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a7810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2.png)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文/张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就是“美德即知识”,是其提出的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指的是人的美好品质,知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有关理念和有关善的知识。
美德并不是凭空产生,要以善的知识为前提,人的一切有关善恶的行为,都是在其对善的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本文主要从形成背景、具体含义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伦理学方面的思想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哲学理论从自然转向人。
也就是说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原本自然本质转移到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哲学深入人类现实,对人和社会伦理进行研究。
在其名言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要对自我进行研究、反思。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道德教育实践,教人学会做人。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
而有关“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道德思想,对道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美德即知识”的发展背景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盛世时期,后又经历了雅典的衰败,所以,其伦理思想主要代表希腊道德的思索和思想发展的转折,推动希腊的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苏格拉底经历了希腊政治社会动荡,在这一时期,弱肉强食成为了社会常态,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和“公道”。
人和人之间由于存在了利益的冲突,因而产生了对立,个人和希腊城邦之间也存在对立矛盾。
而这样的情况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混乱,对希腊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人性道德发生了极大的沦丧。
在苏格拉底看来,希腊社会面对的这次动荡最主要是因为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如果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就要对人性和其思想灵魂进行改变,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善的知识,对道德进行重建,这样社会才能改变现状。
而且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是快乐,而应该是善。
快乐只是属于一种情感,而善才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理智产物。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0ec0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1.png)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一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
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
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
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浅谈“美德即知识”
![浅谈“美德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4c411ea21614791711287b.png)
浅谈“美德即知识”摘要: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
他的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而“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整个哲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知识;哲学。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重要性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
对其哲学思想的认识,也便成为认识和研究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重要命题。
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苏格拉底说,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行。
“德行”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
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
在此意义上,他把德行等同于知识。
“德行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
他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
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这样做的。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去无知”。
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2d168e7551810a6f52486e9.png)
《西方现代教育思潮》课程期末作业作业名称: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专业:11级教育学姓名:李江秀学号:*********提交日期:2014年6月29日星期日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摘要:苏格拉底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经验。
本文主要是从背景、内容、方法等对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善道德教育有教无类美德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那启发人思考的谈话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教育的历史。
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的孔子在若干方面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
一、苏格拉底提出道德教育的时代环境——雅典之牛虻苏格拉底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户修鞋匠家中,其母是一位接生婆。
一生喜欢与人交谈,甚爱探讨政治、军事、道德等社会问题,因为其频繁的对智者发问引起他们的不满,以对神不虔敬和误导青年罪将苏告上法庭,最终投票决定判苏死刑。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由盛及衰的转变,他试图通过引导人们的追寻美德从而重塑强大的雅典城邦。
(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城邦间的战争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 500 年~前 449 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前 404 年)。
(二)智者运动与道德危机战争使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同时也使希腊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产生危机,伦理的根基动摇了,没有普遍的公共伦理,个人道德处于迷茫中,当时的道德心态如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现在因为文明生活的通常习惯都处在混乱中,人性傲慢地表现出他的本色,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情欲,不受正义的支配,敌视一切胜过它本身的东西。
”制度化权威的缺席,成就了另一批人的个人化权威,他们被称作智者,公元前 5-4 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讲、雄辩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https://img.taocdn.com/s3/m/77c98e3cee06eff9aef8071f.png)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时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名言名句)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名言名句) 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c74f6d580216fc700afd9b.png)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13中1 柳成荫 2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
