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

合集下载

尚书的名词解释

尚书的名词解释

尚书的名词解释
解释一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

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
解释二
中文名《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1]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
《尚书》系后人伪作。

尚书的名词解释

尚书的名词解释

尚书的名词解释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也是古代文官的主要职位之一。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职责使命,以下将对尚书的名词解释进行详细说明。

尚书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起初指的是掌管官方文书的官员。

在秦代以前,尚书一词较为宽泛,可以指官署的主要文书写作员,也可以指出使外交的高级官员。

到了汉代,尚书逐渐成为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主要是书写和管理皇帝的命令、谕旨以及审阅后储刑等机构的书籍等。

尚书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并以其名义制定法律、章程等重要法规。

尚书除了在中央政府中存在,也在地方政府中设有尚书官。

这些地方尚书负责管理文书、记录地方事务、审查法令、处理司法案件等。

管理地方事务不仅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也是确保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的一个手段。

尚书的官位有五等:左尚书、右尚书、中尚书、尚书仆射、尚书。

其中,三府尚书(左右尚书和中尚书)地位最高,直接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尚书仆射负责处理具体的政务工作;普通尚书则负责书写和保存重要的政府文书。

尚书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作为国家统治机构的一部分,尚书负责监督、催促各级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和政策进行实施。

二是处理国家重要政务和军事事务。

尚书负责书写和保存皇帝的命令、谕旨,展开讨论和审稿工作,并及时向皇帝报告相关情况。

三是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

尚书作为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重要参与者,负责研究和撰写相关文件,确保法律条文准确明确。

四是记录和保存文献资料。

尚书负责记录各种政府文件、历史纪录、重要条约等,并妥善保存起来,以备后人参考和研究。

五是监督和评估官员的行为和表现。

尚书对各级政府官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根据表现给予奖惩并进行适当调整。

总而言之,尚书是古代官员系统中重要的职位之一。

他们通过撰写和保存重要的政府文书、参与制定法律法规、负责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等方式,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统一,确保政府政策的实施,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摘要:
1.尚书的定义与含义
2.尚书的起源和发展
3.尚书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4.尚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正文:
尚书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上起黄帝,下迄春秋,跨越两千多年,包括了虞、夏、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

尚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它主要是由官方收藏的各种文书、档案、诰命等组成,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统治者的言行。

随着历史的发展,尚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尚书已经成为了一部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的著作,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在古代文学中,尚书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上。

尚书的写作风格以记事为主,注重实录,同时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书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尚书的许多思想和观念,如“民本”、“德治”等,对现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启示
和借鉴意义。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尚书》原为甲骨文、金文、帛书,都是在泥版上刻写的。

西汉以后才成为今天的定本。

据说为孔子所编。

现存最早的《尚书》版本为清朝同治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次是日本内阁文库藏的日本天理大学文科本,还有西北大学和北京图书馆藏的清武英殿聚珍板残本。

此外,尚有流传于日本的残本数种,但内容不全。

《尚书》为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史事,因其多与历史有关而被称为古代史书。

尚书名词解释之一:“士”是周王朝的职官体系。

当时,有四种官职合称为“四士”。

其中“司士”是掌握文献典籍的官,《书序》里说他负责保管和掌握文献典籍。

另一种官职“大司马”专门管理武官。

《左传·襄公十四年》里记载晋国大臣赵盾说过“知武子帅四士伐,必取,获则舍之。

”司马这个官职掌管军事,能够训练军队,所以也叫“司武子”。

《尚书》中把“司士”、“司马”作为官名提出来,这可能表明“士”、“马”在当时曾经被看做贵族阶层的代称。

由于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因此一国的文字不同于别国的文字。

为了便于交流,也为了显示贵族身份,因此要由特殊人员来作“正”、“大”、“小”等名称,“士”就是最初用来称呼这些“正”、“大”、“小”的人。

这种情况后来演变为称呼有官爵的人为“士”,如:大夫、卿士等,当然,称普通男性居民为“士”这样的名称就太粗俗了,因此又产生了一种官职——士师。

士师的地位很高,对百姓的法律诉讼、婚丧礼仪进行主持。

所谓“五刑”、“五礼”、“五服”等制度也都与他们相关。

他们还具有批评政治得失、建议天子及大臣的权力。

尚书名词解释之二:“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尚书》名词解释之三:“惟二王是绍,惟予小子其迈”二王指禹和舜。

