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典型案例
高校辅导员工作典型案例(2030字)关键词:五育共融,五员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一、案例简介: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对青年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引领意义重大。
只有努力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真正取得实效。
近年来,X职院师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多形式、多层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案例分析:本案例的关键点在于明确辅导员在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用好德育、智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一切形式,抓好新生入学、大学各年级、重要时间节点、假期实践等一切育人时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思路举措:(一)坚持思想育德,当好理想“领航员”坚持将“德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第一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思想教育。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历阅历、群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每学期以入学、毕业、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为契机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讲思政课,组织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参加“青马”工程培训班、青年大学习、参观VR党史馆等。
在浸润式思想引领中,增强“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培养爱党爱国、情怀高远、知行合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坚持专业育智,当好文化“宣传员”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特点,大力弘扬“为人,为学,为师”的师范文化精神,实施传统文化传承、物质文化提升、行为文化塑造、文化活动繁荣“四大工程”,将师范文化充分融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合班混宿同管理,从学习、生活、文化融合等方面给予专业化的引导。
小议辅导员对藏族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工作
小议辅导员对藏族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工作西藏与四川的藏区是我国藏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藏区的教育条件由于受经济和地理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发展比较落后。
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诸如“内地教育援藏”和“9+3免费教育计划”之类的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并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来促进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自这些政策实施以后,无论是对藏区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维护藏区稳定和谐,促进藏区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而随着藏族学生进入内地学习而来的,就是对这些藏族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问题,从现状来看,在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上,至今都还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大家都在积极地探索管理和教育的方法。
一、藏族学生的个性行为特点1.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困难较多进入内地学习的藏族学生大多都被分插在汉族学生班中,这些分插进来的藏族学生中,有的成绩就比较差,部分学生眼中既无组织也无纪律,旷课、迟到等情况时有发生。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藏族学生在语言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尽管大部分藏区都已经实现了双语教学,但是其成效却不甚理想,很多藏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感知能力,还是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都要差很多,而进入内地学校之后,他们除了要学习新知识外,还要理解那些晦涩又难懂的语言文字,所以学习的难度自然也就增加了,这使得藏族学生们变得无所适从,所以只能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
2.个性比较鲜明,有多重压力一方面,大部分藏族学生受自然环境影响,性格都比较豪迈,也很喜好喝酒。
且常年受高寒气候的影响,这些学生在体貌上呈现出头发卷曲、皮肤黑和高原红等特征,很容易使其在群体中产生格格不入之感,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内地和藏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大,在刚进入内地学习时,这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醉氧和头晕等现象,再加上内地有些学校没有开设相应的民俗餐厅,很多藏族学生在饮食上也不是特别习惯,这又加重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思想和生活上的多重压力,使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育部_辅导员工作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本文将以某高校辅导员张老师的工作案例,展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和谐校园。
二、案例简介张老师,某高校辅导员,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张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以下是张老师在工作中的几个典型案例。
三、案例一:关爱学生,化解矛盾案例背景:某学院学生小李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导致情绪低落,与同学关系紧张。
案例分析:张老师得知情况后,立即与小李进行沟通,了解其家庭背景和困难。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张老师主动与小李谈心,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同时积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帮助小李申请助学金。
此外,张老师还组织同学开展关爱活动,帮助小李融入集体,改善人际关系。
案例结果:在张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小李的情绪逐渐好转,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最终,小李顺利度过困难时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四、案例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案例背景:某学院学生小王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
案例分析:张老师发现小王的情况后,立即与小王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
在得知小王的情况后,张老师及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小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张老师还关注小王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案例结果:在张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下,小王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五、案例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背景:某学院学生小张因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了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案例分析:张老师发现小张的情况后,立即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张老师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张老师还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做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演讲稿
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辅导员,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更要关注和关爱少数民族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首先,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心理特点都与汉族学生有所不同。
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做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
在学习方面,我们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在生活方面,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心理方面,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和关爱。
只有将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学生。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之,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用行动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智慧去推动他们的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 少数民族学生帮扶
