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d68c21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b.png)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潜山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类型研究
![潜山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类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5c10196c175f0e7cd137dc.png)
包钻 探 的 An观 6井 、 2 —2 井 投 产获 得 高 产油 An 4 6
量证 实 存在 剩余 油 。An观 6井投 产 初期 日产油 9 . 7 1 t以上 , 含水 , 积产 油 1. 4 0t 不 累 88 ×1 。
质 白云岩。 裂缝不发育 , 不具渗透性 , 分布稳定 , 在油
收稿 日期 :0 1 9 1 2 1 —0 - 8 作者简介 : 纪丽娜 (9 3 , , 17 一)女 工程师 ,0 0年毕业于大庆石 油学院 计算机应 用专业, 20 从事 采油设备 管理 工作 。
波及 , 部位 又无 生 产井 控制 , 高 其完 钻 两 口井 ¥ 1 1 — 6井和 9 —5井全 部 获得 高产 , 日产 量分 别 为 1 8/ 0 td 和 9 td 6/ 。所 以 , 为上 倾风 化壳 存在 一定 面积 和水 认
余油 ; ②受 低渗 透岩 块或 岩体 控制 的剩 余油 ; ③受 锥
概 括 为 四种 分 布类 型 : 受 潜 山几 何 形 态控 制 的剩 ①
潜 山面 上翘 部 位 或高 断棱 带分 布 复 杂 , 发 初 开 期水 驱难 以控 制 , 形成 剩余 油 富集 区 。如 DS B潜 山 油藏 呈 楔状 分 布 , 其上 倾 部 位 原设 计 井 网水 驱 未 能
间低油水界面控制的剩余油; ④受非渗透隔层控制
的剩 余油 。
驱程度较低 , 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剩余油量。
2 受 锥问低 油水 界面 控制 的剩 余油 ( 锥问 型一 种 )
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挖潜的技术——林樊家油田
![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挖潜的技术——林樊家油田](https://img.taocdn.com/s3/m/d7279d2f4b35eefdc9d33305.png)
2 剩 余 油 形成 与 分 布 的控 制 因素
Ng
剩余 油 的形成 与分 布主要 受地 质和开 发两大 因 素 的影 响与控 制 。 质 因素 主要 指 沉积微 相 , 地 储层 微
观特征 、 宏观非 均质 性 , 油层微 型构 造 , 藏构造 , 油 流 体性质 等 。开 发 因素主要 指注 采 系统 。各 种 因素 互
、尚油 / I 店田
: 鋈
/
田
滨洲 市
喜
‘~ r , J Ⅲ
钻遇馆 陶组油层 , 而发现林 樊 家油 田。经 过 2 从 O多
年的开 发 ,剩余 油分 布非 常复 杂 。剩余 油 的分布 与
沉积微 相 、 储层 非均 质 、 体非 均质 、 流 断层 、 开发 因素 ( 注采 关系 、 网部署 ) 井 等诸 多 因素 有关 , 因此 , 究 研 剩余油 分布 规律 , 充分 挖掘 油层 的潜 力是 十分 重 并
1 2
维普资讯
郭 丽 娟 : 余 油 分布 研 究 及 挖 潜 的 技 术 —— 林 樊 家 油 田 剩
沉 积 微 相对 剩 余 油分 布 的控 制 作 用 主要 表 现
为 4 面: 方
造。 钙质 胶结 的储 层在 酸性 地 层 水 的作 用 下 , 易发 容 生 溶解 、 蚀 作 用 , 溶 对储 层 的孔 隙结 构 有 改 良作 用 , 从 而成 为孔 渗性 良好 的储集 层 ] 。
Se 200 p. 8 V o1 22 N o. . 3
第2 2卷
第 3 期
剩 余 油 分布 研 究 及 挖 潜 的技 术
— —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50b60f7cd184254b35354c.png)
摘要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
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
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
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目录第1章前言 (1)1.1目的、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第2章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 (5)2.1基本概况 (5)2.2构造特征 (5)2.3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6)第3章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15)3.1沉积微相研究 (15)3.2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 (20)第4章储量计算 (27)4.1研究区储量计算 (27)4.2储量计算结果 (29)第5章开发特征 (32)5.1储量动用状况 (32)5.2生产历史 (35)第6章剩余油的分布 (39)6.1含水及水淹程度分析 (39)6.2剩余油分布及规律 (41)6.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44)6.4进一步挖潜方向 (46)第7章结论 (51)致谢 (51)参考文献 (52)第1章前言1.1 目的、意义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60%以上的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b4c66e381c758f5f61f67a7.png)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0.前言油藏在开发之前呈现动态平衡系统。
投入开发后,由于钻井、采油、注水以及注汽等开发措施,使得油藏变为动态的非平衡系统。
在这一非平衡系统中,部分区块或者层段驱替程度高、油汽采出程度高,而另外区块或者层段驱替程度低、油汽采出程度低,从而形成剩余油的分布。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成为了油田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1.剩余油的概念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发方式或者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者直流在油藏的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广义上的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通过对油藏的再认识或者改善油田的开发工艺措施、进行方案的调整而被开发出来,这部分称为可动剩余油;另一部分是当前的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层中的原油,这部分称为残余油。
故广义的剩余油包括可动剩余油和残余剩余油两部分。
2.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剩余油的形成可以从油藏的内部原因以及油藏开采过程中的外部因素来分析。
2.1油藏内部控制原因2.1.1 地质构造(1)构造控制剩余油的分布。
在油藏的不同开发阶段,构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和控制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油田的开发早期,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的控制。
油田开发中后期,背斜构造虽然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但微型构造对剩余油的分布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
(2)断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断层分为封闭性和开启性两类,封闭性断层附近往往是剩余油较富集区,开启性断层附近的剩余油相对贫乏。
原因是断层封堵致使采油井注水受效差,或者采油井单一方向受效,有利于剩余油富集。
