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斗成 河西佛教史

合集下载

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

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

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纪念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1O年第1期至是邪教的状况甚为担忧,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这个倾向.除此之外,长安佛教与巴蜀佛教的关系,长安佛教与中原佛教的关系,长安佛教与山西佛教的关系,长安佛教吐蕃的关系等也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如段玉明先生以隋唐之际三论学,摄论学等"讲席"的多少,影响的大小,主讲僧人的师承来源的角度来探讨巴蜀佛教与长安佛教的关系,研究角度颇为独特,堪为后学所鉴;徐金星先生对长安,洛阳"东西两京"的研究;在长安佛教与山西的关系方面,冯国栋先生指出.,在吐暮攻破河西后,长安与西域的交通只剩下经太原一地,故此,山西佛教与长安佛教的的互动非常频繁,他初步整理出了河东僧人入长安的概况和他们对长安佛教的贡献;崔正森,薄燕青等山西学者介绍了长安僧众与五台山的交往;王尧先生回顾了长安佛教对吐蕃佛教的影响,尹邦志先生则考究了学自长安的敦煌高僧"摩诃衍(大乘和尚)"在吐蕃的遭遇,他以详实的证据论证了"摩诃衍"可能并没有在"拉萨僧诤"中落败,他虽遭逐出,但相比与他的对手:"寂护被马踢死,莲花戒被暗杀",而"摩诃衍"还能继续在敦煌享有"大德"的称号,他的结局是"最好的",从而得出了可能吐蕃的本教是最后的胜利者的结论,这个看法推翻了流传千年的定论,值得继续研究;张云先生介绍了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的背景与她们的杰出贡献.等等不能一一介绍. 4.价值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对于长安佛教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黄心川先生认为,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差别很大,"南朝重义理,北朝重实践",而长安作为隋唐两个统一王朝的首都,"是权力集中的地方",有能力将南北的高僧汇聚到京师,促进了各大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形成.王尧先生认为"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和阐扬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可以说佛教到了长安也就成了型——印度佛教正式成为中国佛教,是在长安,中国佛教走向盛世,仍然还是在长安."方立天先生认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是佛教的"译经中心之一,弘教中心之一,佛教的交流中心之一",而到了隋唐,长安又是"僧才凝聚中心,"经典翻译中心","佛教弘传中心","宗派创立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楼宇烈先生认为,长安的佛教资源很丰富,价值很高,"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即使是经过那么多此沉重的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东西还是不会消失,如长安佛教历史上的三阶教."他认为陕西应该充分挖掘长安佛教的价值,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杨曾文先生则着重强调了长安佛教各宗派历史上曾经传人韩国,日本,现在韩国日本各个佛教派别都对长安佛教很有感情,这是长安佛教独特的优势.其他如向世山先生呼吁陕西省利用丰富的佛教资源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张丽娟女士,张燕女士都认为应该重视终南山隐土文化等的旅游开发.总之,本次会议议题广泛,规模庞大,成果丰富,涉及到了长安佛教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学术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明确了长安佛教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达到了举办会议的目的.(作得王宏涛,西北大学民族研究所博士生.)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O周年纪念会综述刘贤高陈卉丽2009年1off30日--11月3日,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纪念会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会议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大足县人民政府,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承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中共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大足县和有关兄弟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中180?◎信息与评伦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丹麦,瑞士等l5个国家和地区的129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研讨范围包括以大足石刻为主体的人文社科研究和保护技术研究.会议共收到论文102篇.人文社科方面在石窟考古调查,图像考释,地方史及佛教史,石窟互动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保护方面在宝顶山石窟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专题研究,石质文物保护理念与病害机理研究,保存环境与现状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在千手观音保护项目,石窟水害治理,化学保护措施和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达成许多共识,对推动大足石刻保护研究以及探索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考古调查的新进展:学界对北【JJ石窟考古调查亦十分重视,温玉成提交的大足北山石窟考古调查的新收获》,对北山石窟的10个龛的年代,题材做了进一步探讨,对于北山石窟全面的分期研究,内容勘别有借鉴的意义.一是黎方银代表课题组作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l4窟考古调查》的报告,介绍了对14窟的记录程式和方法,并对该窟的形制,造像特点,开凿年代做了初步探讨;夏明代表课题组作了《大足宝顶山转法轮塔调查报告的报告,所公布的调查材料为进一步认识宝顶山寺院建筑遗址以及宝顶山石窟造像提供了一份较有价值的资料.梅林,纪晓棠《大足七拱桥第6窟调查简记》,公布了最新调查的第6窟所刻泗州僧伽和尚变相的图像材料,对研究僧伽问题添了新资料.杨超杰《石窟开凿流程的考察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从洞窟开凿的选址,形制设计,造像粉本的确定,施工,造像雕凿的工艺程序等几个环节阐述了大型洞窟的开凿与政治,经济条件的联系.刘贤高《石窟与石刻:讨论大足石刻的称谓》,则提出准确界定石窟与石刻的涵义与范围,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价值的判定极有必要.2.造像考释,铭文研究的新收获:本次会议造像考释以及铭文研究的论文份量较多,略加分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石窟整体性质的考察和研究占正美《从大足北山多宝塔的建造性质说起——大足宝顶山的建筑结构及造像,提出大足多宝塔所出现的((入法界品》造像与宝顶山的造像内容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认为大足的主要造像是要呈现南宋高宗时期的弥勒佛王下生信仰内容及此信仰的教化内容.这是继宝顶山石窟"密宗道场说","水陆道场说"之后的提出的又一新见解.侯冲的石篆山石刻:雕在石头上的水陆画》,结合严逊记碑》和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民间现存的佛教科仪,认为石篆LLl 石刻的三教造像是严逊举行水陆法会而雕刻的.段绪美《宝顶山石窟铭义与宋代佛教"谈经"话本关系略考,分析了宝顶山石窟铭文与宋代佛教流行的以说唱形式为主的讲经文,偈颂文的关系.美国古思琴《121ft.纪佛教圣地宝顶山在后代吸引了什么样的观众,从分析宝顶【LI明代之后的石刻铭文人手,探讨宗派归属,宗教信仰等与宝顶山石刻的关系.王天祥大足北山石刻意义系统的建构与阐释》,认为北山石刻不仅具有一个自洽的意义结构,同时还准确映射了当时社会权力的关系格局.(2)对部分龛窟或单龛单窟造像的考察和研究①佛教龛窟造像的考察和研究郭相颖《宝顶山大佛湾三部造像内容考探,讨论丁大佛湾第9,13,30铺的内容,提出了新的看法.张宝玺《大足倒塔坡石造像塔八大菩萨研究,认为倒塔底层所刻八大菩萨出典干不牵所译八大菩萨曼陀罗经.胡文和《大足宝顶祖师法身经目塔经目版本暨"祖师颂F3"寓意考释,认为所刻经目为冯楫赞助的福州开元寺版的部分经目,祖师颂文则和华严宗的"七处九会"关系密切.龙达瑞宅顶湾"十怫像"的来源考察》一文分析了地狱变上部的_卜佛像"与成都大圣慈寺和尚藏川所述《佛说阎罗王受记四众预修七往生净土经》之间的渊源关系.丹麦学者索伦森符印一体:从大足石刻看中国佛教密宗艺术中的持印菩萨像》和美国学者苏默然的《大足北山执玉印菩萨造像的图像重考》,都把考察的对象聚焦到大足北山的执印菩萨像上,索伦森认为符印是道教法器,其源流应与道教有关.苏默然认为,印章象征咒语的力量,传播佛教福音以及道教打印经文以弘法收益众人.李小强《解冤结观念的初步考察一一以文献,图像和民俗为主的体现,认为"解冤结"自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宗教和民俗信仰的一种重要观念,在图像,民俗活动中都有反映.胡良学大足石刻的诃利谛母及其经变相研究》,全面梳理了大足境181?((世界宗教研究201o-#-第1期内的诃利谛母造像的分布,指出其造像的特点和研究价值.魏文斌的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宋(报父母恩重经变>画研究》,将甘博藏本和大足宝顶山第15铺报父母恩重经变相进行了对比.姚崇新药师与地藏——以大足北山佛湾第279,281龛造像为中心》,认为药师,地藏,尊胜陀罗尼经幢组合造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古普通民众佛教信仰的基本走向.邹建林多维语境中的护身女神一一从后期演变看大足北山石刻中的摩利支造像》,认为大足石刻中的摩利支造像,除了受观音信仰,净土观念的影响外,还有道教因素.②道教及儒教龛窟造像的考察和研究李松《对大足石门山石窟"三皇洞"的再认识》,认为该窟的主题不是由三皇及其后续圣人所组成的早期帝王的历史,应是宋代民问流行的三官信仰,文本来自唐宋时期陆续出现的关于三官信仰的一系列经书.