他认为,造成雅典所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根源,是道德和人性的堕落,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
下面,本文就将围绕苏格拉底所推崇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带给后世人们的启示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的“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的知识,指的是认识公共福利和普遍的道德规范例如仁慈、明智、谨慎、正直、勇敢、克制等。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来自知识,所以正义和美德就是知识,就是所谓的知德合一。
“美德即知识”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美德和善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获得。
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三、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常见方法在上课时,老师给我们举的几个苏格拉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最常见也最擅长使用的方式便是“问答法”。
“问答法”的目的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头脑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
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副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四、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苏格拉底提出知德统一、德行可教的主张,赋予了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17f0fd19e8b8f67c1cb9a2.png)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哲学主题、哲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
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就是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就是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
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
也就是说,“自我”、“伦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不是一般具体研究“自我”应如何适应环境谋求幸福的哲学,而是一种道德哲学,研究“自我”伦理的本质——即“自我”的理念。
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不是古希腊智者们所说的“人”,而是理性的、道德性的实体。
“理性”是人们共同制定出来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因而一切“理念”(概念、范畴以及推理规则),即使是有关“自然”的,在它的根底里都蕴含一种道德的命令即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强制性。
在苏格拉底心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人,在社会的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理性的强制,在人的本质——德性;“理念”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人,生物的人。
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道德哲学的一个命题:道德与知识的同一性。
[1]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08a79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4.png)
总结词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个人责任的基石,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循道德原则,为自己的 行为负责。
详细描述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都建立在道德原 则之上。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 道德标准,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道德与正义
总结词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和正义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遵循道德原则,才能实现社会的正义。
他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智慧和道德的载体,只有灵 魂才能真正实现永恒和完美。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命运的接受
苏格拉底认为命运是神灵安排的,人 们应该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抱怨、不 抗拒。
他认为命运的安排是有意义的,人们 应该通过接受命运来认识自己的局限 性和神灵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提升自 己的道德和智慧水平。
对灵魂不灭的信念
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认为灵魂是永恒存在的,不会因为 肉体的死亡而消失。
02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道德与个人自由
总结词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和个人自由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只有在遵循道德原则的条件 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详细描述
苏格拉底认为,个人的自由并不是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道德规范下的自由。 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遵循道德原则,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实现内在的自由。
道德与责任
苏格拉底强调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探索真理,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传统 观念或权威。
苏格拉底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动荡不安。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意义,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利益和权 力。
苏格拉底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趋势,对后来的哲学和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95fc18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8.png)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对苏格拉底而言,知识和德性是同一个东西。
如果德性相关于“使灵魂尽可能地善”,那么我们首先就有必要知遭什么使灵魂善。
因此善和知识就密切相关。
但:是苏格拉底对于道德所说的不止于此。
他实际上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他说,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
通过将知识和德性等同起来,苏格拉底也就认为罪恶或邪恶乃是知识的匮乏。
正如知识就是德性,罪恶也就是无知。
这个推理的结论使苏格拉底确信没有人会明明知道而去故意犯罪。
他说,罪行总是不自觉的,是无知的产物。
把德性与知识等同,罪恶与无知等同,这似乎与我们最基本的人类经验相矛盾。
常识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知道一个行为错了,我们还是会去做,因此我们是故意而自愿地犯错误的。
苏格拉底承认我们会做坏事。
但是他不认为人们是明知故犯。
苏格拉底说,当人们做坏事时,他们总是以为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当苏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识等同起来,他头脑中考虑的德性概念有着特殊的含义。
