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论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论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1. 引言1.1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网络舆论监督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向公众传递信息、思想和意见,可以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和监督作用。
而司法审判则是国家权力机关对犯罪行为和争议解决进行裁决和判决的过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动,也存在矛盾。
网络舆论监督可以通过曝光、批评和监督,推动司法机关保持公正、尽职和透明,促使司法审判更加公正和客观。
而司法审判也可以通过裁判文书等方式回应网络舆论监督的质疑和批评,增强司法机关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只有在充分尊重言论自由和司法独立的前提下,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
2. 正文2.1 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网络舆论监督可以有效地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对司法案件的看法和观点,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是否合规、公正。
这种监督形式可以促使司法机关更加谨慎地处理案件,不受外部压力或私利影响,确保司法裁决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网络舆论监督也可以帮助司法机关发现案件中的疑点和漏洞。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分享案件的相关信息和证据,通过互动和讨论,有可能揭露案件中的不当行为或犯罪事实,提供线索和证据给司法机关,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和准确。
网络舆论监督还可以推动司法改革和完善。
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人们可以对司法体制和法律制度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促使司法机关更新自身的工作方式和规范,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可以促进司法公正、揭露案件真相、推动司法改革,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和实现司法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机关应当认真倾听和回应网络舆论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和责任感,与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在司法领域,舆论监督对于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舆论监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和公众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舆论监督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司法公正起到正面影响。
首先,它能够加强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在过去,司法秘密性非常强,普通民众难以得知司法过程和结果。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对司法活动的全程监督。
这可以使司法机关更加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正和疏漏。
其次,舆论监督可以激励司法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公众对于事件的要求也更高。
如果一起重大案件处理过程不够透明,公众的疑虑和质疑会很快传播开来,形成负面的舆论影响,也会极大地影响司法机关的声誉和权威。
因此,司法机关在面对舆论监督时,需要及时反馈审判进程、回应社会关切以及主动公开办案信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舆论监督还有助于促进司法改革和进步。
在公开的司法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可以对司法制度、司法流程和判决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推动不合理现象的消除和司法规范的完善。
通过对常规执行的持续关注和对重大案件的依法监督,可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虽然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舆情的产生往往是在事实明朗之前。
如果公众基于不完全的信息进行舆情的炒作,会造成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困难和压力,甚至扭曲了案件的本质,导致司法公正无法实现。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热点往往不是一件案件的真正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些案件的关注度不是基于法律事实和司法公正,而是基于另一些动机,如形象包装、情感宣泄、煽情吸顶等等。
媒体对法庭审判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
媒体对法庭审判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
尤其在法律领域,媒体对于法庭审判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客观性。
首先,媒体可以作为法庭审判公正的“第四权力”起到监督的作用。
传媒的强大影响力使得舆论监督成为维护公众利益、推动司法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媒体通过报道案件的全过程,包括庭审的细节、相关证据和调查结果等,可以让公众了解案件的真相,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确保审判的公正。
其次,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还可以促进审判活动的透明度。
法庭审判的公开性是司法制度的重要原则,在确保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媒体的报道可以让公众直观地了解审判过程以及庭审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这种公开的方式,可以避免审判活动中出现的滥用职权、权力腐败等问题,保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
然而,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常常受到一定的挑战。
在报道中,媒体往往会强调一些个案情节,采取一定的夸张和感性手法,以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注意。
这就导致了报道的偏颇和主观性。
另外,媒体也容易受到利益集团或政治势力的影响,报道的内容可能会出现偏见。
为了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我们需要注重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
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也成为法庭审判舆论监督的新渠道。
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评论案件,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广泛讨论。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事实,有效地防止媒体的偏见和虚假报道。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法庭审判是对法律规则和道德准则的应用,媒体的报道应该基于事实真相,而不是主观臆测。