赵伟从大足四圣真君造像看其图像的生成及流变,认为大足三皇洞和舒成岩都刻有以天蓬,天猷,真武,黑煞为组合的四圣真君像.杨雄石篆山孔子及十哲龛研究,认为该龛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耿纪朋《大足南LLI三清洞主尊身份考略》认为三清洞诸神不是简单的神像组合,而是宋代皇室改造后的道教神系.这种神系来源于国家祭}巳体系和道教神仙体系,并且有赵宋皇朝家族神系的特点.3.地方史,佛教史研究的新突破:宝顶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多年来一直在持续的研究和讨论中.龙晦《论蒙古侵蜀与大足宝顶石刻的终结一一柳本尊行化窟研究之三》,从南宋人文集等相关文献材料辑录分析,认为大足至迟南宋末年方被蒙军攻陷,所以蒙古侵蜀终止了宝顶山佛教石刻的雕造这一说法应不成立.陈明光大足石刻<三圣碑>溯源探讨一一兼探"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由来》,对宝顶山碑刻,造像与宋王室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宝顶山石窟的开凿年代.黄夏年重庆大足(实录碑>研究》,剖析了清初宝顶小佛湾实录碑记》的碑文内容及其延伸意义,表述了当时寺院经济的结构形态和寺院内部的斗争情况,进一步指明清代佛教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陈灼<践郡守王梦应记碑>及杨甲考》,对该碑首作考补,并对宋代首版《六经图》的大足人杨甲的生平行状做了考订,钩沉了大足地方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4.石窟互动交流的新材料:印度马倪大足石刻与印度石刻的比较研究》和吴雅妲《印度,中国和中亚的诃利谛母像》,为印度学者首次将大足石刻与印度,中亚石窟进行比较研究的开篇之作.霍巍,张长虹《西藏西部新发现的聂拉康石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郑炳林《黄陵县双龙峪村千佛洞水月观音造像,暨远志延安地区宋金时期党项,汉族石窟的甑别,分期与思考,孙晓峰甘肃省陇南市境内石窟寺的初步研究》,侯波《从自我观照到大众救赎一一水月观音造型流变考》,曾德仁《四川卅棱县龙鹄山道教摩崖造像》,雷玉华,王剑平,付成金《关于四川安岳卧佛院的几个问题》,林春美拈花微笑窟——谈安岳圆觉洞第l0窟造像艺术》,王剑平,张建荣,雷玉华四川石刻中的舍卫城大神变雕刻》,日本肥田路美《梓潼卧龙山千佛岩阿弥佗佛五十菩萨像考》,陈朝阳《宾阳南洞贞观年问小龛浅析)),韩国裴宰浩《唐贞观十二年佛碑像的图像研究》,王景荃中原佛教南传之路上的重要遗存方城佛沟摩崖造像》,唐仲明山东平阴天池山唐代摩崖造像调查简报》,赖天兵《大足宝顶赵智凤像与杭州飞来峰杨琏真伽像》等论文,选题范围东至沿海,西临边陲,从一个广阔的视野范围观照到其它地区石窟考古的新发现或研究的新动态.而张总《十王地藏经图续说,李裕群石佛座浮雕神王拓本考释》,韩国梁银锦《梁武帝时期的佛教寺院,佛教雕刻,与社会变化》,德国蔡穗玲巨野石佛寺刻经碑》等论文,其研究对象或为近年来所公布的弥足珍贵的佛教造像以及经本碑刻,或涉及佛教史上重要人物事件,对于深入研究大足石刻与其它地区的石窟及佛教遗迹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切入了新的视角.5.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项目的新进展: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是国家文物局石窟保护类的"..一号"工程,王金华《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试验研究工作简介》,从千手观音造像存在的病害,工程的特点,工作技术思路,已开展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等方面作了整体的介绍.王珊等((大足千手观音保存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评估,张晓彤等的调查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病害现状调查为例》,阐述了千手观音造像现状调查形式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及对后期进行保护修复l82?◎信息与评伦工作的重要性,为艺术价值高,制作工艺复杂的大型贴金彩绘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病害调查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陈建华等的《多投影面技术在千手观音影像图制作中的应用,吴育华等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三维测绘与信息留取》,向贵山等的《千手观音表面积计算方法研究等指出形象直观的文物影像图是文物现状保留及相关保护的重要介质手段,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石刻立体造像进行原真信息留取是目前国际最佳手段,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原始现状的真实保留,虚拟修复与研讨,真实修复参照与核查标准建立,历史比对及复原展示等意义重大,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剖面线计算千手观音造像表面积的方法.周双林等《从一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表面金箔分析获得的信息,高峰等《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金箔破坏的机理研究》,胡源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贴金材料工艺科学分析极其病害机理初探》等对千手观音造像金箔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出贴金层的主要病害,为保护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认为回归传统材料可能是千手观音保护的有效途径.方云等《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区地下水渗流机制分析》.一文对千手观音造像区地下水渗流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和钻孔压水实验,表明千手观音造像区后部崖体没有渗水构造裂隙存在,不受地下水的影响.马菁毓等的大足千手观音造像表面凝结水形成的可能性及危害》一文阐述了表面凝结水能促进砂岩类石质文物的水解,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物促进有害物质的形成,造成岩壁内外渗透压差异等几方面,对造像尤其是造像彩绘部位造成危害.苏伯民等重庆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修复材料和局部修复工艺实验》,程博《大足宝顶千手观音贴金工艺研究浅析》等,通过对千手观音贴金工艺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历史文献的考证,同时配合现代的材料分析检测结果,围绕石刻造像金箔层开裂脱落,泥塑风化以及石刻基岩风化等病害开展回贴加固实验研究,通过筛选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恰当的加固工艺,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全面修复提供技术支持.6.交流成共识,成果赋新篇:通过交流研讨,专家们还就当前石窟研究和保护方面的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达成了五点共识:一是要充分重视石窟考古调查,认为没有详尽的考古调查材料,任何一个学者要对一个洞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都是不可能的,目前石窟研究中面临的很多疑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对石窟进行的考古调查材料来解决.二是注重石窟分期排年的研究,专家们认为年代学是学科研究的基础,这项工作需要积累大量的资料,用心梳理,寻找其特点和规律,也需要通过与其他石窟的对比研究,从而提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三是大足石刻的研究不能照搬北朝,隋唐的研究模式,因为大足石刻是一个混同的多元的文化体,不能单独从某一方面观察和研究,否则无法把握研究对象真正的核心内容.四是大足石刻在石刻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研究价值,应进一步扩展研究视野,从而从更为广泛的地域范围和历史空间来审度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质.五是提出了保护与考古工作要更加密切配合的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保护非常重要,但保护工作如同对一个千岁老人的多病之躯所作的一种补救措施.石窟最终会趋于消亡,在它消亡之前,应该用考古学的手段把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全面的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因此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保护.在保护方面达成了四个基本共识:一是石窟保护窟檐建设的问题,在不对环境风貌有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建设.即使是采取简单的保护措施,如建设遮雨蓬,遮光挡雨,也会对石窟保护起到有效作用;二是石窟的水害治理应该不问断地长期持续开展,并不断补充完善;三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应采取多学科,多领域共同攻关的方式开展.在诸如此类大型综合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时,应首先开展一个较长时间段的专门研究,解决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四是尽量少在文物本体上采取化学保护措施和手段,但文物化学保护措施的技术研究必须持续,以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此外,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对大足石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不断拓展,影响日益提升,还有专家在会议期间建议明确提出"大足学"的概念,以更好地发掘以大足石刻为主体的西南地区石窟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促进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作者划贤高,1988年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陈卉丽,】965年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83?。

