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立足岭南六十载创新之路忆峥嵘_广州市设计院建筑作品创作回顾

合集下载

广州建筑:创新践行新理念匠心锻造美景图

广州建筑:创新践行新理念匠心锻造美景图

广州建筑:创新践行新理念匠心锻造美景图刘启强【期刊名称】《广东科技》【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4页(P19-22)【作者】刘启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建筑股份)是由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建集团)发起设立,2010年8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大型国企。

广州建筑股份成立后,承袭了广建集团的建筑主业施工资质以及相关的建筑施工业绩,成为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与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

具备雄厚资质实力和出色工程建设能力的广州建筑股份,作为广州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在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有着极具优势的行业领先地位。

多年来,其匠心打造的精品项目在行业内屡获殊荣,其中,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的“鲁班奖”有2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有1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有26项……此外,广州建筑股份还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建筑业竞争力200强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广东省建筑业企业之首。

2019年,广州建筑股份的技术创新又结硕果,其主持完成的“复杂情况下结构高空提升及移位施工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不仅实现了工程技术难题的攻关,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还有力提升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近日,本刊记者针对该项目的成果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及成效进行了深入探访。

《广东科技》:请简述一下你们此次获奖的这个项目。

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我们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这个项目叫“复杂情况下结构高空提升及移位施工关键技术”。

这个项目主要是聚焦和研究结构重心与吊点中心大偏心等复杂结构以及场地受限或路径受阻等复杂情况下,机械化、自动化施工难以实施等行业共性难题。

我们经过不断攻关,最终形成了复杂情况下结构高空提升及移位施工的若干关键技术,实现了该类情况下结构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结构高空施工作业量大、施工环境条件恶劣、危险源多,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不易保证的不利局面,对我国量大面广的高空施工作业的安全、高效、经济、绿色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示范。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贾超;郑力鹏【摘要】Guangzhou is China's important industrial city, and is also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Lingnan.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local culture is a typical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s in Guangzhou.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sis the industry types, spatial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Lingnan features in Guangzhou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 from the viewpoints of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Then point out the region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 in Guangzhou.%广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文明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是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典型特色。

文章从自然、社会、文化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产业类型、空间分布、建筑风格与开发模式所体现的岭南特色,指出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岭南特色;广州【作者】贾超;郑力鹏【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7;TU-862012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通过的《亚洲工业遗产中国台北宣言》中指出亚洲工业遗产与当地自然资源、土地发展、风土经济的密切关系,强调工业建筑遗产地域性研究的重要性。

2023最新-工匠精神作文议论文【优秀8篇】

2023最新-工匠精神作文议论文【优秀8篇】

工匠精神作文议论文【优秀8篇】工匠精神的核心: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工匠精神作文议论文【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工匠精神议论文篇一在如今这个科技发展,向高层迈步的社会,我们齐奔富裕的“小康”目标。

可是城市的繁杂,让许多人抛弃或遗忘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大众面前,体现出敬业、刻苦、以逸待劳。

不光这些,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自然态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为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我认为乱干不如不干,乱干毁坏形象与道德,不干反倒是沉稳。

我的记忆中,工匠是一种低调艺术,它们隐藏自己的光彩,置身于幕后,显得默默无闻而不染风尘。

美术是人内在的体现,画出的不止是华丽景象,更将心灵的细节展现清楚。

画家在作画时会有情绪波动:他兴奋,狂躁,平静或悲伤中带着无奈·····都能隐约表达在纸上。

美术为视觉的满足提供一系列条件,高档次的美术更可以引发视觉冲击。

美术是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还能在平面内表现立体。

它可以夸张放肆,豪迈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丽莎》的画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结晶”,后无来者的骄傲。

为什么著名画家一直流传于世?因为他们有种对人生,对自己,对艺术的执著;他们满怀希望与热情,哪怕失望亦不会绝望。

画家们不光坚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开放自由的心。

心自由了,看他们作品的人才不会感觉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开阔,走入这个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说“工匠”精神包括:文学家赠予读者的修养品质,心理的改变和抚慰。

作家是文学的“工匠”,他们把每种感情、思想筑成文坛的殿堂,其中饱含丰富的知识内涵,有这些东西陪伴,灵魂不再寂寞空虚。

所以说作家和文学家是人心的“工匠”,他们给世人陈述爱和底线。

在这世俗纷扰的年代,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与外在,却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贵。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何镜堂作品欣赏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另外,何镜堂院士还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介绍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

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

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

2002年,何镜堂和倪阳副总建筑师承担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该馆选址于校园教学区的中心,位于东西两湖的交接处,视野宽广,环境优美。

何镜堂仔细研究了项目的条件,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透不宜堵”的设计策略,创作了一个玲珑通透,与周围环境和谐,有岭南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新建筑,建成后已成为全校师生聚合和交流的地方,并被评为建设部和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获得建筑设计的最高荣誉。