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深入的法律知识,并且要遵守新闻伦理的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媒体在法庭审判公正中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或缺。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社会舆论是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信息和观点,是社会群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评价。
在司法领域,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它不仅能够引导公众对司法机构和司法案件的关注,更能够直接影响到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司法机构的公信力。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究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舆论影响审判标准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和批评往往会影响到法官和检察官的审判标准。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一些法官和检察官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导致审判标准的变化和不公正的判决。
在涉及到社会敏感事件或有争议的案件中,法官和检察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
这种情况下,司法公正就会受到威胁,审判结果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不再是完全基于法律和事实,而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影响。
2. 舆论引导司法机构社会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关注和热议往往会引导司法机构对案件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审理。
一些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经常会引发社会舆论的热议和争议,这种舆论的持续发酵可能会对司法机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时候,司法机构可能会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更加谨慎地对待某些案件,也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对案件进行调查和审理,以回应社会的关切。
但是这种情况下,司法机构的判决结果可能会受到舆论的左右,而非完全基于法律和事实。
3. 裁判结果受社会舆论影响以上几点阐述了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且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的影响常常导致司法公正受到威胁,司法机构和裁判结果可能会受到舆论的影响而不再完全基于法律和事实。
这种情况下,司法的公正性和正义性就会受到质疑,司法机构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1. 司法独立为了保障司法公正,我们需要坚持司法独立的原则,确保法官和检察官在审判案件时能够独立地进行判断和决策,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加强了司法公正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产生、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法院的审判过程和判决结果,对司法判决进行监督与评价。
这使得司法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助于减少滥权和腐败现象,提高司法公正性。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推动了司法决策的合理化和民主化。
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广泛的表达意见的平台,使得公众可以对司法决策提出批评、建议和质疑。
司法机关在面对公众监督的也会更加审慎地考虑和权衡各方意见,推动司法决策的合理化。
这有助于保证司法公正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减少决策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增加司法决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困扰。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往往以个别案件的声势浩大为特点,容易引发热点、敏感、甚至是虚假的舆论。
这可能导致司法机关在面对舆论压力时,难以保持冷静和客观的判断,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由于参与者众多,缺乏专业性和专业判断,容易出现错误和偏见。
这可能导致对司法活动的不正确评价和不公平批评,对司法公正产生误导和消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复杂且多样化的。
只有在充分考虑到舆论监督的优势和限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
应鼓励公众参与司法监督,同时加强对舆论监督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专业判断能力,以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司法机关也应加强自身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增加对外的沟通和解释,以建立司法信任,稳定司法秩序。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有益影响。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网络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它可以迅速传播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
虽然有时候网络舆论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舆论可以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在一些重大案件中,公众的关注和声音可以对司法机关产生压力,促使其更加客观、公正地审理案件,防止出现不公正的判决。
例如,2018年的"南昌故意杀人案",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关注,最终法院对被告人作出了严厉的判决,这也是网络舆论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网络舆论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司法程序和法律知识。
通过网络舆论,公众可以了解到案件的具体细节、法律条文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司法程序和法律知识,增强对司法公正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网络舆论可以对不公正的判决进行监督和制约。
如果法院作出了不公正的判决,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这种舆论压力可以对司法机关产生影响,迫使其更正错误,避免产生不公正的判决。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网络舆论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会对被告人的隐私权造成侵害,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在利用网络舆论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避免对司法公正造成负面影响。
谢谢大家!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二辩,我认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舆论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监督司法机关的行为,从而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首先,网络舆论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
在传统的司法程序中,公众往往只能通过媒体报道了解案件的情况,而这些报道往往有着主观性和片面性。
而通过网络舆论,公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