敦煌石窟劳度叉斗圣变研究综述

敦煌石窟劳度叉斗圣变研究综述

敦煌石窟劳度叉斗圣变研究综述作者:何宇琛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劳度叉斗圣变是敦煌石窟壁画的主要题材之一,对该题材壁画学界已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敦煌石窟劳度叉斗圣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题材壁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敦煌石窟;劳度叉斗圣变;研究史;综述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和肃北五个庙等石窟。

劳度叉斗圣变(以下简称斗圣变)是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现存19铺,其中莫高窟14铺、榆林窟3铺、西千佛洞1铺、五个庙石窟1铺,按时代可划分为:北周1铺、初唐1铺、晚唐3铺、五代10铺、宋代3铺、西夏1铺。

晚唐,斗圣变发展为巨幅经变被绘制于大型石窟的主要壁面,由于画稿的使用,此后一百余年斗圣变呈现程式化发展,仅在内容上有所增减。

一、研究现状松本荣一、金维诺、李永宁、蔡伟堂、巫鸿等学者都对斗圣变进行了详细深入地研究。

松本荣一《燉煌画の研究》1第十节《牢度叉(劳度差)斗圣变相》中将变相同佛经进行对比,认为该题材壁画主要根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缘品》绘制,同时参考了《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他列举了莫高窟(以下简称莫)第9、98窟的部分榜题文字,认为制作时所依据的经典应该比《贤愚经》更为详细。

金维诺《敦煌壁画祇园记图考》2以西12窟、莫第335窟及第9窟为主,对该题材壁画从“给孤独长者买祇陀太子园因缘”到“劳度叉斗圣变”的过渡发展进行了论述,并对西12窟斗圣变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判读,除金维诺外,梅林、殷光明、巫鸿、简佩琦等也对该问题有所探讨。

1、劳度叉斗圣变的功用问题李永宁、蔡伟堂3提出石窟是为严肃的宗教仪式构建的,结合斗圣变绘制的位置,他们认为石窟中的斗圣变并非用于俗讲。

梅林同意这一观点,他从结构和宗教功能上区分变相和讲唱图本,认为俗讲所使用的图本应该是长卷连续画。

4巫鸿提出“文献记载与变文有关的图画都是画卷,而不是壁画。

学术史回顾

学术史回顾

导言一、学术史回顾契丹王朝上、下阶层皆笃信佛教,佛教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长期以来,辽代佛教是一个不太被注意的领域。