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少数民族学生帮扶
案例一:
某大学的辅导员小李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注意到学校中有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小王,他来自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家庭条件相对较为贫困。
小李主动与小王交流,了解到小王心理压力较大,学业压力也很大,由于文化差异,他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也遇到了困难。
小李决定给予小王帮助和支持,帮助他顺利度过大学的学习阶段。
首先,小李与小王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他主动与辅导员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其次,小李向学校申请了一些减免学费和奖学金的机会,帮助小王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减轻他的负担。
同时,小李与小王积极合作,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解决了学业上的问题。
小李为小王提供了学习辅导和指导,帮助他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最后,小李还帮助小王参与了一些校内活动和社团,并鼓励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项目,提高他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小李的帮助和支持,小王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并获得了一些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小王自信心大增,也展现出了深厚潜力。
这个案例中,辅导员小李通过了解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困难状况,根据小王的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种量身定制的帮助方式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有效。
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学生为例
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学生为例摘要:本论文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通过研究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了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加强文化认同和优化交流的重要性。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了培育学生得先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民族团结意识,在工作当中针对不同民族特点要进行创意性的文化交流活动等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民族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体责任,也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工作是加强民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培养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重要条件。
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大学生最密切的教师行业,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最直接的媒介。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历来是自治区民族团结重要阵地,一向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在课程思政中重视民族团结政策,在平时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中都会融入民族团结意识教育。
本文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辅导员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例,指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问题归因,辅导员工作中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辅导员工作等内容来研究辅导员工作中如使各民族学生濡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指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问题归因(一)教育体制层面当前中国高校教育大多还注重知识传授,而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共同体意识方面还存在不足。
教育体制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和传承。
一些高校课程中缺乏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系统性教育,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认同感相对较低。
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理论专著今天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乔 冬(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成才对于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具有15年工作经历的辅导员视角出发,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就读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少数民族大学生;环境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8-0003-01 1.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辅导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1 环境陌生,对老师缺乏信任。
这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最先凸显出来的问题。
虽然通过内高班和预科班等形式,保证她们提前熟悉和适应内地的环境,但由于时间、空间、语言等因素,使得她们对于就读学校有着天然的不适应与抵触心理。
在这个不良心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对于整个环境的不信任,及环境中老师的不信任,导致学校、学院、老师的指令在其身上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学生主观不努力,而是客观地域差异导致的暂时性沟通破裂。
1.2 语言障碍,缺乏学习积极性。
她们只是在预科或内高班期间大量集中地接触和学习汉语。
而在此之前其汉语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在大学日常课堂上,这部分同学需要花费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听老师讲课,但老师的语速因人而异,很难让她们做到完全理解,无形中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久而久之,她们在学习上积累的疑惑就无处消解。
但是相较于环境问题,语言障碍是可以通过学生主观努力和客观行动来加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身为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的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文化差异,同学间关系不亲密。
在校园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下课时都是少数民族学生走在一起,其他同学走在一起;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自由分组时,也经常是她们自行成组。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同学虽每天都在同一教室上课,但两个群体间交流和沟通并不多,彼此间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少数民族管理工作典型案例范文
少数民族管理工作典型案例范文尊敬的领导:我大学时期参加了一项少数民族管理工作的实习项目,在此向您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该实习项目是在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担任班主任,目标是通过管理和教育引导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担任班主任的一年里,我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首先,我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
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倾听,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鼓励。
同时,我还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班级竞赛、班会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我发现许多学生在与主流学生交流、融入班集体等方面存在困难,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着疑惑和迷茫。
因此,我组织了一系列的心理课程和研讨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树立自信心,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技巧,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首先,班级整体的学业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许多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班级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学生们之间的友谊也进一步加深。
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自信地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针对性的调整。
其次,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境或其他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额外的关心和帮助。