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网民们轻则对热点案件发表观点,重则对其直接裁判,网络舆论对司法过程产生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舆论是否应该设置界限?如何解决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已成为了司法领域一大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一)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以网络为平台,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社会现象表达出的观点、意见、情绪的集合。
在当前信息开放背景下,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所确定的规则和理论,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连上网络就可以自由地发布和接受信息.因为其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许多重大事件,都会在网络媒体平台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实际上包含着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法治关系的深层奥秘,舆论体现着民主的力量,而司法在法治建设中又起着引领作用.民主与法治都是现代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我们不能完全忽视网络舆论的影响而片面地强调个案正义,更不能为迎合网络舆论而对司法公正置若罔闻,应在积极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司法公正的同时,极力避免网络舆论的不当干预,使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协调统一。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影响。
其一,网络舆论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实体公正。
法律事实的认定依赖于客观事实的查明,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网络舆论介入之后,有利于线索的发现和证据的寻找,提高司法对客观事件的认知程度,有助于事实真相的发掘。
另外,司法结果的实体公正不仅需要依据法律,还要考量社会舆论和民意,网络舆论代表着社会各阶层民众对事实的普遍看法,为法官打开了一扇人文资料窗,避免法官囿于专业思维而失之偏颇。
其二,网络舆论有利于制约权利干涉司法,减少司法腐败.网络舆论作为民意的呼声,从体制外对司法进行监督,主体更为多样,范围更为广泛,有着更大的自主性。
其三,网络舆论成为公众救济方式之一,有利于普及法制教育.一段时间以来,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这一非正常现象屡屡发生,一些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发帖在网上得到舆论关注,问题便很快得以解决.于是一些网民利用网络制造舆论和媒体的关注,以求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实现自己的诉求.在热点事件曝光披露的过程中,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是对普通民众进行的一次法制教育,人们在网络表达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增强了法律意识。
舆论影响司法的案例
舆论影响司法的案例在当今社会,舆论的力量日益凸显,它不仅影响着公众的观念和态度,同时也对司法裁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舆论的喧嚣与压力,往往会对司法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司法公正受到侵害。
下面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舆论对司法的影响。
案例一,某地一起轰动一时的离婚案。
某地一对夫妻因感情不和而闹上法庭,随着案件的审理,舆论的关注度逐渐升高。
在媒体的大肆报道下,公众对于离婚案的各种细节和内情都了如指掌,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更是让舆论鼓动情绪。
最终,法院做出的判决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受到了舆论的影响,导致了司法公正的缺失。
案例二,某公司因环境污染案备受瞩目。
某公司因环境污染问题而被起诉,该案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舆论的监督下,法院审理该案时不得不考虑公众的态度和看法,以免引起更大的社会不稳定。
最终,法院的判决受到了一些环保人士和公众的质疑,他们认为法院在判决中受到了舆论的影响,导致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不公正处理。
案例三,一位知名人士的财产案引发争议。
一位知名人士因财产纠纷而卷入司法诉讼,由于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该案很快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在舆论的压力下,法院审理该案时不得不在公众舆论和司法公正之间做出权衡。
最终,法院的判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一些人认为法院在该案中受到了舆论的影响,导致了对知名人士的特殊处理。
综上所述,舆论的影响对司法裁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面对舆论的压力时,法院需要保持独立和公正,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坚守司法的底线。
同时,公众也应理性对待舆论,不盲目相信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以免对司法裁判产生不良影响。
只有法院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新-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精品
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摘要随着依法治国建设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迅速传播,人们的法律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逐渐增加。
文章通过司法案件,分析当今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从法学角度分析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就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促进司法公正独立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司法审判;公正舆论监督是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它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以案例分析我国社会舆论干预司法的现状媒体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是大众。
近几年来,许多案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分成各种观点激烈评论,甚至偶尔也出现一边倒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干预司法裁判。
比如,发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彭宇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引导舆论对法院施压,他向媒体表达自己是做好事,没有撞到人,而一些媒体则不加考察直接进行报道,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社会舆论的抨击使一审法院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证据充分的条件下,却搬出经验法则进行事实推断,最终使一起简单的侵权案件演变为一场道德论战譹訛。
还有同年的唐慧案,正是由于部分网络媒体对唐慧的同情心理,导致案件初期民意和社会舆论一边倒地支持唐慧,对其非法闹访行为却忽视不见。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媒体引导判断、民愤干涉司法的情况下,对司法实施舆论压力,产生了很多负面问题。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因此,司法机关听取群众意见,并不代表案件走向或者判决结果就要被民众的情绪所左右。
