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网络化 结构 的转 变 ’ 。北 京 也 正 在 从 传 统 的 单 中
心城市 向多 中心城 市 区域 ( 区域 城市 ) 或 转变 , 且 并 多 中心 、 网络 化 的空间结 构 也在 北 京 市城 市 总体 规
交通 和 通 讯 、 级 商 务 服 务 等 。 美 国学 者 萨 森 高 ( asn . 在弗 里德 曼 的研 究基 础上 提 出了全 球 Sse ,S ) 城市 的概 念 , 为全 球城 市是 世 界经 济组 织 中高 度 认
构 , 进 北京 建设世 界城 市 的步伐 , 在 市域 层 面 上 构 建 网络 化 大都 市 , 点 开展 包括 促 进城 市 推 应 重 空间的 多 中心发 展 , 加快 四 大城 市功 能 区的 建设 , 化 多 中心 间的 专 业化 分 工和 职 能 互补 , 速 深 加
中 心 城 区 城 市 职 能 转 移 , 立 紧 密 的 空 间联 系在 内 的 四 大 重 点 工 作 。 建 [ 键 词 ] 世 界 城 市 ; 络 化 大 都 市 ; 间发 展 模 式 ; 京 关 网 空 北
认 为 全 球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正 进 入 一 个 以 强 化 r的 区 域 化 生 产 为 标 志 的 发 展 阶 段 , 界 范 围 内 f 大 的 城 世 { j 市 区 域 主 导 的 斑 块 结 构 已 取 代 传新 的城 市 空 间 发 展 模 式 。笔 者 认为构 建 网络 化 大 都 市 应 成 为 北京 建 设 世 界 城 市
[ 中图分 类号 ] T 8 . 1 u 94 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 17 -9 7 2 1 )300 — 6 24 1 (0 0 0 - 50 0 5
在 信息 化 、 全球 化 和 城市 化 的多 重 影 响 下 , 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
前言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
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
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为了适应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
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与空间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面空间的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谈,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目前,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地铁、隧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各类地下设施日益完善,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下空间规划不够科学、管理不规范、资源浪费等。
三、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 科学规划与综合利用未来,北京的地下空间发展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与综合利用。
在规划方面,将更加注重地下空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与地面空间的有机衔接。
在利用方面,将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资源优势,实现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如交通、商业、能源、防灾等。
2. 地铁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推动北京地下空间的发展。
未来,北京的地铁线路将进一步扩展,实现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
同时,地铁站点周边的地下空间将得到充分开发,形成以地铁为核心的地下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绿色、生态、智能的地下空间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生态、智能的地下空间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规划与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地下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设置通风采光设施、建立地下绿化带等。
同时,将引入智能化的管理技术,实现地下空间的智能化运营与管理。
4. 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未来,北京的地下空间将更加注重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
在规划与建设中,将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如设置避难场所、配置应急设施、建立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等。
四、结论总之,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与综合利用、地铁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绿色生态智能的地下空间以及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
世界城市_北京城市发展新主题_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
说起北京近二十年城市发展,柯焕章如数家珍。
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并直接主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至今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
柯院长有着很浓的文人儒雅气质,他平和、睿智的谈吐,在北京初春寒冷的下午,让记者如沐春风。
我们的谈话自然从92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①开始。
这个规划明确了21世纪首都建设现代国际城市的目标,并对北京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作了较大调整。
进一步明确北京不再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要发展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近二十年来首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政府行为,规划方案的前瞻性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新的发展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关村、CBD和奥运中心三大文化、经济功能区成为北京新地标,并对北京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柯院长还饶有兴趣地给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故事,在研究北京城世界城市:北京城市发展新主题——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 本刊记者 黄 荔市定位时,最初的提法是“建设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可以有很多,经过思考,决定去掉这个“化”字。
北京不仅要建设一座国际化城市,而更高目标要求是到21世纪中叶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国际城市。
柯院长指着墙上的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图,很感慨地说,他主持过北京的城市规划,也经历了北京的城市变化,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在争取,有成就感,但也有很多遗憾,有人说规划是一门遗憾的科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见证城市发展: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是最大矛盾记者:从编制92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今天,已经快20年过去了。
如果我们留心,北京其实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
您是规划者,又是亲历者,这些年北京城市规划中关于环境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变化?柯焕章:环境建设一直是城市规划很重要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像我们所熟悉的大气、水体、能源、绿化等等都在城市规划中有专项内容。
《2024年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大城市如北京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技术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与现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北京市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北京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因此,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对于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研究(一)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理念,注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技术方法上,应采用多规合一、大数据、遥感技术、GIS分析等手段,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规划内容与重点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多个方面。
重点在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等。