在工作结束后,我参与了项目组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例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我在这个实习项目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对少数民族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将以这次实习为契机,继续关注和研究少数民族管理工作,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辅导员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案例以某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为例,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以期为其他辅导员提供借鉴。
二、案例描述某高校辅导员小王,在担任2018级某专业辅导员期间,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小王开展了以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小王通过班会、专题讲座、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分享成功创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小王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素养。
3. 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小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4.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小王在校内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如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实践的机会。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小王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三、案例分析(一)成功经验1.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小王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创新创业,提高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为后续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小王积极争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小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小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进步,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的需求日益增长。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随着新疆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到内地高校深造。
而这些学生面临着文化冲突、心理障碍、学习和生活压力等问题,需要专业的辅导员来帮助他们顺利融入校园生活。
2.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适应困难和心理压力。
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帮助和服务,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
3.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到来,使得校园里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可以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校园内的多元文化教育。
1.加强招聘和选拔学校需要加强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的招聘和选拔工作,设立专门的招聘渠道和选拔标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成为学生辅导员。
2.提供专业培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背景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针对性的培训班和学习活动,帮助辅导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
3.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邀请来自新疆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成功经验辅导员,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5.加强团队合作学校可以组建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辅导和服务。
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专业优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结语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探析【摘要】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工作中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公正公平、适当照顾、相互交流的原则;探索他们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设成长成才的环境;加强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等。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群体;融入途径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入学率逐年以较快的速度提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
高校中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一部分是按照国家政策高校招收的定向委托培养民族班大学生,另一部分是考生经过国家统招方式进入各高校的大学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汉族学生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但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更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表现高校大学生生源广泛,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大学生集中于此学习生活。
对我民族团结政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汉民族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显著: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求知欲、责任感,渴望成才,但往往容易采取全盘皆收的态度,对消极的思想文化有时缺乏必要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少数大学生往往容易陷入盲目崇拜之中,而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鉴别和采纳过程。
这对于他们个人思想文化水平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思想上的混沌不清。
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一些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言论煽动下容易情绪激动,被人利用。
第二,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但又会很容易因为缺乏沟通和换位思考造成一些小摩擦和矛盾。
教师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
教师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第一章:新班级的构建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一所小学里新来了一位教师叫李老师。
这所小学里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因此李老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在李老师的班上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
李老师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意识到民族团结对于班级的和谐非常重要。
李老师首先带领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制定班级文明礼仪,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拉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
李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加强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每个周四下午,李老师都会组织学生们一起举办“民族文化周”,让学生们能够展示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舞蹈、乐器等,继而让其他同学们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第二章:情景教学的妙用在李老师的班上,除了课堂教学,他还希望能够通过情景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历史课上,李老师不仅向学生们讲授汉族的历史,还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
通过宣讲展示不同民族的历史,学生们逐渐理解到这个地区的多民族共居历史,并且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每周会安排一节民族传统故事课。
每到这一天,学生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倾听不同民族传统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学生们渐渐地明白了中华民族的众多支系、众多的美德,长大了就明白身边同学不同民族的传统故事,敬重心里就生发出了尊重强大的力量。
第三章:班级团结的升华随着李老师的不懈努力,班级的氛围逐渐变得和谐起来。