二、从法学角度看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一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我国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善。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有着巨大的影响。
舆论的力量可以对司法系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会对司法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舆论来维护司法公正提出一些建议。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广泛。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已经大大提高。
一条负面的司法舆论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对司法公正产生有力的影响。
2. 舆论的情绪化特点。
舆论往往伴随着大众的情绪,如果司法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或同情,就会对司法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时候,舆论的情绪化可能会导致对司法公正的误解和偏见。
3. 舆论对司法权威的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可以帮助监督司法机构的公正执行职责,对司法腐败进行揭露和打击。
这对提高司法公正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正面影响。
舆论对司法公正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些重大的司法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舆论的舆论监督能够促使司法机构更加慎重和公正地处理案件,增加了司法公正性。
2. 负面影响。
舆论也有可能对司法公正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情绪化和片面的舆论可能导致对司法裁决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甚至对司法机构和司法人员的攻击和诋毁。
这会削弱司法的公信力和公正性。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舆论来促进司法公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建立公正的司法舆论引导机制。
通过政府和司法机构的加强引导和监管,引导社会舆论以客观、公正、理性的态度对待司法事件,减少情绪化和片面性的舆论影响。
对于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司法事件,可以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提高公众对司法决策的了解和信任。
2. 加强司法公正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司法公正的相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司法制度的认知和信任,培养公民对于司法公正的尊重和支持。
公众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
公众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法律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而公众舆论则是影响法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众舆论对法律判决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公众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首先,公众舆论可以影响法官的决策。
法官作为司法权力的拥有者,他们不仅要根据法律来判断案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声音和公众的期待。
在某些重大案件中,公众舆论的压力可能使得法官在做出判决时更加谨慎。
一方面,这可以避免产生不公正的判决,保证了法律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会导致法官在判决时受到舆论的影响,偏离正常的法律逻辑,从而影响了案件的公正与客观性。
其次,公众舆论的压力可能影响审判过程的公正性。
在某些高度关注的案件中,公众的言论和舆论往往会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干扰。
媒体的报道和社交媒体的评论往往会对涉案人员产生舆论压力,从而影响案件的审判过程。
有时公众的不理性言论和情绪化的表达可能导致涉案人员的权益受到损害,甚至会干扰到正常的审判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和律师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外界舆论的干扰,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此外,公众舆论还可以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
当一个案件受到公众广泛关注时,判决结果常常被解读为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可或否定。
公众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判决结果进行评判,形成不同的舆论声音。
这种舆论声音可能会对被判决方及其家族、团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法官需要在做出判决时考虑到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需求,尽量避免判决结果产生过大的社会冲击。
然而,公众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公众舆论往往是情绪化和主观偏见的集合。
由于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点往往是案件中的某些片段或细节,公众的舆论往往不全面、不客观。
基于这样的舆论,如果法官或律师被迫考虑舆论声音并做出调整,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判决结果。
其次,公众舆论的影响有可能会引发司法独立性和法治原则的受损。
如果法官和律师在判决过程中受到舆论的过度影响,可能会导致司法独立性受到侵蚀,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网络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利弊
目录
优势 弊端 解决策略 理论知识点
优势
一、弥补司法体制中的弱点 二、弥补社会法治的缺失 三、促进一些案件的及时解决,提高司法部门办案效率 四、增加透明度,防止司法腐败 五、网积极参与一些热点案件的讨论,推动我国民主 政治建设
弊 端
一、堵塞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二、法治思维受阻,传统人治模式横行
三、易导致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危机
四、网络舆论依赖症,不利于司法的长远发展
五、网络水军操控舆论,真正民意难以传达
解决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化
三、加大司法信息透明度
四、提高网民自律意识
五、加强普法宣传
六、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理论知识点
一、拟态环境 二、意见领袖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
四、议程设置
五、依附理论
谢 谢!
舆论影响法律判决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越来越大。
本文以张三案件为例,探讨舆论如何影响法律判决的过程。
张三,男,25岁,某市居民。
2018年6月,张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经过调查,张三被认定在2018年5月与邻居李四发生纠纷,持刀将李四刺伤。
案件发生后,张三被当地人民法院依法审理。
二、案件审理过程1. 审前舆论发酵案件发生后,当地媒体报道了此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部分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对张三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认为其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应受到严惩。