20世纪初,日本东洋史学界对中国满蒙史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对辽代佛教的探讨才真正开始。

20世纪前半期有分量的研究几乎都是日本学者做出的。

20世纪后半期则以中国学者的成果居多。

总体而言,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辽代佛学的研究(1)辽代佛学宗派、名僧及其著作辽代佛教义学宗派繁荣、佛学研究发达。

1913年,日本学者胁谷撝谦发表《辽金佛教的中心》①,最早提出辽代佛教教学的中心是华严学。

1933年,日本学者野上俊静根据后人所补《辽史·艺文志》和高丽大觉国师义天编撰的《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以下简称《义天录》)所著录的辽代佛学著作中华严宗章疏居多,得出辽代佛教以华严宗为教学中心的结论。

②野上氏全面搜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材料,其观点自然很有影响。

此说一提出,长期成为定论。

直到1983年,另一位日本学者竺沙雅章修正了此观点。

他根据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发现的《契丹藏》里有很多唯识学著作,房山石经题记中有很多唯识学僧的记录,石刻材料中有很多以燕京为中心的寺庙开“唯识论”讲习的记载,进而提出唯识宗(即法相宗、慈恩宗)居于与华严宗相匹敌的地位,两个宗派都是辽代佛教的中心。

③①《六条学报》第135号,1913年。

②(日)野上俊静:《辽代佛教研究》,《摩由罗》第2号,大谷大学圣典语学会,1933年。

③(日)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第一部《宋元佛教的北流及其影响》之第一章《宋元时代的慈竺沙雅章根据应县木塔、房山石经发现的华严宗典籍,分述圣宗朝、兴宗朝、道宗朝华严学说在佛典刊行、教学方面的繁盛。

①他还详细考述了新出的辽代华严学典籍及其向高丽、宋流传的情况。

辽代名僧辈出,佛学著作颇丰,其佛学著译学术化特征鲜明。

杜斗成 河西佛教史

杜斗成 河西佛教史

河西佛教史本书目录第一章两晋时期第一节敦煌菩萨——竺法护第二节帛法祖在陇上第三节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第四节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第五节竺佛念与慧常第六节道安的《凉土异经录》第七节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第八节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第二章后秦西秦第一节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第二节圣坚与西秦译经第三节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第四节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第五节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第三章北凉时期第一节北凉译经一昙无谶的译经二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三沮渠京声的译经四北凉译经的意义第二节北凉石窟一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二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三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四玉门昌马石窟群五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第三节北凉石塔一石塔简述二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三早期佛教石塔风格四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五石塔的用途第四节北凉佛教的影响一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二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三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第四章北朝时期第一节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第二节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第三节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一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二元荣在敦煌的写经三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第四节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第五节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第六节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第七节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第八节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第九节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第十节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第十一节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第五章隋唐时期第一节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一寺院与石窟的数量二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三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第二节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一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二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三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四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第三节民众佛教生活一民众写经活动二民众修窟活动三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第四节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附录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第六章吐蕃时期第一节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一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二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三吐蕃对河西的占领第二节吐蕃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一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二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一次契机三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四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五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六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第三节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一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二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三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四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第七章归义军时期第一节概要第二节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一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二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三从吴洪辩到唐悟真第三节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一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三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四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第四节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一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二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三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四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五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第八章回鹘时期第一节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一甘州回鹘与佛教二沙州回鹘与佛教三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第二节回鹘佛教的世俗化一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二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三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第三节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一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二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三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四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五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附录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第九章西夏时期第一节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一原有的佛教基础二周边民族的影响三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四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第二节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一西夏佛教的奠基二西夏佛教的成熟第三节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一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二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第四节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一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二西夏佛教的世俗化第五节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一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二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三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四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附录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第十章蒙元时期第一节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二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第二节蒙古人的早期信仰一蒙古民族与萨满教二蒙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第三节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一“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二“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第四节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一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二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三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第五节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一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二寺院经济与僧人第六节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一石窟的修建和分布二寺院的修建和分布三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附录《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第一节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第二节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一凉州二甘州三肃州第三节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一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二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参考文献后记河西佛教史文章节选《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

河西走廊文案

河西走廊文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河西走廊文案篇一:鸠摩罗什文案要点鸠摩罗什与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刘德望在古代文明史上,有一条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横跨亚欧大陆的商道,现在,“丝绸之路”已成为它的代名词,起初中国人把这条路叫做佛教之路,丝绸之路在古代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商贸之路,更是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之路,它是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桥梁。

佛教诞生于印度,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传入西域后,经过与西域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特色的佛教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中原。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梯和桥梁,佛教统摄西域大多数人的信仰有一千多年,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说唱、变文等佛教艺术十分盛行。

人类在丝绸之路留下了几千年来不朽的画卷,它造就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它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明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也是佛教之路,更是文化之路。

1600年前,在这条古路上,穿梭往返的佛教徒无已记数,却一直圣传着一个美名,他就是由龟兹到长安的一代高僧---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关他的文化,他的志向,他的传奇;他与龟兹,他与长安,他与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和华夏文明有着怎样的关系?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意味着什么?陕西草堂寺“鸠摩罗什东行漫记”文化考察组经过一年的文化考察准备,从20XX年10月9日至10月31日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对鸠摩罗什文化的全面考察。

鸠摩罗什的传奇来自于丝绸之路,考察鸠摩罗什,我们又踏上了这条神奇的闻名之路。

从库车(古龟兹国)到西安(古称长安),我们试图去打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探寻1600年前的文化,去寻觅古丝绸之路上的鸠摩罗什曾经的威名与传奇。

鸠摩罗什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1600年前其个人才华与影响远不止于此,他通晓龟兹语、汉语、回鹘语、印度语等语种,并在佛学、哲学、修辞学、医药学、文学、星象学、音韵艺术及各国的文化研究等方面有很深造诣,公元364年,20岁的鸠摩罗什被龟兹王敬为国师。

杜斗城丨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艺术之印度、新疆

杜斗城丨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艺术之印度、新疆

杜斗城丨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艺术之印度、新疆9月24日上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斗城教授应邀为北京大学师生做“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艺术”主题讲座,此次讲座是本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杜斗城教授讲话风趣幽默,刚上台就说:“我不会讲普通话,让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为难了,请大家见谅!”杜教授此语一出,在座的师生被逗得哈哈大笑,讲座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讲座现场1学术背景及相关研究介绍杜斗城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