“迈”是大的意思。

《书序》里说舜王“友于兄弟,笃于亲,诗言‘允迪厥庶,乃心迪告’”,又说禹王“不能事上,天下共畔之。

”这句话反映了远古社会部落首领间相互联盟,相互依赖的状况。

因此,在《尚书》的《多士》、《多方》、《多丰》、《多胤》等篇里,记载了不少部落联盟的事迹,像舜的“六官”,禹的“五服”等。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尚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

在古代文学史上,尚书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政府高官的名称。

在文学作品中,尚书常常作为主角或重要人物出现,他们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例如,在《左传》中,郑庄公和他的母亲姜氏之间的故事,以及后来的三国时期,都有尚书的身影出现。

这些尚书的形象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次,尚书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尚书的作品主要是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如《尚书》就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尚书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左传》中收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其中很多都与尚书有关,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尚书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无论是作为官职名还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尚书的形象和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尚书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

尚书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

尚书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
尚书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一类正史。

它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包括帝王的事迹、政绩、政治制度、军事战争、官职等内容。

尚书这个名词本意为“上书”,是指所记录的历史内容是上往国君的奏章,意味着这类史书具有官方的性质。

尚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国史是由史官负责记录和编撰的。

周文王时,尚书具体成书的形式逐渐推进,周公旦被认为是尚书编纂的主要功臣。

他开始着手整理散乱的国史材料,将历代帝王的事迹、政绩等记录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尚书。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学科,主要探讨古代中国人如何对待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基础等。

在中国史学史中,尚书作为最早的正史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尚书的编纂和影响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他通过编修尚书,试图强化自己的合法性。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官方史书的集大成者,被视为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类正史,它具有官方性质,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学科,尚书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14年(前481)。

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

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

其中比事在对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

孔子修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来伸张“王道”。

书籍内容重人事,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他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

《左传》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1 《尚书》:《尚书》是殷代和宗周时期的历史记载。

具有鲜明的官文书性质。

在先秦被称为《书》,即上古之书之意。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其题材为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之分。

《尚书》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它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地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2 《今文尚书》:先秦时期的尚书,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后不存。

其时,有秦博士伏胜藏于避。

经秦战乱,伏胜寻找藏匿的《尚书》,由于战乱破坏独得二十九篇,实得二十八篇,由伏胜口述以方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因而被称为《今文尚书》3 《古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建自己的王宫,拆除孔子旧宅,发现用先秦文字即古字所写的《尚书》共四十五篇。

由于二者篇目数量不同,文字记载上有一定出入,因而被称为《古文尚书》4 《春秋》:“春秋”本是先秦时期人们对史官编写王室和诸侯国编年体史书的统称。

《春秋》是孔子在鲁国史官所修的编年史的基础上笔削整理而成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它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河,私人著述的风气之兴起,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运用属辞比事手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重人事而不重天命;贯穿尊王道思想。

但记事过于简略在记载上存在隐讳的地方损伤了历史真实性。

5 《左传》:《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汉代以来称《春秋左氏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著。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政治自然等事件。

它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撰学上有划时代意义;在叙述方面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带有政论特点;记载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情况,对民族关系的重视在中国史学的撰述上有开创性意义;在表述上具有艺术性。

6 《史记》:《史记》由西汉司马迁著。

《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体。

在历史编撰学上,五体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经济状况,政治斗争,学术发展,民族关系,外交变化,民族风俗等做了全面记载有机地融合于一部完整的史著之中。

《尚书》名词解释

《尚书》名词解释

《尚书》名词解释《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到了西汉时期,今文学派的代表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就把《尚书》所追溯的上限推到更为久远的时候。