由于断层的封闭程度不同,往往造成在封闭性好的断层附近有较多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
剩余油在封闭性断层附近及砂岩尖灭线附近相对富集,这些部位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高出同层位平均剩余油饱和度5个百分点以上。
2.1.2 油藏储层(1)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区。
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多油层间会出现层间干扰问题。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2121814fc4ffe473368ab80.png)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措施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08-257-01前言陆相沉积油田近90%采用注水开采方式,其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流体非均质、断层、开发因素(注采关系、井网部署)等诸多因素有关,高含水期的剩余油研究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
1 剩余油分布规律1.1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地质和开发两大因素的控制。
地质因素主要指沉积微相,储层微观特征、宏观非均质性,油层微型构造,油藏构造,流体性质等。
开发因素主要指注采系统。
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
1.1.1地质因素。
(1)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
沉积微相决定储集砂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因此也决定着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砂体内部构造;不同微相带影响井的生产情况。
(2)油层微构造和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不同的微型构造模式其剩余油富集程度和油井生产情况不同。
油层微型构造对剩余油的分布和油井生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调整挖潜对策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调整挖潜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6003643767f5acfa1c7cd21.png)
用三维 地震 精细 解释 、 约束 反演 、 储 层综 合分 析评 价等 技术 成果 , 保 持储 采平
发动态 , 逐 口井逐 个层进 行筛 选 , 对 小层进 行二 次评价 , 利 用油 井补 孔酸化 、 治
国 际上把 渗透率 在0 . 1 毫达 西至5 O 毫达 西之 间的油 藏界 定为低 渗透油 藏 。 随着勘探 开发程度 的不 断提高 , 开发动用 低渗油藏 成为油 田增储上产 的必经 之
配, 改 变长 期以来 区块地层 压力 、 油 井液量 、 含 水变 化后再 调配 的被动 局面 , 使 区块调配 超 前预 测 , 科学合 理 , 实 现区块 稳产 。
[ 苯键词] 低渗透油藏 ; 剩余油分布 ; 井网加密; 调整挖潜
中图分 类号 : T E 3 2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0 2 - 0 2 4 4 — 0 l
前言
注 采调配 工作 是提高注 水利 用率 的根本保 证 。 引入压 降叠 加原 理 , 指导动 态调
[ 摘 要】 低渗透 油藏 开发 初期 大部 分油 井都实 施 了压裂 投产 , 取 得 了较好 的生产 效果 , 然而 随着开 发时 间 的延长 , 由于人 工裂缝 闭合 , 加上前 期注 入水 质 不 合格, 地层堵 塞伤 害严重 , 注水 井欠 注 , 注水效 率低 , 地 层 能量下 降大 , 导致油 井产量 低 , “ 注 不进 , 采不 出” 的生产 矛盾突 出 , 开发效 果不理 想。 针 对 以上 问题 , 在 深化 剩余 油分布 研究 的基 础上 , 剖 析开 发矛盾 , 开展 工艺技 术的研 究 和调整 挖潜 , 实 现低 渗油 藏的高 效开 发 。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调整挖潜论文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调整挖潜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a2d2627e21af45b307a8f5.png)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调整挖潜对策摘要: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大部分油井都实施了压裂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然而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由于人工裂缝闭合,加上前期注入水质不合格,地层堵塞伤害严重,注水井欠注,注水效率低,地层能量下降大,导致油井产量低,“注不进,采不出”的生产矛盾突出,开发效果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在深化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开发矛盾,开展工艺技术的研究和调整挖潜,实现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井网加密;调整挖潜分类号:te327前言国际上把渗透率在0.1毫达西至50毫达西之间的油藏界定为低渗透油藏。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发动用低渗油藏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2010年胜利油田管理局局长孙焕泉指出:“我们技术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油田必须要瞄准低渗透油藏展开一场科技攻关会战,最大限度地解放资源。
”纯梁采油厂所管油田处东营凹陷边缘,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储层岩型复杂,渗透率差异大,尤其是纯化、梁家楼主力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地下矛盾日益激化。
近年来针对油田不同区块存在的问题及开发中暴露出的不同矛盾,突出科技在原油稳产与上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依靠科技寻找储量,深挖老油田上产潜力。
新区按照“新老结合、深浅兼顾、抓整拾零”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约束反演、储层综合分析评价等技术成果,保持储采平衡,为实现稳产和上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老区借助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精细油藏研究,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变换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运用“三分”、调堵等技术,加强攻欠增注和精细注采调整化解油水矛盾,自然递减率保持了较低水平。
加强相应技术工艺的攻关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工作,推广应用了大型压裂、大斜度井、裸眼完井、系列酸化、电热杆加热清溶蜡、系列防砂等科技工艺技术,实现油田特高含水期的良性开发。
1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1)局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
各主力油层剩余油细分到小层后,油砂体分布零散,注采系统不完善,注采井网不能很好地控制全部含油砂体,注水有效率低。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0bd59351e79b8968022682.png)
关键词 : 发 因素 、 开 剩余油 ; 分布 ; 富集 ; 影响 因素
.
