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移的特征》参考教案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10.2.2平移的特征说课稿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10.2.2平移的特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七下数学10.2.2平移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探讨平移的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等,旨在让学生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旋转、翻转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形变换观念。
但平移与这些变换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在平面内沿直线移动的变换,学生可能对此概念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平移与其他变换的区别。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掌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解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移与其他变换的区别,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平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操作体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平移概念具体化、直观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概念,让学生感受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平移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明确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平移与其他变换(如旋转、翻转)进行对比,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4.练习巩固: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平移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10.2.1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10.2.1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数学第10.2.1节“图形的平移”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讨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的性质,掌握平移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图形的变换概念。
但是,对于平移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针对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辅导措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3.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平移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用于学生的操作和探究。
3.教学用具:准备一些彩笔、直尺等工具,方便学生画图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动画演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等,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的变换,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平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移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 平移 平移的特征》教案_27
课题:§10.2.2 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确定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三个特征:(1)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2)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3)图形在平移后形状和大小都不变;2.利用平移的特征及性质,能将一些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到适当的位置。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确定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三个特征。
难点:平移特征的应用,体会数学学习中“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㈠、回顾旧知识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并且了解了:(1)平移定义:在内,将一个图形沿着移动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表明“图形上”都沿着方向移动了的距离.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大小,形状,只是发生了变化。
(2)图形的平移是由平移的和决定的。
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变化,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平移的特征。
㈡、新知探索归纳问题1:下面我们要来探究平移的特征具体是什么?请看图,出示图1、如图15.1.5,在画平行线的时候,有时为了需要,将直尺与三角板放在倾斜的位置上,但不管怎样,三角尺在平移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吗?答:2、能说得具体点吗?答:A′B′ AB, A′B′ AB,∠B′∠B; A′C′ AC, A′C′ AC,∠C′∠C;是不是每个图形平移前后都具有这些特征呢?答:。
3、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4、哪位同学可以可以用文字概括一下刚才的内容?答: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图形的都没有发生变化,有时也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问题2:1、△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同学们能说出图中平移的对应关系吗?答:点A、B、C的对应点分别是,线段AB、BC、AC的对应线段分别是,∠A、∠B、∠C的对应角是。
2、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答:△ABC上的每一点都作了的平移:A→A′,B→B′,C→C′。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2.2平移的特征
主备人:课题:10.2.2平移的特征教学目标:1.能根据所给条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图形.2.经历观察、操作、欣赏、认识探索平移的基本特征的过程,理解平移时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以及对应角相等的理论.3.培养良好的识图能力,体会变换的美.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2.准确理解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实例,学生回忆已学知识.2.什么是平移?3.平移的三要素是什么?【教学说明】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平移现象,激发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本节课探究问题作好了铺垫.二、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能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将复杂图形的平移转化为简单图形的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中“转化”思想的重要性;探索平移的特征,体验几何学习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3、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环节,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数学的活动经验;培养能和谐、流利的与人交流、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自主学习1、什么叫平移?平移有何特点?(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平面图形沿平行移动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特点经平移运动后的图形: 和不变,图形的发生变化,2.平移是由什么决定的?由和所决定.四、合作探究1.如图△A′B′C′是由△ABC平移得到的.(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2)每对对应线段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3)每对对应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归纳结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也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2.观察探索:△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有哪些线段平行且相等?【归纳结论】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3.注意:若把△ABC沿着BC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在平移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不同于所概括规律的特征吗?