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课件 中图版选修4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课件 中图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7b091e245022aaea988f0fb4.png)
本 讲 栏
气候(q.ìhò酷雨u)寒林的地极区地或湿热的热带 分散稀疏
目
开 关
水文 .
干石旱灰缺岩水地地区区、沙漠边缘、向落对水比密源较集地大聚,集农,舍村相
多水地区,或容易遭受水 灾地区
在地势较高处建设 村庄,或在水中建 起水上村落
生产方式
草原牧区和一部分山区的 游牧生产方式
活动性的乡村聚落
第二十二页,共46页。
讲
栏
目 交通运输指
利于○33 人流和货物的集散、
开
关
向
利于○34 信息 的传播
○35 行政指向
政府的各种支持;政府本身也是比较大的
○36 消费市场 ,尤其是有助于第三产业发展
第十页,共46页。
自主(zìzhǔ)学习区
特点
原因
本 讲
○37 宗教 指向
与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有关
栏 目
赶集、赶摆及节庆大都约定俗成地
讲
栏 目
阶段
居住方式
开 关
⑨ 巢居(ch.áo jū)
树栖
生产力水平 采集为主
穴居
⑩天然(tiānr.án)洞人穴数增加扩和大活动范围
⑪原始乡村 聚落 房屋和村落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发展完善
乡村聚落
一、二次大分工及农 业现代化
第五页,共46页。
自主(zìzhǔ)学习区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1.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 骡、马。(赵树理《三里湾》)文章描述的集市类型是什
讲
栏 么?它具有哪些特点?
目
开 关
答案 “牲口市场在集市的尽头”是关键信息,说明该集
市并不是一个买卖牲畜的专业型牲畜市场,而是一个综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共18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共18张PPT)[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6bcb34700abb68a882fb37.png)
地势 海拔高 夏无酷暑
地 形
山岭
冬季风难以到达
冬无严寒
聚 落
条
形
件 坝子 内部平坦 便于筑城
成
雪山 形成河流 提供水源
案 例 三
塔克拉玛干沙漠
读图思考:
绿洲
1、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分布特点?
山地
山前冲积扇
2、图中绿洲地区聚落众多,主要 原因是?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地形特征:中间低四周高 聚落分布:串珠状分布在绿洲上 交通线路:环形并把城市串联起来
夏季风
的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 冬季风
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
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
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
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 分为三姑干流引入城中, 再分多股支渠流流贯大街
青藏高 原
丽江
小巷。
① 思考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②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还利用了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丽江古城
地区
山区 平原
地形 聚落规模 聚落分布 人口
地形复杂
小
空间分布 相对分散
少
平坦广阔
聚落分大布在山
间盆地或谷地
多呈团聚式、 棋盘式分布
多
凡立都城,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
半坡原始村落
①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如果你是村长的 话你会把村落布局在河流附近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雪山
融水
河流
内部沙漠 边缘高大山脉
节省建筑成本
冲积扇
绿洲
聚落
加强聚落间 的交流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山区、平原地形聚落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8efff3ce2f0066f53322bd.png)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⑪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⑫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⑬________迅速增多,⑭________空前增长,⑮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特点(1)受⑯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⑰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⑱________色彩。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中图版选修4城乡规划教案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中图版选修4城乡规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b00a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0.png)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概述乡村聚落是指以自然村、行政村、社区或者与之功能等同的单元为基础,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居住区域。
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受到了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类型,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典型案例。
二、乡村聚落的类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
按照空间规模可分为自然村、行政村、乡镇和县域。
按照聚落形态可分为“一圈一村”、集中式、串珠式和线性式。
1.自然村自然村是指在乡村地区,因为自然地理条件、人类社会历史和生产方式等因素而形成的居民聚居区。
自然村数量众多,面积相对较小,人口分布较分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形态各异。
2.行政村行政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基层政权机构的基本单元,通常由自然村、部分非农地区以及社区组成。
行政村包括了自然村和村落周边地区,是乡村聚落最基础的行政单元,各省、市、县、区和乡、镇可根据地方情况规定。
3.乡镇乡镇是乡村聚落的中心区域,是乡村社会经济的重要枢纽。
乡镇具有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多种生产、交流和生活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4.县域县域包括辖区内所有的农村居民点、乡镇、农业功能区、通讯、运输、市场、服务设施及其他区域,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行政单元,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乡村聚落的发展1.人口流动与规划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大量流向城市,同时农村的老年人口增长,导致乡村聚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国家加强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乡村地区经济振兴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它具有人文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传统文化深厚等特征,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中图版选修4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中图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e8314e676bd97f192279e9b1.png)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素材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 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选修4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共32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选修4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8d23cbd58fb770bf68a5533.png)
最理想的地形 高原山区 热带地区
平原
多分布在山间 的盆地和谷地
多分布在高原 地势较高的地方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而环境对人 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限度,一旦人 类活动超越这一限度,就可能会造成生 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尽 相同的,即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在城 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地区,环境问题的表 现有何不同。
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 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
夏季风 冬季风
