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

合集下载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认为,哲学的历史是一个不连续的历史,其间不存在某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哲学不可能成为其他文化的基础,哲学是其自身的确定性都没有得到保证的活动.罗蒂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后哲学文化、新实用主义、种族中心主义、自由反讽理论、反本质主义、反表象论、教化哲学等构成.罗蒂先后涉足了传统认识论、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实用主义.最后,他试图从学院哲学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在学院外谈论哲学或批判哲学的哲学家.罗蒂使我们永远放弃了对于最后性的追求,而仅仅满足于真理性事物的相对性、时间性和历史性.
作者:张国清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浙江杭州310027 刊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0 ""(4)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哲学文化传统哲学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

论罗蒂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论罗蒂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论罗蒂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曹俊杰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5
【摘要】基于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等的真理问题探讨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

“有用即真理”使实用主义与真理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有用或值得相信”
的核心原则也暴露出其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继而导致了逻
辑实证主义兴起和实用主义式微。

罗蒂新实用主义摒弃了科学主义而实现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超越,夺回了关于真理定义的话语权。

基于对古典实用主义者的评判,并通过对有关相对主义和民族主义批评的辩驳,罗蒂彰显出其具有视域融合性的整体
性思想,不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真理范式,而是提出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反相对主
义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并试图转向语言学的解释。

罗蒂对真理之元理论地位的否定,实质是在追寻真理开放的共识性和认识的可错性,以调和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总页数】8页(P890-897)
【作者】曹俊杰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启蒙话语探析:普特南和罗蒂的实用主义视角
2.无镜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理查德·罗蒂审美伦理话语之奠基
3.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
4.新实用主义视阈下的福柯思想肖像--论罗蒂对福柯的借鉴与批判
5.困于康德与罗蒂之间?——“罗蒂、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身没 有 消失 。只 是 不再 具有 文 化之 王 的地 位 。这 就
罗蒂认为 , 过去和现在的实用主义者都试图建
立一种后哲学文化。从他们 的著述 中, 我们 可以提 炼出一个纲领作为实现后哲学文化 的基本要求 。这 个纲领就是“ 认为认识是 由特 别的心理的精确表象 的观念应予抛弃 ;认识基础 ’ ‘ 的观念 和把哲学家看 作是以笛卡儿主义怀疑论者的回答 为核心的观念应
学文化中一个新的哲学形象。在罗蒂所倡导的这样一币 开放 、 } 宽容、 平等的“ 后哲学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中。
哲 学 家 、 学 、 学 家厦 真 理 问题 等 失 去 了其 “ 写” 意 义 。 科 科 大 的 随之 我们 的 文 化 形 态也 发 生 了一 种 重 是 的 转 变。 [ 键 词 ] 罗蒂 ; 哲 学 文 化 ; 用 主 义 ; 化 观 关 后 实 文 [ 中圈 分 类 号 ]B 8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0 6 8 (0 6 1 07 文 文 08— 2 5 2 0 )2—0 6 0 5—0 3
改变 了传 统 哲学 家 的任 务 , 学 也 不 能再 以文 化 之 哲
王 自居。但罗蒂否定传统 的基础 主义哲学的结果并 不是对哲学本身的否定而是将它引出的各种问题以 及对 问题 的解决 方式 加 以否 定 。在 这 个后 哲学 文 化 中, 大写的哲学死 了, 但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部 门本
摈弃二元论 的哲学传统 , 否定基础主义 、 本质主 义、 表象主义是整个实用主义的共 同呼声 。然而真 正将这一主张贯彻到底 , 以人为一切理论出发点 , 从
而彻底 坚持 人 道 主义 立 场 的 只有 罗 蒂 。其 “ 哲学 后
于 内在空间, 包含使认识成 为可能 的成分或过程 的 观念应予取消。 过去 , ” 人们总认为在认识 中有一 种精确的标准来衡量被认识 的内容 , 认识 的结果就 是在认识 内容与超验 实在之 间建立某 种确定 的联 系, 罗蒂把这种标准 的哲学称 为“ 大写 的” 哲学 , 这 是他极为反对的, 他提倡 的后哲学 时代 的“ 小写的” 哲学则克服 了对这种确定性的寻求 。 在这种实用 主义后哲学文化观 中, 我们可 以将 “ 放弃确定标准” 看成是贯穿 罗蒂整个思想的精神。

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

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
平 、 谐 , 只 能 称 为 多 元 单 一 文 化 主 义 ( 1 rlmo 和 也 pua —
n ch rl m) 因 为 彼 此 之 间 并 无 有 机 的交 融 。 于 ou uas , i
种 标 签 化 和 刻 板 化 , 会 对 此 一 文 化 内 部 人 群 形 成 也 压 力 — — 这 正 是 对 立 与 冲 突 的 根 源 , 今 天 的 世 界 在
文 化 是 一 个 意 义 广 泛 而 模 糊 的 概 念 , 给 它 一 要
个严格精确 的定义将 非常 困难 。人类学 家爱德华 ・
尤 其清楚 。文化交 流 、 融合 , 明对话 、 文 互动 , 不能 都
只 是 呈 现 或 者 展 示 ; 在 那 里 被 看 见 , 者 发 出声 音 摆 或 被 听见 , 是 不够 的。 都 不 管 是 出 于 自愿 还 是 强 迫 , 在 文 化 间 的相 互 现
交流或者 说文化 的全球化 正在经 济全球化 的促使 下
色 彩 , 不 失 为 一种 极 有 理论 和 实践 价值 的选 择 。 但
关键词 : 移情 ; 文化 交 流 ; 美 路径 ; 蒂 ; 实用 主义 审 罗 新 中圈 分类 号 : 5 1 0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 3 5 ( 0 0 0 — 1 6O l 7 — 3 X 2 1 ) 60 l ~ 6
泰 勒 认 为 , 文 化 , 文 明 , 其 广 泛 的 民族 学 意 义 来 “ 或 就
说, 是包括全部 的知识 、 仰 、 信 艺术 、 道德 、 律 、 法 风俗 以及 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 掌握和接 受的任何其 他的 才能 和习惯 的复 合体 。 ] 美 国社 会 学 家 戴 维 ・ ”1 波普诺则从 抽象角度 界定 了文 化 ,文化 是人类群 体 “ 或 社会所共有 的产 品 , 包括 价值 观 、 言 、 语 知识 和 物

