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囚徒困境案例
囚徒困境
∗ 案例描述
∗ 一次严重的纵火案发生后。警察在现场抓到两个犯罪嫌 疑人。事实上,正是他们为了报复而一起放火烧了这座 仓库。但是,警方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只得把他们隔 离囚禁起来,要求他们坦白交代。如果他们都承认纵火, 每人将被判入狱3年;如果他们都不坦白,每人将只被判 入狱1年;如果一个抵赖而另一个坦白并且愿意出来作证, 那么抵赖者将被判入狱5年,而坦白者将被宽大处理—— 释放。 这两个囚徒怎样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呢? ∗
∗ 依据题意可以画出以下得益矩阵 囚徒乙
囚 徒 甲 坦白 坦白 不坦白 , 益 (-3,-3) ( -5, 0 ) , 不坦白 (0,-5) (-1,-1) , ,
据 (-1,-1)
,
坦白 囚徒
, ,
囚徒
囚徒
囚徒乙
坦白
,不
,
不 坦白,
,
可以 不
,
重要影响
∗ “囚徒困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在经济、社 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发挥着无法抗拒 的作用。
政治学中的例子
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之间的军备
∗ 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 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 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 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 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 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都 有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 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 达到和平。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需要双方事先掌握共同的信息,也就是信息对称, 然后具有共同的心理,才有可能打破囚徒困境
∗ 解决方式: ∗ 分解原则 :可以将军备控制和裁军条 约分解成许多阶段,这样就允许双方有 更多让步的机遇而不只是一两个让步。 这样可以使回报更有效。如果双方都知 道对方的一步不合适的策略可以通过下 一步的回报来补偿,那么双方对整个过 程可以按所期望的进行就更有信心而且 ,如果双方对自己识别欺骗的能力缺乏 信心,那么,有许多小的步骤比只有少 数大的步骤更有助于促进合作。
囚徒困境
• 两个歹徒,正在一位富豪的卧室作案,被赶来的 警察逮住。富豪就死在旁边,可他们俩却不承认 杀人的事实。他们辩解说,他们只是来偷点东西 ,他们进来时,富豪已经死了。
囚徒困境
• 警方把两个歹徒分开关在两个房间进行审讯,并 给出了同样的政策: – 如果两个人都坦白了杀人罪行,那么都将被判 无期徒刑; – 如果其中的一个坦白了,另一个抵赖,那么坦 白者将被无罪释放,抵赖者将被判处死刑。 – 如果两个都抵赖,因为证据不足,只能按偷窃 罪判处他们有期徒刑一年。
囚徒困境
• 故事到这里呢,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两 个聪明的歹徒陷入了沉思。我们不妨站在其中一 个歹徒的立场上,设想一下此时他会如何思考。 • 他应该会想,我应该继续抵赖吗?如果我兄弟在 那边坦白了,我不就死定了吗?那么,我应该坦 白吗?如果我兄弟也坦白了,那我们俩就都得被 判无期了。但如果他还是抵赖,我就能无罪释放 了。如果是这样,哎,可怜的兄弟,我会在每年 清明到你坟前烧黄纸的。 • 我现在想问一下大家,如果换做是你,面对这样 的情境,你会选择什么?
沟通、表决
• 每轮表决,每组选举一人写表决书,只需在纸上 写上“认罪”或“不认罪”,然后折起来上交。 • 每轮表决前各组有1分钟内部讨论时间; • 每隔3轮两组之间有一次沟通机会,每组各派一名 代表到室外沟通,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 第7轮与第8轮得分乘以3计入总分
胜负判定
比赛轮数
1 2 3人数:2人 • 规则:2个人手中各有2张牌——“合作”、“背 叛”: – 当2个人都出示“合作”时,两人都加3分 – 当2个人都出示“背叛”时,两人都加1分 – 当一个人出示“合作”,一个人出示“背叛” 时,分别加0分和5分 • 次数:1次,2次,3次……(当多次时取平均数)
《囚徒困境》论文
(一)囚徒困境理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诸多面临决策,进退两难的问题,那么如何决策呢?不同的策略带来不同的损益,有时当博弈双方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策略博弈时,结果相反,时双方都陷入自己所要逃避的困境,这便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经典案例①: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Array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嫌疑人甲、乙双方均不知对方的策略,且都是自私利己之人。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
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二)生活中的囚徒困境博弈在现实生活中不出不在。
博弈双方大到国际贸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动物之间同样也存在博弈,甚至植物在阳关下吸收养分也存在博弈。
有竞争就有博弈,有交易就有博弈,博弈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参与博弈的双方或多方如何采取策略,保障自己最大的利益和最小的损失;往往利益最大的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旦失败,损失也是最大的,如何决策,这便使得博弈人陷入“囚徒困境”。
博弈的囚徒困境覆盖面极广,涉及军事决策,政治手段,企业经营,市场策略,生活理财等诸多方面。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ppt课件
囚徒困境
1
博弈无处不在
2
至少有一人招供
缺乏足够的证据
3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4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认罪
重判10年 5
同时坦白,各判8年
6
同时抵赖,各判1年
7
思考
选择有几种、结局有几种? 如果你,如何选择? 为什么这么选择;如何考虑的?