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
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
分为三姑干流引入城中, 再分多股支渠流流贯大街 小巷。
青藏高 原
丽江
案例三: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山地
绿洲 山前塔冲克积拉扇玛 干 沙 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 丰富,交通便利………… 人类是在寻找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包括房屋建
筑的集合体,
云南吊脚楼
以及与人们 生产生活相 皖南民居
关的各种设
施。 练一练:以下事物属于聚落组成部分的是( )
①房屋 ②工厂 ③公园 ④商店
客家民居土楼 ⑤道路
⑥教堂
⑦广场
窑洞(地坑院)
半坡原始村落
河谷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 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选择理由:
河谷阶地 河漫滩
接近水源 不会被洪水淹没 地形相对平坦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可以利用水运
课后探究
作为13朝古都,相对于更加平坦开阔的郑 州刘邦最终为什么选择定都长安?
影响聚落的分布除了地形还有什么其他因素, 如何影响?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f7d5fe70ba0d4a7302763ac4.png)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3、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各自的特点本讲重点:1.影响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2.聚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形成本讲难点:城市的发展知识结构聚乡村聚落及其分布的特点落聚落的形成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形成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与城市的发展发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的主要特点展第一课时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聚落1.概念:2.类型和概念:(1)乡村(2)城市3.乡村聚落特点① 分为和两类② 规模、功能、对的依赖程度、流动性较③乡村聚落与周围的关系极为密切,如(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2.乡村聚落形态: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北方聚落系统南方聚落系统西部聚落系统住宅形式多平房,住宅有院落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帐幕式住宅规模、密度大型聚落、密度较小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小型聚落、密度最小聚落形式团状聚落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散居、流动性村落农业生产旱作为主水田为主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自然环境特征平原地区、河网较稀平原、丘陵地区、河网较密干旱、半干旱地区第二课时(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人为主体(非农业人口居住地)(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如高度集中。
(3)城市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大批。
(4)是一定范围内、、、、中心。
(5)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2.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补充):(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3.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功能也就是城市的作用,前面已经涉及到了,(请同学思考后回答),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各不相同,功能也是城市形成的原因。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3b788565ce050876321371.png)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⑪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⑫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⑬________迅速增多,⑭________空前增长,⑮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特点(1)受⑯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⑰________分布。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中图版选修4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中图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7c9c1808f705cc1754270941.png)
中图版选修4学案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知识预览答案:乡村聚落农业城市农业生产田野散布的居民点巢居穴居原始村落村落发展完善地形水源温度洪水社会经济文化集聚型团状耕作地区带状河道高地环状山区湖畔散漫型山区牧区商品交易城市乡村本地外地商品交换经济交往综合专业批发零售地域性周期性传统性自发性服务农民生活扩大商品交流引导农业生产学以致用【例1】关于乡村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沿河道、山谷发育的村落多呈带状B.我国华北平原的村落大多呈多边形C.河湖众多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圆形D.乡村最初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并靠近河流的平原谷地思路分析:乡村聚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从事旱作农业的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由于农耕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乡村聚落规模较大,大多呈多边形。
丘陵山区的聚落沿山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成带状,或若干乡村聚落沿河岸遥相呼应形成串珠状。
在一些平原地区,为接近水源,也沿河发展形成带状乡村聚落。
河湖众多的平原地区多形成分散型的乡村聚落,所以C项错误。
答案:C【例2】我国农村,南方的住宅房屋多斜顶,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大,多呈带状分布;而北方农村,住宅房屋多平顶,多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呈块状分布。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是____________的总称,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类。
(2)聚落是人类____________的产物,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
(3)我国南、北方住宅房屋顶部形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我国农村南、北方聚落形态呈带状或块状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述。
思路分析:乡村聚落的形态包括乡村民居的建筑特征和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两者都体现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独特性。
南方多雨,地形受河渠或丘陵分割比较分散,聚落沿河分布呈带状且规模小;北方降水少,河渠少,地形平坦开阔完整,乡村聚落可以向四周无限制扩展,所以面积较大。
化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
![化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c2c6e8581b6bd97e19ea0f.png)
1.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二、教材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册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打基础的一节,同时,该章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该部分内容与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的联系,给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基本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1.利用案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2.乡村聚落形态:【合作探究】对比不同聚落的特征?【教师总结】(略)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教师总结】(略)(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人为主体(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2.城市的形成:【合作探究】城市的形成原因【教师总结】(略)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四)世界城市的发展1.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质学案(共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质学案(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950b0bc033687e21af45a9c9.png)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通过案例材料,学会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分布、类型、规模及形成发展的影响。