偶然性与罗蒂新实用主义

偶然性与罗蒂新实用主义

第37卷第1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V ol137,N o11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anuary,2005偶然性与罗蒂新实用主义潘德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罗蒂是当代西方新实用主义的代表,其哲学基础就是被绝对化了的“偶然性”概念。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即语言的偶然性、自我的偶然性和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性。

罗蒂全面地解构了传统的认识论,坚持以我们的信念与愿望作为真理的标准,将人的想象力视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如果说罗蒂新实用主义之弊在于强化偶然而无视于必然,那么传统的知识论则是强调了必然而或多或少淡化了偶然,因而两者应当是互补的。

就此而言,他高扬偶然性,注重实践与未来的理论精神,对于我们的启迪意义远胜于被人们不断重复的“真理”。

关键词:罗蒂;新实用主义;偶然性;反认识论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5)01-0034-07理查德・罗蒂(Richard R orty)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赞赏者如卡维尔(Stanley Cavell)称他为“自詹姆斯和杜威以来最著名的美国哲学家”。

在中国学者中,张国清也盛赞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像休谟的《人性论》打破了康德的形而上学之梦那样打破了未来青年哲学家们之梦”,不惟如此,他的《后形而上学希望》又给未来青年哲学家带来了新的梦想①。

黄勇认为罗蒂新实用主义既继承了美国哲学的主流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世界哲学主流,尤其兼收并蓄了欧洲大陆哲学诸要素,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合流”趋势②。

罗蒂自己则坦言,他的哲学对于哲学圈子以外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而在哲学圈子以内,他却受到左派与右派的夹击。

右派指责他提倡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以及“愤世嫉俗和虚无主义的观点”,促使美国大学生更加“傻头傻脑”;左派则认为他是一个“自鸣得意”之人,“只关心自己所属的悠闲的有教养的精英的思想界的势利小人”,美国社会的阿谀奉迎者[1](pp1389—392)。

罗蒂: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

罗蒂: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

罗蒂: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李红译这篇论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我所喜爱的科学哲学家法因(Arthur Fine)的观点。

法因因其在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中所坚持的立场而得名。

他认为,我们既不应该是实在论者也不应该是反实在论者,一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都应该被取消。

在这个问题上,法因与我所青睐的语言哲学家戴维森、布兰顿(Robert Brandom)的观点一致。

我认为在此取得的越来越多的一致标志着向一个新的哲学世界的突破。

在这个新的哲学世界中,我们不再认为思想或语言包含了对实在的表象。

我们应当从自笛卡尔以来就统治着哲学领域的主-客体问题中解脱出来,从自希腊以来伴随着我们的现象-实在问题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应当再受认识论和存在论的诱惑了。

论文的第二部分比较简短,它由一些简略的、断断续续的、独断的论题组成。

这些论题表明,我们有必要放弃“哲学方法”和“哲学问题”这些纠缠不清的想法。

我认为这些观念的流行是哲学过于专业化的一个不幸后果,这损害了自康德以来的这一文化领域的形象。

如果接受非表象主义(non-represenationalist)的思想和语言观,那么就会在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的引导下远离康德。

历史主义并不适用于如下思想:存在着反复出现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使用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它们。

我认为对哲学史的这种描述应该为另一种说明所代替,根据这种说明,哲学家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重新描述人的处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建议,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以谈论我们的希望和畏惧,我们的抱负和前景。

因此,哲学的进步并不以所解决的问题为标志,而在于这种描述的日益完善。

一法因在其著名论文“自然存在论态度”开篇就宣告“实在论已死”。

在此文的脚注中,法因对实在论和有神论进行了富有创见的类比:支持实在论的理由似乎只是帕斯卡(Pascal)所说的那些理性并不熟悉的“内心的原因”(reasons of the heart)。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评析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评析
没有写 莎士 比亚 的著作”“ ,昨天又下雨 了”“ +2 4 , ,2 - ”
反映在他 17 99年发 表 的《 学 和 自然之镜 》 哲 这部 著作 中。在这部著作 中他 指 出, 西方 传统 哲学 和 当代 分析
哲学实质上都是一种康德式的哲学 。这 种康 德式 的哲
学把 为人类知识建立一个 永久的非历史 的构架作为根 本任 务, 认为对于人的知识 来说 , 存在着 一种哲学能显 示其结构 的永恒 中性构架 。古 代哲学家 力图在我们存 在之外 的领域 寻求 这种 永恒 的构 架 , 近代哲学 家希冀 通过对 我们 自己心的研 究 , 过建立 一 门认识 论来建 通 立这 一构架 , 分析哲学家 则企图通过对语 言 的研究 , 通 过建立 一套 可公 度 性 的话语 来 建立 这 一 构架 。罗蒂 说, 语言分 析哲 学 可 以分 为 两种 , 一种 是 纯 的语 言哲