传承岭南文化 创新设计理念——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30周年作品回顾

传承岭南文化 创新设计理念——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30周年作品回顾
9 6一特 穑S p e c i a | M a n u s c r i p t / 南 方 建 筑 / S o ( J f h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2 0 1 3
李 炜
Li W ei
2 0 1 3年 1月 2 0日 ,广 州城 建开 发设 计 院 有 限 公 司 在 圣 丰 索 菲特 大 酒 店 举 行 3 O周 年 作 品 展 及 庆 典 活 动 , 华 南理 工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何 镜 堂 院 士 、 吴 硕 贤 院 士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郭 明 卓 大 师 ,广 州 市 建 委 会 副主 任 陈 亚新 、 科 技设 计 处 处 长 黄 熙 明 ,广 东 省 勘 察 设 计 行 业 协 会 郭 成 奎 会 长 ,广 州市 勘 察设 计 行 业协 会俞 公骅 会长 ,越 秀 地 产 相 关领 导 以 及 建 筑界 人 士 约 4 0 0人 出席 。 城 建 设 计 院 李 炜 院 长 在 致 辞 中说 : “ 过去 3 0年 ,城 建设 计 院 立 足 岭 南 ,汲 取 岭 南传 统 文 化 精 华 ,运 用现 代 科 技 手 段 ,不 断 创 新 ,将 ‘ 传 承 ’和 ‘ 创 新 ’有 机 结 合 ,I N ̄ ! E
新 ”有机结合 ,创作 了一 大批深受群众喜 爱的 场的 天河摇 身一 变成 为广 州现在 的城 市 中轴 井直通 中心花 园,并在地下二层种植树木直伸
作 品,为城 市建设 的发展做 出 了积极 的贡 献。
线和 商业及体 育 中心。第三个是 1 9 8 7 年对 面 地 面 ,形 成 立 体 绿 化 空 间 ,地 下 车 库 通 过 抬 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式经 营 的设 计 院 有限公 司。设 计 院 的诞 生,

弦歌不辍星火相传——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

弦歌不辍星火相传——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5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特刊04 官方网站序言 萧伯纳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要把它燃烧得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

”40年栉风沐雨,历任院长林克明、陈开庆、何镜堂以及众多老一辈华工设计院人肩负使命、树立航标,用实际行动探索并照亮了华工设计院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这是坚守初心、励精图治铸品牌的40年,也是一脉相承、开拓创新的40年。

而今,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正面临多元创新驱动的发展态势和现代化弦歌不辍 星火相传——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Passing the Torch, Burning Brighter: a Discu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UT Co., LTD. on its 40th Anniversary 倪 阳NI Yang[本文引用格式]倪阳.弦歌不辍 星火相传——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J]. 南方建筑,2019(5):04-06.摘要 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为背景,首先追溯20世纪50年代华工设计院前身及其发展历史,并系统回顾建院以来的文化传承、品牌塑造和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探索经历,对过去40年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作实践、历史成就等多方面进行总结概括,认为华工设计院在近40年的发展中,依托在思想、人才、团队、品牌方面的特色优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

其次,基于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从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等角度展望未来,进一步阐述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设计服务全产业链、探索工程设计新模式、抓住大湾区建设新机遇等4方面的战略选择与思考,系统描绘了华工设计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

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

不同地域的建筑师在功能与形式的处 理上有所不同。林克明在设计中注重 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同时追求形式 的美观和和谐。而其他地域的建筑师 可能更注重探索新的功能布局和建筑 设计语言。
与不同流派建筑师的对比
传统与现代
形式追随功能
林克明与其他流派建筑师在传统与现 代的取向上存在差异。林克明在设计 中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元素,同时融 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巧,实现传统与 现代的完美结合。其他流派建筑师可 能更注重探索现代设计语言和创新, 对传统元素的态度不同。
广州市杰出青年建筑师
林克明先生是广州市杰出青年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才华和成就 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06
林克明与其他建筑师的对 比分析
与同时代建筑师的对比
创作理念
林克明与同时代建筑师在创作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林克明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而 其他建筑师则更注重现代设计理念和技巧的应用。
林克明将西方现代建筑的设计 理念融入作品中,例如,流线 型的建筑外观、开放式的空间
布局和自然光的利用等。
中式传统建筑
林克明也继承了中式传统建筑的 特点,如,对细节的关注、对材 料的尊重和使用、对结构与空间 的和谐处理等。
融合创新
林克明将中西方的设计理念进行融 合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 风格。
注重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 与创作特色
2023-11-07
contents
目录
• 林克明生平及背景 • 林克明的建筑实践 • 林克明的创作特色 • 林克明的影响与贡献 • 林克明的成就与荣誉 • 林克明与其他建筑师的对比分析
01
林克明生平及背景
个人背景
1929年出生于广东 省广州市

作文范例凝固的历史 中国建筑故事

作文范例凝固的历史 中国建筑故事

凝固的历史中国建筑故事建筑是文化个性的体现何镜堂: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名城,文化是关键。

