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简要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Sulfonylurea)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腺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SUR),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高糖时此效应被放大
第二代: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包括:
格列苯脲(优降糖)
格列吡嗪(美吡达或优哒灵)格列齐特(达美康)
格列波脲(克糖利)
格列喹酮(糖适平)
1、优降糖:
降糖作用为D860的200倍,降糖作用在口服降糖药中最强。
口服后15-20分钟开始起作用。
高峰在2-5小时,半衰期10-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
经肾脏和胆汁排泄各占50%。每片为2.5mg,一般用量为每日2.5-15mg,每日最大量不能超过20mg。每日用量2.5-5mg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如需要7.5-15mg者,以早晚餐各服一次为宜。最大副作用是较容易导致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甚至于低血糖昏迷。
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应慎用或不用。即使选用,起始量和维持量务必要进一步减小以防低血糖。
2、美吡达(格列吡嗪):
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为D860的100倍。口服吸收快而完全,30分钟即开始发挥作用,1-2.5小时达高峰,半衰期为2-4小时。
24小时内经肾脏排泄达97%。
一般不易发生体内蓄积,不会发生持续的低血糖。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服用,5mg每日早餐前30分钟口服,老年患者减半,以后根据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逐渐调整剂量,一般剂量为每日10-20mg,分2-3次于餐前30分钟口服。
3、格列齐特(达美康):
降糖作用温和,仅为D860的10倍。
口服后胃肠吸收迅速,2-6小时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
60%-70%从肾脏排泄,10%-20%自胃肠道排出。
比较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每片80mg,有些老年患者可能每天半片或1片即已足够。大多数患者需要每日服用2片,早晚餐前30分钟各服1片。需要时还可增加至每日3片,三餐前30分钟各1片,全日最大剂量不能超过4片(320mg)。大多数患者对达美康耐受性好,偶有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剂量过大者也可引起低血糖反应。
4、克糖利:
降糖作用强度为D860的40倍,出现低血糖的机会少。
口服后可迅速从胃肠道完全吸收,2-4小时即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主要从肾脏排泄。
用量一般在12.5mg-75mg之间,大多数患者每日需要50mg,分早、晚餐前30分口服。也有部分病人剂量需增加至75mg才能控制血糖。
5、格列喹酮(糖适平):
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2-3小时达高峰,8小时后血中几乎测不出,95%从胆道经肠随粪便排泄,仅5%由肾脏排出。
适用于老年糖尿病、糖尿病伴轻、中度肾功能减退者及服用其它磺脲类药物反复发生低血糖。一般每日剂量为30-180mg,分2-3次餐前30分口服。
总之,选用磺脲类药物时,以年轻至中度2型糖尿病且经济不富裕者,可首选优降糖。经济富裕者及老年糖尿病人应首选美吡达、达美康或克糖利。肾功能不全者首选格列喹酮或胰岛素治疗。特别需强调的是,磺脲类药物之间不宜同时应用。一些中成药,如消渴丸(10粒消渴丸相当于1片优降糖)等含有优降糖等成份。很多所谓的"偏方、秘方、特效方",都是把一些中草药做成粉末,加入优降糖或苯乙双胍,然后装入胶囊
如何掌握正确的糖尿病诊治方法(三)
选择降糖药要结合多重因素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TZDs)4类,同类药物不能联用,临床医生对各类药物的特性、用法、适应证、副作用、禁忌证应熟悉掌握。
选择降糖药物的主要因素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选择降糖药物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他决定药物选择的因素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健康状况,如肝、肾疾病等。
选药参考①根据肥胖或消瘦选药:肥胖患者可选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或TZDs,体重正常或消瘦患者可选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
②根据血糖水平选药: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可选磺脲类或双胍类,餐后高血糖为主者可选用a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当FPG≥15mmol/L时,可先用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后改用口服降糖药。
③根据肝、肾功能选药:肝功能不全者特别禁忌TZDs,其他口服降糖药也要慎用;肾功能不全者可选格列喹酮、格列奈类;肝、肾功能均不全者用胰岛素治疗。
掌握治疗程序实施个体化方案
■初诊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HbAlc>6 5%,)→首选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应优先选用双胍类或TZDs,餐后高血糖为主者也可优先选用a糖苷酶抑制剂)→失败→合用以上药物或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失败→联用或换用胰岛素。
■初诊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首选胰岛素促分泌剂或a糖苷酶抑制剂→失败→加用非胰岛素促分泌剂→失败→联用二甲双胍或联用及换用胰岛素。联用胰岛素的建议: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晚10点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 2U/kg,监测血糖,酌情调整剂量。
保存β细胞是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新理念
虽然有很多药物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在这些药物治疗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丧失,糖控制达标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控制高血糖与保护β细胞功能并重已成为更理性化的治疗策略。TZDs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已经在许多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中得到证实,新的治疗理念提倡早期使用TZDs或作为首选治疗,尤其提倡与其他降糖药早期联合使用。目的是为了改变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尤其是延缓其向终末期事件,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进展。
早期使用胰岛素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新概念
近期一些研究显示,胰岛素治疗是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的有效措施,可快速减轻β细胞负担,使其得到更好的休息,不但血糖可保持在满意的控制水平上,而且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恢复或部分恢复,提示胰岛素治疗在恢复β细胞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使用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较以往也有所放宽,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均必须用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更应该采取每日注射4次的强化治疗或用胰岛素泵才能控制好血糖。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开始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指征为。
非药物治疗和(或)口服药物治疗时,血糖不能达标(HbAlC>6.5%),均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口服药物虽能满意控制血糖,但因药物副作用不能坚持服用者。
规律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后HbAlc>7%者。
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对新发的2型糖尿病或长期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有波动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并能维持一段时间(约2年左右),不需任何降糖药物治疗。不过早期糖尿病应用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在心理上、经济上等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待续)
如何掌握正确的糖尿病诊治方法(六)
2008年08月27日来源:《中国基层医生》佚名
糖尿病是基层医生经常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只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一定会面临糖尿病的诊断与处理。
(接上期第5版)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问:如何根据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答: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能反映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且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和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均采用HbAlc作为血糖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HbAlc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因此,HbAlc已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HbAlc正常值约为3%~6%。糖化血浆蛋白可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常用的糖化血浆蛋白检测方法检测的是果糖胺,正常值<280umol/L,因目前尚未建立糖化血浆蛋白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