种 以协 同性 为 主导精 神 的后哲 学文 化 。 [ 关键词 ] 实用 主义 ; 分析 哲学 ; 后哲 学文 化 [ 图分 类 号3 725 中 1 1. 3 [ 献标识 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 ]o3 372o )4 o2 4 1o—4o (o6o 一o5一o
新实用主义最 初出现在 2 世纪 6 O O年代 , 西方哲学 界称美 国分析哲学家奎因创立 的逻 辑实用主义 为新实 用主义 , 而今 以罗蒂为 代表 的新 实用主 义虽然继 承 了
韩 毅
( 津大学 管理学院 , 津 天 天 305 ) 0 4 0
[ 摘
要] 美 国新 实用 主义哲 学 家罗 蒂从一 种 反分 析 、 逻辑 、 反 反传 统哲 学 的立 场 出发 , 申并 发挥 了实用 主义 思想 。主 张在 置 重

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

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

2001年11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01第33卷 第6期Jour nal of Inn er M 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 cien ces)Vol.33 No.6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陈 锋(广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广西钦州535000)摘 要: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对话和交流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主张一种主观的相对的多元的真理观是错误的。

关键词: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真理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1)-06-0073-06 罗蒂是继奎因之后新实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美国批评家布鲁姆称为“当今世界上最有趣的哲学家”,〔1〕(19)他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终结传统认识论,否弃传统方法论。

对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进行考察、分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理论扬弃它,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学说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 1.真理的基本涵义罗蒂通过分析时代的特点对新实用主义真理涵义作了最新的阐述。

他认为,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真理“是所有的陈述共有的一种性质”,〔2〕(1)“是一个表示满意的形容词的名词化”。

〔2〕(12)而且“‘知识’正如‘真理’一样,只是对我们的信念的一个赞词。

”“可以随意把‘真’这个词当做一般的赞词来用。

”〔3〕(410)在罗蒂看来,真理不过是大家对观念或句子的一个赞同的说法。

主张“抛弃知识与意见的传统区别”,因为“这种区别被解释为与实在符合的真理和作为对正当信念的赞词的真理之间的区别。

”〔3〕(410-411) 除了我们每一个人将那些我们认为适合于相信的意见、信念赞为真理的情况外,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

在罗蒂那里,真理的基本属性不再是客观性,而是主体间性、协同性。

论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建构路径

论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建构路径

论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建构路径罗蒂是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推进哲学向后现代前进的道路上他获得许多赞誉,也背负着较多的批评。

从罗蒂哲学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框架出发,阐明了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基于基础主义的逻辑起点,以解释学化基础主义、以协同性化客观性和以弱理性化强理性的逻辑路进把传统哲学改造成教化哲学。

在此基础上,指出罗蒂哲学的致思进路并非消极意义上思维的退守,而是中庸的智慧展现,这为重新评价逻辑哲学提供了新视角。

标签: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建构路径20世纪是一个不缺乏思想家的时代,特别是在西方哲学界。

19世纪初,胡塞尔掀起现象学热;随后,分析哲学独占鳌头,美洲则以实用主义哲学崭露头角。

然而,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现代哲学也在时代面前老去,向后现代转化。

理查德·麦凯·罗蒂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转换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曾是分析哲学的积极参与者,但也是分析哲学的背叛者;他复兴了实用主义,但却不遵守实用主义的哲学路径。

作为一个反传统的哲学家,他扬弃分析哲学和逻辑哲学,使哲学加快向后现代主义迈进。

本文试图从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出发,探寻罗蒂哲学的逻辑进路和逻辑指归,并在此基础上对罗蒂哲学进行简要评价。

一、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反基础主义,进而向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表象主义推进的。

何为基础?所谓“基础”就是认为人类的知识都具有某种坚实的基础,后者应当成为一切知识的合理性的源泉。

这种基础本身具有自明性、确定性,这种特性决定着基础的本质与功用[1]626。

也就是说,基础主义总把某种基础作为一切知识和理论的根基,一旦这一基础倒塌,其哲学和理论必随之坍塌。

按罗蒂的理解,基础主义大致包括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理论基础;第二,这个基础由一系列特许表象即处于优先地位或者说具有真理或这项意义的表象构成;第三,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这个基础[1]623。

评析罗蒂的真理与进步问题的开题报告

评析罗蒂的真理与进步问题的开题报告

评析罗蒂的真理与进步问题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中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罗蒂对真理的观点是什么?
2. 罗蒂对进步的理解是什么?
3. 罗蒂如何将真理和进步联系起来?
4. 罗蒂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是什么?
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评析:
1. 罗蒂认为真理是一个“参照”的概念,即真理存在于人类的语言
和思维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中。

他认为真理是基于共识达成的,并且是与多样性和相对性相容的。

2. 罗蒂将进步视为一种历史过程,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世界的
探索和发现而导致的。

他认为进步是不断的,不存在一个终极目标或者
完成状态。

3. 罗蒂将真理和进步联系起来,认为真理的不断发现和认识是推动
社会进步的动力。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可以通过不断的对真相的探索和发
现来实现,并且推动社会真理的进步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4. 罗蒂的观点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他的反对单一的、
绝对的真理观点,强调了多元化以及相对性的重要性。

这个观点在今天
的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尤其重要。

同时,他的观点也提
醒人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相的重要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实用主义真理观浅析

实用主义真理观浅析

实用主义真理观浅析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际效果为准则的哲学思想,它强调实践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在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方面。

实用主义真理观就是从这种思想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认识论,认为真理的价值在于它是否有用,是否能够为人所用。

下面将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特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对真理的价值所进行的解构:“真理不是一种绝对的、成立的、永恒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对于人类生活有用的东西。

”这一观点认为,真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在实践中被发掘出来、证明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真理。

因此,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理念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将否定那种超越经验和实践的抽象理论。

实用主义真理观还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对真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理解真理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真理本身就不能是绝对的、固定的、不变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认识到这些真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不会拘泥于一种对真理的理解和认知。