对他而言,德性意味着实现一个人的功能。
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一个人的功能就是理性地行事。
同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为他的灵魂追求着幸福或好的生活。
这一内在的好生活,“使灵魂尽可能地好",只有通过某种合适的行为方式才能达到。
因为我们有着对幸福的渴求,我们就会选择我们的行动以希望它们带来幸福。
哪种行动或者什么行为可以带来幸福?苏格拉底认识到有些行动表面上带来了幸福,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因此我们常常选择那些本身很成问题的行动却以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
小偷或许知道偷窃是错误的,但是他们依然行窃,希望以此获得幸福。
类似地,我们追求权力、生理的*** 和财富,以为它们是成功和幸福的标志,却混淆了幸福的真正基础。
不过罪恶和无知的等同与常识毕竟不相违背,因为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关涉到一个行动产生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指行动自身。
这是一个人心灵的无知,它不知道它该怎么办才可以“使灵魂尽可能地好”。
因此过错就是对一种行为不确切的估计造成的后果。
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
![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19659e66294dd88d0d26b56.png)
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王满堂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
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
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及其哲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此即其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
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
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
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
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
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
“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
简述苏格拉底的内容
![简述苏格拉底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bc3f48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c.png)
简述苏格拉底的内容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道德哲学: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个人行为的标准。
他提出了“美德即善”的观点,即一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就是善,而恶的品质则是缺乏善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美德时,才能真正成为美德的奴隶,实现自我超越。
2. 认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认识
世界和自己。
他提出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即人们应该通过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自己的兴趣、才能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3. 伦理学: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通过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他提出了“正义即公正”的观点,即当人们的行为符合公正的原则时,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还包括一些其他重要的观点,如“智慧即认识真理”、“知识即理解”、“恶即缺乏理解”等。
这些观点对西方哲学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可以深入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了解他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拯救。
苏格拉底思想
![苏格拉底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e35c76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c.png)
苏格拉底思想
苏格拉底的思想以让人耳熟能详的理想国和智慧的精神著称,是值得被赞扬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苏格拉底坚持一贯的古典传统,主张道德行为必须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
苏格拉底在宣扬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同时,称颂理智化政治,秉承责任政治思想。
他倡导社会正义,他认为国家的法律应当是以民众的利益主导的,要求政府维护公民的权利和福利。
他注重公民的自治,依托民众的意志和努力来保障公民的自由。
此外,他认为普遍的教学乃必须,自然认为此类教学应以自由为基础,同时要求其内容广泛而深入,旨在提升普罗大众的道德教育和政治修养。
归纳起来,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广泛而高级的,他的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保持着影响力,被理解为以公民妥善管理社会为基础的政治哲学,这也正是让苏格拉底成为后来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 道德三段论
![苏格拉底 道德三段论](https://img.taocdn.com/s3/m/9253a5f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a.png)
苏格拉底道德三段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道德哲学,被称为“道德三段论”。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人类的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规范的来源和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苏格拉底的道德三段论。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来获得的。
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不是基于个人感受或者社会习俗,而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以达到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他强调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思考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其次,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和智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了实现人的真正的目标和价值。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荣誉,而是来自于追求智慧和真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人类存在的真理,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因此,道德行为应该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私利。
最后,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依据是普遍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基于个人的意愿或者社会的习俗。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是善?”,并认为只有通过对善的本质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到道德行为的准则。
他强调了普遍的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指导。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的道德三段论强调了道德行为的理性基础、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依据。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是凭借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而是基于理性思考和普遍的道德原则。