8
坦白? 抵赖?
9
囚徒困境博弈表格
囚徒1 囚徒2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10
• 关于这个假设案例,显然最好的对策是双方都抵 赖,其结果是各被判1年,但隔离的审讯办法却杜 绝了犯罪嫌疑人事先有协商的机会。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两人在受审时首先必会 怀疑对方会主动交代罪行以求自保,所以他们必 定会选择对自身最大利益的选项,那就是坦白认 罪。
11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 题??
12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13
囚徒困境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个群体 中没有人采取行动,来使该群体中每个人 的境况都得到改善。
——如公共产品的供给
14
小 区 路 灯 坏 了
我更换,得不偿失啊 你更换,我就会占便宜
更换,大家都不 摸黑
16
李四 更换
更换
1,1
张三
不更换 2,-1
不更换 -1,2 0,0
囚徒困境的收益矩阵
1717
囚徒困境原理
囚徒困境原理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
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
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
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
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
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
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
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
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
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
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
“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博弈论简介——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热
关键词:博弈论 来源:经济学阶梯教室 点击:10317 文章录入:虬髯 责任编辑:刘玉
南京审计学院 经济学阶梯教室 苏ICP备05011851号
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时间打分
【lxyyoyolily】晕,到底懂不懂啊,浪费我时间2007-5-8 13:39:183分
【CJ】迷失了自己,没那麽夸张,循环考虑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2006-10-18 13:16:553分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囚徒困境 博弈论
囚徒困境博弈论话说啊,有这么一个经典的博弈论小故事,咱们老百姓听了都能琢磨出味儿来,那就是“囚徒困境”。
这故事啊,讲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科学实验,而是两个哥们儿,咱们就叫他们阿明和阿强吧,一不小心犯了事儿,被警察给逮住了。
警察把他们分开审问,想套出点啥来,这时候,阿明和阿强就面临了一个难题,咱们慢慢道来。
阿明和阿强被关在两个屋子里,谁也瞧不见谁,也听不见对方说啥。
警察跟他们说:“嘿,你俩要是都一口咬定自己没错儿,啥也不知道,那咱们也没辙,顶多给你们判个轻罪,坐几年牢就出去了。
但是呢,要是你们当中有一个人招了,另一个人还硬扛着,那招了的这位呢,就能立马放出去,啥事儿没有;硬扛的那位呢,可就得把牢底坐穿了。
”这一下,阿明和阿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
阿明想:“阿强这小子,平时看着挺讲义气,可到了这节骨眼儿上,谁知道他会不会为了自己出去,把我卖了?”阿强呢,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阿明这小子,聪明着呢,他肯定也在琢磨我怎么想。
万一我硬扛着,他招了,那我可就完蛋了。
”这就叫囚徒困境,为啥呢?因为两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我斗不过你,你也斗不过我,但咱俩都不肯让步”的僵局。
你说阿明和阿强想不想合作?当然想啊!都想对方别招,自己也别招,这样都能少判几年。
可问题是,他们不敢信对方,因为只要有一方动了私心,另一方就得吃大亏。
这时候,阿明和阿强就开始在心里盘算开了。
阿明琢磨着:“要是阿强是个真汉子,咱俩一起扛,那几年后还能一起喝酒。
可万一他不是呢?我这辈子就毁了。
”阿强也是这么想:“阿明要是个靠得住的兄弟,咱俩一起出去,以后还能混。
但他要是把我卖了,我这辈子可就完了。
”最后,这俩哥们儿很可能都会选择招供,为啥?因为他们都觉得,与其冒着被对方出卖的风险,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至少能保住一条命。
这样一来,两个人都招了,结果反倒是都不太好。
本来嘛,要是他们都能信任对方,一起扛下来,可能过几年就出来了,还能继续当兄弟。
可这一招供,好了,俩人都得在牢里多待几年,说不定出来以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第四卷囚徒困境案例
第四卷囚徒困境案例“囚徒困境”案例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1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广泛流传的案例--囚徒困境案例,这个博弈案例非常耐人寻味。
“囚徒困境”案例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囚徒困境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模型,用以描述两个理性个体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
在法律领域,囚徒困境的模型也常常被用来分析司法公正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探讨囚徒困境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司法公正。