杜教授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兰州大学创建了考古与博物馆学系,长期从事考古学与敦煌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完成《河西佛教史》《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正史佛教资料类编》《杜撰集》等著作。

2佛教考古的科学发展历程杜教授谈到考古学在国内的建立与发展,起初只有北京大学等几所学校设立了考古学专业,考古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历经数十年的积累,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办考古学专业,考古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考古学专业也进一步细分出研究领域,佛教考古就是其中一支。

佛教考古是以石窟寺、壁画、塑像等佛教题材的遗存为研究对象,结合佛经等文献资料探讨佛教的发展与流变。

杜斗城教授对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石窟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对河西地区的佛教史及早期石窟的研究尤其深入。

同时,杜斗城教授提到在佛教考古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阎文儒和宿白两位老先生,他们对石窟寺艺术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极其重要,他们的著作如《中国石窟艺术总论》《麦积山石窟》《中国石窟寺研究》等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当前的研究依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3佛教起源、传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分布接下来,杜斗城教授讲解了佛教起源的相关知识,佛教起源于天竺,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所建的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本土第一座佛教寺院。

杜教授对“佛本生故事”“经变图”“佛教史迹图”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

隋代独孤皇后与佛教关系述论_杜斗城

隋代独孤皇后与佛教关系述论_杜斗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jia ngNormalUniversity穴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雪第35卷第3期□2014年06月VOL.35NO.3□Jun.2014丝路文化隋朝虽祚短运促,然作为一个结束了近四百年分裂局面的大一统王朝,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并具有极大开创的朝代。

隋代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大抵也是如此。

隋文帝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复兴举措,将崇敬三宝、扶植佛教的事业推展向全国,促成了佛教发展的繁盛局面。

与萧梁皇室一样,隋朝皇室对佛教也极为崇信,“奉佛是杨隋皇室的家族信仰。

从杨忠以迄齐王暕(炀帝子),祖孙四代都有颇积极的外护事迹”①。

被宫中称为“二圣”的隋文帝的独孤皇后,不仅是当朝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人物,也是一位敬信佛教、弘护佛法、对隋唐佛教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

但独孤皇后与佛教的关系问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崔正森先生《隋代五台山佛教史》一文论及隋炀帝时提到独孤皇后崇佛等事②;王亚荣先生《隋大兴城佛寺考》一文,对独孤皇后所立的四座寺院以及隋文帝为独孤皇后所立的禅定寺有简要交代③;林聪明先生与方广锠先生则对敦煌写卷中独孤皇后所造大藏经作了统计④。

以上探讨都是在各自研究主题里对独孤皇后的有限涉及,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对独孤皇后与佛教的关系加以全面系统的考察。

一、独孤皇后的名字及其佛教信仰独孤皇后(544-602)⑤,河南洛阳人,北周大司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之女,十四岁嫁于杨坚,隋朝开国乃为皇后,卒后谥曰“文献”。

独孤皇后的名字在《隋书》中无载,仅见于《北史·后妃传》:“隋文献皇后独孤氏,讳伽罗。

”⑥“伽罗”二字在佛经中多见,是一个梵语的音译词,隋代以前佛经中出现的有菩萨位名“伽罗陀”,神名“帝麑伽罗”,人名“伽伽罗”、“僧伽罗剎”,国名“释伽罗”、“婆伽罗”,山名“优阇伽罗”,“众生”之音译“福伽罗”等。

河西宝卷活着的敦煌变文

河西宝卷活着的敦煌变文

河西宝卷活着的敦煌变文作者:晚报记者雒焕素文/图稿件来源:兰州晚报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关闭】宝卷传承人李作柄本人的照片宝卷艺人杨国太正在“宣卷”宝卷保护单位整理宝卷3月初,记者闻听一令人振奋的消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河西宝卷·武威”这一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部批准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村民李作柄成为“河西宝卷·武威”传承人。

而且,令人欣慰的是,虎年春节期间,武威十多个县乡的人们,又重新听到了这种充满韵味“一唱三叹”的民间说唱文学......河西宝卷曾盛行明、清、民国据资料记载,宝卷是由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宋代说经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娱活动。

在唐代,敦煌变文曾经是整个敦煌文书占有关说唱文学的总称,具体属于转变脚本一类。

转变的“转”即“啭”,是唱的意思。

转变就是说唱变文,是唐代脱胎于宗教宣传的俗讲活动世俗化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

而俗讲,即对佛经的通俗化演讲。

由于佛教教义繁复深微,不易领悟,加上老百姓识字不多,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于是佛经的讲解当中便出现了转读和梵呗,即以旋律感较强的唱腔进行歌赞,并用唱导演义式的言辞发挥出来,使得佛经意义通过“俗讲”的形式普及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中。

宋代说经,是由十分盛行的曲艺“说话”衍生出来的一种宣讲佛经的表现形式。

其艺术已十分成熟、发达,不仅情节十分曲折生动,而且语言细腻流畅,从表演形式来看,既有宗教题材故事,又有历史题材故事。

传说在唐朝,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时,曾经认识了长安很多出名的俗讲法师,其中著名的有石街的文淑,就连皇帝也经常到佛寺去听他的俗讲。

到了宋代说经阶段,大量现实题材话本和民间故事题材的话本更是广为传唱,如《庐山远公话》、《叶净能诗》、《韩擒虎画本》、《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等。

总体来看,宝卷内容多以宣扬佛教故事,反映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等为人处事、立言立德标准为题材,具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朴素生动、内容题材广泛等特点。

成都地区在南北朝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_雷玉华

成都地区在南北朝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_雷玉华

成都地区在南北朝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雷玉华摘 要:四川地区至迟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就已受到西来佛教思想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遗物。

成都从汉末佛教传来之初到南朝末年情况非常特殊,在南朝统治的264年中,它有一半时间不在其控制范围内,从未完全归属过南朝中央。

在民族和文化传统上成都与甘陇地区的关系比与中原或南朝中央地区更近,因此成都地区与中原及建康地区实际上是三个并立的文化区。

从东晋至南朝,因北方战乱,佛教在东传过程中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成都地区在三个文化区中均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佛教思想及其造像特点兼容了南北的一些特点,同时形成了不同于南北的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的改变在佛教造像上都得到了反映。