二、优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高度重视实践和实用性。

传统的真理观往往把真理置于较高的位置,认为真理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单纯的追求真理就是伟大和重要的。

但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追求和验证必须是为了实际的目的和结果,即人类的福祉和利益。

它强调实践和理论的联系,相互促进,在实践中发掘真理,在理论中指导实践。

因此,实用主义真理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真理,使得真理具有更高的实际价值和效用。

实用主义真理观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由于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人们就可以更加开放地接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加速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的交流和融合。

这样一来,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就可以共同在实践中探讨真理,并为人类福祉和利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缺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罗蒂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思想探析

罗蒂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思想探析

罗蒂 的后 现代 实用主义 思想探析
肖文欢 中共 黄石市委党校

要 :实用主义 曾经在哲学界颇受非议,为欧洲大陆哲学所轻视 ,到后来实用主义也产生过许 多新实用主义流
派 ,罗 蒂 的后 现代 实 用主 义 是这 些 流派 中非常 独特 而具 有很 大影 响 的一支 ,他主 张批 判分 析 哲 学 ,否定 客观 主义 ,解 构 形而 上学 ,反对 传 统理 性 ,提 倡 多元主 义、相 对 主义 ,建 立一种 后哲 学文 化。
直 到叔 本 华 、 马 克 思和 尼 采 ,才 真 正 将 以往抽 象、僵 死
和 毫无 生 气 的形 而 上 学与 逻 辑 中 心主 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拉 回人世 ,并 深
罗 蒂 认 为 ,作 为 传 统哲 学现 代 延 续 的分 析 哲 学 ,其 实 在 蒯 因、 戴 维 森 那 里 , 就 已 经 达 到 顶 峰 而 开 始 衰 落 。 此 后 ,哲 学 就 进 入 一个 新 时 期 。这 个 时期 就 是 从 维特 根 斯 坦 、海 德 格 尔 和杜 威 的哲 学作 为 开 端 形成 的与 以往 的 主 流 哲 学 ,也 即 系 统哲 学 相 对立 的启 迪 哲 学 。启 迪 哲 学 的性 质 、职 责 和任 务完 全 不 同 于 系统 哲 学 。它 反 对 构建
的逻 辑 道 路 来到 达 真 理 的想 法 , 几千 年 来 都没 有 变 成 现 实 。直 到 2 O世纪 初 ,弗 雷格 、罗 素及 至 早期 的 维特 根斯 坦 和 胡 塞 尔还 都 热 衷 于保 持 哲 学 的严 格 性 和科 学性 ,然 而 最 终 还 是在 他 们 的 哲 学语 境 中包 含 着 一 种苦 涩 和 绝 望 的声 调 。实 际上 ,今 天 不仅 分析 哲 学 家和 现 象 学 家 的 哲 学 思 想 遭 到越 来 越 多 的 人 的批 评 ,就 是 整个 哲 学 也 越 来 越 遭到 那些 渴望 消解 某种 意识形 态 的人 的蔑视 。

【最新】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

【最新】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

!""#年第$期%&’$,!""#浙(江(社(会(科(学!"#$%&’(()*+%&,()+%#’+#)!""#年$月$-./,!""#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英]帕特里克·贝尔特朱红文译(黄春芳校((内容提要(本文介绍和批判地分析理查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认为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哲学来说是一个贡献。

虽然罗蒂对社会科学哲学本身没有太多的论述,但是,可以认为他的总的哲学立场对这一学科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与社会科学哲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高度相关性,这些问题包括:自然主义的教条、$)世纪的方法论之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则,以及近些年来的后结构主义浪潮。

第二部分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进行了建设性的批判。

虽然文章对罗蒂思想的某些方面提出了批判,但是,同时认为他的立场能够为一种富有成果的社会科学观奠定基础,这种社会科学的目标是拓展人的潜能,而不只是作简单的陈述。

关键词(解释学(自然主义(社会科学哲学(实用主义(理查德·罗蒂作者帕特里克·贝尔特,英国剑桥大学*+,-./学院研究员和社会学高级讲师,主要著作有《时间、自我和社会存在》、《!"世纪社会理论》(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版)以及《社会科学哲学:走向实用主义》等;译者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北京($""0#1)((实用主义对社会科学有着一种重要的影响。

我们只需提及2’3’米德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的遗产,约翰·杜威在教育理论上的影响,詹姆斯在心理学上的影响,以及皮尔士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作用。

这仅仅是几个例子,但是,社会科学界对实用主义,尤其是理查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doc】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