二、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甲和乙被警方抓获。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发现甲和乙曾共同实施过盗窃,但具体分工不同。
甲为盗窃的主要策划者,乙为实施者。
然而,由于证据不足,警方无法同时将两人定罪。
在审讯过程中,甲和乙都面临着是否认罪的选择。
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警方由于证据不足,只能以盗窃罪对乙进行轻判。
但如果其中一人认罪,而另一人保持沉默,则认罪者可能会获得减刑,而保持沉默者将面临重判。
如果两人都认罪,则可能会根据他们的罪行和态度获得相应的刑罚。
三、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在这个案例中,甲和乙的决策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以下是具体的博弈分析:- 甲的选择:- 若乙保持沉默,甲可以选择认罪或保持沉默。
- 若乙认罪,甲可以选择认罪或保持沉默。
- 乙的选择:- 若甲保持沉默,乙可以选择认罪或保持沉默。
- 若甲认罪,乙可以选择认罪或保持沉默。
以下是可能的博弈结果:1. 甲和乙都保持沉默:甲可能被判较轻的刑罚,乙也可能被判较轻的刑罚。
2. 甲认罪,乙保持沉默:甲可能获得减刑,乙将面临重判。
3. 甲保持沉默,乙认罪:乙可能获得减刑,甲将面临重判。
4. 甲和乙都认罪:两人都可能面临较重的刑罚。
四、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甲和乙都面临着是否认罪的选择。
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两人都倾向于选择认罪,以获得减刑。
然而,如果两人都选择认罪,他们都将面临较重的刑罚。
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保持沉默,而另一人认罪,则保持沉默者可能会获得较轻的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甲和乙的决策将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对法律的认识:如果甲和乙都认为法律是公正的,他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以期待司法公正。
2018年囚徒困境案例-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囚徒困境案例篇一:囚徒困境案例及应用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年提出来的。
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
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
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课件
囚徒困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囚犯困境问题,即两个同谋的囚犯 在接受审判时,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则可能获得较轻的判决; 但如果他们互相背叛,则可能获得较重的判决。
囚徒困境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囚徒困境最早由美国数学家阿尔伯 特·塔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用于 解释纳粹战犯审判中的囚犯困境问题。
演变
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囚徒困境逐渐成为 研究合作与竞争、信任与背叛等问题的 经典模型,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 社会学等领域。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 越来越高,囚徒困境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国际 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创新与变革
面对囚徒困境,我们需要勇于创新和变革, 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制度限制,寻找更好 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THANKS FOR
囚徒困境的应用领域
经济学
囚徒困境被用于解释市场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以及探讨 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政治学
囚徒困境被用于分析国际关系、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等问题,以 及探讨如何建立国际信任和合作机制。
社会学
囚徒困境被用于研究社会行为、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等问题,以及 探讨如何促进社会合作和公正。
社会问题中的囚徒困境
公共资源如森林、湖泊等可能因为过度使用而 遭受破坏,个人或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而过度利 用资源,导致整体利益受损。
公共资源过度使用 城市中的居民可能因为个人便利而乱扔垃圾、 破坏环境,导致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环境问题
囚
第 示徒
五 章
与困 思境 考的
启
对个人选择的启示
理性思考
技术研发
囚徒困境PPTPPT课件
面对囚徒困境,我们需要勇于创新和变革,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制度限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制度应该鼓励和促进合作,减少囚徒困境的发生。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手段,来引导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做出更有利于社会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