(三)技术支撑与保障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这包括遥感技术、GIS分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实践(一)规划编制与实施北京市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规合一、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同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协调,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技术应用与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技术、GIS分析等,提高了规划的精度和效率。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当前,北京人口拥挤、产业过度集聚等“大城市病”日益突显。
诸多学者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在宏观尺度上研究其空间结构,并比较与东京、纽约、伦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进而分析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然而对北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问题以及与世界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差异研究不足。
本文在北京建成区范围内重点研究其内部的常住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构,并基于可获得的东京、伦敦与纽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为北京人口疏解、行业布局优化、用地合理配置、缓解“大城市病”提供针对性建议。
首先基于空间尺度效应,提出降尺度、变阈值提取城市建成区的新方法,进而利用GF-2遥感数据提取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建成区。
其次,分析北京建成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分布,构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数量与居住建筑体积的关系模型,模拟北京建成区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利用点密度指标生成常住人口点密度分布图,分析北京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第三,利用电子地图兴趣点大数据,模拟北京建成区主要行业的点密度分布,分析主要行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第四,结合生成的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点密度与行业点密度数据,利用偏离度指数分析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与主要行业空间分布的偏离度。
第五,基于东京、伦敦与纽约小地域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模拟其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差异;基于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利用景观格局相关指数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用地结构差异。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呈现为“M”型的空间分布结构,距离城市中心1-3千米、5-10千米的环带为常住人口集聚的峰值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314.1万人、532.1万人,距离城市中心10千米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共1077.3万,超过北京建成区常住总人口的80%;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大,四环以外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低于5000人/平方千米,四环以内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超过2.5万人/平方千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城市形态空间发展战略与定位批判研究——“十二五规划”前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纠谬与创新
间意 象 上存 在着 明显 的非 本土 化 的倾 向 ,在城 市 发展 战
略与 空 间整 合上 还 存在 着典 型 的历 史 失误 与城 市 建设 的 文化 误 区。 加 之 ,当代 中 国全 国都 面 临着 制定 “ 十二 五 规 划 ” 的 制 度 性 思 潮 ,各 级 政 府 都 在 制定 “ 二 五 规 十 划 ” ,从 以往 的五 年规 划发 展 规律 来看 ,多数 城市 的 五 年 规 划相 互 参考 套 用 ,形成 新 一轮 的相 似 性 的城市 发展 规划 与城 市 定位 ,更多 关注 的 是产 业 的发 展 ,而很 少 有 城 市 能够 关注 “ 市 文 化资 本 ” 的再 生产 …,进而 最终 城 导 致 城 市 与 区 域 经 济 间 的不 合 理 竞 争 。至 少从 表 现 上
t igB in s ne a l f ae wi rial td e a n e iga xmpeo s, lc t l s yt k j a c li c y u h
sm ia n h ne e ur n ve opm e nd postoni nd i l r o C i s ba de l nta ii ng a b n e pr blm s O n ft n vai nsa d h oreso i r g up n w o e . e o i no to n t e i f he u ba r n poston ng i o r p o c n r s pe ” r n ul r l ii i st e r du e a d e ha u ba c t a u c pia ” a t l .W ih t obai a i n,r c e to e o lu b n t he gl lz to e r a i n ofr gi na r a c l r sac u t ei onti uto o O -w i ec t r . u rb i n t W 订d d ulu e K ey w ords: ur ban pat al or s i m phol ogy ; ur n ba p ii ni osto ng; ur a ul r lc pia ; t em e o e fur an b n c t a a t l h m r so b u i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区总体规划图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总则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新城发展中心城调整优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近期发展与建设规划实施北京市域总体规划图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带规划图北京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图■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2024年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深入研究了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
文章首先概述了特大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接着详细分析了北京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技术体系构成及实施策略,最后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其他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与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大城市如北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的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对其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与挑战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指导城市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密集、资源紧张、环境压力等。
这些挑战要求城市在空间规划中更加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三、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北京市在空间规划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了城市发展的有序与高效。
四、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构成(一)规划编制技术北京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精准分析与预测。
同时,通过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规划编制机制,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实施管理技术在实施管理方面,北京市采用了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同时,通过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管理体制,确保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评估与反馈技术为确保规划的持续优化与调整,北京市建立了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通过定期对城市发展进行评估,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为规划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依据。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
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商业、办公、住宅等功能区域;而城市外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主要以农业、生态用地为主。