剩余油一般认为是通过加深对地下地质体的认 识和 改 善开 发工 艺 水平 等 措施 可 以开采 出 来的 油 。 影响剩余油分布 的因素很多 , 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 因素和开 发 因素 。 质因 素主要 包括有 : 地 油藏 非均质 性、 构造 、 断层 等 。 开发 因素 主要 包括 有 : 注采 系统 的 完善程 度注 采关 系和井 网布 井 、 生产 动态等 等 。 生 受 产动 态 因素 影响 的剩 余 油 富集 区有注 水分 流区 ; 注 水二 线 区; 生产井 网稀 、 单井 控制储 量大 的井 区 。这 些井 区多 为高产 区 , 受人 为因素 影响大 , 但 情况经 常 发 生变化 。本 文主要论 述一 下剩余 油形 成与分 布 的 开 发因素 。 1 井网影 响 井 网密度 越大 , 水驱 控制程 度越 高 , 则注 入水波 及系数越高 , 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 , 不同的井网形式 其面积 注水 波及 系数大 小也 不一样 。在线性 井 网模 式下 , 如果 地层性 质沿 注入井方 向变 化很 大 , 甚至 则 在两 口注入 井 之间都 有可 能存在剩 余油 。剩余 油 富 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中线上。然而在四点面 积井网中, 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 , 剩余油可以存在 于 注入 井之 间的压 力平衡 区域 。 早 期 的各 种 实验 表 明 , 水时 七 点法 和五 点 法 见 面积波 及系 数较大 , 九点法 最低 。 反 当井 网不完 善或 不规 则 , 一套井 网开 采多个 油层段 时 , 或 加上油 层平 面 、 向非 均质 的影响 , 纵 则可 以形 成多种 形式 的剩余
水驱动态、 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 它控制着多孔介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bf006cb9ec3d5bbfc0a7406.png)
杨
摘 要
黎
山 东 ・东营 2 5 7 2 3 7 )
( 中石 化胜 利 油田孤 东采 油厂采 油二 矿
油田经过 多年 的注水开发,目前 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理论测算采收率 4 8 %, 仍有很 大的挖潜空间。本文
依托典型高含水断块精细地质研究工作 , 应用数值模拟、 密闭取心井总结、 新井测井及生产资料分析等分析手段 , 初步 总结 出高含水 油藏剩余油主控 因素及分布特征 , 并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措 , 水驱波及程度高, 水淹程 度高, 构造高部位非优势通道区域水驱波及范围小, J _ J u 之油气 向上运移,构造高部位剩余油较富集 数模各小层剩余含油 饱和度 图显示各层构造高部位剩 余油富集程度均高于构造腰
部 及低 部 位 。( 3 ) 对 于 边 底 水 能量 较 强 的 块状 厚层 , 油藏 平 面 剩 余 油 主要 受 储 层 韵 律 性 控 制 。正 韵 律 厚 层 底 部 水 窜严 重 , 注入水形成无功循环,油层顶部无论是构造高部位还是低部 位, 剩余油均较富集 , 底部水淹严重 。数值模拟显示正韵律油 层顶部剩余油整体富集 , 密 闭取心井 资料显示顶部仍有 3 8 - 3 % 取 得 较 好 调整 效 果 。 的厚度 驱油效率低于 4 O %, 进一步验证了正韵律层构造腰部 成功 率 , 及 低 部位 油 层 顶 部剩 余 油 仍较 富集 。 ( 4 )对 于 边 底 水 能量 较 3结论 弱的层状薄层,油藏平面剩余油主要受井网形式控制。注入 高含 水后 期 剩 余 油 的形 成 主要 与 注采 对应 关 系 、 大孔 道 、 水受井距、 产液强度、 平面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 沿压降较大 累积注入倍数、 构造、 储层 、 开发工程及油藏管理等 因素有较大 平面 上 动态 注 采 对应 差 、 受井 间 渗流 特 征及 大孔 道 等影 的优势通道水淹严重 ,非优势通道滞 留区剩余 油较富集 。非 关系 。 注水主流线位置, 测井 曲线显示水淹严重, 而低部位井位于注 响的滞留区、 绕流区、 起伏较大的微构造 高部位 。另外对油层 水非优势通道位置 , 测井解释为纯 油层 , 补孔生产综合含水仅 的认识 以及井 网因素未发现 的剩余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 ( 1 ) 改变液流方向是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的有效 2 8 . 9 %, 说明构造相对低部位非优势通道区仍有剩余油富集, 力。开发措施 : 途径。( 2 ) 挖 掘 油 层 内 部剩 余 油是 水 驱 稳产 的保 证 。 ( 3 ) 应用 水井排非主流线的井 间滞 留区剩余油较富集。
探讨疏松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对策
![探讨疏松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2bdc15d3c1ec5da50e270c6.png)
探讨疏松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对策[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孤东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本文总结了孤东油田七区西“三高”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关键词]构造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中图分类号:te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023-01前言陆相沉积油田近90%采用注水开采方式,其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本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63+4单元为例展开论述,该单元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流体非均质、断层、开发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剩余油研究规律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
1 地质概况七区西63+4单元位于孤东披覆构造东翼,含油面积9.58km2,生产层位ng上63+4或ng上63(ng上64),北片63与64大片连通,南片63与64之间的隔层发育,平均有效厚度8.8m,地质储量1674×104t。
属辫状河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具有高渗透、高饱和、岩石表面亲水等特征。
原始油层平均渗透率2000—4000×10-3um2,平均孔隙度33.5%,地下原油粘度77mpa.s,地面原油粘度800mpa.s,原始地层压力13.3mpa,饱和压力12.1mpa,地饱压差1.2mpa。