制度设计与监管
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全球化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囚徒困境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 囚徒困境的解决方案 囚徒困境的实际案例 囚徒困境的启示与思考
contents
目 录
01
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是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在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自选择最优策略时所面临的困境。
定义
囚徒困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囚犯困境问题,即两个同谋的囚犯在接受审判时,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则可能获得较轻的判决;但如果他们互相背叛,则可能获得较重的判决。
合作
在囚徒困境中,参与者可以通过选择合作的方式,共同达成更好的结果。合作可以避免被对方背叛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关系和互信。
长期视角
参与者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通过建立长期关系和互信,可以降低囚徒困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合作策略
有效沟通
沟通与信任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可以对囚徒困境中的参与者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他们采取不合作或背叛的行为。监管机制可以提供公正的裁决和惩罚,维护游戏的公平性和规则的执行。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及其实证分析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及其实证分析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就是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博士在内的3位博弈论专家,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这自然也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
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
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
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
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
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
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
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案例一囚徒困境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
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
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
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
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
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
在表2.2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
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案例二智猪博弈一、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Pigs’payoffs)这个例子讲的是: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行动(去按按钮),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
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智猪博弈"由约翰·纳什(JohnFNash),1950年提出。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选择等待的话,小猪可得到4个单位的纯收益,而小猪行动的话,则仅仅可以获得大猪吃剩的1个单位的纯收益,所以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第一章 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
政客的囚徒困境
1984年 1984年,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实在太高 了。裁减必要的巨额开支在政治上并不 可行,因此,大幅增税应是不可避免的。 可行,因此,大幅增税应是不可避免的。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在竞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尔特 蒙代尔在竞 选中提出增税政策,却被罗纳德 里根打 罗纳德·里根 选中提出增税政策,却被罗纳德 里根打 得落花流水,因为里根许诺绝不加税。 得落花流水,因为里根许诺绝不加税。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国家,却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国的原因。 国家,却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国的原因。