这种分布特征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交通、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规划的因素,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是交通因素,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交通拥堵程度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是产业分布的因素,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直接影响。
此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因素也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上进行优化,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
同时,还需要加强交通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避免过度集中和过度扩张。
综上所述,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互动关系视角下北京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策略探究》范文
《互动关系视角下北京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更新成为了各地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更新的步伐更是备受关注。
新发地地区作为北京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其城市更新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互动关系视角出发,探究北京新发地地区的城市更新策略。
二、新发地地区概况新发地地区位于北京市南部,是北京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区域。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发地地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城市更新。
三、互动关系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动与融合。
在互动关系视角下,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新发地地区的城市更新中,需要关注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各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策略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在新发地地区的城市更新中,应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
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更新提供指导。
同时,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2. 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新发地地区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
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城市空间整合研究中期报告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城市空间整合研究中期报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区,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
该示范区的建设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本报告为中期报告,主要关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城市空间整合方面的研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以改善该区域的城市环境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研究发现,中关村示范区面临着城市更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有序的整合和协调。
该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中关村示范区应注重统筹规划和空间利用,推进城市更新和重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同时,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品质。
二、加强交通管理和绿色出行。
中关村示范区应加强交通统筹规划和管理,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同时,应鼓励绿色出行和自行车出行,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对私人车辆的依赖。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中关村示范区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涵养和水环境治理,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染物排放治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同时,应鼓励低碳环保生产和清洁能源应用,提高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性。
此外,中关村示范区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和人才引进,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
总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城市空间整合研究中期报告,为中关村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东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是什么?
东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是什么?引言: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东城区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政治教育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城区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城市发展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东城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战略。
一、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东城区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紫禁城、天坛、北海公园等,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就是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结合科技手段,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与市民。
1.1 紫禁城的保护与利用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顶峰之作。
东城区积极推动紫禁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文物修缮、展览和文化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
1.2 天坛公园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之地,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东城区通过加大对天坛公园的开发与利用力度,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由于历史原因,东城区的空间布局比较复杂,既有传统的胡同、四合院,也有高层住宅和现代办公楼。
为了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东城区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2.1 胡同与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城区尤为突出。
东城区将继续推进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提升其居住和旅游功能,使其成为东城区宜居的居住空间和文化体验区。
2.2 特色功能区的建设与发展东城区将进一步优化特色功能区的布局,例如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时尚街区等方式,提升东城区的文化品味和创意氛围。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东城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规划“大北京地区”建设“世界城市”——《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基本要点
北京的城市功能 。 ( ) 于 知识 的 发 展 : 北 京 地 区 经 济 = 基 走
与 文化 发 展 的 新 思维
势
( ) 界城 市 : 一 世 全球 化进程 中北京城 市
发 展 的 战 略 定 位 2 1世 纪 被 称 为 “ 市 世 纪 ”城 市 进 一 步 城 , 成 为 社 会 全 面 发 展 的 关 键 和 世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 球化强有力地影响着城市化 , 全 塑造 和 改
( ) 三 可持 续 发 展 与 人 居 l 境 : 观 念 到 环 从
行 动
变 着城市的功 能。 新时期大北京 地区城市 对 发展 的思考 , 离不开全球视野。 发展世界城市是 全球化时代 世界主要 国 家或地区获取 更大发展空 间的战略选 择 一 些 主要 的世界 城市 , 特别是重要国家的首都 , 如伦敦 、 巴黎 、 约 、 纽 东京 等 , 在全球 经济 发 展、 文化交流 、 管理等活动中的组 织与协调 功 能越来越 突出 。 促进 国家或 地区间 交往 等 在
的意 见 , 一 步 促 进 本 地 区 的 繁 荣 发 展 。 进 吴 良镛
2 00】 2 .1 9
北 京作为 中国的首都 , 了应对世界政 为 治、 经济 、 文化 发展的挑 战, 必须发 展成为世 界 城市体系 的一 部分。 尽管 目前 的实际发展 水平 与世界城 市的距离 尚远 , 随着中 国成 但 功 加人 W O 特 别是北京 申奥成 功 , T , 北京城 市 建设将进人 新的阶段 , 为发展成 为世界城 市 带来 新的机遇 , 国际上相 当一 部分国家的
维普资讯
专
栏
开
篇
语