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彼此之间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学校举办的文艺节目,班级的不同民族学生们能够积极的融入其中,一展风采,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魅力。
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还自发地带领父母和家人互相走进彼此家时的居所,一起参加民族习俗庆典等活动,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能够感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尊重和友爱。
不论是背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或者是文化差异,都没有成为阻挡沟通的障碍。
如何在班级中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校园?
如何在班级中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校园?一、尊重多元文化在班级中,每个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
因此,尊重多元文化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首要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多元文化的尊重:1. 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2. 在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化。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经验和故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建立平等关系在班级中,每个同学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建立平等关系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平等关系的建立:1. 制定明确的班级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决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
三、提升民族理解提升民族理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不同民族的理解: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跨民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3. 鼓励学生参与多元文化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加强社区合作加强社区合作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社区合作:1. 组织班级之间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2.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在服务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和支持班级的民族团结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1. 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通过协商和妥协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辅导员工作案例用爱暖心,去除自卑
工作案例:用爱暖心,去除自卑一、案例背景小李是一名大一新生,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小李一直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善言辞,难以融入集体。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和人群,小李的自卑心理愈发严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案例分析小李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评价过低:小李常常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信心严重不足。
2. 社交障碍:小李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拘谨、不自在,甚至出现回避社交场合的情况。
3. 学习压力大:由于家庭期望和自身要求过高,小李在学习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一步加剧自卑情绪。
三、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小李克服自卑心理,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 倾听与理解:我经常与小李交流,耐心倾听他的心声,了解他的困惑和压力,让他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
2. 鼓励与支持:我不断给予小李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升自信心。
3. 指导与协助:在学习方面,我给予小李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协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减轻学习压力。
4. 搭建平台:我组织班级活动和团队项目,让小李有更多机会与同学交流互动,锻炼社交能力。
5. 家校合作:我主动与小李的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和期望,共同关注和支持小李的成长。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的自卑心理得到明显改善:1. 自信心增强: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信心得到提升。
2. 社交能力提高:在团队活动和交流中,小李表现得更加自如和积极。
3. 学习成绩提升:通过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小李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4. 心理状态改善:小李的自卑情绪得到缓解,心态更加积极向上。
五、案例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于自卑等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我们要以爱暖心,用真诚的关心和理解去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完整版)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
(完整版)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1. 背景介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由于语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面临着较高的辍学率、困难就学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以期给更多的地方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2. 教育案例描述该案例发生在西部某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针对当地藏族学生的教育问题。
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资源不足,语言交流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藏族学生的研究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联手展开了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计划。
2.1. 多元化教育资源首先,该计划通过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集中的教育资源。
例如,在藏族聚居区建设了藏族学校,提供与当地文化相符的课程,并聘请了专门的藏族教师。
同时,为了加强藏汉双语教育,还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2.2. 定制化课程设置其次,为了适应藏族学生的特点,该计划定制了一套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开设藏语、藏文、藏医等专业课程,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提供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课程。
2.3. 建立综合支持体系此外,为了确保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该计划还建立了一套综合支持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基金,用于改善教育资源;培训了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建立了学生奖励制度,鼓励他们取得更好的研究成绩;同时,与当地社会、家庭密切合作,形成了教育家庭共育的良好氛围。
3. 教育成果评估通过该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计划,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辍学率显著下降,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学生的研究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方面。
最后,近几年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事例分析3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事例分析3篇一、前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民族学生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情况,我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一:某民族中学1. 学校基本情况该校是一所民族中学,学生来自多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为主。
学校现有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
2. 民族团结进步事例(1)学校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知识竞赛、民族舞蹈比赛等,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传授各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学校教职工队伍中,各民族教职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 分析与启示该校通过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注重课程设置以及强化教职工队伍的民族团结,形成了一种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