受构造控制,东北部有不同程度的边水存在,原始油水界面在1334m —1347m之间。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2.1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地质和开发两大因素的控制。
东辛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储层模式
![东辛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储层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4c64a77a26925c52cc5bf81.png)
随着断层夹角 的增大 , 部断层对原油 的控制 能力逐渐减弱, 腰 夹角处
存在 的剩余油逐渐减少 ,但对同一构造 高度处剩余油饱和度进行 比较, 显 然相对而言夹角处仍然含油饱和度较高, 即腰 部断层夹角仍然具备控制剩 余油 的作用。因此 , 断层夹角处于构造 腰部的剩余油 受断层夹角和构造高 部位双重控制 , 且夹角控制程度较高 。 2 4封闭型 断块油藏的剩余油 富集规律研究 . 封闭型断块指 的是 由 3条或 4条断层封 闭成 的断块油藏 , 根据东辛油 田实际存在的断块特点 , 将这 种类 型的油藏分为三类来 开展研 究, 即封闭 小断块 ( 三角形) 封闭小断块 ( 、 四边形) 较大断块 ( 、 四边形) 。工程 科 学 东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储层模式
张 开峰
( 胜利油 田东辛采油厂 东辛油 田是一个典型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断块油 田, 区发 育 2 0 全 0 多条 断层将油 田切割 成近 20个小断块 , 0 含油层 系多, 向上在第三 系地 纵 层有六套含 油层系 , 包括近 4 O个含 油砂层组 ,0 10多个含油 小层 ; 沉积类 山东东营 2 7 5) 5 2 5 入水沿主流线方 向突进, 在断层 附近存在有饱和度较 高的剩余油。 () 2 断层夹角位于构造腰位 井含水 9 % 断层夹角 为 4 0 时, 5度的断块 , 断层夹角处是剩余油高度富 集 区, 存在大量原油处于未动用 的状况 , 另外, 构造的高部位也存在含油饱 和度较高的剩余油; 当断层夹角 为 9 0度 时, 夹角对原油 的控制作用减弱 , 断层夹角处开始有注入 水波及 ,剩余 油饱和度在夹角处相对于夹角 为 4 5 度 的减少,但相对 于整个断块,断层夹角处仍 然是剩余 油高度 富集区 , 另 外, 构造 的高处也存在一 定数量 的剩余油; 断层夹角为 15度 时, 3 腰部夹角 处注入水 已经波及 , 但对比两侧腰部 , 发现夹 角一侧的腰部相对于另一侧 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可见腰部对剩余油还存在 控制作用 , 己相对减弱 , 但 另 外, 构造高部位也存在含 油饱和度处于初始状态 的剩余油高度 富集区 。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及控制因素综述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及控制因素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3446944767f5acfa1c7cd58.png)
剩 余 油 分 布 的 研 穷 方 法 及 控 制 因 素 综 述
宋胜男 张 亮 魏钢 从2 0世 纪 8 0 年 代 开 始 , 研 究 剩 余 油
等 常 规 测 井 方 式 。在 套 管 井 中 测 量 剩 余 油
自动 生 得 到 了发 展 ,并 出现 了分 阶段
油 藏 工 程 计 算 方 法是 定 量 计 算 井 点 剩 我 国各 大 油 田 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 国 内 利 余 油 的 重 要 方 法 之 一 .具 有 与 油 藏 的 生 产 用地 质学 的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剩 余 油 预 测 的 主 动 态 紧 密 结 合 .数 据 文 件 要 求 相 对 简单 ,
向 发 展 。 目前从 研 究 内容 上 剩 余 油 的 研 究 方 法 可 以 分 为 预 测剩 余 油 分 布 的 地 质 研 究 方 式 发 展 迅 速 ,c/ o比 测 井 、 中 子 寿命 测 发 因 素 两 个 方面 的 影 响 。 目前 国 内 外 的 学
方 法 、测 量 剩 余 油饱 和 度 的 测 井 方 法 、 油 藏 工 程 计 算方 法 和 油 藏 数值 模 拟 等 方 法 I ^ 】 。 1 .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的 研 究 方 法 1 1 预 测 剩 余 油 分 布 的 地 质 研 究 方 法
的 精 度 。在 构 造 研 究 方 面 自微 型 构 造 的概 并 得 到 不 断 的改 进 和 发 展 。胜 利 油 田2 0 01
念 提 出以 来 ,微 型 构 造 的 理 论 得 到 了不 断
的 完 善 和 发 展 ,方 法 得 到 了广 泛 的 应 用 。
态 资料 对 剩 余 油 进 行 了研 究 ,总 结 出了 1 0 种 剩 余 油 富 集 区 1 井 网控 制 不 住 型 :主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dd2d14ba1aa8114431d925.png)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摘要】关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认识,是科学合理制定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利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的分布是一种方便、经济,可靠的实用方法。
同时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的阐明,进而认识到剩余油分布的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的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储层1.利用河流成因储层的探讨1.1河流成因储层主要特征河流相沉积为陆相冲积环境的主导沉积,主要有辨状河和曲流河两种类型。
河流的水流属牵引流,碎屑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分选差至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1.2,粒度概率曲线显示明显的跳跃、悬浮两段型,并以跳跃总体为特征,悬浮物总含量为2%~3%。
其层理发育,类型繁多,包括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但以板块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一般有半数以上的层具交错层理。
细层倾斜方向指向砂体延伸方向,倾角15°~30°,由下至上层系及细层的厚度变薄、粒度变细,细层具粒度正韵律特征,层系厚度一般30cm或更薄,很少超过1m。
在河流沉积剖面上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下部,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上部,波状层理发育在剖面顶部。