【doc】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

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IOFOCEANUNIVERSITYOFCH1NA(Socia1SciencesEdition)2010年第6期N().6.2010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安佰鸿(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的现实使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囿于一己文化的框架而突出独立冲突,另一方面又要在防止文化霸权和殖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文化间的平等沟通交流.面对复杂的形势,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关于移情的论述给我们提示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机制.移情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与道德的紧密关联不仅能帮助人们处理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帮助人们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团结.罗蒂认为文学作品及审美移情对此贡献良多.个体之上的审美移情及其作用同样适用于文化自身的发展及之间的交流,尽管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不失为一种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选择.关键词:移情;文化交流;审美路径;罗蒂;新实用主义中圈分类号:1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2—335X(2010)06—01l6~O6一,文化多元和全球化文化是一个意义广泛而模糊的概念,要给它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将非常困难.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则从抽象角度界定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等.……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学习社会文化.社会取决于同一文化中互动的人们;文化是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和文化不能独立存在;文化是通过人类互动而产生的;但是人类互动只能在文化的范畴内确定其具体形式."【2]∞∞以民族为基本单位,文化的独特性及文化间的差异就已非常明显,更不用说在历史积淀和宗教影响下的多样面貌.我们今天的世界都强调多元主义,政治上要多边,多极;生态上要多样性;文化上要多元共生.不过,如果说多元只是大家并列共存,即便相互之间和平,和谐,也只能称为多元单一文化主义(p1uralmo—nocuhuralism),因为彼此之间并无有机的交融.于是,每一种文化实际上都是对内部个体的束缚,个体在文化之中被固定了身份,这种身份对内承受种种传统或思维的制约,对外则是一种展示与区分.突出一己文化并努力与他者区分,或以某种表征定位他者为某种文化的产物,其实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化,也会对此一文化内部人群形成压力——这正是对立与冲突的根源,在今天的世界尤其清楚.文化交流,融合,文明对话,互动,都不能只是呈现或者展示;摆在那里被看见,或者发出声音被听见,都是不够的.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强迫,现在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或者说文化的全球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促使下进行.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了经济全球化在文化层面的内涵:"各个民族的精神的产物,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越来越不可能有了,从许多民族的与地方的文献中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献.~E3](P29)这里"世界的文献"在广义上应该就是指文化.罗兰?罗伯森对全球化中的文化交流也做了类似的分析,他说:"特定社会的文化在不同程度上是它们与全球体系中其他社会的互动的结果.换言之,民族社会的文化是在与其他重要文化的互*收稿日期:2010—0730作者简介:安佰鸿(1980一),男,山东胶南人,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1l6相渗透中分别形成的.".费瑟斯通关于全球文化的理论亦有相似之处,他认为那种近似于扩大了的民族文化的全球文化是不存在的,而是存在着多种"第三种文化",它们不仅仅是民族国家之问文化交流的产物,而且是不同文化流通的渠道,那种认为"第三种文化"体现了强调同质化的逻辑的观点是一种误导,比如同全球化紧密联系的后现代主义这种强大的文化观念所依据的正是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等等的实践活动.E5~(P269282)无疑,全球化趋势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契机.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各个文化个体可以从文化他者身上汲取鲜活营养,择善改恶,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以避免自身的僵化和衰落.与此同时,在这种相互接触中,各种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也更能得以彰显,这同样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文化全球化中文化霸权的存在.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势一方(目前来看,主要是西方)在自身之外的地区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利用全球化教育和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殖民,借助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进行文化扩张一可以说这是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传媒技术进步所赞助的文化意义上的新殖民.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为,移情在帮助人们跳出一己文化的框架苑囿,促进文化问的平等交流以及遏制文化霸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二,移情:一种沟通"移情"(empathy)本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意义.后者意义上的移情主要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产生,"指的是病人将潜意识内对某一特殊对象(如父亲,母亲或情人,仇人)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I6j(¨这是移情产生的最初心理状态,也是在其他领域得以应用的心理基础.在社会学意义上,移情是由于知觉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对于热的温度有不同反应时,即使没有亲临其境,我们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类似的反应.E7J(P845)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心理学术语——移情性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即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它一般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所见所闻;二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两者都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它们只是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这也表明实现人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是一个双向影响或者说建构的问题,而不是单纯一方的行为.一般说来,前一个方面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同情,而后一方面强调的则是人们对于他人情感的投射:它们一体两面,常常结伴出现于审美欣赏和文艺创作当中.观诸罗蒂,虽然他令人反感地在私人与公共领域之间严格划界,力图为个体和社会各自的发展限定范围并避免越界应用所产生的尴尬,但是罗蒂又矛盾地利用心理上的移情以实现私人的反讽与公共的自由之间的沟通,这就使得移情成为从个体到社会的一个桥梁.在后面我们将会发现,这实际上也为在当今世界实现文化的平等,有效交流提供了一种审美路径.(一)从个体到群体罗蒂认为,当我们看到他人正在遭受侮辱和痛苦时,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就像我们自己也在遭受侮辱和痛苦一样.因此,移情是达成所谓主体间交互赞成,达成和扩大团结的主要机能.在这里,移情和同情的实质是一样的,当我们对受难者表示同情时, 我们也重复着他们的感受.罗蒂认为,团结的达成与扩大是通过移情作用实现的.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书籍可以激起移情,我们可以通过想像别人的痛苦激起移情来达到的团结,而文学书籍正有这种作用.文学作品直接为人们提供了移情性理解的范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人们情感的敏感性,也丰富了人们获得同情感的来源.当然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移情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物.既然人们能够通过移情使事物拟人化,具有生命力,那么当读者在欣赏比如小说时,他当然也能够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对其产生移情作用.在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这种移情观,多与德国心理学美学的代表立普斯(TheodorIipps)联系在一起.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就是这样一种事实,"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会存在."l8】(因此,审美的欣赏并不是对于某个对象的欣赏,而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欣赏,是一种人自身之中的价值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涉及对象.立普斯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读者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之上,从而赋予对象某种与自我一致的生命力, 使自我与对象融合成为一体,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获得审美愉悦.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审美的移情117作用里,主观与客观须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的关系."_g这种统一的特征就在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已经互相包含了对方,对象里有主体情感的投射,主体则是活在对象之中的主体,是"观照性的自我".审美欣赏不是对象简单地给予主体以印象, 而是两者互相交融,互相作用的结果.立普斯的审美移情作用与罗蒂建立团结感的机制十分契合,罗蒂所说对他人的痛苦保持敏感,"感同身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可能遭受的痛苦保持敏感,因为这时我们的自我已经活在了他人之中.在一个共同体中,既然道德的达成是因为对于被侮辱的危险的共同体认,那么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成员就是同一的,是一个大自我.也就是说,某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在关于痛苦的感受上是融为一体的,在罗蒂看来,这也是他们能结成一个共同体的原因.对痛苦保持敏感的机制就是同情,不仅使自己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处境,而且也使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最终达成在幸福和善良上的一致.而像小说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完成道德上移情作用的途径,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最重要的是,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们在道德上取得一致的可能性.