京津冀北地 区为首都北京 和直辖市天津 以及唐 山、 保定 、 承德 等河 北重要工业基地 与历 史 名城所在地 ,并包括渤海湾等 该地 区的综合 发展一 直是 为学术 界及有关 省市长期关 注的问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摘要:本文从地理区位理论与人文/自然协调发展的视角,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的两轴、两带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展开讨论。
对两轴作为文脉的继承与发展,表示认同;对两带作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功能区划,表示质疑。
联系地质构造断裂走向、古河道分布等自然环境背景、山文、水路条件提出了修订方案,供修编工作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布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两轴、两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现已发布了时间表,要确保在2004年底完成,提出了主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性质,包括功能和目标;二是规模;三是布局(陈刚,2004)。
强调这次规划修编工作,将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来进行(王歧山,2004),体现智力、民意和权力的三个凝聚(钮德明,2004)。
作为在中关村工作、生活50年的一名北京老年公民,深为政府这种民主决策的新举措所感动,谨此响应号召,对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划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供修编工作中讨论。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专家们,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调整思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此为依据,将其转化为规划蓝图”。
对空间布局是非常重视,十分认真的[1]。
对两轴的认同两轴是指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十”字形轴线的延长[2]。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是八百年首都城市规划思想的持续发展。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反映了从长安、开封、南京(明故宫)二千年来我国都城规划设计的传统理念。
这种棋盘式空间布局(南北/东西“十”字轴线)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的井田制度和市井的起源。
广泛采用为许多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中发展的核心城镇的规划定式。
这种棋盘式的概念设计,受北斗星定位和地球自转、天文规律(太阳东升西落)的影响。
北京城更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设置,就是古代天子受命于天这种理念的形象工程。
2008年奥运规划中,北京南北中轴线将向北延伸七公里;新的体育场馆和森林公园与原有的北、中、南海,在轴线东西作斜对称布局。
《2024年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大城市如北京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并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面临的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监管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优化策略和措施。
二、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规划的编制需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近年来,北京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在保障城市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技术体系构建(一)规划编制技术规划编制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环节,涉及数据采集、分析、模拟等多个阶段。
在北京市的规划中,采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
(二)实施管理技术实施管理技术是确保规划顺利落地的关键。
在北京市,通过建立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等,实现了对规划实施的实时监控和评估。
同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现了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
(三)监管评估技术监管评估技术是确保规划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北京市,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评估体系,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监管和评估工作。
四、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效果与挑战(一)实施效果北京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在保障城市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北京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环境压力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面临诸多困难。
此外,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年互动关系视角下北京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策略探究》范文
《互动关系视角下北京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北京新发地地区作为首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承载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区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必要从互动关系视角出发,探讨该地区的城市更新策略。
本文旨在分析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的背景和现状,从互动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城市更新的策略和方法。
二、新发地地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现状北京新发地地区作为首都的商业贸易中心,其城市化进程迅速,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发地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此外,城市发展中的社会互动关系也日益复杂,如何协调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各方的利益关系,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
三、互动关系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一)政府与市场互动政府应发挥其在城市更新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市场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同时,政府应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与协调,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此外,政府还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PPP等模式,共同推动新发地地区的城市更新。
(二)社区参与与居民互动社区参与和居民互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更新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更新项目符合社区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应加强社区内部的互动和合作,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此外,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化、生态修复等手段,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同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实施策略与措施(一)空间布局优化针对新发地地区的空间布局问题,应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优化。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优化交通网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和功能效率。
(二)产业升级与转型为促进新发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应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2024年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更新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并以北京为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二、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拥有众多旧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等挑战。
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旧工业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空间布局混乱:许多旧工业区空间布局混乱,建筑老旧,缺乏统一规划。
2. 产业结构滞后:部分工业区产业结构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
