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李晓琳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12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在实地考察烟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措施,为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脱贫攻坚战胜利完成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时期的总抓手。
而“三农”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的实施,农村新业态、新环境的出现,对金融支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依赖程度日益增强。
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核心作用,打通堵点,全面提升金融支农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烟台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然严重
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发展时期,资金缺口较大,但由于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低,抗御风险能力弱,有效抵押资产少等特点,授信不达标无法取得信贷资金。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气候环境影响很大,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损失,加大其违约风险,导致贷款无法偿还。
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或者不提供资金。
所以农户贷款难,融资成本高,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支农激励政策不到位
由于农业资金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人口居住分散,单产单户较多,贷款金额相对偏小,金融运营成本高,需要有足够的财税优惠政策等相应激励机制,否则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难以向乡镇及以下地区倾斜。
1.不能有效分担农村信贷风险
商业性担保门槛较高、风险补偿机制缺失,为了控制贷款风险,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和民营融资担保公司未深入到农村乡镇地区,造成许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
2.缺乏农村中介组织和交易市场
尽管农村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林权等作为押品可以贷款,但由于目前农村土地、财产流转所需的登记、评估、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务尚不健全,导致发放规模有限。
3.缺乏顶层总体设计
央行、财政、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各自出台了不同层面支持“三农”的一系列发展激励政策,因缺乏顶层设计,难以形成政策合力效应。
(三)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1.有效需求不足和高风险仍是制约农险发展的重要因素
烟台地处丘陵地带,不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还是近年来发展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都没有成方连片,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其规模均较小。
由于对保险的认知不够和风险意识不强以及较高成本的保费支出负担,很多农户对农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对保险公司而言,基于成本和收益考虑,不愿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或者从这个行业中退出。
2.农险市场规模小、种类少,针对现代农业的保险缺位
开展农险业务多为政策性农险,如小麦、花生、玉米种植险,种猪、种奶牛、海参等水产品育苗养殖险等,商业性农险产品几乎没有,或者有相应产品但不开展业务。
一大批特色现代农业,如蔬菜大棚、大樱桃、蓝莓、草莓等种植业和猪鸡等家畜家禽等,农险几乎没有涉足。
以2019年为例,烟台市小麦承保面积125万亩,投保率为64%;玉米承保面积79万亩,投保率为34%;花生承保面积14万亩,投保率为10%;苹果承保2.12万亩,投保率仅为1%。
(四)城乡金融体系不健全
绝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市)以下没有分支机构,在乡镇布局的网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
许多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但其业务触角尚未下沉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
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缺乏,难以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产业振兴等多层次大规模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
(五)金融发展缺乏人才支持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套期保值的新型金融服务正在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例如期货、期权、对冲基金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互联网的大数据运用,改变了农村金融的传统经营模式。
出现了农村金融人才与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匹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造成金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许多信贷员文化水平
低、思想素质和经营理念等较差、老龄化的現状,造成创新工作能力和信贷投入的动力明显不足,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烟台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制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盘大棋,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协同发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与保障作用,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首先,在顶层设计“三农”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各级政府加强财税、金融、投资政策的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以激励为导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
如出台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种子研发,解决种业的“卡脖子”问题,打好种子翻身仗。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设,加大政策精准力度、务实推进金融改革,确保各项金融政策落地生根。
如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有效保障。
第三,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有序参与,有效化解农村市场融资难问题。
(二)强化金融服务“三农”意识
扎根于“三农”沃土,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是各级金融机构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责任。
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应强化金融服务“三农”的意识。
一是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将服务下沉到广大农村地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
根据乡村振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布设金融网点,深耕“三农”金融服务,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完善产业、行业金融规划,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二是建立与金融监管要求相一致的“放贷、愿贷和能贷”的长效机制。
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基础上,改变传统信贷模式,从过度授信的大企业及“僵尸企业”腾挪资金和规模,加大配置信用良好急需资金的“长尾客户”。
三是形成按制度办事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报告和责任追究机制。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
根据乡村振兴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适用性强、应用性广的金融产品,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金融需求,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1.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创新联动机制
根据不同资金需求,开发新型信贷产品。
针对产业需求,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享农场、共享农庄、创意农业等绿色产业特点,研发个性化、专属化的信贷产品,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和有韧性的产业链金融,与保险、期货合作,推动形成合作社、银行、保险、期货公司等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针对想致富的贫困户缺乏抵押物情况,探索“干部集体担保或党支部+农户分组互保”的双保险模式,支持农民创业;对于已形成产业链的农业,大力推广订单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针对农村消费升级新趋势,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等小额信贷产品等。
2.打造“金融+地方特色文化”的金融产品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采用PPP模式,与社会资本结合和担保公司合作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等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等。
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和开发支持村民文化广场、图书室、民俗博物馆、文化俱乐部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金融产品,积极研发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金融产品,满足“三农”发展融资需求。
针对龙头企业的需求,拓宽农业龙头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发行碳中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农业基金等新型融资工具,以解决较大的资金缺口问题;同时探索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防范经营风险、汇率信用风险等。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全方位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制定科学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方案,建立“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电子档案,对客户信用精准画像,建立“信用身份证”,健全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信用环境整体好转。
2.建立守信奖励和惩罚机制
对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等手段,维护农村金融活动秩序,对失信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使借款人不敢违约,杜绝“逃废债”、“骗贷”,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3.建立健全征信数据体系
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客户信用共享平台,共享金融、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等社会资源,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4.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民的金融素质
利用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采用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方式加大诚信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增强企业和农民的信用保护意识。
(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1.充分用足农业保险政策
在充分用足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上,做好农业保险宣传,加大农业、养殖业保险力度,提高承保覆盖范围,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承保人利益。
2.增设农业保险分支机构
鼓励在农村乡镇设立服务点,打通“金融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偏远地区服务覆盖面,完善赔付流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
3.创新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
保险机构应进一步创新保险产品,根据乡镇特色和不同类型的农村经营主体,打造出差别化的保险产品,例如针对烟台大规模种植的樱桃、蓝莓等果蔬产品定制新型保险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4.逐步实现农业保险险种现代化
乡村在变化,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涉農领域的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越来越强,保险产品就要因时而变,保险的范围也要不断增加。
在保障风灾、旱灾、低温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机安全保险、兽医责任保险、农房财产保险等产品。
逐步实现农业保险险种现代化,促进保险服务的开展。
5.推进农业保险经营机制转型升级
以服务“三农”为理念,快速建立防灾、减灾、赔灾和支持灾后再生产的新型保险经营机制,确保参保主体利益最大化,不断加强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
既要保自然风险,更要保市场价格风险。
6.推进农业保险与大数据融合转型升级
统筹运用农业大数据、农保大数据推进农业保险改革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加快数字农保、智慧农保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为乡村客户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等在农村金融方面的运用,农村金融人员的金融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培训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内生力量,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熟、路熟、地熟及人熟”的农村金融队伍,成为农户的好参谋和陪跑者,使农户熟悉更多的金融知识,享有更全面、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2.吸引农村青年返乡,成为新农村的接班人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
通过惠农金融工程,激发更多乡村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内生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即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注入了青春力量,又会助力金融发展。
返乡青年有知识、有智慧,见多识广,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金融服务有要求,因此有利于数字化金融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发展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金融重任在肩。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当担,农村金融要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效的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乡村战略实施。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金融一定会乘风破浪,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双赢。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本课题关于烟台农业数据、金融数据均来自于《烟台十三五成就巡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