历史上有名的城市,比如巴黎、罗马等,GDP并不高,但对世界影响无法估量。

在文化传承中,建筑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兼具有实用性、可观赏性。

无论是古老的东方,还是发达的西方,一谈到城市文化,第一是看建筑。

好的建筑,会很快的成为城市标志。

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1970年代才建成,现在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标志。

所以我认为,首先,文化传承是人类应对自然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这东西丢了,就丢了根和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必须基于原来的血脉,否则就没有历史没有根。

汤国华:广州是有____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也应该有自己的固有特色,除非我们继续把我们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古村落全部推倒重建,广州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才会消失,但是这样做的话,政府和人民肯定不会同意的。

最近广州市政府指示广州市规划局成立“名城保护处”,就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认为处级单位级别还不够高,应该像十年前,名城保护办公室设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室内,权威性更大,保护力度更高。

王世福:比如周庄古镇,这座江南水乡古镇全世界闻名,但实际上作为苏州的下辖区域,周庄的GDP一直不是领先的,从经济效益而言,周庄并不是讨喜的孩子,但是从社会效益而言,周庄是苏州江南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黄斌:好的建筑,是有文化个性的。

一个地域的文化个性,可以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筑是一个重要载体。

优秀的建筑,能灵动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精华。

这种能体现文化精华的建筑,显然不是“罗马风格”、“意大利小镇”的拷贝,而是灵活揉入当地的文化风格、文化内涵的建筑。

建筑只有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个性、显示出地域文化的风貌,才能成为当地文化的标志。

现在很多的“洋”建筑、“洋”小区,设计者往往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抄他城、他国的风格,并没考虑到如何把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元素植入建筑当中,因此虽然在使用功能方面或许是合格的,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广州、岭南风格的建筑,而是摆放在广州的“洋建筑”,因此它们不属于广州。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摘要】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本文从岭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入手,探讨了其特点及风格,以及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同时还分析了现代设计在古建筑保护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互动关系。

最后展望了岭南古建筑的未来发展,并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古建筑保护与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岭南古建筑文化的重视,推动其传承与创新的进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岭南古建筑、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创新设计、历史背景、特点、风格、困境、挑战、现代设计、保护、互动、发展、和谐、重要性、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岭南古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岭南地区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独特风貌。

岭南地区自古就是华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秦汉时期起,各个朝代相继在此留下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建筑。

岭南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岭南地区开始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逐渐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格。

岭南地区的建筑多建于山水之间,在山水之间别有一番风味,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屋面上翘,檐口高翘,四角翘角,屋檐的全部部分都褶翘,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岭南古建筑不断演变,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

岭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中的体现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岭南古建筑中,传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更体现在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之中。

17立足岭南六十载创新之路忆峥嵘_广州市设计院建筑作品创作回顾

17立足岭南六十载创新之路忆峥嵘_广州市设计院建筑作品创作回顾

广州市设计院1952年由林克明先生受命组建,名称中没有“建筑”二字,而60年来却只涉猎了与建筑相关的设计工作。

在花甲之年,她依托岭南大地,敢为人先、善为人先,通过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里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

1955年建成的广州中苏友好大厦虽是一个与前苏联有关的展览馆,可展馆的建筑方案却完全是广州市设计院建筑师原创的。

林克明先生主持时提出:“不照搬北京、上海的建筑形式;少花钱、多办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方案设计得到了中苏双方的充分肯定。

林老总结时写道:“我们认识到展览馆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必须富有建筑艺术性和表达思想性,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着重平面布局和艺术处理;二是要认真掌握设计工程预算,在适当照顾美观、满足展出要求外,绝不容许铺张浪费;第三:展览馆要适合将来的用途并配合附近环境的整体美观。

”后来中苏友好大厦周边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新址,其美观、朴素、节约而又兼顾未来的设计原则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

1964年完成的广州友谊剧院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建筑设计作品。

时为院总建筑师的佘畯南先生提出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高大,要创新,要用低造价做出高质量作品的观点。

他制定了“分主次、压面积”;“实地看、压体积”;“讲实效、抓视线”;“求节约、优结构”;“精打算、细用料”;“利用岭南气候、组织特色庭院”;“为观众感受着想、从演出效果出发”等7项设计要点。

设计工作围绕“主要空间大气、一般空间紧凑”构思方案,依据“低造价、高质量”选择材料,从而设计出有岭南特色,紧凑、朴素、大方、整体性强的剧院空间。

友谊剧院作为国内剧院设计的典范,成为国内建筑教学实例和设计机构剧院设计的参照物。

1965年广州市设计院的技术人员硬是在没有技术标准更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条件下,完成了国内当时最高的高层宾馆设计,填补了国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的空白,这就是广州宾馆。

设计之初定为22层,后要求增加到27层,建筑高度达90m。

五十余载岭南建筑佳作迭出名动神州

五十余载岭南建筑佳作迭出名动神州

五十余载岭南建筑佳作迭出名动神州 2010年08月20日04:05 大洋网-广州日报《近现代优秀岭南建筑1949-1990卷》今日首发1949年~1990年,或许可以称为岭南建筑的“黄金时代”。

