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立足岭南六十载创新之路忆峥嵘_广州市设计院建筑作品创作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设计院1952年由林克明先生受命组建,名称中没有“建筑”二字,而60年来却只涉猎了与建筑相关的设计工作。在花甲之年,她依托岭南大地,敢为人先、善为人先,通过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里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
1955年建成的广州中苏友好大厦虽是一个与前苏联有关的展览馆,可展馆的建筑方案却完全是广州市设计院建筑师原创的。林克明先生主持时提出:“不照搬北京、上海的建筑形式;少花钱、多办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得到了中苏双方的充分肯定。林老总结时写道:“我们认识到展览馆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必须富有建筑艺术性和表达思想性,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着重平面布局和艺术处理;二是要认真掌握设计工程预算,在适当照顾美观、满足展出要求外,绝不容许铺张浪费;第三:展览馆要适合将来的用途并配合附近环境的整体美观。”后来中苏友好大厦周边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新址,其美观、朴素、节约而又兼顾未来的设计原则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
1964年完成的广州友谊剧院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建筑设计作品。时为院总建筑师的佘畯南先生提出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高大,要创新,要用低造价做出高质量作品的观点。他制定了“分主次、压面积”;“实地看、压体积”;“讲实效、抓视线”;“求节约、优结构”;“精打算、细用料”;“利用岭南气候、组织特色庭院”;“为观众感受着想、从演出效果出发”等7项设计要点。设计工作围绕“主要空间大气、一般空间紧凑”构思方案,依据“低造价、高质量”选择材料,从而设计出有岭南特色,紧凑、朴素、大方、整体性强的剧院空间。友谊剧院作为国内剧院设计的典范,成为国内建筑教学实例和设计机构剧院设计的参照物。
1965年广州市设计院的技术人员硬是在没有技术标准更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条件下,完成了国内当时最高的高层宾馆设计,填补了国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的空白,这就是广州宾馆。设计之初定为22层,后要求增加到27层,建筑高度达90m。剪力墙体系配合客房平面的使用特点,外墙窗带设计了既具遮阳挡雨功能、又让建筑外观充满韵律的横向窗楣板,使建筑既具时代感、又朴实无华,展现了现代派简洁风格的形象。广州宾馆的建筑设计对当代中国高层建筑设计
立足岭南六十载 创新之路忆峥嵘
—广州市设计院建筑作品创作回顾
技术进步和建设技术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项目虽完成在动乱年代,但中国建筑师心中的现代建筑理想却没有泯灭,不论环境如何严峻,一有适当条件都会展露出来,这就是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
1970年初,周恩来总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借助广州毗邻港澳的优势扩大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的规模。1957年建设的老展馆已不能满足扩展的要求,外贸部决定选址在广州苏展馆(即中苏友好大厦)周边的空地上建设新的广交会展馆,设计任务仍交由广州市设计院承担。如何充分结合原有苏展馆的空间关系布置新展馆,是否应针对基地中城市道路特点设置多个出入口是决定设计的重点。经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了“一”字形南向布置并留有较大广场的新主馆方案,其余附馆围绕苏展馆四周伸展分布,各展馆选择合适的部位设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接,方便人流从各馆出入,避免开闭馆时人流拥堵。各馆之间形成若干个大小庭院,既解决了展馆内部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也增加了多个外部休息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主楼正面采用了全玻璃的外墙设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9个金色汉字在淡淡泛蓝的玻璃面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次最大面积应用的玻璃墙体,做法虽引起行内不同看法,技术上也不及现今的玻璃幕墙,却反映了那个年代建筑师对新材料、新手法、现代感的追求。这块墙面深深地印刻在世人脑海,成了中国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技术、展示国人技术能力的窗口。
1979年春,广州市政府决定与港澳商人共同投资在珠江白鹅潭对面的沙面岛上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五星级宾馆,境外有人对国内建筑师能否设计出满足上述要求的建筑提出了质疑,建议国内外同时提供方案择优使用。广州市设计院在佘畯南总建筑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基地环境分析,对宾馆客房层平面形式优化和比较,提出了从交通规划、空间布局、宾馆客房平面都优于境外设计师的方案,取得了全面的设计权。198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真才实学才能建设四化”的社论,对广州院争得白天鹅宾馆设计权的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这个项目中,第一次把中国庭园搬进了国际化五星级宾馆的中庭空间,第一次在毗邻水边的超长建筑物中采用不设伸缩缝技术,第一次利用垂直送风系统减少层高而不降低使用净高。佘总在他的回忆录中用端庄字体写下的感受是“白张南宁
天鹅宾馆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品”。作品的成功使广州市设计院蜚声国内,成为了当时4家国家旅游宾馆设计指导性设计院之一。