同时,也有网友为张三辩护,认为案件背后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2. 庭审过程2018年8月,张三案件在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庭审过程中,辩护律师提出张三在犯罪过程中存在自首情节,且案发时情绪激动,请求从轻处罚。
而公诉机关则认为张三故意伤害他人,情节恶劣,应依法严惩。
3. 舆论干预庭审过程中,部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对张三的行为表示同情,认为其可能存在家庭暴力等背景。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呼吁严惩张三,以警示他人。
舆论的发酵使得法庭审理过程备受关注。
4. 判决结果2018年9月,人民法院对张三案件作出一审判决。
法院认为,张三在犯罪过程中存在自首情节,但考虑到其犯罪行为给受害人李四造成的伤害,判决张三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三、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1. 舆论对法官的影响案件审理过程中,部分法官在判决时可能受到舆论的影响。
如本案中,法院考虑到舆论对张三的同情,判决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这表明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的判决。
2. 舆论对公众的影响舆论对公众的影响更为明显。
一方面,舆论引导公众对案件产生一定的看法,从而影响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另一方面,舆论对判决结果的传播,使得公众对法律判决产生质疑。
3. 舆论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舆论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不容忽视。
当舆论干预法律判决时,可能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从而损害司法公信力。
浅谈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社会舆论应当被控制在适当的限 度内,公民也应当提高法律素养,在 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懂法的社会大众 应当起好带头作用,在让社会大众充 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积极引导社 会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司法机关 工 作 人 员 应 当 和 社 会 公 众 一 起 努 力, 减少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不利影响, 有效利用合理的社会舆论,为我国社 会主义法治建设增砖添瓦。
一、当下社会舆论影响逐渐扩 大的原因
社会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人对某 一 问 题 的 共 同 倾向 性 的 看 法 和 意 见, 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 整合而成,是相当数量人的共同意志 的外化。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逐渐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首先,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的及 时性和公民参与的便民高效性,是社 会形成舆论的基础性条件。在互联网 普及的情况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传 播媒介各式各样,公民接触时事热点 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公众能够借助互 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各种案件并发表 自己的意见或了解其他人的意见。
二、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 响
1、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正 面影响。社会的关注度能够提高司法 的透明度,大众能够监督司法审判程 序,从而实现司法公正,也能在一定 程度上实现媒体救济。
“昆山龙哥案”的审判对于我国认 定正当防卫有着重大的影响。于海明 面对“龙哥”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 但其行为导致“龙哥”死亡。是否构 成防卫过当,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大 讨论。有观点认为,这个案件最终被 认定为正当防卫,既是舆论的胜利,也 是法律和人民的胜利。正当防卫的限 度认定是很难的,就像于欢案中,即 使舆论力量很大,但法院依旧认定于 欢构成防卫过当。我国虽然有正当防 卫的规定,但真正认定为正当防卫的 案件却很少。“昆山龙哥案”中于海明 不承担刑事责任的结果,不仅是司法 工作人员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 舆论的帮助。因为互联网平台的报道, 让案件得到了广大的关注,这让案件 一直处于公开、透明、公平的环境下, 同时也会让法官在做判决时能适当采 取舆论的意见,本案为以后的正当防 卫认定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
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
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这个话题真的是有点儿意思!说到舆论,大家伙儿一听,脑海里可能就闪现出那种热热闹闹的场景,人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像是过年时的团圆饭,各种声音齐上阵。
舆论不仅仅是大家的闲聊,它在司法审判中还扮演着挺重要的角色呢。
想想看,当一个案件曝光后,媒体就像是放了风筝一样,放飞了各种消息。
哎呀,有的好,有的坏,有的甚至是“乌龙消息”,搞得人心惶惶。
那些个评论、报道,简直是为案件涂上了色彩。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正义的声音”,有的人则可能觉得“这简直是对司法的干扰”。
反正,舆论就像一把双刃剑,弄不好就会伤到自己。
再说说那些网络上的热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有些网友发言犀利,像是个侦探,推理得头头是道;有的则像是在开玩笑,真真假假让人分不清。
舆论的影响简直像是一场“舆论审判”,大家在屏幕前争论不休,热火朝天,搞得当事人像是被放在了显微镜下,人人都在审视。
说实话,真是把司法的严肃性给搅和了,然而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热情有时候也能让事情变得更透明。
舆论也能帮助推动社会的进步。
比如,一些不公正的案件,原本可能会在法庭上悄无声息地结束,但在舆论的加持下,真相会浮出水面。
这时候,社会的目光就像是一道强光,把那些黑暗角落照得透透亮。
正义的声音会越来越强,公众的关注会让司法机构感受到压力,也许会更加认真对待案件,甚至推动一些法律的完善。
但舆论也可能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大家都知道,有些热门案件,尤其是涉及公众人物的,舆论就像是火上浇油。
各种八卦新闻、流言蜚语蜂拥而至,把事情搞得更加复杂。
甚至一些无辜的人,可能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受到牵连,真是让人无奈。
就像是《大话西游》里说的“爱你一万年”,听上去浪漫,但实际可能会让人哭笑不得。
司法的公正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影响。
法官的判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舆论的影响。
舆论对案件的走向就像是把方向盘的手,稍不留神就会开错了路。
法官可能会在公众压力和法律之间挣扎,最终影响到案件的结果。
浅谈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浅谈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摘要:传媒和司法都是现代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法制化的时代,越来越强大的媒体舆论影响力对司法审判的监督是必然趋势。