罗蒂认为文学与人类的道德状况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文学的语言依赖着(而且未来还会依赖着)日常的语言,尤其是日常的道德语言.文学的兴趣将会永远依赖着道德的兴趣.~E10](P229)不仅是文学,作为对于文学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文学批评同样能够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与团结,因为它们为移情作用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在罗蒂看来,人们从移情资源丰富的文学作品中获得对他人痛感的体认,从而与他人实现连结,成为一个共同体.从个体到社会这一过程的诸多维度中,道德是重要一极,而移情自始至终都在这一过程中的伦理层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移情是道德的源泉,它本身亦是一种纯粹道德的情感.移情是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的自我产生同感的反应,反应的关键要求是心理过程的参与使主体的自我和与他者的自我处于同一情境.M?I?霍夫曼认为移情在道德维度上具有两个特性:一是"趋他性",即一个人设身处地体验到他人的痛苦,并表现出对他人关切,自我与他者心灵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内省性",即一个人因自己的违规行为对他人的身体和情感造成了伤害和痛苦后的反省."内省性"是道德内化的标志,而"趋他性"的心灵指向则表明移情是一种纯粹道德的情感.因此,不管是同情,内模118仿还是异质同构的移情在其基本内涵中都包含有道德因素.其次,移情能够激起道德行为,从而促使道德内化的完成.在将外在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在道德信念的过程中,真实的情感体验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移情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能使人更容易认同,接受和实践规则,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在这种道德行为的实施和重复中,移情作为有效方式促使人们追求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断强化之,最终塑成道德信念.再次,移情的道德性是人之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是人从个体走向社会的伦理需要.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共同体,是因为在诸多维度实现了连结.我们与群体其他成员之问的关系不仅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当然也包括道德上的. 充满差异的个体之能走向社会,在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潜能,这正来源于人们与生俱来的移情能力;而且,这种移情能力不受外在的历史,种族,宗教或者思想的影响,也不以内在的公共理性为基础. 个体在处理人我关系的过程中,势必要借助于移情作用跳出自身的束缚,悬置自我,从而达到与他者沟通,交流并最终实现团结的目标.综上所述,由于移情与道德的特殊关联,自我与他者个体问的交流过程以及个体走向社会的过程都需要有移情的参与.正是在道德维度上,移情突出地实现了个体自我与他者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在罗蒂看来,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审美移情能够使人们在情感上保持敏感,在道德上获得丰富资源, 这大大提高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移情能力.更重要的,这对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样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因为它指示了一条颇具审美品格的交流途径.(二)东西方文化之问不同的文化就像人们不同的个体,只有承认和正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才有相互交流,对话和融合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以及高科技的发展都使得文化间的交流变得不可避免,任何文化想要孤立于整体的联系之外都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如果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从自身文化立场出发的同时,从异质文化中发现能够借鉴的长处,发掘能够激发自身文化前进的要素,从而促使文化革新.保持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总之,不同的文化存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对于人之个体贡献良多的移情来说同样可以应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上,因为它有利于人们摆脱本土文化积淀形成的思维定势,冲破自身心理投射导致的认知雷同框架,站在公平客观的立场上体认他者,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冲突,使多元文化通过对话,沟通和融合而完成自身新的建构,最终达到多元"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因此,文化交流中的移情仍然必要而且重要,它是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且不管文化交流中的主体究竟为何,其执行者是或独或群的人则是无疑的.既然依据移情心理机制人们能够进行个体的沟通和达成群体的团结,那么在文化间的交流中移情原则应该同样适用,而且由此建立一种文化交流的模式在现实和理论上都颇为可行.文化上的移情(culturalempathy)就是参与者自觉转换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而去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 它实质上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交往和建构的机制.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异质性毋庸置疑,东西方的着名思想家(如罗素,陈独秀,梁漱溟,李泽厚等)都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比较.无论两者之间的差异如何被表述,它们在现实和思想层面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不过,无论是在移情理论的探讨上还是在移情资源的提供上, 东西方之间心理和文化上的共性正逐渐彰显.西方的移情理论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而且从休谟到霍夫曼,移情理论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实际上,移情在东方文化中也早已有理论展现,除了佛教的"慈悲"思想外,儒道两家的某些思想同样有涉移情.孟子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的结论,而"诗教六义"之"兴"更是在审美意义上与移情机制颇为契合,_9_("而且其中蕴涵的某些思想观点对于西方移情说甚至整体思想存在的弊端具有拨乱反正之作用.从《诗经》用"兴"的实际考察,"兴"是以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事为步骤,从而实现造镜和达情的方法."兴"虽是由外而内,由物触情,但这种触发不是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心物一经发生关系,就转变为双向交感运动,物触动心,心观照物,融化物,心具有积极能动性,正如王夫之所言:"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淳然兴矣." (《诗广传》卷二)这与完形心理学理论相仿,是文学中异质同构层面上的审美移情.庄子的"物化"论则强调了审美移情中的无功利性特征,这与立普斯的移情观点也颇为类似.庄子"天人合一"的物化境界是一个体道悟道的过程,关键在于审美主体应具有虚静心态,通过消解生理欲望和摆脱知识活动及是非判断的干扰来达到审美上的无功利状态.立普斯则认为审美的移情不关心对象的真假,而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无意识的纯粹的审美观照,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说,"至于'审美的移情'或'审美的同情',不仅不关心真假问题,而且,更有甚者,它只有在审美的观照中才可以感觉得到,只有当我们完全从实际的利害感与日常生活的瞬息心情中解脱出来,才可以感觉得到."l_1妇"而且,中国的移情观念在哲学层面的独特性有益于疗救西方思想观念的积弊.不管是诗教的"兴" 还是庄子的"物化"都源于根深蒂固的"身与物化", "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物我是永久性的契合. 自然与人本为一体,不可分离.自然不在人之外,人也不在自然之外,人与自然是互为主体的.自然与人自身的本性,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它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认识实体,人与自然所构建的并不是二元分立的世界,而是和谐的有机整体.这对于克服西方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及其被滥用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无疑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在道德情感层面,移情不仅为个体的人处理人我关系及走向群体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通提供了前提;在审美层面上,移情的无功利性不仅有助于个体的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审美愉悦,达到审美自觉,而且有助于文化交流中的执行者在交流过程中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相互尊重,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多元,和谐共生;而且,依据罗蒂,在现实资源层面,东西方文化中丰富文学作品为个体的人和异质文化之间的移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个体自身的成长.可见,移情在罗蒂所谓的私人和公共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它使人们在群体当中获得一种和谐共存的审美生活状态.放诸文化,亦是如此.三,审美的乌托邦:一个目标对我们来说,罗蒂新实用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对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议上.实际上,其新实用主义思想的许多观点本身就是针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例如,他认为对传统"基础"和"方法"的放弃,就消除了传统的如理论与实践,永恒与偶然等那些二元对立,也就模糊了艺术与科学,政治责任与个】]9人自我发展之间的区分,因此就促进了各个文化领域和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而"这种'诸样式间分界含混'也会有助于促进西方文化传统和世界上其他伟大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l_1."而且,实用主义传统自始至终都强调多元主义,对于多元文化的承认就为文化问交流提供了前提.罗蒂将自己新实用主义的一个特征概括为,任何研究除了对话的制约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制约,并且他设想了一种未来理想的文化形式及理性,想要建立一个审美的文化乌托邦.在里面,理想的理性就是一种道德德行,即宽容,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观点,达成一致的方式是说服而不是压服.与此理性相匹配,罗蒂指出建立这一文化乌托邦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尽情地发挥他或她的能力来从事自我创造,而且这个目的所要求的,除了和平和财富之外,还有标准的'布尔乔亚自由'."¨].l"也就是说,这一乌托邦的目标就是允许差异的存在和发展,只要它不影响他者的权利.这就为我们在当下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中西文化问的交流,提供了适当的态度和方式.首先,应该保持对文化他者的尊重与宽容,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依据罗蒂,没有这个他者,文化自我也是投法确定的.其次,文化交流采取的方式应该是说服,而不是暴力或非暴力的强迫.也就是说,在文化间的交流中,争论是必然的,但是争沦的消除不应该是以其中一方的胜利来结束,而是双方在改变对方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一个相互协调的结果.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罗蒂既关注了私人领域中个体的自我发展,也关注了公共领域中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而移情对于这两者来说都有着独特的价值.首先,罗蒂极为关注私人领域的自我创造, 而移情的最终指向也是回复到个体自身.移情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是重建移情个体的自我,所以不论是。

