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风情之滦河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诉你个真滦河
滦河,是华北第二大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巴颜屯图尔古山麓,流经沽源县、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多伦县,复人丰宁县,至隆化县汇人小滦河,以下始称滦河。向南流经栾平、承德、宽城、兴隆、迁西、迁安、滦县、滦南、昌黎、乐亭,于昌黎县的刘台铺、乐亭县的兜网铺之间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河北省内长约600公里,河床宽500至3000米,流域面积540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最大泄洪量34000立方米/秒。滦河属山溪性河流,雨季河水暴涨水量较大,旱季河水暴落,河水澄清。支流主要有吐里根河、小滦河、伊马图河、武烈河、瀑河、老牛河、郁河、散河及青龙河等。
一滦河流域
早在4000年前,滦河两岸就有人栖居。滦河上游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而且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交往、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拓拔禄官将濡源以西划归亲辖之都,孕育了统治中国北方200余年的代合魏政权。辽保宁七年(975年)辽景宗与萧太后命在滦河上游西岸的凉陉构筑凉殿,以为纳凉之所;金世宗亦曾命在滦河上游的囫囵诺尔北侧建筑避暑“景明宫”。蒙古中统四年(1264年)忽必烈将滦河(上都河)上游北岸的开平府(今内蒙多伦县)加号上都,并在东西沿上都河建造行宫,曰东凉亭和西凉亭,成为第二个政治中心。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爱新觉罗·玄烨在滦河中游岸北营造热河行宫(避署山庄),辟为清廷另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滦河沿岸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于1898年出生在滦河下游右岸乐亭县大黑坨村。
1911年发生在滦州(今滦县)的辛亥滦州起义,是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白雅雨等,响应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组织的中国北方一次重大的武装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滦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革命根据地,很多有志之士为救民救国而壮烈牺牲。
1938年20多万人的冀东大暴动,首先在滦县的港北、高各庄、门庄、多余屯(今属滦南县)一带打响。1948年解放隆化战斗的关键时刻,战斗英雄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在滦河进入燕山腹地的隆化县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滦河沿岸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产生了独具韵味的民间艺术如乐亭大鼓、滦州皮影和评剧。民间剪纸、驴皮雕等艺术早已风糜国内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伯夷、叔齐、公孙赞、张觉、韩当、黄素志、萧显、史梦兰、成兆才、韩敬之等。
二滦河源头
滦河,古称濡水,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唐朝末期始写为滦。宋丁度《集韵》作双,其义为温水,因上游有众多温泉而得名。滦河上游称闪电河,其源流众多,形如闪电状态分布在广阔的坝上高原区。