然而近些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新闻媒体的越位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媒体越俎代庖,其功能已由“媒体监督”上升到“媒体审判”,严重干扰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如何既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又避免其干预司法造成负面影响,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媒体舆论;“媒体审判”;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平衡途径从几年前的“许霆案”、“彭宇案”到近来的“钓鱼执法”、“喝开水”事件,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其中有发挥监督职能、促进案情真相水落石出的积极作用,也有情绪性舆论失衡失准影响审判公平的消极影响。
如何既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又避免其干预司法造成负面影响,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媒体舆论(一)媒体舆论的形成在媒体出现以前,舆论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形成的。
而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感知外界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人们对外界的感知越来越“虚拟化”,并由此给舆论的形成和总体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
媒体舆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上。
第一,各种媒介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同质信息,从而凸显议题。
这种信息集合犹如火力猛攻的炮弹迫使公众“就范”。
第二,媒介大量传播“舆论领袖”的意见或言论是公众舆论得以形成的又一主要方式。
“舆论领袖”当然是某些方面的专家、社会活动家等人物。
媒介刊播他们的言论或对他们的专访文章,使这些个人的意见一时间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回应,形成强烈的公众舆论。
(二)媒体舆论监督与“媒体审判”媒体舆论监督,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渎职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
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被称为继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是一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开放性、高效率的监督方式。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决定了一起案件的判决结果,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有时候因舆论而失去了公正,本文将探讨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舆论对审判结果的影响社会舆论可以对一个案件的审判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因为人们的评论和报道使得公众对案件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判决结果的公正。
以聚众斗殴案为例,有些媒体提前报道了一方当事人打伤他人的消息,社会上立刻哗然,很多人对被打的一方表示同情,对打人的一方表示愤慨。
然而,最终审判结果显示,打人的一方是因为被对方恶意嘲笑而失控而打人,实在难以例证其旨在伤害对方,因此只判了他轻微伤的罪名。
可是,如果舆论影响日益强烈,最终判决结果或许会出现变动。
因为人们的情感的反应,可能造成判决结果上出现压力,导致法官的思想完全压制不住舆论的压力,一味地偏向了舆论的一方,最终导致案件的公正性下降。
二、对被诬告者的伤害对被诬告者造成的伤害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当某个人被媒体报道成了罪犯,尽管没有经过法庭审判,但是由于广泛宣传的缘故,人们会根据媒体报道的内容认为某人已经犯罪。
而实际上,这个人可能完全无辜。
这样的诬告,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声誉,也可能导致社会大众的仇恨情绪进一步升级,影响着公正的审判和适用法律。
三、诬告者不受检察有时候舆论会默认不同观点中的发起人都是真相,这样,诬告往往得到公众的支持。
而即便不存在指控合理、证据可信,只要舆论把控制权掌握在了某个人手中,他/她仍可以无限张扬,进一步影响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因为,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
判断事实是否真实,还需要法庭审判后明确。
然而这时候,诬告者却往往不受到任何处罚,甚至有些情况下却是获得了一定的赞誉,如很多诬告某些人的人被授予“正义使者”的称号,此行径非常具有误导性,会引导无辜的人去寻找错误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扭曲了司法公正。
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药家鑫案为视角
那 判处 死刑立 即执 行是 不是有 这个 必要
我们无法 从这 些虚假 的信 息 中去估 呢 。 笔 者 认 为 是 否 定 的 。 药 家 鑫 应 该 受
2 , 陕 西 省 高 级 人 民法 院 对 被 告 人 药 量 这 些 信 息 对 药 家 鑫 案 件 审 理 产 生 了 多 到刑 罚的制裁 ,对 于判 处死 刑缓期 执 行 O日 家 鑫 故 意 杀 人 一 案 进 行 二 审 审 理 , 依 法 大的影 响 。事 实上 ,这些 言论 的发表 , 也是符 合罪 责刑相 适应 ,也 能够达 到预
路 上撞 到被 害人 张妙 。药家鑫 在 下车看 死 刑等 。许多打 着也 是通过 张显 的微博 案 。面 对媒体 的采 访 ,一个堂 堂七 尺男
查 时 , 因 担 心 被 害 人 记 录 车 牌 号 以 后 向 了解到 :药家鑫 曾花 巨资美 容 ,是 “ 官 儿也流 下 了悔 恨 的泪水 。药家 鑫父 母也
●》 》 》 学术交
典论对 司法审制的影响
— —
药家鑫案 为祝 角 西 南Biblioteka 通 大学 政治 学院 肖 遥
【 摘
要】本文通过药家鑫案的解析,试论媒体对 司法审判的影响。司法审判需要监督 ,舆论媒体在对 司法审判监督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媒体
舆论 ,加上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其约束 ,可能导致司法活动受到影响。我们应正视舆论监督 ,但如何去调解舆论媒体和 司法审判两者的关系是值得探讨。
一
个名 为 “ 药家 鑫杀 人案一一 民众投 票 于药 家鑫 的 自首 及其悔 过表 现能 否为其 案件都会引起媒体 的关注 。媒体往往所关
审判 ” 的 民 意 调 查 活 动 , 对 药 家 鑫 进 行 免死 呢 ?在最终 的判 决 中自首这 一从宽 注 的是具有新 闻价值和效应 的个案 。然而 了 “网 民 判 决 ” 。 投 票 比 列 中 , 百 分 之 情节 也没有 能挽 救药家 鑫 的生命 。对于 就也就是新闻媒体所追求的经济利益 的本
刑事案件中的媒体舆论对审判的影响
刑事案件中的媒体舆论对审判的影响媒体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常常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然而,在媒体舆论的影响下,审判过程和结果是否会受到不正当的影响?本文将从充分公开审判、信息真实性和公正性保障三个方面探讨刑事案件中媒体舆论对审判的影响。
一、充分公开审判刑事案件的审判应当充分公开,以保障公众对案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媒体在案件审判过程中的报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案件的进展,促进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然而,媒体舆论的过度渲染和倾向性报道可能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力,导致对案件的认识产生偏差。
因此,媒体报道应当在充分公开的基础上,注重客观中立,提供准确的事实和合理的分析,以避免对案件审判产生负面影响。
二、信息真实性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对于报道的信息真实性有着重要责任。
在刑事案件中,媒体的报道通过传递案件事实和证据,帮助公众了解案件的真相。
然而,对于敏感案件和复杂案情,媒体往往存在过度渲染和不完全披露的情况。
这样的报道容易引发公众的情绪化和偏见,对案件的审判公正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媒体在报道刑事案件时应当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避免片面性的报道,从而有效减少对审判的不良影响。
三、公正性保障刑事案件的审判需要保障公正性和正当程序。
媒体的舆论对于法官和陪审团可能产生压力,影响其独立、客观的审判态度。