关键词:成都地区 南北朝 佛教东传 造像 特殊地位中图分类号:K8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1)03-0041-07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独立的宗教广泛地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可以说是佛教传入后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形式,不依附于其它任何形式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在这期间地域、民族文化、交通条件等差异使各地佛教产生了差别,形成了不同特点,其间成都地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1〕。

清光绪年间以来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的发现已使人们对成都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些认识,近年成都商业街、西安路等处南朝造像的发现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成都地区南北朝佛教造像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成都地区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的特点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1.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的特点故事流传一千多年,晋、隋、唐、宋、元、明、清未见类似青蚨的吉语钱。

证明中华民族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不吃嗟来之食”的传统美德和聪慧的理解力。

故事用离奇的手法和深邃的构思,化青色铜钱为青蚨,用“青蚨飞去复飞来”,“轮转无已”,形象地展现了货币在流通领域里的动态功能。

十六国时期河西僧人受戒情况考略

十六国时期河西僧人受戒情况考略
山地 以北 的广 大地 区 。从 地理 位 置及 地形 地貌
来, 大僧 沙 弥 曾无 区别 。 有昙摩 迦 罗三 藏及 竺
上 看 ,河 陇可 分 为 河 西 走 廊 平 原 和 罗以嘉平正元中, 与昙帝 于洛 阳 出《 僧祗戒心》 立大僧羯磨 法。 ,
●一
十六 国剐期 河西僧 人受戒情 ; 考 略 ’ 兄
杨 发 鹏
( 石河子 大学 政 法学院 , 新疆 石 河子 8 20 ) 30 3







摘 要 : 十六 国时期是 中国佛 教 发展 的一 个 重要 时期 , 时也 是 河 西地 区佛 教 的繁 荣时期 , 同 但
应 包 括 甘 肃 和 宁 夏 两 省 区 的全 部 及 青 海 省 西
宁 以东 地 区 。
近代高僧弘一在其《 律学要略》 中说 :
由 东汉 至 曹魏 之初 ,僧 人 无 归 戒之 举 , 唯 剃发 而 已。魏 嘉平 年 中 , 竺僧人 法 时到 中土 , 天 乃 立羯 磨 受 法 , 为戒 律 之 始 。 当是 时可 算是 是
在 此时 受 戒 出家 , 为 内地 汉人 真正 依 律受 具 成 足戒 的第 一人 。宋 代赞 宁 《 大宋 僧史 略》 : 云
原 其 汉魏 之 僧 也 , 虽剃 染成 形 , 而戒 法 未 备 , 时二 众唯 受三 归 。 后汉 永 平 至魏 黄初 以 于
国古代主要指陇山以西 、塔里木盆地 以东 、 青 藏 高原 以东 以北 、 内蒙古 高原 段 以南 、 可 陇南
南 。按 照 比丘大 戒 的受 戒仪 轨 , 戒 受戒 时需 新
要 “ 师七证 ” 。三师 即 “ 戒 和 尚” “ 得 、 羯磨 师 ” 、

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经眼录

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经眼录

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经眼录王东峰【摘要】兰州在陇右地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清代及近代,产生了许多作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以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的别集为考察对象,对其作者、版本、内容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文献价值集中反映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广泛,涵盖面十分宽广,涉及兰州地区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风土民情及士人思想、百姓生活等,是兰州近现代史的生活记录,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甘肃省图书馆;清代;近代;兰州先贤别集【作者】王东峰【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重庆 40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兰州古称金城、皋兰,上自秦汉,下迄近代,名儒贤士,代不乏人,在陇右地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清代及近代,兰州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事业也出现了欣欣向荣景象,因此涌现出了许多较有影响力的作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

西北地方文献,作为甘肃省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收藏了大量的陇右地方文献。

1 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1.1 作者构成从别集作者的功名上考察,有功名者如进士、举人、贡士等,其中进士出身的5人:秦维岳、吴可读、王树中、刘尔炘、王烜;举人出身的3人:郝璧、江得符、周应沣;贡生3人:黄国珍、王澍霖、王炳麟;无功名者4人:陈增、陈坦、朱克敬、张松龄。

从别集作者的身份上看,既有朝廷命官,如郝璧以文才署太常博士,不久升为给事中,典试江南,后迁安徽按察副使;秦维岳由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改都察院江南道御史,迁兵科给事中,署湖北盐法道、武昌盐法道布政使、按察使;吴可读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吏部主事;刘尔炘曾任甘肃省咨议局、临时省议会副议长;王烜在民国时期,历任甘肃省公署秘书长,政务厅长等职。

也有久试不第,设帐授徒的饱学之士,如陈增、陈坦兄弟。

吐蕃高僧吴法成生平三题

吐蕃高僧吴法成生平三题
大译 师” ( 噶 、交 、襄 ) 之前 ,名 列 第 3 4位②。可 知 法 成 的译 经 所 产 生 的影 响 是 很 大 的 ,而他 在藏族 译 师 中的地位 也是 比较 高 的 。
法成 的 出生没 有 明确 记 载 ,陈寅 恪推 断 其 “ 生 当唐 文 宗太 和之 世 ( 8 2 6—8 3 5 ) ” ③,
摘 要 :吴和 尚法成 ,活跃 于 9世 纪的敦煌 ,以讲 经译经闻名 ,为汉藏 民族 交流和发展做 出 了卓越
的贡献。笔者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 上 ,详细考证 了法成在 河西三段 经历的时 间及其往返 沙州与甘州的原
因 ,推 定 了法成 当卒 于 8 6 1 牟 3月 至 8 6 2年 6月之 间 ,最 后 判 断 法 成 在 8 1 3至 8 4 2年 之 间 确 实担 任 过 都僧 统一职。 关 键 词 :吴和 尚 法成 生平 都 统
中图分类号 :K 8 1 ;K 8 7 0 . 6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2 5 2( 2 0 1 7 )0 1 — 0 0 3 7— 0 8
法 成其 名 ,虽屡见 于 佛 典 经籍 ,但 均 与敦 煌 的吴 和 尚法 成 无 关 。敦 煌 藏 经 洞 的开 启 ,使 吴 和 尚法 成其 人其 事 昭显于 世 ,引起 了学者 们极 大 的兴趣 。伯希 和 、陈寅 恪 、戴
微密、上山大峻等人均对其进行过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 的进展。
早在 2 O世纪 2 O年代 ,陈寅 恪先 生就对 法 成 译 经做 过 研 究 ,并 用 “ 沟通 东 西 学术 ,