3. 环境污染:部分旧工业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生活。
4. 土地利用效率低:一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缺乏活力。
四、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1. 规划先行,统一布局- 制定详细的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更新目标、任务和时序。
- 统一规划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连通性。
- 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2. 产业升级,激发活力- 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向转型。
- 引进新兴产业,如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区域活力。
- 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人才聚集。
3. 环境治理,提升品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 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
-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4. 土地利用优化,提高效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通过土地整理、腾退等方式,为城市更新提供空间。
-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1. 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动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
2.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促 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 统一。 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 统一以全部行政辖区作为城市 规划区,完善优化城镇布局体 系。 市域
1993年
市区
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北京市区功能现状分布叠加示意图
城市中心区 功能过度集中
建国初期对城市总体 规划的研究:当时, 中外专家提出了不少 规划方案,对北京未 来的建设,提出了许 多的设想,最终确定 了把行政中心放在旧 城区的方案
巴兰尼柯夫方案
梁思成、陈占祥方案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旧 城 保 护 受到 极 大 冲 击
保护和改善首都地区的生态环 境。 保护古都风貌的原则、措施和 内容是可行的,必须认真贯彻 实行。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政治中心和文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 设步伐。 化中心的城市性质,提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认真组织总体规划的实施。 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实行“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
1993年总体规划
2002年规划建设用地汇总 与1993年总体规划对比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规模的 不断扩大,大城 市所存在的交通、 环境问题日趋激 化。
城市中心区过分 聚集,建成区的 扩展呈现不断蔓 延的趋势,原有 的单中心的规划 布局思想,“分 散组团式“的结 构模式、”环形 加放射“的路网 格局已经难以解 决新的城市问题。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93年总体规划所确 定的目标部分已提 前实现,规划空间 容量趋于饱和,难 以容纳新的城市功 能。 1993年总体规划预 计2010年全市总人 口1500万人,城镇 建设用地总规模900 平方公里左右。 2002年全市常住人 口达到1423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总规 模达到941平方公里。
1953年
1957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58年11月《北京市总 体规划说明〉,第一次 提出了“分散组团式” 布局原则和规划方案, 即将城市分割成20几个 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形 成由城市中心地区和边 缘建设区与他们之间的 绿色空间地带有机组成 的布局形势。在工业发 展上提出了控制市区, 发展远郊区的设想。 1973年《北京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方案〉,提出 新建工厂到远郊,市区 现有工厂挖潜,逐步建 设一批小城镇。
绿地不断减少
热岛效应加剧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户籍人口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空 间发展缺乏协调,人 口和产业在市区聚集 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 改变
GDP在市区和郊区地区将着眼于区域的城市 化发展和经济总体水 平的提高
京津冀地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与规模判断
部 分 大 城 市 用 地 规 模 与 人 口 密 度 比 较
巴黎
伦敦
北京
柏林
莫斯科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现状人口密度 适宜人口密度 2 容纳人口 124
二环内
2.74
三环内
四环内 五环内 六环内 北京湾 全市
市域 市区
1958年
1977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市域
1983年
市区
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明确了北京的城 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强调经济发展要适应和服 从城市性质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 工业基地”。第一次提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北京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03)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市域 市区
1953年11月《改建扩建 城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对古代 遗留下来的古建筑要区 别对待,有步骤地改变 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 创造条件。 1957年《北京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提 出为避免市区的人口过 分集中,城市布局准备 采取“子母城”的形式, 在发展市区的同时,有 计划的发展一批卫星城 镇。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分散集团式布局: 市区使城市的主体, 是按“分散集团式” 布局原则,由市区中 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 的北苑、酒仙桥、东 坝、定福庄、垡头、 南苑、丰台、石景山、 西苑、清河10个边缘 集团组成,规划城市 建设用地610平方公 里左右。
1993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四级城镇体系:北京 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 (即中心城市)、卫 星城(含县城)、中 心镇、一般建制镇四 级城镇体系布局。 两个战略转移:改变 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 在市区的状况,城市 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 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 移,市区建设要从外 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 移;大力发展远郊城 镇,实现人口和产业 的合理布局,进一步 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 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1993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93年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城市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北京面临新机遇期, 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 间。 经济增长、固定资产 投资、开复工面积、 建设用地供应紧密相 关。根据前13年固定 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 供应的关系,预测 2004年到2008年城市 用地规模为356平方 公里。 1993年总体规划预计 的2003年建设用地范 围为941平方公里, 事实上到2002年北京 已规划的建设用地就 已达到1600平方公里, 还不包括各区县拟新 增建设用地480平方 公里。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1991年到2010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93年
城市性质:北京市伟大社会主 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 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 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人口规模:2000年全市常住人 口1160万左右,流动人口200 完左右;2010年常驻人口 1250完左右,流动人口250万 左右。 用地规模:2000年全市城镇建 设用地750平方公里左右, 2010年达到900平方公里左右。 2000年规划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达到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 年达到610平方公里左右。规 划市区为104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