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范例)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使用)
层次:本科
总学时数:108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辽宁中医药大学西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编制时间:2015年3月
前言
【课程目标与任务】
《诊断学基础》为现代医学基础类课程,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熟练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系统问诊并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能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常见体征的临床意义;掌握血、尿、粪常规检查及其他临床常用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及影象诊断的适应证,熟悉或了解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能编写出符合实际的、规范的住院病历,根据病史、体检结果、必要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
为学习临床医学、临床实践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过渡到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教学方法与要求】
《诊断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
课堂理论教学,依据不同内容选择启发式、讨论式、PBL等适宜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多种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动画、CAI课件等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掌握所学内容。
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医学模拟技术,如心肺听诊模拟人、腹部触诊模拟人等,教会学生对心肺听诊音的识别和腹部触诊方法;通过X光阅片、心电图阅图、化验单分析等提高学生临床判读能力。
【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精编第2版(供中医类专业使用),主编孙颖立、詹华奎,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参考教材: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第8版
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第6版
戴万亨、张永涛主编《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年第9版
成战鹰主编《诊断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90学时,实践课18学时。
第一篇症状诊断
第一章问诊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问诊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
2.问诊的内容。
【参考学时】本节为理论教学,学时数为1学时
第二章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的病因、热型、问诊要点。
2.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
1.发热的概念、热型。
2.发热的机理、病因、临床表现。
3.发热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参考学时】本节为理论教学,学时数为1学时
第二节咳嗽与咯痰(自学)
第三节咯血
【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咯血的病因,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2. 熟悉咯血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
1.咯血的概念、病因,咯血与呕血等的区别。
2.咯血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参考学时】本节为理论教学,学时数为1学时
以下略……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理论实验自学第一篇症状诊断
第一章问诊 1
第二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
第二节咯血
第四节呕血与黑便
第五节黄疸
第六节意识障碍1 1 1 2 1
第二篇检体诊断
第三章基本检查法 1
……………. …….
……. …..
(第一临床学院西医诊断教研室)
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1、教学大纲名称、使用专业名称、总学时数、考核方式、编制单位、编制时间等内容
单独放在首页,其中编制单位具体到教研室,教研室名称以学校人事处下发文件为准,不允许使用简称;
2、课程目标与任务:原“教学目的与任务”,现改为“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目标为
专业认证的重要考察要素之一,课程目标的设计要采用多维角度设计即(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维度),课程目标的设计要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课程目标与任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教学方法与要求、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目、教学时数等内容单独放在第二页“前言”;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需要指出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有关课程,并简要说明本
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逻辑关系;
5、教学方法与要求:此部分为新增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情分析,基于课程
性质和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本门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
6、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与课程简介一致,具体内容体现教材主编、教材名称、出版
单位、出版时间、版别;
7、教学时数:具体说明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自学学时,并保证总学时与理
论、实践、自学学时的一致性,同时注意与专业培养方案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