【归纳结论】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4.将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教学说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便于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五、课堂总结1.通过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3.通过本节课,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六、拓展延伸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AD,∠B与∠C互余, 将AB,CD分别平移到EF和EG的位置,则△EFG为三角形,若AD=2cm,BC=8cm,则FG= .七、当堂训练1.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A.互相平行且相等B.互相垂直且相等C.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2.如图所示,平移△ABC可得到△DEF,如果∠A=50°,∠C=60°,那么∠E=____度,∠EDF= 度,∠F= 度,∠DOB= 度.3.如图,面积为12cm2的△ABC沿BC方向平移至△DEF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边BC长的两倍,则图中的四边形ACED的面积为()A.24cm2B.36cm2C.48cm2D.无法确定八、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教材第117页“习题10.2”中第1、2、3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平移的特征1、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 平移 平移的特征》教案_8
平移的特征教学笔记一、教材分析: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和相似.通过图形变换,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发现图形的不变性,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教材在不同阶段安排了图形变换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
教材将“平移”和“轴对称”以及“旋转”,安排在同一章,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是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尝试利用平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形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2.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二) 过程与方法:1.在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直觉思维;2.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等过程,总结平移的基本特征,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
教学难点: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之前用硬纸片制作相关的数学图形、三角板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借助事先准备好的纸片三角板来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图形的平移。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借助课前学生准备好的纸片三角板自主探索复习三角形的平移,而后还是通过回顾平行线的画法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多次借用纸片三角板来进行教学,在有几处不大好讲清楚的地方,纸片三角板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平移的特征,建构平移的概念。
五、教学流程:1、复习引入:1)、平移的定义及平移的两要素2)、让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两个平移后的三角形,总结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观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 平移 平移的特征》教案_20
平移的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索归纳平移的特征2、能根据平移的两个要素在所给条件下画出它平移后的图形3、能利用平移特征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
2.难点:准确理解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平移的特征。
仿照课本114页图10.2.5的操作探索平移前后对应线段的关系,对应角的关系?教师提问:(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有何关系?对应角有何关系?(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是否发生变化?2.在学生互相交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点悟:(1)•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这表明"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着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这是从整体的角度刻画平移的特征。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形状、•大小不会改变这是从平移的结果上刻画平移的特征。
(3)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也相等,这是平移的基本性质。
二、观察理解,探索规律。
观察:图10.2.6和图10.2.7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A′B′C′与△ABC的关系。
教师问:△ABC是沿着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得到△A′B′C′。
(1)线段AA′、BB′、C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学生交流后进一步由学生概括出平移的基本性质。
经过平移、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对应线段平行(有时可能在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2.试一试:将课本图中△A′B′C′沿RS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行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学生调板作图)。
三、结合范例,深化理解。
自学116页列题完成课本139页第3题四、动手操作,感悟规律。
1.课本试一试。
由学生动手在书上划出平移后的图形,老师巡视,老师评讲。
2.课本做一做。
由学生动手,老师巡视,让中上学生通过观察回答△ABC和△A″B″C″的关系,•老师评讲。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 平移 平移的特征》教案_0
§10.2.2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特证,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一)学情分析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和“图形的平移”,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片,探索平移现象的共同特征、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以促进学生对平移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大量实例图片引入了平移这一概念;这些图片紧扣两个方面:一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平移现象,二是由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眼一定方向移动而产生额度平移现象;接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移后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要求学生会根据这些关系处理图形的平移问题。
(三)教法分析本节在给出平移现象的实例后,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经过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教学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有关的图形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并作出猜想、辨别归纳、从而对平移本质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移的特征。
2. 能根据所给条件做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欣赏等活动探索平移的基本特征,并加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通过运用平移等手段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平移的特征。
2.难点:将图形按指定要求进行平移变换。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知观察图形,思考下列问题:1.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有何关系?对应角有何关系?2.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否发生变化?D【教师归纳】1.“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表明“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着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这是从整体角度刻画平移特征2.平移后的图形与图案图形的形状,大小不会改变。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 平移 平移的特征》教案_0