在这50多年里,北园酒家、山庄旅舍、友谊剧院、矿泉旅舍、白云宾馆……一座座将“建筑”与“园林”有机结合的岭南建筑,曾经独领风骚,与“京派”、“海派”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何其风流。

一部还原现代岭南建筑历史,再现岭南建筑辉煌的专著,《近现代优秀岭南建筑1949-1990卷》今日举行首发仪式,记者采访了该书主编石安海、林兆璋、陈泽泓。

文/本报记者倪明图/据《近现代优秀岭南建筑1949-1990卷》三大流派“岭南派”建筑与“京派”“海派”比肩1949年以来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筑界万马齐喑,设计思想还受到严重的禁锢。

但是在岭南,一种新的风格已在建筑师的笔下孕育。

北园酒家、友谊剧院、矿泉旅舍、白天鹅宾馆……岭南大地佳作迭出,名动神州。

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在该书序言中所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建筑师南下取经,“岭南派”建筑与“京派”、“海派”比肩,成为我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三大流派。

记者:为什么建国后50年,广东独领风骚,涌现了如此多优秀建筑?石安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大批留学西方或日本的建筑师,将当时国外最先进的建筑理念带回广东;再结合广东的气候、地理、人文特点,形成了具有突出个性的建筑风格。

改革开放和每年举办的广交会,促成广州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繁荣,广州还有陶铸、朱光、林西这些眼光独到、善于集结群英的“伯乐”。

北园酒家修建时,有人对这种设计作出批评,认为它太古老、太浪费,当时主持城建工作的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则坚决主张继续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都是集体创作。

而佘畯南与莫伯治两位大师的珠联璧合,成就了一批经典之作。

岭南精髓中西结合、古今交融但却不留痕迹这50年的岭南建筑师,无一不是既熟识岭南的风土民情和建筑精华,又善于从外国的遗产和当代最新成就中汲取营养。

广州:岭南园林的70、80、90__兼谈岭南园林特色____

广州:岭南园林的70、80、90__兼谈岭南园林特色____

李青(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055)LI Qing(Guangzhou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Guangzhou 510055,China)摘要:文章简要介绍1970、80、90年代广州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兰圃、草暖公园和珠江公园,回顾过往50年广州现代岭南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实践成果,并通过对这些园林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来追溯和探讨真正的岭南园林精神与特色。

关键词:岭南园林;兰圃;草暖公园;珠江公园;特色;广州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14-06收稿日期:2012-11-15修回日期:2012-12-07Abstract: The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Orchid Garden, Caonuan Park and Pearl River Park, which are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Guangzhou during the 1970's, 1980's and 1990's. It reviews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modern Lingnan gardens of the last 50 years in Guangzhou.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s of these gardens, it studies the truly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gardens.Key words : Lingnan gardens; Orchid Garden; Caonuan Park; Pearl River Park; Characteristics; Guangzhou 广州:岭南园林的70、80、90——兼谈岭南园林特色Brief Introduces of Three Modern Lingnan Gardens in Guangzhou and the Viewpoi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Gardens2012年金秋,在庆祝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广州现代岭南园林,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岭南盆景60年

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岭南盆景60年

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岭南盆景60年谢荣耀【摘要】岭南盆景经过新中国建国60年的发展历程,技艺风格日趋成熟,艺术成就斐然,先贤后秀辈出,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岭南盆景只要解决自身的不足,并得到政府的重视,就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成为一张享誉国际的岭南文化名片.【期刊名称】《广东园林》【年(卷),期】2010(032)001【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岭南盆景;艺术成就;发展展望【作者】谢荣耀【作者单位】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8岭南盆景创立于上世纪30、40年代,但真正成型并取得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岭南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以独特的技艺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享誉国内外,确立了在我国乃至国际盆景中的地位,并成为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1 技艺精益求精,风格日趋成熟1949年后,岭南盆景界同仁继承和发扬我国盆景的技艺传统,又融合中西技艺,兼收并蓄,推动了岭南盆景艺术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岭南盆景又锐意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总结了一整套完美的造型和枝法体系,并形成岭南清新、明快、鲜明的艺术风格。

1.1 近树造型,注重细节如果说,其他流派盆景注重远树造型,从大处着眼,表现古朴端庄,雍容凝重。

那么岭南盆景则以近树造型为主,注重细节,表现野趣自然,外秀内遒。

这种近树造型,主要体现在枝法上的精雕细刻。

岭南盆景的枝法多种多样,有鹿角枝、鸡爪枝、蟹爪枝、跌枝、垂枝、风吹枝、自然枝、回头枝、风车枝、旋枝等等。

根据不同的造型和主题运用不同的枝法,达到不同的效果(图1)。

1.2 蓄枝截干,浑然天成在制作技法上,其他流派盆景以缚扎为主。

而岭南盆景则以剪截为主,即以蓄枝截干作为主要的制作技法,这是形成岭南盆景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