一些媒体报道夸大和渲染案件的重要性,将公众的视线聚焦在案件结果而非审判过程上。
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对法官和陪审团的决策产生不利影响,干扰案件的正常审判程序。
因此,为了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媒体报道不对案件审判产生不正当干扰。
综上所述,媒体舆论在刑事案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良好的媒体报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案件真相和司法进程,增强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然而,媒体报道的不准确或偏颇可能导致对案件审判的误解和负面影响。
因此,媒体在报道刑事案件时应当注重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并与司法机关共同努力,保障审判的公正性和正当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摘要:传媒和司法都是现代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法制化的时代,越来越强大的媒体舆论影响力对司法审判的监督是必然趋势。
然而近些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新闻媒体的越位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媒体越俎代庖,其功能已由“媒体监督”上升到“媒体审判”,严重干扰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如何既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又避免其干预司法造成负面影响,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媒体舆论;“媒体审判”;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平衡途径从几年前的“许霆案”、“彭宇案”到近来的“钓鱼执法”、“喝开水”事件,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其中有发挥监督职能、促进案情真相水落石出的积极作用,也有情绪性舆论失衡失准影响审判公平的消极影响。
如何既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又避免其干预司法造成负面影响,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媒体舆论(一)媒体舆论的形成在媒体出现以前,舆论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形成的。
而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感知外界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人们对外界的感知越来越“虚拟化”,并由此给舆论的形成和总体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
媒体舆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上。
第一,各种媒介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同质信息,从而凸显议题。
这种信息集合犹如火力猛攻的炮弹迫使公众“就范”。
第二,媒介大量传播“舆论领袖”的意见或言论是公众舆论得以形成的又一主要方式。
“舆论领袖”当然是某些方面的专家、社会活动家等人物。
媒介刊播他们的言论或对他们的专访文章,使这些个人的意见一时间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回应,形成强烈的公众舆论。
(二)媒体舆论监督与“媒体审判”媒体舆论监督,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渎职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
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被称为继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是一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开放性、高效率的监督方式。
媒体舆论对司法具体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监督:1、对案件的相关情况进行报道;2、对庭审过程及生效判决的执行情况进行报道;3、对生效判决进行评判;4、对法官的行为进行披露、评论。
“媒体审判”一语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在法制日益走向健全的条件下,“媒体审判”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与“无罪推定”、“罪刑法定”原则相悖。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在民事案件结案之前抢先作出倾向于一方的报道,则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确认的诉讼当事人平等的原则。
因此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司法部和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下达的关于法制新闻的意见要求:“不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作有倾向的报道。
”这里把“媒体审判”和“法院审判”区别开来。
说“媒体审判”是因为媒体把本该由法院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不是说它有“法院审判”的效力。
它的“审判”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法院按舆论代表的所谓“民意”办案,从而影响司法公正。
可以这样说,“媒体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的滥用。
二、司法审判司法审判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的职权与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处理诉讼案件的专门活动。
它具有终局性、公正性、独立性的特点。
(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源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司法权必须同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立,非经司法机关,非经正当司法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司法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
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作为一项审判原则,它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法官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受到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和外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
司法独立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司法独立有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一是在司法的权力层面上,司法权独立于其他国家权力;二是在司法的裁判层面上,法官在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独立自主地审判案件,只服从法律。
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司法独立性往往指审判独立,而不包括检察独立。
(二)司法公正在我国,一般认为公正就是要公平、正义、正直、合理;具体说就是要是非清楚、赏罚分明、不偏不倚。
而司法公正则是人们对司法活动的终极要求,是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所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维护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制度保障底线。