这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即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与团结。
三、案例二:某民族小学1. 学校基本情况该校是一所民族小学,学生来自多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为主。
学校现有学生600余人,教职工80余人。
2. 民族团结进步事例(1)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融入民族特色,开设了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绘画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传承各民族文化。
(2)学校定期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文艺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
3. 分析与启示该校通过融入民族特色课程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各民族文化,达到了增进民族团结的目的。
这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使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
四、案例三:某民族高等教育机构1. 学校基本情况该校是一所民族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来自多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为主。
民族团结优秀教育案例
民族团结优秀教育案例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名称],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却在这个校园里共同谱写着一曲民族团结的欢歌。
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遥不可及的故事,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充满欢笑与温暖的日常。
一、美食共享:舌尖上的民族团结。
我们学校有个不成文的小传统,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民族美食大赏”活动。
这个点子是班里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古丽提出来的。
那时候,她总是带一些家里做的馕饼来分给同学们吃,那香喷喷的味道把大家的馋虫都勾了出来。
同学们一边吃一边好奇地问她关于馕饼的制作方法呀,维吾尔族还有什么其他美食之类的。
古丽就像个小老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着。
于是,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让每个同学都分享一下自己民族的美食呢?说干就干!在第一次美食大赏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回族同学带来了油香,那炸得金黄酥脆的油香,咬一口满口香。
蒙古族同学不甘示弱,端来了一大盘手把肉,肉煮得恰到好处,鲜嫩多汁。
汉族同学呢,有的做了饺子,有的做了红烧肉。
大家把美食摆在桌上,就像开了一个世界美食博览会。
同学们拿着小盘子,这个尝尝,那个吃吃,一边吃还一边评价:“哇,这个油香好特别,和我们平时吃的饼不一样呢!”“手把肉太香了,我感觉我能吃一大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品尝到了不同民族的美味,还了解到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背后的故事。
比如说,回族同学告诉大家,油香是在特殊的节日才会做的传统食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通过美食,同学们的心一下子就拉近了,就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一样亲密。
二、文化交融:舞台上的民族团结。
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也是民族团结的大舞台。
记得有一年的主题是“民族风情秀”。
各民族的同学都积极参与,想要把自己民族最独特、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
我们班的藏族同学扎西,他可是个舞蹈小天才。
他组织了一群小伙伴,要表演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舞。
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藏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那旋转的舞步,舒展的手臂,仿佛把大家带到了美丽的青藏高原。
汉族同学组成的小乐队也不逊色,他们演奏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悠扬的二胡声、清脆的竹笛声和藏族舞蹈完美融合。
润心帮扶,助力成才,跨越3000公里的师生情——高校辅导员案例分析
润心帮扶,助力成才,跨越3000公里的师生情——高校辅导员案例分析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引路人、解惑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坚守对工作热爱、对学生关爱的初心,勇担教育引领、感化帮扶学生的使命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学生的困惑,要第一时间仔细聆听心声和诉求,分析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法,耐心地为他们进行疏导和引领。
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以辅导员处理学生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为素材,通过背景介绍和定性分析,提出问题关键点,并多角度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经济帮扶和精神帮扶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学生眼前经济困难的同时,激励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动力。
最终从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和资助育人管理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启示,为以后能够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扶;精神帮扶一、案例背景智能制造学院17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小买,一名维吾尔族女孩,2017年9月入学报到时,辅导员便从学生信息卡中关注到了她。
这是一名来自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少数民族学生,1997年出生,家住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父母均因病去世。
该生是家中第12个孩子,她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姐姐务农贴补和低保补助金,每月生活费不足400元,生活十分困难,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小买入校后,表现出性格内向腼腆,寡言少语,很少与周围同学交流,在课程学习方面也很吃力。
随后,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入学后的高额学杂费和生活费使她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普通话不熟练、学习基础差、远离家乡后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让她感到有些迷茫。
二、案例定性分析案例中的小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因双亲离世、家庭经济困难、远离家乡求学、学习基础差等原因,导致思想负担过重,心理上矛盾重重,产生自卑迷茫感。
同时,因普通话不佳、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差异等,使得寡言少语,不能很好融入集体生活。
三、问题关键点第一点,如何给予小买经济上的帮扶,帮助她缓解些许经济困难。
民族团结进步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典型事例
一、背景介绍民族团结进步是指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状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就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在工程服务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使各民族充分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疆域生态建设工作出力。
二、案例分析在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服务实践活动中,各民族共同秉持着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目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他们在工程服务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充分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典型事例。
1. 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协作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的成员克服了种种语言、文化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他们将各自的特长互补利用,培训交流、技术改进和技能传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 业务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各民族成员深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服务实践,学习先进管理和技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 共同努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由于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并且在业务工作中有所实践,加上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服务事业的共同理解,协同努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稳步前行。