所谓蓄枝截干,就是根据树胚和造型的需要,对树干进行裁剪,对枝条进行蓄养和截短,让其顶端萌发新枝,待长到大小合适再进行裁截。

传承岭南文化创新设计理念--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30周年作品回顾

传承岭南文化创新设计理念--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30周年作品回顾

传承岭南文化创新设计理念--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30周年作品回顾李炜【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2页(P96-97)【作者】李炜【作者单位】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620【正文语种】中文2013年1月20日,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在圣丰索菲特大酒店举行30周年作品展及庆典活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何镜堂院士、吴硕贤院士,广州市设计院郭明卓大师,广州市建委会副主任陈亚新、科技设计处处长黄熙明,广东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郭成奎会长,广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俞公骅会长,越秀地产相关领导以及建筑界人士约400人出席。

城建设计院李炜院长在致辞中说:“过去30年,城建设计院立足岭南,汲取岭南传统文化精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部级及市级优秀设计和研发奖项194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奖3项。

2012年获得广州市建筑类优秀工程设计奖数量名列全市第二位,绿色建筑第一位。

城建设计院的目标是发展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设计研究型企业。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前身为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设计室, 1988年改名为广州市房地产开发设计院,1997年改名为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建设计院”),1998年正式挂牌,成为广州市首家按现代企业模式经营的设计院有限公司。

设计院的诞生,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30年来,城建设计院立足岭南,吸取岭南传统文化精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城建设计院从成立之初就与广州的人居建设联系在一起,并且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壮大。

城建设计院成立初期,正好赶上广州市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建设计院抓住机遇,接连承接了三个有影响的城市规划设计。

浅谈岭南特色现代办公建筑设计——以广州无限极广场项目为例

浅谈岭南特色现代办公建筑设计——以广州无限极广场项目为例

浅谈岭南特色现代办公建筑设计———以广州无限极广场项目为例陈加鑫(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10)【摘要】本文以广州无限极广场项目为例,探讨结合岭南地域特色建筑设计。

旨在为现代办公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岭南特色;现代办公建筑;建筑设计;广州无限极广场【中图分类号】TU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9)05-0135-02引言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湿热,因此岭南传统建筑相对其它地区,建筑更注重通风、遮阳、避雨。

传统岭南建筑受地域文化及施工工艺影响,建筑功能、建筑用材和表现形式相对较为固定单一。

伴随20世纪引进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施工技术的历程,岭南建筑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出对功能的重视,以及对旧有形式的革新。

在当代经济、文化、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岭南建筑所面对的现代性表现出以下特点:建筑审美的多元化、个性化掩饰了传统与地域性特色,信息技术和传播效应改变了建筑设计手段和建筑存在方式,消费文化改变着建筑审美观念并影响到建筑创作,以及建筑创作由功能价值取向转向自然生态价值趋向。

1项目概况广州为绿色景观之城,也是休闲娱乐之城,是中国年轻人才的集聚地。

位于广州其腹地的白云新城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和商住新区,广州城市副中心。

项目地点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云城东路与云城西路之间,规划横五路南侧AB2910019地块。

地铁二号线从地下贯穿而过;该项目建成后一部分出租用于零售或餐饮等商业服务,其余70%为无限极总部办公场所。

层数为8层(局部为7层),塔楼建筑高度为35m 办公楼塔群组团;两层地下室均为停车场和设备用房。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5280m 2,总建筑面积为185643m 2。

其中计容总建筑面积为113200m 2;容积率为2.5,不计容总建筑面积为72443m 2(地下室两层),建筑密度为46%。

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
吴劲章;谭广文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9(025)010
【摘要】广州是岭南园林发展的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州先后建成了白云山山序旅舍、北园酒家、兰圃、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白天鹅宾馆中庭"故乡水"、芳华园、草暖公园、云台花园、粤晖园等一大批享誊海内外的精品庭园,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誉.使岭南古典园林"务实平和,开放兼容,创新求变"的造园理念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在造园实践中形成了现代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和艺术特色继承传统造园精髓,融汇中外优秀技法,布局灵巧别致生动,游线组织流畅舒展,建筑淡雅轻巧通透,室内室外景色交融,园林植物多姿多彩,构件工艺精美细腻,巧于因借善用资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吴劲章;谭广文
【作者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广州,510055;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
州,5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回顾和展望——"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学术研论会综述 [J], 杨峻岭
2.辉煌成就历史跨越——新中国成立60年淮河防洪工作回顾与展望 [J], 汪斌
3.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J], 刘雪梅
4.岭南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广州造园成就六十年回顾 [J], 吴劲章;谭广文
5.新中国成立60年汉中市柑桔产业发展成就与前景展望 [J], 丁德宽; 饶文轩; 敖义俊; 刘治才; 苏志玲; 王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市设计院建院60周年专刊”即将隆重推出

