大气氮沉降的通量与氮排放量呈线性关系。

目前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森林的大气氮沉降量超过10kg·hm-2·a-1,欧洲边远地区减少至1kg·hm-2·a-1。

中欧为25—60kg·hm-2·a-1,大大超过了森林对氮的年需求量[12]。

尽管最初的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氮元素“供过于需”,当植物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依硝酸盐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到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13]。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一些森林中,已发现有很高的氮沉降量。

我国南方已成为继欧美之后的第三大酸沉降区。

2002年10月,在林地用人工施氮来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模拟实验手段系统地探索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一项研究,对认识中国的氮循环和氮控制状况有重要意义[14-15]。

实验表明,NH4+的硝化和过剩的NO3—的淋失是主要的酸化机制研究表明:Al3+浓度与NO3—浓度的相关性高于它与SO42–浓度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在活化Al3+方面,NO3—比SO42–更重要[12]。

4 氮矿化土壤氮库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无机氮仅占土壤总氮的1%,而植物所吸收的氮几乎都是无机形式,所以,土壤氮库中的有机氮必须不断的通过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有效态氮。

因此,了解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6]。

森林土壤氮素矿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傅民杰等研究表明,蒙古栎和红松林土壤在6月份表现出来强烈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而硬阔叶林及落叶松林7月氮素矿化强烈,4种森林生态系统上层土壤的氮净矿(硝)化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

4种林型土壤的硝化过程在氮矿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矿化作用强度大于针叶林生态系统。

东北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作用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17]。

很多研究发现土壤中氮的矿化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然而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很好的解释高海拔中高的氮矿化速率。

通常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随之下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也会下降,但是很多结果均显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森林土壤氮的矿化量也随之增加。

研究认为,高海拔土壤高的矿化势主要是由于其高的氮库及低的C/N,主要原因是高海拔森林处于氮饱和状态,而低海拔森林则处于氮制约状态[18]。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中总氮,无机氮及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随之增加,氮的矿化也有类似的趋势。

铁杉与云杉土壤中氮的矿化对海拔变化的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植被也是影响土壤氮转化的一个因素[18-19]。

影响土壤氮矿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因此,控制土壤温度和水分来研究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实验培养法,成为了一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土壤微生物在15-20℃表现比较活跃。

饱和情况下,土壤透气性低,导致某些厌氧微生物如反硝化细菌生长活跃,导致部分无机氮以气体散失。

当温度升高时,含水量饱和的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活性增加的速率比矿化细菌的增加速率达,从而导致较高温度时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偏低。

氮矿化速率都与温度呈正相关,低温时净硝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增加,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则呈现下降趋势[21]。

周才平等就有关温度、湿度影响氮矿化过程建立了三元的方程来描述温度(t)、湿度(wfps)度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R min=e-7.60+0.07t+14.74wfps-10.41wfps2,利用这个实验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氮化量,估算结果也野外实测书记基本吻合[22]。

5 氮素养分研究展望森林土壤氮素养分的研究由来已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未定待定的问题。

5.1森林土壤中氮素主要存在以有机质中,每年的矿化率在5%以下,甚至更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有机质的复杂性,有机质难分解。

有机氮的结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有机质的各种化学结构,难矿化的原因一遍为加快氮养分周转,提高人工营林的效率提供支持。

植物的吸收氮素的主要形式为无机氮,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同样可以吸收少量有机氮,对于其吸收过程和机理以及被吸收的有机物质有必要深入研究。

5.2 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受诸如母质、林分、气候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现有文献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变异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特征,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模型或者局部地区的模型预测变异的发展趋势。

5.3 氮沉降在欧洲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我国只有零星研究,中国的氮沉降检测缺乏长期网络观测信息。

目前对氮沉降的研究深度及广度不够,现在研究的数据由于受不同植物、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研究方法的限制,无法得出国内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全面的普遍性的结论。

5.4 氮素矿化研究很多,但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还不多见,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相关研究。

土壤微生物对氮矿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去向、矿化特征研究不多,土壤微生物体固持的氮很容易矿化,开展相关研究对提高氮素可利用性有重要意义。

有报道称,随着海拔升高氮矿率升高,但是现有的研究结论不足以解释。

影响矿化速率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不同的植被类型,海拔,气候带都有着主导因素,有必要研究。

参考文献1 袁可能.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 黄昌勇.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 刘俊英,王文颖.土壤有机氮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48-4155.4 李生秀.我国土壤一植物营养研究的进展.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1999.5 文启孝.程励励.土壤有机氮的化学本性.土壤学报,2002,39(增刊):90一99.6 耿玉清,余新晓等.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林业科学,2010,46(5):169-175.7 张振明,宋思铭等.森林土壤碱解氮和全磷空间分布规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 (5):77-80.8 杨秀清,韩有志.关帝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变异特征.林业科学研究.20lI,24(2):223~229.9 杨秀清,韩有志.华北山地6种天然次生林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6):95—102.10 熊汉锋,王运华.梁子湖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5):584—589.11 Wijesinghe D K,John E A,Hutchings M J.Does pattern of soil resource heterogeneitydetermin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Ecology,2005,93(1):99—1l2.12 周薇,王兵等.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9(1):34-40.13 罗丹译.隐形森林杀手—氮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国外科技动态.2003,11:38-39.14 黄忠良,丁明懋,张祝平等.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水文学过程及其氮素动态.植物生态学报.1994,18(2):194-199.15 周国逸,闫俊华.鼎湖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生态学报.2001,21(12):2002-2012.16 张金波,宋长春.土壤氮素转化研究进展.吉林农业科学.2004,29(1):38-4617 傅民杰,王传宽等.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与硝化时空格局.生态学报.2009,29(7):3774-3748.18 庄舜尧,刘国群等.不同海拔高度下森林土壤中氮的矿化.土壤学报.2008,45(6):1194-119819 陈祥伟,陈立新等.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氦矿化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1):5-920 KAYE J P,HART S C.Competition for nitrogen between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997,12:139—143.21 周才平,欧阳华.长白山两种主要林型下土壤氮矿化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生态学报.2001,21(9):1469-1473.22 ZHOU Cai-Ping,OUYANG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CHINESE ECOSYSTEMS.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3,27(2)170—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