河流沉积中,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砾石扁平面向上游倾斜,倾角约为10°~30°。
河床最底部常见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即冲刷面与底砾岩。
河流沉积砂体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中。
如辨状河心滩砂体,总是呈对称的透镜状成群出现,交错叠置,四周为泥质沉积所包围,显示河道的多次往复迁移。
曲流河边滩砂体则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凸岩沉积厚、凹岩砂体薄,平面上多呈弯曲的条状、带状,反映河道长期侧向迁移、加积的沉积特征。
河流沉积特征决定了其储层孔渗性较好,但平面及纵向上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油藏描述试题
![油藏描述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f537c3c1c708a1284a44a2.png)
研究生课程《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3分)1、油藏描述就是以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对方法和技术。
2、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和非均质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和非均质性研究。
3、油藏静态描述的核心是对进行描述和评价,研究储集体参数的空间分布。
4、是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5、研究是选择开发层系及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的依据。
6、是地下储层裂缝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7、储集体原始孔隙的和受沉积因素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选择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完全正确方得分,每条2分,共28分)1、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A、综合性B、逻辑性C、系统性D、预测性2、地应力的测试方法有:()A、微型压裂B、压力梯度法C、钻孔崩落法D、声发射法E、薄片法3、沉积相的直接标志主要有:()A、岩石学标志B、古生物标志C、地球化学标志D、地球物理标志4、微观非均质研究主要包括:()A、层内非均质B、孔间非均质C、孔道非均质D、表面非均质E、纹层非均质5、剩余油微观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A、层内非均质B、岩石润湿性C、微型构造D、毛管压力E、沉积韵律6、据裂缝与孔隙对储存油气及其渗流能力的相对关系,把有裂缝的油藏分为:()A、孔隙性油藏B、裂缝性油藏C、双孔隙度油藏D、双渗透率油藏E、裂缝非均质油藏7、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有:()A、机械压实B、化学压实C、胶结作用D、交代作用E、溶解作用F、充填作用8、除储层平面非均质外,油藏平面非均质还受()等的影响。
A、沉积环境B、井网形式C、注采工作制度D、断层封闭性9、剩余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有:()A、微型构造分析法B、油藏数值模拟法C、沉积分析法D、断层封闭性分析法E、油藏工程分析法10、隔(夹)层研究中,可从()等方面确定隔夹层标准。
A、厚度B、岩性C、电性D、流体性质E、物性11、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A、储层润湿性B、沉积相C、构造D、储层非均质性E、井网条件12、夹层对油层油水渗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其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等:A、延伸规模B、夹层厚度C、夹层密度D、垂向位置E、夹层产状13、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方法主要有( )A、测试B、数理统计C、经验统计D、泥浆侵入E、公式F、含油产状14、指出以下各微相带的储集体中吸水能力最强的三种:()A、心滩B、分流河道间C、河口坝D、决口扇E、边滩F、远砂坝四、名词解释(30分)1、成岩作用2、孔隙结构3、剩余油4、地应力5、断裂体系6、敏感性矿物7、油藏描述8、微型构造9、夹层10、层内非均质五、论述题(29分)1、论述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13516b1a37f111f0855b54.png)
(2) 亲油毛细管 亲油毛细管中,原油受毛细管壁吸附力作用而附
着在毛细管壁上。毛细管壁吸附力及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注入水驱替力的方向相反,因此,注入水驱替力不 仅要克服流体的沾滞力,还须克服界面张力,使得流 体驱替能力大大降低。注入水首先驱动毛细管中轴部 分的原油,而毛细管壁 的油膜较难被驱替,在 较细孔中及岩石颗粒表 面留下一层油,形成剩 余油相对富集。
(3) 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规律有明显的控
制作用。河流相中的河道边缘亚相、决口扇微相,冲 积扇相中的水道间微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道间浅 滩、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微相等沉积环境的储层岩石颗 粒细,这些边缘微相带的储层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 滩、边滩、沙坝等中心微相带储层的吸水能力低,因 此,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大,而边缘微 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 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夹层平面位置及油水井射孔方式
夹层位于注水和采油井中间:影响小 采油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注水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② 夹层垂向位置:位于正韵律储层中上部,影响最大; ③ 夹层数量: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 ④ 夹层面积: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
③ 复合韵律的厚油层 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2) 沉积构造影响驱油效果 大量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往往