通过追求真理和智慧,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a0678f3eff9aef8951e0623.png)
一、真知治国苏格拉底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价值体系,是政治的基础.公民们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会安定有序。
苏格拉底有一句最著名的论断“美德即是知识”,城邦应该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城邦管理,从而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看作是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从“无知即罪恶”、“知识即美德”等哲学命题出发,提出来治国者应懂得治国艺术和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城邦应注重教育。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他反对把国家权力分散在没有知识的、被人操纵的公民手中,也反对那些有权有势而不学无术的人当权。
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主张和理想,见于柏拉图的对话以及色诺芬的著作中。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雅典奴隶民主制的选举制度,对于统治者的产生,苏格拉底并完全不赞成民主制,更反对僭主的专制,其所主张的是一种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统治者本身应当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政府官员由这样的公民大会来选举产生是不明智的,他对整个公民议会组成人员的构成表示不甚满意,认为这样的代表构成根本不会产生出真正的民意.在这里,苏格拉底把判断事物的标准定为知识,而不是人数的众多,也就是说,要以真知为准,而不能以众人之见为绳.因此,城邦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公民,使民主投票决策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好人政体"、“贤人政治”,是有着特定的阶级内容的,他所说的有知识有德行的人显然是指少数奴隶主,大多的奴隶和一般劳动者由于没金钱和闲暇时间接受教育、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具备掌权治国的能力。
可见,他的学说首先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论证的。
但同时又必须看到,当时雅典的选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严重弊端:随着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衰落,选举的情况非常腐败.所以苏格拉底竭力反对,而主张选拔各级官吏“要根据知识,而不应该根据多数",只有这样才能使雅典的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0f3e7abb4daa58da1114a51.png)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时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认为是非有标准。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苏格拉底激烈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
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
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观点,从其寻求“一般”的方法出发,认为不但许多特殊之外有一般存在,而且对于任何一类特殊的东西来说也都有它的“一般”,他把这个一般叫做“理念”。
据此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即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的变化无常的不真实世界,理念世界高于并且先于现实世界。
这样,普遍的概念就变成了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具体事物就成了不真实的理念的摹本和影子。
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世俗的成败。
他相信自己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
"认识你自己”构成了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主张。
他宣扬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独行于肉体的观点,他指出:道德即是知识,知识包含一切的善。
苏格拉底把美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苏格拉底立志不写著作,只用口头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其言大多见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的著作。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d819fc7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2.png)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于美德的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品质,它能够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智慧和道德的结合,是追求真理和正确行为的指导。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核心是智慧。
智慧是人类最高尚的能力,它是通过思考和理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苏格拉底强调,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才能获得智慧。
智慧使我们能够理性地判断和决策,避免盲从和错误的选择。
通过智慧,我们能够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并努力追求它。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道德的表现。
道德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还需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出来。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出美德的价值。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行为是基于真理和正义的,它要求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德是人类最高尚的追求,它能够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美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追求美德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成为了后世哲学家的榜样,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具有普世性。
他认为,美德是智慧和道德的结合,是追求真理和正确行为的指导。
这一定义不仅适用于古希腊社会,也适用于当代社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美德都是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它能够引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强调了智慧和道德的结合,追求真理和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美德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它能够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苏格拉底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古希腊哲学,也对后世的哲学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引导我们正确地思考和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思想
![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ea0d9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7.png)
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思想
如下是有关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
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
①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德行可教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
