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太政官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政官制
一、背景
(主要体现为明治维新的背景)
国际: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向远东殖民扩张的步伐,日本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之一。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
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国内:这一运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日本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政府,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明治维新运动。
而在明治维新运动中,为了摆脱以前那种天皇权力有名无实的局面,维新人士想要恢复天皇政府的一定权力,加强天皇制中央集权,就必须对旧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其中就包含对太政官制度的调整。
二、历史沿革
首先,我们在这里说的太政官中的官,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官名,而是机构的名称。
太政官创制于七世纪中期(也就是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大肆学习中国政治经济的大化革新运动,日本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将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回日本,其中就包含唐朝着名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日本借鉴其精髓,仿唐制建立其自己的官制二官八省一台,其中的二官就是指祭祀的神只官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太政官。
同时,从大化革新到明治维新的一千多年中,太政官的权力也在发生着改变。
平安时代,由于摄政、关白的出现天皇政治权力长期架空,太政官权力也相对衰弱;进入武家社会直至明治维新前,由于日本天皇政府的长期软弱无力,太政官变得形式化。可以说,在此期间,权臣担任太政官时其权力很大,其余时间则形同虚设。
在明治维新期间,天皇通过1867年王政复古恢复一定中央权力,为了加强天皇制中央集权,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在颁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提出“自此废除摄关、幕府等,先暂设总裁、议定、参与三职,使之处理万事。然而,在这一政权结构中,包容了以萨摩、长州两藩为核心的讨幕派以及以土佐藩为核心的公议政体派。如此多元性质的政治结构,也必然充满着矛盾、分歧和对抗,为了使政权机构更趋完善,改革者依旧需要继续改革。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其中,在实行“富国强兵”方面首先便是实行太政官制;
为了贯彻《五条誓言》宣明的大政方针,在同年4月27日颁布的了《政体书》,太政官权力得到加强,并且将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三者保持平衡,无所偏倚;
而1871年7月29日的《太政官职制》的公布与实施,实际上意味着太政官的最终确立与完善。
直至1885年12月,明治天皇政府宣布取消太政官制的行政制度,取而代之实行资产阶级内阁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太政官制度至此被废除。
三、内容
明治维新中,按照确定其最终确立的《太政官职制》来说,其内容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中央政府由天皇亲政,下设正院、左院、右院。正院由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及参议组成;左院设议长及一、二、三等议员等职;右院由各省长官、次官及书记组成。三院诸官职中,以太政大臣的权力最大,其职责为"辅佐天皇,总揽庶政,
统辖祭祀、外交、宣战、媾和、订约之权,海陆军之事务"。实行四等官制,设长官,副官,判官(审查官),主典(书记官)下辖八省。
四、发展变化及特点
(个人认为,在明治维新期间,太政官的变化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了它的特点,加之个人知识所限,所以将其二者一同赘述,不做分整。)
因为太政官制在明治维新期间实行时间毕竟较短,所以,就其本身来说,在整个明治维新期间,太政官分工越来越细,官职越来越多,等级也愈来愈森严。其机构是由简到繁,权利逐渐集中。
太政官制在刚开始天皇权利并不是太集中时,各自权力变化很小,可以很好的起到处理朝政的作用,而在“废藩置县,奉还版籍”实行,地方权力收归天皇后,太政官权利的集中便成为阻碍天皇集权的绊脚石,转而变为天皇执政的辅佐机构,最后被抛弃。
太政官制虽仿效欧美的“三权分立”,但因为明治维新的日本根本上天皇集权制的国家,所以并不是纯粹的权利制约与分衡,而是一种披着分权外衣的天皇集权制。
五、被废原因
太政官作为在日本实行了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与当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潮流不符,最终被废也是历史潮流所趋。
首先,明治维新中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群众要求设立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而太政官制根本上还是封建官制;农民要求更为彻底的废除封建领主统治及减租的愿望落空,随后不断发起起义冲击新政府影响其决策;在自由民权运动中,明治政府的忸怩保守以及政府内部围绕制宪问题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人的矛盾都成为太政官被废的原因之一,加之明治维新后,太政官的发展使得天皇不断集中的权力又分散出去,最终被天皇废除,总的来看,太政官制的被废是天皇不断集权的最终发展结果。
六、影响
1.太政官的实行使在日本流行百年的摄关、幕府等机构得以废除,打破朝臣长期独揽朝政的局面;
2.在明治维新初期,天皇权利尚未集中之前,太政官的重设是新政府可以较高效率的处理政务,推进改革进程;
3.但是,其机构中任用的官员包含讨幕派,土佐藩及各种势力,依旧体现了多元化的政治结构,也就避免不了内部争斗,以及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
4.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证实表明,官僚制度和国家机构,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权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保证。它的变革,常常影响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经济荣衰的走向。所以,太政官制最终还是被废除也体现了它的落后性。
参考书目,文章:
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确立“《天津社会科学》王金林
2.日本明治维新后太政官制度的变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吉家友
3.大久保利谦等编:《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馆1980年版。译文转引自聂长振、马斌译《明治维新基本文献史料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