会沿沉积层理中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 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的影响 也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因其基 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 透带,注入水易沿其快速推进,造成驱油效果差。尤其 是当注水压力过高,造成层理面开启,可能形成水窜, 致使驱油不彻底,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4fbbf97c1cfad6195fa7b3.png)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摘要: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为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骨架砂体主要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多为条带状分布。
结合储层沉积特点,根据砂体的成因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大型河道砂是沉积的主体,对油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小型河道砂次之。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是油田持续生产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1 区域沉积背景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主要包括三肇凹陷和朝阳沟地区,受西南、东北和北部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
泉头组三、四段发育独具特色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相[1],这种浅水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注入广阔的滨浅湖区形成的沉积体,在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中,以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而湖泊的影响较小。
因此,三角洲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河口坝较不发育,无深湖相、半深湖相泥出现。
根据砂体的成因和发育规模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
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注水油田开发到了中后期阶段,油藏内仍然有50%的可采储量,这部分剩余油将是油田开发的重点和精细挖潜的主要方向[2]。
剩余油分布的综合判断应全面考虑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3]。
2.1 地质因素(1)研究区的某一油层所处的相带位置、砂体成因类型、砂体宏观分布;(2)研究区砂体发育程度,井组中油水井的连通状况、层位差异;(3)砂体沉积构造、韵律性导致的渗透率差异、储层非均质性;(4)研究区区域性地应力方向、裂缝延伸方向以及油水井连通方向与裂缝延伸方向的关系。
2.2 开发因素(1)油水井射孔、压裂状况,砂体的注采完善程度;(2)油水井间距离,油水井排列方式;(3)注水井单层吸水状况、累计吸水量,油井单层产油状况、累计产油量;(4)井网调整、注水方式改变对油层水淹特征的影响。
3 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剩余油分布在静态和动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空间分布变得十分复杂。
江苏油田庄2断块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江苏油田庄2断块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85dc2e482fb4daa58d4be9.png)
道边缘 ,剩余油饱和度在4 0 %左右,而位于河道 中心的庄2 — 6 0 井 和庄2 — 4 9 井 ,饱和度则只有3 0 %左右 ( 图3)。
针对庄2 断块 已经进入注水开发 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等 难点 ,对剩余油分布模式和剩余油控制因素进行研究 ,为剩余油
的 分 布和 预 测提 供详 尽 的地 质 基础 。
影 响 庄2 断块 储 层 剩余 油平 面 分 布的 主 要地 质 因素 有沉 积 微
相 、断层 、微构造 等,动态 因素有注采井网完善程度等 。根据 以上影响因素 ,建立了庄2 断块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 :即边缘沉 积相带、微构造高部位 、封闭性断层附近和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地 区是剩余油富集的地区。
( 2 )微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庄2 断块主要发育正向 、 斜面和负向微构造 ,微构造高部位的剩余油饱和度比同一层其它 部位 的剩余油饱和度要高 。综合分析微构造图和剩余油饱和度图 发现 ,发育正向微 构造 ,剩 余油饱和度均 比该层平均饱 和度值 高 ,剩余油在该井区富集 ,在发育斜面微构造位置 ,剩余油相对
( 1 )边 缘 沉 积 相 带 剩 余 油 富 集模 式 ( 图2)。 沉 积 微 相 控
高成熟期 ,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采挖潜的主要对 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 、不再大片连续的剩余油 , 因此必 须更精细 、准确 的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剩 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基础上 ,认为剩余油的生成和分布主要受到构 造 因素 、沉积因素以及储层非均质性 的影响,构造 因素影响主要 通过断层和微构造控制剩余油分布 ,沉积韵律控制着剩余油纵 向 分布 ,有利相带 中剩余油储量仍然较高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油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是 注 水 开 发 油 田后 期 挖 潜 储 量 的 主 要
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5f5f136125c52cc58bd6be2e.png)
第 6期
大庆 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LO A I G N R LU IE ST O R A FD Q N O MA N V R I Y
V0 . No 6 1 31 .