“广州市设计院建院60周年专刊”即将隆重推出

“广州市设计院建院60周年专刊”即将隆重推出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电气》
【年(卷),期】2012(031)005
【摘要】广州市设计院即将迎来她第60个生日。

rn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州市设计院沐风栉雨,承传统建筑之衣钵,摄古典设计之精髓;把握机遇,启现代建筑之门扉,引时尚设计之潮流,不断释放出强劲活力,展现其精彩魅力,为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页数】1页(P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岭南弄水60载巧筑广厦千万间——广州市设计院建院60周年专栏开栏语 [J], 赵力军
2.“广州市设计院建院60周年专刊”即将隆重推出 [J],
3.强力推进建筑设计院文化建设——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建院40周年的思考 [J], 高俊普
4.发扬特区精神建一流设计院——庆祝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建院十二周年 [J], 李国威;;
5.热烈庆祝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建院五十周年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攀高峰以铸辉煌搏劲弩以达远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岭南风格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的探讨

传统岭南风格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的探讨

传统岭南风格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的探讨才世伟【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于岭南传统风格元素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创新的应用问题,而且对于其中所存有的状况提出了相对应改善的策略,并希望能够对建筑设计人员于岭南传统风格在当代的建筑设计方面运用有一定启发.【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8(000)050【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传统岭南风格;创新运用;现代建筑【作者】才世伟【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 引言岭南建筑的文化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方面,大家不应当只是停留于建筑装饰外观上面,而应当更多的对文化当中本质的特点给以关注,并且更多根据岭南区域的环境特征、气候,于遮阳、通风、节能以及生态等多个方面来努力,建筑设计应当对自然环境条件保持尊重以及敬仰,并恰当有效地运用着当前高新科技工艺,充分应用着当前建材方面的长处,来创造出一个更加舒服宜人,以及与当代社会的生活习惯更加符合的居住环境条件。

2 岭南建筑的溯源岭南建筑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他的发展过程最远能够追溯至先秦年代,并且在之后持续发展壮大,至宋元年代岭南区域得到飞快发展,岭南建筑从西开始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地方特征,到了明清年代,岭南的建筑于建筑装饰、类型还有规模等多个方面均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在清末时期因为广州是对外的通商口岸之一,深深地受到外来文化作用,岭南的建筑当中出现大量欧洲人物的形象符号以及西方装饰的建筑材料元素,所以中西方的文化结合变成这个时期在岭南建筑中发展一个关键的特点。

3 国内的研究状况3.1 岭南传统风格于当代的建筑设计之中运用状况岭南建筑于历史当中历经多次变动,由具有江南特点建筑至与中西方的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并最终构成自己特色。

在岭南地区各地众多的竹筒屋、骑楼建筑、茶馆以及沿街的骑楼等是近代岭南建筑融汇之中西建筑文化综合创新的成功案例。

面向未来的岭南新建筑创作

面向未来的岭南新建筑创作

面向未来的岭南新建筑创作黄捷【摘要】历史上。

岭南人在岭南建筑文化上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从而使岭南传统建筑不断有创新的形态出现,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

岭南建筑从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按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变化,不拘泥传统形制和模式,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颖的形式,以体现时代气息。

因此岭南建筑文化总能开风气之先,不断创新。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1页(P45-45)【关键词】岭南建筑;建筑创作;建筑文化;传统建筑;社会生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作者】黄捷【作者单位】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0历史上,岭南人在岭南建筑文化上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从而使岭南传统建筑不断有创新的形态出现,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

岭南建筑从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按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变化,不拘泥传统形制和模式,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颖的形式,以体现时代气息。

因此岭南建筑文化总能开风气之先,不断创新。

设计展示其独特文化底蕴的岭南新建筑,离不开岭南地域文化原创性这一精神原点。

对地域文化的提炼、抽象和创新,是岭南建筑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精髓。

基于地域文化的岭南新建筑创作,就是要既立足于岭南,做到融会贯通、形神兼备,回归岭南生活世界;又不拘泥传统形式,勇于创新变革,以超越模拟的象征手法,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表达出地域文化的创新之美。

在其中多文化融合共生,给予人们以视觉冲击力和无限想象的空间,将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引入审美。

引发人们在岭南建筑文化背景下的共鸣,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获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体验。

基于自然环境的岭南新建筑创作就是将建筑师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用建筑语言表现出来,这实际包含一种回归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艺术情结。

将自然意象融入建筑的灵魂,在较深层次上探索和表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设计院1952年由林克明先生受命组建,名称中没有“建筑”二字,而60年来却只涉猎了与建筑相关的设计工作。

在花甲之年,她依托岭南大地,敢为人先、善为人先,通过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里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

1955年建成的广州中苏友好大厦虽是一个与前苏联有关的展览馆,可展馆的建筑方案却完全是广州市设计院建筑师原创的。

林克明先生主持时提出:“不照搬北京、上海的建筑形式;少花钱、多办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方案设计得到了中苏双方的充分肯定。

林老总结时写道:“我们认识到展览馆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必须富有建筑艺术性和表达思想性,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着重平面布局和艺术处理;二是要认真掌握设计工程预算,在适当照顾美观、满足展出要求外,绝不容许铺张浪费;第三:展览馆要适合将来的用途并配合附近环境的整体美观。

”后来中苏友好大厦周边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新址,其美观、朴素、节约而又兼顾未来的设计原则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