代文化所话命之人” 的话来评价他 ,将其与玄奘 比肩 ,可谓隆盛。陈寅恪推断法成
是吐蕃人 , 其名字是藏文 C h o s — g r u b ’( 梵文作 D h a r m a — S i d d h i ’ )意译。然而上 山大 峻却认为法成是汉人 ,C h o s — g r u b ’则是他名字的藏文翻译② 。后来王尧 、吴其昱 、王 百岁等人通过对法成的家族 、生平、译经讲经的综合分析 ,均认 为法成是吐蕃人@ ;党

中国佛教文化的辉煌篇章——凉州佛教文化琐谈

中国佛教文化的辉煌篇章——凉州佛教文化琐谈
史, 大约于公元 前 1 世纪 的西汉 时期 由 生成理论创建 凉州 四部寺 , 即以凉 州城 伟 , 雕塑精美 , 大雄 宝殿 、 有 千佛殿 等 。
也称姑 洗塔 , 葬有佛 西域经河西走廊开始传人 中国内地。 实 为 中心 ( 中央 )象征须 弥山 , , 东建 白塔 寺后有清 应寺塔 , 据说周敬王时阿育王建造佛舍 际上早在秦汉之际 , 佛教 已通过大 月氏 寺 、 南建金塔寺 、 西建莲花寺 、 北建海藏 祖舍利。 人建立 的贵霜王 国向西域各国传播 , 而 寺 , 象征世界 四大部洲。萨班 在白塔寺 利塔 8 0 0座 ,其中在 中国造 1 40 6座 ,
历 史
文 化
FzA ・SlEH A AH NL HW N U |
【 国销教文化 的辉煌篇章 ; 】
— —
凉州佛教文化琐谈
口 王其 英
。 中国禅法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的凉州 ,在古 凉州拜谒高僧 , 布施建造感通寺。 唐代 , 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就是说 , 代 中原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方 面 , 曾起 玄奘矢志赴西天取经 ,往返 途经凉州 , 源于凉州 , 凉州是北魏时期禅宗发展和 过承东启西的中继站的作用 , 特别是宋 滞 留数月 , 谒寺拜佛 , 场说 法 , 设 盛况空 传播 的圣地 。在 中国乃 至世界佛 教史 五代 、 西夏时 , 凉州佛 教继续保持着 上 ,凉州是西域佛教中国化 的中继站 , 代之前 , 西域 和西方东传的所有物质 前 。 从 和精神方面的东西 , 都要经过凉州 的接 兴盛局 面。佛教作为西夏国教 , 得到 了 形成 了具有 自己特色的佛教文化 。 纳和消化 、 吸收 , 再辐射到中原各 地 , 从 很大发展 , 凉州境 内重建或新修 了许多
1 81 北朝是佛 教在 中国空前发展 的全盛 时 等 。到清朝末年 , 凉州 比较有名气的寺 f3 3,日本 国高僧志满云游凉州时募 毁于 12 9 7年大地震 , 独存古钟 期。当时在凉州建立 的四凉政权 , 出于 院就有 4 0多座 。民国时期 , 战乱不断 , 化修缮 。 维护国家统 治和个人信仰 的需要 , 大力 灾祸相连 , 凉州佛教 日渐衰颓 。新 中国 楼及 大钟至今 。钟 楼位于 大云寺 东南 提倡和推崇佛教 , 由官方和中外高僧参 建立后 , 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 , 多寺 角 , 特 许 坐落 在 9米高 的四方台上 , 距今 约

藏学专家丹玛·江永慈诚

藏学专家丹玛·江永慈诚

藏学专家丹玛江永慈诚
罗桑开珠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藏学专家丹玛·江永慈诚罗桑开珠我在几年前就耳闻丹玛·江永慈诚先生在藏学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事迹。

今年有机会来到江河源头第一城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或许是从事藏学研究工作的缘故,我很希望有机会与他会面交谈。

七月份是青藏高原风和日丽,...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罗桑开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9
【相关文献】
1.天津荐福观音寺举办第二界古槐文化节暨"万念慈诚"百慈书法展、"万蕊心莲"佛教音乐会 [J],
2.藏学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中的固有学科——访我国著名藏学专家王尧先生 [J], 才贝
3.权威专家眼中的"数字西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大丹增解说西藏发展之路 [J],
4.山水寄魂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访西藏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专家丹曲教授
[J], 冯云
5.山水寄魂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访西藏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专家丹曲教授 [J], 冯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装藏明代文物及其价值

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装藏明代文物及其价值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08Vol.1931 张掖大佛寺历史概述张掖又名甘州,雄踞河西走廊中部,扼古丝绸之路咽喉,历来为军事、政治、文化及民族交往的冲要之地,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明宣宗朱瞻基说:“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

”佛教何时传入张掖,史无定论。

《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传佛教,敦煌地接西域……村坞相属,多有寺塔。

”五凉时期,河西佛教已很普遍,张掖也成为西域高僧前往中原传教的必经之地。

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掖大佛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和佛教文献的藏珍之地,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是由西夏第四代皇帝乾顺敕建,因寺内供奉佛祖涅槃像,故民间俗称其为“卧佛寺”“大佛寺”,距今已有922年的历史。

大佛寺自西夏建成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在河西地区具有极高的宗教影响力。

明清时期朝廷对大佛寺维修不断并敕赐“宝觉寺”“宏仁寺”等寺名。

②西夏至元代,张掖大佛寺一直作为皇家寺院。

明代早期,朝廷十分重视对大佛寺的重建和维修,使大佛寺寺院的规模空前庞大。

2 装藏仪轨及大佛寺卧佛装藏概述装藏又称“装脏”。

新佛建成后,为赋予佛像生命力,在佛像内装上具有象征性的内脏和神识,这是佛教造像特有的仪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不管是泥塑佛像、木雕佛像还是铜雕佛像,一般都会在佛像背后设置一个小门或小口,可以打开,再往里面装一些符咒、金银宝物等器物,等同于常人身体里的五脏六腑。