10.2.2 平移的特征【教学目标】1、探究并理解平移的特征;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重点】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叫平移?(2)平移后图形的什么不变?什么改变了?(3)它由什么所决定?(4)平移的对应元素有哪些?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动手做做:用三角板、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请个学生演示画平行线的步骤:一落二靠三移四画2、如图,在画平行线的时候,经历了三角板的平移,由△ABC 沿着直尺的方向平移 到△A ′B ′C ′的位置.观察对应线段有什么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对应角又有什么关系?A ′B ′___AB 且A ′B ′___AB ,∠A ′___∠AA ′C ′___AC 且A ′C ′___AC , ∠B ′___∠BB ′C ′,B C 且B ′C ′___B C ∠C ′___∠C归纳得出 平移特征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不变.【活动二】1.如图,△ABC 沿着PQ 的方向平移到 △A ′B ′C ′的位置图1(1)除了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外,观察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又有什么关系?如A →A ′, B →B ′, C →C ′.(学生自己总结出:AA ′∥BB ′∥CC ′,AA ′=BB ′=CC ′.要求学生会用语言叙述.)归纳得出平移特征2: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2)若线段BC 的中点为M ,则点M 平移到什么地方去了?(3)△ABC 上的每个点是否都作了相同的平移?如果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别是什么?2.下图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有哪些?注意: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应用例题:在方格纸中,画出将△ABC 水平向右平移4格后得△A ′B ′C ,再将△A ′B ′C 竖直向上平移3格后得△A ′′B ′′C ′. 问:△A ′′B ′′C ′是否可以看成是△ABC 经过一次平移而得到的? 如果是,那么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别是什么?图2图3四、练习1.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画出△AOB平移后的三角形,其平移方向为射线AD的方向,平移的距离为线段AD的长.(第1题)2.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不同B、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相同D、无法确定3.下列判断正确的个数是( )①线段a∥b,则线段b可看作是由线段a平移得到的;②若线段a平移后得到线段b,则a∥b 或a,b在同一条直线上;③平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形都可与原图形重合;④平移的过程中任何对应角的大小都不变。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移》教案 (1)
《10.2 平移的特征》(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2.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移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诊断测试。
1.什么叫平移?平移的定义里说明了哪两点?2.让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两个平移后的三角形,总结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观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引导观察。
如图,在画平行线的时候,有时为了需要,将直尺与三角板放在倾斜的位置上。
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可以推得:A′B′∥AB,A′B′=AB,∠B′=∠B。
同时也有:A′C′∥_____,A′C′=____,∠C′=____。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由上面的操作得出了结论,教师可再补充一点: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三、探索,概括。
1.观察下图,△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得出: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学生自己总结出:AA′∥BB′∥CC′,AA′=BB′=CC′。
要求学生会用语言叙述。
) 2.试一试。
将上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
注意: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3.例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的位置。
指出平移的方向,并量出平移的距离。
4.课本第116页“试一试”。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1《图形的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1《图形的平移》一节内容。在经历了一年级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二年级对简单几何图形的操作学习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图形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图形的平移仍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平移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动手操作,分享操作心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升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总结与评价: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平移性质,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总结与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移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性质,理解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在几何变换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情境导入——探究平移性质——应用拓展”为主线,借助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图形的平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升国旗等,让学生感受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平移的特征》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10.2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平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意义上讲,平移是基本的图形变换。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平移的概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图形变换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就能通过观察、操作,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在本章学习中,学生又先学习了“轴对称”,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图形的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探索、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解决平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同时感受科技的强大力量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移特征的探索。
难点:平移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为了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得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选择在网络教室授课。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授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开始六、教学过程与整合点:智力大比拼:拼图游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观看视频,见证大楼平移成功。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移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请同学们谈谈看视频的感受。
教师总结。
七、教学环境网络教室八、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打破常规教学组织形式,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把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变成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移的特征》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几何知识,如点的坐标、向量的概念等。