1964年完成的广州友谊剧院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建筑设计作品。

时为院总建筑师的佘畯南先生提出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高大,要创新,要用低造价做出高质量作品的观点。

他制定了“分主次、压面积”;“实地看、压体积”;“讲实效、抓视线”;“求节约、优结构”;“精打算、细用料”;“利用岭南气候、组织特色庭院”;“为观众感受着想、从演出效果出发”等7项设计要点。

设计工作围绕“主要空间大气、一般空间紧凑”构思方案,依据“低造价、高质量”选择材料,从而设计出有岭南特色,紧凑、朴素、大方、整体性强的剧院空间。

友谊剧院作为国内剧院设计的典范,成为国内建筑教学实例和设计机构剧院设计的参照物。

1965年广州市设计院的技术人员硬是在没有技术标准更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条件下,完成了国内当时最高的高层宾馆设计,填补了国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的空白,这就是广州宾馆。

设计之初定为22层,后要求增加到27层,建筑高度达90m。

剪力墙体系配合客房平面的使用特点,外墙窗带设计了既具遮阳挡雨功能、又让建筑外观充满韵律的横向窗楣板,使建筑既具时代感、又朴实无华,展现了现代派简洁风格的形象。

广州宾馆的建筑设计对当代中国高层建筑设计立足岭南六十载 创新之路忆峥嵘—广州市设计院建筑作品创作回顾技术进步和建设技术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

项目虽完成在动乱年代,但中国建筑师心中的现代建筑理想却没有泯灭,不论环境如何严峻,一有适当条件都会展露出来,这就是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

1970年初,周恩来总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借助广州毗邻港澳的优势扩大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的规模。

1957年建设的老展馆已不能满足扩展的要求,外贸部决定选址在广州苏展馆(即中苏友好大厦)周边的空地上建设新的广交会展馆,设计任务仍交由广州市设计院承担。

如何充分结合原有苏展馆的空间关系布置新展馆,是否应针对基地中城市道路特点设置多个出入口是决定设计的重点。

经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了“一”字形南向布置并留有较大广场的新主馆方案,其余附馆围绕苏展馆四周伸展分布,各展馆选择合适的部位设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接,方便人流从各馆出入,避免开闭馆时人流拥堵。

各馆之间形成若干个大小庭院,既解决了展馆内部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也增加了多个外部休息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主楼正面采用了全玻璃的外墙设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9个金色汉字在淡淡泛蓝的玻璃面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次最大面积应用的玻璃墙体,做法虽引起行内不同看法,技术上也不及现今的玻璃幕墙,却反映了那个年代建筑师对新材料、新手法、现代感的追求。

这块墙面深深地印刻在世人脑海,成了中国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技术、展示国人技术能力的窗口。

1979年春,广州市政府决定与港澳商人共同投资在珠江白鹅潭对面的沙面岛上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五星级宾馆,境外有人对国内建筑师能否设计出满足上述要求的建筑提出了质疑,建议国内外同时提供方案择优使用。

广州市设计院在佘畯南总建筑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基地环境分析,对宾馆客房层平面形式优化和比较,提出了从交通规划、空间布局、宾馆客房平面都优于境外设计师的方案,取得了全面的设计权。

198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真才实学才能建设四化”的社论,对广州院争得白天鹅宾馆设计权的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这个项目中,第一次把中国庭园搬进了国际化五星级宾馆的中庭空间,第一次在毗邻水边的超长建筑物中采用不设伸缩缝技术,第一次利用垂直送风系统减少层高而不降低使用净高。

佘总在他的回忆录中用端庄字体写下的感受是“白张南宁天鹅宾馆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品”。

作品的成功使广州市设计院蜚声国内,成为了当时4家国家旅游宾馆设计指导性设计院之一。

第6届全运会是首次在中国省会城市举办的全运会。

1984年春确定由广州市设计院负责天河体育中心项目设计,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郭明卓先生任项目总负责人,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这么重要的工程。

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确定了“搞大动作,不搞小动作”的建筑空间构思:大面积场地里独立布置3个场馆;大型体育场馆空间满足多种功能需要;大跨度、大悬挑结构和大墙面展现体育建筑的力感与动感;大面积开敞休息平台充分利用岭南气候优势;大草坪和大广场满足广州市民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

在上述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天河体育中心以简洁明快的建筑形式,开敞大气的空间环境,创造了具有极强时代感的新风格体育建筑,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

该项目1989年获得了国际建协体育和旅游建筑IAKS 奖。

1990年代去香港或国外参观,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发现,人家商业中心里“办公、购物、餐饮、娱乐”等样样俱全,而商贸发达的广州却没有一处这样的商业建筑。

后来,在天河新区建设一座多功能综合商业中心项目(天河城)落实下来,设计由广州市设计院承担。

郭明卓先生主持,他提出了在紧凑用地条件下结合商贸中心功能特点布置建筑的设计原则。

大型商场布置在用地三面临次要道路的南端,利于人、车流组织。

面向城市主道路的北部设置大片广场,商场北入口的东西两侧布置了超高层酒店和超高层办公楼,地下设计了多层车库并预留了与地铁接驳的通道,市民通过任何交通方式都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个建筑。