21 0 1年 l 月 1
No e e . 01 v mb r 2 1
高含 水 期 剩 余 油 的影 响 因素及 分 布
1 13渗透率 ..
地层沉积韵律控制储层垂向渗透率变化 , 油层中的泥质或物性隔层使垂向渗透率产生差异 。由于层
75
内渗透率差异的存在 , 注入水沿着高渗透部位推进 , 难以波及低渗透部位 , 从而形成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 富集 。如 中 33 5井 的萨 尔 图第 二油 组 的 8小层 , 4— 砂岩 厚度 为 56 有效 厚度 4 4 为正韵 律油层 , 淹 .m, . m, 水 层测井解释结果表 明, 该层底部 13 .m的有效厚度 已高水淹, 顶部其余厚度未水淹 ; 该井的另一层 萨尔图
造。这种局部微伏构造在重力作用下对注入水在油层中的运动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 如果微伏构造 的高部 位没有井控制 , 就会形成剩余油。另外 , 由于封闭断层的遮挡作用 , 可造成局部注采系统不完善 , 使得断层 与注水井异侧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如萨尔图油 田中区西部的中 37 2 , 4 — 井 该井 因受断层遮挡 , 薄差油层
触 , 的与 废弃 河道 泥质 充填 物或尖 灭 区相 连接 , 有 这些 部位 及其 附近是 剩余 油 富集 的有利场 所 。大型河 道
砂 中的油层 , 由于砂体分布面积广 、 连通性好 , 平面上所有井几乎都 已不同程度水淹 ,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 体物性变差 的部位 ; 而分流河道砂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油层 , 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河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薄层砂或河道边 部物性变差部位以及那些呈孤立分散状且井网难以控制的小透境体中, 如萨尔图油 田中区西部中的 3 1 4一 检 7井萨尔图第二油层组的第 7小层 ( Ⅱ )该层砂岩厚度 0 5 处于河道砂 的边部, s 7, .m, 岩芯分析结果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摘要: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
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前言: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
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
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
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1.1地质条件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1.1.1构造条件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15 m左右,长度在500 m以内,宽度在km,因此,直接以油层顶面(或底面)实际资料绘制小200~400 m之间,面积很少超过0.32等间距(一般是2 m、4 m或5 m)构造图,即可消除常规构造图的弊端,显示出油层微构造特征。
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以后,油层的原始油水界面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
当开发进入一定程度后,原来的一个同一的圈闭内的油水界面将微构造分割成为不同的微型圈闭。
这时控制原油分布的构造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常规构造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而是微构造形态起主导作用。
所以剩余油分布在正向微构造的高部位见图1。
a.模型b.常规构造图c.微构造图图1具有局部高点的背斜构造常规构造图及微构造在注水开发时,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的低势区。
该类微构造在油气田开发初期,由于资料缺乏,不能被认识发现。
只有到油田开发中、后期,有丰富的资料,如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等的情况下,才能被发现。
该类微构造不管是分布在老井网之内还是未受老井网控制,均是挖潜的有利地带。
樊中海等人对双河油田进行研究得出位于小鼻状构造区的H421井获得一组油层厚度为26.0m,产油量11t/d,含水率为21%,生产效果良好。
而位于小沟槽区的H409井初始产油量5 t/d,含水率90%,生产效果差。
(2)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1.1.2沉积微相类型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对剩余油的影响表现在:控制注入水的运动轨迹;决定油层的水洗程度;控制水淹规律。
河道运移的向下侵蚀和叠加使得在不同时期形成极不规则的砂体沉积类型,关系也很复杂。
在两个时期形成的河道或者与低渗透薄砂岩层相接触、或者与废弃河道的泥质充填或尖灭区域相连接。
这些位置和附近区域都是可能富集剩余油的地带。
研究表明,在大规模河道砂岩沉积油藏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被部分破坏的地带,因为砂体大面积分布且具有很好的连通性,水平方向上所有井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水淹。
在水下分流沉积油藏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间薄砂岩层中的薄砂层、砂体物理性质被部分破坏的河道边缘、以及小的透镜状砂体 (这是通过井网很难控制的)。
(1)单层内纵向沉积相变侧缘相带易于形成剩余油: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侧缘相带井层吸水能力较中心相带井层的低,注入水在平面驱替过程中也首先沿中心相带窜流,造成中心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高;而侧缘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低,从而形成剩余油。
(2)单层内规模的平面沉积相变油层平面沉积相变所导致的平面渗流能力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发生绕流而形成水驱油非均匀性。
(3)注采层系规模内层间纵向的沉积相变在相同或相似注采条件下层间纵向沉积相变控制了油层层间剩余油分布。
这种层间纵向沉积相变实质上是不同时期不同沉积结构单元垂向叠加的结果。
1.1.3储层非均质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
(1)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韵律性、层内夹层、沉积结构变化导致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响单层垂向上注入水波及体积和层内剩余油形成分布的重要因素。
层内夹层对油层油水渗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其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夹层厚度、延伸规模、垂向位置等。