不巴结
(落选,升官) 落选,升官)
(升官或落选, 升官或落选, 升官或落选 升官或落选) 升官或落选) 三乌丛臣
巴结
不巴结
双方均巴结,则双方成本高;双方均不巴结,则双方成本 双方均巴结,则双方成本高;双方均不巴结, 低。然而“背叛”是双方的最佳的策略。 然而“背叛”是双方的最佳的策略。
囚徒与战士
约瑟夫·海勒《 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 条军规 的一个故事: 的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投 弹手尤塞里安不想成为胜利前夕最 后一批牺牲者, 后一批牺牲者,千方百计逃避执行 任务。他的上级军官问: 可是, 任务。他的上级军官问:“可是, 假如我方士兵都这么想呢? 假如我方士兵都这么想呢?”可尤 塞里安答道: 那我若是不这么想, 塞里安答道:“那我若是不这么想, 岂不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岂不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经典案例
就是说,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意味着, 就是说,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意味着, 无论对方如何行动,如果你认为对方将合作, 无论对方如何行动,如果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背叛能 得到更多;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 得到更多;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你背叛也能得到更 你背叛总是好的。 多。你背叛总是好的。 于是两人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 于是两人都作出招供的选择, 佳的,即最符合个体理性的选择。 佳的,即最符合个体理性的选择。 照博弈论的说法,这是本问题的惟一平衡点。 照博弈论的说法,这是本问题的惟一平衡点。只有在这 一点上,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选择, 一点上,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选择,他只会得到较差的 结果。这一点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 Equilibrium)。 结果。这一点就是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法律经济学案例囚徒困境(3篇)
第1篇一、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它描述了两个理性个体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在法律经济学领域,囚徒困境被广泛用来分析个体在法律规制下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囚徒困境在法律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法律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市有两家相邻的工厂,分别生产有毒化学品。
由于环保法规的限制,两家工厂都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两家工厂无法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排放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工厂面临着囚徒困境。
2. 个体决策(1)工厂A的决策工厂A考虑到如果工厂B遵守环保法规,而自己不遵守,将会面临高额的罚款。
因此,工厂A有动机选择不遵守法规。
但如果工厂B也不遵守法规,那么工厂A的罚款可能会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工厂A的理性选择是不遵守法规。
(2)工厂B的决策工厂B的决策过程与工厂A类似。
如果工厂A遵守环保法规,而工厂B不遵守,那么工厂B将面临高额罚款。
但如果工厂A也不遵守法规,那么工厂B的罚款可能会降低。
因此,工厂B的理性选择同样是不遵守法规。
3. 囚徒困境结果在囚徒困境中,两家工厂都选择了不遵守环保法规。
这种情况下,两家工厂都面临着罚款,但总体罚款金额比两家工厂都遵守法规时要低。
然而,这种结果并非最优,因为如果两家工厂都遵守法规,不仅罚款金额会降低,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减少。
三、法律经济学分析1. 法律规制对囚徒困境的影响在法律经济学中,法律规制被视为一种外部干预,旨在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环保法规可以被视为一种法律规制。
通过分析囚徒困境,我们可以发现:(1)法律规制可以降低囚徒困境发生的概率。
在本案例中,如果环保法规更加严格,工厂A和工厂B选择遵守法规的可能性将增加。
(2)法律规制可以降低囚徒困境的结果。
在本案例中,如果环保法规对违反规定的罚款金额更高,那么两家工厂选择遵守法规的可能性将更大。
第一章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ppt课件
改变对策者的四个可能的结果的收益值
决定合作与否其实取决于一次博弈还是多次博弈.
就恋爱博弈来看,男女双方在交往的过程,随时都 在博弈,因为相爱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时点都是有可 能分手的。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囚徒困 境的重复博弈。无数爱情故事中的悲欢离合、精彩 跌宕正是这个博弈模型的表现。
素不相识一对男女的一夜情是一次性囚徒困境博弈。
分解(问题分解成若干的部分)是促进稳定的合作的一种有效方 法。因为分解会增加接触的频率。 将军备控制和裁军条约分解成许多阶段,这样就允许双方有更 多让步的机遇而不只是一两个让步。这样可以使回报更有效。 如果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一步不合作的策略可以通过下一步的回 报来补偿,那么双方对整个过程可以按所期望的进行就更有信 心。而且,如果双方对自己识别欺骗的能力缺乏信心,那么, 有许多小的步骤比只有少数大的步骤更有助于促进合作。
三、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合作是可能的吗?