东晋以后出现的伪书《古文尚书》又沿用此说。

但据其内容看,应该在殷商末年或西周初期写定。

因此,《尚书》实际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郭沫若、范文澜等主持校勘工作,编辑出版了《十三经注疏》。

《尚书》有很多版本,流传较广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种。

《今文尚书》相传为孔子编订,成书于鲁哀公元年(前478)至二年(前479),篇目和内容基本不变。

它根据传统解释的“五经”,即《诗》、《书》、《礼》、《乐》、《易》分为六类。

全书共一百篇,分别叙述尧、舜、禹的言论。

但各篇长短不齐,错简颇多,甚至连篇章次序都有颠倒。

故清儒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指出:“其中二十九篇当出于孔子之手,惟《尧典》、《皋陶谟》已见于前,知其旧矣;其余并当出于后人所依托,非孔子原书也。

”《古文尚书》相传为孔安国于西晋永嘉之乱中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至迟成书于东晋咸康七年( 341)。

该书共一百零五篇,除了十四篇重复外,其余皆完整保留了下来。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礼仪之邦”,具体可分为“雅”和“颂”。

“雅”主要歌咏王政德治方面的功业,是贵族祭祀祖先和进行政治活动的舞曲。

“颂”则包括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山川、农业收获、先王功绩等颂词,抒发对祖先的怀念,以及祈求丰年和天下太平。

一般来说,“雅”的形式比较庄严肃穆,语气崇高;“颂”的格调比较轻松欢快,语气灵活。

孔子曾精心挑选了一些颂[gPARAGRAPH3],加入自己的理解,写成《颂诗》三十一首。

其中有名的如《周颂·噫嘻》、《大雅·文王》、《小雅·鹿鸣》等。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件汇编,是由孔子编订,上述的内容由《虞夏书》《商书》《周书》构成,它详细完整的记录了殷商和周王朝的大事,编纂的形式上属于官方文件汇编。

不仅有了自觉地记载和保存意识,而且借鉴思想也出现了,表明史学意识的萌芽出现史学的厚积薄发,是历史意识的沉淀,也是经验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14年(前481)。

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

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

其中比事在对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

《世本》是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公15篇,记事从皇帝到战国末年,作者可能是赵国的史官,其体例包括:帝系、本记、世家、传谱、和氏姓、居作。

这是一部早已之佚的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体力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历史撰述,初步显示出先秦史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一种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人的一部编年史,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开创了编年记事通史的先河。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在魏襄王墓中,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史学史思考题(1)

史学史思考题(1)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主要名词:1、《尚书》《书》,汉以后称为《尚书》或《书经》,是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典”是重要的史事记录;“诰”是君对巨的训诫,“谟’是臣对君的谋画,“誓”是王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

《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

古文二十五篇,是伪书。

今文二十八篇,大部分为周史官搜集整理的文献和当时的—些记录。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3、属辞比事属辞比事出自《礼记.经解》里的“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是说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

属辞,指遣词造句,辍辑文辞。

比事,指排比史事。

4、《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历史。

19万字,篇幅是《春秋》的10倍。

《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史书。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75篇,共10万余字。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史学史名词解释1

史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内容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师词、策命、诰。

《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

今文《尚书》28篇,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修养。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③春秋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

④重人事而不宜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
尚书是古代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最早出现在《尚书》一书中,是西周时期的古籍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主要史书之一。

尚书是由西周君主亲自主持编纂的一部国史书,主要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有关国家管理的法律、制度等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过程中,尚书成为了后世编纂史书的重要范本。

后来的历史学家经常引用、注释和研究尚书,将其视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史学著作中,尚书的地位一直被认为是很高的。

尚书的特点是文风简洁朴实,内容详实翔实。

它以官方史料为基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材料的收集整理,力求真实性和事实性。

同时,尚书还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尤其强调忠诚、守纪、守法等价值观。

尚书对中国史学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后世史书的影响:尚书成为后世编纂史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史学著作的风格、内容和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2.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尚书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
材料的收集整理,影响了后世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倾向。

3.对历史观念的影响:尚书中强调忠诚、守纪、守法等价值观念,对后世历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总之,尚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