三、成功经验总结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的总结:1. 加强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通过加强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发挥各民族成员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发挥各民族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实现了技术和管理的提升和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服务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3. 共同服务环境保护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共同服务环境保护,各民族成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于环境保护事业的执着追求,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稳步前行。
四、结语民族团结进步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典型事例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让少数民族学生
更好地融入集体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今年2022级的新生报到中,我有幸担任了1名新疆籍
学生的辅导员工作。
对于从来没接触过新疆人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也是
一种锻炼。
通过我与新疆学生共处的一学期以来,秉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
服务学生”的观念,建立互助管理机制,通过“帮困”与“育人”有效结合,让
新疆籍学生放下内心的压力,快速融入集体,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学生。
【案例概述分析】
2022级新疆籍新生A同学,维吾尔族,男生。
2022年9月5日,他只身一
人从遥远的新疆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了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
初次见面,我发现他很腼腆,只会点头、微笑和摇头,这让我很困扰。
班里的同
学一开始出于好奇心,都喜欢围着他转,找他聊天,顿时他成为了大家的焦点,
班里的“宠儿”。
慢慢地,同学们就开始热情减退。
由于他的饮食习惯与大家伙
的也非常不同,只吃清真的食物,也不习惯去饭堂吃,开始与班级同学渐行渐远。
刚开学阶段,学校就开展困难生认定工作。
A同学也向我提交了困难生认定
资料,但因为审核结果为不困难,因此申请不了本年度的助学金和新生资助金。
看到班里其他同学都能如愿申请到助学金,而自己一无所获,这让A同学变得更
加内向,更不愿意与同学们交往。
军训结束后,很快就投入到正常学习中,我在几次查课中都发现A同学的总
是单独一个人坐在课室最后一排上课。
在与任课老师和学委的口中了解到,发现
他与任课老师几乎没有互动,都在位置上静静地聆听,学委也反映他总是不能按
时提交作业,也经常会忽略到班群的通知,由于语言沟通不便,很多事情无法很
好的传达,让班干部很困扰。
【案例解决方案】
一、通过对A同学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我总结了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作为一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刚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接触的都是
汉族的同学和老师,不管是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都有着很大文化的差异,一时
间无所适从,从而性格变得腼腆。
2、由于新疆地区以面食为主,忌吃猪肉。
因此与广东以粮为纲的“饭桶”、猪肉为家常菜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导致他养成了每天独自吃饭的习惯。
3、由于普通话的不流畅,听读反应方面产生了一点滞后感,导致在全汉化
课堂教学中,对于学习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二、解决方案和结果
1、心理适应
通过定期与其谈心,倾听A同学自述近况。
深入了解其心里的真正想法,通
过与其家长电话了解他在家里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
通过发掘A同学的兴趣
爱好,得知他对于足球这一项运动特别喜欢,于是鼓励他参加了校级的足球队,
并从运动中找到了自信和乐趣,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了社交圈子,
从而有效地帮助他适应学校的生活。
2、文化融合
汉语作为他的第二语言,对其自身文化底蕴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也要逐渐调整,尽快适应融入就学地的文化生活,既做到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
要适应当地文化,入乡随俗。
通过正确引导,A同学从一开始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别人说的话也不太能听懂,到后面经过多练习,多看教学视频,多与同学们
对话聊天,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现在已经与正常汉族学生一样,能够正常轻松地
交流了。
通过开展多元化团体活动,有效促进A同学与全班同学尽情交流、玩耍、释放压力的平台。
我同班委一起精心设计了多次以素质拓展、义工活动为形式的
活动,让A同学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A同学在活动中释放压力,充实自我,加强其与同学间的联系合作,感受来自班集体团结的力量和同学间真诚的友谊,
有效达到文化融合效果。
3、学业指导
不辞万里来到这边求学,那当然,学习是主要任务。
通过谈话交流了解到以
前在家乡的学习历程,从中判断A同学到本校学习的一个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
学习规划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产生的学习焦虑等方面,作出一对一辅导和团体辅
导模式。
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
联系任课老师,达成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三者联动,有效帮助A同学尽快投入
正常学习中,有问题要及时地、勇敢地提出来,做到不耻下问。
帮助A同学制定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做到学习有方法,有目标,有方向。
4、生活帮扶
有效沟通,打开心结。
辅导员工作中要建立家长联系机制。
我在了解了其家
庭情况后,积极联系A同学的家长,主动关心其家里的情况,并且和家长反映其
在校的表现。
在家长和我们一次次的鼓励下,他终于踏出了第一步,走进了饭堂,开始尝试吃米饭。
到现在,他已经被“汉化”了,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变得
更加合群更加开心了。
另一方面得知其家庭目前遭受疫情影响,家里目前经济出
现危机,这对日常生活和A同学在外求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知情况后我随即
上报到学校。
并正确指导他返家后要提前准备好困难认定相关材料,要熟悉国家
三金的申请条件,争取明年能够成功申请助学金,并努力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
学金进发。
现在A同学不仅主动的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班集体以及书院的各种有意义
的活动,而且还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生活变得充满了正能量。
在学习上不
仅多和同学讨论,且主动向学习委员、舍友请教功课,不懂的问题更是常常请教
任课老师,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赞。
此外,她还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义工活
动以及兼职工作,一扫之前的负能量,变回了正能量的阳光男孩。
【经验与启示】
1、互助平台,通过专业引领与生活帮扶,提升学生层次
根据新疆籍学生的特殊性,在外求学,难免会遇到障碍和挑战。
在校的三年时间,正是快速适应成长成才的一个关键时期。
作为他们的辅导员,应当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面对文化和宗族的差异性,除了要教会学生要努力适应,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自身更要努力适应,努力学会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着相对配套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针对新疆籍学生的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则是搭建互助平台,通过学校领导老师、辅导员、任课老师、班级同学对新疆学生等多对一的平台,不仅有效帮扶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可以有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与融合群体,消除心中的不适与焦虑。
2、注重方法,讲究方式。
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我们在工作中对学生要要细心观察、耐心倾听。
新生入学以前,可以提前了解特殊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提前了解他们的文化与习俗,提前学习如何与这类学生进行沟通,如何寻找突破口能让他们快速如何新的环境新的圈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3、“帮困”与“育人”有效结合
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放下包袱,安心完成学业;帮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困难,主动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交往,能够与老师和同学真诚沟通,团结友爱,感受人间温情。
在“帮困”的出发点和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
但是并非事无大小都要对其特殊对待或者包揽一切。
真正的教育更需要辅导员脱离保姆式管理,放手让他们去成长,才能勇敢高飞。
“育人”则在于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受到和普通学生同等、平等的教育,努力使他们融入集体中,自己并不是“另类”,也无需特殊对待,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
只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能奔跑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到达想要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梁志堂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西部教
育 2019
[2]高欢对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方略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