罗蒂对真理的诠释

罗蒂对真理的诠释

罗蒂对真理的诠释
张宇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真理问题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传统哲学又把它归结为客观性问题。

罗蒂把尼采的真理观同实用主义对支持实在论的客观性观念之种种结构与内容区分的批评联系起来,认为真理不是客观性的问题,而是协同性的问题。

传统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存在在那里”(theworldisoutthere)的,而罗蒂则认为真理是不能“存在在那里”的,`那样的认为只是一个旧时代的遗物。

【总页数】2页(P74)
【作者】张宇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
【相关文献】
1.真理观建构的两种不同路向--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关系新议 [J], 彭启福
2.尼采和罗蒂的隐喻真理观之比较 [J], 陈四海
3.从罗蒂看真理观由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 [J], 孙斌
4.论维尔默可错论的真理概念——在哈贝马斯和罗蒂之间 [J], 刘利霞
5.浅析真理与进步问题——罗蒂真理观思想研究 [J], 徐伟;李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蒂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向实用主义妥协

罗蒂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向实用主义妥协

Rorty's Political Philosophy:A compromise of
liberalism to pragmatism
作者: 陈志福
作者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出版物刊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罗蒂 罗尔斯 自由主义 无知之幕 重叠共识
摘要:对罗蒂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进行评析可以发现其根本特点在于否定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基础,通过对罗尔斯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曲解和裁剪,又在实用主义的前提下,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统一起来,他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不但没有对自由主义这一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作出贡献,实际上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杂烩。

非形而上的伦理学何以可能——论罗蒂新实用主义道德哲学

非形而上的伦理学何以可能——论罗蒂新实用主义道德哲学

作者: 陈亚军[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道德;真理;经验;同情
摘要:罗蒂继承实用主义传统,重新将伦理学置于哲学思考的重心。

他认为,随着真理符合论的瓦解,传统先验道德哲学失去了合理的基础;道德原则只能从生活经验中得到说明;道德进步只能通过在同情的基础上将他人纳入'我们'得以实现。

罗蒂的道德经验主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仅符合直观,也得到学理上的支持;然而他对于道德进步的解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这种缺憾也造成了罗蒂理论自身的不融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
[摘要]本文认为,罗蒂的真理观不能简单的用相对主义加以否定。

他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中的语言、隐喻观等都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哲学发展的某种趋势,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仅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关键词]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
罗蒂把哲学的矛盾推向了尖锐化的程度,而其中的焦点又在于真理问题。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反本质主义、反科学主义的倾向。

对于他的这真理观,有些学者表示赞同,而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无用的相对主义。

本文将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进行客观的描述与评价。

一、从旧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在实用主义哲学家中,杜威是罗蒂最为推崇的哲学家。

