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十四)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1.(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缴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富商大贾常常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中央统一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开支用度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作用。(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话从政府行为和富商行为两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从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出发作答,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和平抑物价,而且有利于运输成本的减少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其次,根据材料“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有利于百姓负担的减轻和国库收入的增加;最后,由中央政府统一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1)背景:政府各部门抢购物资,易引起矛盾;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运输不便且成本高。

(2)作用: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了物价;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国家经营,增加了国库收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四点即可) 2.(2019届高三·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三句话分别概括。第(2)问,据材料“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得出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据材料“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得出客观

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据材料中“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得出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

答案:(1)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

(2)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

3.(2018·东北三省四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面对不断加紧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诏书中明确指出造就“究心经济,力戒浮嚣”,“博通时务,讲求实学”之人。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其办学宗旨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904年颁布的《初等小学章程》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虹,或匾额”。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构。在建立的近代学制体系中,有普通教育,也有专门教育,有高等教育,也有简易识字教育,有正规教育,也有业余教育。

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据估计,到辛亥革命前夜,新式学堂学生约有200万左右,留学生2万上下,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即以留日学生为主体。

——摘编自马泽民《论清末教育改革的实用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面对不断加紧的民族危机”可知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根据材料“诏书中明确指出造就……‘博通时务,讲求实学’之人”可知强调实用性;根据材料“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可知保守性与先进性并存;根据材料“在建立的近代学制体系中,有普通教育,也有专门教育……业余教育”可知鼓励民间开设学堂及学制具有多层次性。第(2)问,应该从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来作答,根据清末新政中关于教育改革的措施,我们可以得出其积极影响;其不足之处,根据材料“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得出未能摆脱“中体西用”等思想的束缚,未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

答案:(1)特点: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强调实用性(适应近代化的需要);保守性与先进性并存;鼓励民间开设学堂;学制具有多层次性。(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积极:初步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培养了先进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任答三点即可)

局限:未能摆脱“中体西用”等思想的束缚,未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北京的砖井,大部分属浅水层的水井,因此含杂质较多,味道咸苦。……水井有公、私之分,居民宅院及大小寺庙中的水井为私井,各胡同里公共汲水的井则属官井。早先,居民可自由至官井汲水……至清军入关后……官方将水井的使用权及取水权分地段转包予业者。

为了省水,洗脸常三四人享用一盆水,即使是上流家庭,也多不设浴室。……

清末成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1910年2月开始向北京市供水。家庭安装费用为100银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