第6届全运会是首次在中国省会城市举办的全运会。1984年春确定由广州市设计院负责天河体育中心项目设计,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郭明卓先生任项目总负责人,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这么重要的工程。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确定了“搞大动作,不搞小动作”的建筑空间构思:大面积场地里独立布置3个场馆;大型体育场馆空间满足多种功能需要;大跨度、大悬挑结构和大墙面展现体育建筑的力感与动感;大面积开敞休息平台充分利用岭南气候优势;大草坪和大广场满足广州市民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在上述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天河体育中心以简洁明快的建筑形式,开敞大气的空间环境,创造了具有极强时代感的新风格体育建筑,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该项目1989年获得了国际建协体育和旅游建筑IAKS 奖。
1990年代去香港或国外参观,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发现,人家商业中心里“办公、购物、餐饮、娱乐”等样样俱全,而商贸发达的广州却没有一处这样的商业建筑。后来,在天河新区建设一座多功能综合商业中心项目(天河城)落实下来,设计由广州市设计院承担。郭明卓先生主持,他提出了在紧凑用地条件下结合商贸中心功能特点布置建筑的设计原则。大型商场布置在用地三面临次要道路的南端,利于人、车流组织。面向城市主道路的北部设置大片广场,商场北入口的东西两侧布置了超高层酒店和超高层办公楼,地下设计了多层车库并预留了与地铁接驳的通道,市民通过任何交通方式都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个建筑。值得称道的是商场中部7层高的共享中庭,开阔、大气,天窗把自然光直引到地下1层,人流活动区环绕中庭设计,空间大、光线足,不吝惜空间,也绝不浪费面积,购物人流密而不乱,方向感明确。这样的建筑设计,在1990年代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型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先河。
毛泽东同志逝世近30年后的2005年,国家决定在他故乡韶山修建一座遗物馆,用于收藏伟人留下的遗物。项目被湖南省政府列为 “一号工程”,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力。郭明卓先生率领着广州市设计院几位年轻的建筑师参加了竞赛并以对自然与人文的尊重,立足新馆与老展区的和谐,用现代手段演绎传统建筑元素的设计方案赢得了评委会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头名,并以此方案实施建设。建筑物通过分散式的院落围绕立体主庭院布置,运用湖南民居中极具特点的双坡顶、风火墙、吊脚楼等元素构成展馆主调风格,采用轻型钢构、玻璃光棚等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使遗物馆通过对历史和环境的尊重,表达对伟人的缅怀,而又不失时代感和现代感。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中,一座600m 高、羊城人昵
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进入了亚洲人的眼帘,她也是广州市设计院科技创新、中外合作的设计结晶。2005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广州塔国际建筑方案竞赛,荷兰IBA 建筑事务所的概念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但这个方案技术不确定因素多、设计难度大、极富挑战性,技术设计的任务最终落到了广州市设计院的身上。面对概念方案中未能解决的平面功能布置、消防安全与疏散、人员垂直交通、结构抗震与安全、台风作用与高空稳定等问题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技攻关活动。为使不断扭转变化的建筑空间定位准确,运用了BIM 技术;为减少塔内筒体与塔外斜向钢柱之间的变形,运用了万向铰节点的自有专利技术;为减小台风时塔顶及天线的摆幅,保持室内稳定和舒适,专门研究开发了利用塔顶消防水池的减震控制阻尼系统。完成设计这个工程,广州市设计院获得了十几项专利和发明,也使她步入了科技引领建筑工程设计的行列。
21世纪以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世界建筑工程领域内的主旋律,广州市设计院与美国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共同设计的广州珠江城项目以其绿色节能技术先进、运营期能耗低的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工程界的关注。外方的概念方案中提出了18项节能技术思路,广州市设计院的设计团队认真分析了这些技术想法在广州地域条件下实施的可能性,否定了其中地热冷凝水冷却、太阳能集中器、现场热动力回收、产电单元、生物发电等7项技术,对在建筑物中设置风涡轮发电装置中风能利用和结构安全性、光伏板在建筑外墙设置的部位、高效率空调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配合、双层幕墙与日光控制的智能化、钢结构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均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符合国家规范要求、节能效率高的实施技术措施,完成了技术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再创新过程。其中风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光伏板与外围护结构一体化、全螺栓超高钢结构体系等均为国际、国内第一次在高度超300m 建筑物上应用的先进技术。2010年住建部将珠江城项目列入了国家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广州市设计院扎根岭南60年,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秉承岭南人求新、包容、务实精神,继承、创新、发展了岭南建筑的特有风格,并以大量优秀建筑作品影响着海内外。老一代大师带领新一代接班人立足国情进行建筑创作,吸收国内外先进建筑科技求发展,每件作品都凝聚了设计院人的心血和追求。林克明、佘畯南等创院、兴院的一辈人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精神、留下的建筑作品仍在深深地教育和鼓励着现今的设计院人,要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广州市设计院(广州,510620)
收稿日期: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