值得称道的是商场中部7层高的共享中庭,开阔、大气,天窗把自然光直引到地下1层,人流活动区环绕中庭设计,空间大、光线足,不吝惜空间,也绝不浪费面积,购物人流密而不乱,方向感明确。

这样的建筑设计,在1990年代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型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先河。

毛泽东同志逝世近30年后的2005年,国家决定在他故乡韶山修建一座遗物馆,用于收藏伟人留下的遗物。

项目被湖南省政府列为 “一号工程”,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力。

郭明卓先生率领着广州市设计院几位年轻的建筑师参加了竞赛并以对自然与人文的尊重,立足新馆与老展区的和谐,用现代手段演绎传统建筑元素的设计方案赢得了评委会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头名,并以此方案实施建设。

建筑物通过分散式的院落围绕立体主庭院布置,运用湖南民居中极具特点的双坡顶、风火墙、吊脚楼等元素构成展馆主调风格,采用轻型钢构、玻璃光棚等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使遗物馆通过对历史和环境的尊重,表达对伟人的缅怀,而又不失时代感和现代感。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中,一座600m 高、羊城人昵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进入了亚洲人的眼帘,她也是广州市设计院科技创新、中外合作的设计结晶。

2005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广州塔国际建筑方案竞赛,荷兰IBA 建筑事务所的概念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但这个方案技术不确定因素多、设计难度大、极富挑战性,技术设计的任务最终落到了广州市设计院的身上。

面对概念方案中未能解决的平面功能布置、消防安全与疏散、人员垂直交通、结构抗震与安全、台风作用与高空稳定等问题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技攻关活动。

为使不断扭转变化的建筑空间定位准确,运用了BIM 技术;为减少塔内筒体与塔外斜向钢柱之间的变形,运用了万向铰节点的自有专利技术;为减小台风时塔顶及天线的摆幅,保持室内稳定和舒适,专门研究开发了利用塔顶消防水池的减震控制阻尼系统。

完成设计这个工程,广州市设计院获得了十几项专利和发明,也使她步入了科技引领建筑工程设计的行列。

21世纪以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世界建筑工程领域内的主旋律,广州市设计院与美国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共同设计的广州珠江城项目以其绿色节能技术先进、运营期能耗低的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工程界的关注。

外方的概念方案中提出了18项节能技术思路,广州市设计院的设计团队认真分析了这些技术想法在广州地域条件下实施的可能性,否定了其中地热冷凝水冷却、太阳能集中器、现场热动力回收、产电单元、生物发电等7项技术,对在建筑物中设置风涡轮发电装置中风能利用和结构安全性、光伏板在建筑外墙设置的部位、高效率空调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配合、双层幕墙与日光控制的智能化、钢结构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均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符合国家规范要求、节能效率高的实施技术措施,完成了技术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再创新过程。

其中风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光伏板与外围护结构一体化、全螺栓超高钢结构体系等均为国际、国内第一次在高度超300m 建筑物上应用的先进技术。

2010年住建部将珠江城项目列入了国家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广州市设计院扎根岭南60年,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秉承岭南人求新、包容、务实精神,继承、创新、发展了岭南建筑的特有风格,并以大量优秀建筑作品影响着海内外。

老一代大师带领新一代接班人立足国情进行建筑创作,吸收国内外先进建筑科技求发展,每件作品都凝聚了设计院人的心血和追求。

林克明、佘畯南等创院、兴院的一辈人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精神、留下的建筑作品仍在深深地教育和鼓励着现今的设计院人,要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广州市设计院(广州,510620)收稿日期:2012-04-201952-19691 广州宾馆(1968年)2 中苏友好大厦(1955年)3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1959年)4 友谊剧院(1965年)4(1974年)(1984年)(1973年)(1974年)1990-20001 广东美术馆(1997年)2 天河城(1996年)3 广州购书中心(1994年)4 广州体育馆(2000年)1(2005年)(2007年)(2010年)(2001年)(2001年)白天鹅宾馆建设地点:广州沙面设计时间:1979年竣工时间:1983年用地面积:2.85 hm2总建筑面积:10万m2:1984年:1987年:54.5 hm2:12.5万m2毛泽东遗物馆建设地点:湖南韵山设计时间:2005年竣工时间:2008年用地面积:2.3 hm2总建筑面积:1.3万m2:广州海珠:2005年:2010年:17.5 hm2:11.4万m2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建设地点:广州萝岗设计时间:2008年竣工时间:2010年用地面积:6.5 hm2总建筑面积:13.0万m2太古汇建设地点:广州天河设计时间:2003年竣工时间:2010年用地面积:4.4 hm2总建筑面积:45.8万m2珠江城建设地点:广州珠江新城设计时间:2006年竣工时间:2011年用地面积:1 hm2总建筑面积:21.4万m2:广州珠江新城:2006年:2011年:2.1 hm2:9.8万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