据《重刊甘镇志》记载,西夏时期有一位叫嵬咩(wei…mie)的国师,一日敛神静禅时,忽闻天际有丝竹之声,寻声而至,从地下掘得金砖翠瓦覆盖的碧玉卧佛,国师遂发愿,修建了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大殿中供奉有一尊全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佛身长34.5米,佛像身后立有十大弟子举哀群像。

整尊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侧身而卧,一手枕于头部,一手平放于身侧,双眼半闭,双唇微启,形象端秀丰满,姿态安详恬静。

区域佛教史研究的鼎力之作——评杜斗城先生的《河西佛教史》

区域佛教史研究的鼎力之作——评杜斗城先生的《河西佛教史》

作者: 崔峰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273-27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佛教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河西;2009年;炳灵寺石窟;兰州大学;研究成果;研究所
摘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杜斗城先生的《河西佛教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通篇78万字,方立天先生为之作序,可称得上是一部鸿著。

从工作之始,先生就致力于河西佛教的研究,虽然先后出版了《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以及《正史佛教资料类编》等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但不曾放弃对它的关注和思考,期间虽历经工作繁忙和诸多变故,一直恒心未改。

可以说,这部书是先生半生心血研究成果的结晶。

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新考——兼论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

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新考——兼论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

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新考——兼论
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
杜学林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4)2
【摘要】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

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
定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时间以及沈德符“金瓶梅”条所记其得见“吴中刻本”时间。

根据避讳情况,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至天启元年(1621)正月之间;根据沈德符生平及其与丘志充交往情况,其
得见《金瓶梅》初刻本并撰写“金瓶梅”条时间亦为万历四十八年。

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证明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是《金瓶梅》初刻本,其最
终刊刻完成时间为万历四十八年年底。

【总页数】9页(P150-158)
【作者】杜学林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原刻本考
2.《金瓶梅词话》成书于万历年间新证——兼论《金瓶梅词话》借鉴《西游记》
3.《新刻金瓶梅词话》后出考
4.中日所藏《金瓶梅词话》应是同一刻本
5.《金瓶梅词话》初刻者、初刻时代与主旨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佛教史本书目录
第一章两晋时期第一节敦煌菩萨——竺法护第二节帛法祖在陇上第三节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第四节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第五节竺佛念与慧常第六节道安的《凉土异经录》第七节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第八节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第二章后秦西秦第一节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第二节圣坚与西秦译经第三节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第四节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第五节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第三章北凉时期第一节北凉译经一昙无谶的译经二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三沮渠京声的译经四北凉译经的意义第二节北凉石窟一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二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三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四玉门昌马石窟群五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第三节北凉石塔一石塔简述二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三早期佛教石塔风格四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五石塔的用途第四节北凉佛教的影响一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二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三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第四章北朝时期第一节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第二节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第三节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一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二元荣在敦煌的写经三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第四节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第五节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第六节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第七节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第八节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第九节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第十节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第十一节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第五章隋唐时期第一节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一寺院与石窟的数量二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三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第二节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一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二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三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四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第三节民众佛教生活一民众写经活动二民众修窟活动三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第四节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附录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第六章吐蕃时期第一节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一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二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三吐蕃对河西的占领第二节吐蕃
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一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二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一次契机三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四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五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六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第三节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一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二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三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四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第七章归义军时期第一节概要第二节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一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二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三从吴洪辩到唐悟真第三节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一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三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四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第四节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一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二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三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四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五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第八章回鹘时期第一节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一甘州回鹘与佛教二沙州回鹘与佛教三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第二节回鹘佛教的世俗化一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二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三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第三节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一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二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三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四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五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附录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第九章西夏时期第一节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一原有的佛教基础二周边民族的影响三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四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第二节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一西夏佛教的奠基二西夏佛教的成熟第三节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一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二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第四节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一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二西夏佛教的世俗化第五节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一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二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三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四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附录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第十章蒙元时期第一节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二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第二节蒙古人的早期信仰一蒙古民族与萨满教二蒙
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第三节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一“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二“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第四节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一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二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三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第五节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一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二寺院经济与僧人第六节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一石窟的修建和分布二寺院的修建和分布三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附录《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第一节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第二节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一凉州二甘州三肃州第三节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一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二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参考文献后记
河西佛教史文章节选
《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

汉武帝设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史称“河西五郡”,其地理范围不出今甘肃中西部地区。

今人又称甘肃境内的乌鞘岭以西地区为“河西走廊”,地理范围更小。

本书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河西走廊”,有些章节的内容涵盖了今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涉及今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河西佛教史相关资料
插图:姚嵩为秦州刺史,史有明记。

《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中说:“仇池公杨盛叛,侵扰祁山……秦州刺史姚嵩入羊头峡,右卫胡翼度从阴密出自’淠城,讨盛。

”④(《通鉴》卷一一六《晋纪》同)他给姚兴的信中提到的“皇后遗嘱所建”、“陛下亲营像事”的“殊像”是否为秦州的麦积山,很值得研究。

姚兴如此关心“三世”问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卖弄自己的学问之深。

首先,因为“三世实有”思想,从根本上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前世作恶,今世果报,来世未定。

换言之,现世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差别在前生就决定了,反抗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一般老百姓只能做“逆来顺受”的顺民。

魏晋南北朝以来,这种思想实际上一直是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器。

在十六国战乱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如此。

另外,“三世实有”、“三世有佛”还具有宣传佛教历史悠久的重要作用。

佛教开始传人中国之后,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和中国道教的
排斥,其生存空间一直受到挤压。

“胡本无佛”,佛是“西方无赖子弟”等反佛言论甚嚣尘上。

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实为此时反佛言论的记集和理论上的系统化。

加之佛教本身固有的“末世”、“末法”思想,使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怀疑,甚至采取了排斥态度。

而论证(现有佛)释迦之前还有(过去)佛,其后更有(弥勒)佛的真实存在等,都可以回答这些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

河西佛教史作者介绍
杜斗城,1951年11月生于甘肃灵台,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五台山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宗教研究学院教授等。

长期致力于宗教考古及敦煌佛教文献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正史佛教资料类编》、《考古学通论》(教材)等,并在《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其治学以态度严谨、涉猎广博、视野开阔而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