但学生对平移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移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平移的过程和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平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移与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平移的过程和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平移的性质,如平移的方向、距离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进行平移的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移的问题,如平移的方向、距离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图形变换、坐标变化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设计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移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平移的特征-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移的特征-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以及特征
2.能够正确使用向量表示平移
3.掌握平移的性质和常见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移的定义和特征
难点:向量的运算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平移现象,并引入平移的概念。
2.概念解释
讲解平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平移的特征和相关性质,包括保角、保距等。
3.向量表示
1.讲解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运算法则。
2.通过向量的方法,解释平移向量的定义及其特点。
3.注意向量坐标的基准点问题。
4.性质和应用
1.讲解平移的性质。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交通规划、图形变换等。
5.练习
1.引导学生进行对于所学知识的笔试练习。
2.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应用练习,加深对于平移的理解。
6.教学小结
对于本堂课所授予的平移的理解进行总结。
四、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
1.以拓展知识的形式进行课前预习;
2.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进行课下讨论,分析、总结和分享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
1.针对本节课所授予的平移知识问题进行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
握程度;
2.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总结所学知识,形成学习反思和总结,及时进
一步完善巩固知识。
六、教学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教案、练习笔记等。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 平移 平移的特征》教案_24
年级
七
学科
数
主备人
课题
平移的特征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看平移的过程来探索发现它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欣赏认识探索平移的基本特征的过程,理 解平移时“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以及对应 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理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识图能力,体会变换的美。 重点:正确理解平移的特征。 难点:在理解平移的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简单的平移图形。
讲
分析特殊情 2.∠ B 与∠ B',∠ A 与∠A', ∠ C 况。
与∠ C'的大小关系呢?相等
点
概括: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平行___(或在
拨 ___同一条直线上__)并且_相等__。
对应角___相等__。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合 作
合探 作究 展 示展
示 交 流
1.下图中△ A'B'C'是由△ABC 平移得到的,请用箭头标出平移 的方向,测量出平移的距离。那么,除了上述学习到的特征之 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特征呢?
作
的对应角和边 AB、AC、BC 的对应线段分别是什么?对应线段 的位置与数量关系呢?对应角的数量关系呢?
教法 指导
探
C
究A
1.B
的对应边、
合 作 展
展 示 交
. •亮出我的火眼金睛:用三角板、直尺将△ ABC 沿 PQ 的
方向平移 2cm 得到△ A’B’C’,由此得出:
边上。
作业 布置 课后 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2 平移的特征5-华东师大版
10.2.2 平移的特征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以及“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和体会图形平移的直观过程,理解平移的特征,会根据平移的特征作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认识几何图形的和谐美及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平移的特征,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移的特征及其应用。
三.教学设想:在七年级对“平行线”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通过画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课设计观察、测量等活动来探索平移的特征,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知。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观察演示、引导发现”的方法进行教学,进行情景交融,教会学生探索的学习方法。
五.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设计:(一)回顾导入,探索新知:师:上节课我们一同研究了图形的平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图形的平移?它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生答)师: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平移的特征,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问题:观察下图,说出平移的方向、距离,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平行线段、相等线段、相等角等。
(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总结:特征一: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不变。
做一做:如下图,ΔABC经过平移到ΔDEF的位置,试指出平移的方向,并量出平移的距离。
ABCDEFABCDEF观察上图,线段AD 、BE 、CF 之间有什么关系?再观察右图,线段BB ′和C C ′之间有什么关系?特征二: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2 平移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理解平移的特征。
(2)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欣赏探索平移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去激励诱发学生,激发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学设想
在七年级对“平行线”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通过画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课设计观察、测量等活动来探索平移的特征,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竟争上台汇报等方法进行本课学习,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
三、教材分析
经过七年级对“平行线”一章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通过画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以此为基础,通过设计观察、测量等活动来探索平移的特征。
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在探索平移的特征时总结不完善,对平行线的方法记忆模糊。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竟争上台汇报等方法进行,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移的特征及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平移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演示,引导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会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机制,推动了课堂进程,加快了课堂节凑,同时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
)
【知识反馈】例:(课本P116试一试)画出将图中△ABC向右平移4格后的△A′B′C′,然后再画出将△A′B′C′向上平移3格后的△A″B″C″。
变式1: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观察、思考并
动手练习
利用方格纸较
容易确定平移
的方向和距离,
学生能较快利
用平移的特征
进行作图,即将
图形的移动转
化为点的移动。
本题起点低,容
易理解,能激发
学生学习的浓
厚兴趣。
变式1培养学
生动脑、动手的
能力,让学生在
操作中悟出平
移的方向、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