处于油层内上部的夹层对油水渗流的影响作用较小,处于油层内中部或中部上下的夹层对油水渗流的影响控制作用较大。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它控制水驱波及厚度,同时也是油田开发中层内矛盾的主要控制因素。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在单砂层规模内储层性质在垂向上的变化,是控制和影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中注入剂向上波及的体积的关键因素,包括层内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差异程度、最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和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以及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以我国东部某油田S23断块为例,该油田以正韵律沉积为主,反韵律和复合韵律沉积为次,具有强亲水润湿性,沉积相为滩坝亚相,包括坝间、坝边缘和坝主体三种微相。
从非均质参数看,由于变异系数(k V )、级差(k N )、夹层频率(F)、渗透率(K)、突进系数(k S )等在亚相的各个微相内参数值大小不同,变化也不同(表1)。
由表1可见,坝主体的非均质性一般较弱;坝边缘的非均质性较强;坝间砂体的非均质性最强。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程度不同而导致了储层在纵向上,自上到下微相类型各异,旋回、韵律性突出,影响和制约着储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模式。
正韵律的亲水油层,毛细管力向上,可使注入水由底部坝主体的高渗透率部位向顶部的低渗透率部位吸吮,从而削弱了重力作用,减缓了注入水的水驱速度;反韵律储层的顶部首先水淹,且水淹程度高;复合韵律储层的中部首先水淹,且水淹程度也高;顶部较底部的水淹程度低而使单砂层内的剩余油呈现不同的分布状况。
因此,经过水驱之后,该层位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坝主体(因为坝主体含油总量的基数很大,是主力含油区,经过水驱之后仍有大片剩余油存在),其次分布在坝间和坝边缘。
表1 滩坝亚相内各微相砂体的非均质特征(2)平面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是指由于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顶底起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一般,当砂体顶底组合为正向地层时,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②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③砂体的连通性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一般,砂体的连通性差,则剩余油相对富集。
以某油田23-46断块为例,其沉积相为河流相,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四个亚相,即河床亚相、河床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和废弃河道亚相,每个亚相又可划分为多个微相。
储层物性好,表现为高孔隙度、高渗透性的特点。
油田主力砂体延伸较远,砂体大片连通(图4,5),大部分砂体为条带状(长宽比为3~20),横向连续性中等。
同一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明显,位于河道中心砂体的物性好,厚度大,原始含油饱和度高,水相以快速非活塞式推进,水淹程度较高,水驱油波及程度高,经过多年的水驱之后,水淹面积大,含水饱和度逐年上升,剩余油相对较少;河道两侧砂体的物性逐渐变差,水相以低速非活塞式推进,水淹程度相对较低,水驱油波及程度不高,由于各沉积微相的差异造成平面上渗透率级差大而易使河道两侧形成“死油区”。
因此,河道两侧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和挖潜所在(图5)。
图4 某油田23-46断块一砂组砂体厚度(单位为m)等值线图图5 某油田23-46断块一砂组含油饱和度(单位为%)等值线图(3)层间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
一般在高能环境下形成砂体渗透率高,原始地质储量丰富,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量相对较少,而在低能环境下则相反。
层间非均质性是油田中宏观的、层次最低的非均质性,它是指各砂层组内小层或单砂层之间的垂向差异性,包括层组的旋回性、各小层或单砂层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夹层的分布等,是对一套砂泥岩互层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属于层系规模的储层描述。
它是层间干扰和单层突进(统称为层间矛盾)形成的内因。
以某油田23-46断块一砂层组为例,41小层砂体发育,31,21和11砂体发育的规模逐渐变小,41为主力小层,总体上一砂层组的层间非均质性很强(表2),各小层之间的隔夹层分布不稳定,纵向上积水差异大,从表2中可看出41,31,21和11的非均质性逐渐增强。
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反映了垂向上各小层之间的隔夹层分布、渗透率变化的特征(图2,3)及砂体发育的旋回性,因此,层间非均质性是造成垂向上层间油气分布不均、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不同的根本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知,11小层的非均质性最强,且砂体厚度较小,剩余油一般富集在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物性相对较差的区块。
21和31小层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砂层厚度不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剩余油零星分布在非均质性较强、物性相对较差的区块。
41小层的非均质性最弱,储层物性最好,水驱油波及的面积大,采出程度高。
表2某油田23-46断块一砂层组的非均质特征图2 某油田23-46断块一砂层组第一小层的渗透率图图3 某油田23-46断块一砂层组第二小层的渗透率图1.2开发因素剩余油的宏观分布除受地质因素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由于不同的开发条件导致油藏剩余油的形成。
一般而言,影响剩余油形成的开发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1.2.1 井网影响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剩余油的形成。
由于受储层分布和连通性的影响,在油层的局部地区无法形成较完善的注采井网;水驱油效率较低,从而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以零星分布为主。
注采系统不完善是指油层某一相对位置无采油井或注水井,使该位置处油层不能在很好的水驱条件下将油采出而形成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