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

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等。

二、村落的形态特征

1.村落的分散与集中

2.我国村落的区域差异

三、影响集市形成的因素

拓展延伸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种类也多,而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民居。

北京四合院:我国最典型的传统住宅;

江南水乡民居:小桥、流水、人家;

皖南民居:白墙黑瓦;

福建土楼:防御功能强大;

黄土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强而建;

蒙古包:适合草原上游牧。

反思: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入部分就直接提出中心问题——乡村聚落的分布,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通过绘画、猜想、探讨等环节,逐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又回到中心问题,由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体系,巩固新知。

2.尽量让学生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判断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文地理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

一,如何培养?课堂学习是重要渠道。所以这堂课教师讲解精当,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教师耐心倾听、适时点拨、恰当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发言采用轮换制,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效防止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

4.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肯定性评价能维护学生敏感的心灵,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一种努力向上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