智慧即德行的论断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既然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行为,也就是说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苏格拉底后世的教育家便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并不完善。
知识即道德的论断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既然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行为,也就是说德行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便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并不完善。
②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③守法就是正义
④身教重于言传(他本人是崇高道德的典范)
第1页共1页。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https://img.taocdn.com/s3/m/9385492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9.png)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一、轴心时代的两位巨人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时期,两位分别决定了中国和西方思想传统的学者之间,存在着若干可比性。
这就是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
两位思想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属于“述而不作”的开山宗师,尽管他们各自的思想对后来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主要归功于由他们的学生将他们生前言论的记录和转述,并非来自他们本人的著作。
当然,同样的现象背后有着不同的原因,在孔子是无心,在苏格拉底则是有意。
他明确表示,“我之所以不愿写书,是因为当你向它提问时,它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答案。
”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有生命活力的思想只能产生于不断的对话讨论中。
不同于孔子思想主要来自《论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有四个来源: 与他同时代的两位学生———崇拜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和思想平庸的色诺芬。
加上以丑化和取笑苏格拉底为乐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以及在苏格拉底逝世十五年后才出生的亚里士多德。
因此不少西方学者提出,所有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都不可靠。
比如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明显抱有偏见,在他的戏剧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被虫子的屁究竟是从头部还中尾部放出来的”之类问题所困惑的小丑。
与此相反,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柏拉图所展开的描述,“是对苏格拉底实际形象的美化”。
的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理想中的苏格拉底主要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
但问题在于“柏拉图写的是对话,而对话乃是虚构”,因而无法当真。
更有学者表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其实是柏拉图自己的学说的代言。
有学者认为与色诺芬等人相比,“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这个形象鼓舞着希腊和罗马的每一位高尚人士。
”但持相反见解的也大有人在,认为事实恰恰相反,“色诺芬的描写应该比柏拉图的更符合实情一些。
”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格局,让许多人对究竟什么是苏格拉底思想持怀疑态度。
有人甚至强调,以上四位学者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都歪曲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他们往往创造出一个多变的苏格拉底形象。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27881f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0.png)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综合素质写作素材: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综合素质写作素材: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726a0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e.png)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
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
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
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
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
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
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哲学主题、哲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
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就是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就是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
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
也就是说,“自我”、“伦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不是一般具体研究“自我”应如何适应环境谋求幸福的哲学,而是一种道德哲学,研究“自我”伦理的本质——即“自我”的理念。
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不是古希腊智者们所说的“人”,而是理性的、道德性的实体。
“理性”是人们共同制定出来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因而一切“理念”(概念、范畴以及推理规则),即使是有关“自然”的,在它的根底里都蕴含一种道德的命令即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强制性。
在苏格拉底心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人,在社会的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理性的强制,在人的本质——德性;“理念”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人,生物的人。
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道德哲学的一个命题:道德与知识的同一性。
[1]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
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
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
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
“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
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
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的话,那就说明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这件事的善。
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就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行善是自相矛盾甚至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
所以,这也是他做出人生的最后选择的原因。
他甚至为了他的“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1]理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美德论”即德性即知识的提出,既是把伦理学置于知识论的基础上,也是对“人应该怎样生活”[2]这个根本的实践性问题的回答,而理性则被视为知行合一的基础。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不仅能认识德性,而且能实现德性。