关于滦河源头,历史上众说纷纭。北魏时期郦道远《水经注》述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陈祖缓《职方图考》及顾祖禹《方舆纪要》等,有滦河“出炭山东北”之说。《金史》、《元史》载“滦河金莲川中”。《潮朝通志》、黄彭年《畿辅通志》、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及王树桐《河北通志稿·水道篇》,清代和王申纂修《钦定热河志》中之滦源考,称滦河源“自独石外东北一百三十里牧场界内之巴颜屯图古尔山,左坳名达连图大巴汗,右坳名会伯勒图大巴汗,各有两泉涌出,四泉奔流,伏而复见,名都尔本诺尔”。中华民国十八年《热河省河流调查表》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记载滦河“源出独石口听马尼图山之北”。1982年版《辞源》称滦河“出察哈尔独石县东北黑龙山。”近年来一些内部资料又依据1978年版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更为滦河源头出丰宁、赤城交界山东猴顶山北麓等等。
1983年,河北省丰宁县地名办主任赵介民同志对滦河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而后写出《滦河正源考》(见《河北地方志》1986年第4期)一文。他认为上述各说均不能说出滦河真
正的源头。他断定:“滦河正源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骆驼乡孤石村东南部海拔2206米的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沟。东西相距300米有两口大泉,似一对孪生姊妹。离泉二里之遥,既可听到哗哗水声。
三滦河变迁
滦河进人燕山腹地,地势高峻,汛期洪水暴涨暴落,挟带大量沉沙奔腾而下。河床淤积,导致河流多次改道。故前人称滦河是“糠帮”、“沙底”的浪荡河。
据史料记载:“滦河在历史上的重大迁徙有14次之多,影响涉及整个冀东平原。”又据地质考古资料分析和卫星照片验证,滦河在3000年以前,曾由大黑汀向南,沿“照燕洲弃谷”经丰润的南观、崖口与还乡河汇流,再经铁厂、邱庄、左家坞,穿过丰润县城关归蓟运河人海,塑造了丰润、玉田南部平原,具有冲击扇形。扇轴长约70公里,扇北起丰润、玉田,西、南达现代蓟运河,东至现代之陡河,面积3000平方公里。晚更新世以来,滦河流域北部为持续上升的燕山山脉,南部系不断沉降的渤海盆地,由于控制河流走向的断裂带两侧不等速升降(掀斜)运动影响和受东侧清河溯源侵蚀袭夺,造成古滦河与清河的钓鱼岩老分水岭被夷平和照燕洲新分水岭的产生。古滦河由迁西改向东流与清河汇流,于迁安印子峪、西峡口一带南流,经迁安盆地,循现代沙河——小青龙河——溯河地区,于雷庄至滦县间进入山前平原,到柏各庄一带人海,塑造以迁安印子峪、西峡口为顶点的沙河、溯河冲击扇。轴长100公里,走向正南,北起西峡口,分布于整个迁安盆地和沙河、小青龙河、溯河地区,西至陡河,东界饮马河,南达滦南柏各庄,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到晚更新世末期,与清河汇流的滦河继续受地质构造的掀斜运动影响和青龙河溯源浸蚀袭夺,造成山东庄老分水岭的产生,滦河再次改道。由迁安县爪村一带改向南流,与青龙河汇流南流,于滦县、昌黎的横山出路,改向东南经昌黎的指挥、大夫庄、晒甲坨至团林一带人海。后又改由靖安、围杆庄、毛家河北人海。此次改道,塑造了滦河现代冲击扇(是以滦县为顶的冲击扇),走向南偏东,扇北起滦县,南达滦河口,西至滦南、东至昌黎,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到14世纪至19世纪滦河又由东改西,从滦县转向正南,于滦南县柳赞一带人海。在此期间,滦河下游河道,随水情的变化,仍有下述迁徙摆动:
元泰定元年(1324年)以前,滦河由滦南县马城向南流经长凝、高各庄,于柳赞人海。
元泰定元年至清嘉庆十六年(1324—1811年),滦河又东移经汀流河、庞各庄、新寨、古河,于捞鱼尖人海。其中清嘉庆十六年因“秋雨滦溢,城乡尽成泽国”,滦河再次东徙昌黎县境人海。
清嘉庆十八年至光绪九年(公元1813~捣83年),滦河由汀流河、乐亭、汤家河、胡家坨、聂庄、于董庄一带人海。
清光绪九年至民国四年(1883-1915年),滦河在现代河道左右摆动,即滦县——马城——汀流河——新集——会里——茹河——姜各庄——莲花池一带。但入海口尚变化频繁,直到1939年才经今日之河道人海口人海。昌黎县姜各庄一带村庄被隔滦河南岸,河上无桥不便管理,1949年12月将其划归乐亭管辖。
由于滦河河道变迁频繁,影响范围极广,仅滦南、乐亭、昌黎三县与滦河有关的地名如长凝、东沙窝、西沙窝、泡里(一溜十八泡积水成泡)、套里(南套、北套、崔套等。套:指滦河套)、老滦河底、小长河、小滦河、二滦河、古河、芦河、汤家河、黄口、冯哨、陈渡口、河南庄、毛河北、潘各庄(曾名“潘粮庄”)、围杆庄(原称“桅杆庄”)、小仓上、马坨店(码头店)等。
四滦河漕运
历史上,皇廷以水路运输粮秣以供应京师或接济军需,称为“漕运”。可供运输的河道叫漕河。向南运输漕粮,“自板城(今承德)散河(今迁西境内)一带,泛舟滦河,输归金京(金国到1153年迁都北京,此时金京尚在辽阳),而以锛城为栖粮之所。”但因滦河一直是由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