走出囚徒困境的三大途径
促进双方合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使得未来相对于现在更重要些; (2)改变对策者的四个可能的结果的收益值; (3)教给对策者那些促进合作的准则、事实和技能。
未来是否重要?
地摊、车站、旅游点,这些人群流动性大的地方,不 但商品和服务质量最差,而且假货横行,因为在商家 和顾客之间“没有明天”——一个旅客不大可能因为 你的饭菜可口而再次光临,一锤子买卖,不赚白不赚。
如果博弈无穷次,双方就会逐渐从互相背叛走向互相合作。 因为任何一次背叛都会招致对方在下一次博弈时的报复; 而双方都取合作态度会带来合作收益。
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又不完全这样,人总是要死的,因 而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不是无限次的。当一个人知道他终将 退出博弈时,他就可能不再害怕此后别人对他的报复,从 而可以在博弈结束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这就回复到有限 次重复博弈的境况。
囚徒困境 古代案例
在古代,囚徒困境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赵武灵王与赵章之间的难题。
具体情境如下:
赵武灵王让大臣肥义和公子章在朝堂上辩论,主题是赵章的继位资格。
辩论结束后,赵武灵王让大臣们选择支持公子章或肥义。
由于大臣们害怕得罪赵武灵王或公子章,他们都不愿意明确表态支持公子章。
结果,公子章被逐出赵国,而肥义则被任命为赵国的宰相。
在这个案例中,大臣们面临着囚徒困境:如果他们支持公子章,可能会得罪赵武灵王;如果支持肥义,又可能得罪公子章。
由于这种困境的存在,大臣们选择了避免得罪赵武灵王和公子章的方案,最终导致了公子章被逐出赵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卷囚徒困境案例“囚徒困境”案例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1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广泛流传的案例--囚徒困境案例,这个博弈案例非常耐人寻味。
“囚徒困境”案例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现在有两个囚犯,他们分别是A和B,囚犯A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B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囚犯B也意识到,他的同伙A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两个囚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囚犯A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囚徒困境这样的事情,这时,面对两难的处境,该如何做出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很好的掌握并运用博弈知识,目的是突破囚徒困境。
2这是一个“开源”与“节流”的囚徒困境案例。
在经济危机之下,人们一方面不得不节制各种不必要的消费支出项目,而另一方面则希冀于能尽早“开源”,重返那个追求更好、更多的产品服务以及不再拘泥于经济收入的那份自由气息的美好时代。
但是,往往是那些越美好的愿景背后越会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悖论。
也正是这种超脱于经济自由的氛围,会孕育出那些更多始料未及的创新理念,以服务于不断增长的人类潜在需求。
有意思的是,这种经济自由的氛围还必须有赖于人们在市场上持续的经济预期以及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而以上这些前提在节流意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该从何谈起呢?不走出“节流”的狭隘意识,就不可能会有“开源”的日子;但实体经济中显现不出实质性的“开源”迹象,也不可能会有让人主动放弃“节流”的束缚。
这便是个人理性在宏观经济危机中所折射出的“囚徒困境”。
在传统的两人“囚徒困境”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信息交流的有效磋商机制来走出这一传统困境。
但是,要在宏观层面上达成多人的磋商机制,不仅非常昂贵,而且由于廉价的个人“搭便车行为”更使这种昂贵的磋商机制形同虚设。
当然,并不是没有走出这一宏观困局的任何机会。
最有名的思路是由凯恩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所提出的“赤字财政政策”:既然造成经济危机之困的原因就在于社会上个人有效需求不足与由此所积累下来的社会产能过剩矛盾,那个人理性决策的社会性经济危机似乎就是这一困局的纳什均衡解。
要想打破这一长期稳定的均衡之困,就必须由政府出面,不断加大对社会的财政支出,甚至不惜以政府赤字的巨大风险也在所不辞。
一向谨慎稳重的英国人,此时不担心这些巨额财政支出的投资去向,政府只要有敢于冒赤字风险的能力,就会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而且赤字越红就可能越快走出危机。
但是,美国人并不信赖政府能够全知全能计算出所需的最佳财政投资规模,而且如何合理花费这笔钱,恰是那些美国人最为担心的一点。
如果把这笔从纳税人身上所缴纳的财政资金投向那些本来就不缺钱的大资本家手中,那无疑是拿那些没钱的穷人补贴那些有钱的主。
而把钱先集中在具有生产能力的人手中,走出经济危机,然后再通过其他渠道还富于民的逻辑,在人类历史上已有很多次不可实现性的教训。
而另一方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滞胀”之痛使得一整代美国人都苦不堪言。
他们因此反而更偏向于相信私人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以公众企业为基础的强大股市支持这一市场力量的动员能力。
而且,美国人也认定那些毫无方向的财政投资不仅得不到回报,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这些公共投资的高歌猛进很有可能会挤占出社会中大量的私人投资,大大减少本已稀少的投资活力。
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对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大规模投资失败案例。