在理性的反思中,人们会发现,德性的生活并不外在于自我,而是自我之必然而合理的追求目标。
德性开始于对自我的正确理解,而展开于道德自我之确立及实现。
这既是一个实践性的知识问题,也是一个知识的实践问题,因为要正当地生活,就必须知道何为“正当”[3]以及如何实现“正当”。
但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主义的逻辑: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实践。
德行乃是符合于理性的行为,而德性的生活则是具有反思性的理性的实践。
因此,有必要确认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德性的存在,并使其具有一种明晰可解的形式,这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衡量一切德行的根本标准,而且有助于强化道德实践的自我批判性。
二、苏格拉底的“知”、“行”合一论苏格拉底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实现了伦理学的科学化。
[3]苏格拉底的所谓的“知识”不同于感受、不同于意见,而是一种理性的、必然的真理。
而在他看来,这种知识,是不可能从自然中得来的,因而不是自然的知识这一点,在他看来,是整个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以及他自己的哲学经历已经向他确定无疑的表明了。
苏格拉底所关心的,也是他那个时代所要求的,不是自然而是人事。
据此,他通过理性原则对科学进行了规定,强调“科学的基本性质是概念的思维”,“就形式而言,科学是概念结构,就其内容而言,科学是伦理学”。
因为科学“只有在实践生活领域中”才能完成它的任务。
[4]自然界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在广义的“自然哲学”中也有两个学派:从质方面把握自然界的伊奥尼亚学派和从量的方面把握自然界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的“存在”,统一了质和量的关系,在“无规定”的存在中出现了“规定性”的“一”,而这种朴素的“存在”、“一”概念又导向多元论,以原子为例。
到了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个体主义,使古代朴素的哲学走向自己的方面,苏格拉底不仅对强调事物质的关系的伊奥尼亚学派持否定态度,而且对强调事物量的关系的南意大利学派也同样有所改造。
在苏格拉底前面的既不是质的世界,也不是量的世界,既不是物理世界,也不是数学世界,而是目的功能的世界,伦理的世界,即人的世界,善的世界,理念的世界。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所谓的“美德即知识”的“知识”就既不是自然的物理知识,也不是自然的数量的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知识,善的知识,“自我”的知识。
[5]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这样的哲学转向无疑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也是对当时现存的伦理法律制度的挑战。
“因为这个民族的伦理正如一般古代民族的伦理一样,就在于把伦理当作伦理的本性,作为现存的共同体,并没有取得在个别意识中的个人确信这一形式,而只是采取确信直接的形式。
这就是通行有效的、现存的法律,并没有经过检验和考究,这种伦理就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而这种伦理意识也是自身满足的。
”但是,启蒙运动的原则是不承认任何未经检验的权威。
觉醒的自我意识“要求对这种法律也要从真理来设定和理解。
也就是说,要求法律之中必须有自觉意识”。
[6]普遍的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失去了其绝对性,人们便只能到自己的意识中去寻找。
苏格拉底正是带着这种感情去唤醒别人的伦理意识,使人意识到在自己的思想中便拥有真和善,亦即拥有认识真理和产生道德行为的潜在能力。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灵魂已先在地拥有事物的理念和善的理念,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美德的追求,就是对事物的理念和善的理念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本质上是回忆。
由此,苏格拉底便把知识和行为(德行)统一在善的理念之下了:知识就是对善的理念的认识,而德行则是对善的理念的追求,认识和追求是统一的。
由于这种统一,苏格拉底一方面把自在的道德提高到知识的水平,使伦理学科学化(不再是自在的而是注入了自觉意识的自为的伦理);另一方面,又把知识推广到社会的范围,使知识人化、社会化(知识不再是自然哲学家们那里的由于对自然的惊异为知识而知识,而必须为人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服务)。
知和行,认识和行动,知识和德行,不再是自在的、分裂的,而是自为的、有机统一的。
这就是苏格拉底科学化的伦理学的含义和根本内容。
三、苏格拉底的“善”苏格拉底强调的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得到“善”,引导人们的生活走向幸福。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都是从人的追求与行为出发的,提出什么是最终目的的及其现实的问题,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何为善”而展开的。
但是苏格拉底的重要贡献在于把知识即德性统一起来,以理性为道德的基础。
正是这种理性主义,确立了西方哲学思维的主流传统。
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二元论者,他的“自然”从属于“自我”,“自然”的最后本质在于它的“善”,即合目的的发挥其功能、目的的尺度,当然在“自我”之中,只是这个“自我”不是智者的感性的人,而是理性的人。
因此,要探求“自然”的“善”的根据,不在“自然”本身。
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对于“自我”的知识,可以归于一点:对于人的各种道德于品质德性、善的知识。
[7]苏格拉底揭示出人的一切品德——包括勇敢、公正(正义)、友谊、慎思,……如果没有真知识,都可能是“恶”的,通俗地说来,一切“能吗”都可以用来做坏事,这一基本的事实后来为康德纳入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之中,成为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即一切好的品德、能力都不是“绝对的善”,而只有好的“意志”,才是绝对的善。
苏格拉底的善的原则是“知识与德行相统一”。
[8]苏格拉底哲学关于善的两个基本命题是:“知识即美德”与“美德即知识”,并引申出其道德学说的两个结论:“无知即恶”与“无人有意作恶”。
[9]他这样将知识的真与道德的善统一起来。
第一,无知即恶。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首先基于对与行为有关的事物的确切知识。
一个人应该理解他的职责,工匠当然得懂得自己的业务,农民理应知道如何种庄稼,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正如我们发现在每个行业中有才干的人就是那些彻底熟悉业务并懂得他的工作对象的人。
因此,在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应如此。
所以,苏格拉底劝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当一个好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怎样用人,要善于指派每个人去做最适当的工作。
” “在所有事情上,凡受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最无知的人。
”[10]另外,苏格拉底认为,德行还基于对善的认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现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都是矛盾的,具有相对性,而德行作为知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而这种绝对和永恒就是基于对绝对的、永恒的善的理念的认识。
人们只有认识了道德的含义,才可以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德行)。
不过,这种对善的认识绝不是求诸己外,而是求诸自己的内心,因为善作为理念早已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人可以在别人的启发下,通过回忆认识到善,由此便可以有德行。
第二,无人有意作恶。
知识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为恶,知识必然导致德行,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
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绝不会去做,如果你去做了,只能证明你是无知的(无知即恶),说明你并无真正的知识。
有知不可能为恶,而无知又不会为恶,故无人有意为恶。
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无人有意为恶,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道德的知识化,用他的理性原则推出善的原则,既然在理论知识领域没有故意要“失败”的情形(即使有,那也是因为更高的目的),那么,借助于逻辑形式表达的善的原则也表明,如果对“德性”有了真正知识,则没有理由去做相反的恶事。
在这里,“善”与“恶”、“真”与“假”以及“成”与“败”是同一个层次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