罗蒂继承了杜威反对二元论、反对绝对知识和永恒真理的观点以及协同性的概念,但是由于罗蒂的思想经过了分析哲学的训练,他在继承杜威思想时,只接受了杜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却变换了其中的内核。

杜威以经验为基础阐述真理,但罗蒂却认为语言先于经验。

赋予一个东西以意义的活动,是人们需要运用语言来从事的活动而不是经验的实践。

罗蒂抛弃了杜威的理论前提——经验论思想,而接受了杜威的结论——真理是“有根据的可断言性”。

罗蒂以语言为基础阐述了真理和协同性,他认为真理不是对实在的符合,而是主体间的协同性。

罗蒂的“协同性”指的是共同体中人们在兴趣、目标、准则等方面的一致性。

而这种一致是建立在主体意义交流基础上的。

人们通过对话和讨论获得真理,在交流的过程中,从我的信念出发检验由其他的信念是否和我的一致。

但这不是绝对的一致,因为在对话的过程中我的信念也会发生变化,与其他信念一起构成一个信念网络,达成一致的才是真理。

所以,他的真理观又是“种族主义”的真理观。

按照这样一种说法,罗蒂进一步认为不存在大写的真理,只有小写的真理,即就是在生活中的有根据的可断言性。

笔者认为,罗蒂对杜威的解释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认为他曲解了杜威的原意,是“俄狄浦斯之子”,但是从罗蒂的思想发展来看,他还是继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基本思想和发展方向,而且他在经过“语言转向”之后重提实用主义的论题,使其更加精致化。

他始终从一种实用主
义的角度发问: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有什么用?大写的真理有什么用?大写的哲学有什么用?在考察追寻传统哲学中大写真理的过程中,罗蒂得出结论:追寻大写的真理是徒劳无益的,应该追寻小写的真理。

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以“语言”为基础概念阐述了实用主义,是将实用主义更加精致和严格化,所说明的真理更多地是实用主义的而非相对主义的。

他的真理观也并非是不负责任地抛弃传统哲学真理观的难题,而是这些难题在分析哲学的自我消解过程中也随之自我消解。

历史是人类活动中各种不同共同体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从罗蒂真理观形成的历史,我们可以说是某些哲学的共同体在当代相互协同的结果,是英美哲学的一个重要过程。

因而,抛弃大写真理追寻小写真理并不荒谬,它体现了哲学思维活动中的某种过程和方向。

二、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在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中,表象之所以可以和实在符合,就是由于在人和世界的中间有一面镜子可以映现实在,镜子的一边是认识主体的“自我”,另一边是世界本身,镜子在传统哲学中是“心”,在语言哲学中是“语言”。

罗蒂在打破了自然之镜后,“自我”把语言当作工具直接和世界打交道,那么,“自我”是否具有共同人性,是否会对世界产生共同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说明他的真理观,罗蒂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考察了“自我”。

弗洛伊德终其一生向我们解释了无意识的复杂微妙,解释自我的形成是无数偶然事件在潜意识中留下的痕迹,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对成长过程中经历事件的描述来说明自我的创造。

罗蒂说:“他留给我们的自我,乃是一个由偶然所组成的组织,而不是一个由若干机能所构成的至少潜在上井然有序的系统。

”“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我们才有可能把科学和诗歌、天才和神经病,不视为不同机能的产物,而视为是调节适应的不同方式。


罗蒂认为弗洛伊德为创造人们自己的生活故事,提供了一系列崭新的心理学隐喻。

隐喻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实现其个人的幻想,因此人类生活中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部分,就在于人会为了达到象征的目的,而在后来的生活中使用早先碰到的每一个特殊的人、物、情景、事件和字词。


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导致了符合的真理论,而罗蒂把自我利用偶然性关系解释为由信念和欲望构成的不断变动的网络,把客体理解为偶然事件,使认识成为主客互化的动态的创造过程,从而克服了符合关系,使真理从被发现转化为被创造,从而说明了客观真理的不可能性。

三、对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评价
罗蒂的真理观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语言的功能,语言只是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我们选择怎样一种语言工具进行交流是由交流的方便和有效决定的,我们在进行这个选择时依据两个方面:其一,是共同体内的协同,也就是主体间的一致性,协同的过程就是在共同体内部对世界的多种描述进行选择,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

什么样的语汇有助于得到这种一致性,就选择什么样的语汇作为交流的工具。

其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描述自己独特性的一套终极语汇,终极语汇是我们言说的界限,也是我们与别人协同的界限。

因而对于协同,罗蒂有他独特的看法,即协同是同情的结果,而同情只有当一个人遭到这样一种残酷时才会表现出来一个人的独特性,表现为他对自我描述的独特性,当这样一套独特的语汇要被别的语汇所覆盖时,这种威胁就是残酷。

所以协同是解释学上的“视域融合”,而不是绝对的一致,是同中存异,又在不断地变化。

这样的共同体达成的主体间的一致性就是真理,这样一套语汇便被我们选作交流的工具,所以严格地说,真理是在语言中为真。

因而,这种真理只能是小写的真理,是隐喻。

罗蒂的这种真理观消解了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同时质疑了哲学的基础地位,并进一步质疑了任何学科可以作为其他学科知识基础的问题,将科学、文学、哲学等等的区分不再看作是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区分。

它还将“实在”和“大写的真理”划到语言之外,使对它们的讨论成为无意义的问题,从而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科学主义等多重意义。

然而同时,他的关于新实用主义真理的论述,使他陷于相对主义的指责而难以脱身。

参考文献:
[1]Rorty:Contingency,Iron,and Solidari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陈波.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陈峰.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5]陈亚军.普特南与罗蒂的对话:实在论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J].世界哲学,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