当时的美国人都很担心会失去对半导体或芯片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尤其是会败给当时不可一世的日本人。
政府财政决定每年拿出1亿美元,发起成立一家名叫“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Sematech)的研究机构,尝试以国内生产商的芯片来打开日本的市场。
结果呢?不仅没有达到当时市场领先地位的产业规模,而且有些公司在看到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Sematech)在做同样的事,就把原本投入到基础研究中的资金全部撤回了。
最后,那场领导20世纪末期的新经济革命,还得归功于一家名叫INTEL的美国私人公司在美国政府放松管制之后才脱颖而出。
实际上,这里隐含的逻辑则是连接“节流”和“开源”之间更好的途径,可能还在于微观上的私人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中的创新能力。
尽管这些投资的本质并没有政府那样有事先的正义性,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得这些出于私心的创新投资变得更加可靠、更加强大。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拉塞尔·罗伯特早已提醒美国民众和政府注意,美国之所以能保持第一流强国地位,根基就在于保持自由贸易的开放心态下所形成的压力和创新精神。
3囚徒困境案例在商业上无处不在,两家聪明的企业,在竞争中经常难免上演两败俱伤的“蠢事”。
价格战和广告战是典型的例子。
许多企业和对手争先恐后降价,并抱着钱往电视台、报社跑,广告“轰炸”得消费者找不着北,结果往往是双方打个平手,市场占有率毫无变化,两家企业双输,真正的赢家是消费者和各个媒体。
商业不相信誓言──蒙牛输在哪里,这个瞬间,值得玩味。
2005年12月28日晚7点,北京饭店,“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直播现场。
很快,2005年第一位年度经济人物揭晓了。
伊利集团的新帅潘刚戴着眼镜,迈着儒雅的步子向领奖台走来。
此时,主持人介绍,“伊利把很多精彩留在了2005年,这一年,伊利的销售突破了100亿元,而且伊利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业的惟一赞助商。
”这显然是个让潘刚很感兴趣的话题,潘刚满怀激情接着讲:“从现在开始,所有的运动员都要喝伊利牛奶。
牵手奥运是伊利一小步,但它是中国奶制品企业的一大步!”刹那间,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伊利的“冤家”——此时正作为嘉宾而坐在台下的蒙牛总裁牛根生,给了牛根生一个大大的面部特写,纤毫毕现。
于是,全国的观众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牛根生黝黑、粗犷的脸上,足足10多秒内毫无表情。
没有人知道,这位竞标北京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的失意者,面对在台上慷慨陈词的对手,如何任凭内心江河倒灌,五味杂陈,脸上却波澜不兴,不露声色。
这背后,还有段刚发生的故事。
同在呼和浩特,伊利和蒙牛,历来都是冤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次,他们又相遇了——他们都想借赞助奥运,提升品牌,打压对手。
其实,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伊利雪糕就作为奥运特许产品,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体育营销。
但更富有戏剧性的是,那次伊利的功臣,如今都在蒙牛,一个是牛根生,另一个是蒙牛副总裁孙先红,孙在2005年借赞助“超级女声”,又为蒙牛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奥运会来到了北京,对两家来说,自然都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2004年,蒙牛为每一位国家队运动员都配置了“牛奶套餐”,开始为竞标做热身运动。
2005年9月1日,蒙牛宣布,从当天起,北京市民每购买一袋蒙牛牛奶,蒙牛就捐赠一分钱,用于北京奥运会公益活动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
而之前,蒙牛就曾给北京申奥捐款1000万元。
蒙牛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伊利也没有闲着。
2005年11月初,伊利出资3000万元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为参加北京奥运会和下届全运会的内蒙古籍运动员提供补贴、奖励。
伊利和蒙牛比着花钱,二者均欲罢不能,显然,他们正一步步陷入囚徒困境。
此时,无疑是蒙牛在声势上占据着上风。
2005年10月9日,对蒙牛和伊利来说,是个分水岭。
这天上午,呼和浩特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
鉴于呼和浩特市几十万奶农通过奶协向政府反映,蒙牛与伊利在竞争成为奥运赞助商过程中,花钱太多,代价太大,将来不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便是间接波及奶农生计;又鉴于乳品行业原料涨价、产品降价,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为此,市委市政府认为同城伙伴,不宜过分相争,建议两家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
在市政府的斡旋下,当天,牛根生与潘刚共同在《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上签上了大名。
此函是写给北京奥组委的,核心内容为:根据呼和浩特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精神,蒙牛与伊利“思之再三,决定共同退出此次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
双方当面将此退出申请函发送给了奥组委,而且还发了两遍。
然而,蒙牛没想到,事情还是节外生枝了。
奥组委在收到两家的退出申请函之后,又收到了伊利再次申请成为赞助商的函件。
没有了竞争对手,伊利没有不赢的道理。
此时,我们终于可以多少揣摩出,电视上牛根生看着潘刚慷慨陈词时的万般感受。
蒙牛输在哪儿?就输在它违背了囚徒困境。
在竞标中,坚持下去,无论对伊利还是蒙牛,都是占优策略。
谁放弃,便会让对手捡大便宜,就像瘦贼拒绝向警局坦白,结果自己获罪5年,眼睁睁看着坦白的胖贼卸掉镣铐,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