司法公正就是国家司法机关在运用特定职权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以公道正直的态度对待案件参与各方(即坚持法官形象公正),严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即坚持程序公正),公平正确地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即实现实体公正),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正义效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法庭“作为维护公民权利的最后堡垒”,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没有司法的独立,司法活动不可能得到公正的结果,所以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条件,司法公正是司法权和司法活动的目标指向。
当然,公正的前提是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保持中立,没有中立就没有公正可言。
这既要求司法人员自身摈弃私心杂念,更要求堵塞一切干涉或影响司法独立的渠道,创建一个保证司法人员独立办案的外部环境。
三、媒体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作用第一,从宪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言论自由权利以及知情的权利。
媒体通过对案件的相关情况进行报道,对庭审过程及生效判决的执行情况进行报道,对生效判决进行评判,是公民知情权与自由表达权的体现,代表着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衡。
而司法活动是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作为一种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不受监督的司法程序与审判结果,有可能导致司法不公,因此司法活动理所当然要被纳入被监督的视野。
第二,允许媒体对司法公正进行独立合法的报道和监督,有助于实现司法独立,尽量减少各种行政、经济等司法外力量对判决公正的影响,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去在个别地方存在的法律审判由上级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第三,对法官的行为进行披露、评论,对于防止法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保证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公开就意味着暗箱操作的几率减少,而公众对司法活动知情度的增加,也能使个别企图腐败的司法人员有所顾忌,从而有利于促进司法的公正。
第四,新闻舆论客观报道、评论司法过程和判决结果,有助于扩大司法活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因为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对案件的报道和评价,可以使人们从司法结果中判断和认识法律允准的行为范围,可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使其符合法律,进而甚至还能对推动依法治国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
事实表明,自由的舆论可以及时地纠正司法中的偏差,揭露司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所以适当的舆论监督不但不是司法公正的障碍,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司法的公正。
比如1995年在山西省临汾地区发生的马海旺一案。
委托人家属伙同他人殴打残害代理律师,而且是在律师事务所内殴打律师,情节十分恶劣,但是案发一个月后,凶手依然逍遥法外,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后来该案在经过各级媒体连续报道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最终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提起诉讼,追究法律责任。
还有刘涌案、许霆案等,这些都是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互动的证明。
总之,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形成公意、造就舆论,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的功能,媒体舆论监督是推动司法走向独立与公正的强大动力。
四、“媒体审判”对司法独立与公正的消极影响一切事物总存在两面性,近些年来新闻媒体的越位现象愈演愈烈,冲突趋于明显和频繁。
许多媒体越俎代庖,其功能已由“媒体监督”上升到“媒体审判”。
他们惯常运用炒作手段,把报纸、电视和网络作为自己断案的“阵地”,在法院没有定案前就妄下“判决书”,给法院舆论压力。
目前国内法律界对于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消极影响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媒体报道表露出的有倾向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压力可能对法官、律师和证人产生影响,使得审判结果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独立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的决定;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时机的不当可能妨碍正常的司法程序;媒体报道中表露出的对司法权的不尊重影响公众心目中的司法权威。
我认为,“媒体审判”的消极影响可以分为如下三方面:1.“媒体审判”的自由性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媒体审判”所代表的民心民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往往由于不同的人处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随意性和自由性势必对法律运行造成一种明显的波动,不仅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损害了司法的神圣性,而且不利于民众法律至上观念的树立,不利于国家法治的进程;而相对说来,法律审判机构的专门化和程序化,都要求审判机构更稳定公允。
如刘晓庆2002年因涉嫌偷税漏税被捕,于2003年8月15日解除羁押取保候审。
据传媒报道,其被解除羁押的原因是“有悔过表现和筹款补税愿望”,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的表现、态度、愿望成了取保候审的一个条件。
这种说法缺乏法律依据,纯属缺少法律常识的胡乱猜测。
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条件,根本就没有涉及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的表现和态度。
刘晓庆的解除羁押是司法机关为防止超期羁押,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利出发而允许其取保候审。
还有的媒体报道中将取保候审报道为“刘晓庆被无罪释放”,这也是对取保候审的误解。
媒体的记者缺少法律常识,自由胡乱诠释司法决定,往往会误导公众。
2.新闻媒体的“道德审判”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媒体与司法是两种不同的工作,秉承不同的评判标准。
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对司法审判的评价标准通常是道德性的,政治性的。
司法是一项特殊的法律职业,审判案件常常涉及专业技术和法律问题,需要精通法律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这决定了这项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随意评判的。
如果过分强调媒体对司法机关活动的监督,更有可能是给具体的审判人员造成压力,将法律的运行变成隶属于政治和道德的活动,不仅会对公众产生误导作用,而且影响了司法乃至法治的权威。
最典型的事例是四川夹江县发生的一起行政诉讼案。
案情是四川夹江县彩印厂印刷假冒商标,省技监局得知后,查封了该厂的假冒商标和厂房、设备,并予以罚款。
夹江彩印厂不服,认为技监局没有行政处罚的权力。
因为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的注册和管理工作由国家行政工商管理部门负责。
于是就以其越权为由,夹江彩印厂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立案后,新闻媒体上一片原告无理的声音,致使该案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受行政处罚的夹江县彩印厂)的起诉权被剥夺,而有越权行使处罚权嫌疑的省技术监督局却被认定为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