【预习案】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来源: (阅读教材88到90页课文内容,完成自主学习填空)1.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
2.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和。
3.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____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空间分布聚落形态人口规模地区聚落规模平原地区集中呈型式丘陵和山区多呈状、状【探究案】案例1:黄河中游的原始村落——半坡村落(读课本P88阅读材料及图4-1和图4-2)(1)结合课本背景材料及上述图示,思考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2)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案例2: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读课本P89活动题2的材料及图4-5)丽江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坐落于丽江坝子的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她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诃、中河、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使丽江形成独具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
(1)从地形角度分析,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来源:学#科#网Z#X#X#K](2) 归纳总结: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案例3:中国现代村落材料一: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cd0d9a0b4c2e3f5627637a.png)
(4)图中村落在未来最难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 (5)如果未来丁形成城市,则其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
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 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
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1. 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 乡村——耕种,城市——上班 2、建筑等人文景观: 乡村——土屋,城市——钢筋水泥房 3、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乡村——差,城市——好。 4、其他……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镇)
中国
100万人以上
50~100万 人
20万~50 万人
6万~20万 人
中国人口:13亿
山间谷地和盆 地
干旱区 规模小而集中 点状、带状 泉水和河流附近 沙漠边缘绿洲
湿润区 规模小而分散
分散型
便于排灌,就近 管理
水稻种植区
交通发达 狭长,沿交通线
区
延伸
带状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临近交通线
商贸繁荣 区
规模较大
团状
商贸活动对人口 经济发达、交
的吸引
通便利地区
典例2 下列四幅图是“村落的四种平面形态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人口:2.47亿
美国
50万人以上
10万~50 2.5万~10 2500~2.5
万人
万人
万人
集市——城市
阅读:《我国早期的“村落”和“城市”》
城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课本中提到 的只是一方面,答案应该是多方面的,应 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古代城市规模小,四周多有城墙, 形态比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 主要职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共64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共6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4a29067c1cfad6185fa796.png)
(3)采猎文明时期,_山__林__ 、河湖沿岸、_海__滨__等地因 为接近天然的“食物仓库”,成为早期乡村聚落较 理想的场所.农业文明时期,便于耕作的__平__原__地区, 因适宜耕作而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 (4)_战__争___ 、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 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如传统的家族观念,导 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__同__姓__相__聚__的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的形成条件
城市形成的条件: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 的根本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 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这 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思考 1.平原旱作农业的聚落与丘陵地区的聚落形态上 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 平原旱作农业区聚落多形成团状,这是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乡村可向各个方向发展; 而丘陵地区,聚落多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成带状.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非农业
经济
人类社会 人类文明进步
乡村
集市
思考 2.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吗? 【提示】 商品经济导致集市贸易,集市的扩大和 发展形成城市,即集市说.早期城市大多是集市发展 而来的,但结合教材图1.11知道,城市的形成至少还 有其他三种可能,即防御说、地利说(靠有利的自然 条件和自然资源)和阶级说(阶级社会的产物).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1日星 期三2021/8/112021/8/112021/8/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
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
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
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
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
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两次世
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等。
二、村落的形态特征
1.村落的分散与集中
2.我国村落的区域差异
三、影响集市形成的因素
拓展延伸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种类也多,而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民居。
北京四合院:我国最典型的传统住宅;
江南水乡民居:小桥、流水、人家;
皖南民居:白墙黑瓦;
福建土楼:防御功能强大;
黄土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强而建;
蒙古包:适合草原上游牧。
反思: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引入部分就直接提出中心问题——乡村聚落的分布,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通过绘画、猜想、探讨等环节,逐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又回到中心问题,由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体系,巩固新知。
2.尽量让学生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判断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文地理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
一,如何培养?课堂学习是重要渠道。
所以这堂课教师讲解精当,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教师耐心倾听、适时点拨、恰当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发言采用轮换制,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效防止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
4.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
肯定性评价能维护学生敏感的心灵,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一种努力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